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1000字

2021-03-04 03:50: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1000字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一本由[美]保罗·奥斯特著作,理想国丨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1.00,页数:2018-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精选点评:

  ●红色笔记本和这本书是PA最好的两本书,第三应该是《神谕之夜》

  ●保罗·奥斯特最好的作品。如果只读一本请读它。

  ●第一部是我所爱的。后面的超出理解与偏爱的范畴。

  ●《一个隐形人的画像》很像局外人的侧面延伸,《记忆之书》像一潭泥沼,读了三分之二,暂时搁下吧

  ●“冬至:一年中最黑暗的时节。早晨他刚醒来,就觉得这一天开始从他那儿溜走。没有他可以全神贯注的光,没有时间展开的感觉。而是,有一种门正被关上、锁正被拧转的感觉。这是与世隔绝的一季,一段漫长的内省时光。外部世界,这个物质和身体的有形世界,似乎渐渐成了他心灵的产物。他感觉自己滑过事件,如鬼魂般盘旋于自身存在的周围,就好像他在自己身边的某处生活——并非真的在这儿,但也不在其他地方。一种被锁住的感觉,同时,一种有能力穿墙的感觉。”

  ●【藏书阁打卡】论述性大于叙述性,由作者父亲的突然去世,一张家庭的合影,挖掘出家族的秘闻,奥斯特带我们去窥探一个自闭疏离的父亲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成长史,是怎样的家庭环境塑造的父亲这样的性格。 “生即是死,死亦是一种生”,人生毫无意义,我们只是苟活于人世。 “缺乏中心把他变成了永远的局外人,自身生命的游客。”或多或少照见自己,某种程度上都在补偿失落的童年。帕斯卡尔:“人类所有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房间里。”生活如此琐碎,孤独或是一种逃避。但生活无论如何会继续。

  ●这场因为死亡而突袭的无声的告别,对父亲的感情,就像站在山谷里大喊,却没有等来一丝回音,怀疑自己是不是失了聪,最终发现山谷只是一幅画,“我”从来没有真实地触摸过它。【后面写的啥啊,,,是不是写着写着喝多了orz】

  ●第一本书就是自传…

  ●至亲/至爱离开,会激发很多种思考和探寻。死亡、时间、记忆、联结,这些冷硬的概念都会被软化成切实、琐碎的东西。它们被大写加粗,你的捕捉和觉察也随之敏锐。奥斯特将“个人记忆”客体化,以便无限趋近于真实的、“记忆”这个概念。

  ●《记忆之书》那一篇比较难读,但文字是真的好。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一):超越孤独

  对约拿书的最初评论。 相对于其他预言书,人们会立刻被它的与众不同所打动。这简短的作品,唯一一个以第三人称书写的段落,比《圣经》里的任何其他段落都更像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然而,它仿佛从外部讲述,就好像通过投身于孤独的黑暗,这个“我”从自身消失了。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奥斯特的这本书其结构框架是特别的,既不是简单的叙事体也不是单纯的沉思录,而是二者的结合,通过对自我意识的意识陈述,解释了“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这一主题。 事实上,中文的“孤独”并不能完全说明作者原本使用的“solitude”,“solitude”是指主动寻求孤独的状态,“独处”会更接近其含义,相对,“loneliness”才是中文“孤独”的普遍意义。所以,奥斯特的这本书实际上呈现的是在独处中焕发的思想。 而他的文字反过来明晰了这两个概念:如果一个人从这个万物关联的世界中隐没,也就是切断与世界的联系,换句话说,不再对其环境做出思想性和感受性回应,而只是生活在生活的表面,尽管物理性和生理功能性的“我”依然在活动,但实际上已经坠入孤独“loneliness”; 而如果我们能像是阅读一本书一样,将在阅读中进行的心理的,历史的,社会的,结构的,语言学的,宗教学的,人文学的,哲学的等等诠释作用于现实生活中,我们将切实存在于这个世界与其文化的网络中。因为每样事物都过着一种双重生活,同时存在于世上和我们心里。因此,正是为了超越生活中的各种缺席带来的“孤独”loneliness,人是需要拥有“孤独”solitude”的,以完成内在的丰富与自足。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二):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这本书分为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里,奥斯特把父亲塑造成了一个谜一样孤独的人。以父亲的突然离世作为开头,奥斯特发现自己不仅对父亲过去的岁月了解甚少,而且对父亲的精神生活一无所知。奥斯特通过整理父亲的遗物试着接近父亲,也通过小时候的记忆试着重新了解父亲,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一个被险些埋进坟墓的秘密,这个秘密改变了他对父亲的成见。奥斯特用他最擅长的充满偶然和巧合的写法讲述了一个家庭悲剧的故事。

