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鲸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白鲸读后感1000字

2021-03-15 02:2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鲸读后感1000字

  《白鲸》是一本由[美] 赫尔曼·麦尔维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28.00,页数:7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鲸》精选点评:

  ●二刷,阿甘正传吸收了这本书的元素吧。

  ●二刷,小时候看的浑浑噩噩,终于在这个假期重读了一遍,只不过版本换成了上译的,有点明白deleuze为什么推崇麦尔维尔了,这并不是冒险小说,假如你想像看加勒比海盗那样看亚哈与白鲸之间惊心动魄的角力,可能你会大失所望,这是一部枝桠蔓布的小说,一如福楼拜的布瓦尔与佩库歇,这是一种根茎式的书写,一切都在生成中,生成-海洋,生成-鲸鱼,生成-船舰,永无终结,不要相信课本里陈词滥调的上帝隐喻,这就是一场航行,读者在作者编织的生成-符号中追逐沉溺,自己也逐渐成为鲸鱼的一个分子。

  ●初读不知所云,乱七八糟,感觉无聊,只是水手的故事,但是随着故事的展开,以实马利的思考一步步呈现,讲述船长亚克与白鲸的对立,小说的思路逐渐清晰,也就越读越有味道。而一些科普性章节,如果耐心读,我觉得不难得到一个启示:恐惧源于无知,要用理性祛魅! 人与自然,恨与恐惧,亚哈作为当时一部分人类的象征,对白鲸的恨,最终毁灭了自己。——当然换个角度也是可敬。 而以实马利从一开始对捕鲸的狂热向往,转为冷静思考,死里逃生之后,做到了旁观者清。对白色的分析令他领悟白鲸本无罪,白鲸并不可怕,只不过是无善无恶的自然,可怕的是人类的贪欲与仇恨,对万物进行粗暴的二元划分,既伤害了白鲸,也作茧自缚。——这种反人类中心的思想,可敬。 快速翻完一遍之后,再回头看第一句“Call me Ishmael”,其中沧桑,感慨万千。

  ●原作章节太多,故事叙事性不连贯,有些关于捕鲸的文化、技术等有些咬文嚼字、卖弄笔墨。喜爱的角色魁魁格的描写太少了,遗憾。

  ●还想买一本企鹅精装原版……

  ●我怀疑作者原计划是要写本百科全书,但是想讲的太乱太杂不好归类,因此索性写本小说,想写啥就写啥……看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 ——————分割—————— 我服了,整个42章,20多页都在讲一个颜色——白色。感觉作者就是担心自己毕生所学不能全部展示出来,就拼了命往一本书里塞。当然

  ●“只要你维护你神圣的自我去反抗火,就是对火的正确崇拜。”

  ●白鲸彻底治好了失眠。不是mobi dick在找亚哈,而是亚哈在找mobi dick啊

  ●波澜壮阔的一部大书,读的时候需要一些想象力。看从开始就暗示注定走向死亡的捕鲸船,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船长与其放下莫比迪克回岸上过普通人的生活,还不如让他死掉,最后也算死得其所。

  ●在大段疑似基情戏份之后,等到亚哈船长出场的那一刻,忽然就明白了《X档案》中Darin Morgan的编剧为何如此……怎么说呢,大概就是一瞬间某种似曾相识的夹杂着诙谐感的睿智造就的浪漫主义。虽然总体来说,就像《X档案》一样,《白鲸》也是个大拼盘,说明文散文话剧舞台剧氛围以及不同的视角不停切换,最后这个结局,按照现在我们的说法就是,WTF。《白鲸》就像是颗原石,它本身几乎可以说是灰不拉几的,但每个人都想象着的它所蕴含的可能性却让它大放异彩。

