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更好,也很好读后感精选
《你不必更好,也很好》是一本由周小宽著作,平装出版的2018-5图书,本书定价:224,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不必更好,也很好》读后感(一):含金量太低,也就三篇公众号的文章
全书字少空大,一共也没几个字,内容上前后也没什么联系,也许篇幅有限,或者作者表达有限,强调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也没讲明白。感觉就是作者发的几篇散乱文章的合集。看了豆瓣评价都说好,买了一本觉得不太值,很快就看完了,没什么特别有启发的地方。不推荐,不如去壹心理等公号上搜搜作者的文章。全书字少空大,一共也没几个字,内容上前后也没什么联系,也许篇幅有限,或者作者表达有限,强调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也没讲明白。感觉就是作者发的几篇散乱文章的合集。看了豆瓣评价都说好,买了一本觉得不太值,很快就看完了,没什么特别有启发的地方。不推荐,不如去壹心理等公号上搜搜作者的文章。
《你不必更好,也很好》读后感(二):很少在这里认真写书评
我想说,这本书对我来说受益匪浅。我不知道那些给差评的人是什么心理和认知,也不清楚他们的水平和层次比作者高级到哪里。当然,任何事物,喜爱与否,接受与否,每个人都有评判和选择的权利,只是就这本书而言,我想借用某大咖的一句话:书上的东西不一定都对,但总比你自己想的强!…………………………
《你不必更好,也很好》读后感(三):自己的路
第一次读《你不必更好,也很好》,也是我有很多感悟,人生一次,要为自己而活,生活的是平凡的,但我们需要为其点缀一番,让平凡的生活过得更精彩。 现代社会,忙人有很多,但为自己生活的,想过上自己想要生活的却很少,强人也有很多,希望大家能抽出空来,用一天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不要让自己依赖在别人身上,正所谓小宽老师说的:“在一个人身上找永远,那是扯淡”,哈哈,这句话说的对,有时我自己在学校遇到问题,没有什么人能够帮助我解决,只能自己解决,提高自己的能力才是硬道理。 看清自己,找到自己的目标,做出决定,不要随波逐流,无论现实有多么残酷,都要相信自己,有时自己做出的决定并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别人怪异的眼光是自己胆怯想要退缩,我们要走自己的人生,挑战自己的决定,不试一下怎么知道好与坏。 这本书值得每一个迷茫的人看,希望大家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觉得读书会沉淀一个人,思想都是静的,会使自己不那么浮躁,每个月第一本书也就够了,再细细的回味一下,再看看这世界人来人往的大家,有时真的觉得有点
《你不必更好,也很好》读后感(四):探寻真实的自己
现代社会中,不少人都会面临内心的焦虑。而这种内心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习惯性的按照世俗的经验和标准过着自己并不想要的生活;在重要的关系中,不能保持独立自主,过于看重对方的评价,过于依赖对方施予的爱;而意识到要做真实的自己时,又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心结,难以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一些人从小就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甚至在高考选院校和专业时,也会遵从父母的意愿,优先考虑就业的因素。而毕业之后,在父母亲戚的循循善诱下,在整个社会传统观念的指引下,很快找一份所谓的“稳定”工作,不久之后再和一个“还不错的人”结婚生孩子,平淡的过完这一生。虽然平平淡淡过一生并不是什么坏事,但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曾会有自己的梦想和爱好,会有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如果是以这些作为代价来换取一个平淡的人生,有多少人在自己行将就木时能后毫无遗憾呢?
