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10篇

2018-09-20 04:2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10篇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一本由[美] 保罗·奥斯特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一):难理解

  给它打4分,因为在书的前一部分,非常另类的一种写法,通过事物和别人的回忆表现,拼凑出自己父亲形象。以前没有看过这样的小说写法。独自一人生活了十几年,没有特别目的,没有非常大的成就,很普通的一个形象。我担心自己的未来也是这样,所以读到一些让我感动或者难受地方触动了自己的心。

  第二部分写的有些超出我的理解范围了,没有读出故事,没有阅读快感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二):短评

  是在看完卡森·麦卡勒斯的《心是孤独的猎手》后,紧接着就读的《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前者讲的是一个孤独到极致的故事,就连人类深沉的爱也无法排解这种孤独,故事里每个人物都是悲剧性的存在,谁也不理解谁,谁也不曾真正听过谁倾诉,那种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是孤独的源头。而后者讲的则是一位已逝父亲的孤独,他对这个世界所存在的一切都漠然待之,他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了无牵挂。随着作者的层层揭露,竟牵扯出上一代的一起谋杀案,而这也很好地解释了父亲的所有怪异行为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三):只看了第一部分

  也不知怎的买了这本书,也许是我自认是个孤独的人,想看看孤独到底能创造什么。书分两部分,一个隐形人的画像记忆之书。我只看了第一部分,作者对父亲的回忆,以父亲的突然去世为开头,以儿子安睡为结尾。零散记录父亲的一生,他的性格,他的工作,他的婚姻,他的金钱观,他的时尚感……

  散乱却也吸引人,气氛十分压抑导致我甚至不想在夜里读这本书,需要等有阳光的周末才能读下去。关于孤独的父亲的描写让我想起自己的父亲,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父亲死后,作者就用这些零散的物件和回忆拼凑起了父亲这个隐形人的一生,开头感觉作者对父亲的感情是不屑的厌恶的,但读着读着,又能感受到作者那隐藏着的爱。前半部分我尚能当作故事一样看,被细节所吸引所感动,而记忆之书的写作手法真是前卫到我不能理解,试图看了几页,完全读不下去,看不懂,只好放下到此为止,也许以后的某天我能重新翻开这本书,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四):以死为始,倒退着走进人生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处女作。父亲的突然离去,促使他写出了这本书。书中奥斯特从父亲琐碎遗物及对于父亲片段式的回忆出发,试图重构这个“看不见的人”。写作风格新颖,用学术论文方式诠释小说,由父子亲情出发延伸到孤独、命运迷惘话题

  以死为始——这四个字就是这篇小说的诠释。对于每个人来说,父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大脑浮现的是我的父亲,回忆多年来他对我的爱,拼凑他的挣扎痛苦想象童年青年时代承受压力和迷惘。

  孤独——是书中另一个关键的话题。书中的孤独并不单指主人公自己,也指明了读者的孤独。叙述者的身体灵魂成分离,两种完全不同状态,用灵魂的孤独来审视肉体世俗关系,这是一种不一样的享受。阅读这本书,脑中会联想到曾经看到的一句话

  “如果有人能够理解你,那么即便与你待在房间里,也会如同在通往世界的道路上旅行。”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五):她扮错了角色 起首一句错了 全篇都错 信心是错 希望也是错的

  我徘徊在街头,饶了好几个圈才鼓起勇气回家.

  尽量让开锁的声音微弱,还是惊扰了她的敏感.

  「妈,我回来了……」她侧倾着身子把头靠在沙发上,睁开她永远睡不饱的眼睛.

  电视机的声音开得很响,我的耳膜阵阵发痛,她却若无其事的看着屏幕.

  地板上沙发上床上全是她的衣服.

  垃圾桶没有套上垃圾袋,垃圾满溢在地上发出恶臭.

  淋浴的水管坏了一个多月.「为什么不找人修呢?」

  「我忘了……」她笑的总是比哭还难看.

  我把自己关在厕所间,痛苦流涕.

  她推开门看着我.

  「你哭了……」她用一种似笑非笑的语调地说着我哭了这件事.

  对她而言感情就好像是个电板,只有这么多,她不会浪费在了别人的身上.如果她光顾着去爱别人,那谁来可怜她呢?

  我很想爱她,可惜她是个只爱自己不爱别人的人.

  那天下了一场大雨,我去诊所买药.

  整整一个星期上吐下泻,她听着我说,一脸惊讶.

