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本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日本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4-11 03:32: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本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本史》是一本由[日]坂本太郎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史》精选点评:

  ●因为觉得对日本历史的细节知道的太少所以买来看。很大部头的一本书,很中规中矩的一本书。结果我看完对细节的了解依旧很少。书里提到的几部文学作品倒是想找来看看。

  ●旅日行前准备,书有点老,内容四平八稳,但综合而看,因为作者的水平,所以是目前国内最好的日本史,作为一个岛国,日本人学习外部的知识极为认真(不论是古典汉学、朱子学、阳明学、清代考据学、佛教知识以及明治时期的西学),从近现代医学知识的吸收来讲,早在乾隆时期日本就已经走在天朝前面,日本人这种认真的态度真心令人敬佩,阅读到最后,认同陈悦的那句话,中国传统思想的真正继承者确实在日本,所以让日本之行更有吸引力,另外明治维新是观察一个走向近代化的国家内部传统保守的高层,中层,底层如何互动的绝佳案例,另外日本内部相对连续的发展过程,也是观察一个文明如何演变的好素材。原著这么多注释,社科院的批驳文字 引用文献就只有范文澜《中国近代史》,态度也太不认真了,对比过于明显,不知道后者能否感到羞愧

  ●简洁精要。

  ●卧槽译者各种吐槽啊。

  ●作为通俗史实读物 大部分观点可以做到客观 反思 难得了 毕竟是日本人 从日本的角度看问题也没错 近代史部分在北海道登别洗完温泉的晚上读完的 各种有画面感 有个大问题 作者给人一种明明我知道 却又再躲闪的感觉就是二战中裕仁的作用

  ●有少许替日本侵略行为辩护的言论。

  ●保守立场保守史观传统通史,内容很不错。但是翻译们似乎对日本史专有名词的翻译很随便,意见也不统一,日语的“御家人”能用汉语的“家人”来翻译吗?校对应该也被拖欠了工资,后宇多天皇也算个书法家所以给人家起了个外号叫后字多天皇。。。

  ●翻译实在不顺畅;错字漏字好多;作者有种热血中二皇国少年的感觉。真的是一个“有数的日本史权威”写的“入门书籍”吗?好多故事需要百度。

  ●可能是成书年代原因,也可能是自身对战国时期前的的日本历史一直不甚清楚,因此对古代和中世部分的观感比较好。到了近代部分,一些地方明显能看到作者的主观情绪,行文的结构组织也还算整齐明了。但是到了近代,就特别混乱了,显得杂乱无章,难以下咽。

  ●六十年代日史權威的日本史研究入門書籍,言簡意賅,應該說是很嚴謹的。而話分兩面,沒有演義戲說,也枯燥無聊。看的過程十分曲折,在圖書館數次續借,但也是看得很仔細,獲益良多。日人所撰,新鮮感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很多。

  《日本史》读后感(一):知己知彼

  在厕所读完了日本史,几句话就能总结一下。日本公元700前无自己的史书,以前都要参阅汉书,三国志等中朝史书,自己编个神武天皇开始天皇统治。遣隋使,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镰仓幕府,室町幕府,然后著名的战国时期,织田信长打江山,丰臣秀吉统一,德川家康坐江山。德川幕府,明治维新全面西化。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成为世界强国。二战侵华,战后重建~~~~

  《日本史》读后感(二):全面客观的了解日本

  一直很好奇像日本这样一个在大中华文化圈里却保有奇特秉性的民族会有怎样的历史。日本史著作对于很多国内读者来说都充斥着强烈的民族自大主义。相对来说,史学者坂本太郎的这本著作比较客观。而且对很多历史事件对日本民族性的养成有很多新颖有趣的见解,值得一读。

  例如,成吉思汗派舰队几次东征日本却都遇到台风而无功而返,此事件大大激发了日本人的民族自尊心,认为天助日本等等。还有丰臣秀吉幻想征服中国,未竟而死,这个幻想却被日本人当做祖先未竟的遗愿。以至于以后发动战争都当做是民族的夙愿云云。

