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国之枭雄》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国之枭雄》读后感锦集

2021-03-06 00:43: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国之枭雄》读后感锦集

  《国之枭雄》是一本由[澳]张磊夫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4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之枭雄》精选点评:

  ●中国最名正言顺的枭雄。

  ●西方汉学家长于文本分析,但相对短于对中国社会人情的认识。故本书,我还是打四星。我认为曹操是一位有着人性缺点的枭雄(或曰军阀),但正因如此,曹操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作者甚明此理,深得我心。曹操的过错与罪恶,愚以为更多乱世的时代病所致,刘备、孙权亦有之,只不过曹操的格局更大,问题也就被后人的有色眼镜放得更大。

  ●不带任何期望去翻阅可能会惬意一些,因为已很难再有爆炸性的新论。不过,其中论袁曹双方的兵力并没十倍的差距,倒是分析得入情入理,而马镫在汉末就已出现——也许只是单马镫的大胆推测,由于目前仍缺乏实物出土,肯定不会获得实证派的认同,结果关羽刺颜良的细节推敲还是一个谜。有好几处记长安为“西安”,这个锅该由谁来背?

  ●作者尽最大努力还原曹操,由衷欣赏,非常值得一读。 下面的乌烟瘴气的评论,玷污好书。

  ●听了得到《每天听本书》,段文强解读,没什么收获

  ●大军阀曹操

  ●期待

  ●还行。

  ●相当出色的作品,可以说是以曹操为中心的东汉-三国史了

  ●虽然熟读《三国志》,对这些史实非常了解,但作者还是能在许多点上写出新意来,可谓欧美史学视角下的三国初期史

  《国之枭雄》读后感(一):屠龙少年终成龙

  我本想一月份看完,不过还是磨蹭到了2月3日,看完一本传记,仿佛经历了别人的一生,总有种沧海桑田的感觉,弹指间世间已千年。 三国应该是国人最熟悉的年代,而曹操大概是其中最富争议的人物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政治环境有不同的评价,而人生的不同阶段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一句话评价曹操,我还是觉得没有比“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更恰当的风评了。当他意气风发成为洛阳北部尉,杖毙当权者叔父时;当他身为济南相严刑峻法差点引来家祸时;当他独自追击董卓败于荥阳时,那时的他无非是想做一郡守,一征西将军足矣,哪里会有取汉代之的想法? 后来,曹操从东阳太守做起,“奉天子以令不臣”,终其大半生恢复了大半国家的经济与秩序,恢复了政府的权威,但自己已成了最气焰的权臣和最强势的军阀,成为了汉王朝最大的绊脚石,如同那句庸俗的话“屠龙少年终成了龙。”但如果曹操没有踏进权力的陷阱,没有手握利器,又怎么能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汉王朝中央权威崩溃,行政体系破坏,这才是原罪啊。

  我当然也不否认曹操称王加九锡称万年有僭越想当皇帝,但是权力这玩意一方面真让人上瘾,另一方面你也不能想扔就扔,扔了也许就是全家性命不保。这就叫黄袍加身是演戏,不当皇帝也没太好的退路是真的。可到底,曹操还是做到了蹭蹭不进去,做了汉臣崩的。这句“天命若在吾,吾愿为周文王矣”也算是油腻版的“出走半生归来仍为少年”。

  就如本书中的一句话:曹操拥有着大权却从未篡位,拥有着刘备所宣称的一切忠诚。

  《国之枭雄》读后感(二):这波炸了,三国全面战争竟然有这位大神参与制作

  操作流工作室 2018-06-07 15:58

  要问今年战略游戏最期待的是什么,我想大部分玩家都会说是三国全面战争吧。确实作为战略游戏老大哥的全面战争系列,这次把制作的题材选在了中国历史最著名的三国时期,可以说让不少中国玩家以及三国迷老外兴奋不已。不过要给各位泼上一瓢冷水了,因为三国全面战争跳票到2019也就是明年了。那么这次的三国全面战争会不会是一款雷作呢,应该不会,因为有这名大神也参与了制作。

