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新编》读后感1000字
《国学概论新编》是一本由谭正璧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6-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学概论新编》读后感(一):千年文学史,一棵国学树
关于国学的书,有很多都是按照历史出现顺序来编撰,而且大多穿插在历史人物事件的讲述过程里,很少有做成导读方式的。 这种现象有很多种成因,第一,单纯讲国学的书籍很容易变得枯燥,做成导读形式后,由于不能作深入详解,书籍很容易变成目录索引或人物传记梗概,这种书倒是在市场上有很多。第二,国学体系繁杂而庞大,学派不同,见解不同,再加上春秋笔法遮遮掩掩,史书叙述断代残缺,经常会发生一个论点引发千百种看法讨论的情况。 这本书就是个例外,它在索引里穿插考据,在传记里穿插史料,在文献后面收录各派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各方面都讨好的玲珑派国学资料集。 这本书按照四书五经的难易程度编排目录,以世人熟悉的书目为引,收录了相关学派的书籍以及对这方面书籍的研究观点。比如它明确将易经和春秋划分为最难读的书籍。再比如史书,这本书不是按照年代划分,也不是按照编年史纪传体之类的来划分,而是按照古代书目的类型来划分,例如志,典,史,志,纪年等等,贴近古人划分方式。又比如诸子百家,一般只普及儒法墨,这本书里还普及了名家。我敢说如果没有这本书特意提及名家,读者不但不会了解,而且恐怕在其他书籍中也未必能获得相关知识。 我国博大精深的国学来源于五千年历史构造成的文化土壤。原先是星星点点的杂草,逐渐抽枝发芽,几经战火和制度的碾压。儒家有幸长成粗壮的树干,其他各家有些依旧独立成长,有些像寄生藤一样攀附其上生存。古往今来的各种学说就像是繁茂的树叶,我们可能一生都无法遍览全部,而这就是本书和其他这类书存在的最大的意义。
《国学概论新编》读后感(二):溯本清源,追溯传统文化脉络
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浩瀚的国学知识,我这只菜鸟混沌中不得要领,偶然间发现谭正璧先生撰写《国学概论新编》一书,跟随他的步伐,听他介绍中国古代学术源流,慢慢熟悉传统文化知识。
本书采用传统的四部分法,将经、史、子、集,改称为经学、史学、子学、文学,采取先总括、在分述的方法,浅显的阐释经学中《诗》《书》《礼》《易》;子学中儒、道、名、墨、法;史学中正史、编年史;文学中诗歌、小说、戏曲等学说的精髓,并针对国学上学派不同,同一问题多个答案,他采用最普通说法,不偏袒各家,备列诸说,把选择权交给读者,让读者自己思考。
面对书中庞杂内容,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文学,正如他说,文学起源于风谣,而风谣则为情感的迸发,所以班固说“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一首首诗词、曲赋,无不流露作者的喜怒哀乐,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正可谓情感与思想的交融。
品其文,思其人,慢慢的探寻先贤们的思想,理解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明,是由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经、史、子、集作为载体,传承下来的孔孟之道,老庄之学及诸子百家学说,构成的民族精神。
当孔子像屹立于长街;当寻根文化慢慢开始;当国学教育慢慢普及;中华民族的记忆慢慢复苏,中华民族是不会轻易消失的文明,因为中华民族是以国学为其根,为其源,为其魂的。我想这也是谭正璧先生撰写《国学概论新编》的初衷,溯本清源,追溯传统文化的脉络之所在……
《国学概论新编》读后感(三):“明晰、清楚的本身就很有价值”
“国学”是应西学东进而出现的概念,源于一种划清界限的需要。划分这种动作,也可能是一个陷阱。一旦将某种东西圈起来,就会有形式化的可能。它会连根拔起、升到半空,变成一种口号,一种溯源。
谈到国学,往往会想到文化自信,博尔赫斯提到过一种文化自信。但空谈国学,不能构成自信。关于国学,我看到过不少误解,让我们聚拢在国学周围,以之为标榜,而一起消费它,越是跑题,越是滔滔不绝。这两天,翻开《国学概论新编》,好像明白了几点。
第一,国学不是思想流派。正如民乐是指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国学不代表任何一种流派,更不代表国人之为国人。它们只是草或者草地上的羊群,普通地方山羊无意于攻击任何其他羊种,一种苜蓿也不会发兵于谁。道家儒家不是战略盟友,与现象学也不是冷战对抗。
第二,国学不等于父慈子孝、三纲五常。误认为不谈技术不谈出世便是伦理,伦理就是家庭,就是大爷大妈低头不见抬头见。直接的体现就是年底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无论参加人员、议题、地点都是活生生的伦理。
第三,热衷国学不是一个人衰老的开始。误认为国学是一种空洞的道理,近似透明的虚无。它是个抽象而不具体,是名词而不是动词,比如说树,而不是槐树,更不是种槐树。中年人喜欢谈国学,肚子发福、发际线后退之后,国学给了他一种自信和自由,放任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就是回归本真。凡此种种,误认为国学等于无知无畏,恃某种力量而放旷。
