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瑞》读后感锦集
《少年瑞》是一本由徐然著作,麦克米伦世纪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瑞》读后感(一):近年来难得一见的本土原创优秀作品
让人耳目一新的国内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对,称得上“文学作品”四个字,难得的是,故事性非常强,具备让人一口气的强吸引力。
首先,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充满乡土气息,具备那种活泼泼的自然而然的生命力。打开书看完第一页就被这有朴实而又充满镜头感的语言风格给吸引住了,预感到遇到了一本好书,越往下看这种感觉越强烈,我想除了作者超强的讲故事的能力之外,语言的生动性应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少年瑞这部书发生的时代背景或事件直到现在还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但作者没有陷入俗套卖惨,同时很有技巧的淡化了话题的敏感性,从一个少年纯粹对家和亲人的感情出发娓娓道来,没有隔靴搔痒式的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说教,反而更真实更有代入感。
另外,个人认为这部作品应该没有年龄限制,成年人看应该体会更深!
为中国出现这么优秀的原创作品点赞加油!
《少年瑞》读后感(二):一路高歌,一路前行
瑞,是中国千千万万少年中的一员。他生活的年代,我想大约是在二十世纪中吧,因为他的故事里写到了土匪、粮管所,那是矛盾的年代。中国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走出来,革命、穷困、灾难、觉醒、崛起、还有沿袭下来的封建迷信,一股脑儿冲击着那个时代的青少年。在那样的大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少年会是什么模样?我很好奇。
《少年瑞》里的故事构架在真实社会背景的基础上,有我们这代人了解一些但又不太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社会思想。
那个年代的人大概都希望靠着学习奔出去,其实不论哪个年代,“唯有读书高”依然是上上的道理。可惜,少年瑞考上了县中学,家里却没有钱供他上学。现在想想我们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至少九年义务教育是可以免费的。那个年代的孩子期盼有书读,可是往往事与愿违。而每个孩子总是对这大千世界充满了各种疑问与好奇,他们对知识、对见识的渴望,是我们可以想象和理解的。倘若身边有一个肚子里的许多故事的人,那么他们自然会对这个人充满了崇拜。就像少年瑞写到的那位二爷爷,虽然二爷爷讲的一些故事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有迷信的元素,因为有对鬼神的敬畏,再加上凑巧事件的配合,更显得玄乎。
瑞的少年时代有很多因为现实社会所造成的无奈,但是人情温暖与真善美总还是相伴着他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那篇关于摩西奶奶的,这个摩西的名字首先就吸引了我,让人想起那位叫摩西的埃及王子,摩西奶奶称呼的由来故事里作了交待,少年瑞夜行,遇到狼,也所幸遇到了摩西奶奶,他没有被奶攻击,摩西奶奶觉得很奇怪,但是不知道这与“善良”、“正气”是否能划上等号,我理解着是瑞的善与正气,让他避开了灾难,遇上了好人。从这些故事里,让我读到了以往人家“夜不闭户”的友善与真诚。
刚开始读《少年瑞》的故事时,书中有不少情节我还不太适应,觉得有些别扭,但是再多读读,越加感觉到它的接地气。瑞父母的担当、爷爷的改变、姐姐对家人的关爱,还有二爷爷给予他的信念,每一个他身边的人都给予他勇气与力量。摩西奶奶那句“有人上门吃饭是好事儿,给儿孙积德添福。”既是对他人的帮助,也是对儿孙的眷顾,这是最质朴的行善。这样的儿童小说让新生代孩子读到不一样的童年故事,领悟人生的真善美。