  首先具体情况还要等e3展,但现在可以公布的情况是开始游戏的时候会有两种模式供玩家选择,一种是默认,在这种游戏模式下玩家的武将就会变得十分强悍,参见战锤全面战争里面的将军,一个人轻松在人海里无双啥的还是没问题,这样决定战争成败方面就很大程度的取决于将领的个人武技以及战略加成了。除了默认模式外还有一种经典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就和以往的全面战争一样,将领只是普通人,有将领护卫队,胜利方式主要靠玩家排兵布阵和兵种优劣来获胜。

  同样默认模式玩家较为自由,游戏中的事件会很大程度取决于玩家自己的决定。然而经典模式中就比较写实,主要是按照历史剧情走的。那么在这里肯定会有不少玩家发出疑问,一群外国人能做好中国历史丰富的游戏?那么接下来就是揭晓这位大神的时候了。三国全面战争的总监Gaspar表示他们为了确保历史和文化两方面的准确性,和多位顾问达成了合作,著名学者雷弗·德克雷斯皮尼也为这款游戏的设计提供了协助,以期确保游戏对历史达到尽可能准确的还原。

  这不还是外国人吗,不不不,人家雷弗·德克雷斯皮尼先生汉名叫张磊夫,是汉学界的大神级人物,剑桥中国史秦汉部分就是他负责编纂,也是汉学界少见专门研究后汉三国时期的人物,今年已经八十二岁了,他的学术水准完爆你在大学里能找到的历史学讲师,放在中国就是一线顶尖学者的水准,甚至靠自己的学术成就反哺中国学术界。所以相信有这位大神的加盟,三国全面战争也会非常正宗。

  《国之枭雄》读后感(三):白手起家,曹操让那些C位出道的“尖子生”相机跌落马下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蔡震)

  曹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白手起家,成就一番功业,让中国北方地区从政治和社会混乱中走出,重建秩序。曹操的争议,其实就在于如何将之定位。《三国演义》的风行,主要是因为在那之前,古代中国民间和官方长期以来都将曹操定义为乱臣贼子,所以使得那部“三分假”的历史小说迎合了人们对于曹氏奸诈之徒的心理认知。

  西方世界唯一曹操传、“汉学界诺贝尔奖”儒莲奖获奖作品《国之枭雄:曹操传》,近期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作者试图通过此书努力为我们还原一个最为接近历史原貌的曹操 。

  《国之枭雄:曹操传》

  [澳]张磊夫(Rafe de Crespigny)

  译者:方笑天

  江苏人民出版社

  曹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

  数世纪以来,曹操以中国历史上最奸诈者的面目示人。另一方面,曹操生于秩序倾颓的汉末乱世,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政治秩序。他不仅自身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还引领了中国早期文学史上最为灿烂辉煌的时代。在任何文明中,都少有人能有如此才华、取得如此成就,能够在去世后仍如此受关注的更是凤毛麟角。

  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白手起家,成就一番功业,让中国北方地区从政治和社会混乱中走出,重建秩序。曹操推广了屯田制,让饥荒得以大大减少,改善了民众生活。他本人也是优秀的文学家,像建立政治秩序那样,建立起一个颇具宽松的文学秩序。可以说,曹操的文治武功并不亚于历史上其他帝王,或者名臣。

  三国英雄人物中,曹操、刘备、孙氏父子的起家境况,其实远远不如袁氏兄弟、公孙瓒,某种程度上连董卓、马腾马超也赶不上。

  但那些C位出道的“尖子生”,都在竞赛比拼中相继跌落马下。

  曹操的争议,在于如何将之定位。

  《三国演义》的风行,主要是因为在那之前,古代中国民间和官方长期以来都将曹操定义为乱臣贼子,所以使得那部“三分假”的历史小说迎合了人们对于曹氏奸诈之徒的心理认知。

  《国之枭雄:曹操传》详细调阅了历代史学家有关曹操、曹魏王朝的记述,对照相关的考古记录,尽可能得出公允、准确的史实叙述。

  比如,曹操那句著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相关的故事。

  《三国志》中关于这一事件的相关记载是:“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魏书》里,则这样记载:“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而到了《三国演义》第四回中,却变成了曹操疑心,杀了这一家人。

