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竹书谣壹·秦国卷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竹书谣壹·秦国卷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10 01:11: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竹书谣壹·秦国卷的读后感大全

  《竹书谣壹·秦国卷》是一本由文简子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竹书谣壹·秦国卷》读后感(一):瑶女——她的名字盘驻在三月的桃花枝上,花期永不败。

  朝来寒雨晚来风,林花终是谢了桃红,太过匆匆。 桃红零落在土里成泥成尘,纵然香如故,可从此却没法对她三月的枝头再道几句春语,几句风恨。 桃红有她的三月,有她的四月,她穷尽一生做了许多关于秋霜,关于冬寒,那些她本不该,也自认为是自己不配去想的梦。 可她到底还是去想了,不为别的,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够驻足在三月的桃花枝上,红簇莺绕,朝来暮往,只是因为偶然的一天她含苞待放,被风迷了眼睛,之后第一眼看到的是她上方的桃枝,于是从此便将桃枝记满了她的整个三月。 那么瑶女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想来她必定是和桃红一样有着对她自己三月的低首思慕。 一如《雪国》里的驹子那般,同是艺妓,卑贱如蚁,外表柔弱可内心却无比坚韧。 瑶女是悲美的,物哀,爱的徒劳,可却仍然有着将冰泉淬在狱火里的勇气。 我时常在想,若是那一年,在桃花枝下瑶女遇见的那个人是“晋国的由僮”,那该有多好,只是可惜,瑶女她终究还是算不准她的花期,也算不准她含苞待放只为君的那个日子。 注定没得选,有些时候你一开始遇见的是谁,那便是谁了。 瑶女啊,她在三月浍水旁的桃枝上浅笑,偶一低首落在某个人的肩头,可那人却无法将她撷之放在自己的心尖。

  《竹书谣壹·秦国卷》读后感(二):写给文简子

  第一次读到你的《竹书谣》大概是2012年,在磨铁。那个时候我十二岁,整日混在磨铁读小说,自己也写着现在看来很可爱的小说,那个时候和作者姐姐们在群聊里闲聊,当年的华楹姐姐,十年一信姐姐,都在作品页推了你的书,你的文字,我很感动,到现在,当年看的许多许多书都已经忘记了内容,可是阿拾的故事却总在某个深夜,某个瞬间,萦绕在我的心头。

  后来,辗转其他平台,模糊记忆中你又删修了这本书,再后来不知为何,我离开了磨铁,也不再看小说。

  前日,忽然在心间又浮现起阿拾的故事,总是忍不住想再来看看后来发生了什么,但是那段时间我复读两年为之准备的高考已临期,便没有在网上寻找。直到高考那日,我拿到北京卷,扫向文言阅读的篇章,看到赵无恤的名字,我想我有一点想哭。

  我总觉得命运在兜兜转转,自有它的安排,姐姐,不知道你现在在做什么,写什么,留给你这一篇没头没尾的文字希望你可以看到。今天在网上搜起《竹书谣》,得知它已经成书,而许许多多的网友也在搜索中展现了他们对于它的爱和关注,不乏众多夸赞褒奖之语,我真心为你而高兴。谢谢你当年引起我对历史的热爱,给了我一段可以回忆的阅读时光。

  祝好。

  《竹书谣壹·秦国卷》读后感(三):致伍封

  她是你于火光中救下的孩子,她是从小仰望你如天神的孩子,她是你悉心教导用心呵护的孩子,她是你求全责备爱之深切的孩子,她是你无尽宠溺不忍苛责的孩子,她是你深深挂心浅浅眷恋的孩子。是的,你说,她只是个孩子。从小儿到少女,从莽撞到沉静,从懵懂到聪慧,从青涩到光彩夺目……几时动了私心,期待看到她长大后的样子,何时有了妄念,想要留下她一辈子。掀掉了她的硬壳,拔去了她的尖刺,轻易地相信了自己能给她一个温暖的家,护她一生周全。原来,竟是做不到吗?患得患失,在每次以为将要失去她的时候,小心翼翼,却终究还是命运弄人,无能为力!曾经那些不合身份的小小醋意和无理取闹,那些欲言又止的话语未曾诉的衷情,那些温暖的拥抱深情的眼神,还有,那颗因为她想要留下而欢呼雀跃的心。现如今,该庆幸她懂,还是期盼她不懂?只剩自己在黑夜中暗自神伤。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心平气和的筹划着她的将来,在那里有她幸福的一生,而自己却只能默默驻守一旁。还是没有办法亲口说出自己的决定,那原不是自己的真心,绝望的更何止她一人?于是,就这么轻易的放手了,走散了,寻回了,谅解了,却还是,回不去了。原本妄想的一生相伴,终于只是妄想,从此尘封自己千疮百孔的心。新绛的原野上,伯嬴来回的打听你的喜好,听不懂的人原也不必懂,自有那懂的人早已摧肝肠。

