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菌物志》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菌物志》读后感精选

2021-03-06 01:20: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菌物志》读后感精选

  《菌物志》是一本由斑斑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菌物志》读后感(一):斑斑的奇妙世界

  非常有趣的科普读物,斑斑化身俏皮真菌,徐徐道来真菌与人类不得不说的故事。 地球上真菌可达百万种之多,主要分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壶菌门、球囊菌门和接合菌门。她们既可以有性繁殖,也可以无性繁殖,生存能力极强。不同真菌长相差别虽大,但都是由一根根细小的菌丝组成。 人类认识真菌的历史及其漫长,但真正的研究、培养、利用,也就区区几百年历史。菌类美食自不多说,像松露、竹荪、金针菇、黑木耳、茶树菇、银耳、鸡腿菇、草菇、猴菇、茭白等等,一众食客听到就会流口水。当然,有的真菌兄弟也会反抗人类的压迫,给我们带来了头皮屑、香港脚等疾病。不过最让我们束手无策的,当属真菌对植物的攻击了,咖啡树、土豆、香蕉啦,都有被其成批成批消灭的历史。 不过,真菌带来的福利可比这些伤害大多了,像青霉菌、头孢菌类抗生素自不多说,挽救了多少人类生命,她们甚至还可以帮人类分解石油、挖矿。真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了。 真菌的世界真奇妙,她们还有太多秘密等着人类去挖掘,一起陪人类影响这个小小的地球嘞。

  《菌物志》读后感(二):有趣的科普

  真菌无处不在,从小学的生物课上就讲到其在生物链中处在重要的位置,如果没有了真菌首先地球就会被腐烂的尸体填满。真菌不仅仅存在于大自然当中,它是寄生生物,所以除了树木之上会有真菌之外,人体也会有,这点就有点毛骨悚然。真菌病很难治愈,虽然没有大的影响,可是这东西在人的身体里扎根,治疗也就是一件长久地工作。这本书把真菌相关的方方面面都写了出来,每个人都需要阅读这本书,无论是科普知识,还是日常食用各种蘑菇时的注意事项,没准你会像我一样发现之前吃错了好多蘑菇。

  蘑菇只是一些真菌的统称,我们每天都吃的蘑菇大多数都是叫不上来名字的,包括有很多蘑菇本来是不存在的,是由人工培育出来的。不同的蘑菇对于身体的有着不同的功效,在此之前我只知道蘑菇有杀菌的作用,却不知道具体的用处。尽管我们生活中能够接触到很多菌类,但这些加在一起也只是冰山一角,地球上真菌的种类多得可怕。

  当这些真菌附着在人类或者动物身上时,就会想着如何去治疗,其实主要原因在于平时对于卫生的注意,还有营养的补充。猫狗身上的皮癣和人的头癣一样,不仅痒还会造成掉毛脱发的现象,从外观看上去就十分丑陋。

  再说到毒蘑菇,有时候想吃蘑菇补营养,一不小心吃到毒蘑菇就完了,这是必须用知识才能够弥补的,有的饭店也不能完全相信,因为毒素很多都是逐渐侵入身体的,有一个长期的过程。竹荪也有毒,为什么火锅店里总是有人点的,因为它的有毒部分只在菌盖,只需要去掉这个部分即可食用。

  书中文章写得也很有趣,不是枯燥的记录,这种轻松生动地讲述也适合给孩子看,总是道听途说也不是个办法,好多知识都被人们传变了味。同样是稀有的品种,为什么有价格贵贱之分,这就是养殖和野生的区别,如果想要治病,那么还是选择价格昂贵一些的吧,并且要去正规的店里购买。书中的“小菌菌”在给我们带来乐趣的同时,讲述了很多其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虽然它们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又万万不可被忽略,只有这样渺小的存在,往往能带来更加伟大的影响。

  《菌物志》读后感(三):菌类王国的奇趣之旅

  这是一本甫一打开,就会令你目不暇移爱不释手想要一口气读完的书。为什么——写得太有趣了!跟随作者轻灵的笔触,徜徉在菌类王国里,你会不自觉地成为那个唱着、跳着,欢快的采蘑菇的小姑娘,轻松愉悦间捡拾几篮子菌类的故事和知识。

