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花园里的哲学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花园里的哲学读后感100字

2021-03-01 01:45: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花园里的哲学读后感100字

  《花园里的哲学》是一本由(西) 圣地亚哥·贝鲁埃特, 著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圆脊精装内外封,四色印刷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6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园里的哲学》精选点评:

  ●首先要夸一下书的封面设计,纵深感极佳,仿佛打开书页就走进了哲学的花园。 哲学在很多人眼里是高大上的东西,这本书则把哲学以花园为媒介带到了我们身边。这也再一次印证了作者对花园重要性的肯定。我们很多人都去过故宫的皇家后花园,所以当作者讲到花园与政治的关系的时候我们不觉得疏远,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体会过三五人在花园散步讨论的自由与愉悦,所以当作者讲到花园激发哲学思想时我们不觉得陌生,我们也都体会过一个人独自在花园漫步发现的一个个小惊喜,所以对作者说的花园的审美意义更是身以为是。作者以建造过花园的双手来写书,让这本书充满了土地的味道,对每一个来脚踩土地的人都极为友好。哲学走下了神坛,变成了花园,我们沉浸其中才忽然恍然大悟,原来哲学本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

  ●是花园的哲学,也是花园的历史。

  ●作者真的像在写论文综述一样,全面系统的把花园这一主体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哲学相关理论和观点阐述了下来。 【在这个世界,社会欣欣向荣,崇尚的是人类中心主义,人们认为世界无穷无尽,相信意志力能够改变现实。】

  ●全书体系不错

  ●我从小就喜欢旷野,喜欢花园,喜欢河流,和这些事物亲近,我的身心都能得到放松。 这本书是一部从多学科角度讲述花园文化的通识作品,也堪称一部编年体的花园哲学史,梳理了花园文化与哲学、数学、建筑学、社会学、艺术等多学科之间的微妙关系和交互影响,打破了学科之间的藩篱。阅读这本书,感觉是在和柏拉图、罗素、笛卡尔、梭罗一起漫步。 这得益于作者多重身份的加持。贝鲁埃特是哲学博士、人类学学士,也是诗人、园丁,他对生活和艺术之美的熟谙和精通,赋予了这本书知性、诗性和哲思。 古罗马政治家和哲学家西塞罗说,如果你有了一座花园和一间图书馆,你就有了所有你需要的东西。我觉得这部《花园里的哲学》就是花园和图书馆的文本化体现。而像作者贝鲁艾特一样集学者、诗人、园丁于一生,也是我所能想到的一个人可以活成的最好的样子。

  ●总觉得在园艺学中应该明确“园艺史学”的分支,贝鲁埃特的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西方园艺的哲学,倒不如说在梳理西方园艺的心理史学。随笔的形式更适合园艺史学的展开,毕竟花园里的灵魂永远不应该是打着鸡血到处奔跑的,贝鲁埃特深厚的学养是这本书最值得珍视的内涵。这与园艺的灵魂相得益彰,人类在花园中绽放的绝不仅仅是自己侍弄的花花草草和假山怪石,更是一种对生命、自然、宇宙的哲思。贝鲁埃特的文字流淌到现代,园艺突然让人感到某种失落和怅然。曾经作为人类思想寄托的花园,正在逐渐被冰冷的公共设计取代,那些曾经铭刻在人类文明史中的精神角落,逐渐被末日幻象和肮脏的现实主义场景所掩盖。不知怎的,看着这本西方园艺史学,脑海中浮现的却是我们自己的那些小桥流水,陈升的《牡丹亭外》也凑热闹般在耳畔再次回响起来了……

  ●花园与哲学的诞生息息相关,不同时期的花园在造型艺术、设计风格上各有千秋,同时折射出人们对于哲学命题的关切,寄托了人类的“乌托邦”理想。 这大概就是花园的迷人之处:既充满美和诗意,又富于思辨色彩。

  ●这本书不仅是花园史,还是一本哲学史,而且不同于我们一般理解的哲学,更加贴近中国式的生活哲学。

  ●花园既表达了人类对曾实现过的事物的怀念,也表达了对尚未实现之物的渴望。如果我们努力尝试,未实现的也可能会实现。也许这就是贝鲁埃特在《花园中的哲学》里希望表达给我们的观点吧:“在花园里的人,比在地球上任何其他地方的人,都更接近乌托邦!”