  《白鲸》读后感(一):说说亚哈船长

  一本奇异、庞大、浪漫无比又让人惊骇万分的书,主要讲述了疯狂顽固的亚哈船长带领裴阔德号全体船员追击一条传奇白鲸莫比迪克的故事。全书除了记载该船一路航行记录外,还穿插了叙述者以实玛利对捕鲸业以及鲸鱼方方面面的细节描写,让人得以一窥这个古老传奇行业背后的奥秘。 书中最出彩的人物无疑是船长亚哈,这位老人被向大鲸复仇的想法迷了心窍,变得暴躁易怒甚至有些癫狂,然而肢体的残疾又使他无法尽数释放内心压抑的情感,这导致我们大多数时间看到的都是一个言辞尖刻讽刺、对下属苛刻严厉的船长形象。而在书的末尾,船在逐渐接近白鲸时他竟拒绝另一位船长借裴阔德号搜救自己儿子的要求,更是让我对他的残忍无情大为震惊和愤怒。然而,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在读到亚哈整夜不合眼地站在甲板上凝望着漆黑的大海时,读到他望着海里自己的影子回想四十年来的艰辛竟落下泪时,或是读到最后一次追击前他停下来和流泪的斯达巴克紧紧握手时,又怎能让人不为他的坚定和决绝动容!他是怎么说的呢:“有些人死在退潮里;有些人死在浅水滩里;有些人却死在洪水里;——我这会儿觉得像是一股汹涌鼓起的巨浪,斯达巴克。我老啦;——跟我握握手吧,朋友。”在经历了前两天失败的追击后,难道亚哈不明白自己这一次恐怕也是凶多吉少,难逃有去无回的命运吗?当然不,可是那条与其说在广袤的大洋中,不如说在亚哈本人的深思和灵魂中翻起骇浪和阴影,永无止息之日的大鲸一日不除,他就一日无法重获平静。杀死白鲸对船员们来说无疑意味着财富和光荣,而对于亚哈,则更像是他无法逃避的宿命。即便结局可能是葬身于白浪滔天之下或是巨兽之腹,这名老船长最后还是甩开了大副的手,无视这位勇者的劝阻和眼泪,将小艇疾速驶向了仇敌,驶向了铺天盖地的危险和未知。 我发现自己很难用狂人或是悲剧式人物之类的字眼来概括这名船长,我想他是所有这些特质的集合体,而且不止于此。他那近乎偏执的狂热和燃尽自己的生命所爆发出来的巨大力量让我在读完全书之后对他的印象非常深刻,不禁希望能在影改中看到一个恰如其分的版本。

  《白鲸》读后感(二):对麦尔维尔《白鲸》的期望过高

  整本书对作者最有价值的评价是:《白鲸》在题材上,类似于麦尔维尔其他一些小说,是以作家本人的亲身经历为根据的。事实上,也正是他过去这些生活经历,使他拥有作为一个作家的厚实基础,成为他发展与扩大想象力的源泉。 想看故事,可以直接看开头简介:莫比-迪克是一只凶猛而狡诈的白鲸,在大海上一再使许多捕鲸者失肢断臂,船破人亡,成为捕鲸者心目中一种妖魔。 “裴廓德号”船长亚哈,在上一次猎击中,给莫比-迪克咬掉了一条腿,因此,他满怀复仇之念,一心想追捕这条白鲸,竟至失去理性,变成一个独断独行的偏热症狂。他将白鲸看成人间万恶之源,发誓要到天涯海角去追索它。他搜罗一批所谓社会渣滓,不顾船东的利益,以猎鲸为名出航,使用威胁利诱的手段,勒迫他们跟他一起去作环球航行,专事搜捕白鲸。经过长期的海上颠簸生活,历尽千难万险,终于遇到白鲸,在连续三天的恶战中,最后总算结果了这条白鲸。但是,亚哈本人,大船,小艇,全体船员水手都与白鲸同归于尽,只剩一个幸存的水手以实玛利,来向人间讲述这个故事。

  最直接的看本书的文学价值,可以关注几个地方:

  1.开头

  “管我叫以实玛利吧!”——《白鲸》开头这句惹人注意的话,现在已成为文学作品上一句著名的开场白。

  2.如果你有耐心,可以在这本繁琐的书里浪淘沙,去捡取作者不知道哪里丢撒的金子。

  3.本书结尾。

  对,没错,一百多章节,只有最后几章是高潮,写得较好的……

  对作者写《白鲸》的质疑:

