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威廉姆斯先生读后感精选
《亲爱的威廉姆斯先生》是一本由[美]金•威•霍尔特著作,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爱的威廉姆斯先生》读后感(一):成长里盛开的花朵
这是一部书信体小说。文中通过女孩泰特,寄给她的笔友——歌星汉克·威廉姆斯的59封书信,叙述了泰特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烦恼。虽然威廉姆斯先生一直未给她回信,只是邮寄了自己的亲笔签名照片,可这足以让泰特幼小的心灵感受到安慰。书信里的内容让读者走进了泰特的生活,她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职业,还有她在学校的日常,都让我们从这平静简洁的文字中,看到一个乐观坚强又勇敢善良的小女孩! 作者金伯利·威利斯·霍尔特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这部小说的构思萌发于两件事:斯基普·霍兰德华兹在《得克萨斯月刊》上写的那篇关于一个女囚演唱组合的妙文《哦,女孩,你在哪儿?》;还有就是作者对巴特斯公墓的拜访。研究故事背景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认为最重要的事,这篇文章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二战”后的第三年。人们把忠诚于苏维埃旗帜的共产主义者看成“赤色分子”,因为对共产主义者要做的事心怀恐惧,从而引发了赤色恐慌。而泰特和她的弟弟弗洛格“假装寻找赤色分子”,就是这种恐慌引发的结果。 文中的小故事很多都结合了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比如故事里笔友的故事。老师要同学们与战后的日本学生做笔友,可泰特小小的脑瓜万分不解:我们刚刚和那些人打完仗呀,我才不要同敌人分享我的生活。所以泰特就选择了她最喜欢的歌星。而这件事情的本身是真实存在的,当时美国一些富于革新精神的教育者鼓励学生和被战火摧残的国家的孩子们交往,因为这种交往,知道战争开始时有对姐妹得以躲藏起来。这些书信加深友谊的同时,也治愈了彼此的文化诧异。作者认为,那些从日本寄给泰特同学们的信,以及泰特最后选择与惠子通信,表现的就是这种影响力。 文中的泰特是善良的也是早慧的,她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看待世界,让身为大人的我们感触良多。每封信的落款都俏皮的可爱。如:想逃离一成不变的日子的泰特·皮,对乔里舅公择偶观不爽的泰特·皮,对许多事都有把握的泰特·皮,细波湾的养狗专家泰特·皮等等,通过小孩子的日常,我们深刻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她们虽然懵懵懂懂可她们纯真,不掺杂一丝恶意,她们苦恼目前的处境,可她们又不可思议的坚强,她们在懂事的背后,无非是想要得到大人更多的爱和关怀,了解的越多,越让人心地柔软,哦,可爱又可敬的孩子啊!
《亲爱的威廉姆斯先生》读后感(二):总有一些温暖可以抚慰心灵
生而为人,总是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幸。我们渴望与人交流,渴望有人疼爱,渴望自己孤独的灵魂得到救赎,可事实上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那些选择自己结束生命的人就是很好的例子。比起成人,孩子的内心世界更是脆弱,似乎只要有一点打击就能影响他们以后的人生。无疑,有爱的陪伴才能支撑着我们在未来走的更远。
《亲爱的威廉姆斯先生》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金.威.霍尔特写给儿童的书信集小说,整本书籍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惶恐不安的氛围为故事背景,通过多达59篇的信件讲述了小女孩泰特的日常烦恼和不幸,而这些信全部是写给一个素未谋面的的陌生人,也就是她口中的威廉姆斯先生。
