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间的盐(新版)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世间的盐(新版)读后感1000字

2021-03-11 02:43: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间的盐(新版)读后感1000字

  《世间的盐(新版)》是一本由高军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间的盐(新版)》读后感(一):阅尽人间酸甜苦辣

  很久不看散文了,业余生活被小说和专业书籍占据了,总觉得散文有些无法切实表达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最近被朋友安利了高军老师的书,接连看了两本,感觉深深的被打脸,高军老师通过一篇篇散文,将市井生活人生百态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他笔下的人物和故事不高大上,每个人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放在严格的时代甚至能被称为伤风败俗,但是他笔下的种种只是一个小人物日常生活的常态,没有什么上纲上线的东西,也没有什低俗下流。

  《世间的盐(新版)》读后感(二):吃货无处不在

  《世间的盐》的作者高军被称为“豆瓣网十余年备受欢迎的作者,读者们选出来的小品文大家”,这句话对于不怎么接触豆瓣的人来说,好像用处不大,我是去年才开始接触豆瓣的,不管你在豆瓣是多么的红,多么的有名,对于这些我是一点也不了解。 我是因为吃的文章才有的这本《世间的盐》,书封上也提到了“被读者誉为继汪曾祺之后,极富人情味和生活智趣的文字”,这句话也是吸引我的原因之一,想看一下高军有没有吃货汪老的风范。汪曾祺汪老的文字百看不厌,尤其是关于吃的文章,让人垂诞三尺,吃货就是吃货啊。作家中的吃货,不得不提汪曾祺,梁实秋,袁枚等人,我平常也在陆陆续续的收集他们的一些书籍,不管新版还是老版,有几本的书页都已经泛黄了。 说多了,不过只要提到吃货作家,不能不让人想到那几位啊!言归正传,高军的这本《世间的盐》在二零一二年已经出版过了,这次算是新版吧,在老版的基础上新增了十篇经典散文,四十幅知名画家趣味插图。既然贺友直有四十幅作品在书里面,为什么不在书的封面写上“插画/贺友直”呢?我们要尊重作者,要知道,四十幅插画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个应该和作者无关,但是心中想到了,就必须说出来,不吐不快嘛。 《世间的盐》是一本随笔集,里面都是一篇篇的小故事,我最先看的就是《食四味》里面的几篇文章,之前说过了,我喜欢看关于吃的文章。我是凌晨看的这几篇文章,大半夜的,越看越饿,越饿越看,低头看的是书中的文字,抬头却看到了一道道美食在眼前飘过,花生米,鸡肉,牛肉,鱼肉,豆腐,粥什么的,一道一道又一道,就不写详细的菜名了,写了联想的更丰富,会让我更饿的。饿的我一点困意也没有,就这么饿到我直到睡觉,在饥饿中入睡,至于做没做吃大餐的梦我就不知道了,也许可能大概是做了这样的梦吧。 我感觉吃货不仅要会吃,还要会鼓捣吃的,了解吃货的只有吃货。别人的作品不可能会对我们的胃口,但是自己的作品做的多了,一定会有合自己胃口的,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的胃口。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吃货,因为我只会吃,不会做,一直想往这方面发展发展,但总是用没时间来推脱,以至于我这个吃货越来越不合格,在吃货的道路上越走越偏,已经快要偏到沟里了。 我们活在世间,不过想生活中吃的东西更美好一些,唯有美食不可辜负,人生在世,吃贯穿了我们的一生,吃占了我们很大的一部分时间。哎,说着说着又饿了,不多说了,我去喝杯白开水压压饿,夜深了,我去睡一觉,明天早上再吃东西吧,吃货也是要注意身体健康的,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吃货必备的条件。

