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之国》读后感100字
《《工匠之国》》是一本由[日] 北康利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工匠之国》》读后感(一):日本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本书跟其它同样讲述日本工匠精神的书有很大区别,首先是更加注重理论和历史,讲起日本的匠人,在日本被称为职人,认真分析了日本的所有古老工艺传承,从他们的神话起源到二战后的崛起,都有非常详细的说明。
这也导致了前两个章节确实有一点枯燥,从文化信仰、培养制度、发展情况和精神传承等几个方面对日本的一些工匠种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当然,枯燥其实也意味着有内涵和严谨,任何一点知识都考据的很扎实,对于想要从头研究日本职人文化会有很大帮助,普通人也能学习到这些不易了解的知识。
第三章则开始讲述12位日本现代职人与他们的12种古老手工艺,每种工艺除了介绍现在的传承人以及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现状,还会对这些工艺本身进行具体的介绍,并在书中配上了工艺的流程照片,可以很清晰明确的感受到一种匠人精神在其中,看着这些流程和匠人们认真的神色会感受到一种生命力缓缓流动,生生不息。
匠人是近几年世界非常流行的一个词,在我看来也不光是在说一个单一的小的手艺,而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创造力,一种对于经典和过去的敬畏和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很多部分,而匠人精神这部分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失,故而看书中日本从二战后开始到如今,对于匠人的地位一再拔高,毫不吝啬的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然后日本作为一个工匠大国也同样有他自己的现实问题,社会少子化,人口老龄化,新生儿断崖式下降,以及年轻人越来越关注更轻松的可以赚钱的领域,对于传统的手工艺兴趣严重下降,这些都是很致命的威胁。当然日本也在积极应对,给予宣传和福利,给予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等,但是这些能否成功挽回局面依旧是个未知数,令人唏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本书学习的是日本职人完整的发展和衰落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启发,找到一条适合我们国家自己的路子,找回真正的匠人精神。故而本书非常适合严肃阅读,每一个小的知识都有其内在的韵味在里面,是否能找到我们当下需要的点,然后引领我们前进,就非常重要了。
《《工匠之国》》读后感(二):工匠精神的传承
我们国家,曾经是世界上的工匠之国,如今工匠之国的名衔却属于日本,这是因为日本的匠人,所具有我们当下热议的“匠人精神”。他们“因勤勉工作而喜悦”,他们能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坚持,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艺,使之得以传承下去。但如今工匠精神在日本的年轻一代中,正慢慢被赚快钱的思想代替,拥有工匠精神的工匠之国是否能再次属于我们?
《工匠之国》一书,前两章简述了日本匠人的历史和传承,历史书的描述方式,让人看的有些枯燥无味。不过其中讲到,在中世纪的日本,职人社会对女性的进出还是比较宽松的,因为职人多为女性,所以女性的收入普遍高于家庭中的男性,这使得女性地位较高。这一点,与现今日本女性的地位是决然相反的,果然是经济实力决定地位。
第三章讲述了12位继承了古老手工艺的日本现代职人,分别是:日本酒、漆器、和纸、矛葺、金箔、和式蜡烛、织物、佛像与修复、人形、日本刀、焰火、陶艺。这十二种技术,大部分都是始于我们国家,兴盛于我们的国家,最后却是被日本人保留和传承下来,并通过匠人精神,使之成为日本的标志性技艺。而其中的演化过程,都在书中一一描述。
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匠人对于自己所传承的技艺,抱有虔诚的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匠人对于收徒的严谨和传授手艺的认真,都表达出了,日本匠人对自己所传承的技艺有着深深的情感,也可以说是归属感。书中对匠人们制作的过程还配以图片说明,同时也标记了许多专业名词的注解,以方便我们的阅读和理解。
