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禁地》经典读后感有感
《西藏禁地》是一本由A.亨利·萨维奇·兰道尔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藏禁地》读后感(一):读完后更让我心向往之
西藏一直都笼罩着神秘的面纱,每当想起都让人心向往之。看了很多有关西藏的游记和杂记,唯有这本书给我了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猎奇的同时,险象丛生的情节令人大呼过瘾。 但是,最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的,是透过沿途记录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风情,对待当地贫苦百姓通情达理,路遇伤病者伸出援救之手等等,这种种描述实属表象,剥茧抽丝之后,还原出来的当初历史的真相。
《西藏禁地》读后感(二):有趣的探险
西藏地处中国,而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外国人的时候我迟疑了一下,因为我想一个外国人的游记难道会比我们对于西藏的认知要深吗,后来我发现确实如此。虽然都是一个国家,但是我们没有亲身去过西藏,光从媒介中了解到的文化也是远远不够的。这本书出版的时间很早,所以作者写的也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人文,我发现外国人对于西藏的看待比我们要更注重细节,为什么作者称之为“禁地”,这也只有那个时候的经历能够解释。如今很多地方的样貌都已发生了巨大改变,如果不是翻看当地的历史是不会相信这天翻地覆的变化的,而纵观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也确确实实从现代看到了隐约的历史影子。
书中的图片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当时居民的样貌,尤其是能够看出他们的经济条件,不只是当时,直到现在从我的记忆中他们的生活一直是比较落后的。我相信作者在刚到这里的时候是后悔的,尽管他做足了准备,但依然经历了很多突发状况。作者用绘画和摄影搭配文字的形式把自己内心的所有疑惑和所得都写了出来,这本书其实主观性很强,但这些事件应该都是确实发生过的。
作者的带着的那些随从想必是给他倒添了不少麻烦,当然在突发状况之余他们也看到了美丽的景象,但为什么作者会经历这些不公平对待,我想作者本身也有问题。本来就不是一个文化背景下的人,而且他到西藏的方式也不是光明正大的,那么肯定会遇到无数的困难,这本书中我还是最喜欢作者对于周围环境的描写和记录,对于他本身的经历我不是特别感兴趣。而且他的经历也只是片面的,毕竟西藏也很大,他不知道的还是有很多,更多的秘密只能需要更多的人去探索,也许现在还来得及。如今的条件也好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像作者一样,拿着相机和手绘本去走一圈,而且我们能光明正大的去。
这本书制作得很精致,对西藏感兴趣的人可以看一看,这只是一百多年前当地的样子,也许去了之后就会发现对比之后的变化。作者已经去世了,我想如果他还能有机会去一次现在的西藏的话,他一定会写出完全不一样风格的作品,因为对比之前的经历,应该不会更加悲惨了吧。
《西藏禁地》读后感(三):远方,神秘之地的吸引力
西藏,一处具有神秘力量的地方,吸引了多少人前往!一百多年前的兰道尔,就已经踏上了这块神秘的土地,并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的经历,用相机,用画笔留下了难以忘怀的风土人情和历经磨难的一切。说实话,读着他的文字,看到他所经历的哪些艰难痛苦,心里就会想,干嘛去呀,遭那么多最,一只眼睛都失明了,何苦来哉。但他不是我,他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梦想。想要探寻一处未被世人熟知的地方,并让世人所了解。这一行为是伟大的!
