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旗袍时尚情画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旗袍时尚情画读后感锦集

2021-03-14 00:27: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旗袍时尚情画读后感锦集

  《旗袍时尚情画》是一本由陆梅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旗袍时尚情画》读后感(一):名为旗袍,实为时尚

  

在一个追求成功、崇尚竞争的时代,我们仍然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男人喜欢美人,美人喜欢美人,非美人也喜欢美人。有美人的地方,花香鸟语,心旷神怡。 无须探究旗袍的源起,只是在人群中,那位穿着旗袍的人总能吸引南来北往的目光。

陆梅,选择了一个很细微的切入口,将读者引入了对美丽的向往与回忆中,书中所记录的不仅仅是华丽的文字,更多的是精美的插图。文字与插图相行成趣,意味深长,图文搭配得恰到好处、天衣无缝,没有一丝一毫的零乱与铺陈,足以显现作者陆梅敏感而深刻的观察思考能力。 在一个网红的时代里,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在某一瞬间成为焦点,不过稍纵即逝的存在,除了让我们目不暇接之外,平添心情烦躁。于是,我们需要一个相对恒远、普遍认可的文化符号,那便是从未被辜负的旗袍。 上个世纪,尽管在时间的刻度上已经遥不可及,但是在情感的记忆中仍然一脉相承,充分展现女性美美的旗袍,与时间同在,与历史共舞。如果需要选择一件服饰来表达心中的美好,非旗袍莫属。正因为流行,爱好穿着旗袍的人越来越多,无论是完全传统的手工旗袍,还是工业化生产的改良旗袍,都能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其中不仅仅是外在的温暖与舒适,更多的是内在的含蓄与婉约。

不仅旗袍,而且短发,不仅服饰,而且文化。围绕新老女性的话题就是这样娓娓道来,虽然不能苛求每个人都能同意陆梅的观点,但作为读者,一个“见多识广”的读者,不得不佩服陆梅的纯洁与素雅。生活就是这样,平平淡淡,但不乏有激情、有理想。只是我们太过于相信别人的眼光,心甘情愿为了迎合去改变,却发现有时候生活其实不是为了别人而活,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 正如张爱玲所说,生活本来不够好,所以要在生活之外为之寻找目标。目标有时候很远,远得触不可及,有时候很近,连举手投足都没有空间。只是,有旗袍在身的时候,岁月是安宁的,人生是幸福的。哪怕下一刻你注定要孤独,但孤独时唱起的那只歌,说过的那句话,都显得格外清新

  《旗袍时尚情画》读后感(二):生活中的旗袍情怀,看那个年代的故事,再现旗袍风情

  

记得某年高考时,场外祝考的家长里,有许多穿着旗袍的妈妈,她们用旗袍来预祝孩子考试可以旗开得胜。于是旗袍便在我的记忆里扎根生芽。电影《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的旗袍,电影《色戒》中的汤唯旗袍,更是让自己爱上了旗袍。有幸看到这本《旗袍时尚情画》,让人更爱旗袍一层。

书中有大量的旗袍的插图,女人不同时期身着旗袍的样子:或是聊天,或是喝茶,或是涂抹指甲油,或是倚靠窗前,生活中的女人更有烟火气息。同时,也让旗袍更有灵性。除了旗袍在变化,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发生着变化。

比如在文中,作者提到了喝茶,讲到了广州茶馆的由来:街边巷口的叫二厘馆;高一等叫茶楼;新兴的叫茶室。现在由喝茶,到喝咖啡,再到各种花道等等,喝的场所变更,人不变,聊得却也仍是八卦。

比如文中作者讲到旗袍数阴丹士林旗袍最美,而蓝色一直占据衣服的潮流色。从最早官场蓝衫,到少数民族的蜡染,从阴丹士林蓝布褂子,到阴丹士林蓝做旗袍。文中引用到徐志摩、梁实秋、王安忆等人的话语,再次展现阴丹士林旗袍的诱惑力。

从前路远纸短情长,从情书信件,到现在的电话,从短信,到现在的视频,情话似乎变得千篇一律。作者摘选了几位文豪的情书句子,让我们一睹文人的相思话语。爱美的人,看待世间的心却似乎没有改变。

