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垃圾的人类学家读后感100字
《捡垃圾的人类学家》是一本由[美]罗宾·内葛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18-9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捡垃圾的人类学家》精选点评:
●简单的翻阅不是自己喜欢的书,感觉和中国的环境治理模式差的很远,对个人的吸引力很小
●于环卫工而言最难的不是垃圾、气味、天气、嘲讽、轻视、谴责……“这份工作最难的部分就是——起床”。多的是亲身经历才会了解的事情。
●民族志学术写作和非虚构写作的侧重还是不一样的,民族志写作如本书,看重的是从self-report到问题的方法论
●7分吧,人类学著述,以纽约环卫工人作为观察对象,描述了环卫工人的过去与现在,他们的工作内容,他们如何受到污名。
●田野穿透力不够 更像是大众科普
●纪实中夹杂着对垃圾的文化阐释和清洁工职业群体的人类学深描,能深入其中写一个群体很难啊
●翻译太差了
●倒像是历史学家做的地方垃圾工人史
●写法毫无必要地花哨,各种无用的细节,翻译也一塌糊涂。内文看不出任何人类学基础。
●写法混乱,内容一塌糊涂。写垃圾也没必要写得这么垃圾。
《捡垃圾的人类学家》读后感(一):致敬大都市里的西西弗斯们
作为一本人类学或社会学方面的田野调查,关注城市卫生领域的工人们,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话题。相对于它的理论性而言,这本书的文学性太强了。但是,想想大陆地区每年的社科项目都资助了些什么课题,就觉得这样的选题真是太有意义了,起码不凌空蹈虚。一点意见:中文译名明显偏离了原文,好在副标题还留有一些原文的主旨。
《捡垃圾的人类学家》读后感(二):垃圾的隐喻
quot;Every single thing you see is future trash. Everything." —Robin Nagle
作为人类学家罗宾内格有自己的田野点,作为一名环卫工人她也有自己的清理路线,作为城市卫生与健康最基本需求的清洁者,他们却一直被忽略;10年时间里内格让自己从访谈者成为局内人,通过自己的研究与讲座为城市卫士们清楚污名。她认为环卫工作不仅承担着公共卫生的职责,更重要的是维护着快速消费时代资本市场的吐故纳新,我们只有处理掉旧的垃圾,才能腾出空间消费新东西,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物质东西,到最后都会成为垃圾,我们应该为这些有成本的消耗负起必要责任,行业之间的相互沟通有助于建立正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个人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她把我们快速消费丢弃当成垃圾处理的过程作为当代“夸富宴”(目的在于通过竞相毁灭巨额财产来证明个人实力无人企及)只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我想我们各有答案
《捡垃圾的人类学家》读后感(三):城市的啄木鸟也需要用一本书来讲述
《捡垃圾的人类学家》读后感(四):身边的垃圾
去年,轰轰烈烈的“垃圾分类”运动开展的时候,我和同事一起做了一些调研,最终发现这个事情能在全国推广的可能性太低,主要核心在于需要投入大量的社会成本,对于很多地方政府来说,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一点市场思维的人,或者现在天天听各种经济学讲座的人,总有一个思维——市场能够解决一切,但是对于垃圾处置来说,我看不出市场解决方案在什么地方。这里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在于垃圾处置费用,如果现在对于任何社区居民征收垃圾处置费,其中涉及到的公平、费用透明等等问题,都可以吵上几天。最终发现,直接从国家税收中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还靠点谱。
