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色海洋》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红色海洋》读后感摘抄

2021-03-07 04:13: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色海洋》读后感摘抄

  《红色海洋》是一本由韩松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5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色海洋》精选点评:

  ●中间一度看不下去 庆幸终究读完了 正叙 倒叙 又正叙的写作精致地呈现了韩松大脑里混乱迷离的世界与它悲怆的命运 生命就是海洋中弥散飘飞的沙子

  ●《红色海洋》终于再版!我以为,韩松老师这部史诗大作可与刘慈欣《三体》系列相提并论,是代表中国当代科幻文学最顶尖水平的作品。比之《三体》的宏大壮阔震人心神,《红海》则是幽深诡丽摄人魂魄!

  ●我最喜欢的本国科幻小说,没有之一。

  ●我觉得这部长篇基本上把韩松往后的所有东西都讲完了。至于看完这本书再去回顾后续作品,只觉得都是一些琐碎的片段。从美学角度看,红色海洋也更为自然而完整,全然不似医院那般凌厉,但却有不属于后者的摄人心魄的力量。

  ●韩松他的野望可以是阿西莫夫。

  ●我一直很好奇身为新华社对外部主任的韩松是如何弥合两个世界的。

  ●怎么说呢,看了一半多,弃,第一章单独拎出来可给四星,感觉在看《水形物语》但整本书文字浮夸,阴阳怪气,给不了我养分。今年仿佛变成了科幻小fans

  ●语言感觉是严肃派的王小波时代感

  ●一本读起来文字让人很不舒服的科幻。其实说科幻有些不恰当,但是什么好呢?中国人的撕裂,历史的重负和不堪,以及无法摆脱的邪恶的力比多,读韩松是深有体会的。缺陷是500来页的文字风格并不很统一,觉得作者的驾驭能力还是不够。

  ●韩松有点儿腹黑啊,前世是狱卒,今世是管理文化事务的大臣 总的来说,读这本书还是后悔。韩松的作品里充斥着自嗨式的思辨,这在短篇小说里尚可忍受,以为妙绝,在长篇里则会带来非常糟糕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可以拆成两部分来看,第一部分是第一章,一部长篇。第二部分是二三章,一大堆短篇。第一部分读起来很不舒服,但第二部分就好很多,但还是没有他真正的短篇小说好。

  《红色海洋》读后感(一):诡异、悲观

  非常的诡异,夹杂着一股妖气。透露出的悲观气氛。第一部很惊艳。最后一部我看不透!八宝太监郑和手下描述的中国、中国人、一个明朝人的五千年文明意识,他们是穿越了时空吗?还是这是在未来的世界里人们设置下来的“导游”?一头雾水!是我太笨了?谁能来解答一下第四部的“我们的未来”说的是什么?谁来把我捞出这团迷雾?

  《红色海洋》读后感(二):可以,但没必要

  这本书有剧情吗?有,而且相当丰富精彩刺激,加上文笔和文化底蕴,这个故事其实单独取水生人或海上航舟两段,真的很适合拍成无尿点电影。

  但它的文风是如此有存在感,以至于我完全不想提剧情或文笔。

  这文风,就是诡异、孤僻、压抑、无穷无尽的隐喻,加上又惨又断章又长,读得脑壳疼,看不下去,违背阅读习惯,把阅读快感人为设障变成痛感,还看不懂。和他平时说话完全不一样啊,平时说话简洁朴实平和精准,正常得很。总而言之,作者导向型作品,科幻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可以,但没必要。

  敬而远之。

  但莫名觉得可以得个重量级严肃文学奖。

  《红色海洋》读后感(三):幽茫诡谲的世界(附时间线简图)

  半年的时间,断断续续的阅读,我终于看完了这本书,“我们的现在”所描绘的“人类”世界充斥着血腥与暴力,人类互争互食,目光短浅,文明早抛在脑后,读来孤独又悲伤。很是绝望。也许有隐喻什么,可我看不懂。

  “我们的过去” 是逐步遗忘,可总有人想要努力挣脱迷雾,想要去探索自己置身的这幽茫世界外部的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好悲壮,下定决心坚定不移的郑和,返航时见到来时船队的白发老人,海面上燃烧的烈焰……