“笔友”,曾经是个很流行的称呼,在那时的社会环境下,许多老师会鼓励自己的学生跟自己喜欢的人写信,希望他们可以更加了解外面的世界,同时学习与人沟通的能力,泰特和他的笔友威廉姆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了交集。
一个是年纪不大的孩子,一个是在《路易斯安那大篷车》乡村音乐节目唱歌的明星,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从泰特那些感情真挚的书信来看,威廉姆斯确实收到了她的信件,并寄了照片作为回应。我觉得,这样的方式其实很好,因为泰特这个特别的小姑娘需要的不是什么劝解和宽慰,而是需要被理解,威廉姆斯这位笔友的存在就是很好的倾听者。
起初,我们可以看到,泰特如同所有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烦恼,她一点一点的向威廉姆斯先生描述自己的生活,介绍自己拥有一个多么骄傲的父母。可是后来才发现,原来这看似美好的一切只是她的幻想罢了:父亲是个离家出走至今未归的小混混,母亲爱她却因为自己犯的错误不能陪在身边,年幼的弟弟在一次意外中死亡,这一切的一切几乎让她觉得崩溃。
是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她不想看到的,可现实却赤裸裸的发生了。正如,泰特美化父母的形象,拒绝接受与弟弟死亡相关的话题,不过随着阅读的深入可以发现,当她敞开心扉诉说之后,反倒变得平静了。威廉姆斯的回应和倾听,那条叫做“小可爱”的狗狗的出现,再加上乔里舅公和帕蒂姨婆的精心照顾,都让泰特感受到了温暖和爱意,重拾队生活的信心,并学会勇敢面对。
人生是一场旅行,总有一些暖意可以抚慰心灵的创伤。读《亲爱的威廉姆斯先生》,就是在见证一次成长,从而让自己变得更成熟,很优秀的著作,适合孩子们阅读!
《亲爱的威廉姆斯先生》读后感(三):以泰特的书信作一个引子
这是一本儿童小说,一本让我读后感到有点惊喜的儿童小说,也许是因为太久没有阅读这类书籍的缘故了,所以读后真的感到很惊喜,很有收获,而且我可以以这本书作为一个引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全书没有目录,因为是一本书信体的小说。只有开头一个简单的人物介绍,就一封接着一封地展示了59封书信,这59封书信都是泰德单向写给歌星、向歌星倾诉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日常烦恼:与同学不和,参加才艺比赛受到亲人的质疑,思念母亲等等。。。。。。
为何说惊喜呢?因为跟着这些书信思路走,我就开始猜测为何泰德没有母亲?但是感觉其他人都知道她的秘密,唯独她自己不知道?所以就在前几封书信里面,我就猜测她的父母都去世了,但是姨妈就欺骗她说爸爸去了某个角落拍照片去了,妈妈也跟着某个不能向外透露电影细节的剧组拍电影去了。前面的描述的确是很小孩子的描述,所以我也只能耐着性子看下去。但是随着慢慢深入,我才惊喜的发现:我也被泰特的信件所欺骗了,正如后面她自己向崇拜的歌星透露自己撒谎了----妈妈是在监狱了蹲着,但是妈妈有一副好嗓音,所以妈妈代表监狱的乐队去合唱;爸爸的确不知道跑到哪里去拍照片去了(可怜的小孩子)。更为令人惊讶的是之前所描述的弟弟听她唱歌,都是假的,但是也不能全然说假,只是她脑海中那因太过悲痛而被她强行遗忘的记忆渐渐苏醒----弟弟在意外中身亡,但她内心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所以一直感觉弟弟就在身边。这样真实的家庭环境和遭遇的悲伤故事,真是很让我惊讶,因为刚开始我以为就是简单地向歌星倾述小女孩生活中遇到的烦恼而尔,同时因为惊讶与惊喜,更是从她的字里行间读到了一个小姑娘的乐观坚强和勇敢善良。