  《花园里的哲学》读后感(一):没有人类会不喜欢花园

  

中国人总是调侃自己是种地的民族,到哪里都可以种花种菜,坚决把小农思维贯彻到底。这书的作者说人类就是对花园有天生的渴望和需求,借用一下段义孚的一个概念,就叫“恋土情结”。

什么样的人最有恋土情结呢?肯定是那些离开了土地的人。一个每天都要在地里劳作的农民,大概是不太会对花园有什么太深刻的感触的。那些最需要花园的人,一部分是哲学家,对人类的本质和需求有最强烈的探索的哲学家们,据作者说,自古以来就是喜欢在花园里走来走去思考人生,所以他们也被叫做逍遥派哲人。他们可能是用脚思考的,一停下来就思维短路,所以必须要在花园散步才能有哲学产出。另一部分人,是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们,他们被工业化卷入城市变成打工人后,生存环境极度恶劣,干的又不是什么人事儿,资本家阶级为了不让他们造反,就要想办法把他们固定下来,还原一点做农民的感觉,所以才把小资享受的花园开放给广大市民朋友,重新开启一种过小日子的错觉。所以说游牧民族就很强大呢,因为他们不需要固定在土地上,收拾收拾说走就走,当然不会有什么太深的顾虑。啊,真坏的小资阶级!不过话说回来,这一套似乎是有用的,也恰恰印证了人类对花园有非常原始的需求。

人为什么会对花园有原始的需求呢?这个事情可以从宗教去找证据,比如亚当夏娃在伊甸园中的美好生活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是没有罪恶的存在;也可以从直观感受上找证据,文学啦哲学之类的,把人还原到形而上的角度来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总之,花园作为一种美的象征,是一种乌托邦的表现形式,不管是天堂的模样也好,还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模样也好,花园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亚里士多德说人本质上是追求幸福的,花园代表一种平静安宁的幸福,远离世俗,充满生命力。

花园是一种第三自然,它本身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从目的上来说,人是为了与自然亲和才打造的花园,希望能够在人造社会中仍然保留自己属于自然物的属性,但制造花园也使得人对花园里的植物形成一种统治,是对自然的“教化”,处处彰显一种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即便后来的许多造园理念倡导最低尺度地保留人为痕迹,但这种原则反而更加讽刺了人造花园的刻意,有点类似于那句“你必须费尽全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的网络鸡汤文。所以花园是一种既自然又不自然的第三自然,是对于野外的原始第一自然的一种拙劣的模仿,但相对于农田耕地这些第二自然又不具有那么高的人为浓度,显得少许有些做作。

即便如此,做作的花园的存在才证明了人有欣赏自然的能力。必须先有这样一种对自然的认识,才能去评价它,才会想要去还原它,追求它,所以才有了“景观”这样的概念。我们对原始自然的恐惧催生了崇高这种情感类型,这是和优美截然不同的情绪体验。对自然的崇高体验使我们与原始保持一定距离,对花园的优美体验使我们要在城市中创造和亲近它,所以花园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体验,是富有思想的城市隐者的理想归属。

人类对花园的原始需求换个角度来讲也可以是“人类被花园捕获”,我们离不开花园,花园也不能像自然一样离开人类。花园与自然之间始终横亘着一道不高不矮的围墙,骑在围墙上的是矛盾的人,被叫做园丁。

“建造花园的人会与光明为伍,没有任何一座花园在黑暗中诞生。”

  《花园里的哲学》读后感(二):花园与乌托邦:花园的演变与不变

  

伊利亚德曾说,花园是最古老的神秘主义的形式,我们还往里加入了关于乌托邦的想法。

花园是根据一种理想、某些意识形态的假设以及一种对历史的感知来塑造自然的,从这个方面来说,它其实是一种哲学创造。花园哲学就是将大自然进行净化,并进行抽象化的几何处理,目的是带我们领略一种广泛意义上的美,并让我们与景观融为一体。花园不仅表达了一种世界观和一种社会构想,还表达了一种生活理想和一种道德模式。

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开始,智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捕捉人类的所有创造物中所包含的内在和谐”,到古罗马“按数学方式对大自然进行的家化”,再到中世纪最独特的并影响久远的“植物迷宫”,它既是对古希腊与古罗马花园几何研究的延续与推动,同时也为其赋予了其精神意义。迷宫这一世界形象,保护中心是它的使命,而这个中心就是通往神圣不朽和深层现实的开始。自此,神学的需要与美学的需要结合在一起,对寄托的喜爱与精神的苦行也结合在了一起;

