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存在的曼彻斯特》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不存在的曼彻斯特》是一本由[英]霍莉·塞登著作,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不存在的曼彻斯特》读后感(一):评《我不存在的曼彻斯特》
从过去回忆中的童年遭遇,到当下的精神困境,两个时间线的交替,经由姐妹的自述,慢慢揭露出真相。两个家庭悲剧的交织,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困境。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片面的想法,而书末在大家的坦白之下,最初的孤独、怨恨和自责,都在真诚的爱下消融化解。
人人会犯错,会说谎。但并不是人人都舍得去爱,去坦诚。
这本书的立意和叙事手法都很亮眼,可惜有些地方明显是翻译不到位,不通畅。
《我不存在的曼彻斯特》读后感(二):如果结局是莎拉把她妈打成半残废,我就给满分
三星半,这样的结局扣掉一点五分,如果结局是莎拉把他妈妈打成半残废,我会给满分,为什么要让她妈妈最后来帮助她完成救赎!她老妈根本就是罪恶根源,就算不把她给写死,至少也要让她受到应有的惩罚吧。
当初非要带走女儿的是她,最后不闻不问的也是她,带走女儿的行为从头到尾就是自私透顶的,没有一个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就是想证明她和她的奸夫有能力带走一个孩子并扶养一个孩子。想用莎拉来缓解她自己出轨的内疚,想证明自己特么还是个母亲。
顶着自由婚恋的名义,她以为自己做出和德鲁在一起的决定很勇敢,可是却在女儿萝宾被德鲁骂为“烂货”的时候一言不发不敢放一个屁。在摊牌的时候居然还有脸为自己辩护“喜欢上谁是无法控制的呀”。真的分分钟都想打死她,全书最大的bug就是她为什么没有被莎拉给打死。她和德鲁在一起不是心心相惜,而是臭味相投,真是太恶心了。拜托这些成年人不要再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理解什么叫自由了,责任心都没有的人自由个屁,自私还差不多。
《我不存在的曼彻斯特》读后感(三):每一个人都因自私而瑕疵,瑕疵太多就变成了垃圾
看到第338页时,读闲散书籍的神经才被提起来(注:本书一共366页)不足30页将整书推向高潮并落幕,感觉节奏很像恐怖电影《昆池岩》,而看到338页之前,我完全没想过这本书会是惊悚犯罪走向——可见人的底线可以拉的多低,明明前面每个人都在从一点点的小事开始“犯罪”,却要等无可挽回时才摊手:完了。
这本书就像过去流行的“原生家庭”论,但毕竟是“过去流行”,现在“主旋律”早已从辱骂父母放任自流变为接纳自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但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三个孩子、两个家庭,从襁褓到结局究竟是怎样一步步、甚至乏味的走到了最后的悲剧。莎拉不想做好孩子吗?卡勒姆隐忍吗?萝宾不受欢迎吗?命运的改写恐怕只属于少部分人。
兴许作者想要写个大团圆的,但在我看来那就是悲剧。因为父母责任感的缺失、Open sexual relationship、在该沟通时沉默、在该管束时放任自流、三个孩子的心理都不同程度的“疯了”。大人们过的就好吗?自私的做了种种决定,兴许觉得自己过得挺好的呢??这世上太多人不配做父母的,可他们意识不到这点。繁育只是动物本能,可惜人类不像野生动物般结实,哺乳期结束就可以全凭自己闯荡。
能使人类灭亡的只有人类本身,这点人们做的很好十分擅长,依靠本能优胜劣汰,亲生不亲生没有什么所谓,起码书里的四个大人,过完了自己不甚完美却笑嘻嘻的日子,却谋杀了三个孩子的人生啊。
《我不存在的曼彻斯特》读后感(四):双胞胎的迥异人生
说真的,这本书的书名翻译开始我是想不到原因的,因为英文原名是《Don't close your eyes》,直译过来就是“不要闭上你的双眼”,但这跟《我不存在的曼彻斯特》差距也太大了吧?不过到最后,我还是接受了这个意译的书名,并且感受到了这个翻译背后的用意和精妙。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构思非常精妙的书,分别通过两个性格迥异的双胞胎的视角,去看待原生家庭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通过双胞胎自身的成长遭遇,告诉我们面对问题的最佳解决之道!