  《竹书谣壹·秦国卷》读后感(四):竹书谣

  竹书谣,是近几年来让我一口气看完的书,作为女主阿拾没有像常见古言女主光环,金手指全开,她也有陷入两难,置之死地的地步。一出场就是个新生脆肉婴儿,古代单亲妈妈带着小儿,吃馊饭,跟乞儿野狗抢食。命运转折遇到伍封(作者要求的),又是当女儿,又是贵女,在蔡书加持下有了正确的,符合女主人设的博爱三观,学习了一些生存基本技能。这里有一点好就是明知道作者必须安排女主的一些经历,但这些经历不是突兀的至少作者圆回去了。比如伍封为什么一开始会救女主,因为当年没能护住女儿,如果女儿没死也像阿拾那么大。 围绕这阿拾的身世之谜,阿拾阿娘苦难经历,线索一点点展开。穿插着与男主的爱情线,非常完美的把故事嵌入那个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不同于一般言情小说,纠结在儿女情长,或者权谋算计里,作者又借太史墨,端午锡(忘了是子啥了),孔子之口探讨了法治,德治,传达了作者的宏达世界观,黑暗是暂时的,可能我们不一定能等到光明,但只要有人不断努力,终有一天会实现大同。 看完小说我还特意去百度了一下那个时代,发现历史上真有公子利,赵无恤这些人,甚至他们的历史轨迹也跟书上大致相同。历史上赵无恤是,狄女生,不受宠,赵襄子,还权伯鲁之子。轻描淡写几行字,而这背后的故事就不为人知,但显然也是一部奋斗史。而作者就给我们层层揭开面纱,完美又合理的告诉大家这个过程。 当然也有一些古言的通病,里面稍微有出场画面的人都喜欢女主,无邪,于安,公子利等等。女主天生聪颖漂亮,学习技能就跟打卡一样简单,在作者金手指下,女主会治病还是个高手,会射箭,还能耍鞭子,这些稍微有点硬,其他都不错,故事走向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权谋斗志,伏笔转折,爱情纠缠都还不错,在近年来算的上佳作

  《竹书谣壹·秦国卷》读后感(五):一首歌谣

  一曲竹书谣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玄机。 青丘的后人所背诵的这首歌谣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

  这本书故事的开端就是密室之中囚禁的一对母子, 晋国的朝臣囚禁着她究竟是为了什么? 她的孩子的心头被挖去了一块肉, 而女人也会在生产之后被烹食。 到底他们的家族有着怎么样的传说才会招来这样的灾祸呢? 好容易从牢狱之灾中逃脱,生下了孩子的她在四处逃难的过程中终于在秦国落脚, 而由于长期的忧劳忧思人死在了一间破房子里。 阿拾从此成了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 火葬了母亲之后她被将军收留, 在将军府中生活, 年幼的阿拾还算是幸运的, 跟那些孤儿比起来,他们更多的人会在流浪的过程中丧命, 而她起码能活下来。

  《竹书谣》通过阿拾的视角来描述的整个过程, 从一个年幼的幼童随着年龄的增长, 阿拾也学会了读书认字,懂得礼仪。但是岁月真的从此之后就变得静好了么?

  阿拾无意中得知了自己被选为公子利的妾氏, 而一直心向将军的她, 在经历一段历险之后也逐渐的得知了真相, 将军曾因为阿拾与旧相识有三分相似而收留了她, 而最终就是想利用阿拾来拉拢关系。

  究竟阿拾后续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这部小说内容情节紧凑, 所写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 每段情节里面的描写也很细致。 整本书没有让人觉得情节拖沓的地方。

  最终这一曲竹书谣会唱出什么样的曲调, 又是否会有扭转乾坤的能量, 一到夜晚眼睛就变蓝的阿拾,自幼被人称为山鬼, 那么后面她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人遇到什么样的事呢? 下一部她是否会离开秦国,回到她的故乡, 在那里时常梦见阿娘说说的那个人是否会出现在那里呢?