  回家的路上她说「我发现我真的一点也不关心你……」

  ……

  「你说什么啊,我没有听到.」

  「没什么.」

  她工作能力很强,她语言能力也很强。

  只是她扮错了角色,她装妻子很差,她装母亲很差。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六):死而回到寂静之中

  《一个隐形者的画像》

  生存、或者死亡,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渐渐变得界限模糊,不再具有对立的意义,甚至它们本身也逐渐丧失了意义。

  我们随着字里行间移动,将“父亲”,这一原本残缺模糊的,没有对焦上的人物慢慢拼凑且看得清晰。而死亡却在一切分明之后宣告它真正的来临——作为存在于儿子体内的父亲的死亡的到来。

  整个故事是一次向内的探索,并且通过对于父亲的清算,使得这次探索最终到达了死者生者的分离。

  死的意义仅在于促使了这次清算的发生

  如果一个人,仅仅能生存在生活表面,那么他由怎样的成分构成?他不要求太多,因为他无法确定一切,所以无法相信包括自己在内的任何人,要求太多是危险的、心碎的。慢慢地,我们知道了这种特质来源,这种无奈,以及这麻木的人的其他方面

  而我得不到回应,只是失望,察觉到父亲背后的巨大空洞却在其生时无能为力。这种空洞同时也存在于我的身上。死使得人成为别人的一种想法,促使了身份物质的分离,一种连贯图像与记忆,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是父亲的死,我仅仅活着,就代表了他的死。

  物质其实是离我们遥远的,真正离我们近的是那种想法,物质的存在通过生的纽带与我们相连,如若不然,就是分离——肉身与身份,意志与行为,父亲与儿子。

  故而,生,创造了一种身份;死,或者说不生,代表了这种身份的静止。这身份,不再依附在我们本身,而是通过这次清算回到了寂静之中。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七):曾经如此,此后不再。

  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有没有对他说再见。

  一直计较事情

  虽然我对自己说,已经拍了照片送给他了。

  他在2014年11月或者12月的时候去世。享年据说81岁。

  我在电话里听到爸爸说这些话,背景嘈杂,一群人在吃白事之后的饭,竟然有些聒噪喧闹

  死亡,对于外人看来,跟下不下雨一样平常

  看完这本书,在春分的这天想起他来。

  想起他叫我名字样子和声音,想起很多年前我和妹妹在他家帮他煮饭然后烧糊的景象

  自此之外,别无其他。

  他曾经生活在那个村子里,很早死了老婆,一个人养育不常来看他的孩子们,入了基督教,曾经在聚会昏迷,烟叶季节一个人坐在门口干活,他给过我一些东西,类似方便面之类的。他被别人叫做“喜火”。

  他再不在人世。所有他留下的,是被时间轻轻一碰就会破灭的记忆。

  《The Invention of Solitude》。

  被译作,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跟奥斯特的父亲不一样的是,明明都是孤独的人,一个有人回忆写成书,一个只能凭借这本书带起来的涟漪被我简单述说然后遗忘透底。

  一个人,在人世,遵从季节的调遣勤耕细作,养了几只鸡,几只兔子,门口种了两棵梨树。晚上早早休息,看新闻联播电视机经常坏,没人来修。他也不在意,在别人还在和媳妇聊天吃晚饭的时候睡下,并不知道孤独是什么东西。只是,可能会在梦里看见妻子的样子,哭或者冷漠

  醒过来,一如往常的生活。

  别人并不关注他。

  他没有朋友孩子不常回来。

  我对别人说,其实我是孤独症患者,很怕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害怕独行独处。朋友和家人对我来说,就是整个世界。

  有时候晚上下班一个人走回来,一定要戴上耳机,看看光怪陆离城市夜景,喃喃自语,才会不害怕。

  回到家,刷刷朋友圈,看看微博,深呼吸之后觉得自己不孤单。

  说孤单的,其实都有解决方案

  老奥斯特在孤独的黑暗里行走多年,把自己屏蔽,企图让自己走出家庭阴影。在那漫长时光,我并不能猜测他的生活场景,细想之下,竟觉得恐怖

  他过世,我们用“可怜的人”来形容他。

  然后,各过各的。

  仔细想来,每个人其实都没有被自己之外的人真正care。时间,残忍但是公平,带走一切。

  说珍惜现下好像被鄙夷。空口无凭的话,谁都会说。

  来人间一趟,可是打败了那么多兢兢以强的小蝌蚪的,不易。不管父母们是否是真的愿意生下我们,既然有机会长大,多关照自己。

  孤独是永久命题,摆脱不了。

  带来的伤害,却是看每个人自己。

  我曾经在太阳很好的今天写下这篇文字,再不会重复

  曾经如此,此后不再。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八):摘记: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1. 就像贝克特的一个角色所言:“习惯,是伟大的隔音器。”

