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菌物志》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菌物志》读后感10篇

2018-09-21 03:0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菌物志》读后感10篇

  《菌物志》是一本由斑斑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3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菌物志》读后感(一):一场妙趣横生讲座

  很荣幸能得到真菌帝国代言人小菌菌的青睐,为我呈现了一场妙趣横生的讲座,真是受益匪浅,甚至有“听菌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这不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分享:

  1.别看真菌小,其实是位“老妖精”!

  蘑菇都知道吧,它作为真菌在人类现实代表,其实早在公元3500面前就已经出现在人类文化中了,似乎比修炼成精的妲己还要年长,而且据说变化不是很大,这不就是“老妖精”嘛!

  所以得知这种白菜价的蘑菇竟然和灵芝、冬虫夏草和猴头菇是一家人,我感觉“诚惶诚恐”,感慨自己真是“井底之蛙”的同时也惊叹这真菌帝国的幅员辽阔

  尤其是小菌菌一口气介绍了不下40位的亲朋好友给我:有善于制药的,有喜欢烹饪的,有致力农耕的,有立志向恶的,也有偏向“被虐”的,也有喜欢恶作剧的……总之,奉劝你一句,没事别惹它们的好。

  不信,不信自己来看看

  2.别说真菌厉害,其实是“纸老虎”!

  “路边的野花不要采”,野生的蘑菇别乱吃,为什么?自然是有毒,而且人类应该吃过他们不少的亏吧,但其实他们没有那么厉害,掌握了小菌菌告知的他们的特症与毒性,我们人类是何等聪明,不用出家门,最多去和超市就可以将想吃的真菌们都领回家。

  还有,什么灵芝妙药、冬虫夏草、猴菇金贵,其实都是平常物。如小菌菌所说,它们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有多营养保健,人类也没有权威认证它们,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灵芝成了保健佳品,冬虫夏草买到3000元一千克,加入猴头菇的饼干凭什么那么贵呢?

  这么一说,小菌菌其实是业界良心啊,虽说人类有个奇怪习惯:越是真话,越不相信!但是该说的还是要说的,要不古代帝王吃了那么多的灵芝,也不见寿命多长,反倒是多吃不起眼银耳还真有一定美白效果

  所以,切记跟风;咱挣着血汗钱也不容易啊!生命还是在于运动实在

  3.别嫌真菌本事小,“天下无处不识菌”!

  且不说真菌帝国和细菌大军的相爱相杀让我们人类获益不少,就是兰花与真菌们的联姻也让我们的环境增色不少吧。

  且说人类离得开灵芝、冬虫夏草,可人类的饭桌上离不开蘑菇、木耳、银耳等真菌们吧;不需要它们延长寿命,美容养颜,可是却需要他们降解污染物、白色垃圾吧,需要他们的啤酒看世界杯,需要他们的霉菌来制造豆腐、豆乳等美食吧。

  就算马拉色菌、念珠菌和香港脚让我们很是闹心,可是青霉素、头孢克洛、酵母粉和环保材料都离不开它们啊!

  什么环保材料,这你还不知道啊,有点“out”了吧,快来翻来斑斑的《菌物志》充充电吧!

  《菌物志》读后感(二):来啊,让我们相爱相杀

  一般来说,什么“志”类的书籍,像什么地方志,《三国志》,听上去就有一股学究气儿,让人不敢轻巧地去读。

  这儿有本《菌物志》,倒没有那严肃古板劲儿作者斑斑,一个理工博士男,却化身“小菌菌”,用诙谐生动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菌帝国。

  《菌物志》算是真菌帝国致人类的真切告白,小菌菌作为信使,首先自报家门;然后极其亲热地和人类攀关系,从人类的餐桌谈起,——为了你们的幸福,小菌菌甘愿被你们吃掉哦;接着也羞答答地承认了帝国中存在破坏分子,——这没有办法,我们也一直在相搏呀;不过,更重要的是表功:我们是生态圈中的重要角色