作者解读了明代仇英的《梧竹书堂图》、刘贯道的《梦蝶图》等等,画中的人物,都是一幅千帆过后尽逍遥。这不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同样心中有画,看哪里都是画。作者拍摄别人,却怎料自己也为别人相机中的画面。把别人相机中的自己,重新构图画出来,旗袍美人跃然纸上,美得让人叹息。从时尚的发型,到时尚的服装,爱美的节奏一直在变,百变的发型,快时尚的到来,让人们有些不知所从。而旗袍却一直都在,无论是传统还是改良,它都在那里。

这本《旗袍时尚情画》的作者是陆梅,一位斜杠人士,不仅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设计师,还是插画师。《旗袍时尚情画》以旗袍为媒介,讲解了服饰、发型、生活的态度、看待人生的态度,情书情话、朋友圈等等,有变化的,也有没有变化的,美自始至终都在。或许这就是旗袍与女人剪不断的缘由。

  《旗袍时尚情画》读后感(三):旗袍背后的慢生活

《旗袍时尚情画》这个书名乍听上去有点拗口,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旗袍时尚的历史演化、对于旗袍的钟情以及有关旗袍的画作。当然本书也包括作者陆梅根据旗袍所延伸出来的有关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感悟。

本书作者陆梅的头衔很多,她是画家、时尚插画师、设计师。她出生在老上海,小学中学阶段在湖南度过,后来移居广州,至今已三十年。她钟爱老上海的腔调,钟爱精致的生活与缓缓的人间烟火。她也像普通湖南人那样爱吃辣椒。她更喜欢广州西关的民国遗风,创作过《民国西关风情美人图》。

在本书“撸清民国旗袍”这一章节,作者着重介绍了民国二三十年期间的旗袍演化。袖子和下摆的短短长长,剪裁的宽宽窄窄,衣领的高高低低,都被女人们演绎得美丽无比。近些年的影视剧中也频频出现旗袍的身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被旗袍包裹着,凹凸有致,婀娜多姿,《旗袍美探》中马伊琍穿着各种剪裁的旗袍,万种风情,迷死人不偿命……但是现在别具韵味的旗袍身影只能在餐馆服务员以及高考考场门口给孩子加油的妈妈们的身上瞥见。如今更受女子青睐的是One Piece小洋装。

作者陆梅钟情于旗袍,在她的笔下穿着旗袍的女子杨柳腰、樱桃口、丹凤眼、妩媚、妖娆、温柔、淡定。她们身着的旗袍有着各种花色和剪裁,就连鞋子都与旗袍搭配一致:圆头平底拖、尖头细系带、舒适乐福鞋……书中还附有陆梅《且慢》一书的微缩画卷,其上绘制着各种动作的旗袍女子,她们或抚琴吹箫,或独自赏花,或凭栏游园,或三五小酌……一幅幅拉开,仿佛又穿越回民国,置身于旗袍的世界中。

此外作者还在文章中插入了民国知名才子才女的故事及佳句。比如张爱玲、阮玲玉、林徽因、丁玲,又比如鲁迅、沈从文、郁达夫。他们或曲折或忠贞的爱情,他们的情话和情信,都让人唏嘘不已。最后还加入了有关作者个人生活的随笔。她享受自由生活但是并不与社会割裂,她虽然不穿着旗袍但是同样热爱精致从容的慢生活。这样的一本书,可能只会暂时帮助我们逃离日常的琐碎,但是更加希望自己能够将旗袍女子的淡定从容内化于心,在这尘世长久地收获一份安宁。

马伊琍《旗袍美探》

  《旗袍时尚情画》读后感(四):从旗袍时尚来浅谈爱情的面面观

  

时尚是什么?很多人认为时尚就是跟着潮流走。那么潮流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也许跟时代有关,像汉服唐装,都能从服饰本身看到时代的烙印。汉朝和唐朝在整个中国史上是顶级强盛的朝代,所以从服饰来看,大气、华丽又端庄。

直至今时汉服唐装又重新流行了起来,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现今的汉服唐装和以前的又有些不一样的地方,这是因为如今的审美和几千年前有所不同,而且如果真的要在日常生活中穿上汉服唐装,就必然要去改良,使其适合如今的生活节奏。

