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海上新世界:近代日本的欧洲航路纪行》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海上新世界:近代日本的欧洲航路纪行》读后感100字

2022-03-30 03:36: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海上新世界:近代日本的欧洲航路纪行》读后感100字

  《海上新世界:近代日本的欧洲航路纪行》是一本由[日]和田博文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上新世界:近代日本的欧洲航路纪行》精选点评:

  ●内容为流水帐,对流水帐一般材料的兴趣,实在提不起来,难为作者了。

  ●特别无聊的流水账,赢在说的事儿我都不知道

  ●海上移动城市众生相

  ●有点流水账

  ●内容3分,翻译4分。这本书的特点是细碎琐杂,基本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日本往返于西欧的邮轮是这么个发展的,大部分叙述用名人的事迹填充着,这就导致语言风格真的像写日记,写流水账,甚至有点像初中生的文字风格,读起来真的考验耐性。P241书中为什么好几处把曼德海峡翻译成“巴布尔•曼迪布海峡”,但一会又翻译成曼德海峡,是一个人翻的??P308“这一天,挪威军队向德国投降”一句的“这一天”突然出现,没写出具体日期;P318的1928年10月12日应该是1948年。总结:这本书更像是中学生日记体的史料汇编,不需要特地去看......

  ●有获取到一点点有用信息。但内容很散,并不是连贯性的纪实体或历史分析,只能当微信公众号一样的看。

  ●日本侵略大东亚的自信来自于对大英帝国殖民的崇拜与模仿。虽都是岛国,但结局迥异。

  ●论文参考书目(三)。主要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梳理了近代日本的欧洲航路由兴起到繁盛再到后来被更为便捷自由的航空所取代的历史,基本上按照时间线进行叙述,是了解近代日本对外交往的渠道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资料。近代日本的欧洲航路落脚到“人”的层面,还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碰撞的过程,是在他者中反观自我的过程,如同书中描述的,从踏上船舱的那一刻开始,近代日本人就开始了和西方文明的对话。书中关于国际形势以及战争是如何左右航运的细节也是描摹细致,最后对于日本侵略亚洲国家期间的“历史”的避而不谈,或许是作者身为日本人的一种“良心不安”,或许是由于无法抛开民族主义处在相对客观的立场上去评价,尽管其他章节里他已经尽力去做了。总的来说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书中的插图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现代人的历史想象。

  ●特别喜欢书中这一段: “沿着航海图中标记的各停靠港口,船上的乘客在自己的意识深处渐渐形成了一幅心像地图。他们将自己的五官感受所捕捉到的他者记入心像地图。这是通过个人的意识所获得的海上世界地图。所谓“他者”,意味着包含风土与气候、民族、语言、文明与文化、侵略与支配在内的异文化之间的交流历史。以这些要素所构筑形成的心像地图,也是对世界进行认知的一种场所。与此同时,心像地图注重的是以他者为镜,并从中折射出自己的形象。” “心像地图”一词可真是妙啊。平常所接触到的历史,只说航海团队花了多长时间到了何处,但是这本书中却对邮船上的生活做了详细的描述,饮食,音乐,作和歌,发行船内报纸等等,尽管路途漫长,航海环境险不可测,人们仍旧能够在这通往未知之旅中自得其乐。主观见之客观,形成一幅专属于自己的心像地图。

  《海上新世界:近代日本的欧洲航路纪行》读后感(一):日欧航路历史案内

  本作基于时序,依尾部所附的年表,展现日欧航路的海上新世界——从幕末开国起始,到一战逆境以存,二战后客运主流转至货运,最终于1964年日本人海外旅行自由化后落下帷幕。从中可见民间(Ethical Ties)、商业网络、思想界、艺术界之大奔流,尤以摩登大正时代亮眼,乘海外游轮畅游世界,了解航路沿线风土人情,品味现代化的光明与暗影,不失为一种异文化的深度体验,当前快速空运于此所不逮也。百多年前日本游轮客运历史,比照今日中国大陆方兴未艾之同业,不特相类乎?本书足够借镜,望同业有心人珍视之。