《少年瑞》读后感(三):爱与责任让我们成长
小时候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坐在奶奶屋里的门墩上听她讲故事,有鬼故事有真人真事。奶奶的娘家与我们家相隔了二百里,小时候我会问奶奶,你是怎么走到爷爷家跟爷爷认识的呢?奶奶说,被你爷爷卖缸的板车拉过来的。 爷爷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多,为了糊口十几岁便跟着我老爷爷去很远的地方去卖缸,那时候家家户户盛水的都是一口大缸。 有一次赶上下大雪,爷俩就滞留在一个村子里,借住在奶奶家旁边废旧的一个小院子里,后来跟奶奶接触多了,就把奶奶从二百里外拉到了我家。
读《少年瑞》我就很自然的把他想像成我爷爷,想象成我们家的事情。那个年代我们也是黄河以北靠天吃饭的庄稼人,家里人丁兴旺但是人人吃不饱,为了生计,村里有的人逃到了山西,也有的到了黄河以南。
书中那个一边害怕一边为了家人能吃饱的信念支撑着的倔强少年,真如当时我的爷爷。所以读这本书有一种亲切感。 书中的少年瑞是一个胆小却又总是喜欢听二爷爷讲鬼故事的少年,他害怕村里的井里的水怪,怕二爷爷鬼故事里的鬼会出来害人。但是少年瑞 又是一个勇敢的小伙子,在那个饥荒年代,家里人多吃不饱而爹的腿病又复发,于是少年瑞为了一家人活下去一个人拉着六百斤的木头前往几百里外的山里去换粮食。
胆小的少年瑞一个人走上了“往北看不到头,往南看不到尾”的换粮之路,刚一上路,瑞的内心是忐忑的,怕把木头拉倒沟里,怕狐狸精出来祸害人,又怕遇见土匪,但是倔强的少年一边害怕着,一边出发了。 在本书中,作者寥寥几笔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大笔墨的对少年瑞一路去换粮食的心理描写,细腻、生动、真实的刻画了一个从胆小害怕到勇敢充满智慧的小少年的形象,也写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淳朴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时代风味。
在这本书中去世的爱讲故事的二爷爷陪伴了少年瑞的整个行程,通过二爷爷的鼓励也见证了少年瑞心智的慢慢成熟。 本书的作者徐然是一个悬疑小说作家,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帮助一位老人所写的《回忆录》写了一个关于倔强而又勇敢的少年瑞的完整故事了,语言具有很强的乡土气息,情节曲折动人。 读完这本书感慨颇多,人从来都是胆小怕事的,但是如果没有任何的动力或者责任要承担,可能会一直胆小吧。瑞作为家里唯一一个可以与父亲抬大门的男孩子,又逢爹的腿病复发,全家饿的奄奄一息之时,不得已不出发,这一路下来,瑞变得勇敢了成熟了。
爱与责任促使我们成长,爱与责任也让我们敢于承担。
《少年瑞》读后感(四):这就是成长的模样
所谓坚强,不过是痛过之后继续爱,哭过之后继续笑,累了之后歇歇脚还能继续走下去。活着都是不容易的,不仅要自己活得好,还要养活一家儿老小,尤其是在那个生活本就贫困的年代就更难了。听长辈说,以前在靠天吃饭的情况下,一年到头粮食不过仅能够填饱肚子,若是遇到灾荒连吃的都没,有的人会被活活饿死,又或者吃树皮和草根过活。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来说,这样的故事似乎很遥远,可它却实实在在的发生过。
《少年瑞》是一本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小说,它是来自中国作家徐然的原创作品,内容就是根据其父亲小时候的故事创作的。而小说所描述的背景几乎和我曾经听过的事情相吻合,可见上一代人活得究竟有多艰难。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那时候的人很勤劳,孩子们通常小小年纪就很懂事。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正是这个道理。
