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文明》经典读后感有感
《海洋与文明》是一本由[美] 林肯·佩恩著作,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7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洋与文明》读后感(一):2017.83
很赞的书名,覆盖地球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是海洋,而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是文明。我们不光拥有海洋,还有一部波澜壮阔的海洋史。 正如书中所述,“人类的天性就是不断推动自己越过新的边界,我们考验自身的极限,我们直面自己的恐惧,我们奋起迎接挑战,最终成为远超我们自身的存在”。
《海洋与文明》读后感(二):整体宽广,细节单薄
海洋与文明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即使是厚重的600页也完全能感觉到作者很多有意无意的省略。从时间上来说,跨越史前,黑暗时代,罗马,中世纪,近代,当代,现代。从空间来说基本上涵盖了人类活动活的海洋区域。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兼顾文化,贸易,战争,疾病等因素对文明的影响,殊为不易。海上的经历从来没有浪漫,如果有的话,也许就是在一片新土地上获得更好生活的承诺。
《海洋与文明》读后感(三):【春上春树随喜文化】
Ⅵ.践行G(定量) 对亚力山大肃然起敬 享年32岁 完成时至今日绝大多数人 一辈子都无法达到的巅峰 李小龙则是另一个例子 一代宗师的人生不设限 或是政治版图 或是文化帝国 大健康的未来是海权论 谁拥有海洋 谁就拥有整个世界 集装箱改变世界 意味着教育,创新随科技效能和强度而跃迁 新西兰每10个家庭就有一个拥有船只 而中国曾最有可能 在航海大发现中独占鳌头 起步快却易迷失 特别是处理眼前紧迫的事情 大局观的焦点 取舍至关重要
《海洋与文明》读后感(四):作为救国谣言的“蓝色文明”
积贫积弱的古老帝国一再被“坚船利炮”叩开国门,亚洲最强的北洋水师面对东邻的进犯竟不堪一击,中国为何会从“八方来朝”一落而为“任人宰割”更是焦灼在一代代国人心头的天问。
《海洋与文明》读后感(五):总结人类海洋史三大里程碑
文明如何随着海洋传播,虽然涉猎了很多相关书籍,但如此体系化的被梳理一遍,倒是贯通了很多之前一知半解的栓点。工业革命之前,受制于信风,让文明的传播是如此的滞瑟,即使如此,文明却依旧可以传播到太平洋上从新几内亚到复活节岛的广大区域内每一个小岛之上。若让我来评论海洋上人类文明的三大最闪耀时刻,那首当其冲必定是葡萄牙人的先西后南从而避开逆风区,绕过好望角(相比什么新大陆发现,环球航行都是浮云),其次是复合式发动机的出现彻底的将人类从帆船时代拉出,最后便是马尔科姆.迈克莱恩的集装箱理念让卸载效率指数级的提升。无论哪一点,都直接影响到了文明的发展,主导了城市甚至国家的兴衰,再分布,再规划。洋流,渔场,战争,外交,宗教,贸易,几千年人类文明伴随着大洋发生了太多太多,致敬那些探索未知彼岸的先人,也为身为人类无比自豪。
《海洋与文明》读后感(六):记录片蓝色星球深海
看了记录片蓝色星球深海。在深海中没有光 压强很大 要是有火山的地方 温度会很高。但是照样有生命的存在。敬畏。
风儿从容走过,沉淀秋的思索。秋水漫漫几何,情意将心深锁。纵有细雨洒落,浇开快乐花朵。问候不分时节,只要曾经来过。累累硕果金黄,愿你收获更多!
9、 落叶飘舞兮,天渐凉;秋风轻扬兮,心徜徉;四季流转兮,莫忧伤;岁月更替兮,情珍藏;鸿雁南飞兮,思念长;花开花谢兮,祝君祥;幸福如意兮,伴君旁。
10、 远山如黛近水碧,风转叶落满秋意。明月逐波千万里,思念随流遥相寄。天高云淡云无心,悠闲快乐无可替。寒蝉切切诉别离,鸿雁声声祝顺利。
《海洋与文明》读后感(七):海洋、文明——过去,现在,未来
人类的文明历史与海洋息息相关,这并不夸张,虽然并不是靠海吃海,但是每个文明都受到了海洋的馈赠,例如当初的地中海文明,现在以及难以查找到的阿拉伯地区的古文明等等。 对海洋的探索显示了世界文明之间渐渐加强的联系:新大陆、好望角的发现,郑和七下,土豆,甘蔗的传播,各国文明的交换……但也带来了数不清的灾难,罪恶的黑三角交易、黑死病的传播、探索海洋时大批大批的船员死于坏血病,可以说海洋的探索中包含着死亡与罪恶。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经历了千万年的历史,从一开始的草船或者是简陋的木板船,到后来的帆船、多诡船,再到后来的铁皮船,航母,随着船只的进化、武器的装备,人类对于海洋的主权争夺也愈演愈烈,各个国家不再完全是土地争夺,海洋主权成了一个评估该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 与此同时,对于船只和航海的需要也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蒸汽船的出现、水下鱼雷的发明、航母的出现。 即便是现在科学技术如此先进,我们亦不能号称征服海洋,海洋馈赠我们资源,亦要知道,海洋喜怒无常,会带来灾难(不知道有多少的文明珍宝被海洋所淹没)。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都将给人类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因此,在这么长的历史中,我们要学会反思,如果知道历史却不知改进,也许,之前的后果将会再度重蹈。
《海洋与文明》读后感(八):如果没有海洋,人类将会怎样?