首先,这本书吸引我的是它的书名,因为我是曼联的球迷,只要看到曼彻斯特这个名字,我的大脑都会出现莫名的兴奋,这已经是我头脑里的一个开关了吧。但看了几页之后,我就知道了这本书只是以曼彻斯特这个城市为背景发生的一些事情,跟曼联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可我依然不可避免地被故事所吸引了。故事里的双胞胎姐姐和妹妹性格迥异,姐姐乖巧听话,妹妹外向活泼;姐姐身材高大,妹妹瘦小激灵。从书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甚至都认为她们不是双胞胎,因为各方面的差异都太大了。
但在小时候,她们之间的相处还是不错的,虽然由于性格的原因,她们的话越来越少,但是总得来说还是可以保持一定的交流,并且在情感上给予相互的支持和鼓励。但由于她们分别看见了一些家庭中的问题和秘密,让她们慢慢地关闭了自己的心灵,最终走上了沉默的不归路。
人与人之间,缺乏了交流,很快就会变成陌生人。难怪最近各公众号都在讨论原生家庭的伤害,我甚至不知道的,多少原生家庭在爱的外衣下,给孩子造成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印象,甚至造成了他们在日后家庭生活中的问题。莎拉所谓的“十大罪状”,其实就是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原罪,这个连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幸好到最后,一切都冰释前嫌,沟通即便晚了些,但足以弥补一切,回到现实生活的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自己为孩子的原生家庭应该做些什么!
《我不存在的曼彻斯特》读后感(五):我们总要心存希望
若是没有去翻开这本书,我想我会以为这是一本推理悬疑小说,我不存在的曼彻斯特,那里没有我吧,然而你去读这本书,你会很难平静,为曾经我们漫不经心的过往,为曾经我们快乐的时光,为那些突然的改变,为我们不能回去的曾经。读完这本书,作为父母的成年人要该有怎样的改变呢,作为孩子,我们又要如何去保护自己呢。我们不知道,一直在思考,不停的思考,也只是想让一切回到最初,回到我们曾以为最快乐的时光。
《我不存在的曼彻斯特》是英国作家霍莉.塞登继《困在时间里的人》之后又一部惊艳的作品。封面上写道:“献给被亲人伤害,被过去伤害,却选择再次坚强的人”我想这是作者最终要告诉我们的,那些因脆弱而隐藏的秘密,那些因胆小而躲避的过往,终究会在沉默中养精蓄锐,卷土重来,还以一击重拳。
作者以妹妹萝宾和姐姐莎拉两个人的视角展开故事,以过去和现在两条时间线叙述故事。莎拉和萝宾是双胞胎姐妹,可是在这对双胞胎身上却又太多的不同点,一个金发,一个褐发;一个高挑,一个矮小;一个安分乖巧,一个惹是生非。两个人的不同性格,也预示了事故发生后两个人的不同命运。姐姐莎拉从曾经的乖巧变得谎话连篇,精神疯癫,妹妹萝宾变得孤僻,不敢出屋,两个曾经亲密的姐妹被分开后,世界开始变得昏暗了。
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去读,这是作者构思的一个故事,我们也以为这只是个故事就好了,可是,或许现实的生活比这样的故事更残忍,我们无法职责两个孩子他们悲惨命运的自我堕落,我们该职责的是为人父母的成年人,他们自我快乐为所欲为,对孩子的暴力,对生活的指责,是他们将三个孩子变得不像自己。莎拉的疯癫,萝宾的自闭,以及卡勒姆的自杀。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父母的自私。多年后,被分开的两人重聚,彼此都变了模样,糟糕的生活继续着,可是终究开始变好啦。
读完这本书,有些难过,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人生,在这样漫长的岁月里会有太多的故事,有好的,也有坏的,我们一一经历着。凡是压不到我的,定会助我前行。写给那些在绝望中步履维艰的孩子们。