  仔细分析一下,可以发现,在早期的《三国志》《魏书》等文献的记载中,并不是曹操误会别人要杀他而杀人,而是别人真的要杀他,曹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到了《三国演义》中,这个事件被演绎成了情节非常生动的故事,通过增添若干情节,曹操在其中成了一个疑心甚重又心狠手辣的角色。

  本书也挑战了对于“官渡之战”的描述定论。

  人们说起官渡之战,都会认为袁绍势力相比曹操,有着压倒性优势。但作者首先援引了裴松之的看法,指出袁曹阵营的力量对比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悬殊。袁曹阵营的人口都分别是 500 多万。官渡之战的强弱战定论,很大程度上是这场战争中胜利一方即曹操编造出来的,旨在宣扬个人军事指挥的卓越水平以及曹家阵营的团结一心。

  《国之枭雄:曹操传》书中详致探讨了东汉末期和三国时期的军事结构及其演变。作者指出,曹操之所以在远征乌桓以后的历次战争中没有取得过太多的胜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统御的部队规模变得太大,以至于无法做到像过去那样灵活行动。

  此外,书中还收录了曹操210年所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全文,指出这是中国最早的自传之一。借助该文,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曹操本人直率坦诚,文中多数内容都是符合实际、合乎情理的。曹操强调自己要重建国家和社会秩序的愿望,而对于权力和地位,既表明了一番当仁不让,同时又有着足够的谦逊,但他的继承者就没有这项优点了。

  《国之枭雄:曹操传》作者张磊夫生于 1936 年,先后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是国际学界享有盛誉的汉代和三国研究专家,国际汉学研究领域最高奖项——儒莲奖获得者。

  《国之枭雄》读后感(四):虚张声势:曹操八十万大军,究竟多少能打仗?

  本文节选自《国之枭雄——曹操传》,作者:[澳]张磊夫,译者:方笑天,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对现代历史学家来说,评估历史文献中给出的数字的准确性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难题。即使是现在的信息——比如示威者的规模——在组织者和警方之间仍存在争论,并且对其的判断会因想要夸张或降低事件的意义而受到影响。更何况那些早先时候的、二手的或经历了更多手的、时常会根据某种动机进行夸张的记录呢?

  这方面的著名例子包括192年归降曹操的青州黄巾——无论他们有百万或仅有几十万——也包括在官渡之战中曹军和袁绍军队在规模上的对比。在罗马历史中,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军团的数量以及官方的兵力来对军队的规模做出公正的评估,而对于中国汉代来说,在正史的百官志中存在一些数据,也有一些更具普遍意义的人口统计,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元2年和140年代早期的两次。就像我们曾注意到的,东汉的边境军队,除了很多非中国的辅助军之外,还有大致3或4万人,而西汉和王莽时,则投放了更多的人到战场上。

  汉末战争不仅使常规的军事机构和命令结构分崩瓦解了,也使参加战斗的人数剧增,不管他们是成为了军人还是为了抢夺食物和争取安全而落草为寇。在两种情况中,他们的规模都会因为从属者的加入而膨胀:随军流动的平民、随男人流离的妇女和儿童。192年投降了曹操的青州黄巾可能并没有宣称的30万战士及70万家属那么多,但是其中的比例似乎是可靠的,而即使家属的数量与战士的数量相等,那也是双倍的增大了军队的规模。我们无法确定什么时候这种编外人员是被计算在文献中的数字中的。

  在2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接近五千万人,所以大规模的军队是可能存在的,鉴于像曹操和袁绍一样的领袖能够在动乱中维持安全稳定这样的182事实,他们可能统帅有10万可投入战争的军队。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小心这一数据是否被夸张了,无论是为了使阵容变得更加壮观,还是在战争后为了赞美胜利者而强调其与对手的差距。我在上文已指出,袁绍可能在官渡占据地利,但曹操却拥有更多的军事资源。不管袁绍是如何向对手宣称的,他不可能拥有十倍于曹操的兵力。

