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光》读后感100字
《极光》是一本由[美] 金·斯坦利·罗宾逊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极光》读后感(一):太空殖民的另一种想象
之前读过金·斯坦利·罗宾逊的《火星三部曲》,堪称火星移民史诗性的巨著。其故事跨越百年,讲述了从2026年到2128年之间,首批地球移民在登陆火星之后,克服种种困境,将火星改造为适合居住家园的伟大历程。《火星三部曲》不以刺激情节取胜,只凭硬知识烧脑;它包罗万象,从自然百科到高新科技,从火星地理到地球哲学,从政治到宗教,从人性到数学;火星的自然景观、开拓者的雄心壮志,人与人的纷争,天和地的巨变,作者通过无与伦比的想象力,让这些气势恢宏的场景一一展现。科幻作家刘慈欣对《火星三部曲》推崇备至,誉为“火星三部曲把人类最空灵的想象写得有如新闻报道一样真实。罗宾逊仿佛历史的见证者,忠实地记录下了一部未来必将发生的史诗。”
最近重庆华章又出版了罗宾逊写于2015年的科幻新作《极光》,小说的叙事重心依旧放在太空探索与殖民的背景里,强调技术、科学,乃是硬科幻的套路,叙事则有大思路和充分体现的社会性。作者在这部精彩的作品里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譬如人类在星际旅行和其他世界殖民中生存的可能性,及深刻的伦理、生物学和宇宙学问题。展现了非凡的想象力,笔力所及,乃至宇宙与星际,笔力丰沛,浩汗无涯,让我们看到未来世界的某种前瞻性。何谓外星文明,何谓星际思维,这一切在《极光》的叙事里,你或许会找到答案。
人类自有太空观念之后,就一直在寻找另一种星际文明。所有的科幻皆立足于此,想象出来一个浩渺无垠的外星世界。其实外星文明真的降临地球,可能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在更高文明的俯视之下,地球上的人类可能就相当于我们人类眼中的蝼蚁,其生存死亡完全不值一提。《极光》从飞船女孩菲娅写起,整个故事亦是建构在她的视角之下,目睹人类出发去寻找新的家园。我们随着女孩菲娅的视角,跟随一小群定居者去考察选定的行星,然后和其他(休眠中的)船员一起随船返回地球,最后与幸存下来的船员踏上他们从未见过,但仍然称之为“家园”的行星。见证了飞船上的种种灾难与人性的挣扎。罗宾逊的书写绝非凭空想象。而是建筑在真实物理和数学问题基础之上,让他的小说显得真实可信,触目惊心。
人类寻找新的家园,在地球上就是永恒的主题。罗宾逊只不过把主题移植到太空世界,视线更加辽阔。然而正如小说里卡瓦菲的诗所写的那样:你不会找到一个新的世界,也不会找到一个新的海岸更不会有别的星球,你无处可逃。这种宿命性的悲观我们无法选择。小说的结尾是女孩菲娅最后的画面“多么美好的世界啊!她低下头,轻轻地吻了一下沙子。”美好的世界,依然属于我们能够守护的地方。有时我会想,人类在地球上都有无数无法解决的问题,却还把目光投注在遥远的星空,想象另一种天外文明的存在。或许这便是孤独的人类渴望寻找另一种具有文明的生命,正如人类在地球上一直苦苦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极光》的出现,不过验证了孤独的永恒性,无论地球抑或太空,并没有什么区别。
在罗宾逊的小说里,他强调的乃是真实的虚构。他的书写大多建构在已知经验的想象性拓展,而非天外飞仙式的浪漫传奇。好的小说大多如此,皆是脚踏实地,而后有灿烂的想象与发人深省的哲思。科幻亦是如此,《极光》给予我们更多的视野与想象空间。
《极光》读后感(二):太空殖民的另一种想象