读完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文字虽然简单,但是内容很深远。例如第42页,泰特决定自己练习声乐。因为那些走钢丝的人和勇敢的马戏团演员让她明白,一切皆有可能。是的,一切皆有可能。生活处处是哲理,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细心体味当下的生活,总能从生活中悟到不少道理,然后以此激励自己努力奋斗。看,泰特那么小年纪,才9岁,就从马戏团演员身上悟到了这个道理,从而摒弃所有人包括至亲亲人的质疑,自己练习声乐。当然,最后经过半年的坚持训练,她成功了,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所以,一切皆有可能。我要以此来提醒自己努力,并作为引子以后教育我自己的女儿。
书中类似这样的好句子蛮多的,所以泰特的书信可以作为一个好引子,以此来教育引导自己的孩子,要做一个乐观坚强和勇敢善良的孩子。
《亲爱的威廉姆斯先生》读后感(四):小女孩泰特的书信
不论生活给了我们什么样的重击,我们都应该华丽的转身回他一个大大的温暖的微笑,而微笑也正是赠给那些热爱生活的人最好的礼物。
美国儿童文学作家金.威.霍尔特用简短的文字、平静的叙事语调以及孩童那天真浪漫以及幽默诙谐的语言所著的《亲爱的威廉姆斯先生》,在展现了一个名叫泰特的小女孩纯真可爱的同时,也深深的刻画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伤痛。小说采用书信体的格式写下了小女孩泰特向收音机里节目《路易斯安那大篷车》里的歌星威廉姆斯先生倾诉自己的生活环境、日常烦恼以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小故事,书中泰勒给威廉姆斯共写了59封书信,期间威廉姆斯先生也给小女孩寄来亲笔签名照及书信,威廉姆斯的回信让小女孩更加乐观,对生活也更加充满了信心。
不得不说,泰勒是一个情商很高的小女孩、懂得如何用幽默去取悦别人,她懂得如何去化解别人心中那些难过的小情绪,也知道怎样用开心的事情来转移自己心中那些不开心的思绪。弟弟弗洛格让泰特给他读三遍妈妈的来信,读完后便忧伤的问姐姐:妈妈什么时候回家,我好想她。听完弟弟的话后,泰特伸出胳膊紧紧的搂着弟弟,直到弟弟喘不过气来,然而她却回了弟弟一句:我要把你所有的孤独都挤出来。说完后弟弟便仰倒在地,咯咯地笑起来。用泰特自己的话来讲她就是那种尽力要让事态转好的人,即使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也未必能像泰特这样洒脱。
虽然表面看起来小女孩很开朗,似乎没有不开心的事情围绕着她,但是后面的书信却开始慢慢流露出小女孩内心的寂寞、孤单和忧虑以及妈妈的真实情况,然而作为一个孩子母亲的我来说,每次在我看到泰特说妈妈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心理总是酸酸的,孩子对母亲的思念是一言难尽的,她每次提到妈妈时其实就是她在想念妈妈的时候,即使妈妈在外人看来是个罪犯,但是在自己心中,妈妈依然是那个晚上和可以她一起唱歌、陪伴在她身边的漂亮的妈妈。但是因为妈妈的错误导致亲子间的空间距离很遥远,泰特的心中还是对妈妈有点怨恨的,她埋怨妈妈把萨德那样的男人看得比她的孩子们还重要。
然而最后几封书信却让人很吃惊,之前向威廉姆斯先生经常说的弟弟弗洛格却在很早以前就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但是之前的书信所叙说的,弟弟就像一直在她身边一样,由此可见泰特对弟弟的感情有多深,值得欣慰的是因为妈妈表现出色减刑一半、泰特参加的才艺大赛获得了一等奖、乔里舅公和嘉妮特最后也有情人终成眷属。
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泰特每封书信最后名字前对自己的形容,类似在云中追逐阳光的泰特、往胳膊上抹止痛膏的泰特、尽力专心练歌的泰特、睁开双眼看世界的泰特等等。
霍尔特通过《亲爱的威廉姆斯先生》描绘了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她的处境,有时候我都想张开怀抱深深的拥抱一下她。
