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国学救亡讲演录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国学救亡讲演录读后感1000字

2022-04-13 03:33: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国学救亡讲演录读后感1000字

  《国学救亡讲演录》是一本由章太炎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8-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学救亡讲演录》精选点评:

  ●国之栋梁,此之谓也。

  ●不读章太炎,谈什么国学呢?国将不国的时候,看章太炎如何为民族存根。

  ●经典,古文半白,就是考验耐心。

  ●好读

  《国学救亡讲演录》读后感(一):有国学在,就有中国在

  谈国学,就不能不说“国学”一词的起源。大概从清末民初时期开始,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侵入,国学就被逐渐被热爱祖国的有志之士提起,并逐渐深入国人的心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在那样的动荡年代,整个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土地被掠夺,人们备受欺凌,这不能不让人觉得痛心。为了拯救当时的中国,很多文人志士都意识到唯有众多国人重新团结起来才有可能走出困境,而通过宣扬国学则可以刺激大家的爱国心,为人们增强把西学纳为己用的文化自信,从而拯救自己的祖国。

  《国学救亡讲演录》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应运而生的,它是根据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章太炎先生在各地的演讲记录汇集而成的小书。其内容结合当时的时政和他自己平生所学为“国学”定义,并深入剖析国学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兴亡所存在的必然联系,警醒众人。如今读来,仍能感受到章太炎先生在演讲时的慷慨陈词和大义凛然,也为读者了解国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记得在序言中,黄侃曾提到:“其授人国学也,以谓国不幸衰亡,学术不绝,民犹有所观感,庶几收硕果之效,有复阳之望。故勤勤恳恳,不惮其劳,弟子至数百人。”可见,章太炎先生的爱国之心有多么深厚,究其一生,他都在为宣传国学和解救中国而奋斗,这样的行为又是多么可敬啊!

  在章太炎先生看来,于国学中有两种书是不能不读的:一为经书,二为史书。前者可以修养已身,严夷夏之辩,后者则能窥见民族意识之所在,从而爱其国家。在这里,他还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即把中国过去的历史看作是一个家族的族谱、旧契,只有牢记这些才能对整个国家了如指掌,在察看社会之变迁之余,明确未来走向。

  全书从国学之统宗着手,讲清代学术系统,讲经学、史学、儒学的分合及其益处,讲古文之源流和异同,讲今日切要之学,讲文章流别,讲白话与文言之关系,讲《春秋》三传之起源和得失......内容详实,引经据典,虽然用的文字全部都是文言体系,却比想象中的要容易理解很多。

  古老的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有国学在,天下就不会亡,这是众多人坚信的理念。在浴火重生后,中国和它的人民还是挺过来了,而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犹如种子般早已深深刻进国人的骨子里,只等着在岁月中去除糟粕之后继续传承下去。

  《国学救亡讲演录》读后感(二):国学之大宗的太炎先生

  提到“国学”二字,太炎先生断是绕不过去的。

  在政府提倡“ 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的今天,“国学”更是甚嚣尘上,成为热词。

  有国才有学,我们提倡传统,学习“一国固有之学问”,你可知晓,“国学“这个概念其实是舶来品。而这个舶来品,正是因为太炎先生的鼓与呼,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将此概念扎根我国土,接地气本土化,终于成为了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国学“。

  当我们提倡传统国学的时候,当我们重读国学经典的时候,太炎先生文字必是首选。

  说句实在话,读太炎先生这本《国学救亡演讲实录》,的确是一种享受。先生用词铿锵有力,字句皆简,朗朗上口。因为是演讲,自是和趴在书屋写作不同,说给读者听的,必是最能吸引耳朵的。我们都知道五四之后提倡白话文,学术界一直认为章太炎对于白话文的态度微妙,有人认为他并不反对白话文的,但是更多的人认为他”参加了反对白话文的大合唱“。因为太炎先生毕竟受传统文学浸润至深,处在新旧文学间的大家学者,后世真的很难揣测得到那微妙的心态。所以这整部演讲,其实讲是文言文写就的,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又和我们以往读得文言文不同,就是说太炎先生的”雷霆之声“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随侍(写黑板者)刘半农,听讲者鲁迅、弟子周作人等人的影响,真真是去文言话了。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如果你耐下心来读,或者出生朗读,竟然没有太大的阅读障碍,但是你去读读《古文观止》,多半还是要查古文字典的。

  对太炎先生但凡有一点了解的,都逃不过驻足他身上的标签”民族主义思想“,然而,这又和他的”国学思想“密切相关。我们今天读这些文字,已经很难回到那个”民族存亡危在旦夕“的氛围里了,但是字句之间的焦灼和知识分子的良心,依然还是能够感受得到。太炎先生不是一位纸上谈兵的儒生,他同时也是一位真正的战士。正如鲁迅先生弃笔从文,是为了医治民族性中的痼疾,太炎先生的演讲又何尝不是,提倡国学又何尝不是呢?

