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哲学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西洋哲学史》是一本由李长之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7-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洋哲学史》读后感(一):西洋之哲学之历史
首先,这本书真的非常非常值得花时间阅读。李长之先生是民国时期的大家,这本小书写于1940年——二十九年深秋,最后胜利在望之际。长之先生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完成一部西洋哲学史,从自序中就可以明白他的用心良苦,希望在中国急需学习西方的时候,从哲学,从根本了解西方,不是断章取义地只是技术、只是生活方式、只是用品等等表面。
在导论中,长之先生关于“什么是哲学”的阐述,让我豁然开朗。究竟什么是哲学,从来没有如此正面而深刻的解释。哲学是“爱推理的智慧”。
全书共分为三章——希腊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西方哲学一脉相承,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是本书的重点人物。其中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长之先生一再推荐的必读经典,康德则是如果整个西方哲学只选一人做代表的那位代表!长之先生认为西方近代哲学不过是康德、黑格尔哲学之继续发挥,新的哲学体系尚未完成,因此本书不过分把现代放大,详于古二略于今处,是用用意的。大概如此,相较于第一章,后面两章看的吃力,许多地方还有待我继续深入阅读。
本书的英文注释之详细令人感动,有的书,会把一些名词翻译成一个词,不得不对照英文版阅读。长之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从细节就可感受到。
另外还有关于唯物主义与科学的关系、唯心主义与实证主义等,不同角度的论证,耳目一新。
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
《西洋哲学史》读后感(二):从哲学史了解哲学
哲学,是一个比较深奥的词汇,同时也是一门比较复杂的课程。它往往意味着人们需要用辩证地方式去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听上去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因此有不少人都会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不过虽然很多人在没有接触哲学的时候,就会很想一探其真面目,但是等到了真的去看哲学书的时候反而昏昏欲睡了,除了那些真正热爱哲学的人。说到底,这与哲学本身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著名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李长之先生的《西洋哲学史》是“大家小书”文化普及系列图书中的一本,同时也是一部通透地讲西洋哲学史的小书。在本书中,作者就针对这一现象作出了具体的解释。在他看来,“哲学”其实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动词,即“去作哲学的思索”,它注重的是推理的过程,而对于某些人来说,他们所想要看到的是关于哲学的推理结果。因此,产生头昏脑涨的感觉实则是必然的,而这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最终能够成为哲学家的人只是少数了。
除了注重推理过程之外,哲学还是一门非常注重系统的学问,且带有浓厚的个人人格背景。假如你心存疑虑的话,对比那些来自西方哲学史上自成一脉的哲学家和其著作就会明白了。又或者,你只需要阅读这本《西洋哲学史》就能感受到哲学到底是怎样的。
哲学史是不同于一般哲学书的,同样也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讲哲学史不仅要注意到哲学本身,还要兼顾到哲学的发展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出现并传播的,以及它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影响。无疑,李长之先生的这部关于西洋哲学史的著作做到了。它脉络清晰,且以中国人的视角去说西洋哲学,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一个简单的中西方哲学对照,对时间和思想上理解的更为透彻。
古希腊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在这里有着优美的天然环境和勤恳活泼的山民。与此同时,它更是孕育西洋哲学文明的摇篮。希腊哲学初期是宇宙论时期,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自然哲学”,到了后来,又演变成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人事论时期,即由自然哲学延伸到对人的自身思考和探索。而在中国,这段时期正是孔子、墨子、孟子等相继出世,百家争鸣的时代。
古代人的世界观是有限的,不过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在世界观和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对于哲学的思索也一直从未不停止。在继承了前人的哲学思想后,西洋哲学在宗教的影响下出现了经院哲学,并为后来出现的近代哲学做准备。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就是西洋近代哲学开启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以笛卡儿、康德、黑格耳、叔本华、尼采等哲学家最为突出。
其实,无论是西洋哲学还是东方哲学,都是对人与自然的深入探索,是人类自身智慧的结晶,了解一些总是有好处的,不妨多读一读。
《西洋哲学史》读后感(三):走进西洋哲学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西洋哲学史》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刚刚看题目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本书很难看懂,有可能是根本就不看懂。是的,一谈到哲学,我相信,大家的头都是大的,感觉自己没办法进阶到那一步。
正如作者在自序部分所言,“理想的政治,必须有哲学基础。”这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哲学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哲学在政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重视哲学。西洋哲学是近代西洋文化一切成果的总源头。因此,我们更应该去看看西洋哲学的历史。
导言部分,作者提出来了一个疑问:什么是哲学?对于哲学的定义是我们后面学习的基础,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哲学的定义。在解释定义之时,作者更多的是在告诉我们关于哲学的三大特殊精神。第一个,哲学根本注重的是推理过程,而推理结果次之。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举个例子,假若只重推理结果,则往往一个糊涂透顶的人的话,和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的话,便没有分别;糊涂和深奥所以常常碰头!可是一看推理过程,则凌乱与清晰、浮薄与深入、脆弱与坚实,便判然了;于是鱼目遂不得混珠。我相信,你看完这个例子,你应该明白为什么哲学注重推理的过程了。
第二个精神是,重系统。作者在导论中说,“世界上再没有比哲学更重系统的学问,也再没有比哲学家更爱系统的人物。”我是很同意这个观点的,毕竟自己在学习政治时,学到哲学那部分时,虽然自己很迷糊,但是只要搞清楚了作者的派别,分清楚他们的系统,你就会感觉自己学得神清气爽。如果你搞不清楚的话,那你就会很痛苦。这就是哲学的系统性吧!