《亲爱的威廉姆斯先生》读后感(五):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理解和倾听
每个孩子长大的过程中,都需要被理解和倾听,就像《亲爱的威廉姆斯先生》中的泰特, 这个被无声倾听者所抚慰的少女。
毫无疑问,泰特的内心满是孤独的,很多她想要亲厚的人都不在身边,很多她内心的想法无法被理解,身边原本应该玩到一起的玩伴却因为自己的家庭背景欺负或嘲笑自己,这样的孩子注定是敏感或自卑的。
因为自卑,所以泰特才会在和威廉姆斯先生的通信中将自己的故事裹上层层的厚重包装,她把自己的家庭描述得和谐甜蜜,但实际上泰特成长中得到的呵护却是存在遗憾的。
她知道弟弟弗洛洛喜欢爸爸大皮特留下的大号皮靴,所以她将理想化的爸爸塑造成一个到处拍照的大摄影师;她知道妈妈喜欢唱歌且入住了监狱乐队,她梦想和妈妈拥有一样的共鸣或亲密的联系,所以她将理想化的妈妈塑造成一个演出繁忙且知名的不能露面的大歌星,所以她想要像妈妈一样认真对着大众唱歌;她无法走出弟弟不存在的现实,所以她幻想着弟弟仍然像从前一样听她练习唱歌,还是她屁股后面的“跟屁虫”。
然而现实是什么?爸爸是一个无所事事的混混离家出走;妈妈因为迷恋上一个混蛋抢劫犯而被逮进入监狱服刑;弟弟因为一场游戏的意外永远离开了这个美好的世界。
这些诸多遗憾的现实,泰特一开始是拒绝接受的,但她无法将这些心事独自承受,但身边能够依赖的人都知道泰特的真实情况,所以她需要一个陌生人来倾述自己的心事,发泄自己的情绪。
每个青少年都需要一个倾听者,能够让他们愿意敞开心扉去讲述自己的心事,他们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偶像去信仰,指引他们的行为习惯。正好出现的威廉姆斯先生就是那个最好的倾听者,她不要别人去提醒她面对现实,她不需要别人的谆谆教诲或指导,她只需要被理解或知道,作为繁忙的大歌星,一张明星照片就能让泰特得到安慰,此时言语都是多余的。
在泰特单方面寄给威廉姆斯先生的信件中,我们可以不断体会到泰特的心理包袱不断放下的过程,对家人各种复杂矛盾的情感都在递进展示出来。家人对泰特的关照也在递进展示出来,比如姨婆对泰特的唱歌比赛由反对到亲手制作裙子支持,比如乔里舅舅对泰特的细致关爱。
这是一个孩子打开心扉的过程,要是每个孩子都能这样被理解和倾听,该多好呀!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汪星人爱星辰(来自豆瓣)
《亲爱的威廉姆斯先生》读后感(六):打开那扇关着的窗户
每个人都不会孤独地生活,都很难做到从不与人交往。即使身边一时没有朋友,也总会在遥远的地方,或者内心深处,有一个值得他挂念、也会挂念他的朋友——不一定非得需要见面,但一定会成为心灵的慰藉!对于一个名叫泰特的小女孩来说,那个她从未谋面、收音机的节目《路易斯安那大篷车》里一个叫威廉姆斯的歌星,就是她倾诉自己心事的对象;或许,也可以说,是她的一个朋友。正是威廉姆斯,虽然从来都没有来看望过她,而只是寄来过亲笔签名照及书信——但对于泰特来说,这一切已经足够了。她的59封信件得到了回音,在这个世界上毕竟至少有一个人愿意成为她的“倾听者”——这已经足够令她感到开心、快乐了!
从信件的内容里,是很难确切地知道,真实世界里的小女孩泰特,拥有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家庭,她的爸爸、妈妈、弟弟到底都是做什么的,和她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所有这些,虽然从59封信件里可以归纳出来一些“蛛丝马迹”,却不一定准确。事实上,信件里的很多内容,对于小女孩泰特来说,显然都经过了一定程度的美化。在信件中,她的爸爸是一个到处拍照的大摄影师,她的妈妈是一个非常知名、演出繁忙但不能露面的大歌星,她的弟弟仍然会像从前一样听她练习唱歌,是总跟在她屁股后面的那个“跟屁虫”……生活就是这样。不深入细致地加以了解的话,表面上的一切或许会被认为就是最真实的一面,道听途说的内容、想象里的内容都会不同程度地迷惑或者“麻醉”了自己!