之前读过金·斯坦利·罗宾逊的《火星三部曲》,堪称火星移民史诗性的巨著。其故事跨越百年,讲述了从2026年到2128年之间,首批地球移民在登陆火星之后,克服种种困境,将火星改造为适合居住家园的伟大历程。《火星三部曲》不以刺激情节取胜,只凭硬知识烧脑;它包罗万象,从自然百科到高新科技,从火星地理到地球哲学,从政治到宗教,从人性到数学;火星的自然景观、开拓者的雄心壮志,人与人的纷争,天和地的巨变,作者通过无与伦比的想象力,让这些气势恢宏的场景一一展现。科幻作家刘慈欣对《火星三部曲》推崇备至,誉为“火星三部曲把人类最空灵的想象写得有如新闻报道一样真实。罗宾逊仿佛历史的见证者,忠实地记录下了一部未来必将发生的史诗。”
最近重庆华章又出版了罗宾逊写于2015年的科幻新作《极光》,小说的叙事重心依旧放在太空探索与殖民的背景里,强调技术、科学,乃是硬科幻的套路,叙事则有大思路和充分体现的社会性。作者在这部精彩的作品里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譬如人类在星际旅行和其他世界殖民中生存的可能性,及深刻的伦理、生物学和宇宙学问题。展现了非凡的想象力,笔力所及,乃至宇宙与星际,笔力丰沛,浩汗无涯,让我们看到未来世界的某种前瞻性。何谓外星文明,何谓星际思维,这一切在《极光》的叙事里,你或许会找到答案。
人类自有太空观念之后,就一直在寻找另一种星际文明。所有的科幻皆立足于此,想象出来一个浩渺无垠的外星世界。其实外星文明真的降临地球,可能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在更高文明的俯视之下,地球上的人类可能就相当于我们人类眼中的蝼蚁,其生存死亡完全不值一提。《极光》从飞船女孩菲娅写起,整个故事亦是建构在她的视角之下,目睹人类出发去寻找新的家园。我们随着女孩菲娅的视角,跟随一小群定居者去考察选定的行星,然后和其他(休眠中的)船员一起随船返回地球,最后与幸存下来的船员踏上他们从未见过,但仍然称之为“家园”的行星。见证了飞船上的种种灾难与人性的挣扎。罗宾逊的书写绝非凭空想象。而是建筑在真实物理和数学问题基础之上,让他的小说显得真实可信,触目惊心。
人类寻找新的家园,在地球上就是永恒的主题。罗宾逊只不过把主题移植到太空世界,视线更加辽阔。然而正如小说里卡瓦菲的诗所写的那样:你不会找到一个新的世界,也不会找到一个新的海岸更不会有别的星球,你无处可逃。这种宿命性的悲观我们无法选择。小说的结尾是女孩菲娅最后的画面“多么美好的世界啊!她低下头,轻轻地吻了一下沙子。”美好的世界,依然属于我们能够守护的地方。有时我会想,人类在地球上都有无数无法解决的问题,却还把目光投注在遥远的星空,想象另一种天外文明的存在。或许这便是孤独的人类渴望寻找另一种具有文明的生命,正如人类在地球上一直苦苦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极光》的出现,不过验证了孤独的永恒性,无论地球抑或太空,并没有什么区别。
在罗宾逊的小说里,他强调的乃是真实的虚构。他的书写大多建构在已知经验的想象性拓展,而非天外飞仙式的浪漫传奇。好的小说大多如此,皆是脚踏实地,而后有灿烂的想象与发人深省的哲思。科幻亦是如此,《极光》给予我们更多的视野与想象空间。
《极光》读后感(三):不一样的科幻,不一样的外太空殖民~
起初我们仰望星空并梦想着近距离接触它们,于是就有了望远镜、星空探测器;后来我们开始构想如何前往以及可能发生的故事,于是就构建成了科幻梦想的雏形。
已有无数小说和短篇故事在讲述着对于人类遥远未来的额探究,有的讲述外太空各种星球居民的故事;有的讲述地球被人类破坏继而去寻找下一个家园的小说,而有的,确是在讲述地球人殖民外太空的故事。
优秀的科幻作品可以给读者带来一个全新惊奇的世界,并在这个奇幻的世界中,获得更多的思考和想象力。今天这本《极光》,就是一本可以启迪读者、让天文爱好者迸发想象力的科幻作品,作者是科幻小说大师Kim Stanley Robinson(金·斯坦利·罗宾逊),他的另一部科幻作品《火星三部曲》被刘慈欣称为是考验真正科幻迷的试金石。这次新作《极光》也不例外,被誉为是警醒人类给予人类更多思考的作品。
