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多罗之歌》读后感100字
《马尔多罗之歌》是一本由[法] 洛特雷阿蒙著作,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尔多罗之歌》精选点评:
●以前读过两次,总被密度极大的词句和狂飙劲爆的想象裹挟,留下的都是泛泛的整体感受,有时觉得真牛逼,有时又觉得过誉了。这次倒能读得慢些、细些,竟有“祛魅”之感,迪卡斯对单个素材的处理上是比较清楚的,而在素材之间有不少断裂,这一点被风格弥补了。读了后面的《诗》和书信,觉得伊齐多尔·迪卡斯创造了一个完全把自己淹没了的“异名者”,要是他活得更久,说不定会塑造出佩索阿式的文学星系。新版的装帧设计真是太用心,怒赞。
●美与孽,罪恶和迷狂。似美杜莎缠绕般窒息的阅读快感。洛特本人就像他的诗,“忧郁得像宇宙,美丽得像自杀。” (能拥有正版真是太好了!感谢后浪!
●值得反复看
●“我的诗歌就是要用各种方法攻击人这只野兽和本不该创造出这条蛆虫的造物主。我在生命结束前,将堆起一卷卷的书,然而,人们在这些书中只会看到这唯一的思想,它永在我的意识中!”
●从得体的文明中旁逸斜出,于血污俱下处绽开恶之花朵,动物凶猛人类野蛮,生命龌龊世界肮脏,古老的少年马尔多罗仍茹毛饮血、流佚奔徙,抡起语言长长长长的巨斧持久地砍向宇宙病入膏肓的窸窣关节,像点燃烟花一样迸裂出无数意义的残骸,在空中抛射出虚无的美丽曲线,这是与血口大张的死亡彻底毁灭性的交媾,时间碎裂后留下不知所终的钟声,一切都将烟消云散,连烟消云散后的废墟也无法幸免于这场劫难的恩赐,什么是真假什么是善恶什么是美丑什么是一切什么都不是。
●未全部吸收的癫狂世界
●装帧非常好看,名字也好。但内容对我来说是轻度的噩梦
●读完波德莱尔和兰波再读这个,挠痒痒和抓出血的区别
●#2018099#
●诗体的高峰。1.洛特雷阿蒙的反抗姿态乍一看令人生疑,“这和那些咋咋呼呼的先锋诗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于一般人是否可以写得出来。超出想象的比喻、连贯而流转的切换和瞬移(所以寺山修司的同名短片有了极好的改编基础)你顺着语言的管道前进而不会觉得阻塞,一架想象力的马车。多少诗人历练一生也想练就这样的本领。2.关于反抗的姿态。加缪说洛起身反抗万物,要毁灭所有界限,容易陷入虚无主义的反抗。但正是因为毁灭的是“一切”,正因为其极端其爆裂,情绪共鸣效果才更好,某种程度上也才使其成为了超现实主义的授精者。另,设计老师说做这本书的插图可以发泄工伤阴影,很在理。看马尔多罗的这些日子里,我对当代生活想得很开,四个字,“都是垃圾”。处境都是一样的处境,是需要反抗的处境,但洛特雷阿蒙比我们多高明。
《马尔多罗之歌》读后感(一):不爽的时候必看
世界一开始就是四分五裂,人生降世之前就注定残疾,生活也持续解体。比起异教徒的撒旦崇拜,那些觉得这是完美序列其中一环的人才更难以理解。毕竟如果万物都在腐蚀,那新生命也不过是为衰败增添质料,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承认这个世界像是被诅咒了一样,却非要说这是天堂门前的试探。我们经历的试探难道还不够满足你的荣耀吗? 那些崇拜被诅咒的一切的人,反而是最该被善良嘉奖,他们把同情施舍给了深渊,那里长着很多蘑菇一样的痛苦的人。 “痛苦的人与你同在”他们这样问候,这样生存。
《马尔多罗之歌》读后感(二):扣上皮箱动身去想象之国
一切毫无逻辑,却有一种乱序的、有逻辑的美。
“我们的马沿海岸奔驰,仿佛在躲避人的眼睛。”
“麦尔文拖着绳子,就像一颗彗星拖着闪亮的彗尾”
“草地认出她那脚步的美妙压力”
在很多章节感受到了洛特雷阿蒙的温柔,比如叫淫荡的女人,阴阳人,小流浪女,麦尔文,但往往上一秒治愈下一秒美好瞬间被撕裂,体验一下极致温柔与极致地黑暗。中间有一章节像是作者的自述,他好像清楚自己的宿命,他说灵魂和身体是分开的,他的灵魂向心理学那探究的目光呈现一种罕见的状态,他们只留下永恒的遗憾,苍白的银河。
我最喜欢的是第五、六支歌,尤其是描写小流浪女和麦尔文的两段,真的深陷作者的才华,而且在章节开始的互动中感受到作者的耐心,智慧,温柔。
在一行行的阅读、誊抄中与作者交流,不知不觉看完一本书,只觉得意犹未尽。
最后还是贴出那句很美的句子:
“他美得像猛禽爪子的收缩,还像后颈部软组织伤口中隐隐约约的肌肉运动,更像那总是由被捉的动物重新张开、可以独自不停地夹住啮齿动物、甚至藏在麦秸里也能运转的永恒捕鼠器,尤其像一架缝纫机和一把雨伞在解剖台上的偶然相遇!”