  2. 但即使是事实,也不是总能说出真实一面

  3. 要进入另一个人的孤独,我意识到,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真的可以逐渐认识另一个人,即使是很少的程度,也只能到他愿意被了解的程度为止。

  4. 这不仅是他吝啬证据,对时尚的漠视也使他更像一个不怎么存在于这世界的人。他穿的衣服好像是孤独的一种表达,一种确认缺席的具体方式。

  5. 有一种蔓延的、完全令人迷惑矛盾力量。我现在了解了每个事实都被下一个事实抵消,每种想法都引起一种相等而对立的想法。不可能毫无保留地说任何东西:他很好,或者他不好;他这样,或者他那样。所有这些都对。有时候我有一种感觉,我正在同时书写三四个不同的人,每一个都清晰,每一个都是其余几个的对立面碎片。或轶事,作为一种知识形式

  6.以死为始。倒退着走进生活,然后最终,返回死亡。

  7. 他把一张空白的纸放在面前的桌上,用他的笔写下这些词。曾经如此。此后不再。

  8. 如同帕斯卡尔所言:“人类所有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房间里。”

  9. “ 在非同寻常现实面前,意识取到了想象的位置。” (华莱士·史蒂文斯的书《遗作集》)

  10. 记忆作为一个地点,一栋房子,一列竹子、房檐和柱廊。身体在心里,仿佛我们正要搬进去,从一地到下一地,而当我们行走时,我们的脚步声也从一地到了下一地。

  11. 每一样东西,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被看做对其他所有东西的注解。想象安妮·弗兰克,比如说,在战争后继续活着,在阿姆斯特丹作为一名大学生读了笛卡尔的《沉思录》。想象一种孤独如此强烈、如此无法告慰,以至于人们一百多年来都屏住了呼吸。

  12. 记忆:一个空间,一件事在那里第二次发生。

  13. 他的态度既不怯懦也不虔诚,没有隐士弃世的迹象。他以激情愉悦热情信奉他的生存条件,如今当A回首往事,他意识到自己从未看见任何人笑得如此剧烈如此经常。

  14. 世界被从里到外翻了出来,被冲走,然而又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戏谑重生。对自身的荒谬性不自知的人,在那个世界里没有立足之地

  15. "生即是死,死亦是一种生。

  16. 孩子的生命比他自己的意味着更多;如果死去可以救他的孩子,他会愿意去死。也因此,只有在那个害怕的时刻,他永远成了孩子的父亲。

  17. 每一次射精都包含了数十亿的精子细胞——大致与全世界的人类一样多——这意味着:每个人自己拥有着全世界的潜力。而将会发生什么、它会不会发生,都充满了无数可能性白痴天才美丽的和残缺的、圣人紧张精神症患者、小偷证券经纪人和冒险艺术家。因此,每个人就是整个世界,在他的基因里怀有全人类的记忆。或者,一如莱布尼茨所言:“每一样活物都是宇宙的一面永恒的活的镜子。”

  18. 虽然赛场激动人心,但棒球给了他一副不变的图景,于是他的心灵可以休憩,可以在其庇护对抗世间纷扰

  19. 棒球的力量对于他而言就是记忆的力量。

  20. 今天发生的事只是昨天发生的事的一个变种。昨天回应着今天,而明天会预示着明年会发生的事。

  21. 对于长大成为职业选手的人们而言,他们会意识到自己实现了童年时代的梦想——实际上,是被支付薪水继续做孩子。这些梦想的深度同样没有减少。

  22. 一切好像都在重复自身。现实是一个套盒,一系列无限的盒子套盒子。

  23. A可以感觉到回忆给予他的快乐。逐渐地,回忆战胜了过去几周一直出现在外公脸上的恐惧。记忆是唯一令他活着的东西,而这就好像他想尽可能长地拖延死亡的到来,以便可以继续回忆一样。

  24. 因为这是他的信念:如果存在真实的声音——假设有这样一种叫真实的东西,并假设这真实能开口说话——它将出自女人之口。

  25. 记忆有时以声音的方式来到他面前,这也是事实。

  26. 沉睡,于是,作为一种从世界终极的撤回。沉睡作为孤独的图景。

  27. 这就是本书核心处的悖论:预言唯有不被说出,才能保持正确。但因此,也就当然没有了预言,约拿也将不再是个先知。

  28. 没有计划的未来,尚未发生之事的谜题:这,他认识到,同样可以保存在记忆里。而有时候他会突然觉得:这个他二十年前所作的、预见了非同寻常之事的、盲目的青春期预言,实际上本身就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他的心快乐地跃入未知。