  1.整本书废话不是一般多…

  明明可以写成一篇精彩的让人读起来呼吸急促的短篇,非要扯成长篇,我一口气都要被作者憋死了…

  2.开头就是具有宗教意义的名字,以实玛利,可是看了大半本书,我没感觉到作者对其有什么深刻的理解或者是信徒的虔诚,给我的感觉就是蹭一蹭(热度)…

  3.为什么一百多章,最后几章是本书的高潮……

  我原本以为是我自己感觉错了,看了别人的评价,不少给了5星评价的人也说最后几章才是高潮…所以你的作品高潮后就直线下滑没了,这种感觉实在是难受,前面战线拖得也太长了,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处理。

  我累了…这本书就这样吧…

  《白鲸》读后感(三):【白鲸】

  

写一篇【白鲸】的评论是艰辛的。任何一位读者,都会为麦尔维尔的散文而不是故事情节而倾倒。麦尔维尔选择了人类所见最庞大神秘之物来作为小说的中心,就势必需要使用几乎是能扛起抹香鲸的力气来书写鲸的身体的每一个细小的部位,那么这支笔就是“秃鹰的羽管笔”,而墨水缸得是“维苏威的火山口”。对于一本这么不是以字数为单位而显得庞大的小说,如果只是肤浅地用三言两语写一份简简单单的读后感言,是对作者苦劳的极大讽刺,因为妄想着用简单的思维去了解这个纷繁复杂的星球,而不是去听作者的真诚告诫。虽然如此,我还是这么做了。

有些人认为这个世界上有巨人普遍存在过,就像现在的人类一样。那些恐龙,巨大的鸟则是为巨人专门创造的动物,就像为当代人类去创造一只狗,或者一头牛。那么抹香鲸,就有两种可能了。其一,抹香鲸是遗留在当代的为巨人创造的生命,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是庞大到与我们不成比例的。其二,也是一种很大胆的想法,就是抹香鲸是作为震慑人类的庞大存在。巨人和我们这些小人的比例,就是远古抹香鲸和当代抹香鲸的比例,而前者因为巨人的堕落或者神明的肆意,在如今连骸骨都不存在了。在这个概念上,宇宙应该是一只抹香鲸的样子,而我们都是约拿,焦急的等待着被吐出来。

不同于同时期的惠特曼,麦尔维尔是因为深沉的悲情而显的伟大卓越。从超现实主义者的眼中,麦尔维尔是一位握着笔杆而非按着快门,有着雄心壮志的摄影师。他拍摄出来的抹香鲸的照片,直接反应了这个宇宙的真理。象征手法是【白鲸】中的主旋律。捕鲸业是人类壮丽历史的缩影和映射,这个行业中的任何一个工作步骤,抹香鲸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所使用的任何一只工具(不论是小艇,还是鱼叉),还有捕鲸人所发生的任何特殊或者平凡的行为,都是与这个荒凉残忍又神秘莫测的世界,这个弱肉强食又虚伪奸诈的人类社会有着千丝万缕隐秘的关联。作者不断的尝试着为捕鲸业正名,也是为所有的人类行业正名,也就是在为人类在这个庞大的孤岛上所作的一切艺术的行为以及因此产生的不容亵渎蔑视的尊严正名。

【白鲸】的最后四章,精彩纷呈的捕杀莫比·迪克的情景与前面的一百多章的铺垫式的喋喋不休的捕鲸学论文形成了鲜明对比,每一个人物在惊涛骇浪中都显得立体,有张力。最后,“裴廓德”号上的三十个人都发现自己就是亚哈船长,他们一起构成了亚哈船长。在他们一起寻找莫比·迪克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成为了被寻找者,而他们整体又是被寻找者。博尔赫斯认为,亚哈船长的原型是【神曲】中的尤利西斯。告别了珀涅罗珀,为了追求美德和知识,带着几个老水手踏上了最后的航行,并在但丁世界的炼狱山周边淹没在无尽的海洋中,仿佛是一场定制精确,误入禁区而被惩罚的梦境。

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白鲸】的主角以实玛利,被社会唾弃之人。作为最后的幸存者,被“拉吉”号拯救的另一个孤儿,以实玛利在用人类学究的姿态在叙述着故事,塑造了这个神明、魔鬼、人类都无法比拟的亚哈船长,而又因为长期的不作为,直到最后一章,读者往往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消失的以实玛利一直是在船上见证着这个自杀故事的发生。

