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间已无张居正》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世间已无张居正》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5-22 02:06: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间已无张居正》经典读后感10篇

  《世间已无张居正》是一本由宏瞻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间已无张居正》读后感(一):几度悲歌几度春秋

  刚入手这本书的时候会被封面吸引,不自觉会想象居正颀面秀眉目的样貌、他所经历的沧桑风雨。这本书看下来的时候让人荡气回肠,有一种年轻人特有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气,“太岳”二字更是何等雄壮!仗义执言令老气横秋者惭愧,垂垂迟暮者汗颜。

  在考证方面,不得不说这本书对张居正乃至整个明史的研究是具有相当贡献的,也是具有相当历史意义的。作者苦心孤诣,通过零星的记载和细致的比较,从很多前人不曾注意的东西里盛开出花朵,这本身就是一项壮举。在敬佩的同时,我也不得不对被认为缺乏趣味性而删掉的考证部分而感到惋惜,这算是唯一的遗憾了。

  一直认为对历史书籍的撰写,并不应以噱头和卖点充斥它,以拷贝和粘贴污染它,三月成稿,四月成书,这样的东西多且无用。而本书,摒弃了这些浮躁的形式,一字一句,以耐心和细心捧着一颗敬畏去倾听来自那个时代的心跳,虽朴素,却真挚。

  作者在书中多方考证、尽力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给全书定下了严谨的基调。尽管如此,任何的文字作品都会掺杂个人的情感、理解和思考。看到有人提到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然而仔细品味即会发现,就算是史学大家,有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偏向某一立场,这是以文学来阐述历史的必然。在全社会的言论价值导向对年轻人并不十分友好的时代,苛责无益。读者所能做的,只能是通过纷繁的记载来了解当时所发生的事情,在书中形成独立的思维,并用自己的内心去判断善恶功过。

  江陵已逝,封面的轮廓,是去者的背影,亦或是来者的行状,世间已无张居正,这不是悲歌,是鞭策。

  《世间已无张居正》读后感(二):《世上已无张居正》读后感

  第一次听到“世上已无张居正”这句话,是在看《万历十五年》的时候,但是看到这本书确实最近,关于张居正,写他的书很多,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他的传记吧。

  这本书是从张居正孩童时代开始写,直到张居正去世,贯穿张居正整个人生,写的跌但起伏,能感受到张居正作为一代名臣的风骨,我在看的时候,因为是用电子书看的,所以有的地方虽然看完以后,心中无限遐想,但是没有标注,看完这本书以后,对于明代党争,还有整个明代官场制度都有了另一个新的认识。

  1 李春芳,高拱,张居正的结局。

  李春芳在当时的内阁中是一个老好人,政治才干虽然不高,斡旋才能还是有的,最后还是受不了几个阁臣的斗争,然后告老还乡,在张居正,高拱这几个阁臣里面,李春芳是结局最好的,李春芳寿终正寝,安享晚年,虽然在首辅任上平庸无为,无咎无誉,却能看好时机,急流勇退,落了个福寿双全,四世同堂的大团圆结局,是嘉靖,隆庆两朝首辅中结局最为完满的。反观高拱晚年凄凉,张居正累死任上,从人生角度来讲,要完整很多。或许是性格决定人生吧,个人的性格不一样,也决定了以后的道路。

  2 张居正的尴尬

  明朝首辅,类似宰相,虽然没有权利那么大,但是还是万千书生的梦想。嘉靖一朝,名相辈出,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治世人才,包括严嵩,虽然他是权奸,以前不是很喜欢他,但是在看过《大明王朝1566》后,反而特别能理解严嵩了,而且觉得张居正后来的境地跟他很类似,严嵩虽然贪,但是有嘉靖的原因在里面,都八十一了,还在首辅位置上,因为国库亏空,因为国事战事,因为满足皇帝要求,上下不得,后来只能做替罪羊,这是嘉靖的驭下之术。