第三个哲学精神是,学说每每有人格的背景,这是和物理、化学、地质、生物迥然不同的。所以,我们在学习哲学的时候,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对派别的代表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了解与学习。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更为准确的把握住哲学的脉络以及真谛。
在这本书里面,作者还会谈及真正哲学的标准,这样的话,有利于让我们自己去对某些观点进行评判,看是否符合哲学。作者也向我们比较了哲学史和历史的区别,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真正学习到关于哲学的历史。
这本书是按照对西洋哲学史的分期进行写作的。这样的话,我们看起来会好很多,不会感到那么的吃力。西洋哲学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上古时期,主要是希腊哲学,古代人的世界观是有限的,认为客观世界比主观世界重要。第二个时期是中古时期,即“中世纪”,主要表现为经院哲学,这个时期,是对于前一个时期的继承,以及对于后一个时期的开启。第三个时期是近代,但凡近代主要的哲学活动都在内,近代人的世界观是无限的,重视主观有甚于客观。三个时期,各具特色,在世界观和心理上态度都有不同。
关于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故事,就大家自己去书里面探究吧!
《西洋哲学史》读后感(四):哲学领域的经典
“西洋”是相对于“中国”而言的,李长之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读李长之先生的这部《西洋哲学史》会对李长之先生用笔的明快及对哲学系统的准确把握而叹服。
将复杂的哲学问题体例以轻松的笔调写就,向对西方哲学有兴趣的读者娓娓道来,这样清晰而有条理的著作才是广受读者欢迎的书籍。
李长之先生将西洋哲学史几个点键节点人物的出现与中国哲学史上的人物登场进行比对,不仅深化读者对时间意识,这种横向比较更开阔了读者的视野,也有助于区别同一时期中西哲学发展的不同,从而更好的理解中外哲学的精髓。
一切的学习最终目的是去伪存真,民强国富,李长之先生的《西洋哲学史》今天读来仍具指导意义,便是此书价值的最好佐证。李长之先生的文章语言精炼,幽默,明快,嬉笑间让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美丽的文章带给读者心灵的慰籍。愉悦间领会作者独特的智慧,学者魅力也尽在全书的三篇十二章内容之中。
从希腊哲学到中古哲学再至近代哲学,简洁明了,正符合《程氏遗书》的宗旨“凡立言欲涵蓄意思,不使知德者厌,无德者惑。且省外事,但明乎善,惟进诚心,其文章虽不中不远矣。”哲学的精神用哲学的推理过程展现,哲这的系统在李长之先生笔端无一不明确。李长之先生的《西洋哲学史》确实将诸多说解纠正,正本溯源,为哲学史的发展做出贡献。
读书便应读经典,《西洋哲学史》能成为哲学领域的经典图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学者的考证,反求诸已,让读者少走了许多求学的弯路,善莫大焉。在李长之先生的笔下,西洋哲学的发展历我明确可辨:二千五百年的哲学发展史,属于古代的三百年,属于中古即中世纪的一千八百年,属于近代的五百年。与读者熟知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多么相近。
古希腊的梦幻般的飘渺之美成为西洋哲学史的发展源文并非毫无道理。一切的人类活动最终会发展为上层的精神领域,哲学的理论便应运而生。耳熟能详的荷马,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泰利斯,梭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伊比鸠鲁,西毫禄,阿柏拉德,席勒,伽利略,培根,笛卡儿,康德,黑格尔....所有这些西方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李长之先生的笔征都得到了应有的敬意。我思故我在,今人的探索之路远未结束。