14岁的少年瑞本是一名无忧无虑的北方少年,家有爷爷、父亲、母亲、二姐姐和哥哥一家,这样的大家庭在那时是十分常见的,一家人住在一起其乐融融,非常热闹。平时,瑞很喜欢听故事,他总是在那个爱讲稀奇古怪故事的二爷爷在一起,缠着二爷爷讲故事。可是,这样的日子随着二爷爷的去世和粮食的日益拮据被打破了。哥哥在外教书,父亲腿疾复发,还是少年的瑞眼看着一家人即将挨饿,主动放弃了读书的机会,并踏上了卖木头换粮的旅途。
原本,父亲是打算让三舅爷爷陪瑞一起去的。可那时候通讯并不发达,交通闭塞,等瑞拉着木头去找三舅爷爷的时候却发现送信人并没有把话带到,而三舅爷爷也并不在家。该怎么办呢?初生牛犊不怕虎,从未出过远门的瑞在权衡之下抱着希望决定自己去黄河那边换粮食。
不过事情哪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单是那一车沉沉的木头就让瑞备受考验,但一想着等着粮食下锅的家人,瑞咬咬牙继续前行。一路上,他碰到了好多好心的人的帮助。当然,也有人看他年纪小想要欺负他,幸好最后平安的换到了粮食。换粮的问题解决了,如何带回去又成为一个大问题。回家的路上,沿途许多人为他出主意,就这样一路走一路换别的东西打掩护,少年瑞不仅收获了粮食还通过做买卖得到很多钱。第一次出远门能够平安回家,还能带回这么多东西,家人原本提心吊胆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也为瑞的回归感到开心。
那个原本胆小的少年,因为带着对家的责任和爱远行而变得勇敢起来,这就是成长的模样。真正的长大不是不害怕,而是即使害怕依然有向前的勇气,《少年瑞》就是这样一本正能量满满的儿童文学作品。
《少年瑞》读后感(五):小孩子做事也不会错
还记得安徒生童话里那个只有一匹马的农夫吗?农妇说,马留着也没什么用,让老头子用马去换些什么东西。农夫牵着马出门,一路走一路换,用马换了母牛,母牛换了羊,羊换了鹅,鹅换了老母鸡,最后又用老母鸡换了半口袋烂苹果,于是他们夫妻晚上吃了苹果派。“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
《少年瑞》的故事,与这个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却是反其道行之。
安徒生童话里,故事发生在一个老头子身上。《少年瑞》的故事发生在一个14岁不到的少年身上。
在我们世俗的眼光里,安徒生童话里的以物易物是每况愈下。而《少年瑞》里的以物易物则是一系列漂亮的交易。
这个故事发生在饥荒年代,不到14岁的瑞考上了县初中,但家中已经快揭不开锅了,老迈的爷爷和年幼的侄子,甚至眼看就熬不过去了。父亲把家里大门拆了,后院种的子孙树砍了,打算带着瑞,把木头拖到黄河南边的山里去换粮。但父亲腿疾发作,让瑞去县城找舅爷一起上路。瑞独自拖着木头来到舅爷家,发现舅爷出远门了。瑞决定独自上路去换粮。第一次独自出门、第一次拖车的瑞,南渡黄河,在山里用木头换了地瓜干和大萝卜,在矿上卖了白萝卜买了煤,回黄河北,卖煤并又换了些地瓜干和花生秧子,又在一个村子买了藕,在城里卖了藕,最后买了一大车稻草盖着几百斤地瓜面,带着一堆现金,回到了家。靠着这些粮食和钱,瑞一家顺利地度过了饥荒,并且力所能及地救济了乡邻。原来小孩子也可以撑起一片天。
瑞还是个少年,会有害怕。整个独自上路的过程中,穿插了他想象中故去的二爷爷给他讲故事的情节,或者说穿插了他回忆二爷爷给他讲过的故事。刚开始上路的时候,二爷爷每天晚上都出来给他讲故事、壮胆;慢慢地,二爷爷出来的越来越少。因为,随着路途,瑞也越来越勇敢、成熟、老练,不再需要二爷爷的陪伴与安慰。所以,这个二爷爷讲故事隐喻着瑞的成长。
总的来说,此书非常的正能量。应该来说,《少年瑞》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不那么美好的年代,但里面的人物大多善良质朴,对于14岁独自出门的少年予以了诸多照顾和帮助。熟悉了成人世界种种不那么美好的我,潜意识里一直以恶意揣度书中的人物,一直等待着人物的反转,但我一次次落空了。不是说书中没有反面人物,但作者突出人的善,对人的不善没有太多着笔。如此正能量的书,真的是非常适合小孩子读。
有趣的是,中秋节的时候,我看完书随手把书放在沙发上,我妈妈随手拿着书就开始读起来。我极少见妈妈读专业以外的书,她也一向对我乱七八糟什么书都看颇有微词。这一次,她津津有味地一口气读完了《少年瑞》,非常喜欢,事后还与我和女儿讨论。所以,我觉得此书的推荐年龄可以是6-99岁:)。
