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御龙记》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御龙记》读后感1000字

2021-03-08 00:30: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御龙记》读后感1000字

  《御龙记》是一本由邢立达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元,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御龙记》读后感(一):白垩纪龙背上的史诗

  对《御龙记》感兴趣是因为作者邢立达,邢立达先生是古生物学者,恐龙科普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出版并翻译了近百本古生物科普书籍,出版《把恐龙做成大餐》《美国国家地理儿童恐龙终极百科》《普林斯顿恐龙大图鉴》等。个人曾经读过他的《把恐龙做成大餐》,将恐龙这个侏罗纪的庞然大物作成各种新奇的食材,实在是幽默,好玩,又涨知识,看得人对史前时代心生向往。

  《御龙记》是邢立达先生的科幻长篇小说,讲述人类重返白垩纪,与一亿年前的恐龙相遇时的一系列碰撞和巧合,作品非常有想象力,这种明眼看来强弱一目了然的面画也非常有冲击力。对看过《侏罗纪公园》《恐龙世界》,甚至去博物馆看过恐龙巨大骨架,对史前恐龙的一切都非常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一系列的恐龙幻想故事具有十足的吸引力。 当不同时代的地球霸主狭路相逢时,是战得你死我活,还是有力出力,有人出人的双嬴?

  在《御龙记1史前闯入者》里,人与恐龙达成了平衡而和谐的共生状态:人与恐龙一起生活在丛林之中,人类甚至可以驾驭恐龙,与恐龙对话,和他们是朋友。这样的幻想故事,正是正能量、和谐与共嬴理念的体现,也正是同在一个地球村,同在一片天空下,同在蓝色星球的不分你我他,也无等级阶级之分的人与动物和平共处的时代——幻想中最美好的新世代。 仰望星空,在宇宙的浩淼面前,我们发现自己的渺小,而与恐龙的近距离接触,我们感叹的是曾经的庞然大物,瞬间消亡的无常。地球变幻莫测,意外灾难不可预测,曾经的恐龙命运会不会是人类的未来?

  未来学中,预测了无数人类未日图景,这些图景都比不上恐龙世界给人带来的鲜活的震憾力和感染力。洞悉这些曾经统治地球的物种的生活,其实也是于这些物种中观照人类的未来可能性。 《御龙记》里的时代背景,作者将之放在了世界中心的唐朝文明,运用时空裂隙穿越古今,这个处于白垩纪时的智慧人类,像驯马一样驯化了恐龙,就像西方小说里龙骑士一样,与恐龙一起生活,成为龙背上的民族——这些设置让这个故事大快人心,也将改变西方人对龙之邪恶的印象。

  白垩纪龙背上的民族,传承千百万年的龙的传人,其实根骨血脉里还是勇敢、智慧和与大自然相处的魄力。这段幻想中的历史波澜壮阔,这段历史让人热血沸腾,这段故事也一定如史诗般如泣如歌。期待看到后续的故事。

  《御龙记》读后感(二):御龙记又一奇思妙想

  看到一本奇特的书,书封面画着一个骑士,但是这个骑士胯下的坐骑居然不是战马,而是一个张牙舞爪的恐龙。是不是感觉很奇特呢?开始一直以为只是一本儿童漫画之类的书籍吧!但是,仔细一看书封上面的简单介绍,把我深深的吸引了,这本书原来不是儿童漫画,而是一本古生物学者写的首部恐龙科幻长篇小说,刘慈欣亲笔作序,好多大咖推荐的一本书,这就是著名古生物学者,恐龙科普作家刑立达老师的巨作《御龙记史前闯入者》。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发行的科幻小说。

  刑立达老师是位青年古生物学者,科普作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台北市立大学荣誉教授。邢立达有着多个标签:“工作前便有百篇SCI的学神”、“首个发现琥珀中的恐龙化石的人”、“恐龙学科普第一人”、“手气极好的锦鲤科学家”等,还一度被称为“网红科学家”,而科学家写科幻小说,更是令人称奇。

  悉心研究恐龙多年,邢立达将自己对于恐龙的全部狂想倾注于《御龙记》中,构建了一个读者从未见过却有无比熟悉的世界,一切是那么不可思议又理所当然。我们所看到的《侏罗纪公园》里巨大、危险、暴戾且杀伤力十足的生物,实际上只是恐龙家族的一小部分,还有无数形态不一、性情各异的恐龙未被我们认识。

  《御龙记》,这部小说中邢立达基于严谨的事实上构建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恐龙世界,人类回到史前生活,在龙的时代逐鹿中原,演绎金戈铁马和爱恨情仇,在远古大地上创造出波澜壮阔的历史。除此之外,还引出了另一个更深刻的思考:对于一个物种来说,文明究竟是生存的利器还是毁灭的陷阱?

