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理性、真理与历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理性、真理与历史读后感摘抄

2021-03-14 00:24: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理性、真理与历史读后感摘抄

  《理性、真理与历史》是一本由(美)希拉里・普特南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性、真理与历史》精选点评:

  ●反对上帝视角的客观主义,也反对极端相对主义以及唯我论,心灵和世界同构心灵和世界

  ●“心灵与世界共同构造心灵与世界。” 在用钵中之脑和孪生星球的思想实验破相似性指称理论,从而批评形而上学实在论;以合理的可接受性和真理间密切而不同一的关系去维护真理。普特南牛逼。

  ●大牛级写作(好过作者自己之后的各种lecture太多),洞见深刻(虽然依三十多年之后的行业标准来看并不十分细致,但对一些胡赛尔论据的发挥也算到位),行文清晰流畅有力度,论辩谨慎周全persuasive,结尾像是刚刚进入价值哲学领域,意犹未尽

  ●不知道是我还没有习惯哲学语言还是翻译问题,有些部分读来困难,但还是有非常多很有趣的观点,让人醍醐灌顶。

  ●最近半个世纪最伟大的哲学著作?破有余,立较少。指称的不确定性在技术上证明之后拆了各领域多个流行理论……

  ●目前为止看过的所有哲学家里最贼的一个,什么都想到了,几乎是滴水不漏。好在跟我是同一个哲学阵营的,这么一说自己也很贼……

  ●伴我度过了初读哲学最苦涩的一年

  ●用冰冷的理性温暖这个世界。

  ●太晦涩了

  ●普特南关于缸中之脑的力作,原本是作为期中论文。看完之后发现普特南分析哲学的思维相当严密,过多的论证过程繁杂无比,关于表征的虚假的“理解感”这个主题还是让我眼前一亮,之前自己怀疑过思考过的东西出现在眼前。

  《理性、真理与历史》读后感(一):囧君普特南

  扑腾男现在被冠以新实用主义者的大名,不过在写作这本其代表作的时候扑腾男只是向实用主义靠拢,实质上并未成为一名实用主义者。他的内实在论虽然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但并未达到自己的预期,比如认识论中人与自然的对立,即肯定了语义外在论,但又坚持功能主义。

  普特南的内实在论的创立意图就是抨击形而上学实在论,强调与自己的早期思想划清界限。他批形而上学实在论,又不想滑入相对主义和反实在论的阵营。他的内实在论与相对主义一样强调概念框架的相对性,强调认识是在概念框架下完成的,由于其理论缺乏应有的融贯,这让人根本看不出他到底哪里与相对主义区分开了,罗蒂看不出,普特南的学生们也看不出。比如,普特南声称对世界的认识必须限定在描述的框架内,而不同的描述框架又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认识世界实际上是在文化的指导下完成的,真理也就是文化内部的产物---这些很明显就具有浓重的相对主义意味。说到底还是因为普特南的科学实在论的案底没洗清,仿佛他对认识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带有某种敌视。

  内实在论的论述框架不比康德的论述高明多少(罗蒂这么叛逆,实际上也是如此),体现在1==研究的仍然是用语言勾住如何世界,预设了有纯净的人和纯净的自然界以及一个无法抽离的载体或分界面,纯净的自然界透过分界面向人类发出神秘的理智射线,纯净人像图灵机一样输出P(P或许有多重描述方式)并且P只能实现回馈到分界面上。2===用历史文化沉积下来的“合理性”替换了先验,把认识完全纳入经验内部。到了90年代普特南谈论到昔日的内实在论时方感后悔,认为这个方案总体上带有致命缺陷。也就是当麦克道尔对普特南的心灵与知觉提出批判后,普特南才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实在论,并进而向詹姆斯、杜威以及后期维特根斯坦靠近,建立实用主义的实在论,这些都是后话了

  《理性、真理与历史》读后感(二):论真理的“符合论”和普特南的“可接受性”

  在真理的问题上,普特南提出一种内在论,来替代实在论。实在论提出,人的“概念”,应该符合外在现实;符合现实的概念,就是真理。普特南认为,这种实在论既是不可能的。他提出一种“缸中之脑”的假设,实际上是笛卡尔愚弄人类的“恶魔”是同一个设想的变体。普特南认为,假如我们都是缸中之脑,那么我们就不可能产生对应这个现实的“我们是缸中之脑”这个概念,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现实。我们可以产生一个“我们是缸中之脑”的想法,但是这个想法仅仅是我们的想象,“缸”不是实际的缸,而是想象里的缸,脑不是现实中泡在缸里的脑,而是想象中的画面中的缸中的脑。这么一说,普特南这个设想的问题就出现了。假如我们从未看到过黑洞,那么我们有没有能力知道”黑洞“的存在?有没有能力用”黑洞“来表征一种现实中的那种我们看不见的东西?所以我认为普特南这个推理是错误的。