对于小女孩泰特来说,现实到底是怎么回事,她并非不清楚;而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也不难从她写给威廉姆斯先生的信件里大概清楚。所有“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东西,即使在内心深处是那样深刻而痛苦地折磨着泰特,她也依然没有屈服于生活,也没有一蹶不振。她的方法或者“钥匙”,就是因为收音机里那个只能听到声音、却无法得知他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威廉姆斯先生。泰特把一封封信件写给了威廉姆斯先生,她的内心里的种种郁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排遣。生活于她来说,当然不是每天都充满了幸福、开心和快乐,但正是因为有了威廉姆斯先生这个忠实的“倾听者”,她才不会觉得孤独,而是在一次次地倾诉中逐渐成长了起来!
现实生活如此地不如意,对于小女孩泰特来说无疑是很难接受的。或许会有人同情她,但泰特需要的却并不仅仅只是同情,而是除了同情、除了物质条件以外更多的东西——虽然威廉姆斯先生从来没有来看望过她,但那些亲笔签名照就已经足够起到作用了——显然,对于小女孩泰特来说,她的要求并不高,她只是需要有一个人能够倾述她的心事、“听”她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已!这个并不太高的要求,在现实生活里,很多时候却无异于一种奢望,并不容易满足。尤其是在如今这个科技日益发达、人们之间的交往却越来越电子化的现实生活状态里,倾诉不容易,倾听更是难得,对面不相识已经成为常态,咫尺天涯并不是童话故事里才有的……
读小女孩泰特的这些信件,重要的并不是从信件里得到多少有用的信息,而是能否从中感受到自己以及其他人,需要作出一些什么样的改变。即使以前做得不好,那么现在呢!当现在知道了自己应该作出何种改变的时候,自己会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吗?自己会鼓励更多的人,也迈出很久以来都忘记了迈出的那一步吗?!
快去更早一点打开心灵世界的那扇窗户吧,屋里的空气的确已经并不那么新鲜了……
《亲爱的威廉姆斯先生》读后感(七):当阳光变成信笺照耀生活
每个小孩小的时候都有着无数的烦恼,仿佛那些烦恼是生活送给小孩子的必需品。当孩子们在烦恼中仰望天空,希望获得阳光的抚慰时,荆棘密布的生活就戛然而止了。
在许多很普通的日子里,有很多很普通的人,串起很多很普通的日子。就像威廉姆斯是一个很普通的名字,但是在一个叫泰特的小女孩那里,威廉姆斯先生却成为这个小女孩生活的一束光。
美国作家金伯利·威利斯·霍尔特,是一位美国儿童文学作家。我总觉得儿童文学作家,是所有作家中最可爱的。霍尔特在《亲爱的威廉姆斯先生》书中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地,就是他们一家七代都在住着的路易斯安那州中部。这也是霍尔特写的故事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
在《亲爱的威廉姆斯先生》这本书中,泰特用小女孩独有的细腻情怀,化作写给威廉姆斯先生的信中对生活的信仰与希冀。成长过程中的伤痛总是最难忘的,也是在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最恐怖的“拦路虎”。尤其当泰特面对的是那些无法改变且无力去爱的日常时,她只能将烦恼写给威廉姆斯先生听,这也是一种释放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方法,也是泰特独有的拥抱生活的热情,即使那生活荆棘密布,也抵挡不了泰特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次“威廉姆斯先生”,大多数时候,“威廉姆斯先生”都是以美好的形象出现的。在泰特的世界中,“威廉姆斯先生”就是美好的代名词。