尽管也有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有改变现状的想法,但其中大部分却难以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因为大部分人走不出心理的舒适圈,不愿意接受改变之后产生的种种后果,更担忧改变后的自己是否会被外界接纳,或者只是简单的希望外界发生改变而自己不做改变,结果改变自己的尝试最终失败。
探寻真实的自己,做真实的自己,的确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因为需要你不停地做选择,不停地取舍,一次又一次离开自己的舒适圈。但是无论多么艰难,这条路都是值得的。
当你开始认真聆听自己的内心,有勇气迈出自己的舒适圈时并为自己负责时,你的目标将会更加坚定,你的内心也会愈发的平静。最后无论结果如何,你也能坦然的告诉自己“至少我来过,我奋斗过,我是真真切切活过的,可以没有什么遗憾了。”
《你不必更好,也很好》读后感(五):过不遗忘自己的人生
过不遗忘自己的人生 读《你不必更好,也很好》 ——听雪7801 当你被命运扼住咽喉的时候,你期待谁来救你?我也正有此问,我也在寻找答案。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谁没有过不去的坎。在你无比绝望,悲惨,愤怒的时候,在你需要周围的人帮助的时候,更糟糕的是,可能就是没有人可以拯救你。尴尬吗?不,事实就是这样。不管你有多么好的人际关系,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凡是涉及他人的事,就没有一定的,所以,你要有拯救自己的能力。 周小宽老师的作品第一次读,心理咨询师,有一千七百万的网络关注者,最具人气的专栏作者,“壹心理”平台专家。心理个人感觉就是,帮助别人度过难关,心理的难关。 什么时候你开始焦虑的,可能不是因为年龄,应该是你活在了别人的标准里。你是不是在别人的标准和期待下低头,别人的生活不一定适合你。那可能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它适合你吗?不一定。如果你考虑别人的选择是否适合你,那你就将活在别人的标准里,你就是把自己的人生拱手相让。 传达自己理念很容易,但是让别人接受并且运用,确实很难,难于上青天。如果花很长的时间,找到自己快乐的源泉,那就是我的目标。有几个人可以为自己是目标继续努力!那就是你没有放下认可的执着,无法承受挫折,那就不能找到“自己”,并成为“自己”,执着是要付出非常人的努力的!也要付出非常人挫折。 当一个人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感,爱和归属感,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自尊和自我实现。要有足够强大的自我理念,才能自我实现的层次。在自尊面前,有的人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创造活动,他们是坚强的,可以泰然处之别人的意见,公众的舆论,为活出自己而坚持。 还能感觉到痛的人,还想抗争的人,其实是爱自己的人,是想活出自己的人,是想自我实现的人,是坚持自我实现的人。过不遗忘自己的人,活出自己的人生!是我的追求!
《你不必更好,也很好》读后感(六):就现在就很好
最近情绪波动比较大,所以看的心理类的书还比较多,这本书的名字很温暖,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就给我一个很舒适的感觉,我搜索了一下,这是这位作者的第一本书,也是我第一次拜读这位作者的文章,可是我搜索了一下这位作者的名字,发现这位作者在网路上的名气还是很漂亮的“壹心理最具人气的专栏作者、张德芬空间专栏作者;武志红/心理公开课/十点读书/凯叔讲故事/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心理FM/胡慎之等平台高赞作者陪伴百万读者成长自愈的心理咨询师。”这一长串作者的名气算是把我严严实实的留住了,也算是极大的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吧,能救那么多人于水火的人,是不是也能把我救出自己的心魔……
我的迷茫我甚至不知道要怎么形容,二十出头的年纪,快要走上社会,可是连地域我都不知道要如何确定下来,家在小城市里安安稳稳,想到大城市里发展,可是又舍不得家里的老人记挂我,看着我不在身边……我不知道我应该要安于现状,考个公务员,20岁就过上60岁的生活,在办公室里安安稳稳的泡一辈子的茶,还是到大城市去奋力拼搏花个十几年也不一定能有个优越的生活……我甚至没有想过的生活,没有疯狂想要去做的事,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也不还舍不下过去的生活……
书里告诉我,不要为别人去活,类似于安于现状,随遇而安的过自己的生活,这大概就是我妈妈告诉我的幸福指数吧,别活得太累,要幸福,要安稳,不要为了生活操太多的心,要儿孙满堂,要颐养天年。在小城市里在哪都是认识的人,买菜的时候都能聊上两句自家的老人孩子,山清水秀的,满眼绿色,长命百岁……