  其后,曹操在208年过荆州向南方进军,他宣称拥有80万武装部队。一些人相信了他,但是孙权和他的将军周瑜讨论了曹操可以投入战场的真正兵力。据记载这一对话是私下进行的,所以并没有被直接记录下来,但可能呈现了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评估:

  瑜请见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权抚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卿能183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孙权的战略我们将在第六章中详细讨论,但这段对话展现出了对战争双方军力的认真评估:曹操号称有80万大队,但是事实上只有20万左右,而孙权手头有3万人,但是计划着在未来可以再增加2万。

  从上面的讨论中来看,文献中记载的数字可能可以作为计算军队规模的基础;且军队的兵力是通过万甚至十万来计数的。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对这些数字进行换算或校正,因为在哪一方都存在着夸张的可能——抬高或降低——并且我们也不总是能却确定这些人中有多少是前锋战士,有多少仅仅是随军的平民或从属者——这些人可能可以支援军队,但是也会成为调动的阻碍,以及撤退或溃逃时的混乱源头。

  而军队的大规模正是其弱点所在,军队内部就已包含了毁灭的种子。大量的士兵可以组成骄人的阵队,但是这些人也会不听号令,自酿苦果,而大量的人员也面临着疾病的威胁、有着沉重的供给和运输需求、对他们的组织和控制也是重大问题。

  按照汉代常规军队的配给标准,一万士兵每月需要三万石(60万公升)的184粮食和三百石的盐。运输这些物资需要差不多一千五百辆马车,而饲养一万匹马大概也需要相同的运输量。

  我们可以就此考量一下袁绍在官渡的据说有十万步卒、一万骑兵的军队。我认为他的三大分队之一是运输部队,可能还大概有一万人马被分拨到侧翼以侦查敌军的进攻或防守。如果我们假设军队中可以直接对敌的士兵有7万人,那么单单是步兵每月就需要至少一万辆马车来运输食物,平均每天350多辆。并且,我们还省略了可能的损耗——这也许是非常高的——且运输的军队本身,包括拉车的牲畜在内也需要口粮,这些充足的供给可能被集中到像距离黄河160公里的黎阳那样的后方仓库中。雷班“惊异于令人吃惊的强加于后方的运输压力、以及人力和运输资源”,所以曹操对故市和乌巢泽的仓库发动的进攻不仅切断了袁绍的直接供给,摧毁了他数周的努力运输,而且造成了破坏和恐慌,最终带来了决定性的胜利。

  官渡之战是一个特例,因为双方的供给都是通过在陆路上的马车进行的,黄河反而是对袁绍运粮的阻碍。而更为普遍的运粮手段则是水运:船可以比车装载的更多,也不需要太大的拉力。长江、汉水、淮河和它们的众多185支流提供了很多进入南方地区的通道;在西方的渭水和其他河流也是如此。此外,华北平原上有多条运河,特别是连通了南方和东方的鸿沟,而当运河不足时,人们常常会进行挖掘:就像曹操204年挺进冀州时,就利用黄河旧道建造了白沟作为运输通道;207年进攻东北时,也准备了2条大壕沟以保障供给。

  《国之枭雄》读后感(五):战争年代的宠儿-----读曹操传有感

  一、 本书的架构

  (一)本书的引言

  引言第一句是“曹操以最奸诈面目示人”,而引言最后一句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改革家”。由此可知,作者是曹操的拥趸,此行是来给曹操平反的。

  引言中提到了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等人,可见作者为了撰写此书,做了大量的学习和阅读,为的是让1800年前的那位枭雄离我们能够更近一点,让读者能感受一个有血有肉的阿瞒。