第四,谈国学不是酒场热身。谈国学近乎于谈论政治时事,在于套近乎,在于共同话题,而不在于达成一致真理。这里面没有知识,只有情绪。训诂不是重点,而是我们谈论之后是否感觉更近一步,是否还需要再组织个酒场加深感情,是否可以以后做点生意,助我平难平之事。
或有必要翻翻《国学概论新编》,看一下国学是什么、不是什么,免得愤而不平、四顾茫然,终究一地鸡毛。这让我想到维特根斯坦,“对我来说,明晰、清楚的本身就很有价值”。
《国学概论新编》读后感(四):给你一堂系统的国学入门课
国学,一般来说,指的是“汉学”或者“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其内容囊括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虽然这个称呼的出现也就是近百年的事情,主要是针对西方文化的传入才被人们所创立,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与智慧结晶都在此处得以彰显。
在我看来,了解国学,就是在了解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了解专属于中国的灿烂文明史。那么,对于国学,我们究竟又知道多少呢?恐怕很多人和我一样在心中只有一个笼统的认识,想要仔细说来就不知道从何谈起了。不过在读过“大家小书”系列之《国学概论总编》后,那种笼统的印象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晰流畅的知识脉络。
我们如今身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若是没有章法的去阅读,那么所付出的精力和想要的结果肯定是不能成正比的。幸好,有“大家小书”这样一套学术性很强,内容精益求精的书籍可以提供给读者。《国学概论新编》就是其中一部令我十分喜爱的作品,其内容就是将经过整理的中国过去学术加以综合,并完整的呈献给所有对国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人。
类属于“国学”的书籍浩如烟海,将图书进行归类很不容易,古有“七分法”和“四分法”,奈何前者已遗失。因此,在本书中采用的是历来被当做目录界权威的四分法,即经、史、子、集,之后,再对每一类进行复分。在本书所述中,经部以“五经”、《论语》和《孝经》为代表;子部仅限于儒、道、名、墨、法五家;史部则介绍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政书四体;集部易称文学,其题材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戏曲、唱词四类。如此划分之后,在针对相应内容进行分章解读,介绍各自的来源、学派、时代背景等内容,可谓是十分详尽而了然了。
作为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国学入门读物,谭正璧老先生主编的这本《国学概论新编》,文字简洁,内容强大,读起来完全没有累述之感,特别值得推荐!当然,这本书只是带我们进入国学领域的大门,不过若是因此能够引发读者对国学的更多好奇心和求知欲,我相信作者一定很欣慰了。
《国学概论新编》读后感(五):国学,你开始了吗?
先生在1933年的《国学概论讲话》中提出研究国学的方法,“不外四端”:一为辨真伪,二为知轻重,三为明地理,四为通人情。至今看来这仍是富有启发意义的。所言甚对。
本书依据国学固有的四分法,且参照现代学术的分类,分为经学、子学、史学、文学四部。通过这四部来展示“国学”的全貌,介绍中国古代的学术源流。它是一册简捷中正的有价值的国学入门读物,亦可作为语文补充教材。
何谓“国学”?“国学”是“国故学”的简称,亦称“国粹”“中学”“古学”或“旧学”。由曹聚仁所著《国故学大纲》所言,可得国学定义,必须对于中国过去学术,加以科学方法的整理。但需要注意的是“国学”所含的意义,与近时流行的名词“东方文化”不相同。因为“东学”兼指“印度”“中国”而言,而“国学”则专指“中国”一国。又与所谓“中国文化”亦不同。因为“文化”一义,实含言语、文学、信仰、艺术、工艺、经济的创作的全体,“国学”则仅指其表现于纸片的文字,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它与“中国学术”一名词含义亦不同。因为“国学”专指“西学”未来中国以前的学术;“中国学术”则与实践俱存,中国不亡,“中国学术”将永远向前进展。-摘自本书。
了解了“国学”的一点基本概念,接下来就根据经学、子学、史学、文学四部分来一一揭开“国学”的面纱。本书所述,经部仅限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与《论语》《孝经》;子部仅限于儒、道、名、墨、法五家;史部仅限于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政书四体;集部易称文学,变其体例为诗歌、小说、戏曲、唱词四类。
四部分下的每一成分都分析透彻,给读者一一敞开总论大门,任君观看,且能略知事情总论(涵盖名称、来源、学派、领域)及可前往的具体分支道路。至于你能走到哪里,靠的是你自己的决心和毅力。但是初期入门的方向,先生已为我们指明。后期的方向,取决于你。
通过此书我也初出了解经学总论及其所包含的“五经”及《易》《春秋》;子部总论及其五家;史部总论及其四体;集部总论及其四论。我想我的“国学”领域也启蒙了,这是我的一个开始。希望也是读者的一个开始,是我们一起进入国学、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始。
《国学概论新编》读后感(六):国学到底是什么?
