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死的肉身》读后感锦集
《垂死的肉身》是一本由[美] 菲利普·罗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1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垂死的肉身》精选点评:
●面对裸露的身体时,可能产生欲望;描写面对裸露的身体时,除了欲望还会联想到许多之外的事。 如果一个作者写裸体和make爱的文字完全是从勃起中喷射出的,那八成是地摊文学,比如我***上国现当代作协青中老男性们难以跳脱出他们所鄙视的“长舌妇”风格(写起裆下那点事时恨不得现场撸一管当墨水以示“现实主义”)。 观看与体验在文学中应当与现实保留距离,真实感并不是一味挑逗感官。全书呈现了主角这个人的欲望是如何生成、酝酿、释放,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欲望的。 如只是对交媾感兴趣,本书确实不如某些书那么津液四溅。我个人感觉现在谈身体写作,往往走向肉欲的极端,男女都简化成身体部位;而很少谈正常的欲望,欲望在叙事中往往是权力的变态,得到、占有、强迫、例行公事,这些才是描写欲望真正想说明的。
●阅读的过程中完全没有想到简单的情节可以承载如此宏大的命题
●很难想象这么薄的书可以讨论这么多内容,生死、夫妻、父子、政治、老少恋。。。。。每一个都值得深思。作者是个对生活思考深刻的人,活的这么沉重会不会很辛苦。
●哈哈哈哈,贱
●在小说的一个场景中,罗斯引用了叶芝的诗:“把我的心烧尽,它被绑在一个/垂死的肉身上,为欲望所腐蚀/已不知它原来是什么了。”它很恰当地形容了男主角大卫·凯普什的心理状态。他年逾七旬,身体衰老,接连见证朋友的死和情人的病。人生的终点已能一眼望到。 《垂死的肉身》是凯普什系列的最后一部,前半段延续这个系列一贯的风格,充满大段性描写,但少有情色意味,反而于细节中体现微妙的“权力争夺”。后半段十分沉重——病床上回光返照的老友抓住身边的人,一一与他们亲吻;多年前的女学生即将进行乳房切割手术,请求凯普什为她拍下最后的照片。一切到头就是这样,活过,渴望过,拥吻过,最后什么也没剩下,什么也不是,什么意义也没有,就连这具肉身,也不再属于我们自己。
●中年男人的YY 全世界中年男人都喜欢这样吧
●经不起凝视。写故事的人打哲学擦边球,我觉得是很蠢的。因为一旦开始这种形式,他便不能停止,而这种语言又是很滑稽的,半严肃流于通俗,只得用略显仓促的幽默来缝合。不过不能较真,因为它就是一颗糖,很日常化的读物。
●开头有趣结尾凄艳,但中间加了很多对于国家时事的看法,仿佛作者总是忍不住滑向那个话题,又很饶舌,那部分真的有点无趣
●再减两星 纯粹浪费时间
●掉书袋且自恋的独白 春梦对像是佩内洛普•克鲁兹
《垂死的肉身》读后感(一):垂死的肉身
也许是中美人与人之间对感情的不同认识,也许是作者想表达的内心世界并非是文字表面的意思!对于性爱层面的无奈是任何感情都无法弥补的!到了这个年纪还想得到少女的青睐,那得依赖多么强大的外界因素呢?给人的感觉就是本书讨论的只是情爱,其实是错觉,应该有更深层的原因,就等读者自己去慢慢品味了!