但如今的日本,因为时代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职人越来越不受到年轻一代的青睐,因为成为职人其实是一件很幸苦也很耗费时间的事。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冲击,对日本的手工艺制作与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很多传承也在渐渐消失。千百年来的传统手工艺,必须以坚持和坚守的态度,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一旦中断,就很有可能遗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这也是作者所担忧的。
我们国家近几年都在大力提倡复兴传统手工艺,国家也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希望能振兴我们的传统工艺,发扬工匠精神,这本书应该可以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思考和启迪。
《《工匠之国》》读后感(三):匠之精神,国之基础
首先,这不是一本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自我吹嘘之作。虽然,本书名为日本制造如何走向卓越,虽然在更多的人看来日本制造便是品质的象征,但是作者北康利显然并不仅仅满足于这一点,他肯定了日本职人在日本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却并未因此将日本制造与职人标榜成世界第一的样子。他的目的只在于提醒大家,匠之技术及精神,才是国之重宝、国之基础,绝不可以丢弃。 《工匠之国》的重点在于工匠,在于北康利口中的职人。因此,在本书中,北康利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述日本职人的发展历史与传承。这种历史变革与传统继承的讲述,对于我们无疑是一种极为新颖的体验。在此之前,我是从来不知道原来在日本,职人竟然会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历史的。就像在我们的理解中所有那些技艺高超的匠人应该都是男人充当吧,但是在日本的江户时代,女性却成为绝对的主角,就连北康利也说要理解江户时代,必须要加上女性强势的事实。这在同一时期的中国却是不可想象的吧。 在《工匠之国》里面,北康利举出了他认为可以代表人们工匠精神的12位现代匠人与12种古老而不朽的手工艺。这是一个严格与欢乐同在,传统与现代并存的职人世界。在这些古老的手工艺传承里面,既有我们熟悉的日本酒、日本刀与织物,也有我们感觉稍稍陌生一点的和纸、茅萁与和式蜡烛等,所有这些技艺的传承都经历了成千上百年的时间的考验。他们曾经在日本历史上绽放出耀眼的光华,却在现代遇到一个后继无人的尴尬。究竟这些古老的技艺是可以继续平稳的传承下去,还是就此沉沦,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没有人知道。这也是北康利担心并为之努力的方向吧。 《工匠之国》可以带给我们什么样子的思考呢?中国与日本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就匠人与传统手工艺而言,中国比之日本是不遑多让的,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我们一样也面对着社会少子化的困境,一样要面对传统手工艺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随着老一辈手工艺人的老去,不少的传统技艺已然处在了灭绝的边缘。在轻松赚钱的思潮的影响之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逃离,他们不愿去从事那些费心劳力,需要长时间的修行才能掌握重要技术的工种。这是更多年轻人的选择,但是却会对那些古老而传统的技艺传承带来灭顶之灾。或者有朝一日,我们只能够在泛黄的书页里面去寻找我们曾经的匠人的辉煌了吧!在本书的前言与后记里面,无论是本书的译者徐艺乙还是作者北康利,他们都在强调的是匠人精神,国之基础。这对于正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发扬工匠精神的中国来说,会有着有益的思考与启迪吧!
《《工匠之国》》读后感(四):工匠之国
收到书,封面比较喜欢,简洁大方,作者是日本人,毕业于东京大学。
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日本的匠人的演化的过程,传统老工艺不多了,也有很多的都开始淘汰。也许这和时代的发展有关系。我想现在走在日本的街头,已经很难看到纯正的手工艺制作了,特别是日本的人形制作,这个在日本的匠人职业中很有特色的制作,现在都非常难看到,只有在博物馆还有陈列着这些最早的制作工艺品。我是很喜欢人形的这个艺术作品,也曾经收藏一部分,当然是不是纯手工就不知道了。