  《御龙记》不仅全方位地展示了一亿年前地球统治者的面貌,而且颠覆人们一直以来对于恐龙的固有认知,是科幻迷和恐龙爱好者绝对不能错过的一部专业的恐龙科幻类型小说。

  小说诞生的背景源于邢立达对人与恐龙共生的猜想,他说,“我们如果没有考虑到恐龙演化成智慧生命,如果恐龙还活着,我们可以怎么去利用,或者说怎么跟他们在一起相处,这是很有意思的。” 所以小说《御龙记》讲述的是千年一次,人类集体重返白垩纪,与一亿年前的恐龙狭路相逢,不同时期称霸地球的两个物种激荡出剧烈的火花。生活在史前的人们骑龙、吃龙、驯养龙……建立了一个骑在龙背上的文明,这里的一切带着鲜明的龙的印记。

  邢立达作为专业的古生物学者,他在小说《御龙记》中也彰显了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书中没有不着边际地描写恐龙文明,而是写出了最真实的人与恐龙的关系。人和动物是如何相处的,人和恐龙就是如何相处的。

  刘慈欣也称赞《御龙记》的世界设定遵循了科学的严谨,令人信服地让恐龙成为一种被人类驯化的物种。设定严谨、细节均有坚实的古生物学依据,这正是《御龙记》高出其他同类科幻题材小说之处。真的是一本好书,值得去阅读。

  《御龙记》读后感(三):一事精致,便能动人

  《御龙记:史前闯入者》是一本挺另类的小说,节奏很快,疾速前进的时候隐含了很多关于古生物和文史的知识点,世界观设定科学严谨,剧情乍一看简单,但埋得暗线有点多,我是二刷之后才提笔评论。

  看书先看作者,邢立达从孩童时期便热爱恐龙,走到现在,无论从学术上还是从知名度上,已然是80后恐龙学者中的佼佼者。他的话题经常各种刷爆朋友圈或科普微博圈:“吃猛犸肉”、“工作前便有百篇SCI的学神”、“首个发现琥珀中的恐龙化石的人”、“凭一己之力提高地大排名”、“恐龙学科普第一人”、“手气极好的锦鲤科学家”等等。

  光环之下,令人对这位网红科学家非常好奇,他是高冷的学者?超级努力的极客?是酷酷的户外探险家?笔者有机会听过他一次TED,却颠覆此前所有的想象。邢立达开头慢热,但讲到恐龙便开始眉飞色舞起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宇宙中。讲述了他踏遍了藏东南、南疆腹地无人区、伊朗-伊拉克交界的虎狼之地找恐龙脚印,缅甸北部战区找琥珀等故事。仿佛这些无比艰辛的事情,只是他生活中的小小浪漫。散场后,他又不厌其烦地与每一位粉丝合影,笑得甜腻。我当时就想,哎,褪去别人加给他的光环,他只是一位特别喜欢恐龙的大孩子而已。可能就是这份真诚和随和,使邢立达在微博上吸粉无数,成为了一位坐拥近百万粉丝的网红科学家。只是,和每位跨界写小说的人一样,邢立达在第一本小说中想塞入的东西太多了,有些尾大不掉是难免的。但是,当红学者肯用力写科普,写科幻的这种劲头,足以让人瞬间释怀。

  写这本书的由头,邢立达在后记中提及,是他少年时出野外的时候,由老师们茶余饭后的天马行空而来。小说设定了每隔1000年,人们在新疆魔鬼城(这是一个知名的化石点)沥青矿会有时候会激发时空裂隙,穿越到白垩纪的恐龙世界去。于是,商朝、汉朝、唐朝、清朝就有多多少少的人儿穿越,并在陌生的恐龙世界挣扎求生。科幻大神刘慈欣给小说写了长序:如果恐龙尚未灭绝,或被复活,人类该如何与它们相处?对于一个物种来说,文明,特别是技术文明,是生存的利器,还是毁灭的陷阱?这可能是大刘对这本书最好的期许吧。

