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读后感100字

2021-03-16 03:19: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读后感100字

  《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是一本由[美]丹尼尔·克莱恩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读后感(一):总之,是一次愉快的旅行

  这次旅行的最后,丹尼尔找到的对于如何过切己的老年生活的答案是——“秉持正念”,完全投入当下的生活,从对当下日常全然的、连续的、清晰的认知里自然的得到超验的灵性。

  不过,如果只看“正念”这寥寥几个字,或许会觉得这是老生常谈,这大概是语言本身对人复杂的心理与情绪的模糊与抽象了——世间的道理说起来不多,但人们走出的路却千千万万。只有跟随作者去伊兹拉岛体验过这一程,才能知晓所有复杂的体验、情绪与思索是如何归于“正念”的。

  我挺喜欢作者零碎但不凌乱的行文方式,这本书我读的很慢,时不时停下写笔记,洋洋洒洒,仿佛真的在和这个可爱的老人对话。我想起后半部分作者写到自己”老年时冒哲学之险“——对海德格尔的”为什么在这在而无反倒不在“的理解的尝试,虽然他并没有得到什么惊讶的发现,但他认同了提出这个”无法理解“的问题本身存在的意义。这样的思考很酷——我们不求它带来什么实质而确定的东西,因为提问与尝试理解本身,就是哲学而诗意的生活方式。

  伊壁鸠鲁的幸福指南是——远离商业与政治,远离公共事务。对此,每个时代、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得亲身尝试与探索——去往伊壁鸠鲁的花园的路,是漫长的。我想到,我自己就不喜欢政治,总是试图避免讨论相关的一切话题,但是逐渐意识到,只要生活在现代社会里,个体的很多行为本身就会成为政治的一部分,避无可避。另一方面,远离商业也并不是个简单的建议,消费主义让我们有了太多非必需的身外之物,过于习惯而无法摆脱。按照伊壁鸠鲁的幸福观,现代人大概很难真正快乐。

  《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读后感(二):人有没有不奋斗的自由

  本书作者的另一部作品《柏拉图和鸭嘴兽一起去酒吧》以轻松诙谐的方式笑谈哲学,比较像一群哲学爱好者在茶余饭后聊一些趣闻,博有识者一笑。而《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这本书的风格则更为平实、冲淡,仿佛作者坐在你对面,泡上一壶咖啡,向你娓娓道来他对自己一生的自省和感悟。

  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思想,数千年来遭到基督教的百般诋毁,导致当今人们对其误解颇深。可能大部分人一听说享乐主义,便想到了口腹之欲、声色犬马,其实在古希腊,追求这类快乐的学派名为“昔兰尼学派”,和伊壁鸠鲁是两个派别。

  伊壁鸠鲁所寻求的是长久的快乐,尤其注重追求精神上的愉悦。伊壁鸠鲁崇尚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过一种冲淡、朴素的生活,有点类似和三五好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感觉。

  而这种理念和心境,恰恰是当今世界所欠缺的。

  记得在一堂课上,我问学生:“人有没有不奋斗的自由?”下面异口同声:“有!”我再问:“人有没有不奋斗且不受指责的自由?”下面先是沉默,接着便开始有人喊:“没有!”

  在这个奉发展为圭臬的现代世界中,人们非但不允许自己不奋斗,而且不能容忍身边人不奋斗。

  一个人取得进步,的确会获得快感,然而这种快感一旦过去,空虚感将随之袭来。他将不得不继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而且之前曾经能够让他感到满足的东西,将再也无法给他带来快乐了。

  比如小时候,玩沙子就很快乐了,后来你接触到了船模,就不再想去玩沙子了,再后来有了无人飞机,船模也被扔到一边了。

  这种生活态度,在伊壁鸠鲁看来,是不快乐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寻无限的欲望,毫无疑问的是愚蠢且悲哀的。

  我们是否应该停下脚步,脱下将自己牢牢束缚住的工作服,沏上一杯茶,静静思考一下什么才是长久的快乐呢?