  在人类没有出现前,小菌菌它等待人类相认就已经很久了。然而,人类对它的认识姗姗来迟。直到1667年,人类才与它初初相识。

  人类在对小菌菌的认知中一步一步向前拱的样子,让小菌菌偷笑不已,谁叫它又不会说话,又不会动呢,人类要认识它,爱上它,且得费劲呢。

  小菌菌说,作为一朵蘑菇,被人类吃掉并不是什么可耻事情。我们和人类友谊就是从被吃掉的蘑菇开始的。而实际上人类甚至不能全把蘑菇消化掉,像几丁质含量特别高的金针菇,第二天会原封不动地出现在你的厕所里。人类吃掉蘑菇,然后小菌菌们又从人类的遗体里找寻营养,相爱相杀,至死也未休。

  好哒,小菌菌也不得不承认,有时候人类身上的好多菌菌也是一些疾病的元凶,头皮屑和瘌痢头都是它们造成的。阴道炎、香港脚也是它们的功劳单一物种的生态系统也会让有害菌趁虚而入,杀死那棵咖啡树,让人们割爱咖啡,转战红茶。人们与之顽强搏斗,有时菌菌胜了,有时人类败了。

  不过,最重要的是小菌菌要表的功劳了。虽然它说自己是雷锋,但还是忍不住炫耀了:抗生素可是挽救了人类的生命。兰花也要和兰科菌根共生。菌丝呢,也是环保新材的重要干将。

  好了,小菌菌这么诚恳有趣,你是不是会有点喜欢上了它呢?小菌菌可是诚挚希望和我们人类一直在一起呢。那么,就让我们相爱相杀下去吧。

  拿到《菌物志》这本书,你可以花三四个小时一口气看完它,因为小菌菌它诙谐幽默,生动有趣,一点也不枯燥,你看,它调侃野生的金针茹和家养的,那就像是街头大叔与韩剧中的欧巴呀;你也可以在短暂的空余时间里瞥一眼它,因为它每节单独成章,一节一知识,任君翻点哈。

  你可以买来给孩子读,虽然它是本科读物字数有点多,图片有点少,但通俗易懂,读来毫不费力,若是初中生,具备一点生物知识更是亲切自然,若是小学生,你也可以翻到86页,按照其中所说,带孩子一起培养平菇,亲身体验真菌的神奇

  读了它,你可以在喝啤酒,吃面包时,随时说出菌菌的种类,讲述一下菌菌是如何影响人类酿的酒和面包的口感的,还可以聊聊爱尔兰大饥荒与生物的联系,也可以不经意聊下姬松茸与中国阴阳……是不是听上去很牛呢,到时你可不能说是从《菌物志》上学来的。

  《菌物志》读后感(三):真菌与人类共生的小故事

  自从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把地球上的生物划分动物植物两大类以来,人类一直以为世界上只有两种生物:动物和植物。然而,无论从分类角度还是从生态角度来看,还有一个独立的世界存在,科学家们把这类生物归结为“菌物”。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而菌物是分解者。

  这些菌物到底都存在哪里呢?菌物到底有多少呢?菌物到底是我们吃的蘑菇还是指的我们害怕的细菌呢?菌物到底是和植物属于朋友,还是跟人类更接近呢?人类需要的抗生素和菌物有多大关系呢?......我想,如果你想更好的了解以上这些内容,那么就翻开这本书吧。

  本书的作者斑斑,是一位化学博士,也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曾发表各类学术论文五十余篇。斑斑也是博物学爱好者痴迷底层生物链中的世界,关注土壤、分子和微小能量。 斑斑利用派遣文化形象大使“小菌菌”,递交给人类50 份文件全面展现真菌的食用价值医药价值和文化价值。

  这本书的名字叫《菌物志》,看上去似乎很学术,很古板。然而这本书却不是,它是以小菌菌为第一人称的菌物科普读物。凡是和菌物有关的事都融入故事中,以俏皮灵巧方式娓娓道来,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精彩纷呈

  作为吃货来说,最关心的就是美食了。菌物家族中的蘑菇就是饕餮食客喜好之一。比如香菇、金针菇、茶树菇、杏鲍菇、松茸等等。

  小鸡炖蘑菇是广为人知的东北名菜,炖鸡的蘑菇最好选用野生的榛蘑,细杆小薄伞的那种,榛蘑可以最大程度衬托鸡肉的鲜香。名副其实的山珍野味。东北菜中少数可以发展成为与其他高档菜系相媲美的家常菜之一。