记得我小时候看过一个带有漫画的小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我不记得了,可是我永远记住了这则故事的美好——一个身患残疾的小女孩,总是因为自身的残疾受到周围孩子的欺负,而且她的父母也不是很喜欢她。但是当她上学后,有一个40岁的班主任老师非常和蔼可亲,在漫画里这个班主任老师的形象是一个非常和善的老妇人(对,那个时候的壮年人总是被画的很老)。有天,班主任让全班同学都排队走到她身边,她说有小秘密告诉她们,当这个残疾小女孩儿走到她身边时,这位班主任对着女孩儿唯一能听到声音的右耳说:“真希望你是我的女儿”,女孩儿感动的哭了。很多年后,这个只有一只耳朵能听见的小女孩儿,也到了班主任当时的年纪,然后她将自己的故事告诉自己的孩子,她还说:想长大后做一个有用的、善良的人,是从我班主任对我说了这番话开始有的理想。
而《亲爱的威廉姆斯先生》中,泰特写了59封信向歌星倾诉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日常烦恼:与同学不和,参加才艺比赛受到亲人的质疑,思念远在外地的母亲却不允许倾诉等等。却也因写信的过程中,泰特脑海中的记忆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痛楚,生活的真相也在这一封封信中不停地延展开来。当所有的悲痛被泰特用文字“输出”后,乐观也携着阳光扑面而来,当阳光变成信笺照耀生活,每一个“威廉姆斯先生”和每一个“泰特”都将共沐阳光、感受温暖。
《亲爱的威廉姆斯先生》读后感(八):信里乾坤日月长
很多文学家喜欢用书信体的形式来写小说,这种题材能够直击主人公的内心,更容易拉近和读者的距离。文学史上,日记体小说独树一帜,有很多著名的作品,如,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丁玲的《沙菲女士的日记》,安妮·弗兰克的《安妮日记》等,都让人印象深刻。
《亲爱的威廉姆斯先生》是美国著名作家金·威·霍尔特写的一篇日记体小说。书中一共写了59封信,时间从1948年9月1日开学到1949年6月5日,跨度为一个学年。这些信是一个名叫泰特·皮·艾勒比的11岁小姑娘写给自己喜欢的乡村歌星威廉姆斯先生的。信中,泰特向威廉姆斯介绍了自己和家人,也向他讲述了自己在学校、家庭中的生活,并表达了对威廉姆斯的喜爱和祝福,以及对音乐、家人和生活的热爱和期望。
金·威·霍尔特喜欢写有年代感的故事,泰特的故事就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在这个特定的时间里,作者写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事物:《亚历山大镇公报》《真心告白》杂志;收音机还未大面积普及,《路易斯安那大篷车》节目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那时候的女人们用光彩照人牌的化妆品;种族歧视依然很严重;戈里女子乐队是由监狱里的人组成的乐队;美国的孩子对日本有自己的理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泰特作为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经历——她的外公外婆因车祸早早去世。因此,她的妈妈由帕蒂姨婆抚养长大。又因为妈妈年轻看错人,为盗窃犯(也就是泰特的爸爸)开车而被捕入狱,泰特和弟弟弗洛格也和帕蒂姨婆和乔里舅公生活在一起。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泰特敏感、苦闷、也有些自卑,有很多心里话想要向人倾诉。但对熟悉的人,她又不好开口。这时,正好学校的老师让学生交笔友,这让泰特有了倾诉的机会。她选了自己喜欢的歌星作为笔友,向他倾诉自己的生活。
在这59封信中,泰特从自己开学写起,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觉角度观察着周围的世界,也向威廉姆斯介绍着自己对这一切的观感。同学维比亚、华莱士,小伙伴,老师基普勒;家人帕蒂姨婆、乔里舅公、爸爸、妈妈和弟弟;邻居苹果蕾太太等等,信中涉及到了泰特在学校、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的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这些情况随着泰特的信件逐一呈现在读者面前,仿佛螺蛳壳做道场,是那个年代的美国社会的缩影。