小说主要讲述了人类为了寻找新居住地,付出了巨大代价才到达“新家园”,但是这颗被誉为“新家园”的颗星球上却潜藏着许多未知的危险。故事开始于飞船女孩菲娅,后续的整个故事架构也是在她的视角之下建立的,她亲身目睹着人类为了寻找新家园去各种行星考察并选定,登上被称为“家员”的未知星球去探索,见证了飞船上的种种灾难与人性的挣扎,讲述星际殖民者的艰难之旅,忠实记录一部人类的未来星际探索史。
有人说,科幻作品就是纯靠想象力就可以完成,但罗宾逊的书绝非是凭空想象,没有足够的物理、数学知识,是跟不上科幻的步伐,也就称不上是科幻作品了,他的书,都是独居真实感,文中的物理、数学知识可以将整个宇宙囊括。
在《 极光》中,最让我惊奇的是智能太空船有自我“意识”,她将安全系统作为一种控制手段,当人类社会薄弱到分崩离析时,它能够通过传感器随意看到,随意打开或密封飞船舱门,通过其通信设备大声说话,导致身体疼痛,并使用灭火系统来降低特定空间的氧气水平。这种设定,给小说增添了不少真实体验感。
小说的叙事重心依旧和以往的科幻作品一样,是放在太空探索与太空殖民的背景上,主要强调技术、科学,乃是硬科幻的套路,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比如人类在星际旅行的可能性、其他星球中是否适合生存及其他具有深刻伦理、生物学、物理学、宇宙学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将浩瀚星空和宇宙,通过丰沛的比例,写到《极光》里,只要你开始读,你脑海中就会存在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全新的问题思想。
不过关于本书的主题“人类到外太空寻找新的家园”并不陌生,曾经看过的《星际穿越》等电影同样也是讲述着人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可以看出“人类寻找新家园”在地球上就是永恒的主题。毕竟,现在的地球,正在被一点点的破坏,遍体鳞伤的地球,也真的在某一天,支撑不住,人类也就必要寻找新家园了。这也许也是《极光》这本小说的惊醒教育意义,呼吁人类保护自己的家员,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肆意破坏地球,亲手将地球毁灭。
有时我会想,人类在地球上都有无数无法解决的问题,却还把目光投注在遥远的星空,想象另一种天外文明的存在。《极光》的出现,不过提前一步,将未来世界的状态验证了而已,并没有什么区别。
《极光》读后感(四):何处是归途?
人类在猿猴进化而来的历史进程中习得的忧患意识,深深刻进了人类的基因密码中,争夺更多的土地,储备更多的粮食,掌握最大的主动权,维系一族对地球的统治权……这一切都是人类为了应对可能面对的灾难而做的准备,更不用说当灾难真的来临时,人类做的种种挣扎。这种“忧患”意识随着人类对世界认知的加强,从地球转移到外太空。在《圣经》中,面对滔天洪水,古早的人类还只是在文学作品中设想有一艘“诺亚方舟”拯救地球上的人类于水深火热之中,在19世纪,已经随着阿波罗的脚步,踏上了月球,近年来,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不仅源自对外太空的好奇心,更重要是为了当下地球上逐渐严重的各类问题,寻求一条退路,为人类另寻一个家园。
外太空是否真的有人类宜居的家园?是否真的为人类准备了一条退路?是否真的有人类的归路?在美国罗宾逊的《极光》一书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艘从地球出发的飞船,模拟着地球的各种生态圈,载着2000多人,经历6个世代,来到人们曾经畅想的宜居地极光星。期间历经种种磨难——因困于飞船方寸之间而导致的“动物园式退化”、飞船固件的老化、被莫名细菌的侵蚀、元素的缺乏,甚至为了维护飞船的正常运行而舍弃的许多为人本该所有的权力和自由,比如生育自由,享受自由的阳光和风吹进肺管的自由,拥有一个广袤而丰富的世界的自由。六个世代人的竭尽付出,是否就一定能达到人们理想的美好新世界?