他——作者是一个毅力非凡的人。
单枪匹马走西藏,做足了准备,那几个大箱子,防水,可以做凳子,并排一起可以做床,可以收集自己的一切资料。他为了更好地深入西藏,雇佣了当地几百人,最终只剩下两个忠实的仆人。路途艰难,气候恶劣,他全然不顾,而且都迎难而上。这种精神,不能不让人佩服。一路上,淌过一条条冰河,攀上一座座高峰,上上下下,就这样不停地行走着,有时候几天吃不上饭,有时候就要在大雨和冰雹中夜宿,有时候要面临着追捕……但这些都没有打消他进入圣地西藏的决心。
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他和仆人被抓,面临着严刑拷打,面临着杀头,但他依然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忍受着身体的痛楚,终于离开这危险之地,回到安全的家里。
透过他的文字,我们了解到那里人的生活质量是低下的。那里的医疗卫生是很差劲的,那里的生活环境也是原始的。我还知道,那里的女人不漂亮,男人并不勇敢。
这是一场深度磨难的修行!这一趟西藏之行,兰道尔遇到了忠心耿耿的仆人与朋友,也遇到了敌人,不过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这趟西藏之行,让他的文字与世人见面,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这处神秘的地方。
如今,依然有很多人对西藏充满了向往,他们通过各种方法到西藏。如今的西藏相比一百年前,生活要好很多了。不过依然落后,因为落后,很多自然现象就都迷信于各种鬼神。于是跟随的各种行为就被人为地赋予了神秘色彩。
西藏,这块神秘的土地,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至今没有去过,所以期待各种书的诞生。
《西藏禁地》读后感(四):看不起我们又对这里充满好奇,这就是英国人在清朝末年的探险之旅
玩游戏时,解锁一个新地图往往是最激动人心的事之一。对一个世纪之前的英国人来说,中国,这个一直不为人知的东方古国正是那块刚刚解锁的新地图。他们对这里充满好奇,不惜跨过重重困难,也要来这里一探究竟。兰道尔,正是其中之一,他的目的地在西藏。
原本,他去西藏的目的是考察那里的地理地质情况,可是事实证明,由于他的“考察经历”太过曲折离奇,让原本应该枯燥无味的“考察记录”变成了一本精彩纷呈的历险故事。
对英国人来说,是历险故事。
他遇上的仆人都是愚蠢麻木的,他招募的苦力不仅偷吃补给少带行李,竟然还背叛作为主人的他,甚至在半路上谋划着出卖他的项上人头……而那些妄图抓住他的清朝官吏,更是愚昧无知,居然认为他可以飞、可以变幻相貌……还有那些言而无信的喇嘛,对他严刑拷打,让他饱受折磨……
一个体面的绅士,没有被崇山峻岭难住,反而陷入愚昧落后没有高尚品德的落后人群中,饱受折磨。不知道是不是我心怀偏见,在我眼中,兰道尔的故事大致就是这番景象。
很气。
看到他睁眼说瞎话,轻易骗过清朝的官员,生气。
他目睹一场名为“救治”,实乃折磨的“手术”过程,生气。
活佛明明准备杀了他,却突然在他面前“装疯卖傻”,然后毫不迟疑的放了他,生气。
一个世纪之前,英国人有手枪、有相机,他去到的西藏边陲却近乎茹毛饮血。清朝的官员和人民是那样愚昧无知,极其落后。这样的差距,怎么会不挨打。正好最近还看了另一本同时代的历史小说,另一个英国人觊觎着中国的茶叶,又蔑视着中国的人民,最后竟然把中国珍贵的茶种偷运到了印度……
本来以为会折服于西藏的崇山峻岭,没想到却心痛于我们的愚昧落后。探险者的皮囊之下,终究是侵略者。
要说全书最有趣的地方,大概是最后兰道尔的两张对比照。一张是去西藏前,精心打扮的贵族老爷,一张是从西藏回来,胡子拉渣的难民。
《西藏禁地》读后感(五):西藏的宝藏 西藏的奇
有个好友燕子自从去了西藏一次就爱上了那里,信仰了佛学,过着与大部分不一样的生活。而我们其他人也同样去过了西藏,喜欢那边的部分美食和风景,最爱的就是那份开阔的快乐,但并没有为此走上信仰之路。我想,西藏必定是潜藏着某种魅力,触动了每个人身体潜藏着某部分觉醒。这实在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各自的激发点及快乐点,只有到了特定地点,特殊气氛,特别人物才能产生感应。实在好奇,西藏藏了些什么让大家为之各有各的念念不忘之处?