  总之,这是一部了解日本,了解大和族民族性的好书。因为已读过这本书将近一年了,很多细节早已淡忘。但是还是有多有意思的小故事深深的铭刻在我的心里。

  《日本史》读后感(三):岛国心态,映照出我们的天朝心态

  《日本史》

  作者:坂本太郎

  总字数:60万字

  2019年已读字数:60万字

  读书起止日期:2019-08-11——2019-08-22

  三维评分:

  趣味:7

  美感:2

  智慧:7

  点评:这是权威的日本历史著作,详细介绍了日本从远古到近代的历史,包括政治、宗教、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从中可以看出日本有非常典型的岛国心态,羡慕并虚心学习大陆先进文明,同时很注意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另外,作者对日本历史上的多次对外侵略的态度也比较暧昧,当然每个国家的作者可能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对自己国家的侵略行为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美化,对他国的侵略行为则严厉斥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看来多读不同国家、不同立场的史书会有助于全面、深刻地了解历史的真相。

  角木蛟(本人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更多书评和作品请访问我的豆瓣主页:https://www.douban.com/people/149039960/

  《日本史》读后感(四):全面但略失清晰,仍不失为小白入门良书

  先对本书做一个评价。整体而言,对于我这种之前对日本史几乎一无所知的小白,这本书是很值得推荐的。本书不仅以时间为脉络,叙述了从史前一直到战后的日本政治更迭,同时还对各个时期的文学、艺术、建筑、学术乃至经济都有一定介绍,可以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日本,文字总体比较流畅,可读性强,而且并不是单纯教科书式的照本宣科,会加入些作者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但并不多,点到为止,不喧宾夺主。作者对于历史的态度,特别是近代史的态度,还是很客观的,每章结尾都会列出相关的参照书目,供读者进一步扩展,虽然我查了一下,绝大部分并没有中文译本出版。而我觉得,本书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地方不是很清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虽然是按照年代次序写的,一个时期一章,但在每章内部,“年代感”并不强,常常读着读着就会忘记这部分内容是针对公元XX年到XX年了。我想这也许和排版有关,章节标题中没有给出确切公元纪年,而正文的纪年法多数又是日本年号纪年,附录中又没有给出对应的历代天皇及年号表,要到网上去查对,而本书作者认为的早期天皇的具体年代和维基百科表格中的又不太一样,这在读的时候曾造成很多困惑。另外,本书在介绍相关年代的文艺、学术、经济等内容时,有时候和政治时代不完全同步,会把在政治变迁上属于上下不同年代的东西放在一起说,这应该是这些领域的变化,常常不随着政治事件的发生而突变吧。不过对于这方面的内容介绍,不同时代间感觉比较割裂,往往只是介绍下和相关时代间的联系,缺少本身领域内的上下贯通,虽然单独拿出来,都可以当成一片不错的,介绍相关领域在某一时期内情况的综述。这应该是出于篇幅原因吧,想详细了解这些,肯定还要去读专门的文艺史、经济史之类的了。

  2),另一方面的不清晰主要体现在对一些事件和人物的写法上,有些文字很暧昧,我要读两遍以上才能领会到发生了什么样的事,以及作者对于个别人物的评价,让人一时搞不清他是褒还是贬。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战国时期之前的历史中,我想可能是因为那之前的相关史料确实缺乏,一些东西作者也只能靠猜测推断,无法形成公认的、确切的说法的缘故吧。另外,也有可能是出于本国历史人物的敬意,故意曲笔为之,可能也和日本人的思维习惯有关吧。

  不过这两点,在阅读过程中多思考、查阅些网络资料,基本都能克服。总之这是本不错的、面向大众的入门日本通史,而中文日本历史书本来就不多,通史更是就这么几本,所以这本书就很值得推荐了。

  还有就是这个译者注释,做的本来就很不用心,没有用角标在页下或章尾标注,而是直接在正文中插括号,又不一定是在人名第一次出现的地方,更关键是很多注释和序言都很愚蠢又自作聪明,被废掉了脑子,有时看起来颇为好笑,也是一乐。