  《世间的盐(新版)》读后感(三):吃过的盐,走过的路

  记得小时候,当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与长辈们产生分歧的时候,长辈们总会意味深长的告诉我们,他们这辈子吃过的盐比我们吃过的米都多,走过的桥比我们走过的路都长。那个时候,虽然对于大人们的这句话并不甚了了,却深深的印在了心里。长大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增加,终于了然,所谓吃过的盐,无非就是人生路上遇到的坎,走过的桥也就是那些弥足珍贵的人生经验与教训吧。这种感觉在读过了高军老师的《世间的盐》之后,更加的清晰了。 高军虽然年过半百,却依然喜欢在豆瓣上发表一些自己写的文字或是自己的随手涂鸦之作,因为他文字的风趣幽默与浓浓的人情味道,深为人们所喜爱,他的描写人物的文章被认为是带有魏晋遗风,颇有些《世说新语》的味道,同时由于他笔下的人物每每有“奇”“怪”之处,又有近代汪曾祺的感觉。细读高军的文字,你会认为这些赞美之词,全然不会有过誉之嫌,可谓是相得益彰了。由于高军本身丰富的人生经历,加上其在平淡生活上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得他的文字从一开始变带有浓浓的烟火气,不论是行走见识、家长里短、吃喝玩乐,还是那些礼俗掌故与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自成一派。可以说他的文章每一篇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会有让人为之惊叹的感觉。 《世间的盐》是高军的一部散文集子,里面描写的多是那些市井人物,没有什么赫赫功绩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之举,字里行间,大都是一些东家长李家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按理说来,这种故事本应是索然无味的,但是在高军的笔下,由于其文字的辛辣幽默,虽然只是随意漫谈,却也总是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笑过之余,偶尔也会有一些五味杂陈之感,或者,高军的故事,也勾起了我们对一些人一些事的回忆吧。或者是因为我们见过了太多作者笔下的风花雪月与红男绿女的故事,在读高军的文字的时候,你只会觉得一股小清新的风气迎面扑来,全然没有一丝一毫的娇柔做作,也不会故意去粉饰写什么,甚至于你会在书中发现许多市井俚语之类的,有一些可以说是不那么的文雅了,甚至有些粗鄙,就像在《余教授》一文中,开篇第一句便是余教授真不是东西。话虽不文雅,但是当你读完了整个故事,你也会像高军一样,说上这么一句,确实不是东西。高军老师的文字是深得话糙理不糙的精髓了。 如高军所说,我们活在世上,不过是想生活更有趣一些。每天在滚滚红尘里跌打滚爬,总免不了有遍体鳞伤的那一天,所以在夜深人静之时,茶余饭后之际,静下心来,慢慢的拼读一下高军的《世间的盐》,你会发现,这个世上还是有很多的有趣的地方,生活还是会更加的有趣一些。。。

  《世间的盐(新版)》读后感(四):世间的盐

  说来惭愧,我是13年注册的豆瓣,在这期间竟然一次都没阅读过高老师的文,直到上个月才在无意中得到了这本书。 《世间的盐》是本已畅销了五年的精选随笔集,作者高军,豆瓣网十余年备受欢迎的作者、读者们选出来的小品文大家,豆瓣名风行水上。 相对于书里的文字,我是先被封面上那两坨红彤彤的腮红吸引的。笑咪咪的脸上两坨高原红、衬衫上的蕾丝、手上的荷花、车篮里的莲蓬……很有时代气息的封面。 为讨好喜欢女孩而做风扇的秦大伯,不正经的余教授,爱护学生的班主任,怕死的国庆兄,办报的倒霉大爷,给与礼赞的蚊子,儒者萧龙士先生,狂暴的文艺复兴时代,巴黎好人,王八拳的妙语…… 正如书籍简介所写的一样,《世间的盐》所描绘的是一幅幅市井画卷。作者笔下的人和故事充满智趣。他利用敏锐的触觉,观察细致入微,将日常的所见所闻,描摹得生动有趣。书中礼俗掌故、吃喝玩乐、行走见识、家常咸淡、邻里小事无所不包,热闹里头自有真意趣在。 顺其自然的闲话文体,倒出来的是五味俱全。几句随意漫谈,或让你捧腹大笑,或勾起你温情回忆,或让你大呼人间有爱,或让你唏嘘不已,或引你念起旧日情人,或使你释怀旧恨…… 作品中嬉笑怒骂、娇嗔痛哭,皆智趣。 觉睡不好,就会悲观,想打架,想咬人,想跳墙,一会儿嗒然如丧,一会儿沸反盈天。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气。比如唐代风气爱胖,人、马、刀、剑,连古琴也比宋琴胖;脂粉盒子也要比宋代的大一些,因为唐代女子的大胖脸比较费粉。弱萎的时代各有各样的弱萎,装雄壮也装不了汉唐石狮子的头是昂昂然的,然后一步一步向低向下,到了清代技巧百出,石狮子精巧得如同叭儿狗般,这且不说,还要让它爪子里弄着球,早前那种仰天而歌、浑然天成的气势丧失殆尽。所有伟大的时代都有一个小宇宙在烈烈燃烧。 好的文字是浑成的,没办法去分析它,比如李后主的劈空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动也动不得。“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明知道还要落,为什么还要拂?此便是人世。 豆瓣上对《世间的盐》评价很高,大多都是夸赞的言论,也有小部分评论说赞誉过高言过其实。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价一本书或者一个作者的好坏,于我而言,哪怕是只有一段文字、一句话能打动我那就是本好书。 世间的盐就是如此。它让我度过了好几个小时有趣而开心的时光,那么于我它就是本好书。 很喜欢封面上的那句话——我们活在世上,不过想生活更有趣些。 是的,人生在世不过短短的两万七千多天,有的则更短,所求的不过就是过的有趣些、开心些、再开心些。