《西藏禁地》这本书便向我们揭开了一百二十年前英国探险家的西藏印象,书里的西藏行记,虽与我2012年去的西藏有所不同,但是相同之处还是有挺多的。只不过我们未曾经历作者那种匪夷所思登山经历和多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的恐怖记忆。
西藏在一百二十多年前是属于一个充满未知的领域,多少人为之倾心想进入一探究竟,而作者未经许可,从印度一路穿越各种艰难险境进入西藏,一路用所携带的科学仪器进行测绘,并以相机和画笔记录沿途风貌。书中的所有插图和照片虽是黑白色,却也能看出从中看出一丝丝那清光绪年间的模糊景象,包括了冈仁波齐、公珠错、玛旁雍错、锤骨寺、布拉马普特拉、藏民、喇嘛、活佛、暴风雪等等。一路走来,途中的各种困难可谓是一般人无法承受之苦,但作者却硬挺过来,最后被当地官员抓获,并被惩罚了24小时,差点丧命在西藏。整个历程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看的不禁让人为之捏一把汗,同时感慨于那时候的种种风情。
书中我比较质疑的一点,是作者在书中把藏族人描写的的异常怯懦,每次面对作者一批人的大声呼喊、扔石头等一些很简单的虚张声势攻击便吓得四处乱窜至可笑地步。在我们脑海里都知道藏族人是骁勇善战的,怎个在清光绪年间会虚弱到如此地步。实在令人费解。但这也恰恰是作者从西藏那里所挖掘出来的东西。
西藏的奇特,我想在于它的信仰,那至高无上的信仰,而那信仰中到底包含了什么?我无从窥视。就如看一部电影,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每个人从中获得的点都不一样,有些人深究其内在表达,有些人享受浅显的快乐,这都是最直观的感受,是你自己的感想。也许,信仰,也如同这般,每个人有各自领悟。故西藏藏着什么?我想不同时期去过的人,同一时期去过的人,都会找到藏匿其中的那不同别人专属于自己的感受。
《西藏禁地》读后感(六):一百多年前西方人眼中的西藏
而今我们对于西藏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各种新闻报道以及背包客用文字所讲述的故事。西藏的发展,一方面它的发展进步令人不由得心生感慨,另一方面则是心中对于它更是平添了几分好奇。莫说是在一百多年前西方人的眼中,即便是在中国西藏地区以外的人眼中,那也是一块神秘的地方,一块令人神往的净土。也曾看过不少有关于西藏风土人情的书地理类书籍,也曾经阅读过许多有关于西藏地区的游记,心中向往着能够有一天亲身前往,一睹她的纯净风采。
翻看这本《西藏禁地》的时候总让我不自觉的想起过去看过的一部电影《红河谷》。就像是该书的作者一样,电影中的两个外国人也是在清末进入西藏,一路测绘记录沿途风貌并在回国之后将这些资料集结成书出版。只是正因为如此,才给带来了电影中所展现出的那一场战争浩劫。现实中是不是如同电影中那样,因为这本《西藏禁地》而引发出了什么事情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总觉得《红河谷》的编剧是因为此书而获得的创作灵感。
一百多年前的西藏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作者 A.亨利·萨维奇·兰道尔 在他所著的这本书中,详详细细的讲述了他入藏以来的诸多经历,并配以大量的相片以及其手绘的图画将一路所见、所感记录下来。此书一经出版在当时一度成为畅销书籍,并有多个语言版本出版。作者的此次经历既是一场地质测绘,更可称的上是一场精彩的冒险,一次充满磨难的修行之旅。他向西方之人揭开了西藏这块圣地的神秘面纱,虽然由于书中所记述的经历太过于不同寻常而引发了一番是否真实的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正是他的这本《西藏圣地》,让当时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了西藏这个名字。
今天,我们再度翻起这本出版于一百二十多年前的书籍。他好像是时空机器一般,带着我们穿越回一百多年前的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时刻,去领略这块土地的风采,见识一下在你的印象中或许并不太一样的那个西藏。
《西藏禁地》读后感(七):外国人眼中的西藏初体验