  希望这本书能够在你思考的过程中给你些许启发。

  《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读后感(三):寻找人生意义的老人

  伊壁鸠鲁是谁?他生于公元前341年的一座爱琴海小岛,他思考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尽可能过好这一生。可追求快乐并不那么简单,快乐并不是每日忙于赚钱,因为真正的快乐只要花很少的钱就能买到,而“什么都无法满足不知足之人”,还有蒙田的一句话深得我心“如果快乐会招致更大的痛苦,那这种快乐应被摈弃;如果痛苦最终会带来更大的快乐,那这种痛苦值得追求”,这就像暴饮暴食或购物狂,当时的快乐会带来后期更大的痛苦,那这就不是真正的快乐,而在学习新东西时那种艰难的感觉会带来之后的收获,那是值得追求的。

  作者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哲学系,前半生风光得意,步入老年却有不知所措之感,为了探索如何安度晚年,他带着一箱哲学书来到一座希腊小岛,这本书就是他的所思所想。

  借这本书时并不知道是讲老年的,正好可以和《老后破产》互相参看,生活无着的人和生活无忧的人都有各自内心的挣扎。

  第二章

  时间(将之分隔,使之延续)

  无趣

  游戏(孩子是老人天生的玩伴)

  人类是神造的玩物,玩乐是人类最好的品质(柏拉图)

  与时间游戏

  第三章

  闲散,耐心

  精神愉悦,对未来无所畏惧

  以一种成熟明智的方式追忆往昔,切已的老年。

  成熟期:化解自我整合与失望间的紧张状态,取决于是否具有成熟的爱的能力。

  回忆,创造真实,赋予意义

  我年轻的时候什么事都记得,不论其发生与否;但待我步入老年,我所记得的唯有那些并未发生的事。(马克吐温)

  第四章

  对自己要真诚

  在一个人生阶段就做当时最愉快的事

  不要拒绝接受人生的真相,人终有一死

  第五章

  能来世上走一遭,已是莫大的荣幸

  适度对待一切,在过与不及之间找到黄金律

  第六章

  对死亡的愤怒与接纳(对无法控制的事撒手不管)

  《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读后感(四):读书|丹尼尔·克莱恩《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

  哲学,总觉得是梵高手里的那幅《星空》!

  结束和克莱恩《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之后,生活就是一本哲学书。

  处处书写和诠释被拎出来的“哲学”一词!

  “沙发上只过了四分之一的心理学还在等着被翻阅,此时的这本打开之后,能结束么?”

  在把它拆封后收拾装进包包时内心犯了一句嘀咕!

  和克莱恩《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

  阳光很美丽。

  和克莱恩一起坐在伊兹拉岛上迪米特里酒馆里的桌子边上,一起享受旅行的乐趣和美丽的阳光。

  和旅途的暴雨雷电。

  它比沙发上那本久违了“心理学”来的欢乐。来的更近。

  近的如同被克莱恩携同,一起走在希腊伊兹拉岛上的每一条山路,捕捉岛上的每一粒尘埃,触摸岛上的每一颗雨滴。一起骑驴,感受走过的日子和生活时间的记忆。

  如同端坐小板凳,在冬日午后温暖的阳光下,看着烟雾缭绕的爷爷,一条条的皱纹牵动岁月的轮子,侃侃而谈的如同播放一卷黑白胶片,听着时间下的时间,岁月里的岁月。

  忽然,有种唯心的概念。又忽然,有种唯物的理论。又或许,这即是哲学。

  存在主义。伊壁鸠鲁学说。叔本华。斯多葛派。

  存在于时间的每条裂缝里。他一一说来。有的模糊一片,在他秒懂的瞬间里。有的极其简单,在他用其一生来明白的概念里。

  我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更有甚多的“不明白”!越加糊涂了!