  志书,通常为探根溯源、正名立传的体例,基调大都严肃严谨,甚至有些刻板。《菌物志》却视角独到,别开生面。作者独辟蹊径,设定了一个小菌菌作导游,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带领读者在菌类世界里开启奇妙的体验之旅。这种写法,使读者耳目一新,颇具亲切感,同时兼之导游过程中,小菌菌尽职尽责,既有语言活泼俏皮的一面,也有知识严谨丰富的一面,并且不时的加点故事,来句幽默,阅读的过程不仅一点不累,而且读完之后又很有收获感。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菌物志》很好地实现了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完美结合。

  表现在知识性上,本书既然命名为《菌物志》,则必不可少地要探究菌类的前世今生、形容像貌、江湖门派以及秉赋特点。作者首先从宏观上,对全书整体进行了四个章节的分布,分别是“我们从哪来儿,要到哪儿去?”交待了人类发现菌类的过程。“有一种幸福叫作被你们吃掉”和“向人类开炮”从与人类亦敌亦友两个角度,详尽而生动地介绍了三十多种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菌类。“不用谢我,我是雷锋”,则是人类利用用对菌类的认识,主动地将菌类的活动融入人类生活中的生动案例。其次在微观上,对涉及的每一种菌,都从形状、颜色、气味、繁殖方式以及目科族属等进行了详细交待,有的还配以插图,以专业的角度、专业的水准普及了菌类的基本常识。通过“小菌菌”的导游,你会知道金针菇的外号为什么叫“see you tomorrow”,了解到一片地衣可以趴在一块石头上生活好几个世纪,还能知道菌类如何采矿、发酵食品、治理石油污染等等,轻松诙谐的故事中包涵了丰富的关于菌类的科学知识。比如,司空见惯的做馒头、做面包,在作者笔下,就成了酵母菌壮烈的一生写出了生动的剧本。把做馒头、做面包的过程以及其中发酵原理的科学知识讲得让人过目不忘。

  人类采食菌类,而当一个生命结束后,能量又流转回菌类。菌类和我们人类的之间的距离是如此近,关系又是如此地千丝万缕。如果想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它们,那么《菌物志》里的“小菌菌”绝对是一个值得你信赖的导游。

  quot;,"0es<��.o

  《菌物志》读后感(四):探索有趣的真菌帝国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人们提到真菌不再总是想到它们有害的一面,比如真菌感染、传染病、食物变质等等,对部分真菌为人类做出贡献同样无法忽视,比如酵母发面制酒、食用菌菇、分解石油泄漏等。

  作者斑斑以真菌为第一视角,语言俏皮有趣,用讲故事的形式为我们科普了真菌世界。

  从这本科普的读物中,我学到了很多与菌物有关的知识,也纠正了一些对菌类的误解。比如:虽然我们知道蘑菇属于真菌,但是心里却总是把它们同植物联想到一起。其实,它们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独立的生物种类。再如,我过去一直以为杏鲍菇和鸡腿菇是同一种(小时候我妈告诉我的),看了鸡腿菇这一章节,我才知道根本不是这样。鸡腿菇比杏鲍菇可好养活多了,垃圾堆,粪便、草地、路边等都能生长。

  有些知识点非常有意思,如真菌家族繁衍不但可以通过有性生殖,也可以通过无性生殖。有些真菌选择生殖方式竟然是看心情。以前觉得植物捕食虫类已经很神奇了,没想到真菌也有捕食线虫的种类。有些线虫以真菌为食,然而它们一旦对这类食肉类真菌发起进攻,就会落入对方的陷阱,由食客变为食物。

  我们都知道,真菌有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能力,所以人类古代的石雕文物会被它们慢慢剥蚀。看到书中讲真菌分解这一章节:

……一片地衣可以趴在一块石头上生活好几个世纪。所以现在,人类总是会定期给那些巨佛呀壁画呀进行真菌消除,以免游客看着看着突然佛陀的鼻子掉了下来。

  我想起了前些日子刚刚看到的新闻,世界上最大的石刻米勒坐佛——乐山大佛,在国庆刚刚结束后, 便开启为期达四个月的腹部开裂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研究及勘测工作。乐山大佛建成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我不禁感慨,大佛的损坏除了暴晒、渗水和植物侵蚀,“菌菌们”自然也逃不开干系,真让人又爱又恨那!

  读着读着我心想,世界上的菌菇种类有千百种,有无毒可食用的,但更多的是有毒的。人类从古至今发现了这么多种可食用的菇类,得有多少人丧命于食用了毒蘑菇呢!