  御龙记开篇便是一只沧龙从1900年的广州十三行上空掉落下来,吓坏了黎民百姓,引出性格腹黑的富二代——主角嘲风,他酷爱甲骨文和射击,带着“恶仆”,去到风月场所邂逅一位非常神秘的少女,随后一同前往新疆完成穿越。穿越之后遇到了已经在龙地发展得有声有色的唐人,他身上现代化的武器和知识,对历史的洞察似乎都派上了用场,也不得不被迫卷入唐人-突厥-吐蕃-汉人的四方角力之中。书中最吸引人的是无处不在的恐龙元素,从骑着恐爪龙的吐蕃人、骑着肃州龙(镰刀龙类)的金吾、骑着北山龙(似鸟龙类)的轻骑兵,唐朝特进摆下的接风宴,女孩子们牵着小鹦鹉龙做宠物,而且,这些设定基本上是遵照着化石记录的,我想恐龙迷们,光是将这些奇奇怪怪的史前名字与现在发现的恐龙一一对应起来,就已经蛮有趣的了。

  从作者的设定来看,御龙记的故事很可能只是刚刚开始,主角如何从盗兵符的行径中幸存,在马上到来的唐汉大战如何应对?女主猫瓦的真实身份到底是谁?“恶仆”阿四在哪里?安排牛仔肯定是暗指新大陆也会有穿越事件,难道未来还有多铆蒸刚(多炮塔,铆接结构,蒸气动力,刚性悬挂)的恐龙战车?所有的这些都是“超大号”恐龙迷邢立达的奇思妙想,从他的孩提时代开始,可能便开始构思一个天大的恐龙世界,而当他自己入了行,知鱼之乐,终于想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听,这个一打开就是满满恐龙味儿的感觉真是太妙了,撇开作者青涩的驾驭力,这恐龙味儿已经是一事精致,便能动人了。