  奥斯特的父亲冷漠、不善表达,仿佛是世界的局外人。在奥斯特的记忆里,笼罩在父亲周围永远是一圈让人无法接近的迷雾,这层迷雾就是孤独。父亲是孤独的,也拒绝走出孤独,孤独对于父亲来说就是一层保护壳。

  “孤独。但并不是指孤身一人。例如,不像梭罗为了寻找自身的位置而把自己放逐;也不是约拿在鲸鱼腹中祈求得救时的那种孤独。而是退隐意义上的孤独。是不必看见自己,是不必看见自己为他人所见。”

  奥斯特该怎么写自己完全不了解的至亲呢?读读第一个故事吧,绝对不会失望的。

  占据了全书三分之二篇幅的第二个故事就比较有阅读难度了,说实话我也没太看懂……

  奥斯特以第三人称写自己,称自己为A,研究父子关系的本质,还有许多关于记忆是什么的探讨。

  如果说第一个故事是小说的话,那么第二个故事就近似于形而上学的漫谈了。

  好像奥斯特决定把自己变成他的父亲,让读者来看待他,但读者却很难再理解他。

  第二个故事并不是为所有人而写的。不过,这本书还是值得读的,尤其是第一个故事。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三):《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

  emmm好想“真的有点没看懂”然后结束,但是这样就太对不起他的一语中的和精辟的论述了。第一部分还是看懂了,吧?他描摹了一位孤独的父亲,他对这个世界都没有什么兴趣,也甚至是对自己。他无意看见别人,也无意让别人看见自己。对妻子,儿子女儿孙子都很敷衍,这让我想起,爱是态度之外,或许也是一种能力。他固执,不喜欢任何人打破他的秩序,他的生活规律的像静止一样,他没有存在感的像隐形了。但是通过作者的正面侧面描写,我好像看见这个隐形的人,比较吓人的是,我觉得这个隐形的人的某些方面是那么像我身边的亲人。其实谁都有隐形起来的地方,我们最多都只能看到彼此展现出来的部分。 第二部分,记忆之书实在是太难了。一开始觉得是我不专心吗?然后猜测他是不是准备胡写让大家看不懂然后让大家体验这种孤独。最后先看了倾听孤独的韵脚,发现他其实在积极地给他表达的东西注解。那这是有生产力的孤独,也合上了他的题目。孤独的时候最适合干什么呢?思考。书里说“记忆与其说是我们身体里的过去,不如说是我们在当下生活的证明”我们通过记忆来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他其实讲到了很多,孤独、偶然、父性、语言。可惜的是我只能在偶然上产生一点点共鸣。

  我虽然常常告诫自己“人生并不能真正得到任何”但是如果这个世界的一切联结都是建立在偶然性上,我还没有办法欣然接受。就像《三体》里为什么那些科学家会因为发现经典定律只是偶然成立会崩溃到自杀。这种沧海一粟的渺小实在是太有压迫感了。偶然还体现在交流的损失,每次听到一些抱怨,你会发现虽然在一个屋檐下走过同一段时间,大家在意的东西却天差地别。小时候你对孩子的一切爱,三岁以前的他一概都没有记忆。这种根本的差异性带来的信息损失和宿命般的无效会让我觉得,原来心有灵犀这些美好的感觉,也不过是个偶然甚至是个幻觉。

  越写越沉重了,还不知道咋收尾,那就,啪。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四):记忆的提取与再现

  