  《世间的盐(新版)》读后感(五):有趣生活

  “我们生活在世上,不过想生活更有趣些.”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求快乐与幸福。但无论我们做出哪种程度的努力,过上哪种层次的生活,只要内心不知足,几乎不会感到快乐。

  当我们是个幼儿时,母亲的哺育、拥抱、抚摸于我们就是追求的一切;当我们是个学生时,老师的赞美与肯定就是我们追求的一切;当到了十七八岁懵懵懂懂的年纪,自己喜欢的人不经意瞥向自己的眼神就可以让自己快乐一整天……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择一人成婚,养育一小儿,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却很难再如从前那样容易感到快乐。

  《世间的盐》写的尽是作者高军生活中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寻常事务可能你我出经历过,但也许当时的我们不曾从这些日常琐事中体验到快乐。我想作者之所以能成为作者,除了有擅于发现美的眼睛,还有那份静下心来记录一切的心情。

  哄孩子似乎是妈妈的作务,天下的爸爸带孩子的真的太少了。高军就在书中写道,小时候高军的姐姐是个爱哭鬼,高爸爸忍无可忍拿掏出把五四手枪,把枪抵在高军姐姐胸口,恐吓道“再哭,我一枪崩了你。”看到这里我竟然笑了,没有像圣母般质问怎么能这样对待小孩子呢?这样会给小孩带来心理阴影,而且这阴影有可能会终其一身跟着她。我就呵呵哒了,当你真正带孩子,孩子无理取闹你换任何方式都不见效时,你自己试试吼不吼人!

  高军最神的就是连夫妻间日常玩笑也能拿来当素材。比如他在《穿越》一文中写的就是夫妻两人闲来无聊,然后妻子问高军如果能穿越到宋代,他最想见谁。高军当下第一反应是要见见名妓陈师师,但考虑到家庭和谐,回答说最想见苏东坡。见到东坡之后,最想做的是收集东坡纸篓里不要的废纸。然后带着这些国宝级的废纸穿越回来,一年卖一张都吃喝不愁了。然后夫妻两人还商量着这钱该怎么怎么花。然后觉得白要人家东西不好,甚至想着带点小礼品穿越。到最后高军问妻子如果能穿越要去见谁。“当然是苏轼,苏东坡了!”高军又问妻子见苏胡子干什么?她笑笑说,不告诉你!然后眼神迷离……然后,然后,两人打起来了,杀人了,家暴了!看到这边,我笑个不停,眼前看到的景象是高军妻子揪着高军的耳朵……看到这里感受到的是夫妻间的恩爱,所谓恩爱并不是相敬如宾,应该是小两口小打小闹好不热闹。