  《竹书谣壹·秦国卷》读后感(六):去春秋时期谈情说爱

  首先要说《竹书谣》这本书其实是一本言情小说,而春秋只是背景,不要对春秋这个概念有过于强烈的追求,否则你会失望。也就是宣传的标语:最好看的春秋小说有些言过其实了,作者仅仅是把一个现代言情故事搬到了春秋,并且只是用了一个背景,实质剧情与春秋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这一点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当你直接把本书当成言情小说来看,可能会好很多。

  这第一部《有女名拾》大致是讲少女阿拾由于一双月下会变成灰色的眼睛,从小经历了颠沛流离,然后在四岁的时候被一个将军带回府中,生活也渐渐有了起色,阿拾自然也对将军有了不一样的感情,少女的心也随之起起伏伏。这期间作者描写的还是很有感觉的,氛围和少女的小心思都表现了出来,就像我说的,背景你们忽略就好,这是言情。然后慢慢的转折点来了,将军竟然把她送给王子做妾,虽然最后阿拾成功的跑掉又回到将军身边,但阿拾已经逐渐感觉到这一切都像是一个阴谋。

  作者对于故事的把握还是很到位的,少女心情的转换都很自然,情节的走向也都向着言情剧本前进,再加上虽然春秋的背景基本用不到,但语言方面还是尽量的有贴近那个时候,虽然偶尔还是会有出戏,但大部分时间都可以让读者沉浸到剧情当中。

  当然也可能是第一卷的原因,作者主要是把人物和背景做一个铺垫,所以本书的利益冲突不是很激烈,当然也有紧张的剧情会让阿拾陷入一些险境,但明眼人一看就不会太紧张,毕竟是女主角,是不会有实质性危险的。

  也可能是作者想表达少女从懵懂到成长的过程,但仅这一部来说还是显得稍微有些小家子气,过于在乎少女的心事,而忽略掉了这是风雨飘摇战乱不止的春秋,更多时候作者都是一笔带过,仅仅是在画外音把处于什么时期交代一下,然后又回到了将军府的小院子,阿拾就和玩伴怀春般的成长,这一点我个人不是很喜欢,也可能我是男读者的关系,我更关系的是春秋战争,而不是儿女情长。

  当然,故而本书在我看来非常适合女孩子来阅读,能看到刻骨铭心的爱情,也能稍微感受下春秋的氛围,这样一想本书的受众就很明确了,只能说我被宣传语骗了…

  《竹书谣壹·秦国卷》读后感(七):桃花面

  因书中人物有感而作。

  写给一个可怜人,痴情人。

  《桃夭》、《子衿》为你而唱。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气味。桃花的气味,河水的气味,岸边泥土的气味。

  小混混破衣裳的气味,眼泪的气味,他身上血的气味。那日的气味。

  血的气味,僵腐的气味,乱葬岗的气味。

  桃花的气味,河水的气味,岸边泥土的气味,眼泪的气味。

  面容。褴褛的衣衫,倔强的眼神,愠怒的眼神,毫无章法的打架,青一块紫一块的,滚了一地泥。

  他来看我吗?我这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样子。

  他来看我,他心里还有我,真好。他好傻,只要心里有我,何必来看呢?

  其实他不必来了,看或不看,我对他是不会变的。

  还是想听他说话,为我说一句话。死前想听他的脚步声。

  是他?不是他,不是他,不是……他……

  “谢谢你救……”

  “不必,同是可怜人。你叫什么?”

  “我叫……”

  “瑶女。”

  “……”

  “瑶女?”

  “……”

  “瑶女!”

  “是,只要你想做的,我就算拼尽性命也会为你做。”

  “子宁不嗣音?”