书中介绍的比较详细,读完此书。基本上了解了日本的职人的发展史,了解了特别是在江户时代,职人的兴起与繁荣,还有很多的注解,主要是日本在不同的时期的一些职人的专用的用语,还有各种传统技术在每个年代的代表性,地名等。可以说是非常详尽的一本书,作者本身就是日本人。对于日本的文化也很熟悉,所以读起来是很容易了解。
在古时的日本,职人多是女人,在那个很多地方,妻子不能抛头露面的年代里,日本的女人已经拥有自己的职业,妻子在外求生。职人基本上过着清贫的生活,职人有职人专用的住房,不同工种的职人每天的生活大体上都是相同的。职人的世界是口传心授。
在江户时代,根据职业种类的不同,必须要有不同程度的过度职人的经历,若没有这类的经历,则不会被视为独当一面的职人。
日本酒的传承,在世界上也算是珍贵的。在日本全国各地数量众多的酒窖中,最能根本上体现职人体现的酒窖是位于福岛县二本松的大七酒造。
日本的漆器,金属的锻造,蜡烛的独有特色,还有人形的制作等,都是日本至今流传下来的民间的匠人技艺,浓缩了日本江户时代到现在的,代代相传的传承。
匠人对于自己的手艺是有归属感的,不会扩大的去收徒,然后传授手工艺,而是在漫长的时间里,去选定一个入室弟子,传授手工艺,如果这个弟子因为内心不平静,太过浮华,那么,传承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就会断,不得在重新去选定传承者,千百年来,能代代相传下来的手艺,以期坚韧不拔的毅力延续至今,这可见,日本职人的精神。
书中对于各种匠人的制作的过程。都有图片说明,同时也会标注很多我们不了解的一些专用的名词。特别是以前的日本匠人之间的一些特有的用语。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追随欧美各国,鼓励发展产业,不断接纳欧美的机械文明,机械批量化生产的效率远远高于职人的手工制作,也许那些被机器取代的职人,会慢慢的消失吧。
时代的不断更新换代和发展,职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而这些手工艺制作的传承越来越少,因为效率的问题。很多的传承已经渐渐的消失。
《《工匠之国》》读后感(五):工匠精神,总是于细节处暖化人心
在写下我阅读《工匠之国》这本书的感受前,我想写来回顾一下,我印象中的日本工匠精神是什么样的。并在此之前,先来普及一下日本工匠的历史常识:
“日本工匠精神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丰臣秀吉出兵朝鲜,史称壬辰倭乱(中国称为朝鲜之役),在这一历史事件中从朝鲜掳回日本的朝鲜儒者著有《看羊录》一书,该书最早对日本手艺独特的工匠进行评价、最早出现诸多“日本天下第一”的记录。
日本工匠精神的核心:守、破、离
所谓“守”就是你做学徒,从师父身上学手艺,师父教你什么你要好好地学,认真按照师父的指示去做,即使一个最基本的东西也要把它做到位;遵守既定标准和师父的教导,长期反复操作,练就基本功。
“破”就是有了扎实的内功以后,接下来要加入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苦练自身功夫,逐渐突破传统的局限。
第三阶段是通过持续磨炼,脱离学来的既有形式,发挥自主独创的个性,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最后变成自己独特的东西,跟原来师父教你的完全不一样,这个就是“离”。
守、破、离的思想,在早期表现比较多的是在日本的茶道、剑道中,后来推广到其他手工业,包括现代工业,师徒之间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最后可以做到一代代徒弟超越自己的师父,形成自己的风格。”
那从这个常识性的概念统述,来延展一下我对日本匠人的印象吧!上世纪的90年代,我的小姑父被公派去日本工作了三年。回来的时候给我们一家人带了很多的土特产,还有服装、日用品(指甲剪之类的小物件)等等礼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送给我的一件白色T恤,我穿了大概快有十个夏天那么久,居然这件白色T恤只是看上去有点旧旧的,而没有白色变黄的问题。再来说日式指甲剪,很小的一个,外面罩着一个蓝色的塑料包装,非常的轻便好用(可惜我老妈给我弄丢了)。还有我第一次见到吸黑头的美容器材,那时年幼的我看到小姑用的时候,就感觉神奇得很,毕竟那时这类物件在中国还是很少的。只是在这样的小物件的细节处,都体现出日本工匠的固执与坚守。
后来,我发小公派出国工作,去的国家就是日本的东京,曾经他给我讲过一个例子,他有个同学也是学日语专业的,然后也去了日本留学,当时勤工俭学的时候在工厂打工,主要工作是往塑料袋里装土豆,结果他每次都是第一个完成,但是他的返工率也最高。不明所以之后,仔细观察了其他同事的方法,才发现,所有日本同事都是按照最标准的土豆比例来装的,多一克少一克都不行,所以效率才看似低下。
通过这个事例的侧面,结合《工匠之国》这本书中对日本工匠的历史介绍,不难看出,真正的工匠都是精益求精的代表。而工匠精神,也总是于细节处暖化人心。
《《工匠之国》》读后感(六):日本制造的“高更式”发问:日本制造是什么?日本制造的根在哪里?日本制造又将走向何方?
日本制造的“高更式”发问:日本制造是什么?日本制造的根在哪里?日本制造又将走向何方?
