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境浅说》读后感摘抄
《诗境浅说》是一本由俞陛云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境浅说》读后感(一):为诗之道,重在意境
文/赵客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是初学者最好的古诗启蒙书籍之一,收录了唐代的上佳诗作并加以注释。然而现代社会西学东渐,除了上学时能学上几首古诗,大约极少有人能将唐诗三百首熟读。传统诗词文化是中国的一大特色,汉语的平仄对仗之美其他语言难以模仿。今人久不学古文,对诗词中的格律句式典故多有不通,不似民国时期的先生们基础扎实。
虽然说唐诗宋词,诗词到清末民初已经式微,但比起今人来仍然是颇有造诣的,民国时俞陛云先生正是其中之一。俞陛云字阶青,别号斐盦、乐静、乐静居士,是清末闻名中外的经学大师俞樾之孙,现代著名红学家俞平伯之父,曾于光绪年间中举人。俞陛云幼承家学,受祖父曲园老人的亲自指导,在文学、书法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尤其热爱诗词,平日多有诗作。《诗境浅说》是俞陛云先生教育孙儿孙女学习作诗的书,取唐诗一首或佳句一联,将时代、背景、声调、格律、意义及句法、字法剖析言之,一一讲解,极其适宜于初学者。
高中时为了应试,曾经背了不少诗词和金句,然而却囫囵吞枣,只知其形,不得其意。如杜工部的《春夜喜雨》中的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俞阶青先生先引《诗经·小雅·谷风·信南山》中句:益之以霡霖,讲雨的应时不在倾注而在透润。何为透润呢?如酥如膏。随后又比较李商隐咏雨的诗句”气凉先动竹,点细未开萍“和柳宗元的“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解释笔力和寓意的不同。
又如崔颢的《黄鹤楼》被誉为千古名诗,就连诗仙李白都自叹弗如。宋代学者严羽更是在《沧浪诗话》中对这首《黄鹤楼》评价: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一首大家都公认的好诗,却极少有人说好在何处。俞陛云先生认为佳处有二:七律能一气旋转者,五律已难,七律尤难;大历以后,能手无多,崔诗飘然不群,若仙人行空,趾不履地,足以抗衡李杜,其佳处在格高而意超也。
曲园老人曾云:学古人诗,宜求其意义,勿猎其浮词,徒作门面语。俞陛云先生谨遵老人教诲,不着重流于表面的华丽字句,而以诗的意境为重,从大处着手,正是为诗之道。比较现在所谓古风歌词,以绮丽华美为佳,因词害意,强行押韵,不知所云,难免落了下乘,正该多读本书。
《诗境浅说》读后感(二):诗中自有欢乐屋
在我还小的时候,最喜欢呆在爷爷身边,听他讲以前打仗的故事了。惬意的午后,爷孙二人依偎在书房,伴着柔和的阳光亲切地交流,是怎样一番快乐的时光。《诗境浅说》便是爷爷俞陛云为其孙讲演的启蒙诗歌,想来爷孙二人当时也定是非常享受的。 说到俞陛云就得提三个大人物——一是章太炎,他是国学大师、经学领袖、文字语言学界的泰斗,而俞陛云便是他的老师。二是《古书疑义通例》的作者,清末朴学大师、古文专家俞樾,而俞陛云则是他的孙子。三是现当代文学家俞平伯,他是俞陛云的父亲。这三位人物的出现,恰好揭示了俞陛云的过人之处,就古典文学方面他所得到的资源与教育已然是独得天厚。由此可见俞陛云的功底有多扎实,家学有多深厚了,也因此《诗境浅说》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到诗的境界有三: 第一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 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青玉案》 这三重境界说为后人们研究诗词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热衷于诗歌评论、诗词鉴赏等领悟的人更是将其奉为圭臬。 而俞陛云的《诗境浅说》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并称为诗词双绝,可见俞陛云在诗词方面的成就与造诣极其突出。