  普特南反对真理的“符合论”,实际上他是把人的“概念”能力缩小了,缩小到日常经验或感知的范围内,这一点我相信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他认为,不存在一种“上帝视角”。形而上学的实在论,他认为就是这样一种上帝视角,寻求和“观察者”无关的一种对对应外在现实世界的客观“真理”,他认为这完全不可能,因为我们是实在的人,只能从人类的视角出发,带有人类的立场和偏见,通过“局限性极大的经验和可错性极大的生物组织”,只能追求一种合理的可接受性。我认为他的这个看法有点过于悲观了。所以我重申一种实在论的符合论。

  这是一本四十年前的书,所以如果普特南出现什么错误,也是很自然的。我相信那个时候,关于大脑神经工作的一些研究还没有进行,或许关于智能的工作模式的书也还没有写出来。他重提“先验”的问题,即康德所提到的“先验”。正是从存在一种“先验”的或“超验”的理性,康德论证了他的“纯粹理性”来作为有且仅有的绝对单一一套标准。普特南提到Quine在1951年对“先验”提出质疑,认为康德作为基础的“先验”的直觉把握能力,直觉能够获得的作为基础的知识,比如几何学,实际上不是完全正确的,而是在不断被修正,比如欧几里得几何被后来的非欧几何所修正。正是从这个基础的崩溃,普特南放弃了康德的绝对理性。但是我在别处提到过,康德的这个“先验”中的直觉能力,本来就是错误的。所谓先验直觉,可以看作是一种大脑智能的天生的一种能力,比如说,无论任何智能,都对三维空间有一种基本的直觉上的理解。但是,这种能力仅仅是用于进化的目的,即生存和繁衍,所以这种被误认为是“先验”的能力的东西,实际上局限非常之大。

  其中,人类的语言,或思考的“概念”系统,实际上就如我在谈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中提到的一样,首先是一种生存工具,所以当普特南、奎因等用语言来推衍真理时,都感到“语言”工具很难担起重任。普特南提到“猫在席上”和“樱桃在树上”完全可以替换指代,即用猫指樱桃而樱桃指猫,席指树和树指席,以及孪生地球上的人可以用“水”来指代一种酒——普特南此处实际上是提到了两个问题,其一是语法问题,X在Y上,其二是意义问题,“猫”这个符号指毛茸茸的可爱动物就带有了一种意义。语法是否可以更改?是的。日语中把否定词放在谓语后面,和其他语言中把否定词放在谓语前面,就是一种不同的语法形式,但是,基本的如乔姆斯基所言的universal grammar是差异不大的。我不太懂计算机语言,但是我认为所有计算机语言,语法应该都是类似的。相比之下,符号,任意性要大一些,比如汉语“书”和英语“book”,差别就非常之大,不下于“猫”和“樱桃”。但是,必须承认,不管你符号怎么变化,你都是一套带有一定语法,并且用符号指代对象的系统。不同语言的族群,可以相互翻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完全不用普特南假设的孪生地球。

  现在,可以扩展一下:智能是一种语法加符号的表征系统。普特南提到康德所谓的“内感官对象”,比如感觉。以“感觉到红色”为例。现实中,并不存在红色,就好像不存在“温度”这么个东西一样。这是因为,我们实际上是以“符号”来指代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符号系统是世界向概念的一个投影”—也就是说,“善”、“恶”,这些都是我们赋予这个世界某种对象、特征、属性、功能的一种符号,然后我们根据这些符号来表征、理解和利用外在的现实世界。而我们的智能系统,实际上永远都是在获取外界的信息。这就导致,我们的视角,永远是智能的一种视角,所以实际上我们不可能有一种上帝的视角,普特南的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普特南的错误在于,上帝视角,根本不是“客观真理”,上帝视角就是这个那个世界本身;而我们的视角永远都是存在局限的,我们永远无法直接理解物自体自身,这就是康德所提到的表象和物自体分离的用意。