  后来的张居正虽然权利达到明朝内阁首辅顶峰,但是国事已经如此,张居正进退不得,退的话,原来的成果功亏一溃,更何况以他的性格,是不可能退下来的,所以他只有向前进,坚持改革,即使老父死了,也要“夺情”,他就像他的字一样,太岳,必须像山一样屹立在朝中,坚持他的事业,顶住那些攻讦,直到死于任上。严嵩是因为嘉靖帝的情况进退不得,张居正是因为他自己的事业,他自己的追求,当然也有皇家驾驭臣下的原因。

  3 嘉靖帝的驭下之术

  嘉靖帝深宫炼丹几十年,那么多首辅,都在他手下过,但是实权始终在他手里,无论严嵩怎么嚣张跋扈,用书里的话说,这天下是大明的天下,这王朝是朱家的王朝,无论阁臣多么牛叉,都是帮大明看家的。这其实是得益于朱元璋的努力,在明朝,无论内阁也好,太监也好,无论怎么有实权,怎么有权势,归根到底,都是皇帝给的,皇帝一句话,无论你是严阁老,还是九千岁,通通的拿下,所以无论嘉靖万历,还是天启崇祯,有明一朝,都没有出现像汉唐那么严重的外戚,权臣,太监可以废立皇帝,这个只有宋朝可以比拟,但是也造成了党争,另一个轨道亡了明朝。

  4 大明的书生意气

  其实看那么久明史,心中很不舒服的就是大明的这些官员,这些狗屁没有风骨的书生。最明显的例子是崇祯死后,竟然没有人去收尸。这本书里,关于党争,尤其是弟子对座师的攻讦,完全没有了千年以来,科举制度中,对于座师的尊敬,那种师生关系,在没有像以前那么重要,那么可以维系一生,师生关系反而被用来搏名声,像张居正的弟子,那些得意弟子,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虽然有政见因素在里面,但沽名钓誉真是比师生关系重要很多,要出名,就要挨打,就要语出惊人,明朝一代,这些八股书生有着一种变态的这种要出名的想法。

  反观宋朝,真是很不一样,尤其是亡国的时候,难道真的是“崖山之后,再无中华”,我汉族文人骨气真的就断层了吗,虽然后面有史可法,明亡,这些八股书生,责任很大。

  张居正已走,但是其敢于开拓进取的态度和能力,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世间已无张居正》读后感(三):我看《世间已无张居正》此书

  《世间已无张居正》的序言有一句话“对历史有一种冷漠叫做高唱赞歌,有一种淡忘叫做耳熟能详”。书的开头便以如此精彩的话语吸引住我。对于张居正,我早已经不陌生,无论是通俗历史读物还是教科书,但凡是讲明朝,张居正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然而在我所见过的书里,很少有能全面地介绍张居正与他多数同僚的那些关系、恩怨,比如说张居正夺情时,耿定向、同年李春芳的态度,以及张居正的亲家、学生张元忭对夺情的看法。还有万历后张居正时代内阁首辅的看法、评价,在以往的史书中,这些都是很笼统的,但是此书的作者花费极大的功夫就考究这些东西,使读者更加全面了解当时社会的思想的变化,我读时更是无比激动。不但如此,作者还对现在史学界流传甚广的邹元标在晚年为张居正奔走呼号平反事,做了详细的考据并予以否认,并对争议很大的张居正称孤给出了合理的见解。书中好多观点很新颖,然而却并不是哗众取宠,所有的推论都是有理有据的,真可谓是做到了“小心求证”,作者的功底深厚,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尤其是与张有关的人的文集,不到涉及明朝还有大量清朝的文献,对张居正的研读也算是独树一帜。

  此书对于想更深入了解张居正的人来说,是不应该错过的。倘若能对改革措施有更深入的分析会更好,期待再版

  《世间已无张居正》读后感(四):唯庸人无咎无誉

  张居正作为明朝顶级的政治家,被后世所评述早已习以为常,总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其实就是人性,蕴藏在其中的人性,永远也超脱不出来那几种基本的情绪,让人叹息。