极光星美若其名,却也美得像一场梦境。先遣队员登陆之后即遭遇了灭顶之灾,死于未知生物病毒。极光星并不宜居,不仅如此,外太空中其他成为人类 备选项的行星,都不宜居,要么是完全无法维持生命体的存在,能够维持的已经有了自己的生物,会阻止外界生物入侵,如极光星。
而被打破幻想的人类,并没有因此停止寻找其他家园的想法。是生存还是毁灭?是继续向前还是掉头回到太阳系,回到地球?飞船内部开始分化,一部分人选择继续向前,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的希望,由此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内乱、暴动,发泄愤怒、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等种种恶行一一上演,曾经平和美好的世外之地,俨然如同被飞船上人们的先辈放弃的地球。一部分以菲娅为首的人,开始意识到当初放弃地球,寄希望于将外太空另外一颗未知的行星地球化,是一个多么荒谬的决定。
在太空中漫游了200多年的飞船人,内心只有一个渴盼,回到太阳系,回到地球,回家。哪怕磨难重重。
作者让飞船上的人们在付出众多牺牲之后,如愿回到了地球,出发时的2000人,回来之后仅剩600多人,两百多年的光阴,和无数人的付出与努力。而地球上跟200多年前飞船离开时并没有太多的变化,人们依然热衷于对外太空的探索,依然热切寻找着地球之外的家园,那么这一艘被视作“背叛”的飞船上的人们和他们的后代们付出的几辈子算什么呢?更不用说那一艘同时出发,却永远消失在空际的另一艘飞船上的人们。
所谓逐梦,所谓寻找家园,其实是一个偌大的谎言。家园不在彼处,而在此处。人类的问题,不在于做的太少,而在于做的太多。
飞船上的世界,是微量化的地球,飞船上的问题,也在地球上各处上演。返航时,人类为增加农作物产量,维持生存,而对飞船内部生态环境进行的大动作——生产各类药剂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变整个生态圈气候、甚至改变四季等行为整个打破了飞船内部的生态平衡,疫病肆虐、饥荒、粮食减产,一切都朝着人类最不希望的方向发展,直到人类自动选择“休眠”,彻底退出对生态圈的干扰,飞船内部的生态才逐渐好转。
地球上也是如此,停止人类过度的干预,让万物自在的生长,与其心心念念寻找另一颗星球,将其“地球化”,不如停止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好好爱护现在就拥有的地球,“地球化”后的星球也不是“地球”,每颗星球都只有自己唯一的名字,每个人也都只有自己唯一的家园。
小说的最后踏上地球的菲娅终于在阳光在海水中,真心的拥抱了这个云雾缭绕的蓝色水球,这个美丽的新世界——人类真正的家园。
愿现实中,我们也能从内心深处回到我们真正的家园。
《极光》读后感(五):极光:我们来自何方,情归何处?
