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触感引擎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触感引擎读后感100字

2021-03-04 03:15: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触感引擎读后感100字

  《触感引擎》是一本由[美] 大卫·林登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页数:2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触感引擎》精选点评:

  ●挺厉害的研究,但是对于大众读者其实不太友善。能够学到和科普到的知识有些局限,即知识传达枯燥了一些

  ●本书科普了下过于熟悉易被忽视的触觉。虽然有趣的案例很多,还是比较正经的偏重神经科学的书,不是行为学。参考文献很环保,值得其他出版社借鉴

  ●如果我没有触觉,可能就像是能被看见的鬼魂?摸到别人永远没有感觉真是可怕又孤独的…… 我爱封面,真特么好看

  ●关于触觉,读这一本就够了。

  ●认识身体的好书

  ●科学分析触感神经。它是我们人体最重要的一个感官。

  ●抱了几个小时后,孩子的心跳又奇迹般地恢复了。 当时,我感觉这个编剧实在有点不靠谱。但是,读过了本书,我又相信了奇迹。

  ●我看的是蓝色封皮的书籍,好舒服,从未见过摸起来这么舒服的书籍。由浅到深,触感感知,转达大脑,进而反哺。

  ●看完之后才知道,被我们忽视的触觉竟然如此的重要!

  ●我们的触感:进化,文化,认知与情感。

  《触感引擎》读后感(一):触觉:神助攻还是猪队友?

  美国著名神经学家大卫·林登在《触感引擎》一书中称,触摸造就人类独特的情感体验。或许有人会大摇其头——比起视觉、听觉、味觉,我们似乎很难意识到触觉的重要性。林登想起少年时代的闲聊话题:如果只能留下一种感觉,何者为重?8个小伙伴中竟然没有人提到触觉。可另一方面,语言又出卖了我们的内心,我们会说“触动”、“棘手”、“滑头”、“话糙理不糙”,这些关于触感的词显然不是实指,而且第一次听到这些词的人大概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情绪意味。

  使用触觉、领会触感,似乎是种本能,但林登把触感比作了引擎,在我们的身体里一触即发。它终于身体、真诚坦率,又不够理性、有点莽撞,影响情绪,甚至左右成败。这引擎究竟是“神助攻”还是“猪队友”呢?

  在本书中,林登用浅近的语言讲述了触觉的原理。“神助攻”的作用鲜为人知,平常的简单举动——比如从口袋里摸出硬币、投入自动贩卖机——看似不费吹灰之力,实际上,如何凭手感区分钥匙和硬币、或者一元硬币和五毛硬币、用多大的力气捏紧硬币、从哪个角度投进贩卖机,这串连贯的动作要用到多种触觉感受器,把手上的机械能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大脑,作出及时的反馈。若无这些触觉感受器,我们岂不是连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有时,我们会因他人的触摸心情愉悦:小时候被长辈摸头、同伴替我们捋头发、来自恋人的亲吻,其中也有触觉感受器的参与。A类纤维快速分辨细微的触觉差异,C类纤维“介导缓慢、弥散和愉悦的信号”,两者结合,让我们跟他人的关系经由一次次的接触升温。

  然而,触觉跟感情的关系,又常常干扰我们的理性思考,仿佛未经我们的允许,触感引擎就被随意地开关了。同样温度的辣椒和薄荷,为什么说前者热后者凉?为何别人可以胳肢我们,自己却不能?作为一种“社会黏合剂”,我们不自觉地对触摸作出了反馈:在餐厅被服务员轻触的客人会留下更多的小费;派发调查问卷的人,如果触到对方胳膊就更容易被接受;仅仅是手握一杯热水或冰水,就可能改变我们对某个陌生人热情与否的第一印象。这些反馈与理性无关,是否应当归咎于“猪队友”触感引擎?

  这些现象里,部分是进化的因素,譬如关于辣椒与薄荷的触感,其实“被编码在了皮肤神经末梢的感受器分子里”。又如,当我们搜索“天堂”的照片,常常会迸出热带海滩的照片,而非其他度假胜地。林登推测,这跟人类的核心体温有关,“天堂是一个身体无需努力运作,便能维持37.2度的地方”,舒适的同时也够理性。

  部分是文化的因素。我们尚有判断能力,对于同样的触摸,做出不同的反馈,文化、性别、社会状况,都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这界定了我们触摸陌生人的分寸感和与恋人亲密无间的对比。