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何其有幸能够品读到这位先生的作品,拿到这本书不仔细品读真是对不起这些优秀的文字在字里行间里渗透出的大家风采。 《诗境浅说》俞陛云在序中说,所作的这本书当初的目的很简单,仅仅是为了放暑假的孙儿女。孩子们放假与爷爷为伴,儿孙绕膝的日子里他将所学《唐诗三百首》摘录一二,一为孩儿们普及诗歌知识,比如律诗、绝句,声调、格律;二为孩儿们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让他们从小接触诗歌,热爱诗歌文化。如今也算是便宜了我们,跟着老人家一起读诗品趣。 《诗境浅说》分甲编、乙编、丙编、丁编、续编,有整首诗的选取,从诗歌的背景、具体词句的意思、所表达的思想着手,将李白、杜甫、孟浩然、韦应物、刘长卿等诗人的全诗诵读、赏析,也有从元稹、杜牧、温庭筠、张籍、刘禹锡、李商隐等诗人经典篇章里择取一二名句加以介绍。续编里所添加的五言、七言绝句例子颇多,汇集成了一本实用的诗歌指南。 如果你想了解唐代的诗歌,如果你想诵读一二,如果你想陪伴儿女品读,那么不妨拿起这本《诗境浅说》,没有复杂难懂的语句,没有晦涩难懂的字词,有的只是满腔热爱古典诗歌的热情与儿孙满堂的欢乐。
《诗境浅说》读后感(三):且说古诗
读古诗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陶冶情操的良药。从小时候起,我们便在课本里接触古诗,老师教我们读诗、背诗、解诗、赏诗。读诗,是一种美。一般我们读诗只是纯粹的把诗背下来,弄懂它的大概意思。只觉得这诗很美,却说不上来美在哪里。读诗,是一种境界。解诗,却是需要个人的文化底蕴。我们很少去了解一首诗的境界和高度,只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主旨思想,以及作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而殊不知,诗中的境界才是最有韵味的。
俞陛云的《诗境浅说》是一本古典诗歌的启蒙读物,适用于古诗入门者读。书中收录了李白、杜牧、孟浩然、白居易等一百多位诗人的四百余首诗歌。他融合了自己的阐释和评解,对于古诗的鉴赏有着独特的见解。从句法字法、意境、诗人的思想情感等方面入手,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古诗之美。都说读诗容易点评难,俞陛云的评解能够清晰的指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与每句诗的意境只所在,俞陛云的学识渊博可见一斑。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首句的“西陆蝉声唱”道出了听闻蝉声而有感而发,直接点题。三四句的“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则是由蝉想到自己,借景抒情,叹自己满腔抱负奈何已老,力不从心,那种不甘心与无奈,让人顿觉悲凉。“露重飞难进”则用蝉因为露重而难展翅飞来暗喻自己蒙冤入狱。最后的“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来咏物言志,借蝉鸣表达自己的处境艰难。蝉鸣我今日听见了,而谁又能听见我的声音呢?最后的反问句,是在问别人,也是在问诗人自己,因为自己也不知道结果。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物寓意。而作者在赏析的同时,也列举除了一些典型的咏物言志古诗来供读者们参考,更好的了解这一类型的诗词与诗人。从而熟悉咏物诗,加以赏析时便不觉困难。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是一首极美的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万花盛放,蝴蝶戏舞,莺燕鸣啼,给人一种春天的感觉。而诗人从黄四娘家过,很显然是在散步其中,闲情雅致之景与唯美之境相结合。诗人用“花”、“蝶”、“莺”等大自然中的生命体来描述这美轮美奂景象,而用配以动词“满”、“压”、“舞”、“啼”,一句一个动词,将静景变为动景,无声胜有声,让人更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和乐趣。