  《御龙记》读后感(四):来凤雍鸣永安邦,御龙清吟万古长。

  “嘟-嘟-嘟”一声声响亮的海螺声响彻在布满蕨草的密林里,前方一阵轰隆隆的捶地声。忽然“咔嚓”一声,前方的参天大树左右断了开,伸出一个磨盘大小的怪异脑袋,圆滚滚的脑袋上面有个仿佛帆船一样的甲骨板,两个黑亮亮的眼睛里透露出一丝惊慌,但并无恐惧。后面扯着长长的脖颈和偌大的身躯从树木中挤了出来,腾腾的迈着大跨步向前跑去。身后的树丛里传来淅淅索索的响动,一只龇牙咧嘴的恐龙跳了出来,背上还坐着一个俊郎的青年,手里拿着一只海螺,正憋着嗓子嘟嘟的吹着,不时回头喊一句:“泼皮,跑快点”。迅猛的恐龙呼呼的喘着气跑过。蕨草之间“噗通”一下摔出个不足半米的小恐龙,呼噜呼噜的打了个滚,眼看青年渐渐跑远,又爬起来埋头紧追,跌跌撞撞的样子让青年哈哈发笑。 后面一只恐龙也急急的追来,上面坐着一个蓝衣女子,看起来也就十八九岁,坐在恐龙背上轻轻的喊:“哥哥,你慢点。” 这是嘲风来到白垩纪的第三年。 说来奇怪,人类怎会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还能骑着恐龙在丛林里奔跑闲逛。 这是邢立达老师的新书《御龙记-史前闯入者》里的画面。 邢立达老师,古生物学者,科普作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台北市立大学荣誉教授。 听起来名号很厉害对不对,又是教授,又是古生物研究者,还是作家。 其实邢老师并不是普通的教授,前一阵网上爆火的“泡椒凤爪”琥珀,“龙尾”琥珀,便是他所带领的团队发现的,对我国甚至世界研究恐龙及古生物领域做出极大贡献。 此次拜读邢老师新书《御龙记-史前闯入者》,收到手后,匆匆的看了一遍,被书中故事内容深深吸引。起初以为是纯科普类书籍,比如图文摘抄,这是什么恐龙,那是什么恐龙。我不常看这类书籍,实际兴趣不是很高,但是翻开第一章后,便在办公室坐到夜里十一点多,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 《御龙记》是故事科普文,讲述的是清末发生一起晴空坠龙事件后,广州青年嘲风,与前两日刚拜来的妹妹猫瓦,在远赴北疆替妹寻父的过程中,误进千年叠像入口,却是穿越到了白垩纪时期。可偏偏这个白垩纪时期是有人类生存的,商,汉,唐,三朝古人都于此生存,这便是千年叠像。每隔千年便打开神奇的入口,人类就可以穿越到白垩纪时期。 白垩纪,一个恐龙称霸的时代。就是这个时代,与人类文明相遇后,人类竟在遍地恐龙的年代生存了下来,驯化了恐龙,建立了城池。想象一下,千里奔袭的恐龙大军,身驮货物的恐龙运输队,那是一个异常精彩的世界。 嘲风和猫瓦穿越到白垩纪时期,遇到翘嘴怪鸟的袭击,后被巨型恐龙打伤,幸好遇到人类所救。清末的嘲风,被突厥的人所救,前去大唐的城池寻找救援。这是一个时代穿插,却完美融合的世界。千年之后的世界是怎样的,万亿年前的世界又是如何。 这本书是难得的故事科普文,小到幼儿,大到成人,都可以好好的看一看。想象一下自己坐在疾驰的北山龙上,在遍地蕨草的大平原上奔袭,身背长矛,腰挎钢刀,又突然摸出一杆毛瑟步枪。冷兵器与热武器的互相融合,人类文明和恐龙时代的相互碰撞。看似杂乱无章,又因为千年叠像融入的如此合理。 在书末,邢老师还认真写了各种书中相对于的恐龙原型,包括其他异兽的原型。从细节上看的出来,邢老师对这本书非常用心,很多描述是经过严谨的推敲出来的,比如“身穿交领襦裙的女子,但见裙长曳地,裙色迷人眼……个别女子还在襦裙外面套了半臂,长度恰在坎肩与长袖之间,看起来姿态娉婷。”我作为一个汉服爱好者,很喜欢看到如此描述。 书里留了大量的想象空间,没有明确的写出唐城的万邦来朝,却有瑜伽士,红毛鬼,吐蕃,突厥等人,不难想象唐城的一番繁华。书中一段描写接风宴的景象,“驼蹄羹”,“水炼犊”“光明虾炙”“葱醋龙飞”如何做法,清炖阳关龙,油爆环足大虾,黄河龙蹄筋炖汤,看的我口水不禁,砸吧砸吧嘴。 本书让人又一次想深入了解恐龙时代,不禁想象自己也到了这番故事里:骑着雄关龙,养个可爱的小鹦鹉龙,走在闹市里,看看娇龙,摸摸马鬃龙,去野外偶遇吃虫的蛙口龙,躺在蕨草里看天上的飞龙,嘴里嚼着腌渍的硕牙龙,傍晚回家的路上看到田野里的耕龙,军队的北山龙,身着明光铠的金吾士骑着肃州龙,远处草原上正训练的掠龙。 好一个恐龙的世界,好一个世界的文明。 最后,感谢邢立达老师邀请我写书评,这是第一次写书评,不太会,各位且看勿嫌。也推荐各位,看看这本《御龙记-史前闯入者》,里面是另一番精彩的世界。

  《御龙记》读后感(五):恐龙相伴,纵横四海

  恐龙是几千万年前,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就称霸地球的生物,除了博物馆里的化石和模型,谁也没亲眼见过他们的真面目。那些或体型庞大或矮小精悍的各种各样奇怪有趣的恐龙,它们曾是这颗星球的霸主,在地球上或悠闲散步、或肆意横行。恐龙身上有很多动物特征的极致,头可大过鲸鱼,脖子可长过长颈鹿,尾巴可长过巨蟒,爪子比大猫还尖锐有力;它们体型庞大,外形奇异,有地上跑的,天上飞的,还有水里游的,占据了地海陆空;性格有凶猛残暴的,有温驯蠢萌的,也有鸡贼狡猾的。

  尤其是男孩子,有谁没有喜欢过恐龙这种生物呢?因为恐龙已经灭绝,只能通过化石记录来复原,复原就需要想象力。想象力、好奇心跟科学精神是人类,也是小孩刻在骨子里的需求,所以尤其小男孩,以他的力量、智慧或者有时候有暴力也好,恐龙就能够满足他的所有的需求。