《少年瑞》读后感(六):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读《少年瑞》有感(1067字)
作者:苇眉儿
一直以来,充斥电视屏幕、手机网络等各种媒介的是“小鲜肉”“伪娘”“花美男”“妈宝男”……等各种风向和导向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叫人有如鲠在喉的不舒服感觉。年轻少年少女们动辄就颜值、男神、帅哥,一副疯狂的追星和三观不正的模样。当整个社会都如此大幅度、大篇幅地追逐这样所谓榜样的时候,社会整体的文化素质和道德底线就已经在下滑了。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记得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题目叫《少年中国说》,现在我依然能倒背如流:“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这样的中国少年,是何等铿锵有力何等风华正茂!徐然的新书《少年瑞》中的少年——瑞,就是这样一位中国少年,令人钦佩和折服。
故事中,爱听故事的少年瑞胆小怕黑,但饥荒灾年里家人饿得奄奄一息,他决定顶替伤病父亲,去远方给全家人换活命口粮。六百多里路,荒山野岭,咆哮黄河,茫茫风雪夜、善恶难辨的陌生人……
“让全家人都好好活下去”是支撑少年瑞唯一的信念。没有选择,只能一边害怕一边出发。少年瑞推着一车木头上路了,换过萝卜、煤、藕……一路走下来,惊心动魄,对于只有十四岁的瑞来说,一切都是第一次: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做买卖,第一次撒谎,第一次上当受骗……但每个“第一次”,都给了少年瑞宝贵的经验、丰富的阅历和沉甸甸的人生积淀。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事非经过不知难,男孩子就得多磨练、历练、锤炼,经历了风风雨雨,尝遍世间百态,才明白人间冷暖,才能知晓自己肩扛的责任,一路勇敢走下去。就像一块生铁,得经过烈火、淬火、敲打等步骤才能变成有用的工具,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少年瑞,在饥饿、害怕、恐惧、懵懂中,收获了温饱、温暖、勇敢、担当,一步步成长起来,成为一家人的希望和骄傲。
故事的语言极具地方色彩,有着质朴的泥土气息;情节跌宕起伏,起起落落令人绷紧了阅读弦;二爷爷谜一样的存在、出现和消失,是故事脉络的牵引线,很值得写作者借鉴,是信念的指引,是勇敢的汇聚,是神神道道的氤氲,更是少年瑞从懵懂无助到勇敢前行一路成长最好的印证。
社会需要瑞这样的少年,向上而行、向善而行、向美而行顶天立地响当当的男子汉,掷地有声,指点江山,少年强则国强!
书中有18幅精美插图,我很喜欢最后一幅插图配的话:“我长大了。胳膊粗了,个子高了,想得多了,怕得少了。”
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祝贺你,少年瑞,你——长大了。
《少年瑞》读后感(七):走着走着就长大了
文 | 海蓝蒲雨
小时候,我们会怕黑,会害怕跟陌生人讲话,会害怕一个人走夜路,会害怕山窝窝里那吃人的狼,会害怕故事里各种妖魔鬼怪,会害怕被人骗……人,越小害怕的事情越多。人一旦长大,很多害怕的事情就变得不那么害怕了,似乎走着走着它们就跑掉了。
《少年瑞》里的主人公徐瑞就是这样一位总是会害怕的少年,他怕的东西可多啦,连家里大杏树旁的井都害怕,更别提一个人出远门了。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少年因为家里连年饥荒都快揭不开锅了,带着一板车的木头到遥远的山里头换粮食去。这一走,就是十一天。他从一个惴惴不安有些胆怯的少年,变成了勇敢勇猛的大男孩,担负起了一家人的责任,成为了家里的“救命”星。