  有一种淡忘叫耳熟能详,有一种冷漠是高唱赞歌。

  作为一代改革家,张居正的一生无疑是成功的,只是没想到身后家人竟落得如此下场,令人唏嘘不已。此书在我看来可以作为《明朝那些事儿》的补充,如果你对张居正感兴趣,又不愿去读卷帙浩繁的明史,又对《明朝那些事儿》的夸张度存疑,那本书是当仁不让的选择。对于张居正的评价,历史上有太多太多,通过他本身,更能深切的感受到皇权与相权之间深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老朱家的子孙,真的是一个比一个个性,恨铁不成钢。

  评价一个人不要只看他从前做了什么,而要看他掌权后的作为。与君共勉。

  《世间已无张居正》读后感(五):史德、史才兼备

  我之前在天涯拜读过作者的一些学术性质的文章,其对太岳之研究,可谓炉火纯青,考据之精,见解之深,今世之未有也。史料翔实,分析全面,论证有理有据,文笔老道凝炼。今日大作出版,非常高兴,一气读完,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删节不少,但我还是会强烈支持 !

  太岳其人,诽誉天下千秋,终为扶大厦之将倾,振社稷之名臣。

  钱穆先生说过:“一个庸庸碌碌的人,生也好,死也好,生死除了对他自己有意义以外,对社会人群毫无影响,历史上更不会记到他,这样,真叫人死了有一个蚂蚁之感。一代伟人,人们回想起来,他生死似乎都不是偶然。他对后人的影响,使人觉得他的降生真是惊天动地,死亡真是山崩水竭。”

  《世间已无张居正》读后感(六):胡评张居正

  下文是转载:张居正最早在胡适笔下出现是1935年,6月19日日记记载:

  下午读张居正的《全集》。此人自是五百年中第一个大政治家,其魅力最近于王安石,而处境更难,成绩更大。其书牍卷五有《答吴尧山》一书,最为世人传诵,其中有云:二十年前,曾有一弘愿,愿以其身为蓐荐,使人寝处其上,溲溺之,垢秽之,吾无间焉。……有欲割取吾耳鼻,我亦欢喜施与。况诋毁而已乎?

  张居正的这一弘愿深深触动了胡适。这时候的胡适,因为其对国民政府内外政策的基本认同,在民族主义风起云涌、左翼思潮鼓舞人心的情势下,已渐渐失掉了青年导师的地位,“诋毁”甚至“溲溺之,垢秽之”的也大有人在,他看到张居正的这段话,能不兴“于吾心有戚戚焉”之感吗?因此很自然地,来年初周作人的来信给了他一吐积郁的机会,给了他把张居正和孔子、王安石并列为大神的机会。

  王安石被供进神龛之后,胡适以后反不大提到他了。倒是张居正,在胡适与友朋的私人通信中,又有所提及,除了“欢喜施与”的境界,他的功业在胡适心目中份量更加重起来。37年4月8日他致钱玄同信中说:

  ……为众生入地狱,此意分见各经,《华严》也常提起。如云:普为一切众生故,不思议劫住地狱。其散文部分云:我当为一切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悉得免出生死沃焦。我当为一切众生于一切刹一切地狱中受一切苦,终不舍离。……何以故?我宁独受苦,不令众生受诸楚毒。……张居正得力的正是这些。“愿以深心奉尘刹”,此中“刹”字与上文“一切刹”之“刹”同……

  这里把对张居正的理解心得与老友一起分享。抗战期间,辞去驻美大使后,在与王重民信函往复中,又想起了张居正,并且为张未能在黄宗羲编著的《明儒学案》中占一席地位而大为不平。43年7月24日,寄给王重民一诗,诗题是“偶寄小诗题《明儒学案》”,诗曰:愿将我身作草荐,供人溲溺供人卧。(概括张居正语-胡原注)第一学道有得人,可怜这里无他坐!寄过诗,怕王重民不理解,8月2号又致王重民一信,加以解释:

  题《明儒学案》的小诗,只是为张居正说一句不平话。张江陵不重讲学,并且曾禁止北京讲学。故理学家多说他的坏话,《学案》里当然没有他的位子。江陵少年登第,他告假回去了六年,做一番预备工夫,然后出来干政治。他的政治事业,在中国全史上没有人可以比他。但在理学家的眼里,他是理学的仇人!