买这本书,也是想更多的了解我现在所处公司的行业——垃圾污染处置相关。几乎从幼儿园小朋友开始,朴素的环保教育就是不要乱丢垃圾,不过这个教育的最后是扔到垃圾桶,然后社会教育对于垃圾桶后面的故事就不关心了。当然,对于一般的环保故事来说,人们也都是跳过这个“脏乱差”的戏剧中间故事,直接跳到最后的鸟语花香,普通人真心不愿意去关心自己家的下水道(除非堵上了),垃圾桶(除非戒指丢进去了),当然更不会关心处理垃圾的人了——比如环卫工人。
在城市的新闻里,没到节日的时候,总会插播一条新闻,就是城市的环卫工人起早贪黑为城市的喜庆共享。似乎这就是城市对于环卫工人最大的敬意,除此以外,就再无其他了。书里面写道:纵使你开着巨大的,奇形怪状的清扫车,在路上慢慢挪着,行人也不会注意到你,而且你的还穿着鲜艳的制服。这在我们每个人小区下面,都是这样。我们都希望小区楼道干净,垃圾箱随时有人倾倒,没有人关注谁去做这个事情。
不用说,城市垃圾处置对于城市的运行是最最重要的一个岗位。试想,一个城市的垃圾如果不能及时转运,只用一天,你热爱的白领生活就不可避免的被臭气侵袭,这是你身上任何牌子的香水都无法遮掩的,这个时候,你就觉得自己似乎还没有真正脱离社会阶层的束缚。
我们的职场剧,可以拍警察、可以拍消防队、可以拍医生、律师、教师、甚至房产中介、摆地摊的、流浪的人,都不会有人敢去拍环卫工人,实在没有故事,而且大家都会习惯性的避开,更别提去看了。甚至,对于一个剧组来说能请到哪位帅哥靓女来饰演这个角色,估计都是一个难题。
所以,不用掩饰了,你就是觉得这是一个低劣的工作,就如同我们千方百计的离开自己的故土,就是不想去做农民,而在城市里,环卫工人的身份地位都远低于农民。
我很钦佩作者的努力,在美国社会学、人类学研究中,这种亲身亲历很常见,基本上都是要深入到行业的第一线。在很多这样书籍中都可以看到故事,然后写的成书,说到底都是其研究的副产品而已——美国人的写作热情真的很高涨。所以这些书,重要的就是去体会下书籍中所描绘的环境和分韦,说到底想从中学习到啥宝贵经验,这个就有点扯了。
总之,买一本脑子混沌的时候,就是适合读这种书,脑子一时注意力不集中,几页看下来也不走心,也没关系。倘若你要是能够读出点悲天悯人的东西出来,倒也挺好的事情,说明你还是有一颗热心的人。
《捡垃圾的人类学家》读后感(五):纽约清洁工:清洁城市的他们,能否清洁自己的“污名”?
“我们卸下了一位女士的垃圾,把它搬到垃圾车里,然后在她的门廊阶梯上坐了几分钟。她打开门,对我们说,‘快从这儿滚开,臭烘烘的垃圾工。我不想你们粘在我的门廊上。’”一个来自纽约的城市清洁工,回忆起17年前那个高温潮湿、令人疲惫的一天。
纽约,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区,是国际经济、金融、交通、艺术及传媒中心,这里生活着800多万常住人口,拥有6000多英里的街道,每天生产出11000吨家庭垃圾和2000吨家庭再循环垃圾。为保持这个世界大都市的干净、整洁,这些街道需要每天清理两次,垃圾每天都要回收。而完成这些庞大工作的,是纽约市内不足1万名,更确切地说,是9216名(2012年数据)清洁工。
有的人“厌恶这些搬运车运载的垃圾,厌恶这些搬运车永不停歇地来来去去”,还有人“厌恶这些搬运车凿进周围街道留下的凹坑,厌恶它们脏污的废气,厌恶垃圾弥漫的气味”,却很少有人意识到,正是清洁工每天强忍住“让人皱起鼻子的强烈味道”,为城市居民带来洁净生活。
来自纽约大学人类学与城市研究专业的罗宾·内葛教授,决心不再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份清洁,而要用人类学家亲身参与、切身体验的研究方式,加入清洁工的行列。她在垃圾车里、垃圾箱边和垃圾场上挥汗10年,完成了一个人类学家向清洁工的转变。用《捡垃圾的人类学家:纽约清洁工纪实》一书,为我们带来那些致力于城市清洁的劳动者的故事,也为我们揭开了有关洁净都市的秘密。
一次偶然的机会,罗宾带领学生们参观了纽约著名的弗莱斯科尔斯垃圾掩埋场。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所有人还是被这座垃圾场的漫无边际所震慑。正是这座海洋一般的垃圾场,以及其中波动的“垃圾流”,让她开始对处理这些垃圾的人感兴趣,不由得思考起这样一些问题:“清洁工的现状如何?哪些人在从事这份职业?他们的工作是怎样的?”
