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读后感1000字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是一本由[奥]让·埃默里著作,三辉图书/鹭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0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读后感(一):我們終將變成閉上的那一隻眼
人完全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死。
是誰規定了繼續活著就是正常。不接受未來就就是一種需要被治癒病?
抑鬱病人被治愈。可他們變成了別的人。卻被稱作正常了。
一個完全不信任何教派的人。死去的時候卻想要得到天堂的永生或是去到極樂世界。
等待死亡是一種被動。選擇死亡卻必須面對命運的質問。他的辯詞是恐懼或勇氣。
自己選擇了中途結束。把未來停在那一刻的人。永遠活在了那一刻。時間為他停止了。
余下的人。要面臨變老。可終點同樣是死亡。
我們無處可逃。這一場我們踏上的旅途。只為抵達不可想像的目的地。死亡是什麼?死亡什麼都不是。死去的人不存在了。
闭上两只眼的时候。眼睛还能感受到外界光源。或感受到黑暗。只闭上一只眼的时候。闭上的眼既感受不到光源。也感受不到黑暗。相对睁开的眼。闭上的眼不存在了。我們終將變成閉上的那一隻眼。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读后感(二):相对的理解,绝对的隔离
当我表达我的感受时,我除了表达感受,我还在表达“我”,在表达「感受着我的感受 的我」——因为感受和它的主体(“我”)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无我的感受,也没有无(脱离)感受的我。因此,就算将我的感受器官的神经冲动以EVA里的A-10神经精准地传达与你,那么你对我的感受的感受和我的依旧不同。除非将我的感受生发和存在的土壤,也就是我的感受的主体,也就是我,移植到你身上——可这里就有了矛盾,被我所取代的你在这里就完全消失了,依然只是我在感受我的感受,也依然只有我在感受我的感受,也只会有我才能感受我的感受。感受和它的主体密不可分,只有在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中,感受才能和它的主体相互印证,依赖于彼此的存在而存在。可同时,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像囚笼,牢牢地阻断了同样主体间相互理解的道路。完全的感受并不存在,因为一旦有了完全的感受,概念上的“你”“我”都已经完全消失。取消了感受主体的感受,就已经不再是感受。(可参见刘宇昆《奇点遗民》中信出版,P13的艾索普创人。亦可参见EVA漫画版最后行将消融于LCL中的碇真嗣和明日香)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读后感(三):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
1978年10月17日,即将年满66岁的让·埃默里在萨尔茨堡自杀身亡。四年前在布鲁塞尔,他已尝试过一次自杀,未遂,他的朋友及时发现了他并送医抢救。两次自杀之间,自杀作为哲学问题一直萦绕在埃默里心头,因而就有了这本《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
在书中,埃默里探讨了自杀的方方面面:做出自杀行为的瞬间,自杀者的所思所感是什么?自杀和死亡对于正活着的人意味着什么?肉体对于自杀又意味着什么?自杀者有权决定自己的死亡吗?自杀能带来自由吗?埃默里用敏锐的触角,扫过内心深处每一根脆弱的神经,将难以传达的痛苦化为文字。
埃默里认为,自杀(他更喜欢用“自死”)是“人类的特权”,是人格尊严的体现。在迈向自杀之时,人终于成为了自己真正的主人。于是,那一天,埃默里再次展现出他的人格尊严,终获自由。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 [奥]让·埃默里/徐迟/三辉图书/鹭江出版社/2018-8
子扉我 2018年秋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上海季风书园微信2018年9月20日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读后感(四):自死的宿命
本书作者让·埃默里在年轻时被送到纳粹集中营,在那里受到了惨无人道的折磨,战争结束被释放后,他以写作为生,1978年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此书也是他生前最后一部著作。本书是以一个自杀者的角度,用哲学的方法探讨自杀者逐步走向死亡的过程,其中共情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简单来说共情是观察他人的情感时产生的类似的感受,作者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一个纳粹集中营的士兵不是因为无法产生共情,而是因为善于想象别人的感受才想出各种折磨人的手段。在痛苦面前,任何语言表达都有局限性,从生理角度来考虑,同样的痛苦由于个人生理结构或是体质不同,产生的痛苦也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宁死不屈和屈打成招的人承受的痛苦不一定是相同的,屈打成招的人也不一定是耻辱的。