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联结》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联结》读后感摘抄

2021-03-01 01:06: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联结》读后感摘抄

  《联结》是一本由[英] 詹姆斯·伯克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联结》精选点评:

  ●工业革命的巨大源动力在于你爱喝啤酒,计算机的诞生偶然出自一件“皇帝的新衣”。迷人的科技史像连绵不绝的类比,没有什么不能串并相联。

  ●有趣的钩沉,许多碎片式的故事都当段子读过,作者把它们联结到了一起,文明在不同领域复调式的呈现,既非偶然,个体的力量也不容小觑

  ●读部分段落时有些飘忽啦(当然,我是个文科生...)但还是不妨碍一次次被震撼!蛮好看的一本书,知识很全面,文笔也很流畅,总是能吸引人不断读下去。读完之后很长知识~

  ●文盲表示长见识了

  ●这本书简直是文科生的福音,想要了解世界的文明史和科技史的演进,这本书就足够了,每一句话都是满满信息点,很棒

  ●这类书,如果看纪录片会更好,因为看文字完全看不懂一些科技构造和发明、改良具体是怎样操作的。行文逻辑性不仅单薄而且跳跃,一堆发明史的堆砌,上一秒已经讲到19世纪美国的现代化生产线了,下一秒又回到了中世纪的壁炉发明…观点主要为:1.历史非线性发展,而是由点到面,一个领域中的新发现可能会导致其他各个领域中的变化;2,流水线的生活方式使得分工越来越细,不同领域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专业性越强,普通民众的参与就越弱,打通各领域的可能性也越低,跨界创新越难。

  ●科普不错,可是不是我以为的那种样子,不过书还是好书,值得对科技史不甚了解的读一读

  ●作者的知识面好丰富,思路天马行空让人有点晕菜。中心思想是迄今为止人类的发展充满了偶然和必然。说必然是因为人类的需求随着时代变化在变化,因此会产生发明的土壤。说偶然是说具体到某个人而言,到底谁最终被历史铭记充满了偶然性。人生也是这样,有需求就有动力,但具体某件事是否成功还是有着大量的运气因素。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但是如果能和《技术的本质》结合起来看的话,这两本书都将更有意思,因为它们对技术的演化发展具有基本类似的洞察,持有大抵相同的观点理念,而且刚好在内容上互为补充,所以在思想上相得益彰。 首先,这两本书都认为在表象上技术的发生、发展具有随机性,但是在本质上具有秩序性。简单来讲,技术发展是有顺序的,就像起高楼一样,没有地基的话,根本不可能盖起上层建筑,同样地,作为基础的底层技术如果尚未没有发展起来的话,严重依赖于它们的上层技术就压根没有取得突破的希望。比如没有内燃机的发明,就根本不会有现在满街跑的汽车的诞生。 其次,这两本书在思想上相得益彰。 同样是探讨技术如何演化发展,《技术的本质》强调技术的发生和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组合,新技术并不是突兀的产生,(后文见书评正文)

  ●像是在急速翻阅人类过去一两千年的历史。历史主线像是有逻辑必然的物理规律,如生产工具/技术-余粮-社会分工-阶层-国家,如分散-集中-分散-集中(按尤瓦尔对AI的讨论)的权力演变。另一方面,无数偶发的细小支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汇聚在一起,随着网络节点的增长而使是由于联结而出现的新发明潜在数量呈几何级数的提升(最终我们必须对这一快速增长的庞大体系构建出行之有效的良好管理体系,否则随着系统脆弱性的提升也加剧了反噬的可能)。单一研究事件没有太大意义,重要的是联结在一起引发的质变(所以单纯自下而上选股没有意义,要站在历史格局中看待,体会过去与现在,构想未来)。

  《联结》读后感(一):学习如何用科学技术丰富自己的未来

  “在这看似纷繁芜杂的事件集合中,我们也能够分辨出,一些反复出现的因素一次次影响着变革的进程。第一个因素想必在意料之中有明确的创新目标时,这项创新就会诞生。第二个因素是,新发现经常在探索另一领域时无意间诞生。另一个因素是,对某一事件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往往是看似毫无关联的东西。战争和宗教因素也可能成为变革的主要驱动力。意外和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主导着变革的历程。气候和人们的健康状况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所以,多关注日常生活中能够改变吃喝拉撒的方法或技术,说不定没过多久就能为实现人类统治全宇宙做出伟大贡献……

  《联结》读后感(二):有趣的书

  