  而榛蘑又称为蜜环菌,是蘑菇纲-蘑菇目-泡头菌科-蜜环菌属下的主力成员,常常生长于真阔叶树的根基部分,在中国很多地方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东北。采摘榛蘑的季节是在秋天,立秋以后,采蘑菇的花姑娘进了山,扒开真阔叶树的树根,找到野生榛蘑。十五六斤鲜榛蘑,才能晒出一斤干榛蘑。然而随着森林资源植被破坏的严重,还有人们掠夺性的采集,产量在逐渐下降,因为榛蘑的人工培植技术无法太大突破,所以以后想要吃正宗的小鸡炖蘑菇可能会让你的荷包缩水呢。

  在菌物家族,除了被当成餐桌上的珍馐之外,还有一些是可以为我们人类健康做出很大贡献了的。比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等。

  青霉素是抗生素的一种,是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它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治疗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

  慢慢地,随着耐药细菌的进化,最为开启抗生素大门的青霉素开始退居二线,菌物中的另一种新的抗生素开始出现,就是我们常见的头孢。 头孢菌素为广谱抗生素,抗菌谱较青霉素G广,对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肺炎杆菌、变形杆菌等有效。头孢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强,而对人几乎没有毒性,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优点

  但很多的问题随之而来,人类开始慢慢将头孢菌素当成了饭吃,这就造成了耐药性的出现。科学家们只好继续研发更多新型的抗生素来和耐药性赛跑。

  在伴随人类成长岁月里,菌物与人类亦敌亦友,虽然“瘌痢头”“脚气病”给人们带来了不少困扰,但是它们分解石油、有效杀虫、防止土壤污染,为人类的发展也贡献了一己之力。

  当看到书中的最后一页时候,作为人类的我们不仅会感叹造物的神奇,更会感叹菌物带给我们的启示,那就是因为人类的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以及环境破坏,使得我们无意中剥夺了生物生存的权利,给它们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虽然菌物不会苛责我们,但我们更应该心存愧疚,然后反思自己。

  《菌物志》,希望我们读后,我们会了解菌物并且喜欢上它们,而后珍惜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园,与它们携手,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菌物志》读后感(四):小菌菌,听说我们一直在一起

  蘑菇真的是植物吗?

  小鸡炖蘑菇炖的是哪一种蘑菇呢?

  灵芝真的有那么灵吗?

  银耳和黑木耳是姐妹吗?

  翻开这本书之前,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有“十万个为什么”在脑子里盘旋?

菌物志

  我们吃着金针菇烤串串,汤锅里炖着蘑菇,两眼看着灵芝放光,但却对菌类一无所知,菌菌你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今天,我们就来听听小菌菌自己讲讲这个Long long ago,又有趣的故事吧!

  一本由署名“斑斑”的化学博士、博物学爱好者执笔的科普读物——《菌物志》,一反科普读物严肃、枯燥、艰涩难懂常态,书中以“小菌菌”为第一人称,和人类展开了一场公平对等的拉家常似的谈话,语言幽默,妙趣横生,以故事的形式穿插进科研史料等,更加通俗易懂。

  “恭喜你,你是我们真菌帝国为渺小人类所选中的信使”,“你可以叫我小菌菌,我是真菌帝国的文化形象大使,肩负着向人类输出文化的任务。”书中以这样友爱对话作为小菌菌的开场白,让我无法轻视他,必须坐下来好好聊一聊。

听小菌菌讲真菌帝国的故事

  但作为文科生的我,简直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生物知识盲,用古话说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和小菌菌的这场谈话岂不是要冷场了?尬聊?你可猜错了。

  小菌菌可是个十足的逗比,从我们人类第一次怎么发现菌类,菌类的生息繁衍,甚至菌类中“单身狗”的无性繁殖这样羞羞的故事都讲给我听了,为了让我在捧腹大笑中了解他们和人类的渊源,简直无所不用其极了。当然,小菌菌不是个坏人,我很乐意被他逗得开怀大笑,还能学到菌类知识,小菌菌很懂得寓教于乐

