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路》经典读后感有感
《血路》是一本由萧邦奇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3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血路》精选点评:
●革命过程的不确定性,名重于实的社会氛围或许是很多人得不到公正客观评价的原因;但是又仔细想的话,真的存在公正客观的评价吗? 视角很新颖,另外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看清世界的全貌,但是汇总各方观点听上去仍然不错?又或者屁股决定脑袋。
●二刷 好看!
●难得的好书!须知国际汉学研究里也是“丰富的”哈
●可惜呀,我已经没有读《九个世纪的悲歌》时候的感情了。
●对于历史学术书籍来说,算是好读的了。
●seminar读物 当时偷懒没读完 重补后更觉作者用笔巧妙
●写法如此蛋疼,列文森知道吗
●扫盲用,看之前对这个人以及二十年代的革命局势几乎不了解。身份、网络与空间场所三个主题中,对网络的强调最多,对空间没啥印象。刚看完福赛斯的小说,看到对沈定一遇刺的可能性讨论时脑补了很多……
●微观史学、地方精英范式、社会网络分析、空间范畴融合的经典之作,感觉对我论文帮助太大了。。
●沈定一究竟是谁? 宪政民主主义的开路者,敏感的平等主义者,充满正义感的社会运动家,乡村自治的倡导者,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共产党的叛徒,西山派国民党人,充满权力欲和控制欲的领导者?本书从一个中层领导人的政治轨迹,展现出云波诡谲的政治动向,而沈定一众多模棱两可的身份特征,正反映出混沌不清的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这条道路走到今天,既没有完成,也因为“合法性”之争的暗流涌动而似乎重临困局。(另外书中揭示出的地方自治与依附政治之间的问题也值得深思。)
《血路》读后感(一):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
本书是萧教授近年研究1920年代中国革命的力作。本书以1916-1928年间的中国社会变迁为背景,通过描述浙江政治精英沈定一在上海,杭州,衙前三个不同场域的含义不同的活动,剖析他由此形成的复杂个人身份和社会网络,揭示了千百万人民在其日常生活中的细小抉择对历史形成的巨大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血路》读后感(二):视角
萧邦齐(R. Keith Schoppa) 对沈定一的研究主要也是围绕几个明显具有政治意
义的场所展开讨论。他认为,历史研究“应当对空间予以更多的关注”,作为大都市的上海、省会的
杭州和乡村的萧山衙前,沈定一在这三个活动场所其“整个身份序列的结构和含义是随着区域背景
的差别而变化的。
《血路》读后感(三):2个常识性错误
书籍是2010年版本,读书过程中发现几个常识错误,不知道是译者还是著者的错误,尚待考证原文。
1.p155,言及沈定一于是年8月去广州参加国民党“二大”,但检索所致,该年,1924年,于广州召开的是国民党一届二中全会,讨论的是国民党融共问题。而国民党“二大”于1926年1月于广州召开。
2.p159,同上,1925年5月于广州召开非国民党“三大”,而是一届三中全会,该全会主要是重申遵从孙中山遗嘱,继续革命,和共产党继续合作。
《血路》读后感(四):草评
1997年列文森奖作品。
通过中国人的人际网络定义个体身份,从而消解观念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具体空间的不同,重现个人选择,从而消解时间的重要性。
就这么把宏大叙事解构掉了。
人们说这本书用身份、人际网络、空间、场所,对“中层理论”的历史书写做出了尝试。
可是,中层理论之所以重要,在于其叙事之中,可以使“公共空间”,或者“公共生活”成为叙事的主体。
本书作者悄悄的,用“人际网络”代替了“公共生活”,事实上也就是用“精英”们的勾心斗角,代替了群体和集体的选择。这种现象很可能是民国时候的事实,但是,今天要是把这种叙述方式当做“中层理论”的有益探索,有偷换概念的嫌疑,也有负面的政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