在当下,“国学”这个名词是越来越热门了。国学内涵丰富,蕴藏着大量的思想智慧与人生精华。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电视讲座中有诸多国学研究者出来开,也有不少的国学爱好者趋之若鹜。在听过这些研究内容之后我们不由的想问一下,国学到底是什么?
有一段时间我认为国学就是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这些古代人所留下的内容。不过随着对国学慢慢的逐步了解,发现国学的范围远远要大于上述范围。
资深出版人、文学史家谭正璧在他的《国学概论新编》中指出。“国学”是“国故学”的简称,也可以称作是国粹、中学、古学或旧学。他创立的时期据现在并不多久,所以它的含义很不容易确定。
如此一说,这国学的范围可就大了去了,似乎他还真的是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条条框框来杯圈定的。越模糊的东西,便越会让人心生好奇,越发的想要多接触多了解一些,对于国学知识也是如此。不过国学的范围实在是太大了,通读是绝不可能的,通透的了解其中的一小部分也是很难做到的,不过大致有个了解或许还是可以的。那么我们应该从何处入手呢?刚才所介绍的那本《国学概论新编》或许可以当做是一本不错的国学入门书籍。
此书以简单干练的篇幅与笔触为读者展示了“国学”的大致面貌。将传统上我们已知的“经、史、子、集”改称为“经学、史学、子学、文学”。
有研究的地方便会有争论,不同的学者对于同一个国学内容会有不同的观点提出,其中也不乏一些标新立异之说。作者在此书中采取的却是中庸之道,他没有根据自己的好恶去强迫读者接受什么,而是采取来讲述最为普遍的说法。实在是难以抉择的,作者则会将所知的观点一一列出,由读者自己去选择评判。由此可见,作者在创作此书时的态度是相当诚恳的,此书的内容也是颇为主流正统的。
此书不厚,二百页左右而已。但是在书中所蕴藏的内容却并不算少。他讲述的虽然只是国学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的常识,但却几乎都是一些精华的内容,能够让读者在读完之后对到底什么是国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谁说学习国学的门槛很高,这本书就是来带着你迈过那道门槛的。俗话讲“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国学概论新编》都已经带你进来了,剩下的就看各位自己的兴趣与领悟了。
《国学概论新编》读后感(七):厚重国学,轻松入门
这几年,教育界大兴国学。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中华民族历代史学、传统文化的一套完整的学术体系。有人说:“国学是治国理政之学”,也有人说:“国学,是华夏子孙都要传承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之学。”国学到底好在哪,又该如何去学。天下之大,研究国学的教育学者不在少数。
《国学概论新编》是一部由谭正璧撰写的国学入门读物。谭正璧老先生先后任教于上海神州女校、上海美专、震旦大学、齐鲁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学校,他编写的这本《国学概论新编》是专供中高等学校作教本或参考书之用的,它可以作为语文的补充教材。
该书按经学、子学、史学、和文学四大部将国学体系进行划分归类,并按此分类依次讲解,条理十分清晰,每一部的总称来源、发展演变历史、以及详细包含、内容概述等系统展示。谭正璧老先生在概论国学时用的是通俗的语言,化难为易,让每个对国学有兴趣的读者都能看得懂、读得透。以前,谈到“国学”,我一头雾水,尤其对经、子两部总是摸不清门路,这次读了谭老的这本《国学概论新编》,立马觉得头脑清晰了,经含《诗》、《书》、《礼》、《易》、《春秋》、《论语》与《孝经》,而在这些之外,还有一些让人混淆不清的经书,包括谭老在《春秋》章节之下谈到的《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等,谭老在书中分析了它们与《春秋》的关系,引经据典,每本著之间的关联解释得通俗明白,为读者解惑。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著作、言行集、或相关的记载,谭老也都给予了考证,把历史典故与人物串联起来,辅以文字记载,旁征博引,让读者茅塞顿开。
史学涉及面广、时间轴长。谭老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政书来叙述史学,这几个概念,我们常混淆,谭老在提及它们的时候,对它们的概念、分类理由做了一番说明。每种史体不同之处,有了对比说明,以后遇见时,能知区别了。
至于文学,谭老可能也是担心学生把握不准这里“文字”的含义,还就“文学”的几种意思先做了说明,从文学谈到文学体裁,让读者知文学之性质,明白文学体裁之划分。每种体裁的源起、发展通透了,自然也就对中国这些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知根知底了。