西藏,这是一个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中国重要领取。自古以来,它的地位其实就为世人瞩目。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想西藏这块神圣的土地都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话题。至少身为一名中国人,我虽然未曾去过西藏,但是却非常好奇它曾经的过往-----
金城出版社最近从一百二十年前英国探险家的西藏行记作为为切入点,编辑出版的《西藏禁地》着实让我一饱眼福于西藏这片西方人称之为“禁地”的更多咨讯息。
抛开这个外国作者最初游记时想要一窥中国西藏领土的某些自身的目的性,我觉得本书还是相当全面完整地带领着今时今日的人们感受曾经的“西藏故事”。这是外国人对西藏的最初通过行走收获的感悟,这是那个年代关于西藏的图文并茂生动展现。尽管我们现在有着更多的记录方式来描绘和勾勒西藏,但是我却同样很感兴趣于曾经那个时代外国人眼中的西藏初体验。那么久远的时代,我们居然可以透过这个外国探险家亨利·萨维奇·兰道尔的画笔,摄像,文字记录相当直观地感知着那个年代的神秘西藏。从行程的规划初衷为起始,到各个行程阶段的历险经历为细节,再到亨利·萨维奇·兰道尔的探险归途为终结---尽管这位旅行家行进于西藏的路途是那么久远,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在创造了当年的探险奇迹。无论是资源的匮乏,还是物质条件的受限,还或者是西藏当地民众对于这样一名外来人员的排斥性,这位探险家成功地完成了他的西藏征程。从某种角度上而言,他为我们现代的人们提供了不少宝贵的文字记录和图片记载。便于我们可以对曾经的西藏有一个相当真实生动的感触。西藏的风土人情,西藏的地理风貌,西藏禁地背后的那些神秘面纱被他逐一揭开。虽然亨利·萨维奇·兰道尔在结束行程后也颇为感叹于这次行程的艰难险阻,已经自己遭遇的打击困苦,但是他却无疑为曾经的西藏留下了相当宝贵的文字图献资料。
身为一名中国人,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很是感慨万千。我不仅仅因为自己看到了一个历史久远的西藏历史,我同样更是感叹于那个年代外国人对中国的深入走读。今天强大的中国的确凭着雄厚的实力,打开国门,迎接海内外游客。但是曾经的过去,我们却那样弱势地让外国人员因为几个钱币的恩赐而让他们畅通无阻地行走内地。从某种程度意义上,我们丧失的是保护自己领地的所有权。让很多我国的机密就这样被毫无保障地为外人所窥探。
《西藏禁地》揭开着一部早期外国人眼中的西藏走访行记。在某种意义程度上,我们或多或少可以由此书中深入了解那个19世纪的西藏地理风貌,人文故事,拓展视野----
《西藏禁地》读后感(八):一位英国人的西藏历险记
一位英国人的西藏历险记
评《西藏禁地》
西藏一直是很多旅游爱好者的天堂,如今的交通条件比以往都方便了,且西藏也较以往更加开放和包容了,因此到西藏一游显然容易了很多。而这个事情在1897年看起来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于来自英国的旅游者更是如此。兰道尔先生借用了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仪器,带着他的盘缠细软从印度进入西藏,他领略到的不仅仅是喜马拉雅山脉两端的风土人情,还有不同自然环境下的考验,更要命的是来自西藏本土居民和政府对他的仇视甚至生命威胁。所以,把这本《西藏禁地》简单地看做《国家地理》范畴下的游记显然是不合理的,更应该把这本书当做一个英国人带领的旅游团体在西藏的历险记,这个“险”不仅来自大自然,还来自西藏的土著。
1897年的世界还是日不落帝国横行霸道的时候,作为一位大英帝国的子民到殖民地印度还是很受尊重的,但西藏却属于一个相对封闭和保守的部落,当地的统治者和居民可能只是用一种自我的眼光对待外来者。西藏有它自己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背景,在100多年前由于封闭更是保留了所有自然和社会的原始之美。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却觉得书中的这种叙述很过瘾,一方面是通过作者的描述和图画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另一方面也借由作者亲身经历的描绘感同身受游览西藏的心情。从作者初始的印度出发之行,到处都有迎接和礼仪,那时的风景是相对平凡的,作者的心情也是平和的;到进入西藏之后的风景自然变得更加不一般,专业的地理仪器和作者的手绘技巧为整本书增添了不少风景,也让那些文字变得更加立体一些。在作者的生命受到威胁、随从跟着四处逃散甚至一样受到体罚时,我们也能感受到一种死亡的气息,就这样心惊胆战地随着作者的叙述结束了西藏禁地的历险之旅。