古诗之美,美在意境。读一首古诗,不仅要理解它其中的含义,更要体会它所表达的意境之美。对于古诗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毫无疑问是最好的选择。它带领读者领略诗歌的声调格律,对于诗歌的阐释和点评,是由浅到深,让读者能体会到古诗之美,也能更好的赏析诗歌。
《诗境浅说》读后感(四):一本深入浅出的读诗随笔
一本深入浅出的读诗随笔 唐诗宋词元曲,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几个连贯词了,意思也很明了,这几个朝代里,这几种文体是最盛行,而且达到了最高水平的。尤其是人们最熟悉的唐诗,知名度也最高。在中国,从古至今,任何小孩子的童蒙课本上,都要学习背诵唐诗的。像李白的《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小时候背诵的唐诗太多了,但是经典的这些,估计每个人都有深刻的记忆。 还有一本唐诗选本,非常有名气,是《唐诗三百首》。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能吟。这本诗选很有代表性,把唐诗的基本类型以及名篇都收入其中了。小的时候,我就经常没事拿出这本书来读,读的久了,有的篇什就会背诵了。这也为我以后写诗,打下了基础。后来,又读了一本王力写的《诗词格律》,觉得十分感兴趣,就捋了捋内容,按照上面讲的,开始写作古诗了。为什么说写古诗呢?因为,唐诗的格律是很严格的,而自己的作品远远达不到格律要求,所以退而求其次,只能往古诗里靠拢。 反正,自己是写了不少五个字的七个字的诗歌,不计格律,有的还是押韵的,读着算上口,也就觉得不错。毕竟,这也是一种创造的幸福,业余看看,有个情感抒发一下,挺好的。因为爱写诗,看的也多。曾经友人送给我一套《全唐诗》,至今五六年了,也没有读完,才读了十分之一不到。时间不允许,自己也没有坚持。剩下的杂七杂八的诗词作品,读的很多,记住的真没几个。但是不是没有作用,读书往往持久下来,气质变化和文学涵养,就在其中蕴含了。所谓,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有个晕染熏陶的过程。 写诗的作品读的没记住几个,理论上的东西倒记住好几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司空曙的《二十四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都不错。不过读的也都是囫囵吞枣,但是书名是记住了的。这本《诗境浅说》,读的也比较轻松,它算是个赏析类的作品。作者教育子女之余,把讲课稿本整理出来,居然就是一部很好的唐诗解读作品,可见,作者对唐诗的了解浸润是很深的。据介绍,作者平时也是写作唐诗的,而且颇有成就,这可以互相验证。新作诗歌和赏析诗歌,都是相互有关联,促进的。 会写诗的人,比纯做文学理论研究的人更具有理解上的优势,以及写作的体验。这就能够深入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境况,解析起来,也更全面和精到。所以,看这本书给人的一个最大收获是,你会知道古人写诗的入手处和精彩处在哪里,他的意思和精神指向在哪里。这对于无论是写诗的还是仅仅读诗的人来说,都有非常大的益处。再有,就是你可以学习许多经典的诗句,温习一些过去读过但印象不深的诗句,这是陶冶熏习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
《诗境浅说》读后感(五):俞陛云点评诗的意境
近几年,诗词类节目大火,掀起了一场全民国学热。说到学习唐诗,《唐诗三百首》是人手必备的。《唐诗三百首》版本众多,主要包含诗的读音、注释、简要说明这些基本内容,适合普及,但不够深入。很多人和我一样,闲来翻看《唐诗三百首》,能够熟练背出许多名句,但真要剖析句子妙在何处,未必能说得出一二。想要达到更深层次的欣赏,就不能忽略诗的格律、句法、意境的分析。俞陛云先生的《诗境浅说》刚好能够补充这方面的知识。
俞陛云字阶青,号乐静居士,是近代诗词大师,经学大师俞樾之孙、红学家俞平伯之父。《诗境浅说》是俞先生的重要作品。俞先生曾经给孙儿女每天讲一首诗,把每首诗的声调、格律、句法、意境等内容,一一剖析。这本《诗境浅说》便是由此积累而成的一份私家教学精华,是经典的诗学启蒙读物。在序言中,俞先生提到,其先祖曲园公(俞樾)曾说过,“学古人诗,宜求其意义,勿猎其浮词,徒作门面语”。这本书正是遵循这样的教导,重在“求其意义”,解说诗的要点和意境。