  斑斑以小菌菌的口吻带我们探索了神奇的真菌世界,全书图文并茂,语言通俗、风趣,让我们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对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菌菌们更加了解。

  读完这本书我突然对种蘑菇产生了浓厚滴兴趣,马上去淘宝购买了几个菌包,想着能吃到自己种出来的平菇,脸上不禁露出慈母般的微笑……

  《菌物志》读后感(五):原来你是这样子的

  我想我真的还是太年轻,在最初看到《菌物志》的时候,我不但没有想到真菌,甚至连蘑菇也没想到,我以为这是一本专门讲细菌的科普读物,但是当我翻开本书的第一页的时候,我便知道自己错了,这是一本科普读物没错,专门来讲菌也不错,只是他要讲的却是真菌,我们经常会打交道,却极少了解的一个物种。 《菌物志》的作者斑斑是一位正儿八经科班出身的化学博士,现在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副教授。在我想来。理工科的博士教授必然会是一个有些呆板有些无趣的人,他的文一定也会像我们常见的学术论文一般充满各种枯燥的、单调的研究数据,让人看起来昏昏欲睡痛不欲生。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本《菌物志》却是极为的有趣,读起来更是轻松无比,幽默诙谐的语言,充满了拟人化的描述都让原本充满神秘感的真菌物质褪掉了身上的那层神秘面纱,以一种极为可爱俏皮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叹大自然造物主的神奇与鬼斧神工。 说起真菌,我想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都是极为陌生的。虽然陌生,但是却与我们的生活充满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最常见与最熟悉的莫过于各种的蘑菇与青霉素了。前者是我们餐桌的常客,满足了我们对于可口食物的无限向往,后者更是人类历史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在过去,在现在它曾经挽救过无数人的性命。因此看似神秘而陌生的真菌物质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围绕着。有的将会或者已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有的却带着天然的危险属性威胁着我们。因此,了解真菌物质,认识到它们的存在似乎是一件极为有用而迫切的事情了。而斑斑的《菌物志》无疑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与认识这一群体的最好选择了。 真菌的世界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世界,它们拥有着超过150万种的种类。人类对于他们的了解就像是只看到了冰山的一角,只是仅仅这一角便足以让我们为之惊愕为之赞叹了。金针菇、茶树菇、香菇还有小鸡炖蘑菇里的榛蘑简直不要太傻傻的分不清楚了。一直以来,我只认为它们是我们餐桌上的最可口的美味,却不会想到它们也会有极为有趣逗比的一面,读着斑斑的文字经常会忍不住的捧腹大笑,原来在真菌的世界里也少不了各种无聊的欢乐。有欢乐自然也会有悲伤,真菌的世界也并不是一个永远太平的地界,在更多隐秘的角落里,真菌也在孜孜不倦的与人类做着殊死的斗争,比如困扰了人类许久的头皮屑,那便是马拉色菌的杰作了,要知道我可是被头皮屑困扰了好多年而无计可施了,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比如让许多女性朋友难以启齿的私处的疾病便存在白色念珠菌的影子,原来如此鬼马的真菌世界里还有这样羞羞的物种存在;比如曾经让无数人担心因为香蕉艾滋再也吃不到美味香蕉的罪魁祸首便是尖孢镰刀菌了,他们曾经杀死了无数的香蕉树,也让让无数的果农陷入崩溃的边缘。原来这是一个如此欢乐与危险并存的奇异世界,如果没有斑斑的《菌物志》的话,我们或许也不会有机会或者有兴趣去了解这一个物种吧。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真菌的世界里,原来还活跃着这样一群有时可爱有时可恨的小精灵们。这真的是让我们大开眼界,惊叹连连了。感谢斑斑,感谢《菌物志》让我们得以见识到这个神秘有趣的世界!

  《菌物志》读后感(六):一场妙趣横生的讲座!

  很荣幸能得到真菌帝国的代言人小菌菌的青睐,为我呈现了一场妙趣横生的讲座,真是受益匪浅,甚至有“听菌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这不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分享:

  1.别看真菌小,其实是位“老妖精”!

  蘑菇都知道吧,它作为真菌在人类最现实的代表,其实早在公元3500面前就已经出现在人类文化中了,似乎比修炼成精的妲己还要年长,而且据说变化不是很大,这不就是“老妖精”嘛!

