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市井周刊的读后感大全
《明朝市井周刊》是一本由冯梦龙 / 凌濛初著作,长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朝市井周刊》精选点评:
●很有趣的全新演绎~
●说实话,感觉有点噱头过大。看封面,看简介,看评论都觉得是古代脑洞故事。看完了其实发现故事有点单调,略失望
●哇,在微博上看到推文来的,看看故事还是挺有趣的,现代语言讲的让我比较能接受,要追求内容文学性的话还是建议看原稿,哈哈哈哈哈
●作者也不容易,为了给无脑儿童长点知识真是煞费苦心。
●有历史,有掌故,有鲜活的市井故事,世俗生活的再写真,传统的现代再演绎,这样的杂锦汤~~~阔以~~ 小标题真是笑死人了,冯大大穿越到现代,估计也要赞叹,写得一手好八卦啊!不过,虽然八得让人乐,但是不改故事揭露社会黑暗现实的本质呐。
●本以为是本纯粹的戏说历史,事实却是一部优秀古典小说三言两拍(难道不是五部吗,哈哈哈哈),部分加工重现了,有点意思儿
●很好玩,通俗易懂。没有历史的距离感。
●严谨却不失俏皮,古文原来也可以大放异彩!
●一本周刊奇志,本质是三言二拍的故事新编,有新意,有创意,有想法,可以读读。
●明清小品文式新风格,新鲜,新奇,热辣,公交车上,地铁上都可以看。
《明朝市井周刊》读后感(一):“三言二拍”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就如同这本书的副标题——“三言二拍”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一样,作为简单了解“三言二拍”的经典篇目内容,这本比较适合。如果是想真正看作品的话,当然还是原著。“三言二拍”原著就是戏谑之风,这本书加入了现代汉语的用词又保留了一些原文的意思,休闲娱乐的同时也了解了大概意思。
书的装帧很特别,采用了裸脊锁线的方法,可以完全平展开来看,也很接近古人看书的状态。
《明朝市井周刊》读后感(二):“三言二拍”的另类推荐
黄庭坚有云:“三日不读书,则言语无味,面目可憎。”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得愈发多姿多彩了,各种社交软件,让我们可以肆意结交朋友;各类综艺节目和电视剧,只要你想看的应有尽有。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却空了我们的大脑。有多少人不曾拿起一本书,静静看完了呢?这个变化让人痛心疾首。
前几天我看过这样一则微博,说是很多人觉得有些国家的公民都在地铁上读书看报,而我们中国尽是低头一族,因为我们的科技发达,地铁上有信号所以才可以玩手机。而那些国家想玩手机,奈何没有手机接收不到信号。虽然这是在夸我们国家的科技的强大,但是却也实实在在反应出来我们对书籍的渴望没有那么强烈了。所以我一直想做一些事情唤起人们对书籍的渴望和喜爱。
当我拿到《明朝市井周刊》,看到书封上的宣传语:“爆笑”二字的时候,我内心是有些许抵触的。我是一个比较古板的人,对书籍有着一种虔诚的信仰,不愿有人用一种不严肃的态度去解读它们。但是当我打开这本书,就觉得颇为有趣。虽然这本书没有完全把“三言二拍”的内容给翻译完,但是这本书作为一本推荐导读性书籍是可以打满分的。
译者顾闪闪在后记中也提到了她撰写这本书的目的:如果能够让大家借此契机,更多地去了解明清白话小说,阅读“三言二拍”的精彩原文,作为倾力者,与有荣焉。感谢译者的严谨态度和在撰写这本书时的放飞自我,我看得十分过瘾。
“三言二拍”作为我国古典短篇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着实是值得一读的。奈何我之读来其中一本,没有再读下去。但是这本《明朝市井周刊》却是不一样的,这里面截取了一些适合加工、最精彩的十多篇文章,译者进行了现代化的加工,但是却也为我们保留了一些原文的美妙辞藻和语言。在阅读的时候,我频频爆笑,再看这本书,有些爱不释手。
译者在这本书中,用了现代话的语言,甚至网络流行语,让这本书从神坛上走下来,步入了我们的生活中,还采用了不同的形式来说故事。就拿第一卷的那篇《襄敏公元宵失子,十三郎五岁朝天》来说,译者用了节目的形式展现,开设了一个栏目,名曰“大明普法”。用节目的形式对相关的人物进行采访,这是十分新奇的。问答之中就把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给说得一清二楚。甚至还安排作者凌濛初作为记者亮相于故事之中。我突然就觉得这可以按照“十万个为什么”来制作成影视作品了。
除了这种形式,译者还采用了日记这种文体,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译者没有之间讲述整个故事得来龙去脉,而是分别安排了主要人物写了日记,在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有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动向。这着实让人佩服。译者的文字功底是实实在在的,这一点是骗不了人的。
这本书的形式引起了我的深思,也让我对书籍的推荐产生了一些想法。之前有人告诉我,写小说是需要会讲故事的,因为会讲故事的人,是能够抓住听众的心的。写小说也是如此,译者就是很会讲故事的人,她用她幽默诙谐独特方式,来帮带领我们走进了“三言二拍”的世界,想必很多人都喜欢这样的形式的。
