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网》读后感精选
《暗网》是一本由杰米·巴特利特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暗网》读后感(一):暗网不仅是暗网
暗网代表的不仅仅是网络的另面,实际上是人类的阴暗一面,一个不可见阳的一面。每个人心里都有阴暗的一面,只不过是每个人的程度不同,每个人评判的度也不同,每个人的看法不同。还有对这本书不要抱太大的幻想,虽说是描述暗网的,但是能在大陆正常出版的,可想译本内容如何删减,如何压缩,如何描述的蜻蜓点水。最后DARK NET 里面的不合法的东西千万不要碰。
《暗网》读后感(二):在你不知道的网络空间里……
英国智库专家耗时4年,深入暗网的纪实之旅。日常与疯狂,只隔着一道深不可测的暗网。 从数字文化的层层缝隙中,提炼出精练尖锐的观点,结合令人印象深刻的分析,解释了科技如何放大人性中极善极恶的一面。 如果想预防媒介狂躁症,或是想搞明白21世纪来势汹汹的复杂形势,都有必要读一读此书。 本书精华,我全部整理在思维导图里了,感兴趣的慢慢读!真相触目惊心,不因人的天真烂漫而不存在。
有时候想想要读这本书,要分享这本书,心里都有点打怵,生怕被盯上,好像看了恐怖片,忽然有点怕鬼一样
《暗网》读后感(三):记录一下几处有疑问的翻译
咬着牙读完了。为作者辛苦搜集资料给两星吧。
--------------
1、菜鸟。这个词在前几章出现得太多,严重影响阅读体验了。译者到底懂不懂什么叫菜鸟?
2、僵尸粉。同样出自前几章,从后文来看应该是想表达“卧底”的意思,但是????
看起来哪里怪怪的表述:
爱国小粉红:指代外国网民你确定这可以吗……
口嫌体正直(by阿桑奇):今天也是来自日本二次元的阿桑奇酱哦
---------------
和前几章相比,后几章简直不像同一个人翻的,没有什么特别显著的翻译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是,比起书腰上挺吸引人的介绍,书中的内容实在太过温吞无聊了。作者啊,你咋把初心忘了呢……
《暗网》读后感(四):存在即合理
1.凡是存在的,必有其相应的需求与合理性;2.互联网只是工具,“好”与“坏”只看人类如何使用它,这个世界不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才有了罪恶与阴暗;3.ZF与其打压、取缔,不如利用新技术,更加贴合人性地为大众谋利益,当然那些贩毒的色情的祸害人的网站除外,罪恶不可被饶恕。
“暗网就好比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尽管诡异且被反常的网络生活扭曲、放大且改变了样貌,然而我们仍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暗网》读后感(五):The Dark Side of Net
有声书。作者很客观,将互联网历史有条理地梳理了一遍。有些文字过于白开水,想说的主题很多所以没有很细致地去挖掘。不过,如果你适当筛选,能了解到不少干货。内容不是关于暗网,而是探讨“the dark side of net”。不论是引战、政治诉求、保证隐私、色情交易等行为,中心都是自由-监管的相互撕扯。绝对自由是网络最初的宗旨,但一旦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及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时,政府的监管是否理应被批判?对于网络的弊端我们大可以说归根结底是由于人的“劣根性”,但这个前所未有可以使用的工具仅仅只是面镜子吗?它没有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吗?作者在最后说到的一点就是我一直避免网络聊天的原因——网络越过了人际交流过程中面对面的环节,本质上是一种“去人类化”的做法。只有面对面接触才能赋予交谈者的人格。这种方式的伤害是毁灭性的,我们会将网络中的人妖魔化夸张化,并轻易做出极端行为。
《暗网》读后感(六):读后感
刚开始接触这本书其实是有点失望的,因为我以为写的会是黑客眼中的暗网。就比如电影《我是谁:没有绝对安全的网络》里面所描述的。但是细细品味,其实本书也不赖。全书首先从“网络喷子”的起源开头,后从情色、政治、毒品等其他方面描述了暗网中的生活。我个人觉得关于网络喷子的起源描述有一段特别逗,讲述了杠精的始祖为了引战,往各个论坛派遣间谍潜伏,从而进行有组织有预谋的发动。关于其他方面,我觉得不需要太多说,因为他写的没多少引起我好奇的地方。 书的结尾,作者果不其然的借用文中两个人物的立场探讨了网络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个人觉得,也许网络放大了每个人的阴暗面,但是不能忽略互联网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对社会监督有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书中最后,作者也说了,他本来也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写的深入一些,对暗网进行猛烈的抨击。但是随着他对暗网的深入了解,他逐渐明白所有的是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暗网只是我们的一个影子。(推荐大家可以看看我上面说的那部电影,我觉得就是我这个网络小白想象中的暗网)
《暗网》读后感(七):人性无处不在,有善有恶.暗网是人性的舞台之一.
杰米•巴特利特,是一位专业研究在线社群的专家,曾在TED演讲关于"神秘的暗网".
这本书是写给所有网民的.我们平时只看到网上的"风平浪静",并不知道在看不到的网上的偏僻世界里,也是暗流涌动的.
我们对网络越是信任,聊天就越是放松.我们习惯了用一个网名挂上马夹在社区或论坛高谈阔论.但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网络越是自由,人性的黑暗就越是张狂.