  所以得知这种白菜价的蘑菇竟然和灵芝、冬虫夏草和猴头菇是一家人,我感觉“诚惶诚恐”,感慨自己真是“井底之蛙”的同时也惊叹这真菌帝国的幅员辽阔!

  尤其是小菌菌一口气介绍了不下40位的亲朋好友给我:有善于制药的,有喜欢烹饪的,有致力农耕的,有立志向恶的,也有偏向“被虐”的,也有喜欢恶作剧的……总之,奉劝你一句,没事别惹它们的好。

  不信,不信自己来看看!

  2.别说真菌厉害,其实是“纸老虎”!

  “路边的野花不要采”,野生的蘑菇别乱吃,为什么?自然是有毒,而且人类应该吃过他们不少的亏吧,但其实他们没有那么厉害,掌握了小菌菌告知的他们的特症与毒性,我们人类是何等聪明,不用出家门,最多去和超市就可以将想吃的真菌们都领回家。

  还有,什么灵芝妙药、冬虫夏草、猴菇金贵,其实都是平常物。如小菌菌所说,它们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有多营养多保健,人类也没有权威认证它们,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灵芝成了保健佳品,冬虫夏草买到3000元一千克,加入猴头菇的饼干凭什么那么贵呢?

  这么一说,小菌菌其实是业界良心啊,虽说人类有个奇怪的习惯:越是真话,越不相信!但是该说的还是要说的,要不古代帝王吃了那么多的灵芝,也不见寿命多长,反倒是多吃不起眼的银耳还真有一定美白的效果!

  所以,切记跟风;咱挣着血汗钱也不容易啊!生命还是在于运动的实在!

  3.别嫌真菌本事小,“天下无处不识菌”!

  且不说真菌帝国和细菌大军的相爱相杀让我们人类获益不少,就是兰花与真菌们的联姻也让我们的环境增色不少吧。

  且说人类离得开灵芝、冬虫夏草,可人类的饭桌上离不开蘑菇、木耳、银耳等真菌们吧;不需要它们延长寿命,美容养颜,可是却需要他们降解污染物、白色垃圾吧,需要他们的啤酒来看世界杯,需要他们的霉菌来制造毛豆腐、豆乳等美食吧。

  就算马拉色菌、念珠菌和香港脚让我们很是闹心,可是青霉素、头孢克洛、酵母粉和环保材料都离不开它们啊!

  什么环保材料,这你还不知道啊,有点“out”了吧,快来翻来斑斑的《菌物志》充充电吧!

  《菌物志》读后感(七):来啊,让我们相爱相杀

  一般来说,什么“志”类的书籍,像什么地方志,《三国志》,听上去就有一股学究气儿,让人不敢轻巧地去读。

  这儿有本《菌物志》,倒没有那严肃古板劲儿。作者斑斑,一个理工博士男,却化身“小菌菌”,用诙谐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菌帝国。

  《菌物志》算是真菌帝国致人类的真切告白,小菌菌作为信使,首先自报家门;然后极其亲热地和人类攀关系,从人类的餐桌谈起,——为了你们的幸福,小菌菌甘愿被你们吃掉哦;接着也羞答答地承认了帝国中存在的破坏分子,——这没有办法,我们也一直在相搏呀;不过,更重要的是表功:我们是生态圈中的重要角色。

  在人类没有出现前,小菌菌它等待人类相认就已经很久了。然而,人类对它的认识姗姗来迟。直到1667年,人类才与它初初相识。

  人类在对小菌菌的认知中一步一步向前拱的样子,让小菌菌偷笑不已,谁叫它又不会说话,又不会动呢,人类要认识它,爱上它,且得费劲呢。

  小菌菌说,作为一朵蘑菇,被人类吃掉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我们和人类友谊就是从被吃掉的蘑菇开始的。而实际上人类甚至不能全把蘑菇消化掉,像几丁质含量特别高的金针菇,第二天会原封不动地出现在你的厕所里。人类吃掉蘑菇,然后小菌菌们又从人类的遗体里找寻营养,相爱相杀,至死也未休。

  好哒,小菌菌也不得不承认,有时候人类身上的好多菌菌也是一些疾病的元凶,头皮屑和瘌痢头都是它们造成的。阴道炎、香港脚也是它们的功劳。单一物种的生态系统也会让有害菌趁虚而入,杀死那棵咖啡树,让人们割爱咖啡,转战红茶。人们与之顽强搏斗,有时菌菌胜了,有时人类败了。

