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发表时间:2016-03-16 来源:常德文明网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引发了大家的热议与思考。
什么是“工匠精神”?就是手工生产者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有人总结为,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在我看来,“工匠精神”就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
记得大艺术家齐白石先生有一方印叫“大匠之门”。这是老先生为了不忘自己木工出身的经历而刻制的。当时白石老人在京城刚刚落脚,以鬻印为生,人家看不起他的木工出身,说他刻的印不行,只不过是个匠人,但白石老人却引以为自豪。正因为他木工出身的经历,给他的篆刻和绘画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让他终成一代大师。
在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在艺术界,人们对“匠人”是持否定态度的。说某某只不过是个匠人,其实是说他的作品离艺术还很远。但往往说这话的人,自己就是半缸子水。在我看来,但凡艺术大家都是从“匠人”华丽转身的。没有那份清寂的执着与坚守,没有那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创造不出好作品的。
在书法界,有些写草书的人往往贬低那些只会写楷书的人,说他写的只不过是馆阁体,匠人而已;在篆刻界有些搞写意风的人说搞工稳路的人是“匠人”,没有自己的个性表达。其实说这些话的人,你要他写张楷书,刻个工稳风格的印章,他们大多数只怕是很难做到的。他们连“匠”的境界都达不到,更何论艺术呢?这就是浮躁心态使然!
近些年,“私人定制”兴起,“工匠精神”逐步回归,这不是偶然,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市场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很多的产品流水线生产,忽视了产品的品质和个性,有的甚至粗制滥造、以次充好、薄利多销。这样的产品如果在物质匮乏的时代还有一定的销路,但处在现在的买方市场,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需要真正有内涵、有情怀、有温度,好用、耐用的作品,一些马路货是难得有销路的。为什么近些年,很多人中邪似的抢购日本的马桶盖和纸尿裤,抢购德国的牛尿和止咳药等等?并非国人不爱国,并非崇洋媚外,确实是人家的产品质量过硬,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用起来舒服、放心。如果国内生产的产品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人们何必劳心费神,甚至不惜花大价钱从国外购买?所以,政府在这个节骨眼上强调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呼吁“工匠精神”是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