  下面是我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贯穿了读书的全过程:

  日本及日本人真的和一般中国公众和我此前的印象完全不同。很多人,包括之前的我,都觉得日本古代从中国学了很多文化,是不是在一些地方就和中国人很像呢。现在发现,不是的,日本和中国真的是两回事。日本在过去确实学习借鉴了中国古代的很多文化乃至制度,可在另一方面,他们的基础政治结构、社会运行方式和中国完全不同,这当然是影响历史走向和社会思潮的重要因素,本应加以重视,但很少有人提到这一点(原因就各人自己想吧)。无论是平安时代前的公家贵族庄园制,还是后来的武家幕府统治,日本的社会形态天然地更靠近古代欧洲的封建贵族制,社会自组织能力比较强,各种基于地域、行业的自治团体一直存在,这是日本最终得以顺利完成近代化转型、走向民主的重要基础。很多人似乎觉得,中日两国在近代能走上不同道路,就是因为我们这边是慈禧而他们那边是明治,这是完全无知的臆测。明治维新不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且天皇并不是主要推动力量。曾有那么多人都呼吁过民主,可有多少人又曾想到过,民主是怎么来的,基础是什么?

  另一方面,日本历史的连贯性、传承性真是要比中国好太多了,所以日本很多传统文化得以流传下来,甚至很多东西,比如那些寺庙、神社,日本人可能都不觉得那是传统,是文物,而就是他们祖祖辈辈从小长大一直要去的地方,那些参拜和祭奠完全就是一种日常行为,他们的爷爷奶奶辈是这样,到了他们孙辈还会是这样——所以对那些古迹,修新如新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就是一直在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闲置展览,这一点和欧洲是一样的。而在中国,绝大多数东西都已经死了、博物馆化了,所以也只好修旧如旧,美其名曰保存历史风貌——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文物保护思路差异的问题。而有了这样比较好的历史传承基础,再加上日本精英统治阶层也并非无能,发展到江户时代,日本百姓整体上经济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到了幕府末期日本入学率在全世界名列前茅,识字率能有百分之七八十。我在了解到这些数据后,非常震惊,这当然也是百姓经济情况的一种反应。而虽然日本自1639年后实行锁国政策,只和中国与荷兰做贸易,但这种锁国主要是出于对西方传教士发展政治影响对忌惮,而并不像中国还有“天朝上国”的妄想,统治阶层的经营一直都在有通过荷兰对西方进行一定的了解和研究,是为“兰学”,这些都是日本后来能够较为顺利实现转型的重要原因。这应该与日本的政治形态——简单说,就是权力相对分散,各方能形成制衡从而防止统治阶层一蠢到底,和日本孤悬海外的地缘因素,能够保持其长久免受外族侵扰有关吧。

  还有其他很多想法,就不写在这里了。

  《日本史》读后感(五):2017年10月17-23日

  2017年10月17日

  ——从旧石器时代到飞鸟时代——

  把书和百度百科一起看,发现看百度百科效率竟然比较高,看书的时候则容易不知所云。

  2017年10月18日

  做笔记,默写,发现有很多内容没记住…没有看新内容。

  旧石器时代

  不重要

  绳文时代 BC12000-BC300

  标志:使用绳文式陶瓷

  此时期历史主题:狩猎采集式社会

  重要事件:日本神话中,天照大神的后裔神武天皇即位天皇,诞生“国家”原始概念(类似于中国的三皇五帝概念)

  弥生时代BC300-250

  标志:使用弥生式陶瓷

  此时期历史主题:进入农业社会,生活方式从偏游牧的狩猎采集,转移向定居的水稻种植

  重要事件:地方战争不断,诞生第一个较大的“大和国”(大和国诞生后即进入古坟时代)

  古坟时代(大和时代)250–593

  标志:第一个国家诞生了,开始进入了有历史书籍可考据的时代,第一个有统一概念的时代。贵族和皇族概念诞生,这些人喜欢修坟墓(后来时代流行火葬),所以称此世代为古坟时代