  不过,最重要的是小菌菌要表的功劳了。虽然它说自己是雷锋,但还是忍不住炫耀了:抗生素可是挽救了人类的生命。兰花也要和兰科菌根共生。菌丝呢,也是环保新材的重要干将。

  好了,小菌菌这么诚恳有趣,你是不是会有点喜欢上了它呢?小菌菌可是诚挚希望和我们人类一直在一起呢。那么,就让我们相爱相杀下去吧。

  拿到《菌物志》这本书,你可以花三四个小时一口气看完它,因为小菌菌它诙谐幽默,生动有趣,一点也不枯燥,你看,它调侃野生的金针茹和家养的,那就像是街头大叔与韩剧中的欧巴呀;你也可以在短暂的空余时间里瞥一眼它,因为它每节单独成章,一节一知识,任君翻点哈。

  你可以买来给孩子读,虽然它是本科普读物,字数有点多,图片有点少,但通俗易懂,读来毫不费力,若是初中生,具备一点生物知识更是亲切自然,若是小学生,你也可以翻到86页,按照其中所说,带孩子一起培养平菇,亲身体验真菌的神奇。

  读了它,你可以在喝啤酒,吃面包时,随时说出菌菌的种类,讲述一下菌菌是如何影响人类酿的酒和面包的口感的,还可以聊聊爱尔兰大饥荒与生物的联系,也可以不经意聊下姬松茸与中国阴阳……是不是听上去很牛呢,到时你可不能说是从《菌物志》上学来的。

  《菌物志》读后感(八):小菌菌,你别笑我

  晚上饿了,我想起冰箱里还有一块面包没吃,于是便拿出来,这时候却发现面包已经发霉了,表面布满灰蒙蒙的菌丝,非常恶心。

  这便是我看到这些霉菌当下的感受,相信也是大多数人的感受。霉菌作为最常见的菌类,会给人一种印象,那就是所有的菌类都是不好的,会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的。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是否犯了以偏概全的认知错误呢?如果我们知道,这些霉菌其实只是真菌的一种,而真菌除了长在面包上的霉以外,还有我们平时吃的蘑菇、灵芝、猴头菇等,我们还会对真菌那么反感吗?

  《菌物志》这本书的主角小菌菌说:“别看你们人类现在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我脑子里可是清晰地记着,你们曾经看到我们时那一个个惊恐和愚蠢的表情。你们觉得我们的出现是一种坏的增长,只要有我们在,伴随而来的就是腐烂和毒素,但是其实这种消极的态度是源自于人类的无知。”

  无知会蒙蔽双眼,而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这本《菌物志》,就是为我们人类打开了一扇了解真菌界的大门。作者以真菌界形象大使小菌菌的身份,用一种充满趣味的方式,讲述了菌类从被人发现,到发展壮大,再到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小伙伴的历史,全面展示了真菌的使用价值、医药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书作者名叫斑斑,是一个化学博士,更是一个博物学爱好者。他出版有《新世界的猫》《十七年蝉》等多部作品。作者在创作方面,涉猎范围非常广,此外,文笔多风趣幽默,有自己独特的个人标识,尤其是这一本讲述菌类世界的《菌物志》。

  一般来说,科普类书籍都比较严肃,比如说《动物志》《长物志》这些大部头,如果读者没有足够的兴趣,是很难读完的。但是《菌物志》却超出了读者的预期,另辟蹊径,化身菌类世界一个普通菌菌的身份,在搞笑中科普知识,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比如一开篇小菌菌在自我介绍中说:“真菌大帝派我到人类群体中访问交流……请不要露出这种怀疑的眼神,不要以为你长得比我壮,我就怕你,在我们的眼中,你们只不过是地球上新出现的小弟而已,你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我们的特务组织所监视着。”

  读完这一段,不知道你是否也会忍俊不禁。人类总是自视强大,却不想被一朵小菌菌一次又一次地“嘲笑”了。当然,小菌菌这些看似吐槽、搞笑的话语,并不让人觉得反感,因为仔细一想,似乎说的很有道理。

  它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让我们记住了,真菌在这个地球上的历史有多悠久,数量有多庞大。