其实最近听书更多,这本也是用听的。纸质书在言几又看到简介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因为非常好奇从水车到电脑的链接究竟是什么样的演进过程。不过说实话,科盲听联结简直像在听天书。我的智商可能只能follow住远古部分,从亚历山大港启航之后我就迷路了。 不过呢,在听这本书的时候,每当听到作者肯定地阐述正是因为xxx才导致了xxx,就忍不住想,作者是为什么可以这么肯定呢?我们看历史,难道不也是一种向前的预测吗,正如作者所说,文明的演进不是呈直线发展,而是由各种偶然事件联结而成,那么在难以计数的历史事件中,真的就存在这样一种肯定的联系吗?他们之间,真的有如此明确的因果关系吗?纳西姆塔勒布真的很洗脑

  《联结》读后感(三):科学史也很精彩

  书中针对几项科技发明的历史进行了趣味性的描述,找出发明创造到大规模应用的内在联系。看完后非常增长知识,当然对熟悉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比较有趣,另外就是对新的知识也会有一定的扩充,当然还有一些比较深奥的知识有兴趣可以深入研究;

  书中介绍了“云室”发明为研究核裂变提供途径,并由此进一步研究核聚变成为可能。

  书中说远程通信取代真枪实炮成为当今社会冲突的主要形式

  13世纪小冰期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壁炉产生,让冬季可以在室内工作,玻璃应用越来越多,玻璃制造要消耗大量木材,木材消耗加剧,随即争夺资源加剧,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联系,促进了科技、商业、工业的革命。

  书中的说明了一些亘古不变的真理,需求和偶然不断熔合造就了这些发明,有些幸运,有些付出惨重代价

  《联结》读后感(四):联结,变革,创新

  你可以把这本书当作科学史来读,但是这本书梳理科学史的方法或者观察科学发展的角度和平常的那些书不一样,没有把科学史上的变革,包括重大的发明创造归结到少数人身上,而是叙述了它们从微渐进,由碎片到整体的,其中有许多偶然以及无心插柳,还有许多小人物所起的作用,让科学发明不那么神秘,让那些大人物也不那么神秘,比如爱迪生,大家普遍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家,作者指出爱迪生的发明有许多也是依靠团队的协作努力得到的,而且他的外在形象的高大也有自己宣传和刻意打造的成份。

  读这本书在感叹人类的勤劳和智慧的同时,也有两点深深的遗憾,一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尽管伟大,但是真正让四大发明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推进人类的文明和科技发展进步的不是中国人,是四大发明传到西方去以后的事情;二是西方纪元的中世纪以后的科技发明创造中鲜有中国人的身影,也许这中间有作者的倾向,也许是作者收集的资料不完整,但是我们自己现在掰着手指头数一数,现在我们身边的那些新科技新事物,有多少是中国人发明的呢?

  《联结》读后感(五):联结读后

  这也是一本以史为鉴的书,书的基本结构就是列举一个现代的成就,然后到历史里面找一个类似的案例展开。不过这本有点跳跃,稍微不留神,就不知道在读什么了。虽然本书正序的方式显得稍有牵强,倒序推导又是那么必然。本书想要达成的目的就是让人认识到--我们必须理解变革如何发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它,为所有人争取更有益的结果。

  第一章 从美国大停电开始。讲述了文明的起源--犁。同时也介绍了本书的叙述方式,就像侦探小说那样在历史的长河里寻找蛛丝马迹。

  第二章 讲述的是原子弹的诞生,从这里开始,书里叙述的各种历史事件就开始跳跃了,有很多显得非常牵强,我一直试图跟上作者的思路,确实很难。一直到我看到最后一章的时候我才反应过来,你从结论往回推理,一切就都可以解释了。我一度把各个转折都记录了下来,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必要。就像侦探小说,你要是知道了结局,整个过程就没那么神秘了。

  以下的几章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就不一一回顾了,简单记录几个思考过的知识点吧。

  马镫,以前只知道人类驯化了马,然后就有了骑兵,然后就变成了冷兵器时代的巅峰。然而这里面缺少的最重要的一环居然是马镫。

  修道院,原来修道院并不是清贫保守的代名词,修道院曾经是异常奢侈的一个地方。所以现在那些修道院啤酒的意思就是奢侈而精致的啤酒。

  塑料,这个其实我早就知道,只是想在这里复习一下。不要看现在反对使用塑料的声音那么多,塑料基本上是改变现代社会的东西,没有它,我们可以说寸步难行,所以说,我们不是要盲目的反对使用塑料,而是要更合理的使用它。

  爱迪生,关于爱迪生,一直到这本书我才找到了一个准确形容他的说法,他发明了发明业。

  第十章是个总结,其实如果我们先看第十章,再回头看,整本书要显得有结构很多。书的名字叫联结,从书的叙述方式看,确实事情的发展往往是令人意想不到的。而书的副标题叫通向未来的文明史,对于未来,我们并不知道结论,也就不能逆向推导过来,所以我们用正序的方式看待历史才显得那么重要。同时我注意到看过这本书的穿越小说作者应该不在少数。里面很多情节或多或少的出现在各种穿越小说里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