  他说,夫人不读经书,则不知自处之道;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他最为推崇读史,用我们自己的历史来”鼓舞民气,启导方来“,言”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

  但是他思想中也有保守和复古的倾向,晚年的章太炎强调”修己治人“,说到”爱国之念,必有爱父母兄弟而起“。道理到也没什么不对,但是他推崇《孝经》《大学》《儒行》《丧服》,以为讲国学统宗,这事儿吧,搁在今天,真的要甄别地看待。还记得《二十四孝恐怖故事合集》吗?

  学习国学、传统、经典自是永远不会偏离正轨的,但是今天我们这个年代,读太炎先生,依然要结合现代,取其精华即可。

  《国学救亡讲演录》读后感(三):名节厉俗、行己有耻——心怀天下的大师寄语

  章太炎先生以一已之力振臂疾呼,在日寇侵华之时奔走于各军阀府弟,这份爱国情怀正是其文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章太炎先生虽已离世近一个世纪,但正是章太炎先生的著作使得章太炎先生的人格魅力仍焕发着积极拼搏的光彩,这些闪光点使得章太炎先生无愧于国学大师的称谓。

  这本《国学救亡演讲录》虽以国学为立足点,但紧合时政利弊,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联,如此收录于本书中的二十八篇文章,今时的读者读来仍深觉具振聋发聩的醒世之功。若没有章太炎太师这样以气节为本的文人志士,世人的愚昧混沌之气不绝如缕。儒家重修身,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学之士的终极人生目标。家国天下人情冷暖在章太炎大师笔下一一尽显。

  从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章太炎先生对国学,对青年学子们的殷殷期待。章太炎大师一生讲学不止,弟子众多,在当时的国学界影响甚大。先生在当时只要一讲学,前来听讲座的人就非常多,所以,常常开大课,而章太炎大师本人一开口就说,“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北大学者张中行曾回忆章太炎在北大风雨操场面向北大师生的公开演讲:“老人满头白发,穿绸长衫,由弟子马幼渔、钱玄同、吴检斋(吴承仕)等五六个人围绕着登上讲台。太炎先生个子不高,双目有神,向下望一望就讲起来。满口浙江余杭的家乡话。说话不改老脾气,诙谐而兼怒骂。”

  人不学实不知耻,正如大师所言,“人能知耻,方能立国,遇难而不思抵抗,即为无耻,因知耻近乎勇,既不知耻,即无勇可言”,这几句话激励年轻学子们增进人格修养,增强爱国之心,增强明辩是非的能力。联想起今时的社会风气,更能为大师的呕心沥血的满腔愤慨之情而折服。中国的气节精神在这些已然逝去的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师身上,中国的希望蕴含在这些大师所遗留下的字里行间。

  十年面壁图破壁,这些身处危境之中却依然心怀天下的文人志士值得今时的有心之人去尊敬与缅怀。这本收录了章太炎大师二十八篇文章的《国学救亡讲演录》或许会让社会娱乐化的风气得以逷制,娘炮伪娘,这些不健康的价值取向扭转,无志向者不免流入世俗的漩涡,人有志向却无实践之功夫仍为幻梦,名节厉俗、修已治人为根本。当今社会缺的便是这样清醒的敢于振臂疾呼的名家大师,而真正的大师不应被遗忘与伤害。

  《国学救亡讲演录》读后感(四):国学兴起之路

  说到国学,我相信,现在很多人都对国学有一定的了解。为什么这样说呢?那是因为与我们的时代潮流分不开的。在我的成长经历当中,我觉得国学它就是由兴起到繁盛的过程。很多人都在推崇国学,甚至国家也在推崇国学。国学已经成为文化界兴起的一个新板块。而且这一个板块涉及的人并不多,涉及的内容并不深,具有非常大的前景。

  还是谈谈我对国学的认识吧。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其实,简而言之,就是指中国古代的传统经典文化。

  国学的出现,并不是在现代才出现的,在历史上已经就有国学的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 “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现在,国学的发展是在以前国学兴起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展。

  阅读完整本书,你会觉得,全书严谨大方,足可窥见国学总体概貌之一斑,乃是国学爱好者、研究者的指引之书。其实,这本书更多的是通过讲演的方式,来向别人传达国学这个东西,让别人更进一步的了解国学,让国学有更好的发展前程。