《马尔多罗之歌》读后感(三):New Classical Prose Poetry
本作意象浓烈,甚至鬼魅森森,或因作者出生在乌拉圭之故,不知跟百年后的拉美魔幻主义有无关联。作者开始动笔,仿佛按下ON/OFF键,可以迅速进入状态,这得益于他独特的写作状态——深夜钢琴为伴,在朗读与和弦加持下完工。明显看出作者的博物学根底,显微镜级别细腻观察力和感受力满溢书页,经变态提纯方法,产出的超高浓度的想象力晶体,有骆以军的味道。对读者之要求颇高,所需精神强度和力量也是现代的,是先锋的,是反古典的,只有工业革命解放出来的洪荒之力,才创造孕育如此头脑之时代。诗人丧生在普法战争末期巴黎的乱局中,其死亡方式如其作品,众说纷纭,不可细查也。其生命旅程仿佛就是本作的现实注脚。最后“诗之书信”一部分充满哲学思辨,遍地是宝,尽是值得反复品味把玩之处。极感!
本作锐不可当的先锋性,来源于作者优渥的贵族生活,完全无需忧烦五斗米琐事,可以一心潜入思维深海之中,因此本作甫一问世,应者寥寥。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直到30年后镀金时代,科技进步明显改善大众生活水平后,机器替代劳力,解放劳力,人们遂得以抽暇思考,恍然发现,已经有人先知般高品质完成现代化的诉说,他就是Lautreamont.反观今日***IT企业之“996,ICU”口号,喊得震天响,实乃工作低能表现,真可发一笑也。
ug 1 处:p231,倒数第2段,“感觉”后标点应为“、”,而非“。”。
《马尔多罗之歌》读后感(四):《【春节读书】坠入深渊是为了有一天解脱》
人,正因为看见了地狱般的存在,所以说出了“天堂”存在,也正因为直视了恶魔,所以才祈祷“天使”降临。
洛特雷阿蒙,用一双恶魔的眼彻底的剥离了人类所不忍直视的很多恶,赤裸裸的把那遮掩恶的迷雾一步一步踩散。
从细枝末节里攀爬到至高处,用无情的目光,审视人世,诉说藏于平凡身躯中的那巨大深渊。
人类因为有思考,有智慧,所以那文明开创下的过程远非那么文明,那真善美正是那黑恶之土滋养而繁盛的。
马尔多罗,不承认自我之恶而痛苦不堪的时候,看着这个世界与它一样挣扎,一样不堪。当他承认了自我之恶,开始试探那恶魔匣子的时候,它反而解脱了。
我们都应该接受我们隐藏和所遮蔽的那黑暗。这样光明才会有意义。
诗歌最初章,马尔多罗一路走,一路揭露人类之恶,一路歌颂那海、那自然。
一路闯过迷雾,撕裂迷雾,把赤裸裸的人类自己所创造的恶魔释放,而非不面对。他承认了他的黑暗,同时他依旧在挣扎。
如果他在阅读中疑神疑鬼,逻辑不严密,思想不集中,书中散发的致命烟雾就会遮蔽他的灵魂,仿佛水塘淹没。如作者所言,看这本书,他用文字堆砌的恶魔试探人的深处黑暗,所以你信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你选择什么?
我想这是我在看这本书时,感觉到最可怕的。
那恶魔般疯狂的想法,和腥红的文字,不断的想要把人拉扯进那无尽的黑暗中。
可每当读完一段之后,合上书本,看着房间的灯火,那一刻有一种回到了凡间的感觉,那种坠入感彻底的释放在空间中,那一刻似乎这个平凡的地方就是天堂。
所以,与书中所言的恶,在这个世界上也一样存在书中不曾言的善。
作者一直试图用马尔多罗来追问读者:你是恶的,还是善的?你选择了什么,你要选择什么?
是我那病态理智的狂想,还是我那不依赖推理的神秘本能,如同苍鹰撕咬猎物,驱使我犯下这一罪行?但是,我和我的受害者一样痛苦!少年,饶恕我这样的忏悔,有或者从恶魔思想中醒来的挣扎,其实一直都充斥着全书。所以,正因为向着想要走出深渊的目的,所以才会走入深渊,试图承认它的存在之后,才能闯过它。
我一直都在想,马尔多罗是否是这样想的。或许也正是这种恶意的存在,他才看见了很多最本质的事物。
而这像是毒瘾,一但开始,它便停不下来了。
故而他只能选择让那疯狂酝酿出的恶魔肆虐在人间,似乎自愿为了让人远离深渊而存在,肆意而疯狂的露出了他的爪牙。
马尔多罗这个现世的恶魔,他本来便存在,承认他存在的同时,你选择化身恶魔,又或走向他的对立面,而选择相信人的善。
马尔多罗之歌,唱起那耸人听闻的黑暗,是为地狱,那歌儿所过,依旧未曾变成歌中世界的地方,都会是天堂吧!
愿大胆的、一时变得和这本读物一样凶猛的读者不迷失方向,找到偏僻的险路,穿过荒凉的沼泽——这些阴森的、浸透毒汁的篇章。从一开始,作者就说明了他的选择了,不是嘛?
《马尔多罗之歌》读后感(五):恶之歌
1.这本诗歌是献给青年人的一首“恶之歌”
2.善良的力量在了解它的人身上比在不了解它的人身上显示得更清楚。
3.善良的重量并不比恶的重量轻多少。
4.不作恶已经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善。
5.真理无法夺取或骑跨,唯有让真理时时流过自己的灵魂。
6.因为地狱在人间,所以天堂才是为死后长眠准备的。
6.阅读套餐搭配:波德莱尔《恶之花》、兰波《兰波作品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