对于初学唐诗的人,或者爱好唐诗的读者,把《唐诗三百首》和《诗境浅说》结合起来,必定能够对唐诗有更全面的理解。
比如讲到杜甫的《旅夜书怀》, 俞先生把这首诗同李白的《夜泊牛渚》相比较。同样是临江书感,杜甫写出了身世之感,李白则写出了高旷之意,都是气象干云的佳作。杜甫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说自己虽然善于写文章,但并未帮助自己显名,老病之躯也不适宜做官,功名声誉都无所得,只得漂泊一生,身世可叹。而李白则说“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虽然自己能登高赋诗,才气不输给古贤,可是所追慕的谢公早已仙去,无法倾听自己的心声,只好“挂帆而去”,旷世高怀,由此可见。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有道理,却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古人读书启蒙,学的都是传统国学知识,打好了诗文的基础。所以古人再读古诗、古文,基础方面没有障碍,更容易掌握其精髓。现代教育环境下长大的人,国学基础比古人薄弱,如果直接拿跟古人学诗相同的书目来阅读,比如清代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难免有理解上的隔阂,非常需要好的引路人指点迷津。
像俞陛云先生、龙榆生先生这样的诗词大家,就是难得的引路人。他们成长于传统教育的熏陶之下,在诗词方面造诣颇深,学识渊博。他们又生活于近代,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的讲解,对现代人来说,也容易接受。他们是传承古代文化知识、沾溉后人的最好人选。俞陛云先生的《诗境浅说》、龙榆生先生的《词学十讲》,都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好书。
对古诗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学学基础的格律、句法知识,如果兴致所致能习作几首,也是蛮有一番文雅之趣的。
2018.08.19雾凇
《诗境浅说》读后感(六):我们来和老先生聊一聊诗境
诗评体蕴尤深。诗词需慢品,仓促读过还需重读。咏物诗当有题外之味。唐人咏物,每有仅于末句见本意者,然取喻本无确定。凡作客途风景诗者,山川形势,最宜明了,笔气能包埽一切,而句法复雄宕高超,斯为上乘。凡登高者,贵有包举一切之气概。作诗如用重叠形况字,以酷肖而善体虚神为要。
野棠自发空临水,江燕初归不见人。《资治通鉴》元嘉二十八年:“魏人凡破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杀伤不可胜计。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所过郡县,赤地无馀,春燕归,巢于林木。”
《诗境浅说》是俞陛云先生为家中孙儿女“欲学为诗”特意编选的启蒙读物,专论唐朝律诗和绝句的作法,侧重于分析每首诗、每副名联的“声调、格律、意义及句法、字法”以及“诗境之妙”,观点独特,品评精到,颇能给人启发。
遥怜儿女无章法,肯将衰朽作诗篇。俞阶青为儿孙编的诗集,虽为浅说,实有裨补。谋篇布局、遣词炼字、类似笔法散落其间,比瞿蜕园的《学诗浅说》要具体而深入。
此番读《诗境浅说》,陛云先生选诗特点在于 好于诗情做文章。所选五言七言绝句律诗,皆是有情之作。没有选入古体诗固然遗憾,好在每首诗的评析读来满目珠玑通篇妙语,虽说比起苦水先生来显得中规中矩,却是最基础的对诗境的探讨。
学古人诗,宜求意义,勿猎浮词,徒作门面语。“取乎其上,达乎其中;取乎其中,达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熟读熟参了什么,与诗心诗力如何之间,便是有这样不爽错的因果。
诗境本存乎一心,无需长篇累述,点睛即可,因此浅说很适宜。字里行间,深切感受到作者旧式文人的书生意气,可曰儒雅,可曰倜傥,但却没有迂腐。以前印象,秀才就是老八股,大师就是沉迷故纸堆。今贴近看来,每个时代的他/她们,也都是钟灵毓秀,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感情,各有一段风情。国学,自有它本身的生命力,因为这传统,这文化思维,对社会关系的关注,对自身的探究,对情感的本位尊重,古今同一,绵延不绝。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言到意到,精悟妙味。虽本为启蒙之作却妙笔颇丰,所选诗歌亦是自成体系。运典自如若此,寥寥数笔,画面顿现。感于先生家学之渊源,甚愧资陋恐是难堪童稚罢。
