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西与苹果酒》读后感100字
《萝西与苹果酒》是一本由[英]洛瑞·李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萝西与苹果酒》精选点评:
●每每读来都回想起在英国的日子,特有的英国农村总是能够唤起人别样的思念。。 英国再走一发啊!
●好喜欢这个封面呀就很甜 和内容很搭。回忆录类作品 恬静而有趣的乡村生活 看着一点不枯燥 文字会有很甜的点 喜欢。
●更倾向与作者的个人记录,在这个房子里发生的各种故事,回忆录一般的展现,到每个姐姐出嫁为结束,深入描写了不同的人妈妈还有舅舅们,但是整体故事性不是特别强,表达的田园牧歌的感觉很适合某个休息日慢慢读。
●伴随着花香,雨露,阳光,草湿味道的童年回忆,既有不列颠大地荒凉的哀伤,又有苹果酒的芬芳
●封面真心美!但文字的风格不能用“美”形容,夹带着淡淡的童年回忆和思考,在娓娓道来中自有作者哀而不伤的情感在里面。
●2019已读57。童年往事流水账,但文风清新,童年的乡间总是在成年的心中魂牵梦绕。
●读了好久啊……真的很适合五六年级或者初中生,作者用孩童的视角,把对自然的观察,大人的描述,生活的种种用带着单纯感情的笔触一点点写出来……日子虽苦,但不艰难,甚至还会有美好和诗意……ps一直在想哪里有萝西和苹果酒,原来在最后面哈哈哈哈哈!看来读书也是这样,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结果。
●封面美到爆炸
●【市图借阅】2018.11.20-23 一段嬉笑怒骂的乡村童年 当你长大离开故土后 童年中的一切都好像是镀了金一样的美好
●很美~刚开始还以为是女性写的……可能因为那纯粹的风貌吧……作者的风格很优美,文字是流动的,很多奇妙的比喻,充满感官的惬意 颜色 气味或是其它……
《萝西与苹果酒》读后感(一):。
《萝西与苹果酒》从作家三岁的经历开始起笔。叙述的历史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但在一个幼童眼里,并不会对此有很多关注。整本书最吸引人的一点恰好是那种童趣型的观察视角,没有对重大历史事件与社会的描述,更多的是那种将周围一切事物视为新生物的魔力,而这也是一本优秀的以儿童为第一视角的作品应该具备的品质。
《萝西与苹果酒》读后感(二):读后还想在读的书
难道一把愿意反复读的书,文字流畅,优美,故事情节娓娓道来,似诉说,似叹息,似哭泣,欢乐,故事里啊!非想象中的一片荒凉与粗莽;在这远离都市的世纪初的世界里,到处漫流着生活的艰辛和温情,和回不去的童年,但是还是给人以力量。
晴朗的下午,一本伯爵红茶,一曲巴赫的提琴曲,一把藤椅,一本萝西与葡萄酒,惬意。
《萝西与苹果酒》读后感(三):评《萝西与苹果酒》
作者的感情非常细腻灵敏,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孩子的童年的记忆生动地描绘出来,我非常喜欢他这本书的文笔。一共十三章,每个章节都不长。故事开始于他对人间最初的记忆——刚来到这个村庄的时候,结束于村庄的结构开始瓦解的时候,那时故事里的孩子们也都已经长大了。让我印象深刻的的是关于村庄里的真实生活的描写,大家的相亲相爱与暴力、谋杀等行为共存,仿佛不受法律约束也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那种很原生的延续了一千多年农村的生活状态与秩序。当然作者并未评判那样的生活“文明”与否,而是以一种全盘接纳的态度有所怀念有所留恋。还有一个让我很佩服的点在于作者对于自己童年经历的病痛考验的描写,以一种童真的叙述方式淡化了背后的折磨与家人的心惊肉跳,但我还是想感慨那个年代养活一个孩子以及活下来真的太不容易了。
《萝西与苹果酒》读后感(四):一本充满儿时乐趣和让人感动的好书。