  我们喜欢看的《侏罗纪世界》系列中,那些巨大、危险、暴戾且杀伤力十足的生物,实际上只是恐龙家族的一小部分,还有无数形态不一、性情各异的恐龙未被我们认识。

  关于恐龙的时代是否出现过恐龙文明这一问题,一直众说纷纭,也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专业的古生物学者曾言:“科学的结论基本是否定的,恐龙的化石和脚印到留到了今天,而有关恐龙文明的蛛丝马迹至今也没有任何发现。当人类与称霸地球的恐龙狭路相逢,最有可能的结果便是人类驯化了恐龙,骑在了龙背上。”想象一下就会很激动,如同美剧《权力的游戏》中的龙母--丹尼莉丝一般,人类骑在龙背之上,横扫四海,睥睨天下。

  凭借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无限的想象能力,邢立达带着他的小说《御龙记》出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邢立达,小时候跟多数人一样,他只是恐龙爱好者。上高中时,他自学计算机,创建中国第一个恐龙网站 "恐龙网"。此后,他以网站为平台,随同国内著名恐龙学者董枝明教授前往云南野外挖掘恐龙化石。

  邢立达前后在常州中华恐龙园、成都地质学院、禄丰世界恐龙谷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学习与研究恐龙。此后,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生物科学系师从著名古生物学家Philip J. Currie,取得硕士学位,目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古生物方向博士生。2015年10月荣获我国地学界学子最高荣誉--李四光优秀学生奖。

  他的话题经常各种刷爆朋友圈或科普微博圈:“吃猛犸肉”、“工作前便有百篇SCI的学神”、“首个发现琥珀中的恐龙化石的人”、“凭一己之力提高地大排名”、“恐龙学科普第一人”、“手气极好的锦鲤科学家”等等。

  小说的开端以清末时期的嘲风为猫瓦寻亲为由,无意间开启了千年叠像,穿越史前,看到了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世界。他们惊奇地发现,三千年前就已有人来到此地,如此发展三千年,人类建立了一个骑在龙背上的文明,这里的一切带着鲜明的龙的印记。生活在史前的人们骑龙、吃龙、驯养龙……书中最吸引人的,是无处不在的恐龙元素,从骑着恐爪龙的吐蕃人、骑着肃州龙的金吾、骑着北山龙的轻骑兵,唐朝特进摆下的接风宴,女孩子们牵着小鹦鹉龙做宠物等等,而且这些基本上是遵照着化石记录的。光是将这些奇奇怪怪的史前名字,就已经让恐龙迷们尖叫不已了吧。

  而这一切都来自著名恐龙专家的狂想,打造出这个我们从未见过却又无比熟悉的世界,一切是那么不可思议又理所当然。

  《御龙记》不仅全方位地展示了,一亿年前地球统治者的面貌,而且颠覆人们一直以来对于恐龙的固有认知,是科幻迷和恐龙爱好者绝对不能错过的一部专业的恐龙科幻类型小说。书中没有不着边际地描写恐龙文明,而是写出了最真实的人与恐龙的关系。人和动物是如何相处的,人和恐龙就是如何相处的。

  小说诞生的背景源于邢立达对人与恐龙共生的猜想,他说,“我们如果没有考虑到恐龙演化成智慧生命,如果恐龙还活着,我们可以怎么去利用,或者说怎么跟他们在一起相处,这是很有意思的。” 所以小说《御龙记》讲述的是千年一次,人类集体重返白垩纪,与一亿年前的恐龙狭路相逢,不同时期称霸地球的两个物种激荡出剧烈的火花。生活在史前的人们骑龙、吃龙、驯养龙……建立了一个骑在龙背上的文明,这里的一切带着鲜明的龙的印记。

  就连《三体》作者刘慈欣也称赞《御龙记》的世界设定,遵循了科学的严谨,令人信服地让恐龙成为一种被人类驯化的物种。设定严谨、细节均有坚实的古生物学依据,这正是《御龙记》高出其他同类科幻题材小说之处。

  掩卷之后,想象一下,自己坐在疾驰的雄关龙上,身背长矛,腰挎钢刀,肩上停着鹦鹉龙,奔袭在大平原上,旁边飞龙掠过,鸣叫高歌。好一个恐龙的世界,好一个世界的文明。

  《御龙记》读后感(六):对于一个物种来说,文明是生存的利器还是毁灭的陷阱?