但是否存在于超越与我们生理基础之上的道德意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毕竟没有人能十分确定肉体能承受的极限,也没有人确定最高的道德。 作者提到自杀不同于一般的意外死亡,一个人因为喜爱的歌星去世而自杀,一个人因为忍受不了病魔的侵蚀而自杀,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罔顾这些人自杀背后的心理动机及精神上的因果关系,便不能很好地研究自杀这件事。同时当自杀越被当作一件客观事实来观察,观察者就距离他越远;收集到越多的数据资料与事实真相,观察者距离自死也越遥远。 当然书中也有一些观点我个人不是十分赞同,例如他说经历治疗之后的这些人不再是他们自己,而变成了其他人。我认为无论何时何地你永远是你自己,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如果每个人都没有权利去更改自己曾经的决定(能改变的前提下),那么这样一成不变,不可改变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 对于自杀者的所作所为,其实只有那些曾经进入过这种晦暗的人才有资格谈论,而在外面被足够光亮照耀着的人能感受到几分呢?我们应当尊重他的所做所为,不应当否定他们对于生命的参与,特别是不要在他们面前为我们自己描绘一个光辉的形象。让自己彻头彻尾地暴露在别人面前,是件很可悲的事情。所以我们应当放轻姿态,以自由无拘、平静、平常的方式讨论他们。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读后感(五):生命的尽头
首先简单说一下与这本书的渊源,是在一次共读活动中接触到的,有四本书目供大家选择,我当时想都没想就选择了这本书——《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因为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本书很有哲理,很有思想和学习价值。 然后,我也正好拿到了这本想看的书,我无论读什么书都会从书的作者开始看起,这本书的作者是者:让·埃默里(Jean Améry),原名汉斯·梅耶(Hanns Mayer),出生、成长于奥地利维也纳,并在这座城市学习了文学和哲学。1943年,埃默里因散发反纳粹读物而遭逮捕,被押往奥斯维辛集中营。苏联军队进驻波兰后,他先后被转移到布痕瓦尔德和贝尔森集中营关押,直至1945年才被释放。战后,埃默里在瑞士多家德语报社做记者以谋生。1966年,他出版了书写自己奥斯维辛经历的文集《罪与罚的彼岸:一个被施暴者的克难尝试》,并因此广为人知。后又出版数本著作。1978年,埃默里自杀身亡。我万万没想到作者最终的命运还是自杀身亡。 其实,这本书单从标题上来看,与之后的从内容上看,仅从我的想法来看,是截然不同的。我一直以为此书是类似于哲理鸡汤那种,教会我们然后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如何克服困难、孤独之类的。但是看了书之后发现和我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书里没有华丽酷炫的辞藻,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有的只是一些朴实无华平平淡淡却又不失色彩的语句,里面描述着一个个平平凡凡的情节,却又是那么的令人震撼,将死亡与自杀呈现出淋漓尽致的画面感。对于自杀,我有一种看法,无论是什么原因你都不应该选择的一条路,你是对亲朋好友的不负责,同时也是对你自己的不负责任,不能因为一段感情的失落,或者一段遭遇的令人绝望,再或者对前途的渺茫。无论是上面的哪一种情况,你都不该选择极端的方式去结束他,而是应该选择更好的办法去解决他,逃避现实最可怕,尤其是采用极端的手段。对于死亡,每个人的最终归宿无非就是死亡,但是每个人对待死亡的方式就不一样,有的人选择乐观,有的人选择恐慌,有的人选择悲观。我们在死亡来临之前应该做到经历人世间没有什么遗憾,勇敢正视死亡。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读后感(六):每一种疼痛,都无法感同身受
三岛由纪夫自杀后,身后流传的除了他的文学作品,还有人们为他写下的传记。诚然,这些作品已经成为读者认识、了解三岛的一扇门窗,但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传记作品,都无法还原一个完整而真实的三岛本人,或者说,没有人能够对三岛的孤独与疼痛感同身受,即便是身为三岛好友的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和涩泽龙彦,在各自书写的关于三岛的作品中,也仅只追忆、呈现了某些片刻的瞬间,无法完全还原三岛身心所经历过的种种一切。
每一种疼痛都无法感同身受,每一种语言都存在表达的界限。
这两个条件,决定了我们永远无法真实地感知到已逝之人生前的悲欢。让·埃默里在《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中,越过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范畴,在探究了包括三岛由纪夫在内的自死者的精神世界后,提出“应放松姿态,以自由无拘、平静、平常的方式谈论他们”。