  此时期历史主题:大和国,天皇雏形的国家统治(非常松散,类似于夏商周)

  重要事件:无,一些不重要的皇室更迭(最后苏我妹子的篡权结束了这一时代),诞生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

  飞鸟时代593-710

  标志:皇室对中央集权的尝试和努力;飞鸟是奈良的一个地名,奈良为当时的首都

  此时期历史主题:国家概念的改革,对于中央集权的尝试

  重要事件:苏我妹子的专权+圣德太子改革,乙巳之变,大化改新+律令制,壬申之乱

  1.苏我妹子的专权:衣折战役中,苏我妹子取得对朝廷的控制权,把和自己有姻亲关系的皇室女人丰御食炊屋姬扶持成推古天皇,推古天皇提名圣德太子(铁三角。这三个人的关系很引人遐思,可能会极有张力)

  2.圣德太子改革:对于皇室中央集权的预热:划定冠位12阶、17条宪法(猜测无实际作用,但是起到思想奠基的效果)

  3.乙巳之变:铁三角死后,中大兄皇子重新把权力从苏我氏手中夺回,皇室重新掌权

  4.大化改新: 大化革新是中大兄皇子中央集权的成功尝试(类似于秦始王的改革之于春秋战)。大化改新的4项内容:①废除部曲,土地和人民的国有化 ②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 ③记录户籍,划分土地 ④对国民进行统一收税(感觉②③④很玩味,想看看法国的中央集权尝试有什么措施)

  5.壬申之乱:天智天皇(大海人皇子)死后,其弟弟大海人皇子从弘文天皇身上夺权成功。大海人皇子即位为天武天皇,继承了大化改新。710年,迁都平京城,飞鸟时代结束。

  *注意此时期对隋唐的学习

  2017年10月19日

  ——从奈良时代到室町时代——

  没有看书,看的百度百科,重点词条都点开看了一下。感觉还是最喜欢飞鸟时代。

  做笔记比较花时间,做完之后,发现很多细节信息已经忘了……不过大概记住了主要感觉吧。这个阶段是皇权丧失的一个过程(虽说也从来没有建立起来过,不过圣德太子改革和大化改新还是挺令人印象深刻),庄园经济+贵族政治+军阀统治。最后大崩盘,迎来战国时代。后面很多内容都像战国时代的前奏。

  里面一些奇怪的文化没有弄清楚,觉得他们有些反应很奇妙。比如皇室窝囊到有些莫名其妙,很多实权人士迟迟不称帝也很莫名,猜测这里可能有武士道文化的起源。然后土地分配和经济方式也没有弄明白……

  我发现很多历史记录这一点会让人火大,因为社会运行模式才是最重要的信息,不过大部分记录者更关注战役和改朝换代的信息。有时候这些信息不重要,比如中国,甭管它换了几个朝代,其实它的社会模式很少改变。

  笔记:

  奈良时代

  1.大化改新的延续。

  2.《三世一身法》,及之后的《垦田永世私财法》是否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央集权?《垦田永世私财法》带来了庄园经济的特点,那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

  平安时代

  1.中国日本两国中,凡是企图中央集权,非皇室的野心家的第一反应似乎都是“外戚干政”“摄政”。

  2.皇室可以容忍外戚和摄政大臣到如此地步,这是一个挺奇怪的现象。因为日本皇室没有正经建立过中央集权和皇室专政吗?所以在这方面没什么所谓的?

  3.在大化改新中,有一项改革内容是“在各地和中央设立行政机构”,也开始向农民收税,那么:行政人员选拔方式是怎样的,被选中的人有什么利益关联?钱和地实际掌握在谁手中?后期院政式微,那前面所提的三项内容:地、税、政府人员选拔方式具体怎么变化了?

  1.平安时代晚期多世家势力纠缠,奈良时代摄政风气蔓延至今。平氏在这些人中暂时获胜,但他的“摄政”比藤原氏更嚣张。不过为什么世道这么乱,有实力而自立为王的人还是这么少?(中国的话,大家早就称帝很多次了)

  2.中央的权威算是完全堕落了,开始进入武士政权的阶段。武士政权和军阀政治的异同点是什么?此时期的经济特点?