书的内容开阖自如,包罗万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书信体这种特殊的形式。每一封信,内容可以随着主人公的心情变化,可叙事,可抒情,可议论,可回忆,还可描写,作者大可以根据小说发展的需要灵活选择。而且,书信可长可短,随时可以调整。这也让读者能根据信的长短来感知主人公写信时的心境。
同时,这种特殊的形式也让作者的叙事技巧更加自然巧妙,让人赞叹。在书中,有两处或者说有两件事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一件是泰特爸爸妈妈的真实身份。一开始,她向威廉姆斯介绍说,爸爸是摄影师,妈妈是知名演员,所以他们才不能陪在自己身边。但他们一个是盗窃犯,一个是给盗窃犯开车的从犯。其实,在她没有坦白之前,读者在心里就已经犯嘀咕了,既然泰特的爸爸妈妈这么优秀,为什么维比亚还说她是个“可怜人,生活悲惨又不幸”呢?泰特在信中也一再说,“帕蒂姨婆不希望我跟任何人提起她(妈妈)”,“我真想说出我爸爸是谁,可我还是不能说,因为帕蒂姨婆吩咐过”。这些都让读者疑惑,为什么不能说呢?如果真是那么优秀的话。
再有就是关于弗洛格的去世。当我看到那封信时,心里真的是很震惊的。因为在看前面的内容时,觉得弗洛格是活生生的存在于泰格的生活里的,怎么会去世了呢?直到我又翻回去看,才发现,对这件事,作者也是埋了伏线的。乔里舅公在做公墓的周末守墓人时,想招泰特做助手,但她拒绝了;苹果蕾太太总让她陪着去参加两点钟的扫墓,她也拒绝了;锡安在和泰特一起玩的时候,在听她说到弗洛格的时候总是很紧张,还曾经被妈妈打了一巴掌;在以前的生活中,弗洛格本人一直是一个影子一样的存在。这些疑问直到真相揭晓,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泰特心里知道弗洛格去世了,只是拒绝承认罢了。这种叙述技巧也只有在书信体的形式下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也更增加了我们对主人公泰特的同情和理解。
读了信,我们都喜欢上了这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子。可以说,她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小小年纪,就和父母分开(还是那种并不光彩的分离),还要忍受弟弟去世的痛苦。她想念弟弟和妈妈,没有办法排解,只能用拒绝承认现实和说谎的方式来安慰自己。生活虽然艰难,但她从来没有失去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她积极练歌,在才艺大赛上拿了一等奖;她给姨婆做模特,帮姨婆解决生计问题;她给法官写信,让妈妈能早些回家。泰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生命的光芒和希望的魅力。
从泰特的信中,我们也看到了威廉姆斯的生活改变——一开始不太有名,随着时间的推移,粉丝越来越多,专辑越卖越火,后来也做了父亲。虽然一直到最后,泰特也没能收到威廉姆斯的信。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泰特已经从一开始的“想逃离现实的生活”的自卑、苦恼变成了“睁眼看世界”的乐观向上。
书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孩子成长的喜怒哀乐,也让我们看到一个特定时间段的路易斯安那的社会风情。书信,带我们在时间的隧道流转,让这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亲爱的威廉姆斯先生》读后感(九):我要把你所有的孤独都挤出来
“长腿叔叔你好吗?
交出温馨的心是你吗?