这不是一篇书评,只是我读这本书的感受而已,甚至是不知所云的自言自语。

起这个标题其实是巧合,回头想想,恰好契合了书上的一些内容。看书的时候,耳机在循环格兰芬多的白噪音,想到了邓布利多的冥想盆,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这种记忆的提取与再现。

去年五月底开始看这本书,读完了《一个隐形人的画像》,后一篇《记忆之书》读起来索然无味,所以搁在了一旁。周末空闲的时候,从书堆里捡起来,看完之后,我只能感慨,不是书读不下去,而是时机未到,因为有了相应的体验,才有了以下的回声。

读到《记忆之书》第十一册的时候,随意抓了手边的一张空白纸,边看边写下一些零乱的字句。那些在我眼里自动高亮的字向我抛出了一条条隐形的丝线,先是提取了我脑海中的记忆,再投映到了纸面上,同时我又顺着某种令我着迷的意义、发音亦或是字本身滑向丝线搭绕的密网中,而我面对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迥异却互相映照着。有时又忍不住低声念出来,“因为假如词语是存在于世的一种方式,他想,那么即使没有世界可以进入,世界仍然在那儿,在那房间里,这意味着,是这房间存在于那些诗里,而不是相反”......于是声音穿过层层书页抵达手掌,是那样的沉甸甸,麻颤颤。

我就像在看万花筒一样,稍稍扭转,一段回忆贴住另一段回忆的边界,交错延伸,让眼睛不断掉入另一个图景,于是脑海中的一个梦境投映在眼前。梦里,一个毫无交集的高中同学跑入我的梦境,我能确定的是,有那么一刻只是轻轻地瞥了彼此一眼,这个时刻,并非梦境的背景板,那个同学带着自己的梦境图像如雨刷般擦过我的梦境,然后淡出梦境的十字路口,时间塌缩,变成梦境边界的无数个点。这样的回忆提取和再现应接不暇,也仅仅只是一部分,很多受到偏爱的记忆覆上了一层光泽,而不被待见的记忆好似在极黑的墨水瓶里,以至于接近白,在白而空的地方游荡,没有答案地空着。

图像、记忆、偶然性,每一个都是中心的宇宙,无处都是周围、互文、间隙、裂缝,它们都在抵抗语言,那就就此打住吧。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五):孤独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我想:是抽离后的客观,也是理智下的释然

  不瞒大家说,我一开始会想看这本书——《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完全是受到了书名的吸引。

  孤独?一个多数人都不想拥有,实际却又很难摆脱的状态形容词。

  如何独自与静谧和谐相处?又或者说,孤独,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什么?作者保罗·奥斯特,就在这本回忆录里,记录了两种视角下,他对“孤独”的理解与认知。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以第一人称写就的“一个隐形人的画像”,以及用第三人称接棒的“记忆之书”。按照顺序,我们就先从第一部分“一个隐形人的画像”聊起。

第一人称:“我”记忆中的父亲

  在书的这一部分,作者以整理父亲遗物为引子,通过一系列的倒叙、插叙,向读者拼图式展现了“我”记忆中的父亲:一个长期缺席的隐形人。

  从亲子、夫妻关系上看,他只顾赚钱,不大在乎与妻儿的交流沟通;从情人关系上看,不同的女人,从父亲身上,了解到的是截然不同的信息;从金钱观念上看,他把金钱视作“让自己变得遥不可及”的保护伞,而非单纯的物欲、乐趣。

  将这些记忆的碎片拼凑在一起,还原的,就是这样一个奋力与世界保持距离的古怪“隐形人”。

  可是,当“我”清点遗物,通过线索指引,发现了家中六十年前的那桩凶案真相(祖母杀害了祖父)后,结合对父亲原生家庭的考量,对于这个“隐形人”的画像,“我”又有了新的补充:

  在父亲的原生家庭中,他是他母亲膝下的孝子,是四个兄弟里的老幺。

  在他的母亲面前,他永远接受“家庭利益高于家庭成员利益”,从无抱怨;在四兄弟之间,他是“最忠诚的,也是最不受他人尊敬的一个”;但在他的租户面前,因为他总乐于给租户的孩子们送衣服,找工作,允许租户迟交租金——“没有人叫他奥斯特先生,他一直是山姆先生”。

  父亲的孤独,不等同于孤身一人。父亲的孤独,是不必看见自己,是不必看见自己为他人所见。而这两份“不必”,又是源自何处?