乱七八糟的讲了一堆还是没讲到什么和书有关的东西,还是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去生活,还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但是心绪确实是平稳了很多,我现在满脑子的“船到桥头自然直”,不去纠结那么遥远的事情让自己痛苦,幸福的在意眼前的点点滴滴,走一步是一步的,给自己定一个不那么远大的目标,走不走得到也不要太过在意,大概真的追求的过程才是旅程中最有意思的事情吧。
《你不必更好,也很好》读后感(七):这样就好
我们生活在世间,短暂的人生经历着生老病死,经历着爱情、亲情、友情等,经历着求学、工作和职场的日常,我们不能脱离了物质的世界而生存,也无法离开依赖的人际交往而孤立的存在。我们的人生时常经历挫折或郁闷,惊慌或恐惧,狂躁或痛苦,内心郁结焦虑,变得迟疑或痛苦。人的思想是一种神奇的存在,在一瞬间可以产生上百种思维方法,在数十年也可能沉迷往事不能自拔。在困难面前,某种思维可能受限制,也会有某种思维会被打破。在心理咨询师周小宽的悉心解读下,回归本心,拷问灵魂,给出坚定的力量,拨开混沌的思想迷雾,找到正确的前行道路,你不必更好也很好。
还在为自己被命运扼住咽喉而悲叹,为活在别人的标准里而迷茫,为被欲望绑架的一生无法脱离而感慨,如何去改变去重塑新的自我,去过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在这本书中便可以找到些许的答案。著名的心理咨询师周小宽对万千读者关于情感经历、人生困惑的解答汇集成的这么一部作品,在图书中作者用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方法去引导陷入各类心理情感问题的人们去认知自我,分析自我,最终找到正确处理两性关系、人生难题、生活困惑等的方式方法,用真挚的声音引领在人生道路上陷入困苦的人们,成功治愈自我,找回勇气和力量,应对接下来的人生挑战。
过不遗忘自己的生活,对自己好一点,健康的活着,善待自己,适当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不迷失在自我的负面情绪中;学习独立思考,认清自己的想要,锻炼执行力,进行自我的实现,不论是情感上还是事业上,不逃避不回避,勇敢的面对,适度的争取。改变消极的思维,年轻的人生需要拼搏,找到自己的舒适区,然后打破它,向着更长远的目标和远方前进;远离世俗的恐惧,恐惧使我们变得懦弱,既渴望诗和远方又放不下眼前的苟且,左右摇摆,瞻前顾后,畏葸不前 ,消磨着斗志和梦想;控制欲望的膨胀,甜言蜜语,享受着拍马屁,沾沾自喜,让浮云遮望眼;克服自卑,改变自我,大胆尝试,用毅力和担当撑起自己的野心。每个人的一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跟随本书的心灵治愈箴言,反思自我的处理方式,找到一条充满自信的人生之路。
《你不必更好,也很好》读后感(八):给你力量,做自己!
其实啊,每个人在到了二十多岁这个年龄的时候,很多都是在焦虑迷茫的,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感,每天都在做着让他人满意点头的工作。但是在得到认可的那一瞬间是真的开心吗?或许吧,所以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我得到了《你不必更好,也很好》这本书。真的让我在某一瞬间得到了知己一样的感觉。
我是一个刚出校门踏入社会的人,我一直都在努力工作希望做的很好,或者更好,我希望别人认同,所以我每一天都在做着别人喜欢看到的我。但是很多时候夜深人静时,我却睡不着,我在想,这样真的快乐吗?感觉好累啊,但是如果不累,怎么可以过更好。每天真的很纠结,这种生活似乎不是自己想要的。又怕别人的流言蜚语,我很想回家,至少还有一个港湾。终于有一天,我顶着所有人不理解,异样的眼光,我辞职回家了。我做了我想做的事,我的内心很舒坦,比起别人的认同,这似乎比较让我快乐。
很多人在毕业实习的时候选择了留在大城市工作,我却毅然的辞职回到了我的乡下,我做的事情在很多年轻人眼中理解不来,我选择了养猪,种菜,摘果子的生活。很随意,我不用每天去应对各种人事,我喜欢与小动物说说话,看它们玩耍,种种菜,收获自己种下的果实。跟随大流的不一定适合自己,我选择做自己,也很好啊!
就像书中的所说的一句话一样“如果你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动辄从容,如果你不思考别人的选择是否适合自己,那么你就是把自己的人生拱手相让”对啊,这一句话触动了我。我为什之前一直在过别人为我选择好的路,看起来是阳光大道啊,现在自己走的这条路就先独木桥一样,一人走的摇摇晃晃,但是我很快乐,我边走边唱歌。
很多都以自己标准来要求别人也要和他一样,但是我们本来 就是不一样个体啊,如果一模一样了还有什么意思了呢?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以前要求我会各种电脑工作技能,有时候学的很不开心啊。现在的我会各种生活技能,可能看起来微不足道,上不了台面。但是这也是一种技能啊,我也做的很开心啊。
我就觉得人这一辈才几十年就是要活的开心一点,你很好了,不必更好。开心最好,我们做自己,爱自己,珍惜自己,也就十几年。你还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太不值了。所以真的很推荐《你不必更好,也很好》这本书,给你爱的力量,给你快乐的思考!