  “子宁不来?”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气味。青铜的气味。白檀的气味,白檀的气味,白檀……智瑶的气味。兰姬的……

  面容。他真干净,戴着……兽面。无所谓了。他的眼神……早已看不透了。

  桃花的气味,青铜的气味。河水的气味,兰……白檀的气味。岸边泥土的气味。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舌……”,唱不出,问不出。

  不必唱,不必问。

  无人听,无人答。

  气味。桃花的气味,河水的气味,岸边泥土的气味。小混混破衣裳的气味,眼泪的气味,他身上血的气味。那日的气味。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纵我不往……

  《竹书谣壹·秦国卷》读后感(八):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儿女情多,风云气盛

  《竹书谣》的叙事功力极强,多线并行,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可参见我的知乎回答:写小说如何做到草蛇灰线,伏埋千里? - 春江取酒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9140767/answer/405833374)。 作者对细节的追求接近完美主义,一器一物、一言一事无不符合前秦时代特征,本书可以说是是古代言情小说中少有的考究之作。人物塑造生动,聪慧倔强的阿拾、天真烂漫的四儿、神秘忧郁的于安……角色立得住,也让人记得住。对于感情的描写也成熟、细腻、真实,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引人不断继续读下去。 文笔细腻精致,而且画面感很强。我在读的时候,脑海中经常浮现出电影般的画面,比如: 张孟谈去马厩拴马,我赤着脚站在长街上。夜风将长袍高高地吹起,吹得我睁不开眼睛,吹得我一头长发在空中乱舞。可我喜爱雍城这时的风,它充满了力量,我虔诚地乞求它能够吹散我此刻满心的悲愁。 在我被狂风吹走之前,一只手轻轻地搭在我肩上,我回过头,先看到了站在五步开外的张孟谈,而后才看清站在我身后的人。 那人脸上群情交织,有喜悦,有哀伤,有惊讶,有痛苦,而落在我眼里只剩下深深的恐惧。我双手一松,手上的长袍瞬间被风卷走。 伍封就这样毫无预兆地出现在我面前,在我最脆弱不堪的时刻。

  这样的画面,如果影视化,该是一个多么茫然又凄美的镜头。

  关于谋略,这本书可以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雍都之内,鬼影重重,戴青铜面兽具的男子、妖艳的舞女兰姬、神秘组织天枢的巫士明夷,还有总是恰巧出现的晋国赵伯鲁一行人,他们在雍城密谋什么?不剧透,自己寻找答案吧。 我喜欢倔强的阿拾,她尽己所能帮助将军力挽狂澜,执拗地追寻身世,酣畅淋漓地去爱,去恨,一回首却发现这半生都是别人布好的棋局。原来这乱世从来容不下个人的爱恨情仇。她只是一枚小小的棋子,却偏要选择自己的路。

  《竹书谣壹·秦国卷》读后感(九):乱世佳人

  很喜欢历史题材的爱情故事,尤其是这种集传说玄幻历史于一身的小说,一口气花了三天读完了,读罢非常钦佩作者的想象力以及她的史学功底。 爱情历来都是很多小说家必须涉猎的部分,很多作家笔下的爱情都是轰轰烈烈的,而这部小说,却从一个乱世女子的角度,写了一段若即若离爱情,更加真实而美丽。 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最不可控的就是向他力,你曾以为的不会现在是一种习惯。这世界很美,这条路很长,这空气很冷,这感情很薄,即使你在闹市中灯红酒绿,也不及我们细水长流。女主角阿拾眼中的伍将军是那样的完美。 阿拾与他的关系非常微妙,阿拾向往的其实是平凡的爱情。喜欢狂风,我喜欢静海,若你我相行,就会起浪,你浪惯了,我给你筑个故里,但不要引着暴雨归回,因为,我只是喜欢无风的你。喜欢这种乱世中的爱情。 文简子的《竹书谣》这部小说给我很大的震撼,很多网络小说家写古言小说喜欢架空历史,因为架空历史可以不顾很多常识,但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它所引用的文献资料绝对比得上一般的论文,能看得出来,创作这样一部小说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是巨大的。 这不仅仅是一部古言小说,它更是一部描绘春秋末期生活的百科全书。《竹书谣》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很深入人心,喜欢阿拾的聪慧,四儿的机灵,无邪的天真。整个故事给我感觉,一气呵成,没有拖泥带水,没有词汇重复的语病,整个故事架构非常完美,据说作者是17k的网络小说家,但是这个作品怎么看都不像网络小说,网络小说有的毛病它几乎都没有,这让我很吃惊。 古言小说有很多套路我是非常不喜欢的,抛开剧情不说,有些古言小说单看主角名字就觉得浑身难受。喜欢用什么苏啊卿啊之类那种字,看上去好像很古典,其实真的很low。 以古代为背景的小说,第二点就是主角光环开得太大。女主诗词歌赋舞蹈象棋刺绣书法吹啦弹唱无一不精,有多全能就多全能,几乎无懈可击,这一点《竹书谣》里的女主角阿拾就没有。 我们常说,人之初性本善,但人性其实是很复杂的。《竹书谣》这部小说里的女主角的性格也是复杂的,她不是那种单纯的善良,她也有自己的立场。而事实是正常人心谈不上险恶,也谈不上良善。只有疯狂偏离本性的人才会如此。那么我们需要知道,是什么样的情形让人疯狂偏离了人性。小说中的无邪从小就远离人类,心理上属于狼,但身体还是人,是可以被改造的。 现实是绝对的善恶从不存在,乱世中的人性更是如此。在春秋末期的战乱年代,利益至上,女主角阿拾的善是有立场的,这样的人性更加真实,立体。

