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多好呀》的读后感大全
《活着多好呀》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活着多好呀》精选点评:
●53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是出了名的。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小学一年级时,冬天,有一天放学回家,我大便急了,憋不住,拉在裤子里了(我记得我拉的屎是热腾腾的)。我兜着一裤兜屎,一扭一扭地回了家。我的继母一闻,二话没说,赶紧烧水,给我洗了屁股。她把我擦干净了,让我围着棉被坐着。接着就给我洗衬裤刷棉裤。她不但没有说我一句,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 “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不开不开不能开母亲不回来,谁也不能开!” 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很随意的生活小事可是就是这些构成了有趣的生命
●星期天
●每次读汪曾祺,都觉得争抢实在离他太遥远了,遥远得我觉得脸红。这么懂吃的人,写起吃来真是让人饥肠辘辘。难过什么,活着多好呀,这么多好吃的都还没吃呢!
●很适合不开心的时候看一看…
●吃吃喝喝玩玩乐乐
●最喜欢汪先生写他家乡故人那里
●活着,真好。
●“你们别忙。今儿我不走。今儿外面下雨,我没有伞。”
●抑郁的时候读它,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美好了。
《活着多好呀》读后感(一):真实地活着
他似乎置身于故事外,却又很仔细地描述着,他不带自己的感性思维在描述,描述的是客观存在。偶尔带一两句自己的想法,用直白的方式写出来。但也够了。
看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我所感知到的均来自自己的感知,而不是别人的嫁接。
喜欢的语段:
- 太阳照在我的手上,好干净。今天似乎一切都会不错的样子。
- 我只是有一点孤独,一点孤独的苦味甜蜜地泛上来,像土里沁出水分。
- 我写这篇随笔,用意是很清楚的。
第一,我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古人说诗的作用: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可以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这最后一点似乎和前面几点不能相提并论,其实这是很重要的。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
第二,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许多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的蔬菜,比如菠菜和莴笋,其实原来都是外国菜。西红柿、洋葱,几十年前中国还没有,很多人吃不惯,现在不是也都很爱吃了吗?许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
你当然知道,我这里说的,都是与文艺创作有点关系的问题。
《活着多好呀》读后感(二):活着多好呀~~多好呀~~好呀~~呀~~
大纲
看这个名字和这个书封面,就一种内心安宁俏皮的感觉,呀,呀,嘻嘻~~
有些东西,本来不吃,吃吃就习惯了。
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
看一看这类的散文,不在乎能收获多少知识,懂得多少道理,就是看看,听着作者讲一讲家人朋友的事情,娓娓道来生活里那些细小琐屑之事,惬意,焦虑的我们,也需要这样一股清流来填充,我们也需要生机盎然的活着。
今天看到一个新闻,一男子10秒内2次躲过死神,人好好在路上走着,辆车相撞差点撞到他,车撞到树,树倒下在他旁边。永远不晓得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烦躁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记录平时的日常点滴,无法成为诗人,作家,也是在焦虑社会的一种排泄。
《活着多好呀》读后感(三):值得好好活着
翻看这本名字很鸡汤的《活着多好呀》,通篇也没有一句规劝,说教,道理,却处处点题,页页引导,读着读着不得不念叨出:活着多好呀!这就是汪老的不简单。梁文道说得好,就像一碗白粥,熬得刚刚好。
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看似平淡的一切,却浓的化不开,缠绕着你留恋人世间。
汪曾祺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也是其文学的传人,作品中蕴涵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汪老也是性情中人,自然洒脱,喜欢旅行和美食。文中提及的美食也是细致入微,不适合深夜就读。
提起汪曾祺,就不可避免地想到红油飘香的高邮鸭蛋,想到形形色色、令人口舌生津的吃食,想到活灵活现、跃然纸上的动植物…… 可以说是写文章中最会吃的,同时也是吃货中最会写文章的。擅长从生活琐事入手,通过平淡质朴的文字,描写其最为热爱的“生活”。 对汪曾祺先生笔下的作品,我只有四字感叹:相见恨晚。真的是相见恨晚。汪老爱吃,众所周知。在本书的第一章节就毫不掩饰的表达了汪老对生活的热情。
汪曾祺的散文不讲什么大道理,也不谈什么玄奥主题,没有主旋律,只娓娓道来生活里那些细小琐屑之事,如话家常,在他笔下,草木有情,人间有味,生活中的感动常藏于细节之处。细小之处,都是对生活的崇敬和热爱。
世间繁华美好,值得好好活着!