大家写给我们大家看的这些小书,说“小”,是因为书中的文字不多、通俗又简练,一般人都能看得懂;但它们并不小,这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来文化传承智慧的积累,大家用心撰写的这些文字,帮助读者读懂中华的传统文化,把国学传承发扬下去。
《国学概论新编》读后感(八):别具一格 启人深思的国学著作
先秦的任何一部著作,无论后人对它的评价如何,都无法改变它存在的历史价值。是非对错,皆是后人观点而已,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通过文字或者相关的历史文献去推测它的历史价值,以及作者在书中表达的到底是什么。也正式因为虚实真假难辨,所以几乎从汉代开始,对先秦文献的研究就开始了,当然后人对先秦以降的书也多有研究,这就形成了研究与学习并存的后人对待国学的态度。从研究对象以及内容看,谭正璧的《国学概论新编》无疑是其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经史子集是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对中国古代文献的分类,所以,在一般人那里,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文献,但是在谭正璧先生在书中明确指出经和子本为同一个事物,但两者在内容上的不同逐渐使其演化为两类,如章炳麟说“经多陈事实,诸子多明义理。”所以谭正璧先生在《国学概论新编》中分经经、子、史及文学四部分进行论述。当然,这种分类与传统的经史子集有所不同,但各自目的不同、篇幅不同,如何分类全看著者在其著作内是否能将其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毫无疑问,《国学概论新编》就完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在具体阐释时,谭正璧先生只选取典型的代表内容,如在经的部分,他选取了《诗》《书》《礼》《易》《春秋》《论语》与《孝经》,囊括了传统经学类中的核心著作,在对这些文献论述时,他不偏不倚,精心引用名家观点,然后陈述自己的观点,但不对前人的观点做出武断的判断。所以,读《国学概论新编》需要用心读,然后结合自己的所学知识,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论述。
《国学概论新编》具有很强的学术性研究意义,其资料丰富、语言简洁。从一定意义上,它还可以作为语料书来使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谭正璧先生在论述时喜欢旁征博引、把论述同一点的能找到的语料都集中在一起,如在论述“子书”的名称时,他列举了近人罗焌在《诸子学述》中观点,便于我们研究,列举完之后,他说“照所举看来,可见‘子书’称‘子’,是从多数,其余尽多不同,所以不同的原因,大约总不会出于‘时’和‘地’的关系之外的”。其结论简短公允,彰显了他不人云亦云的治学态度。
国学是什么?字面来看,是一个国家的学问、一个国家的学术或一个国家的文化,既然能成为一个国家的学问、学术或文化,自然应该是很有深度的,自然也不是一本《国学概论新编》所能解决的,但它却能给与人很好的学习国学的角度及研究角度,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本再好的书,如果不仔细用心去读去揣摩,也是没有什么用的。 所以,《国学概论新编》值得我们用心去读,去体味,如此,方能不负此书。
《国学概论新编》读后感(九):通俗化”国学“基础一本通
读过“大家小书”系列中太炎先生的《国学救亡讲演录》,再来读谭正璧老先生的这本《国学概论新编》,私以为,这两本书是可以一起读的,可为互补,相映成趣。
太炎先生的《国学救亡讲演录》是弟子学生根据他的讲课编录的,而太炎先生就算尽可能“白话”。他一生写文演讲也是文言,读起来略困难,似乎和“大家小书”追求通俗的初衷相悖,但是考虑到这整套丛书做得也是一项对优秀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和抢救的工作,我们必须正视自己所要阅读的文字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但是这本《国学概论新编》可是完全契合“小书”的主旨,正如老先生总结的自己著书宗旨——一务求通俗易解。
此书是1936年老先生为中高等学校提供教育与参考所编著,全书以精简的篇幅展示了“国学”的全貌。如果读太炎先生的“国学”有困难,恰好可以参考这本,而此书比起前者来去掉了当时的政治目的,是一本纯粹的教课用书,更为全面更为通俗也更为精简,可以这么说,”国学“入门,这一本书足矣。直到今天,疏忽八十多年过去了,这本书依然可以作为学生”国学“教育的参考用书。读时不禁感慨,书籍的生命真的是要超越时间存在的意义。谭老先生已于1991年作古,而2018年,我们还在读他上世纪三十年代编著的书,意义自是不言而喻的。