  他在书里说:“印度教解答了如何生存的问题。指出了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扮演的角色: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遁世期。

  这期间的距离和不明所以,我想,还是因为所处的区间不同:

  一个家居期。一个遁世期。

  承上启下。位于中间位置。如同在山的半山腰。

  和心理学不同,结束了和克莱恩《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的同时,收获了山顶带来的美景。

  树枝叶脉纹路。模糊了叶片数目。却像是一束从叶脉间隙里漏进来阳光,给脚下的路一束光亮。

  《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读后感(五):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

  作者丹尼尔.克莱恩(DANIEL KLEIN)在73岁的时候,回到希腊小岛开启了一场哲学寻根之旅,从哲学的角度寻找老年生活的意义,探寻“最令人满意的生活方式”。伊壁鸠鲁给出了他的答案-人生的极致便是收获快乐,尽享愉悦。看似显而易见的答案,但每个人能够快乐的理由都是不同的,到底哪种愉悦可以给我们带来真正的满足感,亦是因人而异的。

  伊壁鸠鲁认为,老年才是人生的巅峰,是人生所能达到的极致。“幸运的不是年轻人,而是生活美满的老人。因为青壮之人朝三暮四、心猿意马;而老人则安靠于港湾中,坚守真正的幸福。” 当今社会,人们时常提到“中年危机”,对充满焦虑的中年人来说,是不是也要换个视角,去思考我们将如何看待目前所处的人生阶段,我们的时光该如何度过才具有意义。今日之中年人,也应算是青壮之人吧,心智和阅历在岁月的洗礼下已达到最佳状态,身体健康的话有较少有疾病的困扰,古人云 “四十而不惑,五十则知天命”,我们在风华正茂之时该怎么生活,获得真正的幸福。

  书中提到美国式焦虑与时间的关系:“每个人都承受着种种压力,要么感觉自己做得不够,要么感觉自己可以做得更多,要么至少会对做得多少感到满意或愧疚。”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生活的写照吧。我们常常将自己置身于紧迫、焦虑、恐慌之中。伊壁鸠鲁想让我们尽可能享受生活的每分每秒,他给出的第一个良方是“我们须从日常事务和政治牢狱中解放自我”,他警告我们,不要将人生都投入到工作当中,自由才是快乐的人生真正不可或缺的。多少焦虑来自于工作上取得不了上司的认可,赚的钱没有别人多,执著于财富、权势和地位,那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快乐与我们渐行渐远。真正的快乐往往只需花很少的钱,或几乎与钱无关。我们想拥有更多是为了获得快乐和幸福,却让自己背负了太多的压力和负担,真可谓是南辕北辙。伊壁鸠鲁箴言中,有一句特别合适的话:“什么都无法满足不知足之人。”

  在伊壁鸠鲁的快乐生活清单上,“陪伴“名列榜首。他这样写道:“源于智慧,让人终生幸福的莫过于拥有友谊。”真正的友谊与财富,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没有关系,而在于彼此真心的认同和接纳,在于彼此思想和感情的交融,驱走孤独感和疏离感,各自的心灵得到慰藉,让人身心愉悦。

  “每个真实的人,心中都藏着一个想玩耍的孩子。” -尼采。今天的我们,对于无所事事,娱乐休闲被视为浪费时间,虚度光阴,一切奉效率成果至上,被追求事业和出人头地的狂热所驱使。我们大大低估了闲暇带给我们的快乐,我们失去了收获一种人生至高乐趣的能力。我们并不是为享乐这个目的去玩游戏,因为单纯的玩游戏本身就很开心。伊壁鸠鲁相信学习与快乐之间存在着简单却精妙的联系-教育的目的一言以蔽之,即调和人心与知觉,体会人生的快乐。柏拉图说”玩乐是人类最好的品质。。。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活法?人须像游戏一般活着“。虽然还无法参透之中的深意,但儿时那种简单的快乐,难道只能属于孩童和老人吗?在我看来,好好活着,快乐活着,难道不是每个人的本分吗?