作为奥利地著名哲学家,让·埃默里同时也是奥斯维辛幸存者,《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是他自杀前最后一部作品。他曾尝试用语言还原自身的疼痛,然而在这本书中,深受萨特影响的让·埃默里几乎已经放弃了还原疼痛,转而用充满哲思的文字,直击自死者的内心深处,以哲思的方式尝试贴近自杀者的心理世界,试图展现自死者的所思所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矛盾与疼痛,也可以看到孤独与自由。
他引用维特根斯坦的“快乐者的世界和不快乐者的世界截然不同。也正如世界不因死亡而改变却因它而停止”作为开篇,并认为没有什么比这句话更为蕴藉。人类或许是自然界中唯一会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死的物种。选择自死的人,各自有各自无法被他人感同身受的不快乐,“我死,故我在”,自死在让·埃默里的个人经验之中,成为“自然死亡”的对立面,是与他者的撕裂,是自由之死。
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或许因为让·埃默里疼痛的经历,他对于自死这一论题所进行的思索,完全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石之上。我们每个人都在向死而生的活着,各有各的悲欢喜乐。我们或许无法对自死者所经历过的疼痛感同身受,但当我们谈论自死者,都不应否定他们曾参与过的生命,忘记他们曾热爱过的那些瞬间。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读后感(七):读《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有感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黑暗,阴霾,残酷的感觉,当提到战争,人们下意识想到的就是死亡,战乱,流离失所,而集中营一词更是令人不寒而栗,二战中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萨克森豪森集中营,这些二战中设立的集中营残害了无数的无辜,深恶痛绝,本文的作者让·埃默里便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之一,生于奥斯维辛的他,因发表反对纳粹的言论而被抓至奥斯维辛,地狱般的经历,作者于1978自杀身亡,此书也是作者最后一部作品,书中内容令人感慨万千,更令我们灵魂得以震撼。
不论是美好还是遗憾,这些时至今日我们都难以忘记的瞬间,在后来日益壮大的孤独中被不断打磨淘洗。后来欢乐的记忆更欢乐了,遗憾的事情更遗憾了。记忆变成了我们曾经的成长轨迹,伴随着时光的老去,也为我们编织出需狠狠背负的行囊。 读《直到孤独尽头》让我常有一种浅浅的温暖与淡淡的忧伤交织之感。这里没有什么惊人离奇的故事,也没有什么华丽炫酷的辞藻,有的只是一个小男孩普通平凡中又带着满是孤独感的回忆。那些嵌在记忆中忽然离世的父母、日渐疏远的姐弟、朦胧自负的爱情,让后来的他更加想要努力抓住生活中难能可贵的爱与情。因为变故而陷入回忆,因为回忆不停幻想,因为幻想重回到制造回忆的第一线。这或许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 越是简单的语言和叙事,越是需要真情实感去丰盈,越是需要大巧若拙的掌控力给故事一个好节奏。三十出头的韦尔斯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在记忆中不断长大的男孩,从蜷缩在幻想的龟壳中,到懂得美好记忆要靠自己制造。 书中有很多的遗憾和不完满,可这样的状态就像是照映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真实中混杂着残酷,又充满了希冀和渴望。我们不断与自己争斗,也不停同自己和解,我们不断反抗世界,也不停向世界妥协,我们不断去爱身边的人,也在爱中伤害着他们,我们不断向回忆索取,也不停给予回忆力量。 生活,是一件多么矛盾纠结的事,可生活的动人之处,让我们身陷维谷也在所不惜。纵使生活多么的不易,但我们始终相信生活她是美好的,这份美好是任凭什么时代,什么事都抹杀不去的,也是最真实的,孤独的尽头依然是孤独,但此孤独已非彼孤独,由内而生,向外而长,我们从孤独中学会孤独。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读后感(八):死之大事,自己来决定?
作家宗璞曾在《哭小弟》中这样形容人去世后的归宿地:“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是各种宗教企图描绘的地方,也是每个人都会去,而且不能回来的地方”。的确,死亡是哲学领域永恒常在的主题,而自杀是哲学与学术研究中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自杀的原因有很多种,不堪忍受病痛、沉迷追星难以自拔、捍卫自己的精神理想……无论何种理由,最终却是将他们引向同一个结局的。对于自杀,主流的舆论是反对的,这也是大多数宗教的态度,而奥地利哲学家埃默里对此似乎持有不同的观点。
也许是受在纳粹集中营中遭受迫害的特殊经历影响,他对死亡有更多的思考。除此之外,他深受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观点影响,这在他生前最后一部著作《独自迈向生命尽头》中多有体现。
“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只有人才有自杀的意识,在自然界其他生物中,自杀是不存在的。因此在埃默里看来,自杀是人自主思考后对自己的生命做出选择,是人有思维意识的一种表现,“只要他在思考,他就仍存在着”,而一旦走向死亡,就坠入虚无与无意义之中。