我们试想,在封建时代,女子是不参加工作的,而且能够被后世看到的形象也大都是出自于名门贵族的,他们连吃喝拉撒都是有人伺候的,日常只需要做个衣服架子到处走走就好。但是在如今男女平等的时代,女子的工作有时比男人的还要繁琐,所以让她们保持那样繁琐的服饰去工作显然是不现实的。

同样旗袍也是这样。旗袍顾名思义应该是旗人的袍子,旗人本是游牧民族,性烈,善骑射,如果将如今这么修身的旗袍穿在身上无疑会闹出很大的笑话。

所以,刚开始的旗袍其实是肥大没有腰身的长袍而已,从《旗袍时尚情画》里我们能够看到旗袍的变化史,其实也是一本旗袍时尚变迁史,我们可以看到旗袍从袖子、腰身以及领子花边、长短等等的变化。

但是,真正的时尚对个人来说其实源于自己的内心。

陆梅的《旗袍时尚情画》虽然是以旗袍为主线,但是描绘的却是人间烟火,时代的烙印和个人的修行。

她的作品里没有影楼里的摆拍,每一幅画都是一个生活的场景,可以是品茶,可以是读书,也可以是买菜。有年华正茂的青春少女,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也有耄耋白发的奶奶。

个人认为,这才是时尚的真谛,也是时尚的根基,没有生活基础的时尚如同空中的楼阁,崩塌只在一瞬间。

这也是旗袍为何一直变化的原因,因为它需要紧贴人们的生活,离开生活,它只能被束之高阁,又何谈时尚。所以旗袍曾经因为不被需要,一度沦落为服务员等工种的工作服。

她的作品里住满了各种脑洞,比如一个破烂角落,她却想到了掀帘而出的旗袍少妇,她自己的一张照片也让她有了创作旗袍画的灵感。

台上悲欢人常见,谁知台外尚有台。这才是时尚人的眼光和修养,同样的东西总能体会到别人体会不到的精神内核并能够创造出来。

所以,从她的作品里我感受到了热爱,只有热爱才可能有这样的热情和脑洞,随时随地,一笔一画,只是为了涂下自己及时想到的。

我们从陆梅的书里其实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旗袍的魅力,更多的是她个人的魅力。她对生活的感悟,时尚的鉴赏都非常独到,但又有着非同一般的共情能力。

她说:“在智能时代,生命可以更漫长,而情感土崩瓦解。”是的,及时可见的视频,随时传唤的语音,触手可得的对方,我们却还不满足,还要着急慌忙的去剥下包裹脆弱的那层薄膜。

正是因为时代发展赋予我们唾手可得的及时性,让我们没有了珍惜的敬畏之心,体会不到等待煎熬的那份美好,更没有了等待美好到来的那份耐心。这使得我们一些人无论对待感情还是生活中的琐事都失去了该有的耐心,所有的事情都必须在自己那少的不能再少的耐心下到达、完成,否则可能就是一场狂风暴雨,甚至是毁灭性的伤害。

这也是说起爱情故事,为何民国时期能够独领风骚。纵观历史,民国时期的爱情最为纯粹,原因在于古时封建社会女子对于自己的婚姻多无自主权,她们必须遵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的智能时代,感情是比不过金钱和欲望的。

但民国时期恰有爱情最温润的土壤。一是女子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二是提倡婚姻自由了,三是那时的节奏还没有这么快,一封情书在路上漂泊几天甚至十几天方能到达对方手中,一来一回短的半月长的一月,那种从寄出信等待回信的煎熬喜悦之情,慢慢的将感情熬进了彼此的内心深处,熬进了骨髓里,所以民国才会有那么多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即便最后劳燕分飞,也依然刻骨。

但是在今时今日,无论是潮流时尚还是感情,都进入了快节奏,快到以前寄出的信大概还在单程路上,潮流和感情已然走了几个来回了。

爱情好比炖汤,急火烧好的骨头汤味道淡如白水且营养价值不高,慢火煲出的汤味道浓且营养丰富。在所有的服饰里,旗袍如同它所在时代的爱情故事一样独领风骚,它的点滴变化如同慢火炖熬的美味噌汤一样,诱人的味道一点一点散发开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