  但是我们的智能,存在多种模块。其中一个是直觉模块,比如我们看到一种颜色,然后直觉就感受到这种颜色,不妨说我们直觉上就能把握这种颜色。这就是我们的“先验”。我们是无法拒绝的,就像卡纳汉说,我们看到墙上写的字的时候,我们无法拒绝去理解字的意义。这些都是自动反应。普特南以为,我们接受经验的输入,会被概念污染,我以为这不对。实际上,我们看颜色,完全不受概念污染,而这些自动反应,反而会污染我们的概念。这就是我在别处提到的智力污染。我印象中,书上曾说,视觉信号在达到大脑前,就已经经过了处理。可以说,我们的这种“先验”的能力,实际上非常有限,也就仅仅应付日常生活经验而已,一旦超出日常生活经验,我们的智力简直就是捉襟见肘,贻笑大方。但是,好在,我们有个后天学习积累的“概念”系统,比如我现在说“先验”、“形而上学”,都是我后天学来的。先天的视觉处理是有限而固定的,比如说有很多视觉错觉图,我们无法防止出现这些错觉。但是,我们后天的概念能力不一样,我们可以学会、操作一个巨大的概念系统,从而使得我们的智力获得一种无限制的能力—当然是有限制的,大脑毕竟是有限的。

  正是后天的这个概念系统,实际上才是我坚持真理“符合论”的原因。普特南提出一种“合理的可接受性”作为概念系统的标准,实际上是降低了要求。他认为,只要信念系统是连贯不冲突的,只要和我们的经验一致,那么就是“可接受的”。实际上,这是一种务实派的态度。当然,我是理想主义倾向,所以我提“符合论”,尽管我们始终没有找到这种纯粹的理性、完善的知识或一套“真理”,而且我认为普特南所谓的“合理的可接受性”正是我们趋向真理的步骤,就如托马斯·库恩所提到的paradigm的更替的前进方式那样。但是,普特南认为存在“多元”且“不相容”的理论存在,能够对同样的现象做出描述或解释,我认为这实际上是错误的的一种,盲人摸象是不是“多元”且“不相容”?在这一点上,我以为普特南实际上没有留意,这种可接受性不是不变的,而是在一直变化;不是随意变化的,而是后来的paradigm总是更优先于前面的paradigm,所以人类的知识就是一直在进步的。那么,普特南问,如何确定一种理论是更有优越性的呢?我的回答是:难道还用问?难道不是大家公认的吗?

  为什么会有这种“公认”?我认为,实际上,符号系统正是因为在描述外在的世界,所以实际上,符号系统是和任何个体、任何时代没有关系的。实际上,就如同说,人类的知识或说概念系统,实际上是一个knowledge pool,而人类自身在不断加工这个符号系统,形成一种crowd intelligence的结果——盲人摸了象之后,摸到了身体的各处。然后,后人渐渐把这些各处拼接起来,构成大象的集体形态。这就是我我的符合论的主张。

  《理性、真理与历史》读后感(三):第一章《钵中之脑》笔记

  

问题的导入:蚂蚁画的线条,看上去就像丘吉尔。那么这些线条“本身”是否“表征”或“指称”了丘吉尔呢?答案是否定的,相似性不是表征的充分或必要条件。因此似乎可以认为是表征的首要条件是心灵的“意向”。同样由于心灵的这种切实地“把握”对象的能力,完全不同于流变中的事物暧昧的相似性联系,古人将心灵视为非物理之物,以意向性为其本质特征。但这个结论来的太快,作者接下来将探讨所谓的意向性和指称何以可能(其实是不可能)。

本书中的“指称”(reference)和“表征”(representation)两个术语始终用来表示一个词或其他符号同某个实际存在的东西也即不仅是“思想对象”的东西之间的一种关系。

神秘的指称理论

直接将心理意象与其表征的对象联系起来的是一种神秘的巫术思维,实际上两者间没有什么内在的、固有的、神秘的联系。

以钵中之脑为例

为进一步说明前一节中神秘的指称理论的错误,进行钵中之脑的思想实验。

“事实上,我要论证,说我们真的是钵中之脑这样的假设,虽然并不违反物理定律,并且同我们的所有经验完全一致,但却不可能是真实的。它不可能真实,因为他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相反驳的。……‘自相反驳的假设’是这样的假设,它的真蕴含着它自己的假”(p8)

在展开论证前的另一个问题:这样的论证如何为真而又令真的钵中之脑不能够同样提出呢?答案是“他们不能指称我们所指称的东西。尤其是,他们无法想或说他们是钵中之脑”。这便将问题转变为作者的指称是什么。

图灵测试

为考察指称这个概念,模仿图灵测试构想一个图灵指称测试,通过交谈判定一个伙伴是否像我们一样使用语词指称对象。问题是:图灵指称测试是不是对于共同指称的判决性测试。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某人通过图灵指称测试但并不指称任何东西,这在逻辑上并非不可能”。但在我们人的交谈中,对一个对象的谈论和我们对于对象的非言语交互作用有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可称之为“语言输入规则”——它使我们从关于对象的经验出发说出一个语词和“语言输出规则”——它使我们从语言形式表达的决定出发做出言说以外的行为。这对于交谈机器却是不存在的,因而只是句法游戏而非交谈。——其后作者承认机器设计者的经验确实是交谈机器的语词与实在的经验对象的联系中介,但太过微弱难以成为指称的充分条件,至少可以说,对象的存在的存续与否都无碍机器进行它的句法游戏。