  3.保元之乱、平治之乱。

  镰仓时代

  2.镰仓幕府的建立者是源氏(源氏物语的源氏),后由家臣北条氏推翻继承。

  3.院政名存实亡,武士道大行其所,武士执政开始流行。

  南北朝时代

  1.后醍醐天皇企图重掌实权,反反复复,三番四次都失败了(建武新政),被流放到地方,光严天皇被作为傀儡扶持起来,于是这个时代存在两个天皇,一南一北,是以称南北朝。(后醍醐天皇作得那么辛苦,几乎都没什么成效,真的很奇怪,卡在哪里了?之前不是好歹有过大化改新吗,为什么过得这么辛苦?)

  2.最后北朝统一南朝。足利尊氏被北朝任命为征夷大将军,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完成了统一任务(注意,官位世袭)。

  室町时代

  1.室町幕府是足利尊氏建立的武家政权。足利义满统一南北,政权才稳定下来。

  2.足利后代因继承权问题发生争执,幕府权威下降,乱世到来的前奏。应仁之乱开启了战国时代。

  2017年10月20日

  ——战国时代——

  阅读方式:百度百科+知乎。

  看起来挺乱,信息量很大,不过其实就是诸侯混战期吧,这挺好理解……里面武将跟诸侯看起来挺多的,不过感觉不需要记额……大概有几个人留下了印象,最记得的是织田信长。在即将统一之前“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死法带感。

  另外,知乎了“大名”“将军”“天皇”,清晰一下区别。

  2017年10月21日

  ——安土桃山时代到江户时代——

  阅读方式:百度百科总词条+子词条

  1.安土桃山时代其实是战国时代的末期,战国时代过渡到江户时代的承接期。

  重点人物:织田信长+丰臣秀吉。

  重要事件:本能寺事变,壬辰倭乱(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织田信长,心痛…)

  2.江户时代。

  关键词系列1:德川家康,德川家族,征夷大将军

  关键词系列2:幕藩体系,锁国政策,稳定期,武士刀精神体系的奠定

  关键词系列3:(财政问题)享保改革、宽政改革、天保改革

  2017年10月22日

  ——近代部分——

  终于看到近代史部分,这几天读历史还蛮开心的,因为读年代史不太费脑子。

  1.关键词系列1:倒幕,明治维新(大正时代,昭和前期)

  2.关键词系列2:日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太平洋战争,抗日战争

  3.关键词系列3(明治维新具体措施):撤蕃置县,殖产兴业

  4.关键词系列4:维新三杰: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

  5.小感想:怪不得明治维新这么出名,这个改革真的很厉害。英美的资产阶级改革,是因为本来就有资产阶级,而且社会成分偏向工商化,其实改革起来不太难,基本上是顺理成章的。但是明治维新是在不存在资产阶级的前提下,自己培养出了资产阶级,而且抗衡住了巨大的士族压力,同时完成了中央集权。这真的是屌爆了。中间看到一连串的反抗起义,全部被大久保利通镇压下来了。就这个样子,这个政府班底竟然还在高效运作,全都是狠人…

  在明治政府班底里面,大久保利通最铁血,基本上算是一个无私的改革者,下场也跟其他改革者差不多,死于非命。关于改革者,马基雅维利说的不假。这种人身上真是充满了戏剧性,悲剧英雄。

  相比之下,西乡隆盛则保守很多,他支持士族,在历史潮流中看起来是因循守旧的,不过在当时看起来却是更有人情味的。这其实是一个挺矛盾的命题,有时候你做了对的事情,却不一定是正确的决定。

  至于木户孝允,跟前两者对比起来,完美诠释了平庸者可以活得更久的命题。

  都是戏呀…

  2017年10月23日

  ——已看完——

  阅读方式:百度百科总词条。

  战后政体变动也有点大,经济发展值得注意,其他好像还好,没什么特别感兴趣的内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