  为什么说菌菌一直和我们人类在一起呢?我们的友谊开始于被我们吃掉的蘑菇。说到吃,才是我听故事的重点。金针菇、猴头菇、香菇、草菇、茶树菇、杏鲍菇,没有我不爱吃的。杏鲍菇,菌称“杏大胖”,好可爱的名字。小菌菌不仅是文化形象大使,还是一级好厨师,偷偷告诉我让杏大胖香鲜无比的做法,杏大胖“质地紧实肥厚,脆嫩弹牙,口感似鲍鱼,且有淡淡的杏仁味”,说着就让人哈喇子流一地。日本女生们曾在网站上推举杏大胖是“最喜欢吃的菇菇”。

可爱的菌丝

  当然,小菌菌也不总是那么可爱善良,也有令人抓狂的时候,比如念珠菌。家有宝宝的,一定听过他的名字。新生儿期容易感染的一种病,叫鹅口疮,就是念珠菌这个白色的小可爱感染婴幼儿口腔时引发的病症。香港脚、瘌痢头,始作俑者也是小菌菌。

  小菌菌就像个淘气的孩子,淘气来像个恶魔,乖起来又像个小天使。我们能够健康地活着,离不开菌菌所贡献的抗生素,比如真菌帝国的青霉菌,给我们带来了抵抗传染病的青霉素,还有“头上有个孢”的头孢菌素,菌菌还给我们带来了好吃的面包和红酒,让我们健康地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还有美食相伴终老。

  小菌菌此次出行,不辱真菌帝国的使命,我们表示会认认真真地生活,快乐地享受和菌菌在一起的每一天,珍惜眼前得来不易的每一片风景。

  真菌世界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本书语言幽默、通俗易懂、故事性很强,它既是孩子们认识菌菌们的儿童科普文,带领孩子都进菌菌世界的探索之旅;也是成人真正认识“无叶无芽无花,自身结果,可食可补可药,周身是宝”的真菌的趣味读物。

  天灵灵地灵灵,灵芝到底灵不灵呢?想知道答案的你们,快快来听《菌物志》里的菌菌讲故事吧!

  《菌物志》读后感(五):菇食菌

  前段时间看《疯人院》的时候,看到一个“树人,”他的背后是一块木板,木板上有小蘑菇状生物和苔藓状,本来以为是木板发霉的产物,身体因为某种原因和木板长在了一起,当木板取下,发现整个背部也长满了类似小蘑菇的东西,看起来有点渗人,今天看到《菌物志》,有了另一种猜测。

  真菌依靠寄生、腐生或者共生的当时来吸取营养所需要的养分,不能自行制造养分。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最常见的真菌是各类蕈xùn类(云芝、灵芝、金针菇、白毒伞等),另外真菌也包括霉菌和酵母。

菌类的发现和植物病理学的诞生。

  十九世纪,中美洲的人类在草食动物的粪便上发现裸盖菇,把他们视为神的血肉,在宗教仪式上,用来得到神明的指示。公元600多年,中国人尝试种植蘑菇,真正意义上的蘑菇养殖是在1650年的法国,1677年英国的博物学家胡克第一次通过显微镜看到真菌。1698年,荷兰微生物家虎克,在显微镜下发现酵母菌,1729年意大利的植物学家凯利,发现了真菌孢子萌发,并详细记录孢子萌发、生长出菌丝、产生子实体。意大利科学家巴西发现蚕僵病是由一种寄生性的真菌造成的,这就是白僵菌,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发现传染性的微生物疾病。1839年发现黄癣、1840年发现致病疫霉,最终诞生了植物病理学。

你知道青霉素是如何发现的吗?

  1904年,在纽约的布朗克斯动物园,人们发现一棵巨大的美洲甜栗开始枯萎,不久,美国东部的栗树开始逐渐枯萎,人们发现了栗疫病菌,却没办法。1930-1936年,黑色风暴事件,恶性沙尘暴导致粮食歉收,麦秆锈菌也登上舞台,1941年,美国的榆树遭遇了长喙壳菌的攻击。苏格兰生物学家弗莱明,正在撰写关于葡萄球菌的综述,在实验室大量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料,掉进去一枚霉菌孢子没有发现试验品被污染,外出一个月归来后,发现霉菌的周围没有金黄色的葡萄球菌,意识到这种霉菌可以杀死细菌,这就是青霉素。1939年发现了灰黄霉素,用来治疗被感染的皮肤。

“太岁”吃了,真的能长生吗?

