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读后感摘抄
《国学概论》是一本由章太炎讲演 / 曹聚仁整理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元,页数: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学概论》精选点评:
●坐火车太无聊了。草草一翻看到几个错字…。一些判断也不见得可取吧。
●适合我这种没文化的看!
●条理很清晰,加上附文的对比与批判,完整了。
●在演讲中,算是很有逻辑的,相反,作为一本书,则不是那么有逻辑的。比较适合翻阅,而不适合精读
●国学非数日可读也,乃毕生修之。
●洋洋洒洒,纵横捭阖,大师风范。
●和上古出的蓬莱阁丛书版本对比了下,感觉中华书局的要好一些。当然纯属个人喜好。
●上过南开大学敖堃国学概论课,读过此书
●1、自己的国文基础太差,囫囵吞枣的看,也只得一知半解。2、需要准备一本字典。3、书的附录才是精彩部分。4、对学术来说,九十年前是个好时代。5、大家都疯了。20130406
●虽只略略说去,然先生学问沉潜之深可见一斑,指东打西,其中尤以“文学之派别”一节言辞痛切
《国学概论》读后感(一):主观意识浓厚
真的是国学概论吗?不停地罗列典籍及人名 然后再加上个人主观意识极为浓厚的评价 这个不好 那个还行 怎么就敢叫国学概论了?! 通篇下来 除了多知道几个书名 多认识几个人名 一无所获 大失所望
《国学概论》读后感(二):「惡新」
在說到文學派別時,太炎先生不免囿於成見了。邵力子先生說太炎二積習未能全除:「好奇」與「惡新」,很是中肯。
所謂「惡新」,在先生言及白話詩,不僅不承認其為詩,甚至將白話詩的創作視為一種墮落時,表露了出來。但我想,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先生演講當時,白話詩應尚在起步,在他眼中不免幼稚可笑,但如今的景況,恐怕也不是他能預見的吧。他既主張「講文學,只怕無情,不怕無義」,白話詩既脫離了義(法度),勉強可因無韻之故(依太炎先生之定義)說它不是詩,但說墮落卻有些不公平。依他見解,白話詩若有情,儘管無義去,但顯然他並不如此想,「格律」或許是詩之所以為詩的必要條件:遠離了韻、揮別了固定的五、七言句式,更遑論平仄、對仗的白話詩,在他心中是不成詩的。而格律不也依然是法度嗎?詩之必有格律或許正是他的成見,此之謂其「惡新」故。畢竟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品的往往不是告訴我們,文學「應該」如何,而是文學「還能」如何。然而情真意切,始終是一個不變之理。
《国学概论》读后感(三):所谓国学
章先生的概论很薄,但涵盖的内容很广。讲国学深入浅出。读书的首要原则,先把书读厚,再把厚书读薄。这本书处处透着这种理念。大概能用这么几页纸讲透上千年的国学难于登天,章先生确实也没有做到这点。不过却把自己对国学的认识和划分讲得明白。
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概论,二三四章为经学、哲学、文学的派别,第五章为总结。国学范围甚广,上下古今概莫能外。一一详述是不可能的,除非是一部四库全书规模的典籍。蜻蜓点水般点到为止,不能深入展开评点又不能似罗列般堆砌典籍,确实很难让读者明了何为国学,何为国学的深邃。但章先生还是很好的平衡了面面俱到和浅尝辄止,流畅的带读者走过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看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胜景,对国学的流派传承也有所了解和领悟。
当然,每一本书都代表一个人的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的。就如同同样对于国学章炳麟和钱穆的看法就有不尽相同之初一般,没有必要去较真,但也没有必要将书中字字视作金玉之言。就好像曹聚仁在最后附上了一些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一样,章先生的观点有些也不尽然。至少在某些人看来如此。
《国学概论》读后感(四):学国学,通小学。
很小的册子,细读了开篇曹聚仁的《小识》和第一章概论;浏览了之后的篇章与结论。收获如下:
一、《小识》列出了四个为何学习国学的理由:1.国学对中国人的思维、行动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有必要明白什么是精华,什么是遗腐。2.避免当权、当政者利用“国学”来愚弄、奴役平头百姓,所以我们老百姓有必要全面的了解国学。3.面对西学的进入,不可不知我们自己的国学,方能取长补短,相互结合。4.关于国学的书多而杂,需要有人来系统的整理,以惠后人。
二、关于学习国学的基础。三字经曰:详训诂,明句读,小学终,至四书。古时候孩子学习,先学蒙学,跟着先生背背三字经或者是百家姓,然后学小学,就是读书认字,之后再开始读各种经史子集。但随着从古至今的语言变迁,原本六七岁小孩学的“小学”,现在已是一种专门的学问。然不通小学去研究国学,难免在理解上造成障碍,甚至犯错。因为古人在用字上经常会混用同音字,同形字,而从古至今,字义不断发生变化。小学研究针对以上问题分成三个方面,1.知音韵。了解字的古音。2.辨形体,了解字的结构,字源与其意义的关系。3.明训诂,了解字义的引申、变化。而对应这三个方面,作者给出了三套书《音韵学》、《说文》、《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