好书值得去读,但是好书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发现好书不难,难的是让好书被更多人熟知、熟读。所以我们需要有更多像《明朝市井周刊》这样导读性的书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明朝市井周刊》读后感(三):原来明朝百姓这样活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而三言二拍”正是世俗小说的集大成者。
此书采集了冯梦龙、凌濛初创作的“三言二拍”里的几个经典故事,作者以现代语言平白直译,又以当下流行语言因素穿插其中,在原有的幽默基础上更教人捧腹大笑。笑过后,又不禁掩卷沉思,故事里脑洞横飞,又加着作者的三观和说教,既侧面描写了明代普通百姓的爱恨情仇,又描绘了一副副市井生活的画卷,除此之外却又有着各种有色描述,令人疑惑不解。
明朝不是“存天理灭人欲“吗?就是现代流行的穿越小网文里,架空到明朝时期时,女主也要恪守“女则、女训、女戒“之类的社会规则,而恶毒女配打击女主最常见的手段必有陷害女主名声,把女主和路人甲(公性)关在一个屋子里,众人来捉奸;要么就是众目睽睽下某女落水,某男搭救,此女名声就坏了,必须嫁给“救命恩人”。
综上所述,明朝给人的感觉就是压抑的,个性得不到解放的,男女大防超严苛的。可此书里,不管是蒋兴哥家的三巧儿出轨被休,还是孙寡妇的儿子玉郎诱,奸慧娘,他们所做所为,都是出格的秽乱之罪,按程朱理学来讲,就应该浸猪笼,可是三巧儿后跟了当官的,最后又回到了前夫身边,恩爱到老;玉郎与慧娘无媒苟合,最后却在官老爷的判词下成了合法夫妻。
这到底是哪里不对?这到底是明朝还是个性解放的21世纪?且这样的描写,书里比比皆是。
更为讽刺的是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朱熹,和自己的儿媳妇有染不说,还纳了两个尼姑为妾,彻头彻尾的伪君子。一个当代大儒,私下里如此无耻,却要求老百姓听话乖巧,“灭人欲”,做当权阶级的提线木偶,真真是不要脸至极。
“三言二拍“的世事离奇,故事主人公们的随心所欲恰恰是对当时时代的控诉。
《明朝市井周刊》读后感(四):一本好书
好读书,读好书是笔者的一个生活习惯,通过读书来锻炼自己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从而形成具有个人特色风格的思想力。而笔者对书有一种特别的情感,特别是对古典文化方面的偏爱,更是激起了笔者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的兴趣,并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诉求,不仅丰富了自身的文学修养,更是在长期的积累中形成了自己的人格特点。 今有幸能拜读明《朝市井周刊》,这本书是根据《三言两拍》选材而进行的再加工改造,通过另一种方式进行描述,随手翻阅,顿觉心清气爽,妙趣横生,别有一番风趣。 早先我捧读过冯梦龙,凌濛初两位先生《三言两拍》的原著。原著以白话文,带有说书特点的形式,将民间奇闻、市井生活描述得唯妙唯肖,并以故事说理,深入浅出,耐人寻味。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在娱乐中警示世人,引人思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的奇书,对后世文学作品有深远影响,特别是对中国近代百科全书《红楼梦》,笔者深有体会。(ps:笔者是个红粉),我想曹雪芹先生也是《三言二拍》的忠实粉丝吧,曹先生不仅在自己的创作手法上与前两位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内容选材上也有相通之处,甚至其思想上都有高度的相似性。 笔者认为冯、凌两位先生是伟大的,因为他们关注的是民生,描述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底层人民的现实状况。其中也有很多新奇先进的思想,原著作者将这些新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相杂糅,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形式。笑花主人评价其为: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 刚收到此书,瞬间给笔者一种高大上的视觉冲击,皇家专属黄色的主题封面色调,装帧精美,让我爱不释手,仔细观摩封面内容,有非常端正的书本定位语,也有调皮诙谐的网络用语,字体为楷体,底面用灰白色调"哈哈"铺底,给人一种"一本正经开玩笑"的感觉,使笔者不禁一笑,仿佛受到了调戏一般。 正如译作者在后记中所言:戏说而不乱说。译作者尽完美的对原文进行改造,用多种方式再创造,充分的将原著内容再展现出来,也增加了这本书的趣味性,更加直白的释述,使文本更加通俗易懂,同时展现了译作者极富的文字功底和对原著的深刻理解,也充分说明了原著的精彩绝伦! 