  《灵魂摆渡3》中,为了永远厮守在一起的恩客和妓女,他们在黑市高价购买了“太岁,”传说,太岁切一块长一块,也就有了可以长生的传说,吃过太岁的他们,果然活了几百年,只不过生活方式变了,当然,这只是文学作品的描写。太岁其实是黏菌,也是生活在阴湿的土壤中、枯木、腐叶等其他有机物上,最大可以达到3平米,因为没有细胞壁,即使被切伤,也能继续存活。黏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体,但是具有智慧和思考能力,2000年日本的研究员垣俊之建立了一个迷宫,在出口处放上黏菌喜欢的食物,发现它们伸出自己的细胞质覆盖整个迷宫的平面,直到发现自己喜欢的食物,然后收回多余的部分,剩下的部分,竟然是距迷宫出口的最短距离。“黏菌计算机”这一大胆的想法,或许会开创计算机的新纪元。

老板,来一盘烤金针菇。

  金针菇一直是我的必点食材,火锅水煮,烫菜,油炸,烤金针菇,凉拌等,几乎所有的食用方式的金针菇,我都喜欢。它的真名其实是毛柄金线菇,金线菇和金针菇还是有所不同的,金线菇菌盖要大一点,一丛一丛的,金黄色略带黏性,短短的黄褐色菌柄,还有细小的绒毛,我们现在食用的金针菇是人工培育的。 金针菇有一个别名叫“明天见,”因为它的菌丝包附着一层几丁质成分的细胞壁,几丁质也是组成螃蟹甲壳的重要物质,消化系统无法分解,这也就是金针菇吃下去什么样子排泄出来什么样子的原因。

我不会洗平菇,你相信吗?

  以前看到菌房里的蘑菇,感觉很新奇,菌袋上面一簇一簇的,问过才知道,菌袋里面是发酵的玉米芯、棉籽壳之类的,每天喷水,长势喜人。我不会洗平菇,这是真的的,当我把他们撕开,成条状,然后在水里洗过,几乎就成了一堆渣渣。而且它含有少量的阿拉伯糖醇,吃过肠胃有点不舒服。非常棒的是,平菇的菌丝可以杀死并消化线虫。

菇知识

  小鸡炖蘑菇炖的是榛蘑、滑子菇又叫珍珠菇,可以煲汤、杏鲍菇肥肥的炒好吃、茶树菇瘦瘦的能抗癌、金耳银耳木耳是兄弟、竹荪的菌伞臭臭的,等。做食材,都很秀。 每次提到菌类拼盘,就会想到火锅,对于一个爱吃各种菌类的我来说,拼盘简直是上上选。

图片自有出处,侵转删。

  来自菌的报复

  头皮屑是脑细胞死掉之后,从头上排出,总而言之就是想太多,科学来说,组成它的有:未完全角质化的表皮细胞、油脂、灰尘等。主要受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的干扰。总而言之,注意个人卫生,不然有可能得头癣。

  念珠菌造成口腔炎,藓菌属和毛藓菌属以及小孢癣菌属造成香港脚。

  《菌物志》读后感(六):嗨,人类!吃掉我之前,先了解我下呗!

  

一、小菌菌的世界不止吃

提到菌类,你想到了什么?吃,对吗?

  是的,提到菌类,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小鸡炖蘑菇、剁椒金针菇、金针菇肥牛汤、香菇青菜、蚝油杏鲍菇。

  打住,收起口水吧。我今天看的书是科普类读物《菌物志》,不是《中华美食菜谱》。

是科普不是菜谱

  但小菌菌的世界不止吃,他们还有青霉素、

  不过和以往科普类读物严谨、严肃(其实就是普通人看不懂,内行人不想看)的那些著作不同,这本《菌物志》却别具一格。从真菌帝国形象大使“小菌菌”的角度出发,向我们人类展示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吃出发但不止于吃,包括他们怎么来的,家族成员有哪些,互相之间关系如何,以及与我们人类纠缠不清的恩恩怨怨。

  所以,虽然我对吃掉各种菌菇已经很有经验了,但此刻我觉得还是可以认真阅读小菌菌带来的真菌帝国“50份文件”,来对它们进行从身到心的了解下,毕竟这也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不是吗?