  阿凌认为,一是源自对原生家庭中“不良亲密关系”的恐惧,害怕自己无法处理好亲密关系,(像六十年前的家族凶案那般)被亲密关系所伤;二是受到原生家庭中“既有的恶性相处模式”的影响,在祖母强势独裁的家族统治下,产生了怯于表达自我、惯于压抑自我的低自尊感。

  归结起来,父亲身上的孤独,其实是源自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他不是不想去爱,而是不懂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爱;他不是不想参与,而是已知的亲密关系,所展现的,都是令人心寒的结局。

  保罗·奥斯特,在第一部分,对父亲的形象刻画里,让读者从碎片式的回忆中,逐步了解到父亲之所以会变成“隐形人”的缘由。有意以第一人称开头,更是极大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

第三人称:旁观已为人父的自己

  如果说,在第一人称里,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动而扣人心弦的故事张力;那么,在书中的第二部分——“记忆之书”的十三段零散记忆里,奥斯特运用第三人称,将自己化身成书中人物A的做法,则更像是摘出回忆、定格言行,选择以更加客观的“旁观者视角”,对自己进行二次审视。

  在这部分内容里,奥斯特引用了一句帕斯卡尔说过的话:

“人类所有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房间里。”

  无法面对孤独,从而无法快乐。

  于是,A选择在房间里写下“记忆之书”。而奥斯特,则以旁观者的眼光,来在书写中寻找自我,消解孤独。

“他最终理解了自身父性的全部:孩子的生命比他自己的意味着更多;如果死去可以救他的孩子,他会愿意去死。”“到三岁生日的时候,A的儿子的文学趣味已经开始从简单的、充满插图的幼儿图书发展为更复杂的童书。”

  在“记忆之书”的片段里,A见证了儿子与“肺炎及哮喘并发症”的揪心对抗,见证了儿子在成长阶段,对文学兴趣的偏移与发展;而与之相对应的,在写下“记忆之书”的过程中,他亦发现了自己身上那部分“以前未曾留意到”的父性,并开始以一个父亲的视角,留意儿子的成长。

  而这些回忆,这些文字,则正是在孤独中,所产出的内容。

  以第三人称写作,即是把自己当成另一个人,客观讲述在这个人身上发生的故事。而要写出真实,就得先找到真正的自己。言行记录在前,抽离分析在后。在孤独的黑暗里,开展写作记忆;于客观的审视中,逐步消解孤独。

孤独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全书读完,再结合生活实际,对于“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与大家分享这样几点感受:

  ①一个人独处的“孤独”,是“反思-专注-提升自我”的催化剂。

  对于一个正在走上坡路的人来说,热闹与喧嚣,未必是其向上攀爬的助力;相反,孤独下的暂时沉寂,往往才是反思提升的不二良机。

  ②孤独激发了更多的创造,也反过来,推动了对孤独的消解。

  在保罗·奥斯特的世界里,父亲的形象,原本是模糊的、隐形的,甚至于是不那么切实可感的。父亲的退隐式孤独,造就了奥斯特成长过程中,“父亲缺席”的孤独感;而这份受孤独所困的状态,又推动着奥斯特,于孤独的黑暗中,以书写记忆的形式,对抗孤独、予以自愈。

  通过写作,原本“隐形”的父亲,也开始变得有棱有角,并逐渐清晰了起来。

  孤独,激发出了奥斯特对抗孤独的方式。而在我们谈论孤独的过程中,每字每句,既是孤独的产物,也是我们对孤独的消解。

  若有人再问:孤独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孤独创造的是什么?

  我个人觉得,是对现实的客观审视,是对缺憾的回溯填补,是对当下的审慎认真;是理性,是感性,是艺术,也是更加真实的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