  至于剩下的感性因素,也事出有因:触及他人的内心很难,而触觉试图替我们开辟一条通道。从动物的梳毛到人类的抚摸,都在表达一种亲近的愿望。或许敏感的我们对触感引擎的不满,就在于它并无恶意却多管闲事了。

  我们想亲近怎样的人、渴望怎样的关系,又有谁最了解呢?电影《触不可及》有个跟触觉相关的片名,有触觉在情绪上的隐喻(人与人的内心距离),更有小小的意外——因事故致残的富有白人,厌倦了身边那些克制的同情者,背景迥异又有前科的黑人反而是个好搭档。坦率平等,才有真正的轻松和融洽。触手可及的触感引擎亦如是,随时准备着引我们开拓和体验。

  ——戊戌年读大卫·林登《触感引擎》

  《触感引擎》读后感(二):触感,最易被人忽视的第五感

  1996年的巴尔的摩,一个19岁的矮个子守夜人被女友告上了法庭。公诉人阐述了案情的经过:一天下午,两人躺在被告家里的床上消磨时光,被告要求女友用手刺激他,但随后开始抱怨女友手法不是太快就是太慢,很快,被告像一头失控的野兽狠揍了女友,并用手铐把她拷在床架上,整整关了两天,期间对其多次那啥。殴打、非法拘禁,证据确凿,可被告在法庭陈词时还是替自己喊冤:“我脾气不好,我承认,可是请相信我,她那次手活儿做的真的很糟糕。”

  这是由一次糟糕的触觉体验而引发的血案。在爱抚中,C类触觉纤维起到了探测器的作用,用于支配有毛皮肤,通过一条通往后脑岛的通路,激活一种缓慢、模糊且愉悦的感觉,而每秒3到10厘米的爱抚速度感觉最为愉悦。根据被告的描述,其女友的手掌摆动处于每秒3厘米以下的顿挫区和每秒10厘米以上的超快区,一会完全无感,一会是皮肤灼痛,这是导致脾气暴躁的被告失控的原因。

  美国著名神经学家大卫·林登在他的全新著作《触感引擎》中,用诸多这样生动的真实故事,引出隐藏背后的神经学知识,并用这种浅显易懂的方式,把关于触感(这种最易被人忽视的感觉)的最前沿的科学发现,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更为难得的是,《触感引擎》的装帧设计极具科技感,双层书腰设计,三种触觉体验,从顺滑无感的仿皮外页,逐渐向里延伸为蓝皮磨砂封面,这与触感于我们的感受如出一辙:无意识之下实则暗藏汹涌。

双封腰三层质感,激活你的触感

  众所周知,人的五感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视觉、听觉有电影、电视、网络等各类视听大餐享用,味觉是各种吃货们的吃遍天南海北的基础,嗅觉则更多帮助人们避免空气中潜在威胁的侵扰,独独触觉,除了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嗯,手感不错”之外,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那么,触感真的如此可有可无,还是因其更为隐蔽的感受而不为人所忽略呢?答案显然是后者。《触感引擎》告诉我们,在即时社交中,正手握热咖啡的人比手握冷咖啡的人,对他人的第一印象会产生明显的好感;孤儿院长大的儿童,若从小缺乏安抚性的接触,会造成严重的性格问题;篮球比赛中,队员间拥有更多身体接触性庆祝动作的球队,胜率往往更高......大量研究表明,触感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判断、性格形成、情绪波动等方方面面。

  在人体的触觉感知器官中,手是最为敏锐的,但不要忘了,覆盖人体全身的皮肤也是触觉的接收器。冷暖感知的发生机理是怎样的?手掌、脚掌、乳头等五毛皮肤,与绝大部分有毛皮肤有何区别,又怎样影响着我们的触感体验?皮肤的疼痛、瘙痒,又缘何令我们难以忍受?完美的性感体验与触感的关联性有多大?这一切有点冷门同时我们又渴望知道的知识,都能从大卫·林登的《触感引擎》中找到答案。

  不过,《触感引擎》除了普及相关科学知识,最大的意义还在于对我们社交的指导。比如,当你走在商业街上,试图把传单分发出去的时候,应该派发给那些人?或者当你周一上班,向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选择什么时间点去报告那个坏消息?又或者你每天上学碰到的一个心仪女生,究竟挑一个什么样的日子,在何种状态下向人家搭讪?相信《触感引擎》在解答你疑惑的同时,还能增加一点社交成功的概率。