基督教神学体系中,地球上的生命是两座花园之间一个短暂的间歇,从地上乐园里驱逐的发生,到天国之城的来临,世界的历史在这段不确定的时间里延续着。天国之城里无需劳作也没有痛苦,同样是一座花园的样子。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把视觉置于所有感官之上,将欣赏者陶醉的目光封锁在自己的几何设计网络之中。这既是通过花园内部的数学秩序来获得精神上的快乐,也是通向不朽和永恒的幸福之路;

到巴洛克时期,人们不再为了营造秩序和和谐的感觉而去压制自然,变成了顺从自然,适应自然,给自然以自由;再从20世纪到未来,理想城市或田园牧歌式的再创造,从应用乌托邦到生态乌托邦,与花园相关的美好生活的想法与行动是在不断演变的,但是建造花园的深层因素却一直未变——

自古以来,花园都是美好生活的永恒比喻,对幸福感性表达的以及关于完美社会梦想。每个时代都会勾画自己的理想城市,同样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花园理念。

花园能够使时代的精神变得可视化,并作为一面镜子,每时每刻反映出人们对智慧的关注,那么,花园也塑造了完美社会的梦想,展现了乌托邦式的希望,呈现了美好生活的想法。花园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倒影,试图修正和弥补现实中的缺陷和局限。

花园有一个乌托邦维度,它一直是人们在视觉层面上对“幸福”的比喻。所有人类想象中或梦中的乌托邦之地,所有没有肉体和道德煎熬的地方,所有摆脱了时间的侵蚀和存在不幸的地方,都无一例外的呈现出花园的样子。

如果乌托邦把一个不存在的地方视为真实,那花园则把真实的空间变成了一个梦中之地;如果乌托邦因渴望建立更公平、更美好的社会和改变世界的意愿而出现,那花园就诞生于生活在美好愉悦的空间里的愿望。若要用一句话概括花园和乌托邦之间深刻而微妙的关系,我们可以说:两者都有创造一个理想环境的愿望。继续进行对比,我们甚至可以说,每一个花园都是一个变为现实的乌托邦,是天堂的前兆,是坐落于世间和丑恶之中的绿洲。也许是因为人们相信,在无法到达的地方可以看到幸福,所以才创造了花园,以免失去找到幸福的希望。

花园的最终目标,是要让期待更美好世界的理想保持生机。花园既表达了人类对曾实现过的事物的怀念,也表达了对尚未实现之物的渴望。

  《花园里的哲学》读后感(三):当理想变成现实,一定是花园的模样

  人类告别最初生长的丛林,追逐于遥远的地平线,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虽然构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文明,但花园永远是放不下的执念。

西湖凡尔赛瑞士 因特拉肯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里,石柱与石板层层堆砌,直达天空。奇花异草,潺潺流水,寄托的是王后对家乡的思念。凡尔赛恢弘的园林中,如茵的草地无限延展,硕大的水池犹如澄净的镜面,当所有的喷泉中不羁的水柱喷涌而出,那是太阳王的宏图大志在展现。东方古国,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苏州园林中,藏着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理念。

  花园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塑造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星转斗移四季变换,花园里的花草树木,春生夏发秋黄冬枯。自然的变化昭示生命的轮回,人们被花园所影响,被自然所感化。触景生情,那些关于生命的感悟与解释,也从花园中生根 抽芽,最后终成一树繁花。

  随着人类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抽象的理论又转换为生动的造型和感官语言。花园是幻想和欢乐之地,是我们的理想经过大脑的感知,再加以实践,用花草,植物,流水,喷泉和适当的建筑成就的现实。

  圣地亚哥 贝鲁埃特,西班牙人,人类学学士 哲学博士 作家 教授 诗人,但他自称花园哲学家,他投入了许多年的时间研究花园的艺术,并且将一方荒芜之地打造成世外桃源。垒起花畦,修建树木,砍短树篱,栽种植物,松动土地,贝鲁埃特在建造一座花园的过程中,培养了耐心,坚韧和感恩的美德,也洞悉到花园里的生动艺术,花园成了他思考的主题,也敦促他写成了《花园里的哲学》。

  在欧洲,人们创造花园的最初动力是来自天国的召唤。在中世纪,人们模仿上帝的创造力建造花园,用这种理想化或完美化的大自然,比喻天国中的乐园。花园的空间设计,根据基督教的世界观,基本上都是高墙耸立,与尘世隔绝。花园周围的防护墙阻止了外部的干扰,保持了修道院的平静。