  这本书收录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两次具有代表性的公开讲学记录,较系统地展示国学的概貌,是国学爱好者及研究者了解国学的必读之书。章太炎在国学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可谓是,对于国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在抵触国学的时候,章太炎通过讲演的方式来让人们对国学有一定的认知。

  章氏一生讲学不止,弟子遍及天下,在当代国学研究界的影响巨大。我相信通过阅读很多关于章太炎的书或者是其自身的作品,我们会发现章太炎对于国学是特别的推崇的。他特别的喜欢国学,而且也知道国学作为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书选入其中后期两次具有代表性的国学讲演之记录。因为这两次讲演,对于国学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在这两次讲演记录当中,章太炎深刻的表达了他对于国学的态度以及他宣传弘扬国学的坚毅决心。

  《国学救亡讲演录》读后感(五):汤序波:读《国学救亡讲演录》所想到的

  太炎先生演讲方面的书,寒斋架上有七八种,其中以章念驰师叔编订的《章太炎全集•演讲录》(上下两册)收录得最全,共计143篇,是世人认识太炎先生的人生与学术的要籍。我通读过两遍,受益匪浅。而有些篇幅不大的专题性小册子也很有特色,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如蒙木先生新近选编的这本《国学救亡讲演录》(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版),就突出了老先生晚年弘扬国学、奔走国事的主题,不仅凸显了一代儒宗的晚年活动与思想,而且呈现了近代国学发展的脉络,对于所谓国学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必将大有裨益。

  鲁迅生命的最后几天,连续写了《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两文,深情回忆了众多往事,赞颂“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持久的业绩”;但也含蓄批评了乃师,“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既离民众,渐入颓唐”。此论至今还颇有市场。例如某部名著,就公开指责太炎先生晚年思想颓唐与学术僵化,甚至用“‘既离民众,渐入颓唐’的晚年思想与学术”作大标题。“如何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正确分析和评价太炎先生”呢?这本《国学救亡讲演录》为我们提供了新视角,说明太炎先生晚年,并非“宁静的学者”,而是积极投入全民抗日救亡运动。

  吾师刘梦溪先生在《现代学者晚年的宁静》对此也有过专门的论述:“章太炎逝世前一直为实现全面抗战而奔走呼号,始而撰文陈辞,继而与熊希龄、马良等组织国难救济会,联合六十多位著名知识分子电告当局,要求召集国民会议,成立救国政府。1932年1月28日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抗击日军侵略,他倍受鼓舞,不顾年高体病,愤然北上,找张学良、段祺瑞,又向爱国军人和学生演讲,并致函顾维钧,希望他身为外交官,要有殉国的勇气。直至1936年夏天,生命垂危之际,仍在遗嘱中告诫子孙,万一中国被日人统治,绝不可担任官职。可见太炎先生的晚年内心并不宁静。”陈尚君先生近在《章太炎先生的最后五年》中说,“(章、鲁)师弟二人的最后十多年,真是非常隔膜,全无所知了”;“在最近出版的《太炎文录补编》《书信集》以及《附录》中,见到更多的新资料,揭示他晚年积极入世,参与民族生存斗争的所作所为,许多内容至今读来,均足令人动容”。而太炎先生所立《遗嘱》就有立身为贵,学问次之,无学识不足以立身,无人格不足以立学;富贵不骄矜,贫困不屈节;出洋游学勿傲诞,入官从政务清慎,“设有异族入主中夏,世世子孙毋食其官禄”之语。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国学救亡讲演录》的出版,也印证了先祖父汤炳正先生当年所说的:“先师的民族思想与爱国主义,早年乃导源于《春秋》的‘尊夏攘夷’,中年则发展而为革命反清,晚年则又弘扬而为对日寇进行全民抗战。随着时代的发展,先生的爱国热忱也在不断地深化。”我们读此书的结论是:太炎先生晚年并非“颓唐”与“宁静”,而是积极参与救亡运动的一代忧国忧民的学术宗师。老先生的爱国之情、民族情怀、现实关怀并没有消失,只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奋斗下去,那就是像孔子一样,开设私学,讲习育人,为文化传承与复兴埋下种子。正如章念翔师叔今天所言,“晚年祖父在苏州国学讲习会培养了大批的学者,后来在新中国都成为一代翘楚”。太炎先生始终是一位“有革命业绩的学问家”(汤炳正语)。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周敏秋对本文有贡献。

  原载2018年12月13日《秦皇岛日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