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节后余生: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节后余生: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

2018-03-01 22:02:16 作者:住在月亮上的人 阅读:载入中…

节后余生: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

  节后重生的第八天,

  是否对着满桌子文件

  电脑里数不清的计划书只想问:

  我是谁?

  我在哪?

  我在干什么?

  其实不仅仅是在长假之后的工作日,即使在平时某个不经意时刻,我们也会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为什么活着”,这种看似浅显实则深刻哲学问题伴随着焦虑出现后,我们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求助网络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几乎每个人至少关注几十个公众号,微博上无数公知大V,他们无时无刻都在洗刷着我们的思考于是很多人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去“寻找答案”,可他们没有想过难道人生里遇到的所有问题,任由其他人为你写好答案吗?

  在讯息的洪流之中,许多人把信息当成知识,把点赞认作思考,将收藏变成学习。其实那些大家认为看起来很厉害特别道理的人生哲理,也许只是某个不负责任的人随口说说罢了。

  生活哪有什么学习方法,可网络把我们变成依赖手机的傀儡。

  那些标榜着成功学的深度好文里最后一定会说:“做你自己”,或许你已经看过一千零八十八遍这句话,古人金玉良言,公知的励志汤药,包裹着这句陈词滥调,极其无用,可大多人都选择先干为敬,不过是酒壮怂人胆,下定决心,立刻又迷茫于“如何做自己”。

  网上流行这么一句话:我终于活成我最想要的样子

  “最想要的样子”既定为是我们心目中的参照物,于是我们便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比如“先赚一个亿”,很快我们就会发现自己与参照物之间的距离实际非常远,这代人很容易陷入焦虑,也很容易找到出口,自嘲自黑合理的垂头丧气,加入佛系与世无争成了大家降低标准缓解焦虑的特殊手段,用这样防御式的悲观缓解对自我追求认知危机

  “不如嬉皮笑脸面对人生的难”

  当我们无法给“自己”定位时,便需要寻找归属感,利用群体给自己定位。

  “简直是XX本X了”

  “难道只有我这么觉得吗”

  “说的就是我”

  以上评论大家应该不会觉得陌生,在微博豆瓣随处可见,有些人喜欢互联网上寻找差异成为人人喊打的“杠精”,也有些人喜欢在互联网里找寻认同。

  被归为某一类型人群,或是迅速成为某种文化联盟,极速向某一类特地群体靠拢便可获取与他人的联系,借由这样的关系来获得对“自我”的认可标志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星座经久不衰根源所在,大家宁愿相信几十亿人口可以简单的被划分为十二种性格认真研究星座分析觉得越来越像自己,对“处女座”一黑到底,对“摩羯座”嗤之以鼻,这该是多么渴望得到认可和理解,才会愚蠢到有人能说出与自身情况相符的信息时就立刻认定星座大法好。

  只需找到地球人身上普遍的共性,再用一些当下流行的词汇措辞包装修饰一下,这个群体立刻就变得酷炫个性,娱乐十足,大家就会争先恐后的举手喊“是我是我”然后为其付账买单,那个所谓“我”实则是别人分类所定义

  可同样也是这些人,他们在依附群体的同时,又在网上叫嚣“拒绝标签”。

  “八零后的老阿姨

  “这么不讲道理,肯定是文科生无疑”

  “高速上出事?女司机吧”

  类似这样的标签一出现必定会引起多方骂战,像年龄,学科,和性别的标签之所以会被大家讨厌,并不是讨厌这几个群体,而是标签背后所定义的:“剩女没人要”“文科生没有思维逻辑”“女人天生就不适合开车”,大家又不愿意只通过标签就被划分归类做判断

  年轻人一边不停给自己贴标签:“拖延症、懒癌、起床困难户”无伤大雅的毛病来吐槽自己,“颜控”“吃货”“极简主义”这些接地气气质夸自己,一边又高喊“做人应该随心所欲,不要给自己强加人设”。

  如此刻意的双重标准可见一斑,大家对“自我”滤镜越来越深了。

  过去一年网络流行语中一定少不了:“晒图”,各种P图软件的滋生让很多人热衷在一张小小的照片上塑造“绝对理想的自我”。透过某种滤镜,自然就成为某一种人,例如明明跑两步就喘个不停的女生去健身房只为拍照,上传到社交网络上就可以成为“健身达人”,在这样的滤镜伪装下,达到“理想自我”变得轻而易举

  大家的朋友圈里一定有那么几个人,仿佛天天都在追求诗和远方,灵魂身体一直在路上,出入高档酒店豪华料理,照片里面永远有着至少三个名牌物件出现…生活经过精心挑选和过度美化,通过滤镜形成一种创造与表演并存的“我”。

  无论是逛街,吃饭,看展等一系列平淡无奇活动,通过自身的表演天赋再加上后天的加工,选角度,构图,加滤镜,配文,最后将作品上网平台,完成一次绝美表演。

  而生活照片都是次要的,“理想自我”在朋友之间获得多少反馈和认同才最重要

  这一切也就意味着大家所追求的“自我”其实是通过一系列标签,滤镜,旁人的认同点赞,评价的褒贬程度来一一确认,所谓是“我”不过是大众塑造期待的某一种人而已。

  国外有一个神奇少女生于1996年,她身兼许多“标签”:时尚博主、媒体主编、插画师、女权主义者、演员歌手…Tavi Gevinson刚满20岁,却已经经过了普通人的好几个人生。

  在一些人眼里,她是身着奇装异服不务正业叛逆女孩;在另一些人眼里,她是美国梦的代言人,出身普通家庭,读普通的公立学校,却年纪轻轻就扬名立万。Tavi本人却不喜欢被任何标签定义,如她在TED演讲里所说的那样,在多重身份背后,她正在让自己的人生自然地展开,仍然处在不断的探索之中。

  Tavi在11岁的时候,就开了个人博客,将自己的时尚照片以及对时尚的见解在里面分享,尽管媒体很爱谈论她惊世骇俗的装扮造型,但她从来不当一回事,并认为:“你的外表就像一个过滤器,根据人们对你外表的反应,你就能知道哪些人值得与之交谈”。

  “正如你们许多人一样,我在初中高中的时候,也被周围的人孤立。”当Tavi每天穿着“奇装异服”去学校时,周围的同学都还留着长发,穿着普通的校服。她觉得,青春其实是阴暗的,青春毫不性感,而是任何人在18岁之前都会经历的一种遗憾

  也是在14岁那年,Tavi接受采访,被问到成年之后自己想要做什么,她一口气说出了很多选项:做时尚,做演员、弹吉他写作、做导演

  而神奇的是,这些事在她成年后几乎都做到了。

  2014年,她十八岁时,已经出版了四本书,管理着八十人的公司,给动画片Cadaver做过配音,出演了电影Enough Sad,即将演出百老汇舞台剧,最后就差自己没有当过导演。在纽约时报T magazine采访她时,报道用了“Tavi Forever”的标题,称呼她为清单制造者,因为她的人生就是长长一串清单。

  在Tavi二十年的人生里,从来没有动摇过“做自己”这个念头。不管这个“自己”是否被环境及身边的人所接受,无论自己的选择在大多数人眼里有多“不靠谱”,她所坚持的人生态度从来不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取答案,也不曾给自己的生命设定任何限制相信自己独一无二能够找到答案。

  It's my life and that's my decision

  我们不断寻找“自我”

  明白自己能够享有权利

  并不是了叛逆或者对抗

  而是在我们做选择之前

  应该明白

  我不是只有这一个选择而已

  芯片人片布斯 Chipman-Pinbes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