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鼠疫与近代中国》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鼠疫与近代中国》读后感1000字

2022-03-30 03:35: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巨细无遗的拓荒之作,但开风气而已

  ●没有一般同类著作的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基本上读起来不累,基本上思路也跟得上。虽然看起来现在一些提法与观点已经是共识,但还是有开拓之功,毕竟很多年前就已经听说这个学者的大名,只是中文译注今年才出来。在近代中国的大背景下,从全球化的视野中,从近代大变局的整体观察下,来审视国家医学的发生与近代医学制度的发展,似乎能看到更多不曾想到的历史面相,也能将彼此隔绝的部分串联起来。

  ●课程论文需要

  ●上海 哈尔滨 天津 台湾

  ●近代中国卫生制度的建立,卫生所意涵的“近代性结构”及其殖民意味。作者写得很细。比较简单但也比较有趣。

  本书由于是论文体可读性确实稍差一些,从卫生制度(检疫、疾控)的变迁来看日本和对殖民地统治,特别是中国的社会变迁的角度着实新颖。

  有几个印象深刻的点:

  1、日本的卫生制度改革始于甲午战争,因为发现士兵死于传染病数量的数额远超战死数量,如何有效避免传染病造成士兵损失成为了重要议题。

  2、清政府时期并非完全被动接受殖民者推行的卫生制度,自己也具有改革的需求,即将长久以来由民间团体承担的卫生事业纳入国家行政事务中。与殖民者检疫权的争夺关乎主权问题,上升至政治层面。

  4、防疫工作也是在百年前,就是警察与医护配合工作模式,卫生制度化与警察行政密切相连。

  5、卫生行政管理体系至今沿袭了行政管理和技术分离的模式(卫生部/司和中央防疫处)。

  6、法定传染病的上报机制细化到村级,行政层面依托保甲制度来执行。法定传染病情报的共享机制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初步确立了。

  从2003年10月开始,我在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从事博士后研究两年,其间曾与饭岛涉先生多次会面,自然会谈及他的大作。鉴于我对该著良好的阅读体验,所以提出希望能将其译成中文出版,他欣然同意,并愿意通读译稿。在京都大学,我还很高兴地结识了当时正在攻读东洋史博士学位的朴彦先生。他出色的日语能力和良好的东洋史学基础,让我深感由他来翻译是最合适的,承蒙他的善意,不顾繁忙的博士论文写作,爽快地接受了我的不情之请。在我回国一年多后,朴彦先生在其太太姜滨博士的帮助下,如约陆续寄来了经饭岛涉先生审读过的译文。朴博士在国内大学阶段主修中文,去日本后开始研修东洋史,初读译稿,感觉准确而细致,整体上也深得饭岛涉先生的认可,这让我大感欣慰。不过细读起来,还是发现在医学史专业认识和某些中文的学术表达方面,仍存在一些提升空间。于是我便开始集中精力,逐字逐句地对译文做了核校修正,并补译了数处漏译的段落。回想起来,前前后后大概花了四五个月的时间,才将这项工作完成。

  承蒙夏明方教授的推荐,该书有幸被列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并委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负责出版。大概在2007~2008年,我将修订后的译稿全部提交给了出版社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最终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期出版,并随着编译丛刊工作的收尾而被束之高阁。其间,我虽多次联络推动,但都无果而终,令我因无以回报饭岛涉先生的信任和朴彦博士的辛劳而愧疚不已。不过让我意想不到并感慰的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杨群总编、徐思彦老师始终没有忘记这部译稿,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使其复活。去年8月,我意外地收到了徐思彦老师的信息,告诉我该著出版之事已经确定,由李期耀博士担任责任编辑。杨总编对该书出版的持续关注和大力推动,徐老师一直以来对晚辈的提携和帮助,都令我一时沉浸于深深的感念之中,感念之余,内心仿佛也卸下了一块背负了十余年的石块,顿时轻松了许多。

  之后,在李期耀、邵璐璐编辑专业而高效率地推动下,一切进展顺利。两三个月时间,译著就已基本排定。只是在最后的审校中,由于我和朴彦博士手头有正在进行的急活,拖延了一些时间,甚感抱歉。在译稿最后的校订中,我的博士生杨晓越,朴彦老师的研究生虞安隽、李梁小娟做了大量重要的工作,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忱。同时,更要感谢上文提及或未提及关心帮助过该书翻译出版的先生同仁。毫无疑问,没有他们的帮助,该著就无法顺利出版,笔者也就一直难以释怀。

  翻译是件辛苦而充满风险的工作。尽管我们自觉为译文准确和流畅耗费了大量心力,但也深知限于水平和精力,目前的译稿一定还存在大量不尽如人意甚至错漏之处,这里诚恳地希望读者能不吝赐教。同时,也期待该著的出版能触动国内相关研究者,更多地去关注国际中国史学界的动向,携手奋进,进一步推动中国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不断向前发展。

  2019年1月15日于南开园

  1910年11月7日,哈尔滨傅家甸出现了两名从满洲里坐火车而来、贩卖毛皮的猎人。他们一路奔忙,生意做成之后,没过几天就患病死去,死前一个月,还没有什么症状,而死前的几天则情况异常:高热寒颤,胸痛咳嗽,咳出了大量的泡沫血痰,很快就感到呼吸困难。两个猎人死去时皮肤发黑,十分骇人。其实这一症状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上个月俄租界也有此传说,然而却乏人关注。

  1910年,傅家甸坟场上尸横遍野。

  伍连德主持的尸体焚烧

  隔离情况图

  奉天各区清洁调查实施成绩

  《伍连德在哈尔滨》

  在这本书中,作者着笔较多的,是中国现代卫生体制的建立过程,比如卫生行政中的不足与进步,最重要的是讨论了防疫效果与现代卫生制度的相关性。同时,通过比较日本在台湾推行卫生行政的经验,作者提出一个观点——现代卫生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动员,使政府成功地介入社会。本书最有洞见的部分,是作者通过分析国民政府为了恢复国际地位收回检疫权的努力,勾勒出中国现代卫生制度背后的逻辑。笔者认为,从医学史观察政治社会史,带给读者的也许是不一样的思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