经过两年的努力,罗宾加入了纽约清洁工的行列。清洁工见惯了带着问题和笔记本而来的各种记者和其他采访者,他们往往蜻蜓点水地待上一天,最多一周,就打道回府。在清洁工眼中,人类学家大概也是走马观花者。
只是这次,他们判断错了。人类学教导其从业者,要和被研究对象一同生活、工作,从而获得一种第一人称的视角——像研究对象一样思考。当罗宾日复一日开着笨重的大卡车,遵从规则,默默忍受着隐晦的行话和难忍的伤痛,以及对女性的传统歧视后,她最终赢得了同伴的信任。
“我第一次尝试用膝盖来更好地抬起某个很重的垃圾袋时,就被我的搭档立即制止了。‘别那么做’,他严厉地说,‘你会被割伤。做你该做的,来把袋子弄上卡车,但绝不要让它碰到你。’”从这一刻起,人类学家罗宾,放下了所有的学者“包袱”,成为一名清洁工。
那么,“清洁工”罗宾会告诉我们哪些关于这个行业的鲜为人知的秘密呢?
第一,“收集垃圾一直被认为是脏的、辛苦的工作……很少有人知道它是最致命的职业之一”。在街道上回收垃圾的过程中,庞大的垃圾车经常会遮挡迎面车辆司机的视线,给回收者带来直接的伤害。而金属垃圾箱边缘锋利的切口、戳穿垃圾袋外露的玻璃瓶碎片、“拉直的挂衣钩、截断的易拉罐盖、裸露的钉子、锯齿状的管道”,还有皮下注射器的针头,加上各种未标明“危险”字样随意抛弃的粉末和液体,都时刻威胁着垃圾回收者的生命健康。
第二,“当清洁工忙碌着处理日常琐事时,他们被大众有意识地无视了。”当人们晚上出去倒垃圾时,他们只是把这些垃圾丢弃或倾倒在固定的垃圾桶边,当他们第二天晚上重复同样的动作时,却从不会注意,这些垃圾桶是何时被清空的。老清洁工戏称:“他们认为垃圾仙人会把垃圾都变走。”
如果我们的城市缺少水管工、电工,甚至警察,我们只会感觉一时的不方便。可我们不可一日缺少清洁工,即使暴风雨、大面积停电或有火灾、洪水发生,“清洁工像每天早上都会升起的太阳那样一定会来到垃圾场。”
第三,你永远不知道清扫街面的工作有多复杂和繁重。当你在清晨的街道,感叹自己早起的敬业和行人的寥落时,你可能没注意,那些刚刚结束工作的清洁工和那些刚刚倒空的垃圾桶。
回到本文开头的那段回忆,它因一场名为“清除污名”的行为艺术而引人注意。纽约艺术家收集了上千个关于清洁工的偏见和诋毁,把它们写在了曼哈顿艺术馆的幕墙上。这些污名最终由190位来自各界的官员、艺术家、教授、银行家、运动员一同洗去。
玻璃幕墙上的污名就此洗去,人们心头关于清洁工的污名是否也能就此洗去?一切尚不得而知。
2019年02月01日 14/15: 解放书单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https://www.shobserver.com/journal/2019-02-01/getArticle.htm?id=265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