  《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虽然是从一名老人的视角思考人生,但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有启发的,去思考自己追求的快乐和幸福是什么,找到生活的乐趣,生命的意义。我们将如何过好这一生,毕竟生命只有一次,无法重来。

  《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读后感(六):人生自是有意义

  之前没有注意到,除了《柏拉图和鸭嘴兽一起去酒吧》之外,美国畅销书作家丹尼尔·克莱尔居然还有如《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这样一本颇有深意的好书。作者的专业是哲学,探讨与哲学有关的话题当然没有多么难。更不用说,丹尼尔·克莱尔如今已经73岁了,完全有资格和伊壁鸠鲁就年老时到底应该如何过以及如何才能过好人生进行一番回顾与总结。生命的意义原本也在此,不能浑浑噩噩就这么着过去了就算了,而是要时时停下来想一想,前面走过的路的质量如何,接下来应该怎么走!人生虽然不是说非得要多么风起浪涌,但过于平常乃至于星光暗淡也未必过于浪费了!

  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家,也被认为是西方第一个无神论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并要学会快乐。他的这一学说以及主要思想很容易被人们理解为要学会享乐、及时享乐。但丹尼尔·克莱尔却认为,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伊壁鸠鲁并不是一个享乐主义者,至少,把他归结为一个耽于声色、享受美食之人是很片面的,他只是希望人生不要“活得不开心”而已。但如何才能够不至于“活得不开心”呢,这就需要每个人去结合自己的人生追求、人生目标去好好想一想了。幸福和快乐人人都向往,但标准却未必相同,所以最好是因人而异。

  由于年龄的原因,很显然,在《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一书中,丹尼尔·克莱尔主要探讨的就是年老时应该怎么过这个问题。在书的一开始,他引用了伊壁鸠鲁说过的话:“幸运的不是年轻人,而是生活美满的老人……”为什么呢?既然如是说,就必定有令人信服的原因。也许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年轻人有对各种各样的诱惑作出反应的资本和能力,而年老的人就未必了,要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么就是时间已经不允许了。反过来,或许也可以这样来理解,要是从自己年轻时起就多思考,每一个阶段应该怎么过,怎么样才能不至于后悔,就像保尔·柯察金那句最有名的话所说的一样:“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到自己也进入了年老之人的行列之时,肯定不会过于懊悔,而是会有所思、有所忆。

  伊壁鸠鲁认为,只有充分地把握人生,才不至于“朝三暮四、心猿意马”。摇摆不定的信念带给自己的只能是碌碌无为的一生。而一个人,如果到了自己成为一个老人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本来应该怎么做,其实也不能算晚。毕竟,“一切都为时未晚”,只要意识到了这一点,只要自己从意识到自己应该怎么做的时候马上立说立行!真正的快乐,是在努力付出的过程中才能够充分体会得到——这无关于成功还是失败,成功了固然值得赞扬,失败了也不见得就是坏事。人生本来就应该这样。

  伊壁鸠鲁的快乐生活清单上内容有很多,每个人的关注点未必都一样。尽管可以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能做到的来实践一番,这也是为了自己的当下以及今后着想,而不必只有名利心。而丹尼尔·克莱尔对王尔德的一句话就非常赞同:“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另一种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后者要悲惨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好好想一想,就能在看似悖论之中得到幸福人生、完美人生的格外有益的一种启迪。人生当然自是有意义,只不过,这样的一种“有意义”不会自己从天而降,而是需要去好好想一想,并且愿意努力去探索、去寻找!

  《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读后感(七):用哲学角度去探索老年生活的奥义

  老年,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阶段。当老年阶段来临之时,在剩下为数不多的日子里,你是否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我应该怎么活才能让自己的一生不留遗憾?是继续不服老跟随潮流快节奏的工作,还是找一个清静的地方悠闲自在的生活……

《和伊壁鸠鲁一起去旅行》

  作者丹尼尔•克莱恩就面临这这样的一种选择,他即将步入老年阶段,七十多岁的他对自己的人生很迷茫,于是独自一人来到了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故乡,希望能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找到答案。这本书讲述的是丹尼尔他自己对哲学的一些领悟,用一个个有趣又幽默的小故事将我们带入哲学的领域,让我感受到哲学的魅力。他多层次的、从不同的角度用哲学去探讨如何才能以最好的方式度过人生的老年阶段,如何尽可能的过好这一生。他在书中用哲学的观点去深刻的分析了老年生活和老年人,从身体和心理上,为我们更好的去解答老年生活的奥义。