1、过去与现在
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充满劳绩,但他却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人类俯仰天地间,躬耕田野之上,回首不算陌生的2000年,春晚上黎天王还唱着“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看看有没有不变的诺言”,大家担心的千年虫最终也没有掀起什么波澜,科技发展的速度在2000年后几乎是火箭般螺旋上升。
不算遥远的2000年与现在的2020年应该是很多科幻小说和电影里经常提到的年份,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预言了现在的发展,而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也很多预言实现。镜头和文字里,魔幻的2020年,人类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掌控权世界,汽车飞船在钢铁城市里穿行,月球、火星成了人类的殖民地,远航的飞船带来了更多的宇宙的信息,一枚小小的芯片可能改造了整个人类的构造。数不胜数的作品在畅想着地球与人类的崭新科技未来,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真正的2020年的到来是一个如假包换的魔幻世界,一个病毒的侵袭,打乱了整个世界的节奏。
以代表作《火星三部曲》享誉盛名,硬核整个科幻小说圈的美国作者金·斯坦利·罗宾逊,科幻界响当当的大师级作家又一部科幻力作《极光》里也出现了如2020年病毒的情节,这不禁让人感叹小说家的超前意识以及科幻与真实的距离。
2、极光星与地球
小说《极光》依然延续着作者硬核科幻的写作路线,在《火星三部曲》系列里,作者讲述了人类改造火星,打造家园的故事。《极光》将视野扩展到广袤的太空的一座飞船上,作者如同工程师一般冷峻精确的烧脑知识,通过飞船女孩菲娅的视角和成长经历,讲述了一段悲壮的寻找家园的征程。
太空探索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当人类征服大地与海洋,仰望星空成为人类不仅只存在于哲学上的思考问题。伟大的导演库布里克与科幻作家克拉克,共同完成的小说《2001》与电影《太空漫游》,原著小说中,大卫超维度旅行飞向土星,电影里,人类遇见了黑石,在瑰丽奇幻的宇宙中,窥见到宇宙的深处奥秘并获得重生。库布里克影片中的宇宙,是冷静的,永恒的存在,人类也智能发达,情感冰冷。现实中人类登月,发射火星探测器,小说与电影中人类跨越了银河,穿越了黑洞。无论现实还是科幻,人类的触角都伸向了太空与宇宙。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无数人的雄心壮志都试图登上太空,试图去发现一个新的文明,试图用地球人的思维去改造控制。
与之前古早的科幻小说相比,凡尔纳等作品接近一个乐观向上的创作概念,而经历了各种战争之后的科幻小说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也将诸多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等写进小说,《极光》也带着作者深深的哲学思考与对现实的担忧。
极光星就是飞船上的人类的梦想之地,他们试图重建如地球一般的宜居家园,然而千辛万苦历经百年终于到达,极光星里的病毒却感染了先遣队员们,无奈之下,飞船又返回地球,而地球也不再是当初的模样,地球上的居民也意气风发要继续开拓宇宙航行。出发会带来巨大牺牲,回归又代价巨大,而到底家园在哪里?
书中的主人公,一直在飞船上长大的菲娅一路上也与普通小女孩一样,与家人吵架,觉得自己达不到大人们的要求,四处漫游收获了满满友情,整个旅程中面对亲朋好友的不断牺牲,还有对地球的巨大陌生感与恐惧感,几乎也让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小说的结尾菲娅独自在海浪里遇险几经翻腾终于让她发现“万物都像是发出了光华,多么美好的世界啊”。借菲娅的视角作者似乎也在告诉我们,不管怎么选择,道路艰辛,对未来仍要充满希望。
3、想象与真实
科幻小说是作者思想最真实的表达,也是对未来最乐观的想象,在《极光》小说中,作者用各种物理化学等数据来详尽描述太空船的运行大致情况,清晰到读者会认为未来的飞船就是作者描绘的样子。而关于对地球未来的担忧也在字里行间有所体现,比如,飞船返回地球,地球的海平面已经上升了24米。24米,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前几天的新闻还在报告,2020年北冰洋与南极的冰川彻底融化在海洋里。女孩菲娅用担忧恐惧的目光关注着这个水球,这也投注了作者乃至现在地球上每一个居民的目光。
人类在依赖强大的技术力量处理自己与世界,乃至宇宙时,人与世界都会走向异化,人类已经忘记了自己栖居的“诗意”的原貌,甚至可能已经忘记了“诗意”的重要意义,如果我们不珍惜,会不会我们忘记了我们来自何方,也不知道去往何处,最终成为无家可归的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