可否某个季节来伴我,
解开牵挂……”
亲爱的威廉姆斯先生,书名勾起我对简·韦伯斯特的长篇小说《长腿叔叔》的回忆。书信体的故事,意味着的无疑是一颗匿藏在暗处的心的述说,譬如《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里的孤寂控诉又或者是《安妮日记》的生存智慧。
汉克·威廉姆斯,主人公泰特·皮·艾勒比的书信对象,一位乡村音乐歌手。对青春期孩子而言,精神寄托对象十分重要,在生活中并不稀奇。说白了就是追星,原始状态的健康追星模式便是以爱豆为正能量的源泉,在空虚寂寞冷之际对着爱豆发生假想的对话,犹如对着举头三尺的神明祈祷述说。而女孩泰特便是以书信的形式,对威廉姆斯先生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在文字述说的过程中,理顺了自己生活的状况与见证自己的成长历程。
书信使用相当活泼明快的表达节奏,也因为是陌生的缘故,泰勒尽是自信满满地表达她生活中七彩斑斓的一面给威廉姆斯先生。可爱的泰特无时无刻不展现着一副活泼可爱至真至纯正能量漫溢的少女形象。正如她书信中提及的人物,情爱种子处处碰壁乔里舅公,上门推销化妆品的帕蒂姨婆,美得不像话的劲敌同学维比亚,热心而神秘的邻居苹果蕾太太……还有故事的重点角色,她的亲弟弟弗洛格和狗狗小可爱。但当一个人过于光明,她内心的阴暗面也会形成相对面积。日记一篇复一篇,讲述的尽是平顺的小生活,她在数次收到威廉姆斯寄来的签名照后,开始敞开心扉剖白自己父母的真实情况,离家出走的父亲与入狱的母亲,都是她心中难以启齿的痛。还有尽管泰特各种嫌弃弟弟弗洛格,更把他比作跟屁小狗,可我们都无法忽视她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弗洛格的爱。
【 弗洛格让我给他读了三遍妈妈的信。“妈妈什么时候回家?”他问“我好想她啊”。
嗯,听到他这样说,我伸出胳膊揽住他,紧紧地搂着,直到他说:“泰特,我喘不过气了。”
“我要把你所有的孤独都挤出来。”我说。等他的脸憋得像熟透的西红柿,我才放开他。
然后,弗洛格就仰倒在地上,咯咯地笑。喏,我知道怎么对付弗洛格难过的小心思。】
这段对话使我双眼湿润无比动容,妈妈不在身边时,泰特是那么地爱护弟弟弗洛格。但当我知道,其实这一切都只是一个幻想,弗洛格在早前几个月已经死了,只是泰特不肯承认这一点而已。她在反复念读妈妈的来信是,搂住的只是自己的臂膀,她是想用力的把自己身体里的孤独“挤出来”啊!
在泰特一次又一次隔天甚至每天地频繁给威廉姆斯先生的信中看出,那是一个二战刚刚过去不久的年代,珍珠港事件的遗属们还在适应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国与国之间也正在逐步修复战后人文建设。也是泰特的内心逐步释怀的过程,一个病态的孩子康复内伤的疗程。
在文后作者的致谢中,他详尽地剖析了自己的创作意图,单纯而美好。他提及一个在现在社会较为陌生的概念——战后文化。在我看来,从一开始学校老师建议他们与日本学生做笔友时人们的抗拒心理,至逐渐接受日本文化甚至发现共同之处,最后泰特收到邻居家的日本媳妇寄来鲤鱼锦旗,这是故事的明线。暗线在于弟弟弗洛格的死,起初他们正是因为在战争中成长,就连嬉戏都带着战争元素——寻找赤色分子,弗洛格因此发生意外失去了年轻的生命。泰特选择麻痹自己拒绝承认,而最终勇敢面对,在书信中流露真情。
故事在基于大量现实素材采集的基础上,采用与偶像单方面对话袒露心声的浪漫形式,表现出主人公泰特在爱的包围下苏醒内心的情感力量。集中表达出强烈的人物命运变化,并在泰特字里行间对当下与未来怀着的积极、美好、乐观向上的精神。结尾的“重磅”牵动起前头整个故事网络,撼动人心。
最后,我感慨笔友这个封存的词汇。带着美好与神秘,是时代巨轮碾碎的记忆。这种科技不发达的年代独有的文化,我曾经也交过笔友,为此感到无比荣幸,哪怕经已散落在天涯,仍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