在父辈那个年代,饥饿如影随形。哪家哪户都吃不太饱,饿着肚皮是常有的事儿。掏鸟窝撸蛋,偷地瓜摸鸡蛋,扯下一把一串红舔舔甜味。那时候,大家的肚子都空,晃荡晃荡都能够听到水声。到了我们这一辈,也曾吃过苦头,能吃得饱,但是吃不太好。最盼望的是过年,一过年鸡鸭鱼肉全上,都是好吃的,吃得小肚皮滚滚圆。徐瑞一家的饥饿和穷,感同身受。
当看到徐瑞家里吃着霉地瓜干和棉籽,曾经过过的穷日子的回忆呼啦啦地从心底最深处涌了上来。俗话说得好,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徐瑞家那么多张嘴,饿得人都挪不动了,只能坐着干等。等,哪里等得到天上掉粮食啊。走,出去才能寻得到救命的吃食。这一重要的担子就落到了半大小子徐瑞身上。
在未出现饥荒之前,徐瑞从未单独一个人出过门。现在,他一个人拉着板车出了门,惊慌失措可想而知。好长好长的路,好沉好沉的车,面对未知的恐惧,还有前途渺茫的粮食,一个小小少年的胆怯情有可原。可是,现实是残酷的,换不来粮全家都要饿死。
在路上,徐瑞遇到了好多好多事儿。遇到了好心人魏大叔、摩西奶奶、杏花和杏花爹等,还遇到了骗他买白面大饼子的大娘和来抢粮食的假粮管所的“土匪”,还在冰天雪地的夜里碰到了嗷嗷捕食的狼,推板车上拱桥的时候还砸伤了手背出了好多血,还为了粮食担惊受怕三天三夜没有睡觉……徐瑞这一路真心不容易,大人都未必能够做到他所做的,这一路他依靠自己的能力换到了宝贵的救命的粮食。
突然想起了一首歌,它唱着:“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走吧,走吧,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绵延六百多里地,一个害怕黑胆怯的少年在岁月的磨练下,成为了一个勇敢勇猛有担当的好小子,他不仅救了全家人的命,还成就了不一样的自己。在他未来成长的路上,他不会再胆怯,不会再害怕,只要想想曾经那些奋不顾身的日日夜夜,他就会有勇气,继续向前,一路向前。
等宝宝再长大一些,我会和她一起读这本《少年瑞》,告诉她什么叫勇气,什么叫智慧,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也希望她跟徐瑞一样,带着一颗勇敢的心,不畏艰险,一路向前。孩子,别怕,带着一颗勇敢的心,大步往前走。所有人都一样,走着走着就长大了!
《少年瑞》读后感(八):一边害怕,一边出发——读《少年瑞》
我的父亲和《少年瑞》的主人公一样,出生于北方的农村。他的少年时代同样经历了少年瑞和他的家乡父老所经历的三年自然灾害。也许是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人们特别喜欢忆苦思甜,所以,父亲经常向我们回忆起少年时代的心酸往事。对于父辈们来说那是一天一天熬过来的,但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来说,就是一个故事、一段传奇。所以,读《少年瑞》的故事,我感到特别的亲切,那些难以下咽的地瓜干面、那些被饥饿的人们吃的光秃秃的树枝和树干,那些或许因为丢了一件褂子便被父母打一顿的少年……这些曾经真实的发生在父亲身上的故事,都在少年瑞的身上上演着。读这本书,不像是在读故事,更像是在追忆发生在千千万万个像父亲和瑞那样穷苦的农村少年的充满苦难和奋斗的青春,更让我看到了他们从穷苦中走来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永不向困难低头的生活态度。
《少年瑞》的主人公徐瑞是一个胆小怕黑的北方少年,尤其害怕故事中的鬼怪真的会在夜晚出没,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各种各样的故事的喜爱。数月暴雨带来了饥荒灾年,看这饿的奄奄一息的家人,他决定顶替腿伤复发的父亲,拉着一车木头,跨过黄河,去遥远的山里给全家人换活命的口粮。第一次独自出远门,他其实怕得要命,六百多里地,路上要经过有狼出没的荒山野岭、渡过咆哮的黄河、还要面对茫茫的风雪夜、善恶难辨的陌生人……可对家人深沉的爱和少年的自尊心,迫使少年瑞就这样一边害怕,一边出发了。一路上,他经历了很多的艰难险阻,甚至性命攸关的时刻,但只要一想到全家人都在等着他换的粮食活命,他就充满了勇气和力量。一路上,他遇到了好多人,学会了很多事。他不仅变得强壮了,成为了一个拉车的好手、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辨别人心、如何做买卖,懂得了吃亏是福,与此同时,他还学会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充满希望的坚强的活着。