  作者走笔客观、沉静、不疾不徐,但又极个体化,行文中不乏妙境趣语,仿佛跟随作者在故纸堆中乘兴一番,兴尽而返,不亦说乎?虽然这是本历史性旅行案内,但余推测作者不是那种网红景点打卡的跑男,很可能是不怎么出门的宅男。

  ug 一处:P318,倒数第三行,1928年有误,比对上下文,应为1948年。

  感谢南京先锋书店赠书,感谢为我助攻的亲友。先锋润泽书局有售。

  《海上新世界:近代日本的欧洲航路纪行》读后感(二):《海上新世界:近代日本的欧洲航路纪行》后记

  在对日本人在巴黎、伦敦、柏林的体验进行共同研究期间,看着那些片段性的关于欧洲航路的记录,我就在想着什么时候能试着描绘出欧洲航路的全貌。现在,乘坐直航飞机,只需要十几个小时便可抵达欧洲的主要城市。像从东京到关西出差一般轻松,我们抵达机场后,乘坐地铁、公交或是搭乘出租车便可进入市内。就像游览日本的都市一样,在国外的城市也可信步漫游。

  但是,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的近一个世纪中,情况却并非如此。日本和欧洲的文化差距,相比今天要大得多。在巴黎和柏林的日本人,只有不到1000人。即便是日本人最多的伦敦,也没有超过1500人。自然而然,因为日本人社群之小,在面临一些困难的时候,就没有足够的经验去解决问题。在面对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时,语言则成为巨大的阻碍。

  旅行所具有的意义,到了20世纪后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世纪后期至20 世纪前期的旅行,并不像现在这样在飞机里看完几部电影就抵达目的地那么简单。旅途中不仅要体验不同文化圈的文化差异,还要花时间去反复琢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当时前往欧洲的日本人,大多数利用的是以日本邮船为主的欧洲航路。他们在起程当天就开始了异文化的体验,而不是抵达目的地后才着手进行。一个半月的旅程中,因时代不同,也有花四个月的情形,游客们在反复体会旅行的意义。

  本书中包含有多幅不同性质的地图。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的东海、南海、印度洋、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的海港城市、海峡、运河、要塞岛、灯塔、制海权、船舶所构建的列强的势力图是其中的地图之一。在这个地图中,体现出了殖民地化(世界分割)的结果。日本开始明治维新之时,这个地图已经被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分割殆尽。但是,这种瓜分结果并不是永久的。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再次分割世界的尝试,世界地图在不断地被修正。

  在欧洲航路上旅行的日本人,通过接触亚洲、中东、地中海的异域风土和文化,在内心形成的心像地图也是“海上世界地图”的一种。从日本国内出发的船舶,虽然因时代和国籍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基本都是经由上海、香港、新加坡、槟城、科伦坡、亚丁、苏伊士、塞得港到达马赛和伦敦的。利用在停靠港口的停泊时间,旅行者们会下船去体验异国的风土、气候、居住情况和饮食。趁机可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换位认识,也可以重新确认自己的身份。

  站在当下回望过去,发现自己在这十年间,已经写了包括《飞行之梦——从热气球到投放原子弹 1783-1945》(藤原书店,2005)、《西伯利亚铁道纪行史——连接亚洲和欧洲的旅程》(筑摩选书,2012),以及本书在内的,关于热气球、汽艇、飞机、铁路、船舶的三本书了。虽然我并没有打算以交通为题写一套海陆空三部曲。只是若想要把贯穿日本近代的现代化描述清楚,就需要我关注体现了日本现代化的光明与暗影的交通问题吧。