再论钵中之脑

钵中之脑与上文的交谈机器有个显著区别在于,钵中之脑有完整的感官馈饲。但是这依然不能让钵中之脑指称外部对象——区别于心理意象中的对象。因为终归无论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中都没有同树发生联系。

此论证的几个前提

一种可能的反驳:可能世界中的钵中之脑固然不能指称我们的世界中实在的钵,但却可以指称那个世界中的“钵”之意象的来源,如特定的电信号,从而在那个可能世界为“真”。

回应:倘若我们设身处地将我们的现实世界作为那个可能世界,那么反驳中所说的钵中之脑为真的条件恰恰是作为最初问题的钵中之脑为假、是幻觉,因为我们思维的意象中并不能指称问题中的实在的钵和脑。

这就是上文所说的自相反驳的命题。

认为“钵中之脑”的假想有意义犯了两个错误:

一是过分看重物理的可能性,普特南区分了真理和物理学真理,可能性和物理学的可能性:“存在一个‘物理可能世界’,在其中我们都是钵中之脑,这不意味着我们真的可能成为实际的钵中之脑。排除这种可能性的不是物理学,而是哲学”。(p17)

二是运用了神秘的指称理论。普特南通过他所说的“先验推理”证明思想或指称活动的先决条件的研究表明:神秘的指称理论是错误的,且如果人们与某些事物根本没有因果相互作用,或者与可以用来描绘他们的东西根本没有因果联系,那就不可能去指称它们。它们构成论证的两个前提条件。下面将进一步这两个前提条件的说明。

否定表征与其所指间有必然联系的理由

否定布伦塔诺将指称能力归结于心灵的“意向性”的观点,“因为它不解决问题”。原因如下:

“这些哲学家”没有主张不用表征就能思考外部事物,(所以依然需要考察思考中表征如何指称外部事物,因此)如上文所说,意象不必定指称外物,而“如果有什么心理表征必定指称外物,它们也必定具有概念的本性,而不具有意象的本性”,问题变成了什么是概念。

在内省中我们思绪里只有诸多语词、意象、感觉、情感等,它们不是概念本身,因为很容易想象交谈机器使用它们而并未指称外物,所以“概念不是以指称外部对象作为固有本性的心理表征,其决定性根据就在于:它们根本不是心理表征。”,“概念是以某种方式使用的记号……记号本身并不具有指称的内在功能”。

思想实验:山毛榉和榆树对换外其他一切相同的孪生地球,除了两种树的指称相反外其他心理状态完全相同,表明“指称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的而不是个人的”、“同17世纪以来就一直存在的一种理论相反,我们认为意义根本不在头脑之中”。

显然拥有一个意象不等于拥有概念,后者要求能够在一个特定情境中使用这个意象。普特南援引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的一个论证的结论:“不管把什么内部现象当作可能的思想表达……构成理解的不是现象本身,而是思想者运用这些现象的能力,以及在合适的场合产生合适的现象的能力”(p21),认为“现象学方法”是南辕北辙,因为现象学“只是描绘思想的内部表达,但对于该表达的理解——某人对自己思想的理解——并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种能力。”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所有心理活动都会被同时大声说出来,也即没有任何“内部思绪”,依然无碍于其理解和理智。

因此最终的结论是:1,构成理解的不是心理事件(包括意象或更抽象的心理事件或性质)的集合;2,理解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心理事件的集合。反过来运用于对神秘的指称理论可以说明:1,我们能够内省的心理对象并不具有指称的本性。2,如果试图将心理对象中必定有所指称的部分区分出来设定为“概念”,则是个严重逻辑错误,因为“‘概念’(至少部分地)是能力而非事件”。能力与事件的区别?我将其理解为作为能力地概念在人为掌控下必然指称外物,而事件则不在人的掌控中,依赖于心理对象本身的偶然出现。

那么普特南的论证是否成立呢。如《“孪生地球”到“缸中之脑”,普特南的反怀疑论证 》一文总结的

a. 这个思想实验就并非一般的缸中之脑,而是经过限定了特殊条件的实验,这一点普特南有清晰的自觉,在P13的论证中便清楚地规定交谈机器是“因为某种宇宙机缘产生“、”无设计者”的,并将结论沿用至下文的钵中之脑

b. 现实世界与缸中世界的因果链是存在的。这在p12同样被普特南清楚地提及,但被评价为“很难成为指称地充分条件”的“微弱联系”。

c. 自然语言的隐喻性。对于这一点,“此论证的几个前提”一节提到的反驳与之类似,普特南的观点的观点似乎是否认隐喻性而强调指称的外物的存在问题。

d. 循环论证,这个反驳我认为是最有力度的。在本章的论证过程中我感到有一种分裂,普特南以神秘的方式指称两个世界的钵和脑,对可能世界的钵中之脑却以坚持彻底的怀疑论的方式否认其认识自身处境的能力。