  引言所述,曹操(生于155年-卒于220年)生于官宦世家,在二十出头就进入国家基层官场,三十岁前就被任命为高级地方官员。192年即曹操37岁的时候,当上了衮州刺史,刺史这个官俸禄不高,但权力很大。对于曹操这样的家庭和他的能力,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曹操一生中有三大经典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乌恒之战、还有华阴之战。此外,曹操还是一个著名的诗人,这可能和他多情浪漫的性格有关,这一点有点像《天龙八部》里的大理国镇南王爷段正淳。说曹操是宠儿,一点也不为过,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渴望报效国家,而最后在文治武功上双获丰收的英雄,可谓寥若晨星。

  (二) 本书的目录

  本书一共有十一章,个人认为,目录是按照曹操的成长称霸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这样的目的是方便读者阅读。每一章都环环相扣,链接得很紧密。每章的最后一段都会为下一章做一个铺垫和伏笔。其中第四章:内战之道和第十一章:身后之事。这两章都是一个总结和整理,读了让人开阔眼界,大呼过瘾,是本书的惊喜彩蛋。

  二、本书的特点

  注解丰富、案例齐全。本书有着丰富又详细的注释,作者不偏不倚,让读者在心中形成一套自己的三国史,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不一样的曹操。注解丰富到什么程度呢?就连人物逝世的时间都有不一样的注释,作者不愧是著名学者,每一个时间点和事件都要斤斤计较,为读者奉献了一部饕餮的历史盛宴。

  二、 本书的内容简介

  下面我就前六章节的内容来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第一章:宦官之孙。本章用了很大篇幅写了曹操的族谱。为什么要用如此之多的笔墨来介绍曹操的背景呢?也许这是人物传记的一种写作逻辑吧。因为人是群居动物,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一个人的成功,和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曹操是懂功夫的,具体在第23页反映出来,记载了年轻的曹操闯入一户权贵人家,被家丁发现了,还是能够全身而退。还有第25页,曹操在青年时期接受了优秀的教育,对军事书籍表示了特别的兴趣,还能注释《孙子兵法》,说明了曹操是文武双全的。

  第二章:拱卫皇室。本章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47页,袁绍想立刘虞为帝,与董卓控制的傀儡皇帝分庭抗礼。曹操不同意这种做法,很难说这么做不是因为担心袁绍过于强大,应该也有一部分是出于对汉王朝的忠心吧;而曹操在战场上对兄弟有情有义,具体体现在第53页,曹操的盟友在战斗中死亡,曹操未找到他的尸体,找了一个模仿鲍信样子的木人,在木人前举行了丧礼。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袁绍在一天内残忍地杀害了两名烈士(66页),为第三章官渡之战的胜负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官渡之战。本章第一节用了11页的篇幅介绍了麻烦的邻居刘备。刘备的运气很好,好到连郭嘉都建议曹操要优待刘备,不要杀害他(84页,因为刘备当时已具备一定的名声)。在三国中,能和曹操青梅煮酒,笑谈天下英雄的只有刘备了。都说英雄难过美人关,但曹操的好色再一次害了他,因他垂涎美色,把张绣的嫂子占为己有,张绣突然发动攻击,导致他的长子、侄子、还有爱将典韦死于这场由他引起的叛乱中,也加剧了第一任夫人丁氏对曹操的怨恨。(339页)。让曹操烦心的不止于此,在官渡之战前,袁绍令陈琳写了一篇优秀的文言文,里边辱骂了曹氏祖宗三代,曹操看完此文后,立马气得吐血晕倒。鄙人认为,官渡之战的这段时间是曹操涅槃重生的过程。原因有两个,其一在于曹操的个人魅力,就连袁绍的谋士都跳槽过来帮他,还有这篇檄文,也起到了激励曹操奋发图强的作用。其二在于袁绍的糊涂用人,派个酒鬼把守粮仓乌巢,岂能不败乎?