每个人都有童年的回忆,每个人对童年的回忆也都是不一样的,点点滴滴,或是碎片儿。成年以后,不经意间, 午后和深夜,忽然闪现在我的脑海里。能记住的往往是玩耍的瞬间,抓鱼,粘知了,爬树,撒欢在墙上跑闹。 世界之大,人们对儿时的回忆总是很相似。这是我第一次读洛瑞.李的作品,很惊叹他如此生动的儿时记忆,书中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英国乡村儿童发生的点点滴滴,洛瑞的顽皮和可爱跃然纸上。家人,朋友,恋人伴随着婴儿,儿童,青年的成长,温馨、美好、幸福、茫然、痛苦、离别、挣扎。儿时的快乐和焦虑当年不觉得,如小提琴般温婉、欢快、忧伤、怅然的旋律,汇成一曲快乐或淡淡悲伤的舒缓曲。几十年前的乡村里的阳光、风雨、战争、疾病、来了又去了的形形色色的老人、青年、少女、玩耍的伙伴都变成了遥远的细细的品味,撩动起成年人对童年无限的回忆,就像他要表达的:尽管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但是有些不幸还是不可避免的。读了这本书时让我有些许的感动。感谢作者,感谢新星出版社2018版译者的文学素养和这么生动的语言,细腻、精彩的翻译,让我欣赏到风靡全球的大师的著作,总之,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萝西与苹果酒》读后感(五):思乡病,如何治?(节选自中国日报网,原文自BBC)
Mark一则报道好了,关于《萝西与苹果酒》这本书~
萝西与苹果酒一位BBC文化栏目的读者就思乡病寻求帮助,常驻文本治疗师海瑟堡·安德森(Hephzibah Anderson)给她开了一剂文学处方,建议她用洛瑞·李( Laurie Lee)、裘帕·拉希莉( Jhumpha Lahiri)等作家的书来治愈自己。
亲爱的文本治疗栏目(Textual Healing),
大约一个月以前,为了爱,我搬到了另一个国家。我很幸运自己做了这个决定,因为这意味着我的男朋友和我可以在一起度过更多的时间,而我们的关系也可以进一步推进。
但同时,我的思乡之愁更加浓烈。有时这种感觉很强烈,有时又几乎意识不到,但它始终萦绕着我。我想念我的猫,我想念熟悉的家乡和那些商店,我怀念家乡的传统,我想念我的家人,我想念那片树林,我想念当地的图书馆……我甚至已经停止了阅读,过去我每周至少会读一本书。
你能推荐一些可以帮助缓解思乡之愁的书给我吗,让我可以有更多在家乡的感觉?
亲爱的思乡者,
我们似乎都将思乡病看做青少年的不适感,会觉得第一次参加短途学校旅行的孩子很可爱,甚至会觉得声音颤抖着从大学里打电话回家的大孩子更惹人喜爱。但是随着我们慢慢地步入成年,我们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已经没有这样的心情浮动了。
但情况不总是这样的。例如,19世纪时,思乡之愁被认为是那些美洲新移民善良感性本质的体现。正如苏珊·马特(Susan J Matt)在她2011年出版的书《乡愁:一种美国历史》(Homesickness: An American History)中说道,“Homesickness”(思乡)这个词是到1750年左右才被广泛运用的。在那之前,这样的情感被称作“nostalgia”(念旧),实际上被视为一种疾病。
肯尼斯·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e)笔下的鼹鼠肯定也会赞同那样的诊断。你只要回想一下《柳林风声》(The Wind in the Willows)里的场景就明白了。一个漆黑的隆冬夜晚,在森林里迷路的鼹鼠闻到了自己家园的一丝味道。那是他为了和河岸边的河鼠住在一起而放弃了的家——鼹鼠居。这个场景带给你一种沉甸甸的瞬时愁绪。
近来,思乡之愁不仅仅局限于对一个地方的思念这样的理解,更多的被看做是千遍一律的生活被打破时造成的那种压力。尽管如此,它仍可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尤其当你已经被烦扰到不能读书时。研究表明,缓解这种愁绪的一个好方法是,继续做你在之前那个地方喜欢做的事情。但愿我们的文学处方可以让你回归之前的读书方式。
你没有确切提及你从哪里而来,所以我无法推荐一些可以带给你家乡熟悉感的书籍。我也不是很确定你搬去了哪里,但那不妨碍我推荐你从洛瑞·李的《萝西与苹果酒》(Cider With Rosie)读起。这本书是作者对于科茨沃尔德村童年生活的生动回忆。它描写的是步入现代社会前的一个时期——那时还没有电力和汽车,孩子们可以自由寻找自己的乐趣。故事中充满着如此强烈的思乡之情,使得你读着它时,就像是回到了家,即使你已经离开的那个家和现在这个刚落脚的家隔着万里远。
转载自 http://ent.chinadaily.com.cn/2016-04/20/content_246997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