《工匠之国:日本制造如何走向卓越》很霸气的书名。整本书看下来,再去看书名,倒是让人“回味”“深思”一番。
从一定的意义上看,可以用下面这样一句话总结这本书的内容:
日本制造是什么?日本制造的根在哪里?日本制造又将走向何方?
回到到原点,我们人类就是“造物”的文明,即“手之文明”。中国的创世神女娲与伏羲,前者手持圆规,后者手持曲尺,基本上就是如今从事土木建筑的木匠使用规矩的样子。从小的角度讲,这个图景即手工造物之意;从大的方面来看,即意味着创造国家这一大事项。无论在哪个国度,都不应该忘记人类从诞生之初的本质。“手”作为之于人类第二大脑般的存在,是“心”“脑”的直接体现。
《工匠之国》这本书是一本专门讲日本职人(工匠)的文化类读物。从职人的历史发展进程,到日本现代“匠人”的详尽介绍,纵横向都为我们勾勒出一个鲜为人知的职人世界。
其中讲到:在中世纪的日本,职人社会对女性的进出还是比较宽松的:在“职人歌合”时能够看到,做售货员的女性多得惊人,卖烧饼的、卖酒曲的、卖馒头的的女性不胜枚举。
织丰时代来日本的耶稣会牧师路易斯·弗洛伊斯(Luís Fróis)在其留下来的报告书《日本觉书》中,记述了其亲眼所见的女性之强势,部分内容如下:
“在欧洲,夫妻财产为共有。而在日本,各自有自己的一份,有时,妻子借钱给丈夫要收取高利。”
“在欧洲,是男的要与女的离婚;而在日本,常常是妻子要与丈夫离婚。”
“在欧洲,女性喝葡萄酒是非常不礼貌的;而日本的女性则频繁饮酒,在祭礼上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在欧洲,夫妻在一起走路时,是夫在先;而在日本则是妻子走在前面。”
“在欧洲,妻子没有丈夫的允许不能外出;而在日本,妻子自由在外而丈夫却不知道。
由此可见,弗洛伊斯是在仔细观察日本的女性。
书中讲述的那12种传统工艺与12位现代匠人,是作者亲自采访而写就的,匠人们现场手工作业的风采——忙碌的身影、坚定而有力的眼神、十几年年如一日的动作反复……这些匠人们经营着几百年的店铺,坚持与坚守着,不曾轻易改变与丢弃!读到这些,不禁想问:为何这些古老而传统的手工艺在技术发达的当下仍在传承?这里同时也让我想起了安藤忠雄说的一句话:
“所谓传统,不是看得见的形体,而是支撑形体的精神。我认为,汲取这种精神并应用在现代,才是继承传统的真意。”
在某种程度上,感觉这句话似乎回答了上面的那个问题。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真正理解与回答,还是需要回归到那些匠人的故事里,更能明白这些传统工艺的本质与价值,以及这些传统技术与匠人对于当下日本制造有何意义。
众所周知,“日本制造”在全世界都是“标签式”的存在,被奉为“圭臬”。日本制造的技术与品质是“职人精神”(工匠精神)的物化体现。自然“日本制造”背后的力量,首先就会让人们想到这样一群人“职人”。他们的技术与心性,是日本制造从0到卓越的中坚力量,更是一股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本书的最后,是作者与经济产业省事务次官北畑隆生的对谈内容,也就是对当下日本制造、日本职人诸多问题的探讨。所以,整本书读下来,犹如一本日本职人小史,从职人的“前世今生”来看日本制造的一步步发展。日本制造,从传统到现当代,它变化的是什么,不会改变又是什么,才以至日本制造能有当下的“成功”。当然,书中,作者并不适一味地想要夸耀日本职人的厉害之处。面对日本所面临的威胁与挑战,日本职人面对后继无人的严峻态势,社会少子化等问题,他也很是忧虑,内心充满了愿念:匠之技术及精神,是国之重宝、国之基础,决不可丢弃。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心里一直在反想我们自己的工匠文化、传统造物历史,以及当下中国的制造精神与水平……这本书的写作初衷很明晰:面临当下的诸多挑战、威胁,日本不能忘记自己何以走到今天,要清楚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并将传统的重要内容继承、发展下去。这本书,其实也是写给奋斗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每个人的。“职人精神”是一种超越时空的传承,是任何时代的刚需,是我们每个人追求的一种境界。