  古罗马人曾展示的空间分布对称,和谐以及比例协调的理念被应用于修道院之中,其建筑秩序体现了神圣的平静与美丽。回廊位于整个建筑的中央,而回廊的中央有时是一个喷泉,这是为了纪念灌溉乐园的四条河流,有时是一棵树,很明显是在象征知识。

  天国不仅仅是祷告的地方,还是一个积极享受的地方,这种观念在15,16世纪被普遍接受,成为艺术家反复运用的主题。文艺复兴时期的神学家受了古希腊和古罗马宗教题材作品的影响,认为天国是充满田园风光,具有田野气息的。

  中世纪世界静止不动的形象,开始变得充满活力。文艺复兴时期,崇尚自然的态度,是重新开始重视景观,也是热爱乡村生活的。“存在”不再仅仅是通往另一种更加惬意的生活的过渡,人们也终于愿意积极地看待世俗世界了。人们开始重新重视世俗的活动,生命的时间维度以及对人类自由的愉快践行。

  思维变化的同时,人与自然之间也产生了一种新的联系—自然被看作是感官愉悦的来源,学习的对象和模仿的典范。

  贝鲁埃特在《花园里的哲学》中向读者传达这样的信息:没有自然之美,更确切地说,只有通过艺术的思考才能使自然在我们的眼中变得美丽。我们对自然的审美感受总是受到脑力再创造的加工,如果没有把景观变成一种精神,没有把自然变成一首交响乐,一首诗歌或者是一门植物几何学,我们就无法捕捉它的美丽。

  因此,居住在农村,欣赏周围风景,爱户外休闲享乐的愿望,在城市的居民心中扎根,他们就在附近的山上建起了别墅。城市的空气使我们自由,田野的空气则让我们开心。

  花园的功能,就是调和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斗争。

  花园有一个乌托邦维度,它一直是人们在视觉层面上对“幸福”的比喻。任何让我们感到摆脱了苦难和焦虑的空间,都可以通过一种视觉上的感知转变成为花园。所有人类想象中或梦中的乌托邦之地,所有没有肉体和道德煎熬的地方,所有摆脱了时间的侵蚀和存在的不幸的地方,都无一例外地呈现出花园的样子。

  花园的最终目标,是要让期待更美好世界的理想保持生机。

  人类在花园里不停地建造,从有序的几何线条,到无序的景观和迷宫,既是有意创造无序,也是为了发现有序。花园里存在着永恒的对立,既有开放的公共空间,也有幽闭的丛林小径。开放是为了仰望浩瀚的宇宙,封闭是为了审视深邃的内心。理想的花园里,安放着人们的矛盾的心理。人们既向往外面的世界,又心甘情愿被束缚。

  花园的价值取向是关怀,带有思考性的观赏和对美的感官享受。在《花园里的哲学》这本书中,贝鲁埃特说,一直播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花园里的智慧。也对柏拉图的所提出的那个至关重要的永恒问题,做出了回应:“如何生活?”

  《花园里的哲学》读后感(四):李子柒为什么能火遍全球?

  2019年的自媒体中,李子柒也许收入不是最高,但其却拥有了全球知名度。她在自媒体上展示的是一种诗意的中国田园生活,这种田园生活却能打动全世界的人。

  视频中所展示的那种生活方式,几乎人人羡慕。真正生活在那种环境下的人们,却未必真能感受到美好。这种看似仙境一般的田园,背后往往带着无限的艰辛。

  但是对于现代文明中的人们来说,视频里所展示的美好就已经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具有某种疗愈作用。

  我们结合花园哲学家贝鲁埃特的理论,可以认为李子柒的视频,其实是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乌托邦。花园就是乌托邦,从文明诞生那一刻,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建造花园。李子柒的视频满足了人类集体无意识层面的幻想,因此能够火遍全球。

  花园哲学家其实是圣地亚哥 • 贝鲁埃特的自称,他本是哲学博士、作家、教授、诗人。为了探讨花园文化,他建了一座小花园,亲自除草、翻晒、清杂、耕种, 用经过园艺劳作的长满老茧的双手写下《花园里的哲学》一书。

一、花园具有现实层面的疗愈作用

  花园可以使人宁静。伏尔泰曾经说过,要想过得洒脱,最好的方式就是耕种一个自己的园子。

  人类开始进入工业文明后,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变得非常普遍,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

  19世纪的英国已经发现,如果提供一块土地,让人们打理花园,这些心理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疗愈,而相应的社会问题也会缓解。