  《白鲸》读后感(四):——一部不自觉的现代主义船员日记

  对于鲸鱼的第一印象是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一篇课文,讲鲸鱼爱听音乐,它们迷路之后船员用音乐给它们引路,帮助它们躲避了危险。之后就是在中学听到的日本捕鲸队的新闻,从此心里就对人与鲸鱼的关系有了一个矛盾的疑问,以至于这个疑问,在我读完《白鲸》之后有了答案。 因为今年对现代主义文学的阅读计划偏多,因此每当我读到被冠以现代主义大作的作品里面那种非常自觉的现代主义叙事技法已经形成了一种抵触。在读这本书的开头部分的时候,我满心欢喜:“久违了!传统叙事!”从以实玛利登船之前的叙事中,的确可以看出作者麦尔维尔对于古典传统的继承:奥德赛的影子、圣经精神为主导,上帝活着的味道(甚至书中人物的名字都是使用了圣经故事里的人名),以及一个至关重要的细节:代表基督耶稣的以实玛利和异教徒生番魁魁格的基情。 当读到第二十四章《辩护士》的时候,那种夹叙夹议的现代主义叙事开始多声道共鸣。就我个人看来,这不是作者刻意与古典保持距离,而是一种不自觉的偏离。对船长亚哈、大二三副以及莫比迪克的“传记”,夹杂大量关于捕鲸的科普,还有戏剧段落、诗歌等的穿插……一如很多读者的抱怨:文章结构太散乱。其实如果我们把自己置身于那个时代亚哈船上的一名水手,除了捕鲸之外的绝大部分枯燥的海上漂泊时间,麦尔维尔让以实玛利的船员日记变得丰满起来的方法就是加入大量的科普和在海上遇到大量的船只。 当然,小说让我扣一颗星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刚开始大量篇幅写魁魁格,但是在他上船之后却只有零星半点的叙述,只在末尾顺带一提这位异教徒的死而复生。另一方面是就是过分提及船长亚哈追寻白鲸的复仇心理,这种强大的复仇心理,让所有船员都成了配角,让异教精神也都屈服于基督精神之下,而呈现出一种后现代社会的独裁性和单一性。 最让人敬佩的,也是经典之所谓经典的也正是亚哈的复仇心理,这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在他的新婚之夜,突然想出海把白鲸宰了来为他失去的一条腿报仇。直到最后,他死在插满标枪的白鲸手下,就像堂吉诃德从自己的梦中清醒,在现实中死去。我也像很多读者一样,希望看到亚哈船长最后能够和白鲸和解,在此我分享一个我的阅读方法: 借鉴对博尔赫斯《另一次死亡》的阅读经验,《白鲸》第一百二十三章《滑膛枪》中,如果现实主义的桑丘潘萨的代表人物斯达巴克为了船员的生命安全,开枪打死了在睡梦中的亚哈,取代他成为了船长。船长斯达巴克立即下令放弃追逐莫比迪克而原路返回。那么,是否可以说之后的章节是亚哈做的梦,或者以实玛利的杜撰呢?在即将醒来的梦里,亚哈梦见了同莫比迪克的战斗,同时,斯达巴克对着亚哈的脑门就是一枪…… 经典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有人罗列了大海中各种意象背后的象征,以及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宏大主题的谈论,种种未尝不可,但是我觉得还是掉进了现代主义文学和学术派的陷阱之中。或许作者在写这部小说时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想到“自我”“本我”“超我”等等,我才更愿意把它称之为“一部不自觉的现代主义船员日记”。我从中看到了古希腊和莎士比亚的悲剧精神,看到了荷马史诗的史诗叙事和英雄主义精神,看到了现代人心灵的空虚、小人物灵魂的匮乏,看到了古典和现代的无缝衔接。 最后,正是由于对于未知的无知,才有了这样一段浪漫而悲剧的佳话。对于生活在这个已知的、全知的信息数据时代,我们对于未知的渴求,就像亚哈一样徜徉在书籍的未知大海中。那条大白鲸——莫比迪克,不就是我们自己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白鲸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