译作者从原著中挑选出的十余篇作品,可谓是鹅王择乳,通过运用各种手法的描写,将故事表现得更加通俗易懂,特别是巧妙借用原著中民间俚语、俗语,既不失文笔原意,又锐意创新,实乃让人耳目一新,也使得人们阅读更加罕譬而喻。书中语调轻松幽默,将网络用语穿插其中,清新明朗的语言洋溢着诙谐与风趣,使人精神振奋,情趣盎然,倍感亲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译作者虽在高超的水平下对《三言二拍》进行再改造,但也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网络用语的运用,虽增加了读本的趣味性,但也容易使读者出戏,甚至一些旁白并无作用,反而显得这种提示苍白无力,让人尴尬,在文中出现有错别字,如此等等不再赘述,希望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多加斟酌,更加严谨,这样才不负众望,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总体来说,《明朝市井周刊》这本书以现代娱乐手法对古典文学进行再改造,而又不落俗套,让人以欲还休,书中的表现形式是对古典文学的创新,同时这也是新时代文学发展的趋势,古典文学需要重新注释,要让更多的经典通过更有趣的方式,再次呈现给读者,也将重新唤起当代人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同时将传统经典文化与时代接轨,将其注入时代特色,使传统经典文化重获新生,而这本书不失为新时代文学创新的典范,可谓:后生犹可畏,不忘前人诲!
《明朝市井周刊》读后感(五):三言两拍的不可读与不可不读
三言两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包括冯梦龙创作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及凌濛初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三言二拍”总计四百多万字,收录故事尽200篇。
所谓的不可读,是指今人缺少足够的文化知识。学者金克水(1912~2000)写文章说,有十部古书是汉代以来的小孩子上学就背诵一大半、一直背诵到十九世纪末的,它们是:《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老子》、《庄了》等。 这十部书若不知道,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的书都无法读,连《镜花缘》、《红楼梦》、《西游记》、《牡丹亭》、“三言”、“两拍”里许多地方的词句和全意也难于体会。再往下,史书读《史记》、文学书读《义选》。一部书通读了,读通了,接下去越来越容易,并不那么可怕。正是今人缺少这种足够的文化底蕴,甚至连识字都是拦路虎,所以读经典书籍的障碍很大。这些书读起来或是艰涩,或是关键字句的不理解 让人对事件的发展一头雾水。故而“三言两拍”虽然作为一部卓越的古典短篇白话小说集合,却在我国读者中的流传度不高。正如前文所讲国学经典的门槛本身就偏高,加之“三言两拍”其本身的篇数较多,内容颇杂,部分篇章教化寓意过重的隔阂,从而限制了今人对于它的了解。
所谓的不可不读,是指“三言”,“两拍”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白话短篇小说总集。它从广泛的作品题材中,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描写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让今人能对明代社会风俗,文化传统有一个较为清楚的理解,并能对今天的习俗相互印证,加深民族自豪感(。。。党课照(xi)耀(nao)下的花朵【狗头】)。
“三言”,“两拍”既然不可读又不可不读,那就先来看看这本《明朝市井周刊》吧。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先是被他的印刷惊呆的,没想到一本定价四十多的书的装订、印刷、纸质都这么好。锁线装的形制一是不容易开胶,二是可一百八十度摊开,翻阅真的方便!印刷和纸质上,同等厚薄与价位的书,我没买到比它更好的了,有的书到手后 印刷字迹和纸质手感真的都是一言难尽。
内容上,译者从《三言二拍》从中选取14篇最具代表性和可读性的故事,通过运用各种手法的描写,将故事表现得更加通俗易懂。帮助初次接触三言两拍的读者更好接受故事情节。译者借用原著中的俚语俗语与今天的网络流行语言,以及各种现代化口吻的描述,给人构建了一个贴切的故事场景。每一篇中并没有因为多种描述方法的掺杂而显得凌乱,反而更是有了独属于译者这本书的趣味,这点是很难得的。焦点访谈式,节目对话式,日记式,每一篇都较其他篇有不同的色彩。当然《明朝市井周刊》这本书,在 以现代通俗俏皮口吻翻译古代书籍中的一贯诟病还是有的,也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原作者想通过故事表达的重量和共鸣因为俏皮的翻译减少或消失殆尽。若是有足够的文化底蕴还是买点原著来看,今下流行的各种翻译体,都没有原文的隽永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