  《触感引擎》读后感(三):爱我你就抱抱我

  触摸,其实是一种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很好途径,不知不觉中,会通过这种肢体上的接触,产生各种微妙的改变。可是触感却往往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一种感官,我们用眼睛看世界,用耳朵听世界,却忘了我们的双手、我们的皮肤,无时无刻不在与这个世界交谈着,沟通着,发挥着无比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实,对于触感,我们以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实际上有着很多“隐藏”在深处,不曾被深究的知识点。每一天的日常行为或许并未经过细想,就会做出相应的动作,产生固有的感觉,譬如说,为什么我们自己挠自己的痒的时候,丝毫不觉得痒,别人挠我们痒的时候,却会大笑不止?有比如说,为什么我们的指尖会比其他区域的皮肤的触觉要灵敏的多?这种种现象,再平常不过,也最容易被忽视,其实,这些与触感有关的问题,背后都有着巨大的学问。

  《触感引擎》这本书,就是对于触感问题的解读。作者大卫·林登是大脑记忆存储秘密的发现者,突触可塑性研究领域的专家,更是脑科学普及大师。他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实验室,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正因如此,才有如今的成就。他沉迷于记录活细胞实时发出的信息,在他看来,“一些最激动人心的结果往往来自看似没有成功希望的实验”。

  《触感引擎》讲的就是触感,自然从一拿到手上,就要先让人通过触感来感受它的与众不同。如你所见,它有三封面设计,而最大的特点就是,这三个封面,有着三种不同的触感。闭上眼睛,轻轻触摸,你会发现它的神奇。底层的蓝色内封,是一种昵称为“土豆纸”的纸材,它摸起来凹凸感很强,就想那种带有褶皱的土豆皮;二层的咖色大腰封,是一种比较坚实硬挺的材质,摸起来给人感觉很硬朗;最外层小腰封,柔滑而细腻,比一双麂皮笑靴都舒服。从内到外,由粗而细,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体验,但是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区别和过渡,十分有趣新颖,也完美的体现出书的主题内容。

  除了触感和视觉上的与众不同,我实在沉迷于它这种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普及脑科学的形式。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在作者的笔下,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跃然纸上,丝毫不觉得难懂或者无趣,反而会大大吸引人继续读下去。《触感引擎》中也不乏大量的数据展示,但是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更加一目了然,也更为浅显易懂。将一门古板的科学讲述的如此引人入胜,如果不是其中具体的科学数据的呈现,似乎都不容易发现它是一本脑科学普及的科普读物。

  而其语言之优美,更是一大亮点。

我们的指尖上有漩涡,我们的脚趾上也有,我们灵魂的风,就在这些漩涡柔软的中心,脚趾尖吹的风,使我们得以牢牢地踏在大地上,指尖吹的风,则为我们顶着天,因为有这些风,我们行动时才不会跌倒。

  多么有趣,在有趣的人笔下,科学知识也可变成诗,让人读之不厌,却又在不知不觉,了解到了曾经未曾听闻的科学,润物细无声。

  触感的微妙之处还有很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触摸,可能会迸发出不一样的火花,犹记得斯台芬·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那句“再也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了 ”,置身人群,却又孤立无助,自己拥抱自己的感觉,想来都觉得寂寞。所以,去亲吻你的爱人吧,去拥抱你的朋友吧,去爱抚你的孩子吧,无论何时,不管人工智能发展到多么强大,触摸所带来的美妙与幸福感,是永远无法替代的。

  《触感引擎》读后感(四):人类触觉简史:为什么我们喜欢在蚊子叮的包上掐十字?

  这本书的简体中译本比原版晚了三年多出版。作为美国著名的神经学专家,作者大卫·林登已经出版了三本神经学方面的通俗读物,这是最新的一本。此前出版的《“意外心灵:大脑进化如何赋予我们爱,记忆,梦想和上帝》、《愉悦回路:大脑如何启动快乐按钮操控人的行为》在美国也影响广泛。

  一如作者所说,我们所有人,在整个成人阶段,其实都参与了一场缓慢的触觉剥夺实验。

  从20岁到80岁,指尖的灵敏度会降低到原来的2/5,脚底和脚趾的灵敏度却会降低到不足最初的1/4。这就是为什么老年人容易跌倒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触觉之于人类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对外界风险的探知,更影响到整个生命过程。

  在其最近一本著作《触感引擎:手如何连接我们的心和脑》(Touch: The Science of Hand,Heart,and Mind)中揭示了,触摸和触感如何塑造我们生理和心理健康。