  二〇一五年九月二十九日

  和田博文

  《海上新世界:近代日本的欧洲航路纪行》读后感(三):2018年社科文献最美图书奖——海上新世界

  本书通过日本遣欧使节、船员、文学家、艺术家们的航海纪行,讲述了近代日本欧洲航路的发展演变与消亡的历史。一次次驶向新世界的航行,一场场异文化体验的震惊之旅,日本通过欧洲航路,开始追逐帝国之梦,在世界版图上确立自己的位置;与此同时,殖民扩张、风云激荡的世界历史也愈演愈烈……

  《海上新世界》

  责任编辑杨轩评语:

  护封清新,内封有年代感

  整体设计与主题完美契合

  设计者:蔡长海

  《海上新世界:近代日本的欧洲航路纪行》读后感(四):《海上新世界:近代日本的欧洲航路纪行》后记

  在对日本人在巴黎、伦敦、柏林的体验进行共同研究期间,看着那些片段性的关于欧洲航路的记录,我就在想着什么时候能试着描绘出欧洲航路的全貌。现在,乘坐直航飞机,只需要十几个小时便可抵达欧洲的主要城市。像从东京到关西出差一般轻松,我们抵达机场后,乘坐地铁、公交或是搭乘出租车便可进入市内。就像游览日本的都市一样,在国外的城市也可信步漫游。

  但是,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的近一个世纪中,情况却并非如此。日本和欧洲的文化差距,相比今天要大得多。在巴黎和柏林的日本人,只有不到1000人。即便是日本人最多的伦敦,也没有超过1500人。自然而然,因为日本人社群之小,在面临一些困难的时候,就没有足够的经验去解决问题。在面对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时,语言则成为巨大的阻碍。

  旅行所具有的意义,到了20世纪后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世纪后期至20 世纪前期的旅行,并不像现在这样在飞机里看完几部电影就抵达目的地那么简单。旅途中不仅要体验不同文化圈的文化差异,还要花时间去反复琢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当时前往欧洲的日本人,大多数利用的是以日本邮船为主的欧洲航路。他们在起程当天就开始了异文化的体验,而不是抵达目的地后才着手进行。一个半月的旅程中,因时代不同,也有花四个月的情形,游客们在反复体会旅行的意义。

  本书中包含有多幅不同性质的地图。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的东海、南海、印度洋、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的海港城市、海峡、运河、要塞岛、灯塔、制海权、船舶所构建的列强的势力图是其中的地图之一。在这个地图中,体现出了殖民地化(世界分割)的结果。日本开始明治维新之时,这个地图已经被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分割殆尽。但是,这种瓜分结果并不是永久的。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再次分割世界的尝试,世界地图在不断地被修正。

  在欧洲航路上旅行的日本人,通过接触亚洲、中东、地中海的异域风土和文化,在内心形成的心像地图也是“海上世界地图”的一种。从日本国内出发的船舶,虽然因时代和国籍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基本都是经由上海、香港、新加坡、槟城、科伦坡、亚丁、苏伊士、塞得港到达马赛和伦敦的。利用在停靠港口的停泊时间,旅行者们会下船去体验异国的风土、气候、居住情况和饮食。趁机可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换位认识,也可以重新确认自己的身份。

  站在当下回望过去,发现自己在这十年间,已经写了包括《飞行之梦——从热气球到投放原子弹 1783-1945》(藤原书店,2005)、《西伯利亚铁道纪行史——连接亚洲和欧洲的旅程》(筑摩选书,2012),以及本书在内的,关于热气球、汽艇、飞机、铁路、船舶的三本书了。虽然我并没有打算以交通为题写一套海陆空三部曲。只是若想要把贯穿日本近代的现代化描述清楚,就需要我关注体现了日本现代化的光明与暗影的交通问题吧。

  在收集大量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期待中的书的模样已经一点一点初见端倪。但不管是哪本书,不到实际出版,作者都无法真正感受到这本书的存在。写完原稿,收齐插图,将这些发给编辑之后,这本书的面世工作才刚刚开始。这本书已经是我和岩波书店的编辑桑原凉先生及版面设计松村美由起女士一起合作完成的第三本书,我们一直以来的合作都非常愉快。

  二〇一五年九月二十九日

  和田博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