任何社会对自杀者大多是不友好的,感叹他们为何会做出这样非理性的选择。在《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中,作者用魏宁格和为歌手自杀的女仆的例子,论证一种“我死故我在”的观点,选择自死,瓦解生存无法解决的困境,通过肉体的化为虚无,换来精神语境的存在。
对于自然死亡,埃默里同样有与众不同的观点。我们总是将死亡分为意外死亡和自然死亡,对意外死亡的人往往会生出很多感慨,而在埃默里的观点中,死亡是何其自然的事,死亡即意味着一种结束,不管是以怎样的方式结束的。对高寿仙逝的人和英年早逝,人们自会有不同的态度,但在埃默里眼里,二者并无本质区别,最终都会被遗忘,这倒与陶渊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如果以中国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道德标准,埃默里对自杀的态度无疑是挑战传统的,人的生存与死亡的权力属于自己,由自己决定死亡,于东方于西方都是惊世骇俗的。而他自己将理论付诸实践,决绝离去,一如魏宁格与不知名女仆,在死亡中得到升华。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读后感(九):深思熟虑后轻声说出的真言
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给与我同是珍妮特温特森爱好者的书友推荐,我用的推荐语是:讲述自杀的方式像温特森讲述爱。这种隐隐约约的模糊感受感受可以算是某种私人通感式的灵光乍现吧。可能是因为书中有段关于旅行和阅读记忆的相互作用的描述,像极了温特森在为我深爱的《给樱桃以性别》中一段精神旅行的表述。而让埃默里对书籍典故信手拈来,也像温特森旁征博引或者随意化用意向的从容。而且两人的叙述都足够低沉,是一种深思熟虑后轻声说起的真言。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带有某种乐观的狂飙。似乎有了知识就可以对抗一切逆境。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的增多,越来越容易在书籍中发现,波伏娃所说“发现生活的人必将失去生活”的另一种解读:知识分子发现知识的力量了么?没有。他们失去了力量。但是这种无力,却是一种诚实的勇气产生的,某种程度来说,确实是知识给了他们勇敢去选择承认展露无力,去承担痛苦,而非是忽略,去表达个体真实的感受,而不是将自我泯然于大众观念。知识分子是勇敢的,也是脆弱的。选择成为一个严肃的知识分子,基本上是一种悲剧的人生。
对中国人来说,谈论自死是不道德的,有句古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生命就并不完全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父母(属于社会结构)。让埃默里试图证明的正是自杀的道德,试图证明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这是一个颇为现代性的主张。却并无任何变革的热血和兴奋之感。现代性的问题是将自己从他者抽离,在一个英雄主义与信仰匮乏的时代(上帝已死,英雄只是传说,一个工业化批量产生新价值的时代)如何界定自己的独特性?是一个问题。若不对话,则陷入虚无。对话也不免完全能排解虚无,只能用他者来界定自己,这也是一种自然现象。作为j经历集中营的幸存者,这种现代性可能并非他主动的选择,而是一步步被国家,语言,社会结构排除在外,躲进知识的脉络中获取支持后的折衷之举,但是我们在阅读他平静讲述的道理之时其实是无法无视他所承受的无人分担的来自文化传统和人文知识付诸一人的生命之重的。
对我们读者来说,没有任何立场去评价他作为一个终结于自死的写作者的在行为上的道德。在被他迂回隽永而真诚的自白说服之时,有什么样的力量来抵抗自死的诱惑,可能是考验一个诚实而敏感的读者的重大问题。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读后感(十):为自杀者辩护
美剧《疑犯追踪》里有句被重复了很多遍的句子——“In the end, we all die alone.”
谁都得死,死没什么可怕的。
我十来岁的时候,楼上的奶奶(以前是老师)在某个清晨跳楼自杀,当时还在被窝的我听见砰的一声,之后有人大声喊叫,我没敢去看,但心中也不慌。
活得比较虚无的我,从来不认为死亡很可怕,也不认为自杀就是自私就是软弱就是不可原谅,“连死都不怕你还怕什么”其实是一句无知废话,没有经历重度抑郁和至深黑暗的人,不会懂得活着是炼狱,死才能得解脱的感受。
我倒希望真到了那一天,我也能自由选择,死在自己的手上,而不是呼吸机上或者别的什么什么上。
单就这本书的内容而言,可读性不高,重复啰嗦,但提供了一个观人生的可贵视角。
摘录:
变老的人必须面对的现实便是随着社会变迁,旧的系统被新的系统替代,用新符号描述的世界让老人感到陌生、不再理解,他想要学习新的符号以便再次融入世界,却处处碰壁,被拒之门外,而重新学习就意味着否定自己的过去。
我与非我的矛盾是人生的常态,衰老用残酷的形式使其凸显。
拒绝融入社会,抗拒心理学的介入,是因为它们都是一种为了将生命维持下去而屈服于集体的手段;而厌恶生命的同时,也在拒绝理解造物的辉煌。
比起癌症之手、中风之手、糖尿病之手还是别的什么手——他更想要死在自己的手里,躺在自己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