  林登帮助科普了许多我们熟视无睹行为背后的生物学事实:

触觉是胎儿在子宫中第一个开始发挥作用的器官,大约在妊娠八周时,胎儿的触觉就开始形成了;皮肤里有着不同的感应器,有的负责监测震动、有的负责监测拉扯,每一种都各司其职;手和嘴唇里的默克尔细胞单位面积最密集,所以也成了我们身体里触觉最灵敏的两个部位;女性比男性更灵敏,主要归因于她们的指尖更小;靠近脚趾的区块才是生殖器真正的激活区;当达到高潮时,最好别做出事关人生的重大决策,因为横向眶皮层和前颞极这些脑区部位基本失活,而他们在大脑中的指责正是对应深思熟虑、自我控制、道德选择和社会评价。

  幼儿时期缺乏触摸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

  类似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严重缺乏触摸的婴儿、特别是早产儿,会出现大量发育的问题,如生长手损、容易呕吐,免疫系统功能受损、认知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出现依恋障碍等。

  如果婴儿被持续被剥夺触摸,那么其成年后会有更高概率患上肥胖症、二型糖尿病、心脏疾病和肠胃疾病。此外,这类婴儿成年时还容易出现精神问题,如焦虑、情绪障碍以及冲动、控制力差的概念也比其他小孩高。

  生理之外,一如大猩猩之间的理毛社交,触摸成为人类之间建立情感纽带的重要方式,毫无疑问,也是重要的社会黏合剂。

  在餐厅里给服务员轻轻触摸的人,往往会留下金额较多的小费;那些触摸病患的医生,也会被认为更具爱心,而且他们的患者应激激素水平也会降低,进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就连商场里拿着调查问卷的调查员,如果他们能轻碰你的胳膊,那么你也会更容易被打动。

  林登在这本书中还介绍了情绪和疼痛之间的关系。

  痛感神经元是埋伏在我们体内的一把机关枪,婴儿在第一次排便时就会铭记这种感受。痛感通常会分两波到达大脑,比如你光着脚丫子在房间里走动,脚趾撞上了桌子腿,首先你撞到的脚趾会出现局部剧痛,第一波疼痛快速、准确,它向我们提供了直接威胁的相关信息,指引我们做出后撤的反应;过上几分钟,一股弥散性疼痛又接踵而至,第二波疼痛则要求你给予持续关注,避免进一步受伤。

  大脑的确会在潜意识中积极地抑制或增强不同时刻的疼痛信息,所以一些安慰人的话其实也有一定科学道理:疼痛的时候,应该分分心,不然情绪越痛苦,身体越疼痛。研究表明,感情容易受伤,尤其是被社交排斥所伤害的人,在实验室里接受测试时,对身体疼痛带来的不适感也更严重。事实上,止疼药也能减轻诸如失恋这样的社交痛苦。

  极端的痒痒则是比疼痛更痛苦的触觉。

  但丁在《神曲》的「地狱篇」里,造假者会被投入第八层地狱,受永恒之痒刑。不过直到今天,最顶尖的科学家对痒信息在传入大脑的途中发生了什么,仍不得而知,包括为什么挠擦可以化解痒感。实验表明:挠擦背部最能有效止痒,但挠擦脚踝,则会产生最令人愉快的感觉。

  触觉还有超自然体验的神秘一面:比如你回过头来发现背后正好有人盯着你,但触觉是否真的有语言功能呢?

  我们身体的图式,也即大脑内部的身体空间映射图,会随着我们触摸、控制周围无生命的物体而扩大、变形,以将这些物体包含在内,也即是所谓的人物一体的感受:开车通过低矮的天桥时,我们会本能地低头;小提琴家拉琴时会把琴弓视为身体的另一个器官。

  但日常人更多的体验是手机幻振。美国马塞诸塞州的一个医疗机构的调查显示,68%的手机用户报告说,有时会感到手机振动,但其实它并没有振动。如果用核磁共振做扫描会发现,这些都是先前个人体验所带来的期待的产物。

  触摸的生物学告诉我们,自然和超自然都是深刻的人类现象,都是人性使然。

  《触感引擎》读后感(五):摸摸碰碰,搂搂抱抱……你喜欢吗?

  文 / 董小琳

  “妈妈,这本书能送给我吗?”儿子拿着一本书跑过来。

  暗想——

最近没买童书啊,小家伙什么时候对我看的书感兴趣了? 原来是这本!

  “你为什么想要这本书呢?”