总体而言,普特南甚至并未如他宣称的仅“在哲学上”驳倒了钵中之脑的可能性,但确实通过这个思想实验的论证介绍了一种新的指称的理论,或用知乎看到的词说"语义外部主义",不如说这才这个问题在本章被提出的初衷和论证的中心。

  《理性、真理与历史》读后感(四):小摘要

  读了两遍,梳理了大概能表明普特南要点的摘要。总之,按普特南自己的说法,他的中心观点就是世界和心灵同构世界和心灵。

  序

  用以判断什么是事实的唯一标准就是什么能合理地加以接受(一幅画是美丽的可以合理地加以接受,则可成为事实)(2)心灵和世界一起构成心灵和世界(3)

  一

  表征的必要和受要条件是意向(2)心里表征和它们所表征的东西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3)想到的语词和心理图像不是内在地表征它们与之有关的东西(6)图灵测试不是对共同指称的判决性测验(11)机器的程序只进行模拟游戏,不指称什么东西(13)一物同表征一对象的某物的性质相似并不使该事物肚子称为一种表征。缸中之脑在想到一物时,他的思想并不表征现实之物(14)缸中之脑的思想与现实中某人的思想之间性质相似并不意味着指称的等同(15)物理可能性不代表真实可能性,排除这种可能性的是哲学(17)论证前提:1.神秘的指称论对物理表征和心里表征都是错误的。(意向性指称不是真实性指称)2.如果人们与某些事物没有因果联系,则不可能指称它们(18)意向不指称外物。如果有什么心理表征必定指称外部事物的话,它们也必定具有概念的本性而不是意向的本性(19)说某人有一个概念或思想与某种有任何心理表征、内省实体,是大不相同的(可能对方会用所听到的概念指称他物)。概念不是以指称外部对象作为固有本性的心理表征,他们根本不是心理表征(19)指称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的。语词的意义不在头脑之中(反弗雷格意义决定指称)(20)具有概念不等于拥有意向,因为人们可以随意拥有意向系统,但不具有以适应情境(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来使用句子的能力(21)构成理解的不是现象本身,而是思想者运用这些现象的能力,以及在合适的场合产生合适的现象的能力(21)现象学家没有看到,他们描绘的只是思想的内部表达,但对于该表达的理解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种能力(22)1.构成理解的不是心理事件的集合,2.理解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心理事件的结合。不能把概念等同于任何精神对象……概念(至少部分地)是能力而不是事件(22-23)不存在必然指称外部事物的心理表征(23)

  二

  头脑中发生的事件不必然决定我们想表达的意思以及我们的语词所指(24)孪生地球:心理状态不能确定指称。穆勒:实体自身决定改词项的外延(27)外延:一词项所适用的事物集。外延函项:在每个用词情况中规定一个外延(我)(28)内涵作用是具体规定外延依赖于可能世界的方式。但内涵不等于意义(29)弗雷格:一表达式的意义是可以被心灵以某种方式把我的超心灵实体或概念。无意义处:1.对一词项的理解不能仅仅在于把它同一个内涵相恋,未被内涵把握的意义中有一些独特的东西。2.如果不能直接领悟超心灵实体,那么把握一内涵就必须借助于表征的中介。考察问题:表征如何能够使我们去指称心灵之外的东西?(30)丹尼尔丹尼特:一个思想者加了括号的观念的总和构成了对该思想者的观念世界的描述。传统意义论:观念世界决定了他们词项的内涵(31)

  粗糙的操作主义:规定某句子真的,当且仅当某检验结果被观察到。问题:1.理论同经验的关联是或然性的 2.即使这些或然性的关联也不是简单语义上的相互联系,而依赖于有可能修正的经验理论。指称会随着经验理论的发展而发展(32)

  放宽的操作主义:一个可接受的诠释使得句子在实验条件e满足时的大部分时间为真。(33)

  理论制约:把决定论原则强加给世界,而不是去发现它(康德)。问题:使作为整体的只是系统变得过于复杂。放宽理论制约(34)

  以上公认观点的困难在于:试图用确定整个语句的成真条件的办法来确定个别词项的内涵与外延(35)对于一语言的谓词,总是存在着无穷多的不同诠释,在一切可能世界中把正确的真值赋予语句,而不管正确的真值怎样选择出来(38)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要根据人们把哪些性质选做基本的性质而定,性质本身无所谓内在还是外在(42)