  书封上说拿高军和汪曾祺比,这点我是不同意的,虽然高军的文章不错,但比起汪曾祺差距还是摆在那里的。汪老的文章虽是满满的烟火气,但读来会有灵动感,能让你静下心来感受俗世另类的美。但总的来说高军的文字在当代杂文界也算是领军人物了,继续加油,期待下部作品更精彩。

  《世间的盐(新版)》读后感(六):平凡生活中

  《世间的盐》这本书一到,我就被他的封面吸引了。

  《世间的盐》是风行水上的“故事集”,一个个小短篇,写人写事,诙谐幽默神出鬼没,娱乐性欣赏性兼具。大家都说风老师文笔好,这是当然;但我读这本书,深深被作者书中所描绘的画面感所吸引,怎么读都觉得像逛画展,一幅一幅的,每个故事自成体系,充满画面感。

  《世间的盐》前半部都是这样的世间图像,有形有声有光,好看极了。后半部分比较杂,有类似读书笔记/随感的,也有生活随笔,还有写画坛名流的。写名人的那几篇我不喜欢,因为总有仰视的感情在,同时有些不知第n手的八卦故事,就没有之前写人间故事那样挥洒自如。我对写名人文章的一贯态度是要俯视,起码必须平视,但凡抱着艳羡赞叹的心态去写的,出来都是董桥体,读不得。当然,风行水上的写画法并没有那么不着边际地抒情赞叹,他还是画出丰富细节的。

  要说我对这本书有什么批评,那就是书的整体性了。看画展也是要有主题的,比如我一直念念不忘的旧金山德扬博物馆办的奥赛珍品展,前后两部分有非常鲜明的主题——印象派的兴起、发展和演变。虽然那么多画家,那么多作品,展览本身却有一条明晰和确定的主线,这一幅画必须和那一幅画出现在一起,才能指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世间的盐》这个大画展,每一幅画都能独立成展,都自有特色趣味,然而整体却没有一个必然的走向把它们笼络成型,尤其后半部更是涣漫,非常可惜。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处是《爱猫大老黄》里,写到小猫之死,结尾他只说了一句:“后来,我就不养猫了。”这句话让我大恸,因为感情一旦养成,便不易割舍,所以,人生在世应当尽量别给自己增加额外的感情。我一直不养猫,也是因为如此。

  本书《世间的盐》作者文白夹杂,非要说的话,九分白一分文,刚刚好。读上去就是个有文化的人跟你唠家常,他有一肚子学问,却不想用学问来吓唬你,只给你漏一点儿学问,讲最容易理解的那些道理。听着听着,你也觉得,哦,这个我懂了。虽然实际上可能我并不懂。

  最后我想赞美一下风老师文章里的诗意。《江边记事》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一篇,主人公和杨小梅在长江之上,星空之下那一段,真是写得辽远清旷,美极了。那篇《奎湖》,他写自己躺在水上,在菱角与荷叶包围之中,看紫罗兰色的天空,我不知怎么想起王小波,想起少年的他在云南的山寨里,在月光下用蓝色墨水在镜子上写诗,写了涂,涂了写。他们都是骨子里的诗人。

  管他平日如何,能在生活中发现乐趣滋味,不就因为有了这些动人小故事吗?所以盐在世间,书在手中,读起来真舒服。

  是一本让人心情放松的好书,值得一读!