《活着多好呀》读后感(四):热爱生活的样子
第一次看汪曾祺的书是关于他写自己在张家口改造的那段经历的, 在那还画了一本土豆的图谱, 文革的那个年代很多知识分子都被下放到农场改造,在农场干农活是比较普遍的。 比较佩服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能认真研究马铃薯图谱的认真细致, 生活环境肯定是艰苦的, 但是那份儿对于生活的热爱是什么都阻挡不了的。 就好像这本《活着多好呀》一样。 这是一本收集了汪曾祺先生多篇文章的合集。
对于美食老先生有着自己的看法,也愿意为了研究美食下功夫, 除此之外还是个敢于尝试的人, 文中提到最早他就说自己没有什么是不吃的, 后来朋友请吃饭的时候请他吃的香菜, 这个是不吃的, 但是由于自己说过没有什么不吃的话, 也开始吃这个香菜,到最后喜欢上香菜了。还有一个朋友请吃苦瓜,对于不吃苦瓜的人来说, 开始尝试也是需要勇气的, 汪先生提到的用凉水镇几次就没有苦味儿的, 喜欢吃和对吃有研究可以一下就分出来了。
世界上的食物种类很多, 做法也不一, 每种食材的做法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一样的特色, 比如高邮的鸭蛋,到底哪里与其他地方的不同呢? 生活中离不开衣食住行,对于食物不仅仅的为了吃饱每到一个地方就对当地是食物加以观察。这本书里有关于手把肉的文章, 也有关于萝卜的文章, 有描写豆腐的,还有描写干丝的。 写的就是平时我们都能吃到的菜, 让人一点看不出来刻意的写,生活本来就该是有滋有味儿的。 每回读汪先生的书都让人觉得很亲切, 就好像是在话家常一样。 在他的书里还提到过在小酒馆里面听人们闲聊的段子, 后来被写进自己的小说里面。 没有真正的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样子, 是不能在文章里写活人物的。
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烘焙,也去一些大V 的微博下面去看他们的作品,很羡慕他们做出来的漂亮的甜点, 自己也照着方子去买材料, 尝试做一个一样的出来。 其实人们对于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有着自己的追求的, 面对这些人事物心心向往,这也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方式, 我们用什么去热爱生活, 把平常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儿就是一种态度了。 是啊, 活着多好呀。
《活着多好呀》读后感(五):一个崇拜者的胡言乱语
一看到汪曾祺这个名字,脑子里想到的是初中音乐课本凤阳花鼓的那副插图,因为之前剪下来过,所以印象深刻。那是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有一条小路,尽头像是某个镇的大门,刷得灰白。如果说陶渊明是田园诗人,那么我觉得,汪曾祺应该是最具田园气息的作家。 去年看了汪曾祺先生的第一本书《在西南联大》,要说是什么感受,就和午夜巴黎男主穿越后,见到大名鼎鼎的海明威、菲兹杰拉德等杰出作家的那种惊喜是一样的。因为那本书中书写的故事很多是关于西南联大的教授们的,沈从文、金岳霖、闻一多······当我看到那些出现在语文课本的人物,相互之间有所关联和羁绊,真的是很激动。 《活着多好呀》是汪曾祺先生的一本散文集,看到这个书名就有一种轻松感,虽然和《活着》书名有些相似,但是一看作者,就会知道这是两本风格完全不一样的书。昨天我还羡慕沈复的游历,那么今天我真的是渴望汪曾祺所描绘的味道。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常常。我想人无论是品格还是口味都应该更加包容一些,才能看到和尝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大家和普通人的一个区别应该是,它们能把一个东西相关联的事物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光是一个栗子,汪曾祺就能写道《红楼梦》里的“风栗子”,写到这里真的很想尝一尝刘姥姥进大观园吃的那道“茄鲞”,汴京李和儿的“炒栗子”。换做是我,只想来一份糖炒板栗,再也想不到其他。书中有一篇很简短的篇幅写了一道“白肉火锅”,之前看《人生如沸》的时候,有幸看到过,不过我还是偏爱海底捞的。 汪曾祺可真是个傲娇的知识分子。“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他们爱吃,你管得着吗?”“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基本上不苦了,那还有什么意思!”一个问号一个感叹号,我都能想到一个有些固执的老人,撅着嘴不服气的可爱模样。或许有一点小自恋吧,毕竟全文当中没有一个人不喜欢不欣赏他的。 最后,获益最深的还是沈从文先生那段。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这说得不就是那些矫揉造作,堆砌辞藻的那些人?所以真实是汪曾祺先生最打动人的地方,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