  梳理了一下时间线,发现没有最懵只有更懵。

  《红色海洋》读后感(四):生存是一件疯狂的事

  人类这样的存在,奇怪,孤独而悲伤。

  在红色海洋里,所有的低等动物,都长得比人类更近庞大。人类返回了原始,记忆消退,回到狩猎时代。大海是摇篮,也是坟墓。水栖人更像是会思考的鱼,意识到了大海的反复无常,不可捉摸。

  quot;一切不能长久,这是海洋中的唯一真谛"

  人类的本质是:脆弱、无力且渺小。人在海潮的流动中不明所以。

  世界上有一种力量不断地生,有一种不断地灭,它们一起维护着能量的平衡。但我们站在生的那一边的事实,决定了我们要为灭悲伤。唯有遗忘可以脱离痛苦,因此水栖人没有梦境。原始的水栖人和以前的我们一样吃人肉,好战,受原始欲望驱使。但人却不可以真正遗忘历史,因为文明就建造于记忆与经验之上。

  我们过去的过去,过去,现在和未来,冥冥连结成了一个古老的轮回。

  ‘多少亿年了,生命便是如此地重复自己’。

  在令人发狂的红色海洋,生存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红色海洋》读后感(五):旧世界与轮回的红色海洋(三层解读)

  个人解读,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我选择从与怀特人战争的时间线开始叙述,比较符合我们的顺序时间观念(文中是倒叙),最后描述古代的章节,在此看做一个平行世界番外,与主线联系不大,但是却又是必不可少的收尾。

  那么按时间线梳理,也就是陆生人与怀特人大战,陆生人文明在大战之后,选择以水栖人的方式进入了海洋,文明衰亡后,水栖人也变成了原始社会,文明从头开始,进入循环。 而这也进入了所谓的道,是文明的无尽循环,不断地轮回。初看本书时,觉得这就是本书深层的,人类的文明发展史,道。但再读下去,感觉却又不止如此,于是用时兴的说法,叫这第一层吧。

  然而本书着墨颇多的还有着另外一群人,那就是与选择潜入海洋的陆生人文明截然不同的,走向太空的怀特人。本来初以为怀特人仅仅上了太空的新人类,是一个背景板,然而在书最后一章中,揭示了怀特人的身份,结合前面为什么战争前夕的三个国家视角都是东方文明的中日韩,而没有在我们时常调侃认为应该是抵抗外星人中坚力量的美利坚欧罗巴呢,因为他们上了太空,怀特人就是西方文明(white人)。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陆生人文明也就是东方文明,水栖人是东方文明的继承者。 而结局是明显的,走向太空的怀特人拥有了更广阔的天地,无限的世界无限的资源,而选择潜入海洋的东方文明,却只能在这有限资源的海洋中不断地消亡,如此轮回。这令我想起了鸦片战争,自大的***上国,自以为地大物博,在闭环内循环,却也是慢慢走向文明的衰弱,这正是水栖人的写照。这揭示东方文明的保守与西方文明的开拓,带来的不同结果,这可以看做是第二层。

  全书也由此基本可以看出,写的都是东方文明,从全书令人不舒服的绝望基调来看,这可能是在抨击我们的民族中劣根性和描述东西方文明的对立之处。然而我个人认为,这是作者的警示,书中水栖人的历史,东方文明的历史,揭示了我们东方文明的内在特征,也就是保守与安逸,若是故步自封,骄傲自满,则就容易步入书中所言东方文明选择海洋的死循环中。 这就来到了可以看做番外的最后一章,古代,为什么作者要最后选择放在有点平行宇宙的古代作为收尾呢,一方面是为了全书脉络的时间上的完整,另一方面我觉得有一句话算的上是作者本书的关键点。 那正是郑和所言,海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这句话原话是谁说的,大家相信都心中都有了答案。 那正是旧世界毁灭的前夜。 探索、开拓、进取,新世界的画卷展开,古老的中华文明重新焕发了新生,在地球上重新称雄一方。但我们的目光不应当局限于此,毕竟,纵使算上70%没开发的海洋,地球也就这么大,局限于此,也就走上了陆生人的路,那条死循环的老路。 我们的目光,应该是广阔的星辰大海。 这是我们文明的救赎之道。 那大概是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韩松老师的书,为什么说具有很强的现实基调,现实主义的书,或许都或多或少有些悲伤,有些绝望。但写这些书的人抨击现实的这些人,或许内心里都住着理想。还有看到有些书评说韩松很有宇宙情节,刚读的时候还没怎么觉得,但其实都是暗线(以前就读过地铁),现在觉得,嗯,当下科幻作家果然大部分都是心存星辰大海,或许正是中国科幻正步入黄金年代的写照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