《我不存在的曼彻斯特》读后感(六):孩子们都以为是自己的错
在翻开本书之前,我以为会看到一段对原生家庭的控诉,对亲密关系的憎恶,我以为这是一个伤者指着创口哀哀悼念,却没想到只是一位久病人的豁然意解。
痛楚、畏惧,勇敢、坚决。
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姐妹莎拉·马歇尔、萝宾·马歇尔,和邻家男孩卡勒姆一起经历了荒唐的家庭重组,然而深藏在那家庭关系之下的暗涌却翻腾不止,让他们的人生分崩离析。
孩子们都以为是自己的错
孩童的价值体系完全是由日常接触的长辈建构,他们弱小单纯,没有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因此往往更容易受到精神上的伤害。莎拉忍受着继父的性侵和母亲的沉默,卡勒姆长年处于身生父亲的排斥和憎恨之下,总是慌张无措,小心翼翼。而他们都觉得那是自己的错。
家暴是自己的错,性侵是自己的错,孩童只是一张白纸,致使他们面对成年人的恶意时显得如此茫然无助,他们无法理解代表威严慈爱的长辈为什么会如此反复无常, 暴戾乖张,于是他们将这些痛苦和暴力归因于自己,因为他们的心灵太幼小了,无法承担“长辈是恶意的、软弱的、无法处理情绪只想抽刀向更弱者的”事实,如果最亲昵的人,带我来到这个世上的人都不爱我,如果书本里影视里广播里日日赞颂的舐犊之情都不可信,那我还能信任什么,那我还值得被谁爱呢。
他们努力去内化父辈的逻辑,想让父辈施加的罪行的事情正当化、合理化。以此催眠自己:继父的性侵,母亲的沉默,父亲的嫌恶都是因为我不是一个good girl。我如果我表现地够乖,够好,那么温馨正常的家庭生活都会回来。这成了那根救命稻草,让他们在反复的自我审查,自我苛责中不至于彻底无望。
作为读者,我们当然知道那些都不会回来。我们看着孩子们就像滚轮上的仓鼠,为着吊在眼前的芝士不停地奔跑不停地追逐,而他们想要的永远也得不到。
看清这一点的卡勒姆崩溃了,但是萝宾却在痛苦中逐步走了出来,她和她的双胞胎姐姐还有机会,还有希望,还能够逐渐修补彼此的亲密关系,告诉彼此:这不是你的错。
希望此书能够告诉所有在崩溃和绝望中的孩子:这不是你的错。让他们依着这一点微弱火光,将自己破败的内心世界重拾重塑。
《我不存在的曼彻斯特》读后感(七):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痛
既然是一对双胞胎姐妹,那么吃一样的饭菜,一样的父母,一样的场景,应该各方面都是差不了多少,不管是想法还是行为都应该差不多的,这是我们猜想的结果,然而却完全不是这样的。
她们俩从生下来开始,姐姐就高挑漂亮,妹妹矮小任性,自然而然,就已经有区别了,加上生活中经历的事情也不一样,让后来的两个人差距也越来越大。甚至都看不出她们俩曾经在一起生活过的影子。
家庭给予的痛,让她们独自舔舐伤口,更加由于家庭的分裂,让她们各自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遭遇到的也都是一些奇葩的事情,这也是家庭决定的,在她们遭受痛苦的时候,在她们迷茫的时候,在她们无助的时候,真想伸出一双手,来,来一个开心的家庭,来一个父亲孝顺负责,母亲温厚勤劳的家庭,这里是你们快乐的源泉,在这里,你们不会受到伤害,你们任何一点的成长都能得到引导,你们的任何改变都朝着好的方向,你们不在痛苦,不在难受。可是并没有这样的双手,真是同人不同命,或许就连隔壁家的孩子虽然每天吵吵闹闹,也不会有这么多阴郁的情绪滋生,都会开开心心的成长。
或许是身边的父母都没有考过父母资格证,就这么稀里糊涂的上岗了,这样的安全隐患,可见一斑,自己的一些不自制,不自律,不自强,让自己都过不好这一生,随意发泄情绪,任其自生自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考虑多一点点,就这样,孩子的正道都偏离了。
更加心疼的是,如果这样父母的孩子还没有对自己的完全认知,没有接触过这些心理学的知识,就以为真正的世界就是那样的,就应该那样相处的,都是自己的错,人生就是这样的,这样的多可悲,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样的才是正常的,健康的,当然,知道了又如何,已经形成了性格和习惯,再改变首先还是得过自己这一关,而且又机会能变得更好么?你能改变自己,你能改变环境和其他人么?压根都没有出路。真是压抑至极。