《你不必更好,也很好》读后感(九):活着,就应该为着自己活着
书名有的平白,你不必更好也很好,看似是鼓励我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但是很多时候,读者都能从书名以及字里行间读出别样的滋味。我不明白人生是不是由一段段,或者说一滴滴时光组成的,你痛惜的是夕阳,那只是因为近黄昏的缘故,你喜爱的朝霞,那是因为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意味。 鸡汤文、治愈系读得多了,就觉得是描绘天堂里的日子,什么来日方长,什么忍辱负重,这都是希望你不闹事,希望你把上帝赋予你的时光在无欲无求中挥霍,但是肉体注定是无法伴随着我们一生的,有人说是精神不朽,但是精神如果脱离了时代,那只能是一文不值的清风明月。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乍看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不过是词序的颠倒,但是这种颠倒如果不是文字游戏,只能是一种不得不做出的不安与反抗,好,顾名思义,是女与子的结合,体现的是生殖向往,由此推及人生、生命,我们就充满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而不愿与假恶丑同流合污。 如果我们将自己比作一个容器,一个无限大的容器,让其可以装下自己不尽完美的过去,让我们轻装上阵,去迎接形形色色的挑战,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然而生的痛苦并不比死的寂寞来得更加直接更加淋漓,你可能宁愿引刀成一快,也不愿受到时间不经意流逝所带来的凌迟。 价值观本无非对错,只有关于坚持与放弃,你懂的!这是一句极不负责任的说教,你虽然有走自己阳光道的荣幸与自由,但你并不能明里暗里阻碍我去走独木桥的抉择,更没有任何条件任何势力去让你站在道德的高地去评价我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我所拥有的时间与你可能有长短的差异,但是你能说我过得不如你吗?正如我们只有将自己的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把对生命的规划把握在自我的心中,才能不被潮来潮去而丧失了自己的立锥之地。 你不必更好,第一层意思是安慰你自己,第二层意思是告诉你不要在意别人的目光,你想做的事情,你放心大胆地去做,为什么因为别人的风言风语就放弃了自己的立场,更不要因为别人现在所有的地位、金钱,而产生人格的畏缩。被物化的心灵是可耻的、可悲的、可叹的,你真的愿意过上这种没有前途没有方向的生活吗? 活着,就应该为着自己活着,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艰难的。
《你不必更好,也很好》读后感(十):不敢活出自我
很喜欢这本书的书名《你不必更好,也很好》,谁都有谁的特点,谁都有谁的个性,何必为了条条框框去把自己束缚? 书的前半部分,不太适合我这个年龄的人阅读,一方面还没有经历爱情和婚姻的压迫,一方面还没有真正进入社会体验,不过其中观点倒是与我吻合。 书的后半部分,适应人群就比较大,下到嗷嗷待哺,上到垂垂老矣,找到自我的过程,剖析自我的过程,每个人都需要。 这不是心灵鸡汤,也不是毒鸡汤,只是一本心理分析与精神分析的书。 总有这样的人,他们以别人为借口,优柔寡断。 总有这样的人,他们口口声声决断,从未履行。 总有这样的人,他们想要改变自己,胆小怯弱。 而这样的人,会是你,会是我,也会是他;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逃不过。 究其原因,不过两字——不敢! 不敢什么?不敢作出决断,不敢履行选择,不敢坚定立场。 这么多不敢,说来说去,就是不敢活出自我罢了! 什么是活出自我? “我曾爱之弥深,即使我无所获,我仍感不虚此行。”——《朝圣者》 不虚此行,谈何容易。 世人皆被固有思维禁锢,潜意识已经形成自我否定的人格,再怎么假装,还是那个不敢打破陈规的懦夫,只会叫嚣,不予履行,这是多么可悲的常态!谁敢说,一生,无悔? 即便明白个中道理,坚定自我,也难坚守自我吧。 自我来看,一直把自己恐惧的,不愿面对的事实放在面前,想到了最坏的打算,反思后消弭一部分负能量,更加了解自己。人生不过也就几十年,令人担忧害怕的事情决计不会少,那何必藏着掖着,想清楚自己到底害怕的是什么,害怕的原因,最坏的结果,一溜儿想下来,事情不过如此罢了, 何必折腾! 相对于同龄人,可能过于早熟,看待事情的眼光不再这么热忱,淡然处之,自是与作者观点八九不离十。 当然,我是一个坚定自我的人,无论是生活学习,大小事务,我认定的事情,不会改变。可总有外界因素的影响,由不得自己作出决定,一步步退让,自我的保留微乎极微! 之于我,最大的因素,莫过于父母。 一如作者所说,我们要了解父母,就是了解,才理解,然后就有了让步。说起来,倒是一味想划清界线,却因为太过于理解,放弃一次次,以至于在父母面前,毫无自我可言。 这也是一种常态吧。或许也是不敢活出自我的原因之一。 这本书更应该给看不清道理的人看,我看得清,甚至一部分早已做得到,只是有些事情,并不是狠下心,就能做到的。 所谓羁绊,也就是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