  贝鲁埃特在《花园里的哲学》中提出,进行园艺活动所需要的悉心照料和耐心,可以作为狂热、贪婪、对自己的不满和消费热情的“解毒剂”。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所透露出来的就是一种宁静和洒脱。李子柒的视频也给观众一种宁静和洒脱的感受。

二、花园的美学意义

  花园需要耕种,但园艺是艺术活动,是一种立体空间美学,可以带来感官和智力层面的愉悦。

  对花园建造者来说,花园是在表达自己的个性,讲述自己的故事。建造者通过对空间的安排以及自然的操控达到表达个性的目的。花园里的一切都是建造者刻意打造的,整座花园就是一座艺术品。

  参观者身处花园中,能够读到花园的故事,但同时参观者也在创作自己的故事。他们会为花园赋予自己的意义。

  比如法国的沃子爵城堡,这座城堡原属于财政大臣富凯。富凯聚敛了大量财富,而且不把年轻的路易十四放在眼里。富凯将沃子爵城堡花园修得富丽堂皇,极尽奢华。富凯的野心和对国王的蔑视在花园里暴露无疑。

  路易十四被邀请去沃子爵城堡做客,参观花园时读懂了富凯的心思,并产生了极强的愤怒。没多久,富凯的好日子就到头了,沃子爵城堡被路易十四洗劫一空。

  李子柒的视频内容,无论是画面、音乐,还是烹饪食物的过程本身,都能带来感官上的愉悦,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在城市化过度的当下显得极为稀缺,因此得到了众人的欢迎。

三、乌托邦

  乌托邦一般是指理想社会。

  贝鲁埃特认为,花园本身就是在表达一种世界观和社会理想,人类建造花园就是在实现乌托邦的幻想。这种幻想从人类文明诞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存在。

  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是目前已知最早诞生的文明,考古发现,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建造花园。苏美尔人将几何学应用在花园里,来表达改造自然的理想。

  在苏美尔人之后,同样处于两河流域的巴比伦人,则建造出了举世闻名的空中花园。空中花园并非传说中为了满足某个妃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巴比伦人对神界的现实呈现。

  人类文明史上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特定风格的花园,这些花园都在表达特定时期的世界观和社会理想。比如法国凡尔赛宫大花园,表达了人对自然的征服欲,而此时刚好理性主义盛行。19世纪则流行英式花园,这是一种对工业化的反思,人们企图通过花园来弥补工业化带来的创伤。

  李子柒的视频同样在表达一种世界观和社会理想。就世界观来说,这是传统中国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就社会理想来说,人们在城市里待得太久,渴望回归大自然。

  但是问题是,人们已经深陷现代文明,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已经不可能回去了,但是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也带来了想象力。

  不过贝鲁埃特在《花园里的哲学》中认为,这种乌托邦终究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的,人类需要解决的真正问题是如何生活,而不是沉迷于乌托邦。

  《花园里的哲学》读后感(五):《花园里的哲学》如果想幸福一天,就结婚吧!如果想幸福一辈子,就当园丁吧!

  那年网络上流出一组杨丽萍老师私家花园的照片,一条青石板路通向花廊,泉水在石板边流动,石缝中苔藓暗生,时不时有几条红色的锦鲤游过,一阵风吹来,花枝摇曳。网友们看完照片直呼,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种花。

  中国有句谚语说:如果想幸福一小时,就喝一杯酒吧!如果想幸福一天,就结婚吧!如果想幸福一辈子,就当园丁吧!

  看见人们对花园的向往由来已久,今年的冬天仿佛特别长,对春天和花园的渴望显得更加明显,默默的翻开手边这本《花园里的哲学》。这种情境下能够静静的翻书,是平静心情最好的方式了。

  张德芬的书里提到“负面情绪就像黑暗无法无天,唯一能做的,就是带进光来。喜悦是消融负面情绪最好的光。”

  我的喜悦从看书中来,看这本书的封面和厚度,遥想应该是贵妇级的人物,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吃着下午茶,耳边响起古典的乐曲,慢慢的翻开手中这本书,看累了还可以抬眼望着不远处花园里嬉戏的贵宾犬。

  这本书的作者是圣地亚哥·贝鲁埃特。是位西班牙的作家,他拥有一座自己的小花园。每天都会围着花园转,除草、耕种、施肥。看着它们开花结果,就像写下这本书一样。

  从他的介绍中可以了解到原来最早的哲学流派是从花园中发展起来的,也许是因为人们在花园中更容易放松情绪,也更容易引发思考。但是后来理论性的知识渐渐盖过工具性的知识,人们也就不去研究花园了。