还记得《破冰行动》里钓大鱼的大招么,毒品交易,在暗网找卖家,引蛇出洞.
暗网并不是仅出现在电视里,它是真实存在的.毒品交易只是暗网的冰山一角.暗网里还有语言暴力,还有隐私泄露,有网络色-情,禁品或军火交易等.各种各样的犯罪,都在暗网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人性可以有多善良,就可以有多罪恶.善良无处不在,罪恶也无孔不入.暗网只是人性的一个舞台,有个人有团队,有人为了一己私欲,有人为了政治-诉求,网上有善有恶,有正有邪,.不能因为平时看不到,就当它不存在.
人性是无处不在的.读这本书能让人正视人性,能更加勇敢地在这个社会生存,再加上一份或许的机敏.
《暗网》读后感(八):暗网读后感(以及为什么你该看这本书)
说实话当我刚刚开始看这本书时,我被作者的能耐惊到了。
作者对身为社会学专家花多年,亲自潜入暗网,融入暗网,将暗网的一切展现给大家,并分为多类详细解释列举。这种冲击力可不是随便报报数据就能比的。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个人对暗网完全没有任何的了解,因此在读了这本科普暗网的书之后,“暗网”这个概念也逐渐浮出水面。其实暗网并不“暗”,暗不是指隐藏起来,而是指在暗网上发生的交易与勾当很“暗”。在阅读之前,很多人很容易的就将“暗网”和“深网”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结合起来。深网泛指隐藏的,不可见的网站。而暗网则是指不可用超链接访问的网站。暗网一定是深网,但是深网不一定是暗网。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暗网是邪恶的,是人们犯罪的地方,是邪恶的源泉,里面聚集着各式各样的毒品与人渣,虽说事实是这样,但是这本书却展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在本书中,作者展现了人民对隐私与自由的向往。从一开始的赛博朋克宣言,再到入境的暗网,都展现了人们对自由的狂热。与其说这是一本科普书,不如说这是一本政治书籍。追求自由是人们的天性。就如美国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一样,自由一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人们在法制的社会中寻找精神上的刺激。人们在拘谨的现实中寻找着能够畅所欲言的环境。人们在完全没有隐私的社会追求能够无法无天的空间。也因此但是,自由是不可控的,也就是因此,不管人们多么努力,正真的自由,都是遥不可及。
《暗网》读后感(九):此“暗网“非彼暗网
翻译的水平很大程度限制了本书,从普通读者角度来说多处语意表述模糊,应该没有达到信达雅的境界。题名《暗网》,我承认我是怀着寻求刺激的好奇心读此书的。
我以为本书会重点介绍潜藏在虚拟冰川下的秘密站点,会讴歌政府部门是如何顺着网线打击一个个毒品买卖,娈童虐童,走私军火的光辉故事。然而,我还是太年轻。本书选取的角度偏向新闻传播大众舆论,通过笔者亲身经历的一系列故事,从学理角度切入分析,把“”网络自由“”“” 网络犯罪“”“网络暴力”等成因 发展 影响方面综合分析,为网民上了一堂新闻学理论课。
读者认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未知全貌不予评论的态度,不迷失在虚拟论坛,不困束在他人舌尖,包容分歧,正视批评这样自我世界才能坚固持久,不被他人左右。虽然这些能力短时间不能具备,但要注意积累内力,久久为功。
《暗网》读后感(十):故弄玄虚
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打算读一本令人不寒而栗的纪实文学的。本书以暗杀开篇,也的确将人的情绪吊得足足的。毕竟,暗网的恐怖的神秘感,就算没有接触过,也听闻过。但接着读下去,却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作者在后面所提到的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这些行为或许也存在于“暗网”,但很明显当我们提到“暗网”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指向一些更具破坏性的犯罪行为,比如本书开头提到的暗杀,再比如国与国之间的情报搜集,以及军火走私、毒品交易等。作者对这些只字不提,反而将不需要“暗网”也能实现“的网络暴力视为描述对象,并且,还是单个的、分散的事件,而这些相互独立的网络暴力事件,竟然还需要潜伏4年才能写出来,作者的专业素质堪忧啊!
本书中有一些看起来不错但完全不符合“暗网”的论点,比如作者认为网络上的恶,不是那个作恶的人真正的人格体现,如果真要评价一个人,还是需要结合现实的表现。怎么结合现实呢,作者认为,要在现实中跟网友见一面。——这简直令人瞋目结舌。我相信每一位读者在拿到本书前,都会认为这是一本伟大的揭露现实丑陋的著作,然而看了半天,才发现作者不仅没有揭露任何丑陋,反而认为即便真的是丑陋的行为,也不能说那是丑陋的,因为那丑陋的行为只不过存在于网络,在现实中,说不定那丑陋的恰好是美好的呢!那如果那个人是杀人犯或者强奸犯呢?还要通过与之见面才能确定吗?——这岂不是相当于为犯罪分子辩护?用网络用语来说,就是“圣母婊”“白莲花”,是么?因为在我有限的认知里,即便是在网络上,假使你匿名的言行给他人带来了伤害,你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个,跟你在现实中的表现没有什么关系。
总结:完全不知道作者取这么一个书名想要表达什么。作者读者,我看得十分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