书中谈论职人精神,但并不是条条框框、洗脑式将这种精神阐释与具体法则化。关于“职人精神”是什么?大家早已对其熟知不过。本书也并没有对职人精神做出太多的、板正的解释,而更多是在溯源职人的历史,讲述职人是怎么样的一群人;之于未来,这群人当下处于怎样的处境与价值。对职人精神的阐释,尽写在真实有趣的故事里,这种方式让人理解起来更为深刻。
在当下这个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传统的价值在当下如何体现?对待传统,我们该持有怎样的态度,又该如何行动?《工匠之国》为我们认识这些问题,某种程度上,不仅给出了答案,也更进一步引我们深思。
《《工匠之国》》读后感(七):日本匠人 : 为了传统的灯不会消亡
匠(技术工人),是日本人决不能忘怀的。他们是一群“因勤勉工作而喜悦”的人。匠之原意,来自“手的制作”,后逐步变成“造物”之意。
过去的日本人对匠人往往充满了尊敬与羡慕,给予他们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尊重,这是日本有史以来的文化传统。
在日本,80到90年代,曾有一种说法是“从今以后不只是制造业,也是服务业、软经济、信息、金融的时代”。但实际上,最后那些行业都衰败了。泡沫经济崩溃后,人们逐渐明白“日本最擅长的还是造物”。
这里,我们讲讲关于“匠人”传统工艺的故事。这些传统手工艺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凝结着人类造物的大智慧。了解了它们,才能真正理解匠人精神的传承与日本制造兴盛的关键。
1.日本酒
日本酒是用国民的主食酿造出来的,在世界上也是相当珍贵的酒。
路易斯·弗洛伊斯曾经不可思议地说道:“这个国家的国民,一年当中基本上都是把酒烫了喝的。”今天的日本人与过去的日本人一样,都喜欢将酒烫了后再喝。作为民族的习惯,长期以来竟然基本上没有变化。
在日本全国各地数量众多的酒窖中,最能从根本上体现“职人气质”的酒窖是位于福岛县二本松的大七酒造。
所谓“酒母酿造”,是元禄时期在滩确立的传统酿造方法,至今仍被沿用。采用这种方法所生产的酒,在每次品尝酒的比赛中都独占鳌头。在懂日本酒的人中间,大七酒造是众所周知的酿酒厂。
酿酒首先是米,适合用作酒米的是大颗粒的“心白”品种。所谓“心白”,是指米的中心淀粉与外皮有间隙,是白色的可见部分。间隙便于吸收水分,使酒曲的制作更加容易。适合用来酿酒的好米有多种,山田锦与五百万石便是最好的两种。大七使用的酒米,便是这两种。
蒸米、曲、水均匀混合后的“搅拌”作业酿酒过程中最有特点的是造曲。蒸米适度冷却后在其上边撒曲菌,时间的控制以在米的周围出现绵白的絮状物为度。这就是“曲”。日本酒在使用曲的工序上要有4次,各工序间所必需的曲的性质有着种种差异。为此,在一个曲室中制造所有的曲,在品质上会产生混同。对此,大七企业在50年前就已经采用4个曲室作业,基本上都是分别独立进行的。与最近流行的机械制曲相悖,在用杉木制造的曲室中,使用数百个叫作曲盖的小箱子,以传统的方法造曲。能够这样做的,在全国恐怕也就只有大七酿酒了吧。
这样制造的曲是没有用手加入蒸米和水的,放入酵母后使之产生爆炸性增殖,这就是“酵母作用”的制造过程。这也就是大七企业为之骄傲的“酒母”与“酵母”以及被称作“酒母酿造”工艺的由来。
在酒母酿造过程中,对度的控制很微妙,也很重要,所以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最初的两周时间主要借助于天然乳酸菌之力进行乳酸发酵,之后培育酵母大约需要一个月。
酵母一旦出现就要装到大的容器中,在四日内分3次将蒸米、曲、水加入容器内,这就是被叫作“醪”的东西。在大七企业,使用杉木桶来分装的传统方法在近几年得以复活。木桶是“会呼吸的容器”,在寄居于此的微生物作用下,酒才会产生风味。