  我对恐龙的认知始于《侏罗纪公园》,这一系列的电影迅速构建了大众对于恐龙的印象,体型巨大,极具攻击性、肉食动物、长相十分凶猛、速度与耐力远胜人类。最好敬而远之,一旦与其相遇,后果不堪设想,人类的躯体恐怕都不够恐龙塞牙缝的。

  然而,这印象大半是错的。恐龙种类繁多,体型差距也很大,在中国,既有大夏巨龙、马门溪龙等体长超过二三十米的超巨型恐龙,又有体长仅20厘米的悟空翼龙,生活在中国的小型恐龙大概有八十多种。按照食性来区分的话,恐龙分为植食性和肉食性,小型恐龙里肉食性的居多,一般比较大型的恐龙都是食草的,为了不被肉食性恐龙袭击,于是越长越大,以震慑敌人,保全自己。在中国发现并命名的169种恐龙中,就有105种是植食恐龙。

  因此,恐龙满地爬的那个时代,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

  本书中涉及到的恐龙,也是小型的居多,日常所用的龙,最大的也就是骑兵的坐骑,体长六七米,应该是人类可以控制的极限了。

  恐龙的样貌也十分奇特,最后的附录里有几张复原图,应该是真实恐龙的样子,跟想象中大有径庭啊。

  比如书中出现的狂龙和爪龙属于伤齿龙类和驰龙类,体型比较娇小,全身覆盖有羽毛,这类恐龙与鸟类有着极为相似的结构。也就是说,今天天上所有的鸟类,都是这只恐龙的亲后裔,所以尽管这类恐龙有一定的危险性,但依然可以猎杀,放进食谱菜单里:)

羽毛的质感看起来好好,好想摸一摸!

  深受大唐女孩子喜爱的宠物鹦鹉嘴龙,长着一只“鸟嘴”,形态和功能都和鹦鹉的喙部极为相似,咬力极强,一般体长一米。大概长这个样子:

哪里憨态可掬,聪明伶俐了??看起来很凶残啊!大唐女孩子的审美果然彪悍。让孩子养这种宠物,家长们心也太大了。

  金吾士的坐骑肃州龙,体长两丈,也就是六七米,体型非常奇特,宛如一只褪毛的巨型火鸡。

  大概就是下图这个样子,想象一下自己骑在一只鸡身上,组成一个迎宾的队伍。嗯,总感觉这个仪仗队非常搞笑且不严肃!

图中那个白色的就是肃州龙,正面朝着我们的那个小的更像鸡。

  来历成谜的猫瓦在林中装作一个扑腾的蛙口龙的样子。蛙口龙(作者按照古人思维取的名字,差点以为是真名)实际上是蛙嘴龙类中的热合翼龙,以捕食昆虫为生,翼展约有90厘米。

这只看起来很像蝙蝠吧?看起来也非常好吃啊!

  故事的背景白垩纪是恐龙的繁盛期,大概有八千万年,比整个人类历史都要长。这个时期泛大陆进一步分离及破碎化,各地发生了强烈的海底扩张和频繁的火山活动,海平面上升,温室气候形成。这个时期的温度比现在温暖得多,就算是北极,也长年稳定在15摄氏度左右。

  温度非常重要,最起码保障了穿越过去的人类在生产出足够的物资之前不会被冻死。

  最重要的是,这个时期被子植物出现了,被子植物对于灵长类等哺乳动物的繁衍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有了被子植物,猿类可以采集树上的植物果实,并在树上栖息(想想霸王龙的小爪爪),从而避开陆地上强大的猛兽袭击。

  有了吃喝等食物来源,有了树林作为栖息地,就有了面对恐龙以及未知世界的第一重保障,加上第一批穿越过去的是商朝人,一群人相互协助,形成一个小小的群落,在不出大的意外的情况下,是有可能繁衍下来的。

  于是,穿越过去的人类有了栖息地。史前大唐的香囊城建立在树上,是有充分依据和极大可能性的。

  何况,作者一千年送一批人过去,唐朝时期直接送了一支军队并携带物资穿越过去,极大地增强了生存的可能。事实上,他们不仅生存下来了,还生活得很好,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和居住场所,建立了庞大的香囊城,发展农耕,还有多的粮食用来酿酒,甚至还有了军队——一只战力十分强悍的龙骑兵。

  我们随着主角穿越过去,看到的就是在龙地繁衍生息四千年文明的结果,是一个已经成型了的文明,随着剧情发展,你会越来越有熟悉感,这种熟悉感指的是故事的内核。

  我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内心不由自主地疑惑,作者真的喜欢恐龙吗?书中恐龙的命运和作用与其他动物没有任何区别,几乎扮演了人类世界里一切的动物角色。恐龙既是重要的肉食来源,也是不可或缺的农耕家畜,更是武装力量的一部分,真正的为人类当牛做马,冲锋陷阵。体型娇小的还可充当宠物,弥补我们的情感需要。

  恐龙这样一个强大的物种,也会不可避免的沦为人类的工具吗?而且在驯服恐龙之后,还要驯服同类,相互攻讦,争权夺利,打打杀杀。对于这样的设定,最先开始我是愤怒的,人类无论到哪里都要成为世界的主宰吗?!