  托马斯库恩:我们的信念只指称这些信念之内的对象,说明科学成功的是尝试-错误法,不是符合论。巴斯范法拉森:成功的理论不必是真的,只要求在观察上是充分的,能正确语言观察。这与那些认为我们信念中没有足够多的部分是真的我们就无法生存的哲学家是相反的(43)指令性信念:如果做x,就得到y,指令性信念对生存必不可少(44)进化能赋予我们一种其语句具有某种真值条件的表征系统,但不代表各部分的指称的确定(45)

  蒯因:指称不确定(46)放弃:语词处于同事物和事物集之间的某种一一对应关系之中(46)纯粹心理状态:一个心理状态的出现和消失只取决于说话者内部发生的过程(疼痛) 非纯粹心理状态:不仅取决于在我之内发生的某个事件,还取决于身心之外的某个事件(知识)(46-47)信念(相信桌上有水)是非纯粹的心理状态(47)相信的活动和意向的活动预设了指称的能力。意向活动把指称当作一个作为整体所必需的部分包括在内。用非纯粹心理状态说明指称会造成循环(48)

  三

  形而上学实在论:世界是由不依赖于心灵的对象的某种确定的总和构成的。外在论(55)

  内在论:构成世界的对象是什么这个问题,只有在某个理论或某种描述之内提出才有意义(55)

  内在论者不否定知识有一些经验输入,但内在论确实否定存在着任何其本身不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的概念、我们用于报告和描述它们的促会所塑造的输入,否认存在着任何只允许有一种描述而同所有概念选择无关的输入(61)真不能直接称为合理的可接受性,真应当是一陈述不可或缺的一种质,而被判明政党则是一陈述可以失去的性质。不可能真的得到认识论上的理想条件(62)

  还原论不是非实在论者,只是实际存在着什么的区别,而不是真理观的区别(64)

  康德的内容具有效果就是放弃指称相似性(68)真理是达到至善的契合(72)

  实际上,任一物都在无数方面与他物相似,在任何两物之间可以找到无限相似之处(72-73)相似性指称理论会导致无穷倒退(73)指称如果仅仅是一个因果之链的问题,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因果之链(似乎在反克里普克)。如果能够具体说明什么是这种和是类型的因果(相似)之链,那么就必须事先能够指称构成那种因果(相似)之链的物质和性质,这就是困难之处(74)无论相似性还是因果联系都不能成为指称的唯一或根本的机制(74)

  确定诠释的是事件(75)有限论:人类实践只能在有限时间内扩展。维特根斯坦:相似性、同样感觉等是在心理学理论之内进行的,不能确定对于心理学理论的诠释,后者是由我们实际的实践、实际的对错标准确定的(76)

  引出“我正对蓝有感觉”这个报告的性质,同成为对蓝的感觉的性质,并不是同一种性质(头脑中有蓝的感觉并不一定指称蓝,因为色盲也可能指称绿,也可能面前没有蓝色)(79)

  从内在论角度来看,离开我们的合理可接受性标准而在不同时候“相似”的感觉这样一个概念是不可理解的(81)

  词或概念与其他实体之间的复合太多,真不是唯一的符合(82-83)对象和不相容的理论之间存在着符合;即使确定了理论并且确定了对象,这同一些对象可用来构成一既定理论的模型的不同方式也无穷无尽(83)

  四

  身心相互作用论(笛卡尔):心灵与物理世界平行,并与物理世界发生作用(85)

  身心疲性论(斯宾诺莎):疼痛等感觉只是一个大脑事件,两者互相同一(87)

  功能主义:大脑具有非物理性质,而心灵性质就是大脑的功能性质(88)困难:感觉的质的特征(89)色谱颠倒后,对颜色的质的感受发生了变化,但功能没有变化。因此功能不等同于质,质不是一种功能性状态(90-91)

  性质的两个概念:作为谓词的概念,和作为物理性质的概念(94)与谓词相反,性质可以“综合地同一”(95)

  形而上学实在论:经验为一种简单所与的,正是若干不可观察性质的一种复杂的逻辑函项(98)

  如果身心同一的,那么岩石为什么不能有感情,我们为什么不能有蝙蝠的感觉,民族为何没有意识?