在将近一个月的发酵期间,通过压榨、过滤、杀菌等工序,滤出的酒才能以最好的状态到达消费者手中,此前还要休眠。经过半年或数年的熟成期,才能送到市场出售。
2.漆器
所谓漆,曾叫作“ 绚丽”,同时也是这一词的来源。谁都会那样理解:漆器是高雅的,其深度的美能够给人以无尽的魅力。在英语中,与瓷器的China相对应,漆被叫作Japan(或是Japanese lacquer)。将漆器叫作Japan ware,已是众所周知的,是能够代表日本的工艺品。
漆,是从漆树上采集的树液,是一种以漆酚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树脂涂料。漆液含有漆酶的成分,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是活性状态,一旦与空气中的氧产生反应后,会由液体变成固体,与水分蒸发的情况完全不同,这种状态叫“干涸”。如果没有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下,漆就不容易干,所以操作起来很困难。
漆树,漆树科属的落叶乔木,成年树一般高约10米,多生长于山野的背风向阳处,秋天树叶变成红色,非常美。然而,树液中漆树醇、漆酚会因人而异诱发炎症,需要注意。与日本种类相同的漆树在朝鲜半岛、中国等地区也有分布,其亚种是分布在东南亚的印度漆、柬埔寨漆等。日本的漆树液呈黄色,而南方地区的漆树液颜色则较深,印度等地出产的漆树液则呈黑色。
从漆树上采集树液叫“割漆”。多选择树龄在10年以上的,时在树液分泌兴盛的初夏,可以减少对树皮的伤害。于是,就在漆树被割伤并已痊愈的地方开始收集树液,就在划出V字形伤口处,用容器采集树液。这样的作业进行到秋天,不能把树木整一圈的树皮切割,否则,树木会枯死。
收集漆树液漆器的工序有30多道。采集漆树液是职人的工作,制作胎底是木工师傅的工作,在素胎上髹漆的是髹漆工。最后,才进入“加饰”的工序。
漆能够防止腐败,也有防虫的效果。过去的寺院都是用朱漆髹涂,其目的并不是外表的华丽。即便被雨淋湿了,也是湿在漆的表面,水不渗入其内即不会腐烂。另外,令人吃惊的是一些试图自己立身成佛的修验者,就像木乃伊的防腐那样,据说在圆寂前要喝有防腐作用的漆,用来防腐。
漆在高温、潮湿,以及酸性、碱性的环境中,或在紫外线照射下,容易老化。在极度干燥状态下长期暴露的话,容易开裂、剥落。
此外,漆还可以作为黏合剂使用,即我们所说的“麦漆”。小麦粉与漆加水调合即成,加水是为了加速干燥,只有漆才会慢慢地干,要干透就要两周左右。用来制作佛像的干漆法就是利用了漆的这个性质,将麻布用漆涂裹,从而制作出轻而牢固的佛像。木作器具的黏合自不待言,就连损坏的陶瓷器的黏合也要使用漆。黏合后,等其髹涂的黑漆干透,再进一步涂上红漆,撒上金粉,这样的手法叫“金继”,是有名的茶碗等物破损后的修补方法,修补后的器物十分耐看。
江户时代,漆器开始用作荞麦屋的装有蒸笼和蒲烧的套盒,能够在不断加热和多次水洗的苛刻条件下使用,很耐用。只要是最好的漆器,爱惜使用且认真打理可以用好几年。所以需要注意,不要随意扔放。
3.日本刀
追溯历史,日本在古坟时代就能制作铁制的刀剑,如埼玉县行田市的稻荷山古坟和岛根县安来市的造山古坟,从中出土了铁剑和大刀。其中从稻荷山古坟出土的错金铭铁剑,是雄略天皇的佩剑,其作者于471年在其上刻了115个汉字,记述了做刀的由来,受到了世人的嘱目。
制作日本刀的职人被叫作锻造刀的刀匠,实际上“锻造刀”的“锻造”二字,本来是金打的“かぬち”(锻造部),进一步转为“かぢ”(加地),另一方面说明刀刃是加热后锻造的。可是,日本刀作为武器的作用已经没有了。
明治九年(1876),除警察、军人以外禁止带刀的废刀令颁布,与制作日本刀有关的职人急剧减少。尽管如此,从平成十九年(2007)至今,全国只剩下约350名刀匠,持刀的精神性、美的姿态,对现在日本人的吸引,是不会停止的。
日本美术刀剑保存协会确定的最高称号“免检”,自平成十九年到现在已经授予了16名刀匠,河内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夏天在暑气蒸人的锻冶屋中是很辛苦的。另一方面,冬天的染坊像冰窖一样。这些现状为“染坊和冶铁匠有三年忍耐的话,能出人头地”这样的说法作了注解。我为取材而采访时,正好是八月的大暑日,那里的刀匠看上去像快要中暑了,那是很严酷的工作环境。