《少年瑞》除了故事曲折生动外,故事里的各个人物刻画的都很立体、丰满,性格特点鲜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陪伴着少年瑞远走他乡的二爷爷,在瑞害怕时给瑞勇气、在瑞孤单时给瑞陪伴的“老人鬼”。其实,这个二爷爷何尝不是原本弱小的少年瑞渴望强大的一种信念呢。他和二爷爷的对话,实际上都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挣扎和自我鼓励罢了。世界上从来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是瑞对亲人的爱给了瑞长大的勇气,给了瑞强大的力量。这份力量,不仅改变了瑞,帮助瑞成长为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这份力量,也无形中影响了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的爷爷,让他从一个怨天尤人的老人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老者。
《少年瑞》留给了我们很多的人生智慧,不仅教会了我们对生活要像瑞的父母一样,永远充满信心,相信只要一家人健健康康、齐心协力,一切都会好起来。更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家。就像娘说的“有房子不叫家,一家人都活着,在一块说话,一块笑,那才叫家。”
世界上,又有谁不是一边害怕,一边出发呢?在前进的路上,只要心中有爱,我们一定会慢慢变得勇敢、强大。
《少年瑞》读后感(九):千难万险,莫要退却。
我怀着浓厚的兴趣读完《少年瑞》,虽然是一本儿童小说,却让我感触颇深。简单的故事主线,作者却写得惊心动魄,让我看得酣畅淋漓,大呼过瘾。跟随着瑞一起历险,有欢笑有眼泪,会惴惴不安,也会舒心地松一口气... ...可惜我的儿子六岁不到,不然真恨不得塞到他手里叫他快快读完,看看瑞在面对千难万险,却从未退却,勇往直前,救了一家老小的命。
我们的主人公瑞十四岁了,跟一般大的男孩一样调皮捣蛋,还被爷爷形容是屎壳郎。他平时跟会讲故事的邻居二爷爷最好了。可是二爷爷讲的是鬼故事,瑞越听越怕,却越怕越爱听... ...这一年他考上了县中学,却没跟家人提过。因为年成不好,遭遇饥荒,家里已经揭不开锅。 瑞担任卖木头换粮食的重任。为什么说是重任呢?瑞要独一人用一辆板车拖着满满一车木头,再拉到离家几百里路的黄河南边,卖掉木头换成粮食。-
这一路,我们瑞可是不容易啊!经历了他出生十四年以来从未面临的困难... ...
本来是要找到三舅爷爷一起过黄河的,可他出远门了,瑞扑了个空。起初,瑞在心劲儿最满的时候做了决定:自个儿去黄河南边,自个儿用木头换粮食。临到晚上睡觉,瑞感觉一下子又变得不一样了:还是二话不说直接拉着木头回家吧。翻来覆去睡不着,把圆罐子想象成圆脑袋... ...瑞想起二爷爷讲的圆罐子脑袋的故事壮了胆。早上起来最终下了决心:一路向南,一路向南。
瑞能下定这个决心是让我最最敬佩的!虽然平时有些调皮,但关键的时候却能担起责任,不畏困难。此后,他经历了渡口盘查,大雪夜宿荒野... ...用煤换了地瓜干,加上之前的地瓜面,瑞从孙三姐家出来,拉着满满一车粮食赶夜路。结果碰到个自称粮管所的人要没收,瑞好说赖说都没用。瑞用力踹了那人一脚,抽出粗棍子,咬牙瞪眼“要粮食没有,要命一条”。我们的瑞用性命保护着救人的粮食。这才是十四岁的孩子啊!用自己的命担着一家人的命,变成是铁汉了!
所幸,除了这个人。瑞一路碰到了太多好心人的关照:莫西奶奶,小树儿一家......
经历苦难,回到家,见到娘,才叫人激动呢。娘眼泪唰唰往下掉,瑞想笑,眼泪却下来了,我也眼泪哗哗的。做了妈妈的人看到这都会感同身受,半大的孩子一个人跑了十多天的路,不知道遭遇了什么,现在终于回到了家,心里是百般滋味... ...