  那真菌帝国的50份文件里都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关于小菌菌们的故事呢,一起来看下吧。

二、这本科普读物里有什么

  1、小菌菌们从哪儿来

  首先,小菌菌们告诉了我们它们的来源,才不是下雨后野外捡来的那么简单,那只是成品,它们真正的形成是从菌丝开始的,那种丝丝,爬呀爬,最后就爬成了电线圈形状。

菌丝们就像这个封面的

  澄清了小菌菌们才不是植物,反而跟动物有着共同的祖先,神奇不?关于婚姻繁衍后代,它们非常自由,比如既可以选择有性繁殖也可以选择无性繁殖。

  而人类由于愚昧落后,比如迷信的南美人把蘑菇当做神明的指示用以祭祀;直到19世纪才开始认识到真菌帝国的存在。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真菌帝国进行了多次的疫病攻击,在诸多科学家的努力下,人类才揭开了真菌帝国的面纱。

真菌界大佬们

  认识到菌类品种的繁多,比如高达150多万种,分来繁多,除了害处,也有不少益处。并且成功的把真菌归为五界之一。

  2、小菌菌最大的去处——被吃掉

  纵然小菌菌们去处很多,但它们最幸福的事还是被人类吃掉。但你真的了解你吃掉的那些小菌菌吗?

  你知道菇中平民族有哪些吗?知道谁才是菇中的中产阶级,并且成为日本女孩最受欢迎的菌菇吗?

  是不是疑惑过为什么金针菇吃进去什么样拉出来还什么样?和它超像的滑子菇是不是内里也和它一样呢?

  你以为昂贵的姬松茸、灵芝、冬虫夏草真的有广告吹的那么厉害吗?其实也只有那么一丢丢用,它们本质也都是一种菌类而已。

  你知道小鸡炖蘑菇炖的是哪种菇吗? 草菇加多一点就是草菇酱油?又或者饼干里面加入猴头菇就可以变成孙悟空了?

  你知道其实难闻的竹荪才是菇中皇后吗?而长得非常丑的鸡腿菇其实营养不错的。

  哦,其实银耳、木耳也都是菇,但它们不是一家,是远的不能再远的亲戚。

  为什么日本妹子最喜欢的是胖胖的杏鲍菇而不是我们的烧烤大户金针菇呢?

  哪些小菌菌有幸成为历代中国皇族的贡品呢?妄想长生不老的吃菇大户竟然是慈禧太后!

  这一切小菌菌都在《菌物志》里悄悄地说啦。

  3、和人类的那点恩恩怨怨

  虽然被吃掉很幸福,但有时候,小菌菌也会中二一下,无聊的报复下人类世界。

  程度轻些的,就让你们享受下头皮屑、瘌痢头、身体瘙痒和香港脚的滋味。

  稍微严重一点杀死咖啡树,让红茶成为英国人的国民饮料,又或者骚扰下香蕉、葡萄,让它们偶尔减产下。

  再严重一点来场马铃薯疫,就比如那场爱尔兰大饥荒,但其实要说那场灾难腐国人的无情无义比我们还残忍呢。

  但其实,我们不但相杀也相爱的啊。你们抗击病毒的青霉素、头孢也都是我们贡献的啊。

  还有作为生态系统中最最最重要的一环,我们菌根帮助了无数植物高质量生活的呀,比如兰花的终生伴侣不是梅花,也不是菊花,而是我们小菌菌的呀。

  还有你们人类为了自身发展,把大自然搞得一团糟,也是我们小菌菌努力消除石油污染,帮你们开采不好开采的矿产。

  而且你们吃的面包,喝的葡萄酒也好,哪个不是我们辛辛苦苦发酵而来的?

  所以为了地球和人类的明天,我们还事一起共建和谐美好家园吧!

三、来看看我们小菌菌吧

  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图力古尔说,科普读物的故事是灵魂,这样才能让科学被人更好的接受,而这本书就做到了。

  《菌物志》作者斑斑是化学博士,痴迷各种底层生物链的世界,已经出版过《十七年蝉》、《澳大利亚简史》等科普读物。本书以独特的“小菌菌”视角写成,语言生动,通俗易懂,让枯燥的生物学知识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另外本书还得到了真菌学博士孙翔博士的审校、修改,使这本书在专业知识方面更为专业、科学、严谨。

  所以,不论是作为成人丰富科学知识的休闲读物,还是作为儿童的真菌学入门读物,这本《菌物志》都是不二之选的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