旅行的时候不一定是窗外的风景,更重要的是旅行者自己的心情。随着作者开始的好奇与激动,到进入藏地与居民们互动的着急与不安,到受到生命威胁时自己的恐惧,以及从死亡边缘逃离的庆幸,这种心路历程其实也是一种不可复制的风景。这种心情藏在书中的每一个文字之中。旅行的时候不仅是外在的自然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是一次不错的写照。兰道尔先生自己组织起来的旅行团,从开始的声势浩大,到最后仅剩的两人,他应该体会到忠诚的意义。从开始的被热情招待,到后来的被欺骗、被威胁,他在旅行中收获到的不仅仅是朋友和敌人,应该还有人性的理解。
这是一次刺激的西藏历险记,第一个抵达西藏的欧洲人,他用他的文字记录了他的禁地之旅。每一个冗长的标题,一幅幅简易的图画,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在这本厚厚的游记中都是一份独特的写照,告诉我们这位英国人的西藏之旅有多么不容易和珍贵。
2018-7-1
《西藏禁地》读后感(九):探险或游记,一百年前不一样的文明
这本《西藏禁地》是来自120年前的探险游记,记录了英国探险家兰道尔从他的国家出发,途经印度孟买,雇佣着三十名担夫随着他一路越高山淌积水,经历各种艰险朝着心中的圣地拉萨前行。
抛开英国在西藏地区的某些政治因素不谈,单纯地把兰道尔这次西藏探险之旅当作一次普通的游历,单纯地欣赏作者笔下的雪山,美丽湖泊,传统的风俗与民情,还是很有欣赏价值的。
作者雇佣了三十名随从负责搬运他所带的各类测量仪器,日常物品,食物与绘画写作等物件,可见他对这次探险之旅做出了充足的准备(除了没有经过西藏政府的允许入境)。作者一行先是遇到了拉瓦特人,从书中提供的图片可以看出位于清朝末期的拉瓦特人居然过着原始人般的人生活,可能也与他们处于荒凉的高山树林之中有关,这对于当时已处于工业文明社会的作者而言,简直是一个大大的震惊。透过作者的描写,我们能想象菩提亚女人出色的纺织技术,和当地人的热情好客。也为读者呈现了一百多年前菩提亚人对于葬礼的独特进行方式。当然还有他们后面遇见的几批西藏人的经历,在作者的笔下,西藏人是胆小懦弱的,他们明明有一大群人,手中也有武器,但只要是作者首先开枪或者先发起挑战,他们全都各自逃散,溃不成军,或者是下跪求饶以达成和平相处的模式,尽管他们到来前是多么气势汹汹,英勇善战。对于这几段西藏人胆小的描写,我持些微的怀疑态度。但也可能是作者把这些经历不当成一回事,以致于最后才会在西藏人手中吃大亏。
历经险峻的山路,寒冷的天气,见识到圣洁的公珠错湖,玛旁雍错湖甚至还能到湖中沐浴一番,也是大有欣慰。雪山,湖泊,寺庙,征途中的一切景物被欣赏的同时,也被详细地记录下方位与尺寸,这也是职业探险家的职责所在吧。也正是因为作者所作出的这一系列特殊活动,他才会被西藏政府派人来驱赶甚至是灭口。
个人觉得本书的后半部分最精彩,有趣。作者带领随从一路躲御西藏人的追赶,与威胁者斗智斗勇,同时还要抵御路途艰难,天气严寒与食物短缺的种种挑战。甚至中途还要被随从背叛,时刻担忧自己的安危,好在他还有两名衷心耿耿的随从一路伴随他走到了最后。作者及两位随从最后被西藏官兵和喇嘛的暴力对待,他们忍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酷刑,饥饿与毫无尊严的待遇,如果意志力稍微薄弱一点的,可能也撑不到最后吧。在这里,作者他们表现出的勇敢与坚强及最后被释放出边境时获得的自由,令人有些感动。历经两个多月的艰辛跋涉,中途经历了各种物是人非,也测绘到一些具有价值性的数据,作者也收获了宝贵的一段人生经历,至少他的这种不怕艰苦的精神能感悟更多的后辈读者。
如果依当时的清朝末期眼光看待作者私自入藏的行径,不管是朝圣,欣赏美景还是测绘地理数据,联想到外国列强入侵中国的暴行,我很不苟同作者的行为甚至其还是受到相关行业院会的授予。但作为现代人,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百多年前不一样的西藏沿路风景与风情人物,值得我们认真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