《垂死的肉身》读后感(二):肉身浮沉
控制男性冲动并且告发它?她们没有接受过那种思想观念的教育。她们太爱开玩笑了,谁也无法向她们灌输任何敌意、憎恨和怨气。她们接受的教育是本能意识。她们对以新的监管形式、新的控制制度和新的一套正统信仰取代旧的抑制、禁止和道德教诲不感兴趣。她们知道去什么地方能得到快乐,而且她们知道怎么无所畏惧地放纵情欲。……堕落的不是性——而是其他。 ——《垂死的肉身》 这是一部诚实的对“肉身”的概念在社会文化的浪潮中的浮沉所作的剖白,它是情感细腻之作,亦是愤世嫉俗之书。 上世纪六十年代,伴随第二代女权运动,社会文化同时遭受“性解放”革命的巨大影响。这种看似打破“性阶级”的自由主义,却因缺乏根本的思想深度,致使今日我们也能感受到的道德和情感价值动摇。尽管旧的管制忽视了人文主义精神,然而,新的意义体系也没有得到建立,追求及时行乐的观念使得“肉身”这一概念变得越发浅薄。 耐人寻味的是,为思想和情感行使代言权的是这肉身,而同时,浅薄的观念影响又要求我们不要看重肉身,为了配合某种时代性,大家都要假装能从激进的自由中能获得满足,可是,“性”是解放了,然而它所代表的情感价值也被稀释了,“自由”如果代表的是对自我的肆意挥霍,那么它不过是为了掩盖让人羞愧的空虚。
《垂死的肉身》读后感(三):挽歌
看完《垂死的肉身》书,又重温了好几年前看的dvd,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挽歌》,当年并不知道改编自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光顾着西班牙美女的美貌了,如今读过文本,才醒悟这是关于探讨衰老与死亡的命题。当然,还有爱,老年人绝望的爱情,年纪大了后,生命中的一切都显得灰扑扑的了无生趣,在书中,大卫·凯普什教授说,上了年纪,“你意识到你意识到所有那些至今不显眼的人体器官(肾、肺、静脉、动脉、脑、肠、前列腺、心脏)都令人沮丧地开始显眼起来,而你生命中最显眼的器官却注定要变得微不足道。” 哪怕有年轻貌美的女学生爱慕、 激情,也不能驱赶衰老带来的力不从心:别自欺欺人地认为你还能再焕发一次青春,她的激、她的所知所想,她的精力,一切都准确无误地表明24岁的是她而不是你。假如你感觉自己又年轻了,那你肯定是个笨蛋。 你极为痛苦地感到了自己的年老,不过是以一种新的方式。罗斯对于衰老 前 后 处于衰老中 有深刻清醒的认识。 所以当年轻的康秀拉得了乳癌晚期,因为可能的死亡、衰弱,年迈的教授才有一种 终于和她“平等”了的感觉,她才真正依靠了他报紧了他,而不是只是把凯普什教授作为她冒险刺激生命旅途中临时的停靠站,结尾的她,手术中切除了曾经引以为傲的整个乳房,而俩个人也是真正地因为爱本身而不仅仅因为性吸引才在了一起。
比较悲伤的就是:书里他和24岁的性感典雅的年轻女学生颠鸾倒凤,写尽各种种活色生香,纤毫毕现,活生生的热腾腾的肉欲递到你面前,那么烟火,那么真实。然书外,菲利浦.罗斯已然架鹤西去,,尘归尘……… 连带他的所思所想 他喜欢的德沃夏克、贝多芬、海顿、戈雅、委拉斯凯兹…一起深埋入土… 人生,不过梦一场,死后你生前所有的一切烟消云散,一笔勾销。
《垂死的肉身》读后感(四):一种垂死一种爱
故事始于老套淫乱的师生恋,一个年将花甲的老教授向学生卖弄自己的修养和学识,肆意与年轻女学生上床。在某一次,一个垂死的衰老肉身遇上一个垂死的年轻肉身,在性与爱的纠缠中擦出教授的各种想法:教授对爱的重新思考,对年轻和年老的思考,对死亡的重新定义。在近花甲的高龄时爱上了一个二十四岁的女学生,他体会到嫉妒,他终于领略到性是男女关系之间的博弈,是利益关系上下风的争夺。
年轻垂死的肉体在失去肉体前醉生梦死般拍着裸照,展现肉体的美好。在将死之时,人类返祖般回忆起那些记忆中模糊的点滴并想要去追寻;在将死之时,人类总无可救药陷入恐慌,在此时以为作者会探讨所谓人生价值,但作者却转开了,反而转谈爱。
作者对从一而终的爱情或是最终承诺一段婚姻至死的人好像都有点讥讽的意味。大卫教授的儿子肯尼恨他的父亲的始乱终弃,可他也在一次意外让女孩怀孕并且由此陷入婚姻的枷锁,并且在婚姻外拥有情人,有着和他父亲一样的浪子心,这颗浪子心明显无法解开枷锁,他永恒地持久地一次次地陷入痛苦。大卫教授的朋友在临死之际亲吻他的妻子,而妻子竟然觉得他那时心里想着另外的女人。
教授在淫乱的师生恋中寻求快感,却轰烈无悔地陷入真爱,爱上一个失去了有着他曾经最爱的乳房的女人。割去乳房似乎象征着割弃性,在垂死之际,性爱如乳房般割舍掉了,真爱则会给化疗后脱去秀发的光头一个吻。