  “他的政治事业,在中国全史上没有人可以比他”,这是多高的评价!又寄寓了胡适对当时国内政治多大的期望啊!

  《世间已无张居正》读后感(七):政治家与官僚、在腐朽的世界寻找光明

  一直对明史感兴趣,这些年来,看过很多明史相关的书,有通史、有传记,而这本书有点小说的味道,虽然有些主观,也不必介怀。如今事事皆辽足以情怀,怀古思今,也便是一种情怀吧。

  明是一个很怪异的朝代,它既有士大夫为国为民、忠贞浩荡的一面,又有同样是这批士大夫们卑颜屈膝,视当权者为父母爷娘,毫无士子尊严。这是一个汉人执掌的朝代,经过宋代的改制,文人完完全全主导了朝廷,武将勇武只是粗鄙莽夫,士子风流才是人生之境。

  有一种淡忘叫耳熟能详,有一种冷漠是高唱赞歌。张居正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上,他的名字很多人听过,很多人骂过,也被很多人遗忘过。从入仕开始,他一直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是一个政治家,而不是官僚。张居正之所以是张居正,就是因为他从来不会是消极避世、厌闻世事的隐士,他所做的只是默默等待机会。在被贬期间,他也不会消极度日,而是蓄势待发。他有一段名言——“鞠躬尽瘁,但为国事;死而后已,功业自成。”功业自成!是的,何须言他,功业自成。

  当时的官僚有一个贴切的形容——许多管事官员,就像坐在不停下沉的破船上,时刻担心会被淹死,又想不出良方自救。天天计算着自己何时可以升官或调离,好把破船“送给”继任者。这艘破船就在一个个继任者的不断交接中,不断破败,不停下沉....这和我国早年的官僚是一样的,没有人想成为这个船的修理者,只是想着尽快离开它。

  白云黄鹤总悠悠,底事风尘老岁年?自信任公沧海客,敢希方朔汉庭仙?离居可奈淹三月,尺疏何因达九天?独坐书室不成寐,荒芜虚负北山田。

  他和之后的太平宰相申时行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是一个政治家,不是官僚,他希望创造一个好的世界,而不是在这个世界里如鱼得水。

  我志在虚寂,苟得非所求。虽居一世间,脱若云烟浮。

  后人评论:张公之祸在所难免,张公欲有所作为,必揽大权。而这大权正是天子至高无上的皇权!张公当权便是天子失位,效忠国家就意味着蔑视皇帝!功高震主,权重遭忌,这就是张公无法逃脱的必由之路。

  这是社会制度的悲哀,也是封建社会的悲哀。然而世事转眼过去几百年,今日的世界已经没有了那时候封建体制的束缚,却任然不见理想的世界。是掌权者的无能吗?我想不是的,就算掌权者无能,他身边还是有大量有能力的人去帮助他,而最重要的不是统治阶级的区分,这一切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人性。

  市场经济理论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人人为己,人人自然为人。

  处于社会中的一部分,你付出了劳动产生结果,为自己赚取报酬的同时也服务了他人。

  我们不只是需要那些为光明而不断呼吁的大V名人,他们的声音无法影响到更多的世界,因为人们的目光永远在身边,远处的歌声只是远处的他们,与我无关。

  我们需要有理想的朋友,那些在前行的道路中成全他们,帮助自己的人。

  有一种官僚叫清流,他们不干事,但是却洁身自好,这种人,是传统社会的糟粕,也将会是道德与真实世界相交爆发出火焰的人。

  缅怀太岳公,斯是远去,心怀犹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