锻造刀身日本刀以世界上无与伦比的高科技刀而为人所知。碳量少的软铁被含碳量多的硬铁包在其中,这样的二重构造在量轻的同时,也达到了刀不易折断的目的。同时,二重构造能让“刀纹”显现出来,刀本身就成了可鉴赏的美术品,这便创造出了世界上罕有的刀剑。
时至今日,名刀的样式也有留存。因此,可以有很多线索。留存的名匠的精品,超越了时空,激励着人们不断进步。每次看其中有着盛誉的“正宗”名刀等,都会有新的发现。
最近所有的博物馆,无论对方是人间国宝的刀匠,还是免检人士,都不给他们看馆藏的“刀具”(实际上也不仅限于刀)。收藏成死藏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没有要求博物馆向所有人公开展示,但为了把这种技艺传承下去,至少应该以特定的方式向特定的人公开展示。
4.焰火
日本最初的火药是天文十二年(1543)由葡萄牙人从种子岛传来的铁炮。到了32年后的天正三年(1575),织田信长发起的长篠之战中,因连续使用了被称为三千丁的铁炮,对当时最强的武田骑兵团势如破竹。说起武器来,有着比梅毒更为恐怖的传播力。火药与铁炮说来话长,另一方面,人们发现火药做成装点夜空的焰火能够带来快乐。
之后,焰火迅速地发展起来。由于第3代将军德川家光喜欢焰火,特别在德川家的祖居地爱知县冈崎公然允许制造火药,以致焰火职人急剧增加。就是现在,这个地方仍然集中了一批焰火的专卖店。但只要是与江户有关的话,因建筑物稠密建设的缘故,再三提出焰火禁止令,在江户市内大川端(隅田川)以外的地方玩焰火是被禁止的。
燃放焰火当日的准备工作今天的“键屋”“玉屋”,是两个江户时期有名的焰火职人的堂号。
键屋是初代弥兵卫在堺和冈崎修行之后,于万治二年(1659)在江户开设的店铺。在芦苇的茎上用一个火药开发出了能有两三个星的烟花,获得好评。正德元年(1711)在隅田川燃放焰火。
玉屋则是文化五年(1808),第六代键屋的店长从原来的门店分出来的烟花铺,“众人都是表扬玉屋的”(《柳多留》),从川柳歌咏的程度可以看出其鼎盛的程度。之后,“玉屋人气”过高,有“做的差的焰火都推说是键屋做的”那样的话。对于键屋本店来说,这样的话很无趣。好事多磨。天保十四年(1843)4月17日,也就是在第12代将军德川家庆121因参拜日光东照宫而离开江户的前一天,玉屋竟意外地失火了,进而被逐出江户,结束了玉屋的一代荣光。
此后,键屋经数代传承,终于发展成如今的株式会社宗家焰火键屋。
看焰火的时候,不只是看,听声音也是一大享受。在山间地带,声音是最响亮的,但容易引发山火。尤其在容易发生像江户大火一样火灾的地方,放焰火是极其危险的,因此幕府多次发出焰火禁止令。让这种闭塞感消失的是第8代将军德川吉宗。
大饥荒和霍乱的肆行是不能忘怀的。享保十七年(1732),在德川吉宗的斡旋下,进行了“为溺死者做道场”(在河边为死者的悼念)的活动。次年,为了吹散阴暗的气氛吧,放了焰火。这就是两国焰火大会(现在的隅田川焰火大会)的起源。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燃放焰火都是会让人忘记讨厌的事情的欢乐活动。
在日本,这些古老而不朽的手工艺,不管是艰难续存,还是迎来了“新的春天”,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匠人持有这样的信念:对“匠”之技艺与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决不可以中断的。
为了传统的灯不消亡,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都应该从中思考一二,行动起来,决不能忘记我们的“来时路”。因为,传统的力量,才是当下与未来路上最坚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