清晨,伴随着晨光的是港口的繁忙。在古埃及任何一个港口,都是这样的景象:人们挥洒着汗水,赶着牲畜上船,除了牲畜,还有本地的物产。船只陆续出航,人们的眼中充满了希望,想着能靠这些本地物产换取其他地区的物产,或者,直接卖钱,获取收入。因为有了航海这种活动,人们便可以接触到本地之外的其他地方。只要船只足够坚固,航海水平足够先进,甚至还可以再航行得更远些,去探看更遥远的地方。这种日常生活中的航海描写,在美国海洋史学者林肯·佩恩(Lincoln Paine)的《海洋与文明》中,随处可见。当然,除了这些日常生活描写,作者在书中描述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大场面”也不在少数。
作为一本历史读物,作者的视角有些“颠覆”:他从海洋的视角出发,以海洋为主体,对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历史进行新的讲述。以往的历史书,都是以陆地为着眼点,但忽略了海洋对于文明的促进作用。林肯·佩恩在梳理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也不忘抒发对海洋的情感。这就使得这本海洋史著作不再是刻板沉闷地讲述历史,而是让读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感受到海洋的伟大。因为这种对于海洋的特殊情感的注入,因而非常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这也使得本书涌动着一种磅礴大气的力量。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吸引到文本之中,随着作者的笔触想象出一幅幅航海画面。
《海洋与文明》读后感(九):海洋纪元
维京人,加勒比海盗,沉船宝藏,
麦哲伦,哥伦布,郑和七下西洋。
读《海底两万里》的时候,我是被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所吸引,这部带有幻想冒险主义色彩的小说,用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海洋生物,和奇特的海底旅行经历,启发了我对海洋的兴趣。于是,我把那一望无际,一片蔚蓝的海,藏在心底。
独木舟,蒸汽船,航空母舰,
海上贸易,资源掠夺,海洋战役。
读《海洋与文明》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海不仅是温柔而美好的,也会有残酷无情的时候,在海上发生的一切是多么的变幻莫测,前脚有友好往来,后脚指不定打响了倾销战。
我这个不前不后的年纪,是该辩证的看待问题,就像《海洋与文明》客观的描述海洋和海洋引导出现的一切历史一样。
要想了解海洋,就得从船入手。船是海洋的通行工具,就像我们在陆地上行走一样,所以谈到海洋,必少不了船的影子。船的种类很多,功能各异,各地方使用材料,制造技术和航行方式都各不相同。
比如很早以前,包括阿根廷西部和玻利维亚在内的所有国家,都发现了由成捆的芦苇做成的浮板。而在厄瓜多尔南部和北部地区都发现了用原木制成的独木舟。智利沙漠地带的土著居民制造了一种由海豹和海狮的皮做成的充气小船。以及在智力的科罗纳多湾和泰陶半岛之间地区发现的由船板缝合而成的小船,还有由成块树皮缝合而成的独木舟。人的思维各异,想要解决航行交通工具的问题,想出来的办法也千奇百怪,《海洋与文明》中对船的纪实让我眼界大开!如对埃及胡夫船的描述:
《海洋与文明》读后感(十):18003重新理解海洋
二十岁才看到大海,仅有一次出海是坐着旅行船,远远还可以望见陆地的高层建筑便回返,海洋无以辽阔的感觉,至今未得偿所愿。海洋在曾经,现在,未来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是我阅读本书的初衷。
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的人为分野,站在中国的角度来看,一定属于陆地文明。人为分类,是人类自我塑造的共识,其中的真假,需要每个人来自我分辨。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剧烈的冲突一直发生在北方,战争是吸引国家与民族统治者注意力最大黑洞,在南方战争的烈度不够,所以民族的注意力集中在北方,是陆地骑兵与步兵的对决,因此中国诞生了长城。拉回南方的世界,在朝代的更迭与统治中,两晋衣冠南渡之后,南方的经济发展就成为中国的新经济中心,漕运的海运与河运之争便从未断绝,对于当时的统治者角度,内河运输更有利于控制与安全,因此海运总是在昙花一现中失去了生机。
通读海洋与文明,中国所占篇幅不小,集中在唐宋元明四朝,当我们回顾中国历史的时候,需要新的角度来理解中国,而海洋是一个新的角度。海洋在新的世纪对中国的影响会愈发深远,我们需要冲破以陆地为中心的心理疆界,海洋就在那里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世界,海洋在21世界越来越远离人们的视野,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自动化最快速的是港口和巨轮,通过集中箱的改变,航海业需要的人员在减少萎缩,在远离视野,虽然海洋运输着90%的货物,海洋运输一直是全球化中最重要的力量,没有之一。
人类探索海洋始于公元4000年前,在太平洋的小岛上,就有了帆船航海的遗迹。到21世纪,海洋的一年吞吐量有40亿吨,站全球货运总量的85%以上,海洋相关的问题也愈发突出,技术的迭代与前进的过程中,过度捕捞,是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索马里政权1995年崩溃,各国捕捞船蜂拥而至,没有政府保护,没有国际支,当地的船员渔民因为各国过度捕捞,而逼上绝境,形成了至今任然活跃的索马里海盗,虽然可能因为资源的稀缺性原因只是索马里海盗的起因之一,但是我们无法忽略海洋的脆弱性已经在逐渐暴露。
海洋提供了我们重新审视历史的角度,也提供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态度,海洋是现代契约的起源地,康曼达契约因为航海的风险的对冲,而广为流传,国际法,保险业等等,海洋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很多基础性条件,理解海洋,有利于我们理解现代世界。
记,三星是因为翻译的水准大约有两三处的逻辑不通,很多西方历史事件,并不为中国读者所共知,需要加一定备注解释,在西方看来的历史,可能在国人看来会有些许的糊涂,例如黑斯廷战役与斯坦福桥战役的汇编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