  确实,地球上大约有1500万种不同的菌类,而人类只认识了其中的0.5%不到。比如我们吃到的各种蘑菇,就是真菌中个体比较大的菌,它们被做成了餐桌上的饕餮盛宴,让我们大饱口福;而有些菌则被做成了治病救人的灵丹妙药,治疗我们的脚气病、癞癞头等顽疾,让我们摆脱痛苦;还有一些菌能够分解石油、有效杀虫、防止污染等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者就是在这种嬉皮搞笑的氛围中,把生物科学知识植入读者的大脑里,平菇、红菇、黏菌、酵母……这么一个庞大却又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菌类家族,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它们如何繁衍生息、如何生长、如何“对付”人类等等。

  可以说,《菌物志》既是一本适合成人阅读的生物书,也是一本可以向孩子们进行科学知识普及的趣味读物。它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带领我们走进菌类世界,去了解并且知道怎样更好地和菌类相处,达到共赢。

  《菌物志》读后感(九):真菌与人类共生的小故事

  自从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把地球上的生物划分为动物和植物两大类以来,人类一直以为世界上只有两种生物:动物和植物。然而,无论从分类角度还是从生态角度来看,还有一个独立的世界存在,科学家们把这类生物归结为“菌物”。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而菌物是分解者。

  这些菌物到底都存在哪里呢?菌物到底有多少呢?菌物到底是我们吃的蘑菇还是指的我们害怕的细菌呢?菌物到底是和植物属于朋友,还是跟人类更接近呢?人类需要的抗生素和菌物有多大关系呢?......我想,如果你想更好的了解以上这些内容,那么就翻开这本书吧。

  本书的作者斑斑,是一位化学博士,也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曾发表各类学术论文五十余篇。斑斑也是博物学爱好者,痴迷底层生物链中的世界,关注土壤、分子和微小的能量。 斑斑利用派遣文化形象大使“小菌菌”,递交给人类50 份文件,全面展现真菌的食用价值、医药价值和文化价值。

  这本书的名字叫《菌物志》,看上去似乎很学术,很古板。然而这本书却不是,它是以小菌菌为第一人称的菌物科普读物。凡是和菌物有关的事都融入故事中,以俏皮、灵巧的方式娓娓道来,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精彩纷呈。

  作为吃货来说,最关心的就是美食了。菌物家族中的蘑菇就是饕餮食客的喜好之一。比如香菇、金针菇、茶树菇、杏鲍菇、松茸等等。

  小鸡炖蘑菇是广为人知的东北名菜,炖鸡的蘑菇最好选用野生的榛蘑,细杆小薄伞的那种,榛蘑可以最大程度衬托出鸡肉的鲜香。名副其实的山珍野味。东北菜中少数可以发展成为与其他高档菜系相媲美的家常菜之一。

  而榛蘑又称为蜜环菌,是蘑菇纲-蘑菇目-泡头菌科-蜜环菌属下的主力成员,常常生长于真阔叶树的根基部分,在中国很多地方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东北。采摘榛蘑的季节是在秋天,立秋以后,采蘑菇的花姑娘进了山,扒开真阔叶树的树根,找到野生榛蘑。十五六斤鲜榛蘑,才能晒出一斤干榛蘑。然而随着森林资源与植被破坏的严重,还有人们掠夺性的采集,产量在逐渐下降,因为榛蘑的人工培植技术无法太大突破,所以以后想要吃正宗的小鸡炖蘑菇可能会让你的荷包缩水呢。

  在菌物家族,除了被当成餐桌上的珍馐之外,还有一些是可以为我们人类健康做出很大贡献了的。比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等。

  青霉素是抗生素的一种,是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它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治疗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

  慢慢地,随着耐药细菌的进化,最为开启抗生素大门的青霉素开始退居二线,菌物中的另一种新的抗生素开始出现,就是我们常见的头孢。 头孢菌素为广谱抗生素,抗菌谱较青霉素G广,对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肺炎杆菌、变形杆菌等有效。头孢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强,而对人几乎没有毒性,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

  但很多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人类开始慢慢将头孢菌素当成了饭吃,这就造成了耐药性的出现。科学家们只好继续研发更多新型的抗生素来和耐药性赛跑。

  在伴随人类成长的岁月里,菌物与人类亦敌亦友,虽然“瘌痢头”“脚气病”给人们带来了不少困扰,但是它们分解石油、有效杀虫、防止土壤污染,为人类的发展也贡献了一己之力。

  当看到书中的最后一页时候,作为人类的我们不仅会感叹造物的神奇,更会感叹菌物带给我们的启示,那就是因为人类的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以及环境破坏,使得我们无意中剥夺了生物生存的权利,给它们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虽然菌物不会苛责我们,但我们更应该心存愧疚,然后反思自己。

  《菌物志》,希望我们读后,我们会了解菌物并且喜欢上它们,而后珍惜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园,与它们携手,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菌物志》读后感(十):小菌菌,听说我们一直在一起

  蘑菇真的是植物吗?