  罗素:感觉性质是典型的共相(111)

  质上相似性(两个感觉在质上相似,就有同样感受)(113)不同的或相似的质或感觉,都是依赖于我们人类对于相同和区别的判断(115)

  裂脑实验:反对身心同一论。左脑只能感应感觉,右脑只能说话。那么,在感觉到红色后,却只能说没感觉到红色。一些身心同一论者在观察上不可区分,即在所有处于常态的观察着经验方面,这些理论导致相同的经验(101)同一论者忽略了感受性质。切开了两个半脑的左脑感受到的不是红色,而是某种感觉

  五

  逻辑实证主义要去用科学方法加以检验的陈述可以被算作是真的,其他陈述都是废话。问题:这个标准本身既不是分析的也不是经验可检验的。惯例化(119)没有一种哲学标准是一锤定音的公认的方式予以证实的,若要按特殊标准证实陈述,那么这个陈述本身并不能按此标准得到证实(124)

  唯标准的合理性:认为存在着规定什么可合理地接受、什么不可合理地接受的惯例化规范的观点(逻辑实证主义、维特干斯坦)(123)他们创造出不容纳合理的哲学活动的哲学,这些观点是自相反驳的(126)

  不可公度性:在另一个文化中使用的术语,在意义和指称上不能与我们今天拥有的术语和表达式划上等号。反驳:如果是真的,则无法翻译别的语言,甚至以前我们的语言(128)就算有翻译的方法,因为信念的不同,语言的意义和指称已经不尽相同(130)它有将概念和观念混为一谈的倾向.为温度这一概念提供指称的解释是另一概念,但不同时期解释会不相同,对温度的观念也就不同。然而,观念的不同不能代表不能确实正确翻译任何术语,反而如果不能进行翻译的话,就说不出观念是不同的(131)要进行比较就预设了某种可公度性(132)除了观察事实外,理论性词汇也不能完全抛开可公度性。比如不同历史中对草的理解不同,但这个词指称确实是可以公度的(133)诠释方法的全部正当性说明,它使得他人行为在我们看来至少有低限度的合理性(134)

  方法论的唯我论:把真理理解为某种程度上同合理的可接受性相联系的,但他又认为所有正当性证明最终都根据我们人人对之具有私人知识的那些经验。维特的批评:相对主义者没有理解是对的和认为他是对的两者之间的区别,及断言或认为与发声(心理意向)的区别(137)区别相对主义和 反对真的符合论与把真的或合理的可接受性当作主观的(138)相对主义否认任何可理解的客观的适合概念的存在,无法理解用客观的证明为正当的条件来进行的有关真理的讨论(139)如果取消两者关系,那么不得不否认任何思想是有关任何东西的(139)相对主义者没看到,某种客观的对的存在,是思想的一个前提(140)

  两种科学主义企图回避的问题:对理性的范围提供一个清醒而人道的描述(143)

  六

  真理的确定需要一些合理可接受性的标准。科学的目标只有通过隐含在科学之内的合理可接受性标准才能获得实质性内容。真理不是终极之物(147)实在世界是依赖于我们的价值的(反之亦然)(152)

  合理可接受性如果只是主观的其实是自相矛盾的(153)

  要求一个描绘是恰当的,本身就包含要求叙述者有一套可行的概念(156)

  在直觉那里也深深蕴含着理论建构。词语的模糊化(粗心、体贴等)(156)

  事实上完全一致但在价值方面可以各执己见(158)

  直觉之虹依赖于我们知觉器官的本性(164)但视觉是提供一个和我们相关的客体而不是形而上学的物自体相一致的描述而被确证为好的(164)数学直觉只有当它能使人们看到现在这个样子(人类数学实践)的数学事实时,才算是好的直觉(165)没有什么理论或图景对一切目的而言都是完备的。这种意义上是投射并不等于主观的(165)

  只要有一个世界,就要先有一个合理的可接受性标准(166)相信多元化的理想不等于说相信每一个人类兴盛的理想都与其他理想同样美好,我们拒绝错误的幼稚的病态的片面的人类兴盛的理想(167)也不同于道德权威论(167-168)

  七

  经验的非中立性。批判了个人价值、喜好无法还原为某种事实(香草冰激凌)、各种历史相对主义

  福柯:所有的惯例都不那么合理。 人类学家:客观相对主义,相关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的境遇是由文化和环境构成的(182)

  如果所有的合理论证都仅仅是合理化,那么不仅试图为任何观点作合理的论证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坚持任何观点也是无意义的(183)我们拥有一个关于各种品质的发展着的观念(183)轻视对方的情感和判断的某种复合体(区别于轻视本人)(185)客观相对主义的二分法:合理性是手段的属性而不是目的的属性(手段效率而忽视目标)(189)目的的善能够使该选择变得合理,但我们已经丧失了弄清何以能如此的能力(194)现工具主义的合理性观念是唯一明智的观念vs选择善是合理的(194)