书中或多或少讽刺了现今当代人借着自由而声色犬马的性解放和各种为了驳斥传统而出格的行为。作者严肃地认为:“关键在于你不应该认为为了逃避传统习俗的束缚你非得令人不可思议地成为‘垮掉派’成员或波西米亚人或嬉皮士。成功地逃避传统习俗的束缚不需要有与你的性情和教养格格不入的夸张的行为举止或古怪的穿着打扮。根本不需要。”
作者喜欢在故事中穿插很多思辨,包括对垂死和死亡的理解,每个人都是垂死的,而又因为死亡的无处可躲不可预测,这样一看每个人又是永生的。作者喜欢打碎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又对过分离经叛道持反对态度。尽管通篇似乎看得出作者对所谓真爱的不屑,对性爱的鼓吹,鼓励每个人都出格干事儿,可结尾大卫仍旧是流于平庸找到真爱。
作者思绪纷飞,一些观点和论辩很精彩,但一些人物和故事出现地莫名其妙,看着有点闪回的感觉,我不喜欢;并且穿插着一些色情描写,实在是没必要。
《垂死的肉身》读后感(五):身体所包含的人生故事和头脑一样多
读注释就不难看出罗斯的作品有展示特定历史的成分在,将人抛掷在历史背景下赋予了作品更深的意指。(尤其是第八章)当然,这些描写是为了协助塑造人物,故事的主线、罗斯的落点始终在“垂死的肉身”。
这个垂死一方面是衰老造成的垂死,一方面是疾病造成的垂死。衰老以入侵年轻的姿态呈现,老少身体间的博弈突显了年轻与衰老的矛盾。而年轻美好的肉体却被缚上了疾病的套子,康秀拉得的不仅是癌症,而且是乳腺癌,“请注意,这是乳房。这不是一件小玩意儿。”这两种垂死都是在性的关系中被激化出来的,两者的“自我”在这种关系中得以确认。
之所以说只是性关系,是因为两人在情感上更像是一种自恋,对方只是他们达到自身的手段。值得玩味的是,结尾处这个六十二岁糟老头子的喃喃自语,“但我必须得去。得有人和她在一起。”“她会找到人的。”“想一想吧。再想一想。因为一旦你去了,你就完蛋了。”如此简洁而下意识的三句话,就将整部小说缠绕不清的情感交代出来了——他终于开始考虑她的境遇,她的需要,他担心她;可他的嫉妒心是如此强烈,或者说是年纪(身体)的自卑感作祟,让他始终无法在心理上与她达成平等;这种自卑感又化为一种自私与自恋,他仍想要保持她的身体留给自己的美好幻想,这对他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他们之间关系的本质。至于他到底有没有去,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其实大卫与康秀拉的关系在大卫与卡罗琳身上似乎呈现得更诚实些,这两对关系形成某种对比,虽说卡罗琳这位优秀的女性“只和最优秀的人睡觉”,但大卫在卡罗琳面前显然更为自信,在男性眼里,吸引人的只有肉体罢了,头脑不那么重要,沧桑的经历只会增添男性在面对这个女人时的优越感。(可见罗斯不喜欢女性,甚至是厌恶女性的,他只关心“美好的身体”带来的感官刺激。)
有一段乔治对大卫的点评很有趣:“你违反了审美距离的规则。你把和这个女孩之间的审美体验情感化——你个性化了这种体验,你情感化了这种体验,因而你失去了对于你的欣赏来说至关重要的距离感。”从这妒意满满的语言,以及乔治对大卫的关心来看,很像同性恋者,尽管他说是最好的朋友,但请注意,是唯一最好的朋友。若把这段话看作是大卫心里所想借着乔治之口说出来,那便是他身体不由自主,无法抵抗,却又无比清楚自己没法获得。
当肉体变得迟钝、衰竭而自知不再有吸引力时候,人才能更清晰地意识到欲望的存在。老人的身体让爱克制,也使得这种爱更深沉更无解。在精神和肉体的距离感中垂死挣扎,审美法则已经被不可遏制的欲望吞噬,变得微乎极微。反过来理解这句话,只有你违反了审美的距离,把审美个性化、具象化,你才会真正得到审美的体验,就像前面说的,只有在深夜乱序弹奏贝多芬时,你才真正进入创作者的状态中。在这里引入旁人的评述,看起来他深悟其道,想要拯救困顿、帮助跨过心里的坎儿,实则却显得有些可笑了。
结尾章妙绝,被死亡和衰老威胁的两人观看着属于他们所在的世界的狂欢,但这个世界又与他们切实的情感体验拉开了距离。现实秩序被这种生命的无情和无序打破,变成了荒谬的歇斯底里大狂欢。更在乎的一定是更加得不到的东西,年轻时候更在乎过去,认为过去的东西因为再也回不去而重要。衰老和死亡让人开始更在乎未来,因为自知余日无多,每一个明天都是希望(又多活了一天)与绝望(余日又少了一天)的矛盾并存。
老人肉体的钝感,欲望的衰竭,希望的虚幻,上升到年轻肉体上没有盼头地,残缺着一天一天过下去,在绝望的深渊面前惶惑。其中的性描写,更多的是体验和观看,而非绝对的沉浸,这是对性的反叛和质疑,更多是审美性,审美肉体,赋予衰老、疾病和死亡以审美价值。如小说开头那句“身体所包含的人生故事和头脑一样多。”这便是垂死的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