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殷勤竹林寺,更得几回过。 绿暗红烯出凤城,暮云宫阙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小院无人处,烟斜月转明。清宵易惆怅,不必有离情。
《诗境浅说》主要讲诗,且讲得让人懂,是一个蛮累的事。中国人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话对诗很是适用,读诗有时是需要意会的,而真能意会者却不多,而能对他人言者更少,因为不少诗人写诗时是疯狂的状态,而讲诗则要有逻辑。讲诗的书很多,我最初看的一本便是《诗境浅说》。《诗境浅说》虽说是老先生暑假闲暇时的课子文字,然而对于学诗当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小书。《诗境浅说》的作者是俞陛云,我的祖父。他是晚清经学大师俞樾(曲园)的孙子,现代文学家俞平伯的父亲,套用《围城》里介绍董斜川的话,就是“名祖之孙、名子之父”。他本人考过探花,也有诗名,写这种书当然够资格。
《诗境浅说》读后感(七):『铭悟我闻』《诗境浅说》
国学大师钱穆在《谈诗》一文中说:读诗不是为了成为诗人或文学家,而是学会欣赏,通过欣赏接触到更高级的人生,获得一生中无穷的安慰。那么唐诗在中国诗词中的地位如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词以境界为上”,朱光潜也在《诗论》中专列一章谈“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那么怎么样叫好诗?我们如何欣赏好诗?《诗境浅说》收录了王勃、骆宾王、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李商隐等100多位诗人的400余首诗歌及诗歌摘句,并加以阐释点评,意在启发诗歌初学者领略诗歌的声调格律、字法句法之美。文字浅近纯正,点评阐幽发微,是学诗、读诗的指路之书。
《诗境浅说》,作者是俞平伯的父亲俞陛云。正如序中所写,这是老先生写给儿孙的学诗启蒙书。所选诗句虽然都是唐诗中常见的经典,但从写作的方面进行评析,便有别于其他诗选。老先生的评析旁征博引、精炼简洁,可读。《诗境浅说》,俞陛云著。比起祖父俞樾和儿子俞平伯,俞陛云的名气无疑要小很多,不过这位光绪戊戌科的探花郎也着实是有真材实料的。《诗境浅说》据说是他教儿孙学诗的读本,一诗一评,评语不过百十字,抓的却多是诗眼所在。我读诗只觉得“好”,读了他的评才知道好在哪里。首先,出于一个民国人之手,必文字上是推敲熟练的。民国的文人,都有深厚的国学基础。再说这本书的立意,为学诗,爱诗之人,评析诗句,立新阐旨,自成一格。 先生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家学渊源,虽是启蒙读物却并没有流于表面,猎其浮词,反而求其意义,典故出处信手拈来。品诗这种东西还是看真正懂的人评,读起来才畅快啊。
寻常之事,人人意中所有,而笔不能达者,得生花江管写之,便成绝唱。
王维诗被称为禅诗,简单平易的句子,却饱含意蕴。“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看似无路可走,穷途却并非末路,不如随意而行,豁达之人必有豁达之境。俞陛云《诗境浅说》曰:“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送杜少甫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俞评:送别之词,一气贯注,如娓娓清谈,极及行云流水之妙。
“风吹弱柳平桥晚,雪点寒梅小院春。”——温庭筠《和友溪居别业》。弱柳新绿,微雪莹白,寒梅嫩红,色调丰富;更兼风吹、雪点,于灵秀中赋予一丝动感;平桥傍晚,小院初春,景色秀雅,细品之,如赏工笔之清雅。《诗境浅说》谓之“不事锤炼,而风致如画”。
"林藏初过雨,风退欲归潮。"(唐•祖咏《泊扬子津》)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曰:"此类写景句,佳处在炼字。林中可藏雨,而初过之雨,余湿尚留,则藏之可久。风力可退潮,而欲归之潮,涨势已衰,则退之尤易。非仅“藏”、“退”二字之确,且言之有故,作写景诗之炳烛也。"