  29. 科洛迪的原版之所以比迪斯尼的改编出色,在于它不愿使故事的内在动机太显而易见。它们以一种前意识的、如梦幻般的形式保持完好,而在迪斯尼的版本里,这些东西被表达了出来,从而使之伤感化了,因此也平凡化了。

  30. 他惊异于意识在他身上玩的花样,总是不断地把一样东西变作另一样,仿佛在每件真正的事物背后都有一个影子,这影子在他心中,与在他眼前的事物一样栩栩如生,而最终他困惑于他真正看见的究竟是哪个。

  31. 一个人独自坐在一间房内,写作。无论这本书写的是孤独还是陪伴,它一定是孤独的产物。

  32. 如果一个人要真正地存在于他的环境中,他就必须不想着他自己,而想着他看见的东西。他必须忘记自己,以便存在于那儿。而记忆的力量便出自那种遗忘,这是一种活着的方式,于是什么都不曾失去。

  33. “记性好的人不记得任何事,因为他什么都没有忘记。”

  34. 他突然明白了,即使一个人,即使在他房间最深的孤独之中,他也并不孤独,或者更准确地说,一旦开始试图讲述那种孤独,他就已经变成不止自己一个人了。

  35. 有些东西永远地失去了,另一些东西或许将被再一次记起,而还有一些东西曾经失而复得却又再度失去。

  36. “偶然的机会引起了思想,偶然的机会也勾销了思想;根本没有可以保留思想或者获得思想的方法。思想逃逸了,我想把它写下来;可是我写下的只是它从我这里逃逸了。”

  37. 他想到了,比如,佛梅尔的女人们,独自在她们的房间里,现实世界的明亮光线通过或开或关的窗户倾泻而入,那种孤独的彻底静止,几乎是日常生活及家庭生活令人心碎的再现。

  38. 佛梅尔强调的却是现时的丰富和自足——以这样的信念,其参照及包容的能力变充满了形而上学的价值。

  39. 又一次,他的内心活动以画作的形式表达:一种在艺术作品中寻找具体代表物的情绪状态,就好像另一个人的孤独其实是他自身孤独的回声。

  40. 在那一瞬间,他清楚地看见了这等式:写作行为等于记忆行为。

  41. 她依然美丽,他想,然而孤独似乎包围了她,一如蛋壳包裹着尚未出生的小鸟。

  42. 是啊,有可能我们并未长大,有可能即使我们长大,我们仍旧是孩子。我们记得自己彼时的样子,我们感觉自己不曾改变。我们使自己成了现在的我们,而我们仍是过去的我们,尽管已过了多年。我们不为自己而改变。时间使我们变老,但我们不变。

  43. 这是最简单的事实:生命只属于过这生命的人;生命本身会夺走生者;生命便是相互宽容。

  44. 当他坐在房间里写作记忆之书时,他把自己视为另一个人,以便讲述他自己的故事。为了在那儿找到自己,他必须使自己缺席。

  45. 因为世界是可怕的。因为世界可以令人除了绝望之外一无所有,而这绝望如此完整,如此决绝,以至于什么都无法打开这牢狱之门,这便是无望。

  46. 因此,想到孩子受苦,对他而言是可怕的。这甚至比世界本身的可怕更加可怕。因为它抢走了世间唯一的安慰,因为一个没有安慰的世界,是可怕的。

  47. 因为所有的事物,如同先前所言,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连。而假如对万物如此,对所有人亦如是。

  48. 人们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同样有可能押韵。

  49. 弗洛伊德:我们当然应该在童年期追寻创造性活动的最初踪迹。孩子们最热衷的、最喜欢的事情是玩耍。或许我们可以说,每个孩子玩耍时的行为都与有想象力的作家类似,因为他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以崭新的方式重新安置了他的世界中的事物......认为他没有严肃地对待他的那个世界是错误的;恰恰相反,他在玩耍时非常认真,并在其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50. 假如从某种意义而言世界把自己铭刻于我们的心,那么同样可以说我们的经验被铭刻在了世界。

  51. 曾经如此。此后不再。要记得。

  52. “孤独。但并不是说孤身一人,而是隐退意义上的孤独。是不必看见自己,是不必看见自己为他人所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