在这本书里,老先生介绍了中国古代学术源流,采用传统的四部分法,不过是将经史子集改称为经学、史学、自学、文学,在编著时,严格执行自己的著书宗旨——叙述历史内容信笔直书,不避讳,饮用前人著作,不限于古,并重今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他列出了详实的资料,让读者自己去选择和甄别,这不是一种懒惰,更多的,是一种治学的态度。毕竟,在学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都问过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历史正文?因为我们已经无法回到过去的时间,而同样的一件事,站得角度和阶级立场不同,都有可能有千百万种的真相。一家之言不足信,读历史,更要有怀疑的态度。
虽然只是一本参考书,其信息含量之大也足以令我们咂舌,也无怪乎梁公所言,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伟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我们是一个有历史的国家,太炎先生曾经说,中国是今后应永远保存之国粹,即是史书,以民族主义所托在是。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
世易时移,今天我们的国家早已不是一个令太炎先生”提倡读史“在于”忧患“的环境了,可能”国学“这个舶来品也终将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是正如谭老先生所坚信的,国学的价值是永存的。那么在今天,我们读”国学“最大的意义就已经成为了继承与发展。
那么这就是一本开门之作,在我们这个时代,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但是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国学是我们的文化魂魄。
《国学概论新编》读后感(十):一本书知道国学的概貌
一本书知道国学的概貌
评《国学概论新编》
近些年来国学持续升温,很多人甚至以谈国学为乐,以懂国学为有文化的标签。读这本书也是想了解一下哪些内容算是国学,结果从开始就是一些具体书目的介绍,并非是很多实质性内容的讲述,读起来还是有些枯燥。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是一本好书,关于经、史、子、文学方面的国学论著,作者都一一介绍,并且按照他自己梳理的国学体系,将整体的国学概貌展现给读者,从这本书我们便可以知道平常我们所说的国学到底包括哪些专著和文章,自己所知道或掌握的国学知识在这个体系里是什么位置。有心继续学习国学的读者便可以从这些书目入手,挑选自己喜欢的国学论著,然后细细品味。
作者对于国学的分类,也基本上是按照经史子集的方式区分,在本书上把“集”用文学类来概括,这种区分方式沿袭传统,也对“集”字有个更好的解释,把诗歌、小说、戏曲、唱词等传统国粹都纳入其中,是一种相对合理的归纳方式。从“经”类开始,每一类都有一个总体的介绍,将这一类的国学分类做了个详细说明,从名称的含义和延展,到经典的形成和流派,把这一类的国学知识做了一个相对明确的标记,并且可以看出来和其他类的区别。作者谭正璧先生对于国学的研究造诣很大,所以才能做到这种信手拈来、谈笑风生的效果。
书中最详细的就是介绍每一本书了,有些同类的书合并起来,在国学的大楼里占据一个角落,这个角落的情况,每本书之间的关联和区别,同样会被详细地说明。书中提及的一些重要观点,或者作者撰写本书时的社会背景,或者是后人对于这本书存留的一些评价等“野史”有时候也会被作者“八卦”一下,为相对枯燥的国学介绍增添了一些别致的趣味。作者从一些学派或者具体的书目中点出的“金句”,不仅可以为该学派或者书记“画像”,也让我们在学习国学中找到了一些浓缩成句的经典,对经典有了更亲切的感觉。
从对国学的总体了解,到具体的一些知识的学习;从具体的流派、名家的专著,回归到国学的大楼,一本书看下来就能大概了解到国学的脉络。这本《国学概论新编》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国学之旅,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在枯燥的阅读过程中,依然能获得很多关于传统经典智慧的启迪。开卷有益,读书不是件苦差事,而是充满乐趣。与古人对话、读那些闪耀的思想,是人生一大快慰。打开国学的大门,了解更多传统的智慧,可以从这本《国学概论新编》获得更多学习国学的方法。
:这本书从2018年12月看到2019的1月,中间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拿起来放下去,断断续续总算阅读完了,为2018年的读书做个结尾,读书不是为了什么,只是让自己更好地生活,更敏锐地思考,工作再忙生活再累,有时间还是要多看看书。也为2019年开个小头,希望今年能读更多的好书,写出自己更多的心声。
2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