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观后感100字
《安妮日记》是一部由Jon Jones执导,艾丽·肯德里克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妮日记》观后感(一):anne
看过书,剧也不错。
对于战争我们理解的太少,也根本无从考究那时的恐惧。那段历史,对我们来说是纸上的字,而对于他们来说是每一天的担惊受怕却又憧憬新生。她想喝杯咖啡他想洗个澡她想吃奶油蛋糕他只想在街上走走,我甚至不知道生命又何其罪过,连这平常都是奢侈。
尊重历史,敬畏战争。
《安妮日记》观后感(二):要活!!!
她那么爱憎分明的活过,为自己的小小权利锱铢必较,爱过、恨过、反抗过、憧憬过、低沉过、狂妄过,但始终积极地像一朵花一样拼命地怒放、怒放,可是生活终究不是电影,生命就这样无情。不知道在集中营的最后一刻她是怎么想,该有多绝望,生活终究没有奇迹。她要活,不要苟延残喘的活,不要委曲求全的活,她要用生命呐喊着活出她自己,最狂妄最真实的自己。可是她终究不能活。那最后一眼,是对生命最深沉的眷恋!
《安妮日记》观后感(三):《安妮日记》鼎鼎大名,看了这部有点小失望!
《安妮日记》鼎鼎大名,看了这部有点小失望,或许是《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等类型的影片来的太震撼!
影片中印象不错的是女主的爸爸、妈妈,而女主,怎么说呢?她妈妈对她的评价真准确:任性、过于自我、刻薄,甚至有点恋父仇母倾向,不过这也或许正是那个年纪小孩的表现吧。
幻想的安妮、羞涩的皮特、被妹妹安妮“吸走所有氧气”的姐姐都被送进死亡集中营,人生或许就是不平等的!
《安妮日记》观后感(四):人性的丑陋,安妮坚强的心灵。
安妮,15岁的一个女孩,本该有着美好的童年生活,战争,给了他畸形又压抑的生活,她其实很坚强,超乎所有人的想象,我一直觉得他父亲是懂她的,只是在这样的一个时期谁也无奈,不依不挠不低头的安妮,似乎她对任何人都尖酸刻薄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聪明的头脑,太有主见的她,对写作的热爱甚至是执着,现实太残忍,让她那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憧憬的心灵遭受打击,可是她从不懦弱,战争和压迫是人性丑陋的一面,互相残杀,多可怕的存在。
《安妮日记》观后感(五):他们死于战争胜利前几天
可能没有什么,比“他们死于战争胜利前几天”这个语句本身更让人悲伤的了。因为他们已经坚持了那么久。
想起很小的时候很喜欢读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直到现在脑海中经常会回想起印在书封面上的那句话:
“妈妈,你怎么想象胜利那一天呀?你以为那是在什么时候?”
“真是在春天吧?一定在春天!倘若在冬天,那么,雪是一样要融化的,花一样要开的!”
他们的死,是在胜利之前4天。
《安妮日记》观后感(六):电影的安妮和童年印象中的安妮相差甚远
不知道是童年看原著的印象记忆模糊了 还是电影和原著相差甚远 原著的安妮第一次情窦初开与皮特的初吻 一直给我一种少女情怀浓厚 羞涩 不夸张的感觉 但是电影里的安妮 年纪尚小有自己的独特思想 这些都不错 但是不够懂事 甚至在和皮特的懵懂恋爱里稍显出了些许的主动 不够矜持 有时我都觉得她有点卖弄风骚了 觉得这个字眼在一些电影场景里这么形容都不为过.....
总体来说 为安妮的遭遇感到不幸 但是这个人物在电影里给人感觉是家庭教育缺失 不懂事 莽撞 不为他人考虑... ....
《安妮日记》观后感(七):杂
很多描写二战的电影很在意描写战争的残酷或者战争下难民的悲惨现状,对于这样的展现手法我无可厚非。但是类似这样的展现给予我的更多还只是宏观上的一个战争,多了份视觉的体验少了很多心灵触及。我一直很赞同感动在细节。我觉得这部影片,就很好地抓住了这点。前面看似冗长的生活细碎,其实为最后的震撼埋下了回声的长久激荡。我是一个急躁的人,所以很多好的电影都没有坚持到最后就放弃了,尤其是类似这样的电影,不是基于对二战的兴趣,我是不会坚持看下去的。生活中我忽略细节,理想中我迷醉于细节。不继续说了,慢下来,好好生活,每时每刻都有他的意义,你选择了就努力做好。
《安妮日记》观后感(八):真的很可惜,死于胜利的前夕
在此之前,我是看过原著,在搜狐视频上偶尔瞥见有这部英剧《安妮日记》,所以点进去看了,主要也是想看看电视剧拍的怎么样。不过就他们躲避的环境和安妮整体个性,我觉得还是有些差异的。电视剧里他们生活的地方明显要比书里写的优越许多,而安妮那种乐观坚强性格在她的身上体现的不是很明显,反而更多的我看到的是无尽的叛逆和苛刻无情。无论怎样,电影的最后,我还是哭了,那是她们被纳粹带走的时候,安妮就连穿鞋的手都在抖,后来还是跟他同处一室的牙医帮她穿上的,那时我就觉得非常感人。虽然生活在一起,这么多人难免有过各种摩擦,但毕竟她们是一家人,属于同一国度,在危难面前一起相互扶持相互告慰。真的很可惜,她们所有的人除了安妮父亲,死于胜利的前夕,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加可怜的。
《安妮日记》观后感(九):自由的味道
我想,BBC的出品本身就值得期待,更何况是对这部风靡世界几十年的日记的改编。
安妮天真无辜的大眼睛,令我对结局感到分外地沉重。虽然从开始看的时候,就知道结局如何,但随着剧情的发展,随着琐碎的、日复一日的生活的展开,很多细微、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着我。
每天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活着,却依然渴望自由;
每一个细微的声响,都能把紧绷的神经推向崩溃的边缘,却仍然坚信,他们终将获救;
每天都度日如年,却保持着对生命最真挚的渴望;
在小阁楼坚持了两年,快要看得胜利曙光的时候,他们被发现了。最后在小阁楼互相道别的时候,大家都清楚自己的生命将要划上句号。虽然两年里有争吵、有不满、有自私自利地耍小手段,但相互间培养的感情,依然真挚美好。
这出短剧,又重燃了我对生命的尊敬,对自由地活着的感激,对远离战争、远离种族争斗、对和平的渴望。
《安妮日记》观后感(十):《安妮日记》观后感
安妮是一个自私的小孩,Peter曾经跟他讲过,”can't you think of anyone but yourself“。但这也许是每个孩子都必经的叛逆期吧~而且她接触了外面的世界,看了很多书,所以就会有更多的渴望和奢求,想要爱情、自由、尊重等等。
摘要别人写的一段话~
[关于电影《安妮日记》,有两段台词特别感动我,第一个是安妮的父亲为安妮争取一个星期多两个小时用书桌的时间,因为一起藏身在小阁楼的另一位先生认为安妮每天写日记是小孩子胡闹行为,安妮的父亲说:“写作时她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唯一有意义的事,努力就有希望,这是我一直告诉孩子们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教育如此重视,唯一的自由在思想里,这是我么未来的希望。”
另一段是盟军即将来到欧洲,广播里对受难的犹太人的鼓励:“历史不是由官方的文件和决议写成的,如果我们的后代想要了解我们作为一个民族所受的苦难,我们需要的是平常的文件、信件和日记。当我们把这些东西都收集起来,将会描绘出我们为了自由而抗争的光辉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