  小鸡炖蘑菇炖的是哪一种蘑菇呢?

  灵芝真的有那么灵吗?

  银耳和黑木耳是姐妹吗?

  翻开这本书之前,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有“十万个为什么”在脑子里盘旋?

菌物志

  我们吃着金针菇烤串串,汤锅里炖着蘑菇,两眼看着灵芝放光,但却对菌类一无所知,菌菌你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今天,我们就来听听小菌菌自己讲讲这个Long long ago,又有趣的故事吧!

  一本由署名“斑斑”的化学博士、博物学爱好者执笔的科普读物——《菌物志》,一反科普读物严肃、枯燥、艰涩难懂的常态,书中以“小菌菌”为第一人称,和人类展开了一场公平对等的拉家常似的谈话,语言幽默,妙趣横生,以故事的形式穿插进科研、史料等,更加通俗易懂。

  “恭喜你,你是我们真菌帝国为渺小人类所选中的信使”,“你可以叫我小菌菌,我是真菌帝国的文化形象大使,肩负着向人类输出文化的任务。”书中以这样友爱的对话作为小菌菌的开场白,让我无法轻视他,必须坐下来好好聊一聊。

听小菌菌讲真菌帝国的故事

  但作为文科生的我,简直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生物知识盲,用古话说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和小菌菌的这场谈话岂不是要冷场了?尬聊?你可猜错了。

  小菌菌可是个十足的逗比,从我们人类第一次怎么发现菌类,菌类的生息繁衍,甚至菌类中“单身狗”的无性繁殖这样羞羞的故事都讲给我听了,为了让我在捧腹大笑中了解他们和人类的渊源,简直无所不用其极了。当然,小菌菌不是个坏人,我很乐意被他逗得开怀大笑,还能学到菌类知识,小菌菌很懂得寓教于乐。

  为什么说菌菌一直和我们人类在一起呢?我们的友谊开始于被我们吃掉的蘑菇。说到吃,才是我听故事的重点。金针菇、猴头菇、香菇、草菇、茶树菇、杏鲍菇,没有我不爱吃的。杏鲍菇,菌称“杏大胖”,好可爱的名字。小菌菌不仅是文化形象大使,还是一级好厨师,偷偷告诉我让杏大胖香鲜无比的做法,杏大胖“质地紧实肥厚,脆嫩弹牙,口感似鲍鱼,且有淡淡的杏仁味”,说着就让人哈喇子流一地。日本女生们曾在网站上推举杏大胖是“最喜欢吃的菇菇”。

可爱的菌丝

  当然,小菌菌也不总是那么可爱善良,也有令人抓狂的时候,比如念珠菌。家有宝宝的,一定听过他的名字。新生儿期容易感染的一种病,叫鹅口疮,就是念珠菌这个白色的小可爱感染婴幼儿口腔时引发的病症。香港脚、瘌痢头,始作俑者也是小菌菌。

  小菌菌就像个淘气的孩子,淘气来像个恶魔,乖起来又像个小天使。我们能够健康地活着,离不开菌菌所贡献的抗生素,比如真菌帝国的青霉菌,给我们带来了抵抗传染病的青霉素,还有“头上有个孢”的头孢菌素,菌菌还给我们带来了好吃的面包和红酒,让我们健康地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还有美食相伴终老。

  小菌菌此次出行,不辱真菌帝国的使命,我们表示会认认真真地生活,快乐地享受和菌菌在一起的每一天,珍惜眼前得来不易的每一片风景。

  真菌世界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本书语言幽默、通俗易懂、故事性很强,它既是孩子们认识菌菌们的儿童科普文,带领孩子都进菌菌世界的探索之旅;也是成人真正认识“无叶无芽无花,自身结果,可食可补可药,周身是宝”的真菌的趣味读物。

  天灵灵地灵灵,灵芝到底灵不灵呢?想知道答案的你们,快快来听《菌物志》里的菌菌讲故事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