  “它摸起来好好玩。”

  “欧?”

  “妈妈,你看这个橙色的部分,摸起来像棉花;棕色的部分,就是纸张;蓝色的书皮太像沙子了!好神奇~”

  有理有据,很难拒绝。

  什么书,能让孩子都着了迷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读的,美国著名神经学家,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大卫·林登的第二本著作——《触感引擎》。

  我们之前读过林登教授的《寻找爽点》(点击书名可阅读书评)。这本《触感引擎》则沿袭了前者一贯的科研特色,从人类的脑科学出发,为我们揭示了隐藏在触觉回路中的科学真相。

  用手抚摸东西,我们每天都在做。

  但却很少有人真正注意过:

从皮肤到大脑,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都说女人比男人敏感,到底是不是真的? 同样的季节,为什么有人已经换上了毛衣,而有的人还穿着T恤? 为什么孩子都喜欢抱抱? ……

  不妨,我们今天就来一探究竟吧。

皮肤,其实是社交器官

  毋庸置疑,皮肤是人类体内面积最大的器官。它掌管着我们与他人,外界环境的所有联系。其功能的强大,远远超出了“一层皮”的概念。

  首先,它保护了我们体内的安全环境。

  抗污防水,抵抗紫外线,关键时刻还能用自己特有的白细胞,吃掉试图入侵的微生物。有了健康的皮肤,我们才能真正的高枕无忧。

  其次,它是一个传感器。

  看到美丽的鲜花,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去抚摸。但是,如果不小心摸到了花枝上的尖刺,你会下意识地缩回手指,避免再次被刺疼。这就是我们通过触摸,将外界刺激传达给大脑,从而得到下一步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最后,它还是一个通报器。

  那天晚上回家,奶奶跟我说,儿子今天在小区里遇见了幼儿园的同学,对方上来就亲了儿子。

  “欧?男同学,女同学?”

  “女同学……”当时,小朋友的脸就红了。

  虽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人脸皮会越变越厚。但是在青涩的小男生眼里,被女孩子亲,还是一件挺“脸红”的事情。

  这时,我们看到了,皮肤就像一个通风报信的小兵,将内心中的真实感受,告诉了全世界。

  因此,除了长期对我们的身体进行保护,皮肤还是一座桥梁,将人类的大脑与外部世界联结起来。就像用梳毛来实现沟通的大猩猩一样,人类同样需要通过皮肤的接触和观察,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交。

不要小瞧了触摸

  作者在书中从动物到人类,详细论述了一个观点:

如果一个新生儿,长期得不到爱的抚摸。即使他的各项成长指标都正常。在成年以后,他患上肥胖症、二型糖尿病、心脏病,以及肠胃疾病的可能性,会比正常成长起来的人高很多。而且,在情绪方面,他也更容易出现焦虑、冲动、控制力差等问题。

  由此可见,触摸对人类的正常发育,十分重要。

  另外,书中还讲到了一个针对早产儿的护理方式,叫:袋鼠式环抱。

母亲和孩子胸贴着胸抱在一起,让两者的肌肤充分接触。

  这样的刺激,比任何温箱的治疗都有效。

  说到这,让我想起一个看过的美剧情节。早产儿经过手术抢救后,突然没了心跳。就在要宣布死亡的那一刻,一名医生抱起了婴儿,放在自己的胸口……就这样,抱了几个小时后,孩子的心跳又奇迹般恢复了。

  当时看到这个桥段时,我感觉编剧实在有点不靠谱。但是,读过了书中这段,生命最初阶段与触感刺激之间的相互作用后,我相信了奇迹。

  除此之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适当的接触同样是父母与孩子,兄弟姐妹,朋友同事之间,增进亲密的不二法宝。

  甚至,作者说,团队中身体接触多的球队会更容易获得比赛的胜利。简单的撞击拳头、触碰肩膀、高举双手击掌,都能瞬间点燃整个队伍,而使团队士气高涨。在水平相当的竞技中,气势就已经决定了比赛的胜负。

皮肤,是一个超大的社交器官; 触摸,是参与社交的重要方式; 情绪,是感受触觉的决定性力量; 触觉,是点燃情绪的导火索。

  最后,我想留一个问题给你:

除了重要的社交作用,触觉还有很多有趣的小常识,可以了解一下。 比如说,为什么我们自己咯吱自己,不会感觉到痒呢?

  如果你知道答案,欢迎留言;

  如果你不知道答案,同样欢迎留言……

  —EN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