  《世间的盐(新版)》读后感(七):好吧,我去炸个花生米 ---《世间的盐》

  好吧,我去炸个花生米 ---《世间的盐》 说实话,读高老师这本《世间的盐》,大多数时间是在等红绿灯,和下班接媳妇的路上。 每每读到一段时候,后面早已鸣笛声大作,我从后视镜里瞥一眼后面的车,自己嘀咕两声,大抵意思也无非就是“你们等着投胎啊之类的”。读完这本书,我才恍然,或许我这些‘恶趣味’也是拜高老师这本书“所赐”。 因为读到的这本《世间的盐》是五年以后的再版,所以在豆瓣上都能看到五年前的很多短评。四千多个短评中说什么的都有,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条。“小短篇的市井故事拉屎可好读了”;“语言多幽默的,笔下的人写得颇有趣,但经常戛然而止地收笔,意犹未尽,有点没拉干净就提裤子不过瘾的感觉”;“然而我最喜欢的是写江景,写山间鸟语,写素斋,写出了一派自在模样”。 总的来说,这三条短评也是我对这本《世间的盐》的大概感觉。至于其他的拿道德杠杆来衡量,拿其他大师来比较,我觉得纯粹多余。写字本来就和读书一样,是自己的事情,和别人无关。 是的,首先,这应该是一本纯消遣的书。如果你想读一本有趣的书,不妨一读。田间炕头,厕所马桶,都能有足够的时间读其中的一篇。你不必非得想出里面讲了什么大的道理,只要你蹲在马桶上时,有一种舒畅的畅通感,那也便足够了。所以,“拉屎可好读了”,应该算是一个比较中肯的标签。 当然,《世间的盐》是一本高老师发表在豆瓣上的许多文章的合集,这么多篇文章凑在一块,难免就有不畅快的时候。毕竟,人生在世,你也不能保证每一天吃的盐正合适。吃得少了可能便秘,吃得多了或许拉稀,有很多篇故事,写人写事都很有趣,但是最后高老师却经常戛然而止地收笔,最后文末,又加一句读起来似乎还有无尽故事未说的话,这真有点“没拉干净就提裤子不过瘾的感觉”。 “写出一派自在模样”或许才是高老师的初衷,也是这本书的目的,毕竟高老师明明白白告诉我们,“活在世上,不过想生活更有趣些”。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对高老师写灯光和月光的意境,特别有印象。至于原话是什么样的,我早已记不清,毕竟读这几章的时候,我正肠胃不好,蹲在马桶上,脚都麻了。 当然还有印象的肯定是,高老师对吃的独钟。比如连一碗米饭,高老师都深有体会。“晚上煮的米饭,放到午夜时分,正好凉透了,米粒慢慢变得有一定的韧性,咬在唇齿间有一番小小的挣扎,细细咀嚼之后会泛出一种清甜……”写《胡适一品锅》的时候,说道烧菜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无非是“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罢了……写《花生米与鱼》的时候,写道,如何使鱼皮不烂,“要热油,温油粘锅”;如何炸一盘花生米时,又说,“冷油下锅,小火翻炒,炒的噼里啪啦的时候,不要急着端下来,……等花生在锅里不响了,立刻关火,晒凉”。 书中写吃的,详细到极致,定然不会是从菜谱上抄下来的。写到这里,我才恍然,或许,我人生中少的趣味,正是少在这吃上。 好吧,我去炸个花生米。

  《世间的盐(新版)》读后感(八):《世间的盐》,让人生充满情趣……

  《世间的盐》,让人生充满情趣……

  我们活在世上,不过想生活更有趣些。高军的《世间的盐》,把生活琐屑、身边凡人、名流绅士、困顿生活、行走见识都融进生活的长河里,用自己敏锐独特的视角、轻松幽默的文字、乐观愉悦的心态,给我们展示着日常生活的热闹有趣,唤醒我们麻木迟钝的神经,让我们知道:原来,我们的生活这么有趣…… 现在有一句流行语:学了这么多道理,为什么还过不好这一生?我想,读读《世间的盐》,或许,你就会找到答案。 生活的情趣,来自于周围有趣的人。周围有有趣的朋友,会让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体味到人情百味,在和别人的生活共鸣中找到诸多乐趣。可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心和人囚禁在“小阁楼”里,和外界除了工作联系,就是和手机亲密接触,于是,孤独抑郁蜂拥而至。实际上,我们身边《电风扇》里的小秦之类也是萌萌哒;小市民习气的余教授也颇常见;也都曾爱过、埋怨过年少时的老师;也都见过本地知名乞丐、傻子之类的。只是,我们熟视无睹。而他们,在高军的笔下,却活得如此轻松惬意!“他用鸡毛掸子掸着窗户玻璃上的尘埃,心里有一种非常闲适的快乐。他用手去擦杯子时迎着光线仔细地检查着,看到有地方不干净,他就哈一口气再去檫,直到弄得晶莹剔透了才放下来—老刘变的讲究生活品味了。”平实的文字,传递着温馨的快乐,当你以有趣的眼光看待身边众生,大家突然都有趣起来。 生活的情趣,来自于发现有趣的眼睛。知青给牛把尿抱不起牛、煮粥把“放牛粪饼小火煨”当成放在粥里煮都让人忍俊不禁;江边大胆的杨小梅、不打不相识的四哥让生活过得多姿多彩;齐白石的白菜、黄宾虹的画室、萧龙士的超然让这些大家都有了烟火味;油炸花生米、年豆腐、南瓜粑粑勾起了我们美好的回忆。生活不是缺少美,也不是缺少有趣,只是缺了一双发现的眼睛。高军让平凡的日子充满诗意,让枯燥的生活里有了远方。