  八

  合理性为什么就是好的?1.合理性能使我们发现可靠的手段/目的的联系,就太狭窄了(不能解释价值判断,对感觉解释也很困难)(203)

  2.合理性又一个实用的目的

  3.科学是遵循一个独特的方法进行的,但科学方法都预设了先验的合理的概念

  马克思韦伯:不可能制定出一个使所有困难的理性的人都满意的价值判断的真理(195)科学的进步被认为是社会进步的功臣,且科学被看作是值得相信的,没有争议的(198)但大多数人其实不理解科学内容。他们对这些理论的广泛接受也许是出于对专家的尊重,而专家似乎是意见一致的(199)多数主义也站不住脚(200)科学理论知识陈述下述形式的事实的经济方式:如果你实施如此这般的行动,你将得到如此这般的经验(201)现象主义的问题:1.对物质对象的陈述翻译成关于实际感觉和可能感觉的陈述事实上不能成立(还原论) 2.感觉感觉必然是私人对象,尽管我们也许能够在实践中通过提问来决定某人是否有某种感觉,但两人的感觉如何联系的呢?(202)“如果一陈述可以翻译成关于感觉的陈述,则是有认知意义的。问题:翻译含糊,以及科学陈述本身不能满足这个认知意义标准(价值陈述)(203)

  科学观察陈述是用物理语言而不是感觉语言来表达这一论点是正确的,但不能上升到认识论上的绝对:1.如果不允许观察陈述谈论感觉,那么内省作为一种科学观察方式就被排除了。我们不会接受不带感觉的纯物理报道(几公里外有张桌子) 2.如果都是物理语言,那么接受一张桌子在面前和接受感到疼痛之间没有根本方法论上的差别(204-205)

  (实用的目的)发现自然规律,导致预言,设计一览表(207)逻辑实证主义:对立不存在于科学和非形式理性(也拥有标准),对立出现于科学方法获得知识和荒唐的先验和伪知识之间(208)将理性的自身目标看作是预言、追述和自然规律的发现,以及所有这一切的系统化,并且将这些看作是理性目标的全部内容,这种观点的困哪在于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相信它(209)一览表的问题:在对为什么这些类且唯有这些类能合理地证实缺乏一个认识论说明的情况下,这样一个一览表也许是对理性探究极限的纯粹假定(209)

  (方法)正向概率,贝叶斯公式的困难:缺乏衡量先验概率的尺度(主观相信度)(211)科学内容和科学放啊之间无法泾渭分明划出界线,科学方法也在不断变化(212)合理性一分为二:形式部分,数学上程式化 非形式部分:变化着的信仰(212)古德曼:任何纯粹的归纳预测形式规则都不可能摆脱自相矛盾,甚至在一个形成规则能希望产生一致的结论之前,你就不得不事先将语言中的谓词分为可预测的和不可预测的两个部分(214)贝叶斯:在做一个归纳之前,需要对哪个性质是可预测的,哪个性质不可预测做出一个决定,只需要一个先验的特例(216)实验在很大程度啥个被看作是基于演绎和先验根据而相信的学说的图解,而不是作为支持或反对理论的证据(217)波普尔的可证伪性的问题:不会劳神去检验所有可证伪性很强的理论。有必要在方法论的基础上选择数量极少的我们愿意实际去检验的理论。波普尔中有类似先验选择的东西存在(218)波普尔的合理性观念对科学而言太狭窄。对一个理论的接受(进化论)并非因为其可证伪,而是它利用大量材料提供了似乎有理的说明,并启发人们的新理论(219-220)“导致最佳推理”是将科学方法作为价值中性,实际上合理性本身就包含价值判断(222)

  九

  事实的概念,是对于能合理相信的陈述的概念加以理想化的结果(223)相关性标准依赖于并揭示了整个价值系统(224)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置于某个词所属的系统之外,他将根本无法运用这个词(225)

  两要素:事实要素(哲学家个人对世界的构成物所持有的看法)和情感要素(226)但要素不能完全还原为事实(物理主义的失败)(227)露丝普特南:许多描述行谓词天生具有感情色彩(231)对善的期待也带有对某种效果的期望(232)从是善的被用作褒奖这一事实,不会得出任何关于善不是一个性质的结论(233)自然界概念不是中立性和无意性的,一元论的自然主义不恰当(234-235)

  纳粹的罪恶首先因为他有一种不合理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的不合理性构成了罪恶(236)边沁的诗和针线活具有同等价值的错误:1.满足自我利益本身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唯一目标。任意的爱好不能脱离所属的概念体系(238)任何概念系统的选择都预设了价值(239)我们把不同的观念看作是对合理性的不同观念来谈论这一事实本身,便设定了一个极限观念,一个理想真理的极限观念(240)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