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革命村庄:官渡镇扇屋村简介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革命村庄:官渡镇扇屋村简介

2015-09-28 作者:QXY1138 来源:QXY1138原创 阅读:载入中…

革命村庄:官渡镇扇屋村简介

  革命村庄:官渡镇扇屋村简介

  湛江市官渡镇黄桐管区扇屋村,位于官渡镇北部,北面与廉江市良垌镇那葛村交界,东面与关垌村田地相交,南面与北陂村、还坑仔村交界,西南边与国营南洋林场相接。村面积不大,人口还不足300人的小村庄。

  扇屋村原村名为“蟮屋村”,300多年前,十二世祖戚宗弘公(明末清初时)自安铺镇欧家村迁居化州蟮屋村(现扇屋村)居住,历经300多年,直到解放初(1950年),戚姓人口才56人。土改时期,戚敏珍,戚土生等商量,才改村名为现在的“扇屋村”。同时,陆续搬迁到堂古岭(旧村村边)这个岭头居住。这几十年才发展到现在这个规模。之前,早在十八世祖戚凤伦公,自蟮屋迁居吴川山口村落业。现山口村戚姓及迁到赤坎、霞山等地居住已经有几百人了。

  扇屋村,村小,地僻、人贫、交通闭塞。读书人极少,读书成功的更是凤毛麟角,直到八十年代,村民逐渐认识到“知识能改变命运”“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的深刻道理。自八十年代戚雄宇考上大学到现在,已经有十几位大学生了。如:深圳大学毕业的戚国明现在广东省电信局工作,2011年戚国精以837分考上湛江市第一中学等。他们都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了。

  自八十年代以来,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村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早在八十年代初,戚德明村长带领群众,排除困难,通上电。是最早通电村庄之一。九十年代后期,戚德才村长带领村群众,推岭头,种荔枝,现在,每年荔枝经济收入,成为部分村民经济收入的支柱。戚德才村长在任期间,还建好土地公庙,戚雄振为土地公庙及村戚氏宗祠撰写对联。早几年前,国家有政策村村通水泥路。在戚德祥、戚德球、戚雄泰、戚雄海、戚德林等村民、村干部的带领下,成为最早一批水泥路到村的村庄。

  扇屋村虽小,但外出人员还很多。分别在官渡、南油、赤坎、霞山、广州、深圳、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居住。如戚志成、戚倍等在香港居住。戚志成的几个弟弟中有一个在台湾居住,有两个弟弟在新加坡落户居住。扇屋村的“戚氏宗祠”就是由戚志成、戚保华、戚保乾、戚保堂、戚保林五兄弟捐款兴建。 (友情日志 www.wenzhangba.com)

  扇屋村为革命老区,被湛江市人民政府命名为 “解放战争根据地村庄”。(在2012年版《中国共产党湛江市坡头区历史》里面可查。)在解放战争时期,戚敏兴为村甲长,戚德球、戚德明等为共产党做了贡献。

  1946年春,国民党反动军队撤离西南区。当时任西南区长、新四团任连长的冯立均,吴川武装工作队队长程西屏(程耀连)率领队员刘汉、黄华、杨华来西南区恢复在家隐蔽同志的组织生活和建立交通联络站。经常到到扇屋村联络站、南洋联络站指导工作。戚敏兴为甲长,冯立均、程西屏等同志常常来村找戚敏兴,宣传革命思想,做群众思想工作。还让戚敏兴提供地方来制作武器。尤其是制作手榴弹。他们白天隐蔽,夜晚工作。戚德球年纪轻,才十几岁,经常叫戚德球在村路口看风。戚德明才十一、二岁,常常帮革命同志提供木碳等材料来制作手榴弹。他们白天秘密制作,夜晚到堂古岭咀试炸。部分成功,部分失败。后来成功制作一批手榴弹,供给革命党使用。1946年,原国民党十九路军爱国将领张炎的军队驻进平坦圩(原名叫坡头圩)这些爱国军人,特别是高雷人民抗日军副军长詹式邦(詹德坤)手下这些士兵,四出活动,常常到扇屋村发动群众,宣传革命思想。革命同志所制作的手榴弹,有一部分供给他们使用。还有一部分由冯立均派人带到武装工作队使用。为革命取得胜利作出应有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后,村民学习十八大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共同富裕道路。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