  我们永远逃离不了这个怪圈,永远在为无意义的事情争夺。

  继而是无力,作者作为研究恐龙的一流学者,对恐龙比我们熟悉得多,恐龙与人类相遇之后会遭遇什么,恐怕比一般人更清楚吧。

  再特殊的动物,在人类的文明持续四千年以后,都会沦为配角。没有任何一个物种能逃离这种命运。

  那些生长在野外的猛兽,有的被我们猎杀,有的被我们圈养,领地不断被我们占有,我们人类统治一切。

  所以,往这个故事的背后想一想,就知道底色有多么残酷。一本科幻小说比现实还要现实。

  某种程度上来说,恐龙早早灭绝也是幸事一件,他们优哉游哉生活了上亿年,他们吃或者被吃,十分危险但是十分自由,他们不考虑生存以外的事情,不必被奴役、圈养、训练。他们的灭绝也带有神话意味,一颗行星撞到地球上,湮灭一切。多浪漫的死法!

  就让那些无聊的人类玩些无聊的游戏吧,即便是在这史前的恐龙世界里。利用智慧和文明驯服恐龙之后,就开始互相残杀,直到有一天,这文明毁于战争,最终什么也没留下。

  于是这又回到大刘开篇序提到的问题:对于一个物种来说,文明,特别是技术文明,是生存的利器还是毁灭的陷阱?

  《御龙记》读后感(七):穿越白垩纪生存指南

  关于穿越这件事,大家都想过,有人喜欢英雄辈出、金戈铁马的大汉王朝,有人喜欢声名远播、四方臣服的盛唐时代,还有人受影视作品的影响,想要去清朝看看阿哥们缠绵悱恻的爱情,可是一下子穿越很长的时间,不是几百年,也不是几千年,甚至也不是几万年,而是在万后面再加一个万,一亿年!

  直接来到白垩纪的晚期,恐龙的时代!这会是怎么样的体验呢?

  恐龙科普作家邢立达的长篇科幻小说《御龙记》(科幻小说),就展现了这样一个不同的白垩纪。

  在这本书里,人们不仅可以不被恐龙吃,还可以吃恐龙!而且还能变着花样地吃!下面的恐龙菜谱请过目!

  驼蹄羹

  历史上有“陈思王制驼蹄为羹,一瓯值千金,号为七宝羹”的典故,此地虽没有骆驼,但是有最能负重的黄河龙,取其蹄筋,用姜、胡椒、蕨菜芽调味,佐以蘑菇丝,汁浓如乳,入口清香,回味无穷。

  水炼犊

  原本是清炖整只小牛,此地则是清炖整只小阳关龙,阳光龙成年后长约三丈,选来清炖的都是三尺左右的小龙。龙肉去腥后炙尽火力,用慢火煨熟,直到将带调料的汤汁全部收干,把肉炖烂为止。

  浑羊殁忽

  原来的做法是将鹅洗净,取出五脏,填上调和好五味的肉、糯米饭,然后宰羊,剥去内脏,再将鹅装入羊腹中,上火烤制,熟后取鹅食用,如今没鹅也无羊,但烤制技术在手,于是将此菜改良为繁殖季节的肥美肃州鸟,装入圈养的硕牙龙腹中。

  葱醋飞龙

  把飞龙胸肉蒸熟后调以葱、醋,是一种别有风味的吃法。

  清凉碎

  用上好的龙肉做成汤羹,冷却后切碎凉食,类似肉冻。

  同心生结脯

  专考厨师刀工,需将生龙肉切成薄片,打一个同心结,风干后,成为肉脯。

  升平炙

  用大夏龙舌配雄关龙舌拌食。

  这是精致的龙肉吃法,直接烤着吃味道也是极鲜美的。

  这龙肉顿时收了烟,粗犷的盐气混着润滑的油脂,肉香弥漫……只见龙脂微黄,凝如奶酪,肉质则白润如玉,被肉汁膏紧锁着………将其轻送入口,只是前牙方迎来,还挨不着后牙的时候,那肉汁便在口中绽放,浓郁香滑细嫩………