  第四章:内战之道。本章放眼全球,讲的是战争中的各种因素,用欧洲军团的配备和东汉末年的军队配备做一个比对,在世界范围内查看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接着比对东汉末年各个军种的比例和作用,就连护城壕沟和水,只要有谋略,能够利用好了,也是能够决定胜负的。虽然那个战乱的年代,英雄辈出,但女人和小孩却因战斗力低下,常被当做是可以任意处理的物品。

  第五章:在北方的胜利。袁绍的家族在官渡之战后,伤了元气,但最终导致家族灭亡的是家族内部的手足相残,导致袁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为了取得华北平原,曹操开始部署他的经典战役乌恒之战,这是一场冒险的战役,因为战线拉得太长了,刘备欲从背后偷袭,可惜刘表一直提防着刘备,故幸运的曹操能够放手一搏。这次战役很像拿破仑进攻沙俄一样,遇到了极端的天气,不同的是,曹操胜利了,这才有了浪漫的《碣石》诗,他仿佛能听到万物的声音。

  第六章:赤壁之战。此战决定了三国的雏形,电视里播的是诸葛亮的舌战群儒,本书赞扬的是孙权的魄力。有魄力,是因为有实力。南方的孙吴依靠长江天险,并且他的军队训练有素,在对战来自北方的侵略者时很占优势。在这里顺道一提,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和诸葛亮草船借箭都是虚构的。

  还剩下五章,我就不方便再剧透了。希望大家一起来和我细细品读此书。

  三、 本书给予我的收获

  (一)第85页,曹操与孙策结成了儿女亲家。但那时候的联姻都是带有政治目的,并不是男女双方你情我愿。所以生在战争年代的年轻男女或是出生在帝王家庭的孩子,非常的不幸福。

  (二)第122页,官渡之战的夸张性。那场战役在历史上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是曹操三大战役的第一战,战争胜利的意义是把北边的敌人肃清了,曹操再也不用受到袁氏的威胁了,可以腾出时间来建设他的帝国了。但历史的真相是,其实双方的兵马相差并没那么大。

  (三)当年曹操在长坂坡攻打刘备的时候,刘备带着百姓们一起避难。当时我就在想,行军打战,打得是执行力和战斗力,刘备又要打战,又要带着老百姓,就算是亲民爱民,部队移动缓慢,很快就被曹军追上了。但读了此书后,才知道曹操有过前科,主要体现在第60页,曹操战胜了徐州的陶谦之后,对彭城、泗水、下邳三县的平民进行了大屠杀。原因是陶谦的手下杀害了曹操的父亲一行。所以现在稍微能理解为什么刘备即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带着老百姓了。

  (四)曹操在注释《孙子兵法》时强调了:礼不可治兵也。想想古往今来,也是这个道理。中国是礼仪之邦,待人接物是要讲礼貌的。但每家的思想的受众不一样,儒家的思想可不适用于兵家。倘若将帅优柔寡断,纠结个别人的感受,渴望一碗水端平,而贻误战机,造成了将士们牺牲了性命,这个责任由谁来负责?

  (五)曹操在187年暂时离开了官场,且曹丕也在这一年诞生于谯县。刚好那一两年的赋闲时间也让曹操未参与王芬意图谋反的计划,避免处在一个尴尬和危险的位置。正好与《易经》第一卦乾卦第一爻:“潜龙勿用”遥相呼应,当然这也反映了曹操高明的政治智慧。

  (六)那个战乱的年代,医疗水平并不发达,且战士受伤感染而导致死亡是军中常事。而曹操作为三军主帅,享年65岁,确实是受到了上天的眷顾。如果他和他的孩子曹丕一样40岁就去世的话,那么也不会有后面的传奇了。我认为,曹操的长寿和他的争强好胜、足智多谋的性格有关。所以,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长寿下去,说不定奇迹就发生了,梦想就实现了。

  五、阅读本书的意义

  细细品读完本书后,对曹操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理解为什么他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断地去发动战争了,四个字概括:顺势而为。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英雄造时势、时势也成就了英雄。虽然曹操是一个伟大的人,但我认为,如果曹操不那么好色的话,也许我会更喜欢他。此时,曹操若听到我这么说,便会鄙夷地对我说:“汝等不喜欢也无妨,宁要我负天下人、勿要天下人负我。”没错,这就是一代枭雄,曹操是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