  生活的情趣,来自于对别人的理解与宽容。高军的文章里,在随意漫谈中,人情世故、家长里短、吃喝玩乐等等一切都骤然鲜活灵动起来,虽然笔下的人物和我们平时见得似乎没有二样。但无论怎样的生活,作者都能让这个人浑身都充满个性的笑点,但他却从不评价,让你丝毫看不出作者的态度,这就是境界。当我们把每个人都当成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就会宽容的接纳每个人的言行。很多时候,我们的烦恼就来自于把自己当成道德的制高点,随意评判别人,给自己和他人都造成困扰。《世间的盐》,让我们知道,咸是你自己的,与别人无关,不要把自己品到的滋味加到别人身上。

  《世间的盐》如一股清新的风,吹开了我们的心田;像一幅恣意的画,带给了我们自由的呼吸;若一个博学的智者,引发我们去热爱生活。是啊!我们活在世上,不过想生活更有趣些……

  ?[

  《世间的盐(新版)》读后感(九):人间有味

  几年前就拜读过高军的散文集《世间的盐》、《橄榄成渣》,这次第一本再版,增加了一些篇目和著名连环画家贺友直老先生的插画,因此忍不住又想要再看一遍。第一次知道他,是在豆瓣上通过友邻关注了风行水上,他的文风洒脱,透着生活阅历,带一股子机灵劲儿,令人读了展颜一笑,十分舒爽。常言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有的人认为他写作水平一般,但我却比较喜欢这种风格,类似汪曾祺老先生,能从细微处观察日常生活,用平实浅白的语言将一件件小事儿写得机具趣味,这是很不容易的。从他的字里行间,得了生活的趣味儿,这于我亦是读书乐事之一。

  风老师不是科班出身的作家、画家,高中未毕业,从事过几十个行当,有银行出纳、野外测量、做小生意摆过地摊、开过饭店、摆过象棋摊、卖过衣服等等,这些经历给了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对于人生、社会的认知较为深刻与豁达。他把这种豁达演变为文字中的轻松幽默,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笑和泪都成为他笔下富有智趣的片段。他深韵人世艰难,但不愤世嫉俗,感怀人世极富人情味。

  大抵是因为自己阅历浅薄,喜欢隔帘观望俗世生活,所以我很喜欢他笔下的一些平凡人物。例如《我说了,他就会杀人》里的老薛,因为曾经混过黑社会,从题目起就杀气腾腾的。风老师描绘他是:“有一副杀猪匠一样的好体格,身体像一扇板门,头似冬瓜,拳如油锤,三角眼,扫帚眉,看人有煞气。”好似绘画一般,一个凶相大汉跃然纸上。颇有冯骥才老先生《俗世奇人》里“三言二拍”的风韵。这么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开始执著于绘画,正如他自己所说,是个“野狐禅。需要有个精神支撑,不能让自己跑电了。”虽然才华有限,但眼界过高,无的放矢的追求理想,导致被人骗钱。然而妙处在于,人生没有真正的是非黑白,朋友们为了保护老薛的精神支持,反而不会点破这种骗局。不过我好奇的是,如果真有其人,这书一旦出了,岂不是天下大白,梦醒时分了?到时候会不会有流血事件发生呢?这也是作者给我们留下的生活谜题吧?