  《竹书谣壹·秦国卷》读后感(十):乱世佳人

  这是一个传奇女性的故事。远在她还未降临到这个世间的时候,有关于她的传说,便开始在这片大陆上流传。她是预言里面月下碧眸的亡晋女,她的出生便随着痛苦的离别与死亡的恐惧。她与她的母亲颠沛流离着,游荡着,躲避着来自于晋国士大夫的追杀。 四岁的阿拾在熊熊的火光中,看着母亲僵硬的身躯化作灰烬,她感受不到痛苦,只觉得温暖,她终于可以离开了,再也不用去忍饥挨饿,再也不用去受尽欺凌。或许是命运使然,一个从天而降的天神般的男人将她从烈焰中抱起,将她稚嫩的头颅紧紧的按在自己的胸前。阿拾遇到了将军,这是她的幸运亦或是不幸? 再见将军已是三年之后。将军像她记着他一样记着她。他将她收归族里,给予她尊贵的姓氏,教会她所有的文字与知识,她是他的小儿。她努力的仰望着这个天神一样的男人,努力去按照他为她规划的轨迹去学习,她努力的奔跑,只为跟上他的脚步,她的废寝忘食,只为有朝一日可以为他出谋划策,可以与他并肩而立。她不想做他的小儿,只想常伴他的身边。 十年的时间倏忽而至,昔日的智龄小儿终于到了花开的时节,当阿拾还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的时候,当阿拾还渴望着有朝一日可以与他并肩而行的时候,他却告诉她,你将要成为别人的妾室了。阿拾做了十年的美梦,就在一朝之间支离破碎。来自于最信任之人的背叛让她无所适从,肝肠寸断。她的蜕变由此开始,她的传奇由此开始。对于刚刚及笄之年的阿拾来说,或者,她本不想要这种传奇,只是做了别人手里十年的棋子,又怎能如此甘心的放弃。。。 这是文简子在她用七年的时间里写就的《竹书谣》中告诉我们的故事。不得不说,在这个故事一开始的时候,我便被她深深的吸引,被她深深的感动。七年磨一剑,七年的笔耕不辍,才换来今日这个如此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阿拾用了十年的时间去努力的争取着学习着,只为将军伍封。阿拾的开心与快乐因为伍封,阿拾的悲伤与哭泣因为伍封,从四岁那年,阿拾遇到将军伍封的那一刻起,阿拾的心便系在了伍封的身上,她的一生便因为伍封的存在而跌宕起伏。我们无法去说阿拾遇人不淑,但是,十年之后,当伍封十年辛苦的目的真相大白的时候,我们仍然不禁要感叹一句,一见误终生。。。 阿拾离开了将军,成为了众人瞩目的存在,她是巫士,也是国士,她是祭坛上君臣俯拜的晋国神子,但是在她的心里,她或许仍然只是怀念当年那个在烈焰中将自己紧紧搂在怀里的天神般的男人,只是怀念那一段似梦似幻却又无比甜蜜的岁月吧! 夜尽,梦醒,人散。当窗外的第一缕阳光照在阿拾身上的时候,阿拾脸颊上的泪水,早已冰冷变干,她终于要离开了,终于要与过去做一个了断。另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又要上演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