《西洋哲学史》读后感(五):国人视角下的西方哲学入门读物
提起哲学,很多人都会自动产生畏难心理,觉得哲学思想太深奥晦涩,容易被各种观点绕晕。但对空间、时间、存在等本质问题的好奇心,又吸引人去了解哲学。如果要学习哲学,西方哲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如果直接去读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对没有基础的人来说,很有难度。所以,选择入门的读物就很重要。
李长之编写的《西洋哲学史》就是一本了解西方哲学的入门读物。这本书成书于抗日战争时期,在上个世纪多次再版,广受欢迎,也是李长之先生影响最大的哲学著作。李长之为人所熟知是从他的文学批评类作品,比如对李白、鲁迅等人的深度解剖。实际上,李长之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写这本小书正是“术业有专攻”的成果。
在《鲁迅批判》中,李长之曾对鲁迅及其作品做了全方面的客观分析,在这本《西洋哲学史》中,李长之对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家及其思想也做了精要介绍。
李长之是特别乐于钻研和分享的人。为了编写这本书,他阅读了大量的西方哲学原著。读他的书,从字里行间就能感受到他对于所研究内容的热情。他的文字精炼准确,易于理解,从来都不是说明书式的枯燥解说,而是透着他个人的理解和感悟,在广泛阅读和综合比较的基础上经过消化提炼所得出的智慧结晶。
这本书之所以广受欢迎,首先要归功于它贴近生活的国人视角。在梳理西方哲学发展脉络之时,李长之往往使用东西方对比的时间轴进行标记,把西方哲学家的生活年代,对应到我国古代人物的生活时代。这样读者很容易就分清了这些西方哲学家的历史时间坐标,不容易混淆。
另外,李长之的解说,也常常结合我国的思想观点,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讲到身体与灵魂的关系类似于亚里士多德观点中的质料与形式的关系,李长之就引用了齐梁时期范缜的“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也”做说明。再比如,讲到亚里士多德所谓的“中道”思想,又跟我国的“中庸”思想作了对比区分。
民族精神对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就好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李长之对哲学起源地希腊做了重点介绍,对希腊人的生活和性格做了完整描述。“任兴趣而超厉害”的希腊精神,希腊人的深入生活、注重事实,都体现在他们的思想和作品中。笛卡尔的清晰、康德和黑格尔的凝重、休姆的批评精神、詹姆斯的实用主义,也都离不开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的民族背景的影响。
李长之非常推崇康德。原本在介绍希腊哲学家时,李长之讲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天才,认为“从前者可见出希腊哲学之精深,从后者可见出希腊哲学之博大”,还说“柏拉图可说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哲人”。讲到了康德,李长之又给予了康德更高的赞誉。
“假若说西洋哲学史上只有两个哲学家的话,这两人应该一是柏拉图,一是康德。假若只许举一个哲学家的话,恐怕康德却比柏拉图更够资格些。一部整个西洋哲学史,几乎不过是预备康德和发挥康德。研究哲学倘若由康德入手,便可说是得着一把逢锁即开的钥匙(master key)了。”最后,在结论中,李长之强调了一点,那就是学习哲学要学会“容纳其它立场”。哲学有很多不同的体系,价值观大有不同,经常会有很多意见相左甚至互相矛盾的观点。不要急于去否定,要试着去理解不同观点的推理过程,汲取其中的闪光点。毕竟,“所谓真正哲学的意味,就是指它有推理过程而在推理过程中表现着智慧。”
2018.08.23雾凇
《西洋哲学史》读后感(六):好书就是让你不停地读好书
这的确是一本有年头的书了。