  在花园的久远的发展史中,也有不少有趣的内容值得我们发掘。

  本为获取宠妃,却建造了出世界七大奇迹

  大家熟知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原来还有一段历史,传说,国王建造这座花园是为了送给他的波斯王妃。因为王妃想家,想家乡的山水,这位国王就为她建造了一座模拟家乡风光的花园。

  人们发现这座花园非常善于运用几何,大家猜测花园的创造者可能是塞弥勒米斯或西罗。

  从他们的书中我们发现古巴比伦空中花园有很多规律性,空中花园的总周长有500多米,虽然说是叫做空中花园,但是这座花园却并不是吊在空中的,而是建造在七座拱顶建筑之上,这些建筑二三十米高分成了两排。从远处看就好像花园悬在空中。

  在保养方面也设计的十分巧妙,防水方面用沥青和铅对房顶做了处理,接着填入厚厚的土壤,方便树木生长。用动物或者奴隶拉动水桶传送带,水从幼发拉底河的渗透层被源源不断的沿着中空的柱子运送到花园里,完成灌溉。

  原本只是为了博宠妃一笑没想却创造了建筑奇迹,但是后来却又神秘的消失了。

  希腊的花园

  希腊的神话故事中常常提到花园,比如一条有一百个头的龙守护金苹果的赫斯佩里得斯花园。在《奥德赛》里还有三个风格迥异的花园:女神卡吕普索的花园、淮阿喀亚人的君王阿尔喀诺俄斯的花园还有尤利西斯的父亲拉厄尔忒斯的花园。

  其中卡吕普索的花园树木繁茂、还有各种羽翼宽大的鸟儿筑巢、草地与流水交错、瓜果繁盛。另外两个花园描述中也展示出来当时人们理想中花园的样子就是乡村种植园,可以一个季节接着一个季节结出瓜果。

  当时这种繁育能力成为了一种写作主题,但是在大多数专家认为,在希腊人眼中,此时的花园还没有取得真正完整艺术上的重要性。

  哲学教学在起源时,人们会借助花园里绿树成荫,类似田园的氛围。哲学家们在这种露天环境下花很多的时间进行辩论。在这种自然的环境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言论听起来似乎没有那么的严肃。

  在这个时候,花园是一个用来愉悦精神、进行思考、激发智慧、远离繁忙城市的地方。

  花园迷宫

  传说弥诺陶洛斯式克里特女王帕西淮与一头白色公牛的爱情结晶,因此他是牛头人身并且以人肉为食。国王米诺斯在神的旨意下,下令让代达罗斯建立一座迷宫,把牛头人身的怪物关起来。

  为了满足牛头人的贪婪,每年都要从雅典带七对少男少女进行献祭。后来爱琴国王的儿子忒修斯看不下去了,无法容忍这个嗜血的怪物存在,决定消灭他。就带领一批年轻的志愿者上路了。

  有人建议他带一根绳子进入迷宫,这样杀死牛头怪之后就更容易找到回去的路。最终英雄凯旋而归。

  这是关于迷宫的起源,迷宫从形态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单迷宫。它没有岔路口也没有死胡同,就是一条路弯弯曲曲直达中心。克诺索斯的神秘建筑就是如此,由七条同心环或者同心正方形组成,再由一条通往中心的螺旋小路连接。就好像生命的转折和波折。

  另一种是复迷宫,它没有中心也没看不到前方,你必须在众多的十字路口做出选择,有的可能通往死胡同,你不得不返回岔路口的地方重新选择。它象征着道德选择、智力测试和塑造我们的决定。

  历史上也有不少花园根据迷宫的灵感来建造,克诺索斯建的迷宫在很多地理学家的著作中都有提到,它由十二个宫殿组成,每个宫殿都有十二个门。周围都是围墙,里面分布着一千五百个房间。

  诺瓦利斯用一个观点来描述这些植物迷宫,他们必须越过秩序,混乱才得以闪耀。因为这些迷宫都包含着两种情绪,他们似乎是相互矛盾的,对称性既能给人带来平静,迷失感又会激发出痛苦。

  这种隐约隐喻在现代艺术中也非常普遍,它能反应后现代的特质。

  花园不仅仅表达了一种世界观和社会构想,还表达了一种生活理想和一种道德模式。从花园发展的历史里,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间微妙的关系,以及对乌托邦的幻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