  恐龙不仅可以吃,还能发挥其他的作用呢,请接收下面这一份恐龙使用指南。

  当宠物

  女孩子们缠着父母,非要买一只小鹦鹉龙做宠物。出壳十几天的小鹦鹉龙长不到一尺,性格温顺明,只要按时喂叶子就可以了。尽管有的家长担心小鹦鹉龙的咬力——那龟嘴状的喙能轻易咬断捆在一起的三四根筷子,但是拥有一只小鹦鹉龙是当下女孩间最时髦的事情。

  当运输工具

  “哎,好龙儿——起——”这吆喝回味绵长、高亢诙谐,挑逗似的飘进大夏龙的耳朵里。巨龙接受了指令,慢慢压下尾巴,后腿蓄积了力量,用力站了起来,猛地抵达了七丈左右的高度,四丈长的脖子慢慢靠近树干。这会儿它们正被当成升降器来使用,咬着装着彩布的篮子,送往各个树屋。

  当坐骑

  “笃——笃——笃”一只令人惊艳的龙骑兵正从远处奔来……龙是北山龙,长约一丈五,身体饱满而紧致,大眼小头,脖子纤细而修长,一条长长的尾巴在身后保持平衡。……此时它们的趾爪安上了铁皮制的爪套,小腿打上了绑腿,络头上的大当卢护着龙脑袋的正面,比较脆弱的龙脖颈处也套上了锁子甲。

  龙的作用还有很多种,这个时代的人骑龙养龙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听听这专门贩龙的龙市的叫卖声:

  “落羽城娇龙嗨——三色娇龙发色正,驯得好好的,少年郎摆在肩头半天不挪动!”

  “硕牙龙,正当年,骑行犁田两不误!”

  “纯白的北山龙嘿,龙行千里,千里山路一日达,这几年仅这一见嘿!”

  这本书不仅是一个恐龙的食用和使用指南,也是一部激动人心的战争故事,你喜欢的朝代里面都有!

  有唐朝,没错就是认为的那个唐朝,还有汉朝,也是真的,然后还是一个更久远的朝代——商朝!

  “唐人分割三地,虽有往来但始终限于民间,高层互相猜疑,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汉人则用两千年之光阴,在中原建立起大型的城市和军队,向西南用兵,击溃了更早来到此地的商朝人,并不断开始派兵侵袭唐人。”

  悄悄告诉告诉你哦,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个清朝人,还是个富家子弟,带妹穿越!咳咳,是结拜的妹妹。

  作者的设定是“千年叠像”,简单解释就是大约每隔一千年就会发生一次时空错乱,有人会穿越到这个白垩纪的时代来。这个“千年叠像”还是很“公平”的,外邦少数民族也照顾到了,其中就有突厥和吐蕃,跟随主角来的还有一个带着毛瑟五连发的美国西部牛仔!

  这个背景设定真可谓丰富多彩了,总结下来就是有四个朝代(商、汉、唐、清),三个民族(汉、突厥、吐蕃),两个国家(中、美)的人,穿越到白垩纪恐龙的时代。但是整个故事条理性很强,在宏大的背景下,各个朝代国家的人物关系像蛛网一样严密地连接起来,故事剧情也是逐步深入,引人入胜,可见作者的用心。正如作者自己所言:

  这些年来,总有一个念头徘徊在我的脑中,如果恐龙尚未灭绝,或被复活,人类该如何与它们相处?想象一下数十只三十余米长的巨龙结群而过,咱们数十年苦心经营的防风林可能在数日之内就被摧毁殆尽。或者在北京故宫、圆明园,那频繁露脸的乌鸦们变成了四处滑翔的小盗龙,那场面也是有点太美。而如果这一切发生在科学技术还没有那么发达的古时候呢?让崇尚鬼神的商朝人、“虽远必诛”和“封狼居胥”的汉朝人、“天可汗”的唐朝人、处在封建王朝余晖的清朝人,甚至将信奉长生天的突厥人、与苯教密切相关的突厥、美国西部狂野牛仔等文明史上璀璨闪光点通通糅合在一起,让他们在龙的时代逐鹿中原,定然是衣服波澜壮阔的景象。

  《御龙记》的作者邢立达是一位青年古生物学者,著名科普作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他用自己浩博的专业知识,写就了这本《御龙记》,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很严谨的“脑洞”作品了。

  这种天马行空又不失严谨的作品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