《西洋哲学史》是李长之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编著的,也是先生在民国时期出版发行量最大的一本书。算起来,这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了。的确,今天,我们已经不怎么用“西洋”这个词汇了。如果你和90、00后的孩子说“西洋”,多数时候他们会下意识地楞一下,我们称呼“西方”“欧洲”“外国”,但是“西洋”是个带有民国味道的限定词。
不过,金子就算经过半个世纪也不掉价,好酒陈酿愈久愈醇香。好的文字,也是如此。民国时期的断代哲学史,在这半个多世纪里,世界又是天翻地覆大不同了,但是如今再读这本《西洋哲学史》依旧是好的。
长之先生在“结论”中说:好书不但本身好,并且还能引导你更读许多好书。深以为意,这是这本《西洋哲学史》的作用之一,另一,在浮躁的当代,当年轻人都去读鸡汤打鸡血,叫嚷着“当你足够努力,你就会遇到更好的自己”时,哲学不仅仅是被淡忘,简直就是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了,那么,如果你无法安下心来读哲学,至少读读哲学史吧。
就算一本“小书”是断代的有地区限制的哲学史,它依然给了你新的触角去触碰这个世界的本真。
哲学真的不好学,也不好懂。所以,长之先生带着普及哲学的使命编著的这本书,已经尽量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甚至在西洋哲学史分断时,都要标注出中国时间,但是依然是不好读的。你要先掌握三种读哲学的特殊精神——重推理过程、重系统,带有人格背景。如果你想要读一本哲学史就明白了哲学,如果你想要读一本高大上的书就丰富了自己的灵魂,如果你想要读一读哲学就明了了政治,甚至,你想读本书就“成功”,那读书不适合你,就算小书,也自有小书的风骨。读书从来不是一件容易事,读哲学更是,要是找不到乐趣所在,想的太多想要的太多,大可不必从故纸堆里找出经典来读。
再就是明白西洋哲学的精髓和传统,因为和我们中国人的口胃有些不同——直到现在依然如此。一是“神”的观念;二是“全体性”的观念;三是“绝对”的观念;四是“善”与“恶”相矛盾,而有承认其应当并存的看法;五是战斗的色彩。本书的脉络也基本按照这五点展开的。
为了关照哲学的系统性,长之先生也给这段哲学史分了三个时期。其中最重要的是希腊哲学,以及近代哲学史——先生所言的近代,是他的时代的“近代”,但是我们悲哀地发现,他的近代也是我们的近代,因为1940年直到现在,我们的世界还没有再出现哲学巨匠,如果不算政治家的话。
对于从公元前625年开始到1940年这段时间的西洋哲学史,如果你阅读过其他的哲学史,关于史实部分,很多东西都是重合的。我们要读的,是长之先生的理解,长之先生的解读,这让这部“史”变得有意思起来。当你满脑子里都在思考,人的本真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灵魂到底是个什么玩意的时候,大概,长之先生也会在另一个世界看着你——书里可是谈论了不少灵魂不灭,不过是一种形态到另一种形态的转变,而我们的生命状态,其实也没有什么优势,因为生命灭了的世界没人经历过,就算经历了,也不可能从另一个世界跑过来告诉你是什么样的。
因为时代原因,文中的翻译很多和现在不同,看到卢梭被先生翻译成“卢骚”,我竟然笑了出来,想一想,这一字之差,我还觉得蛮符合卢梭的性格呢。那一辈的大家都对希腊迷得不要不要的,长之先生用优美的文笔描写了哲学史以为的希腊,可见作者之深爱,不禁想到了另一本大家的小书——罗念生老先生的《希腊漫话》,对柏拉图可谓推崇备至,读到介绍柏拉图之处,作者简直是振臂直呼——倘若生为一个读书人而不读《对话集》,真可说枉做了读书人!(截止到目前,我是枉做了。)其中有高尚华贵的思想,有清丽潇洒的文章,有诙谐调侃的风趣,有掩卷而可吟咏无穷的韵致。(这段话写得,现在的软广何曾有如此高级的?老先生要是放在现在写公号推广,那简直了!)这二十多篇,可说字字珠玉,是人类文化中的至宝。(!!!)……如果你不幸一时不能读他的全集(注意!是不幸,看到这个词汇,我都觉得自己很不幸)……最低限度,也要读他的《理想国》。(不能再少了啊,已经给你优惠打折了,不读生为人,很抱歉那!)
写到这,我觉得我也没法往下写了,我得赶紧去读《对话集》,至少也得读读《理想国》啊。不过,老先生对尼采惜墨到用了半个自然段,像我这样的存在主义者,不知道,后来的岁月,李先生又是怎么看萨特的?颇为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