“樽前话尽北风起,秋色萧条胡雁来。”——马戴《送友人游边》。诗言送别友人,却不言送别,单言塞外边景,秋色早寒。萧瑟北风,单飞胡雁,用秋寒来衬托送友游边的氛围和心境;樽前话尽,无言胜有言,只有胡雁哀鸣,寄托话外之言。《诗境浅说》评此诗重在气格之高,不在修饰词句也。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境浅说续篇》:春宵人静,闻笛韵悠扬,正引人幽绪;及聆听曲调,不禁黯动乡国之思。释贯休《闻笛》诗云:“霜月夜徘徊,楼中羌笛催。晓风吹不尽,江上落残梅”。同是风前闻笛,太白诗有磊落之气,贯休诗得蕴藉之神,大家名家之别,正在虚处会之。
陛云先生评李白:“天才超绝,用笔若风樯阵马,一片神行。”并以李白《渡荆门送别》为例: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陛云先生评:“次联气象壮阔:楚蜀山脉,至荆州始断,大江自万山中来,至此千里平原,江流初纵,故山随野尽,在荆门最切……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江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又说:“近人凌霄诗‘离情从此如春水 ,随着扁舟日夜生’,意境与此略同。”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梦得与元微之、韦楚客、白乐天同赋此题。梦得诗先成,乐天览之曰:四人共探骊龙,君先得珠,余皆鳞爪矣。遂罢唱。 俞陛云评此诗:此诗乍观之,前半首不过言平吴事,后半首不过抚今追昔之意,诗诚佳矣,何以元、白高才,皆敛手回席?梦得必有过人之处。……余谓刘诗与崔颢《黄鹤楼》诗,异曲同工。崔诗从黄鹤仙人着想,前四句皆言仙人乘鹤事,一气贯注;刘诗从西塞山铁锁横江着想,前四句皆言王浚平吴事,亦一气贯注,非但切定本题,且七律能四句专咏一事,而劲气直达者。在盛唐时,沈佺期《龙池篇》、李太白《鹦鹉篇》外,罕有能手。梦得独能方美前贤,故乐天有骊珠之叹也。
诗是文学中的文学,诗的精微、诗的智慧、诗的烂漫、诗的意境,的确是文学的最高境界。如果读一部文学作品,读到的只是故事,只是情节,要么是作品本身没有诗意,要么是阅读者没有诗意。这就是浅阅读。俞陛云身为诗词名家,创作了大量诗词作品,其对前人诗作的领悟自然有独到之处。《诗境浅说》本意是启蒙的,对所选之诗逐联逐句加以讲解,意浅而韵纯。书中凡每首诗、每一名联的“声调、格律、意义及句法、字法”以及“诗境之妙”等都进行了仔细的推敲和剖析,往往能体察入微,做出深入浅出的精到品评。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勾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
《诗境浅说》读后感(八):初学诗者的方便法门
我读着,恍惚中竟有看武侠小说中高手过招的感觉。
旗亭画壁的故事,大约读诗的人都知道。
故事载于唐薛用弱的《集异记》。说开元年间有三个大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既是诗友,又是酒友。一日,天寒微雪,三人聚饮旗亭(即酒楼),饮至半酣,有歌姬登楼,其中四位冶艳之极。旋即歌姬献唱,所唱多当时名诗。
三个人猫在角落,趁着酒兴打赌:“咱们仨写诗,都觉得自己的诗好,谁也不服谁。今天看看歌姬们唱谁的诗多,谁就更厉害。”
约定已毕,但听一歌姬微启檀口,唱了一首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就在墙壁上记了一笔(是谓“画壁”)。随后两位歌姬又分别唱了高适和王昌龄的诗各一首,王之涣坐不住了,有点耍赖似地道:“这几个歌姬都水平不高。那个最漂亮的紫衣姑娘才是识货人,若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认输;若她唱了我的诗,你们都得服我。”
须臾,紫衣歌姬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顾视二人,相与大笑。
还有一个赛诗的故事,也是发生在唐朝,主人翁分别是刘禹锡、元稹、白居易和韦楚客。四人某次在白居易家里聚饮(诗与酒总是缠绵难分),闲来无事,便以《金陵怀古》为题,各自写诗一首,以助酒兴。
