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抽象与移情》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抽象与移情》读后感锦集

2020-07-21 23: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抽象与移情》读后感锦集

  《抽象与移情》是一本由[德] 沃林格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1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抽象与移情》精选点评

  ●年轻时候的沃林格,就连文字也充满了激情……

  ●“人们发现一个不安生命,这种不安、这种觅求不具一种平缓地使我们一同参与到其运动中去的有机生命,而生命在向我们袭来之时,就是一种强烈的、匆匆完成的觅求,即无愉悦感地追寻其运动轨迹。”“无愉悦感”!!!

  ●理論篇硬著頭皮啃下去了,大致理順了!一到實踐篇就瞎了!希臘羅馬拜占庭埃及藝術那塊基礎太弱。應該先李格爾《羅馬晚期工藝美術》,不然又是瞎!要惡補了。。。

  ●考虑民族主义思潮时代背景,对作者立场心领神会了。抽象与移情是个很好的点,但不能完全心理学上找依据。本书的历史贡献不容否定,时至今日也不必神化了。

  ●第一部分理论篇十分出彩,收获感悟都很多。第二部分实践篇理论说服力不够,许多理论并无实际根据,只是作者的主观臆想然,对于有时间并且不畏脑力运动的艺术求知派青年来说,可以开阔眼界增加认识促进思考,算是一本好书

  ●沃林格认为移情冲动(对有机生命形式美的体验占有)并不是一件天生自在、具有历史普遍性审美活动,得以使我们移情的艺术只限于古希腊及“传统艺术”。因此只以移情类艺术的标准衡量一切其他艺术是不客观的。在人类历史上,出于特定的“世界感”和需要产生的审美态度还有抽象冲动(对无机生命结晶形式美的满足),比如原始民族对抽象原则偏爱来源于对世界变动不安的恐惧,因而需要一种抽象、概括性的艺术形式来寻求心灵上的安定慰藉。沃林格分别从古代装饰艺术、雕塑建筑和北方民族的艺术特色论述了抽象/移情冲动与民族心理之间的关系及相对应的形式是如何寓于他们的 创作之中的。

  ●终于在大三学期因为巧合看完了这本书 这种理论书真的是要带着目的去看的呀

  ●太精彩!!!!

  ●每种观点都有界限,每种方法都有它的缺点,因为这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

  ●逃离自然任自然这一相互对立的两极反映了Ruskin的两种路线所谓的移情,亦即与自然力量融为一体表现了一种较晚期文明的特殊自信,因为大多数文化害怕自然,并求助魔法符咒安抚神秘的自然力量。在所有艺术中,抽象都是不安的表现,20世纪的人也同样感觉到了这种不安。

  《抽象与移情》读后感(一):极受启发

  最为学习美术史学生,这本书可谓是必读书,可以极大的受到启发,曾经同学推荐,我却没有及时读,真是后悔....里面有太多可说的,所以还是推荐大读一下,不过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什么问题,读的时候有些句子要想好久才理清楚是什么意思..

  《抽象与移情》读后感(二):观点新颖但行文晦涩

  作者对艺术风格从心理学进行的解析是一种全新的视野,并对抽象与移情,风格主义与自然主义,客观与主观等等的关系都有一定的解析。但在这短短的文章里,却充满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实在是使人摸不着头脑,大致的阅读完,也难懂其真意。但其学术观点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抽象与移情》读后感(三):中产阶级为什么品味烂?

  艺术内含两种冲动,移情与抽象。移情基于共鸣,抽象基于不安,或说是迫切脱离现实的渴望,真切反应内心的倾向。

  在装饰艺术一章开头沃林格说:“装饰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一个民族的艺术意志在装饰艺术中得到了最纯真的表现”,让我不由联想到中产阶级或暴发户喜欢挂在房子里的画:多是写实或印象派画风的风景画或是美丽的人像。这些赏心悦目的画作无疑满足了他们的移情需求,但他们同时习惯市井生活也忠于他们的社会身份,从而压制了他们的抽象需求(我瞎想的)。

  在移情与抽象之后艺术的追求就应该是永恒,不过似乎和近五十年的当代艺术毫不相干。比如观念艺术,似乎难以放进任何一个分类,也无关对永恒之美的追求,大概只是个时间的意外。对古典主义的弃绝运动长达数十年,而事实是人依旧在古老的艺术里发现美。尊重个人历史且带有古典主义审美意识的艺术创作似乎势在必然。

  在当代以永恒为目标,势必要以绝对去中心化的态度追求至高的内在共性。

  《抽象与移情》读后感(四):译者水平太差

  如果要研究艺术风格和艺术心理的相关课题,此书为必看经典;若能与李格尔的《风格问题》、《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以及贡布里希的《秩序感》、《艺术与错觉》结合在一起阅读,则会获益更多。但本书的译者的翻译水平实在太差,可说从未看过如此烂的译文。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要把译者从书中抽出来暴打一顿的冲动(此冲动与移情冲动和抽象冲动无关,而是出于愤怒)。真是对原作的一种玷污!从中也可看出作为翻译者的一大忌——中文不好千万别入这行,外语再好也白搭!王才勇先生的汉语水平从译者序中就可看出了,错误百出,可笑之极。同时,王才勇先生对原著和艺术理论理解不够,一些基本的艺术理论知识点和翻译常识都出现了错误。他还喜欢生搬硬造出许多莫名所以的术语、新词,标点符号乱用,句豆位置莫名其妙,语句组织颠三倒四,上下文的背景知识也含糊不清,因而使得整个文本晦涩难懂。实在让人不免替沃林格的原作惋惜。。。幸亏沃林格不识中文,不然绝对喷血。。。补充一句,做学问和翻译都应本着严谨的态度,这次不仅是对王才勇先生的汉语语文水平的质疑,同时也是对此书编辑以及出版社的质疑。

  《抽象与移情》读后感(五):期待更多现代艺术内容

  提出抽象与移情这一对对立概念是有价值的,但是对于两个概念的成因论证绕来绕去而且论据不充分,更像是作者主观的想法。移情:自然主义、自我实现、内在世界,抽象:对变动、空间的恐惧,乞求永恒、超验世界。这让我想起心理学初期的各种诡异理论,也是那个时代的美学与心理学的常态吧:提出一组概念,把说不明白的问题装进概念盒子里,似乎就完成了对问题的说明,但是概念本身又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什么叫自我实现?什么叫对空间与联系的恐惧?什么叫材料的封闭性? 附录还挺有意思:艺术史家和美学家的矛盾在于是否使用艺术概念,而作者自称为概念的奴隶,希望把纷繁复杂的现象归结到明确的概念上。他认为现代美学用心理实验的方法制定它的美学原则,推出的原则可以到古典艺术中寻找依据,因为现代人和古代人在心里构造上有共同的基本点,并坦诚地说这是一种循环论证。“不再把艺术的发展史看成是技巧的发展史,而应看做是艺术意志的发展史”。 跋写得还挺中肯。有空希望再读一下沃林格对二十世纪初艺术的评价,尤其是表现主义。可以给现代艺术的诸多流派找到一个在两级之间的坐标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