不愧是儿童读物,作者对瑞的心理描写太棒了!我小时候就怕鬼,其实我现在还怕。所以关于瑞害怕二爷爷故事中出现的各种鬼怪,我太能理解了。
整个历险过程,一直贯穿着二爷爷给瑞讲得故事。每每深夜里瑞害怕时,二爷爷就出来给他讲故事了。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既是陪伴,更是鼓励。直到瑞意识到再也没找过二爷爷了,他是真长大了,再也不害怕了。作者这个构思还是很精妙的!
等我孩子读小学了,一定让他好好读读。这本书对今天的孩子真的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瑞的勇敢担当,不畏艰难值得他们好好学习。男子汉是什么样!即使遇到千难万苦,也不要轻言放弃。所以不要成天疯迷那些所谓的偶像,看看瑞!
粮食是多么宝贵的东西!当年的人可要用命换回来!现在的孩子每天挑三拣四,有的甚至浪费粮食。粒粒皆辛苦可是真言!
瑞闯荡的经历就是他成长的过程!都说苦难是最宝贵的财富。面对千难万险,莫要退却,勇敢面对,成人成事!
《少年瑞》读后感(十):成长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这世界上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少年瑞》是我迄今为止看到过的最好的励志故事了。这个朴实而又充满力量的故事让我为之震撼。小时候家里摆摊做买卖,每到晚上收摊的时候是我最害怕的时候,因为母亲要在前面拉车,车上装满剩下的货物,而我就是后面推车的角色。尤其冬天,身后搜搜的大风,鬼哭狼嚎的吼叫,总觉得后面有人跟着我,满车的货把前方拉车的母亲堵的严严实实,似乎在那漆黑的夜里只剩下我和风声。当时一路回家的我心中总似装了一只小兔子,直到进家门的那一刻,我才叫不紧张。那样的日子好似持续到我上初中开始住校,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直到走夜路不再害怕、、、、、
本书以北方荒灾年代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北方少年瑞如何将绝望变为希望的励志故事。图文并茂,生动曲折,瑞的蜕变正是一部少年成长记,细腻而真实。如此幸福的我们肯定无法想象人们被饿的脑袋大,胳膊细,全身浮肿的样子,听起来可能就是一个故事一个传奇。但当我们去和父辈深入沟通,会发现他们那代人赶上了1960年的自然灾害,听听他们的故事,就很容易想象瑞处的年代是何等的困难。
瑞是一个胆小的孩子,也是一个爱听故事的孩子,于是作者制造了二爷爷这个讲故事的人物,虽然他都没有活过第二节,但却贯穿了全书。二爷爷是个谜一样的人物,也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人物,他像条牵引线,贯穿始终。在瑞迷茫害怕的时候,二爷爷是一种信念的象征,给予了瑞信心和勇气。
饥荒让考上县中学却没提的瑞突然长大,面对饿的奄奄一息的家人,只有一个想法:让一家人活下去!于是从来没出过家门的瑞踏上遥远的换粮之路。道路遥远,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拉着那么重的车,风雪漫漫,恐惧和未知可想而知。瑞从一个小家走入了大社会,他遇到了人生中从来没有遇到的事情,瑞从用木头换萝卜,挣到的钱买煤,又卖掉换地瓜干,买藕换钱,直到用一车木头换回了救命的三百多斤粮食和二百多元钱,他遇到了坏人,也得到很多了好心人的帮助,这个蜕变的过程让胆小的瑞变得成熟。文章前后呼应,从黑夜开始,结束于黑夜,从二爷爷开始,也从二爷爷结束。
另外对瑞的父母和爷爷的人物性格的描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活态度乐观,善良的父母是智慧的,遇到困难想办法而不是怨天尤人,最后爷爷也被感染,发生了转变,种了很多很多菠菜,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想也是瑞能够勇往直前的缘由!
故事看完了,我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教会了我什么叫勇敢,什么是责任,这才是中国少年原有的本色!
现实和理想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走过去这个过程叫做成长!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受很多伤,会悲伤哭泣,会觉得痛。许多事情总是在经历过后才明白:痛过了,便坚强了;跨过了,便成熟了;傻过了,便懂得了适时的珍惜与放弃。
只有这样,才能遇见一个全新的自己!强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