一部让人觉得特别惋惜但是又很棒的作品,在描述这一家人的过程中,将一个原生家庭的伤害慢慢地剖析在你面前,让你看见,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样一步一步迷失自己,最后都认不出自己,当然能拯救的还是你自己,因为很多事情,并不是你的错。
《我不存在的曼彻斯特》读后感(八):原生家庭病态大全
去除掉作者故意采取的割裂式闪回叙述方式,这本书其实堪称原生家庭病态大全。故事中的三个孩子:罗宾、莎拉、卡勒姆几乎都是因为原生家庭而导致了人生的悲剧。
罗宾
罗宾因为卡勒姆的死,从小有名气的摇滚明星变成了一个无法出门,惧怕敲门声的神经质女子。为了躲避恐惧疯狂地健身,每天从窗户观察邻居的生活,并企图加以控制。恐惧是因为害怕卡勒姆生前的男友雷兹找上门来,因为罗宾在卡勒姆死后出于伤心和愤怒做了不真实的指控。罗宾对雷兹的愤怒来源于她内心觉得卡勒姆被“夺走”了,而卡勒姆是失去莎拉之后她唯一的依靠。因此这一切的根源,包括罗宾过强的控制欲,从情节上看,都是由于到幼年时期经历了姐姐莎拉被毫无征兆地夺走而导致的。
莎拉
莎拉本来是一个努力讨每一个喜爱的乖乖女,愿望是做一份普通的工作和一个普通的人结婚。却因为家庭的变故而变得过于软弱,最终被继父诱奸怀孕,并在意外中失去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强烈的刺激使得她把过多的情感寄托在别人的孩子身上,甚至开始为此撒谎。
卡勒姆
卡勒姆由于缺乏男性气质,从小不被父亲疼爱。青春期又因为同性恋的身份暴露而痛失初恋,自甘堕落与混社会的第二任男友住到一起,偷家里的珠宝首饰,因间接导致莎拉流产而羞愧自杀。故事所展现的卡勒姆,是一个极其柔软极其缺爱的小男孩,因此也选择了最为极端的结局。
这一切困境的根源都是罗宾和莎拉的妈妈与卡勒姆的爸爸不负责任的出轨而导致的家庭震荡、环境巨变给孩子带来了环境不适宜和情感创伤。故事中的家长们,显然也没有做好后期的补救工作和心理疏导,导致孩子们在各自的困境中越走越远。
与孤身一人的卡勒姆不同的是,罗宾和莎拉还有彼此可以依靠。因此故事的转机也就在莎拉决定前往曼彻斯特寻找罗宾的那一刹那开始——两姐妹重逢的刹那,终于相互又有了依靠。莎拉帮助罗宾面对“入侵者”,走出房间,重新面对卡勒姆的死亡;罗宾戳破莎拉的谎言,逼她面对真相,接受治疗。两姐妹的生存困境终于在开门的瞬间被爱的力量打破,重新延伸出希望。
作者在故事情节中基本没有展现原生家庭以外的影响因素和主人公们自身的成长,是这个故事的单薄之处。
:书名《我不存在的曼彻斯特》让人联想到《海边的曼彻斯特》,同样也是一个抑郁的故事。
《我不存在的曼彻斯特》读后感(九):困在家里的人
两个临近的家庭,两对夫妻各有一颗骚动的心,在成功发展出婚外情后,两个受害者居然也对上眼了。求解两人难以计算的心理斗争。
在经历如此一番的“换妻”闹剧之后,是交换双方生活中最无辜的——孩子们。
性格迥异但血浓于水的双胞胎姐妹莎拉和萝宾不得不在一个假期之后成为两家人。另一个家庭的男孩卡勒姆来到萝宾家里,跟她成了姐弟。这迅雷不及掩耳的家庭互换法,居然没有引起社区人士的热议,也是佩服发达国家高度发达的共情能力。
三个孩子中唯一为这次骚动感到庆幸的是男孩卡勒姆,他早就受够了他的直男癌老爸,不仅逼他打架,还总是嘲弄他,就因为他软弱地像个同性恋。
萝宾原来的不幸就在于她各方面都不够优秀,而偏偏她的亲姐姐莎拉却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来自相同基因的不同命运,让她对自己在这个家的地位也是颇为不满。
莎拉是最听话的一个,即使喜欢原来的家,但妈妈更开心了;即使那么那么爱自己的爸爸,但还是成了继父的“幸运星”;即使被继父强奸,还是默认这是被妈妈允许的行为而不曾反抗。
结局。
这个故事里几乎没有一个人有好下场。全书最后的三分之一处开始飙车,每个人的结局像夏天的暴雨一样直刷刷地落到地面,不留转圜的余地。