  除了贩夫走卒,他的笔下也有一些名人轶事,大约是因为他从事艺术,且看书种类繁杂,因此有了这些笔下材料。讲到巴黎的艺术家们,即使穷得没有买面包的钱,也要买一束鲜花看望友人,一般人认为是艺术家注重精神生活,讲究品味。风老师则毫不客气地称之为“瞎浪漫”、“二五眼”。风老师的接地气使他的批评也变得柔和了,不是嫉妒的尖锐,而是从真实生活出发的实心眼感受。在豆瓣日记里有时提及的“师娘”做派,亦是如此,由此可见是妇唱夫随,琴瑟和弦。虽然也从事艺术工作,但他的半边还是插在生活的泥土里,是实诚过日子的人。

  人生百味,趣味打底。风老师用插科打诨般的文字讲述他人和自己的故事,他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也是一个会享受生活的人。希望以后能继续拜读到有滋有味的文字。

  《世间的盐(新版)》读后感(十):我们活在世上,不过想生活更有趣些。

  在看完高军老师的另一本书《人生须尽欢》,我又迫不及待的看了高军老师的这一本《世间的盐》。

  严格来说这一本,在内容上,与前一本书都叙述手法都是差不多的。不过,这里面的更多的高军老师这一路上的积累。趣味性很强,写得随意,但从文字中能看出,他想要表达思想负担不是很多,他所表达出来的生动有趣以及情感,和我们时下的生活也很接近,简单来说,比较浅显易懂,却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作者自序上说,其实他自己对码字没有更多的雄心壮志的,纯粹因为喜欢,很单纯的喜欢,跟喝酒,抽烟,行脚、闲聊。发呆无差别。我想,或许,这就是作者难能可贵之处吧。

  因为纯粹喜欢,所以表达上显得随意,更加的风趣幽默,没有局限于写文的条条框框。而是更多的用真心去表述。

  因为纯粹的喜欢,所以才可以毫无顾忌的,想表达什么,就可以表达什么。

  讲真,我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看过这种描写平淡生活的书了。作者写的一些关于行走见识,家常理短,吃喝玩乐,李苏掌故等等主题的文章的,让人忍俊不禁。

  就像作者说的,我们活在世上,不过想生活更有趣些。

  为什么会说,高军老师的书很有趣呢?

  我举个例子《猫头鹰会歌唱》。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喜欢猫头鹰,从而去开始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介绍自己看到的猫头鹰,以及它的各种神态动作,你会发现,作者真的是一个对于生活有着很强观察力的人。

  试想。要是作者观察力不够的话,那有怎么能够把猫头鹰抓老鼠这一件事情,描绘的让人身临其境呢?

  文章中,作者采用的比较幽默的写法,更加具有趣味性。比如: 我那可爱的猫头鹰啊。把它小黑脚往左右各挪一步。呼噜呼噜,清着嗓子。它想叫几声,让鼠儿们知道你们今晚的大限到了。如同猎人的猎号。深夜举火的围猎开始了。猫头鹰在树上悲伤的呜鸣。它为鼠儿们的命运悲泣。嘀溜溜——嘀溜溜。厨房里,水缸边,灶台上家老鼠呀!你那知道田鼠悲催啊!哎呀!好——苦!如同一个经师呢喃曰:此生便是你们的业障!猫头鹰蹲在树枝上,脚下挟一老鼠。先啄碎它的精巧的脑袋,然后连皮带肉带血的啄一口。细细的品着,毛也要吃下去。夜风掀动它身上毛。它总是一个人开夜饭,在那么高的树枝上。它的叫声,在我听来如同唱歌。山里人说猫头鹰叫,山下便会死人了。

  如果是对于生活没有一点用心的人,估计就写不出这样一篇有趣的文章了。

  高军老师的书籍,相比同类型的书籍来说,可读性会更强一点。

  就像说这本书推荐上写的一样,这是一本极具人情味和生活智趣的书籍。

  把厚重的生活写的幽默,笑点和泪点没有太大的年龄差别,或者这就是美的力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