刘禹锡率先成诗搁笔,白居易拿来读后,也搁下了手中的笔,不是写完了,而是认输了。白居易叹道:“四人共探骊龙,君已得珠,余皆鳞爪矣。”刘禹锡遂一举夺魁。
这个故事,我是从俞陛云先生的《诗境浅说》中看来的。
俞陛云先生若知道我拈起这个话头,来写《诗境浅说》的书评,大约是会不高兴的。因为对于读诗,俞家有自己的家法:“学古人诗,宜求其意义,勿猎其浮词,徒作门面语。”这一“家法”来自俞陛云的祖父、朴学大师俞樾先生,俞陛云大约也传给了他的儿子俞平伯。于是,俞陛云有了《诗境浅说》,俞平伯有了《唐宋词选释》,读古典诗词者,莫不知之,莫不爱之,莫不钦之佩之。
之所以不惮“猎浮词作门面语”之讥,拎出两个诗歌比赛的故事,是因为这两个故事,恰能反映读诗、评诗的两种态度。
旗亭画壁,是以流传度论英雄,谁的诗知名度高,就说明谁的诗好。绝大多数人读诗,大约都是如此,诗本身是好是坏,避而不谈,只看它被多少选本收录、被多少人熟知,甚或,是否被收进语文课本。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就诗歌文本进行评判、赏鉴的能力。梦得(刘禹锡字梦得)夺魁,却是第二种对诗的态度,即就诗歌本身的艺术质地进行判断,这就需要真正对诗有所理解才行,不是外行人打肿脸充胖子就能干的活儿。
话说回来,刘禹锡写了一首什么诗,让白居易、元稹自叹不如?这首诗,又好在哪儿呢?诗曰《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的妙处,就要看行家里手的意见了。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道:
余谓刘诗与崔颢《黄鹤楼》诗异曲同工。崔诗从黄鹤仙人着想,前四句皆言仙人乘鹤事,一气贯注。刘诗从西塞山铁锁横江着想,前四句皆言王濬平吴事,亦一气贯注。非但切定本题,且七律能四句专咏一事,而劲气直达者,在盛唐时,沈俭期龙池篇,李太白鹦鹉篇外,罕有能手,梦得独能方美前贤,故乐天有骊珠之叹也。五六句之用意,崔以题为“黄鹤楼”,故实写楼中所见;刘以题为“西塞山怀古”,故表明怀古之意。藻不妄抒,刘与崔亦同。此二句韵致殊隽,与孟浩然《登岘首山》诗同工。且六句用一“枕”字,以东西梁山,夹江对锁,山形平卧而非突兀,“枕”字颇能有之。其末句用意,崔则言登望而思乡国,刘则言承平不用防江,皆别出一意,以收束全篇。余故谓崔刘二诗其佳处同,其格调亦同,所以推为绝唱也。这般评论,非一般读诗者所能道;如此解诗,让我等门外汉也能点头称是,若有所获焉。
这本《诗境浅说》(含《诗境浅说续编》),共计收录100多位诗人的400余首诗及摘句,大抵都是就诗论诗,掘发诗中精彩处,呈于读者目前。有点像师傅教徒弟学武,把整个套路拆解开来,一招一式地演练、分析给徒弟看,整个套路的精华也就更容易被徒弟吸收、学习了。
俞陛云就是这位师傅,他的这本书,确实也是这个意图。这就要说说本书的缘起。1936年(岁在丙子)夏天,俞陛云的儿孙们放暑假,想要学习诗歌。俞陛云先生就选取唐诗中的精彩部分,每天给儿孙辈讲一首或一个摘句,声调、格律、意义、句法、字法,一一剖析言之,以使儿孙辈懂得读诗、写诗的途径。积而久之,便成了这一本《诗境浅说》。也就是说,这本就是为初学诗者指引途径而开的方便法门,内中并无高深晦涩之处。以此书入门,大可不必有畏难之念,且起点之高,绝对高过学习语文教材者。
对于读这本书,我私人还有一个意见,即本书不适宜一次性通读,而适合放在包中、枕边,随时翻阅。一次性通读,难免不好消化,于闲暇时随便翻开一页,更容易有惊喜感。比如看到俞陛云先生评论王维的名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上句言草枯则狐兔难藏,故鹰眼俯瞰,霍如掣电。用一“疾”字,有拿云下攫之势。下句言雪消纵辔,所向无前,与“风入四蹄轻”句,皆用“轻”字以状马之神骏。他若“花落马蹄香”句,同咏马蹄,一写射猎之英风,一写春游之逸趣也。此诗首句“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用反装法,便突兀有势。结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句法亦如猎者之反射,尚有余劲也。我读着,恍惚中竟有看武侠小说中高手过招的感觉。我这辈子估计没机会成为个中高手了,但能尽情看高手过招,亦足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