被继父强奸后,莎拉回到了原来的家,带着肚子里的孩子。全家居然为她怀孕了感到一丝丝欣慰,对于孩子的生父也没有追究?!此时卡勒姆经历了初恋的挫败,跟街边一个小混混谈起恋爱,自然不被家里人接受,尤其受到了萝宾的抵制。卡勒姆和男友回家抢劫,跟萝宾、莎拉纠缠在一起,莎拉流产了。萝宾一口咬定是卡勒姆的男友推的。
卡勒姆良心发现,左右为难,只能在家里衣服堆中上吊自杀。他男友终于被萝宾搞进了监狱。莎拉从最优秀的一个变成了最凄惨的一个。风头正盛的摇滚明星萝宾把自己关进了自己买的房子里再也不出门了,每天的乐趣就是看对面楼房窗户里各家的动态。
有一天,萝宾听到了持续而猛烈的敲门声,躲不过只能开门,居然是……莎拉。
在这三个青春期孩子的成长中,家长缺席了,而且永远没再上岗。一个是贪财的母亲,一个是好色的父亲,还有两个庸庸碌碌毫无主见的父母。当家长不能保护孩子的时候,孩子只能依附或者叛逆。
不要被抛弃,讨好他。
不要被抛弃,先抛弃他们。
《我不存在的曼彻斯特》读后感(十):姐姐,我喜欢那些喋喋不休的说话声
用两个半天看完了这本书,上次用这个节奏读完一本书是《百年孤独》。
我想独生子女大概很难了解与自己的姐姐从亲密无间到渐行渐远的过程有多痛苦。
这本书里的双胞胎姐妹从小就不一样,外表不一样,性格也完全不同,妹妹是一个直接,活泼,野性,自由,不拘小节的一个人;而姐姐则是一个温顺乖巧,遵守规则,喜欢讨所有人喜欢的一个人。但是他们的感情依然很好,行影不离。直到家庭破裂以后,两个姐妹分开,却也还是在关心和在乎着对方。妹妹萝宾拼命维护着姐姐,似乎只有她是那个真正关心姐姐莎拉的人。
我和我的姐姐也是如此。从小我们俩就站在一起,虽然我们不是双胞胎,长得也完全不像。我总是喜欢跟在她的屁股后面,听她讲故事,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知识。我大部分时间是听,有时候也提问,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那种。但我从来不发表我的意见,因为我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意见。
萝宾和莎拉很相爱,只是后来发生的一些事,使妹妹完全关闭了自己的心扉,躲在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公寓里,再也不敢踏出家门一步,也不和外界产生任何联系。莎拉是更脆弱和悲惨的那个。本来她的理想只是找到一份普通的工作,嫁给一个好人过日子而已,可是她们的家庭毁了这一切。最终,她患上了精神疾病,要和这个世界对抗,要在妄想当中夺回她失去的一切。
我和我的姐姐也很相爱。虽然我们没有发生和经历过那么离奇悲惨的故事,但是一些生活转折和变化还是悄悄改变了我们,或者只是我。我们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叽叽咕咕说个没完了,大多时候是沉默填充我们之间的空气。我发现我们根本是不一样的人,而我,竟然有点看不起她。事实上,我没什么资格,我的工作没她的好,挣的钱也远不如她。但我就是开始嫌弃她,嫌弃她的生活习惯,她的性格,她的说话方式。怎么会这样呢?
我总以为自己是被亲人伤害,被过去伤害的人,却从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坚强的人。小说的结尾,两姐妹重逢,妹妹做了一些努力帮助姐姐,帮助现有的家庭,好像一切重新开始了。但是,真的可以和以前一样吗?如果那么容易的话,林奕含为什么选择自杀?
最后,抄写书里面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出自莎拉之口。这个最温顺,却受伤最重的人。
我喜欢那些喋喋不休的说话声,就好像我能触到人生另一阶段的边缘,只消余光一瞥就能看见它。少年时光,成人生活。我喜欢想象有朝一日,我也能烹调出蓝带级别的美味,拥有一台放在桌子上的菜肴保温器,丈夫做着一份谁都搞不懂是什么的工作。希望我们都能坚强的做出努力,弥合过去的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