  哲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深奥的东西,觉得跟我这种平凡过生活的人好像无关,是离我很远的存在,是那些哲学家们需要去探讨研究的东西。但看完本书之后,我的想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原来哲学离我们这么近,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原来哲学也可以这么有趣,不再是我印象中枯燥乏味的理论依据。这让我对哲学产生了兴趣,也许是先入为主的观念使我们对哲学敬而远之,但是你会发现它就在我们身边。

伊兹拉岛

  那么,晚年生活到底应该怎么过呢?是像年轻人那样保持活力去职场上继续为前程奋斗?还是享受生活的乐趣,宁静致远知足常乐呢?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自己觉得快乐。你可以选择不服老不服输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也可以让自己慢下来去享受生活。只要你觉得自己感到快乐,那便不枉此生。

  伊壁鸠鲁曾说:“跟着简单的快乐走,不仅花费更少,对于年迈的身体而言,负担也更轻。”他认为所谓的自由就是远离日常琐事和政治的牢狱,只需对自己负责,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快乐。也许对于老年人来说,奋斗这种事年轻的时候就一直在做,在剩下不多的时间里,跟着自己的心走,也不失为一件愉快的事。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源于智慧,让人终生幸福的莫过于拥有友谊。”在老年来临之际,人们常常会感到孤独与寂寞。而陪伴却是最重要的,并不是说一定要去做什么事情,就只是单纯的,无目的无利益关系的陪伴,真正的友谊便是如此。或许只是静静的坐一下午,或许是偶尔和杯小酒聊聊天,这对于老年人来说,却是最好的报答。

  而希腊地区与美国地区的生活节奏截然不同也让我颇为惊奇,就像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希腊地区的居民习惯了悠闲自在的慢生活,这或许跟他们的文化风俗与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在发达国家地区,他们却习惯了高强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他们能把一件事情又快又有效率的做好。所以他们几乎是慢不下来的,对于他们来说慢节奏的生活就等同于是在浪费时间,也是颇为有趣。在与妻女去希腊的一次旅行中,快节奏生活的妻子不适应当地的慢生活,为此丹尼尔给妻子取了一个外号“欧元区巡视员”,也是十分有趣呀。

  探索哲学并非是要一味地遵从哲学家们提出的观点,而是牢记他们的智慧并加以思考。在老年阶段来临之际,针对自身的需求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让自己快乐的不留遗憾的度过这些日子才是真的不枉此生。

  《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读后感(八):看完书的年轻人,应走出去,和更多的老年人讲述。

  每个人都会随着时间,从年轻到年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反复着、挣扎着,如何更好的走过人生的阶段?如何面对年老?不妨翻开《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随主人公丹尼尔·克莱恩一同前往希腊伊兹拉岛的卡米尼,在那里思考关于老年生活的种种变化。作者试图在各种哲学家的笔墨中找到答案,一番隐喻式的文字随着伊兹拉岛的海风吹散了一个个哲学家的思想,渐渐显露的内核一目了然。文本的最后,作者写下,“我想让你允许我做一个老人”,以其坦然的心态,承认自己老去,顺利而坚实地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即涅槃。

  “及时行乐”,这四个字概括伊壁鸠鲁最恰当不过了。与同样古希腊的昔兰尼学派相比,伊壁鸠鲁学派注重的是精神上的愉悦,而后者才是我们当今所认为的享乐主义思想的根源。

作者:[美]丹尼尔·克莱恩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未读·思想家 原作名:Travels with Epicurus 译者:王喆 / 杨惠 出版年:2018/3 页数:208 定价:49.80元 装帧:精装 ISBN:9787559616661

  读完这本书,我个人的感觉层面出发,感觉是好书。然而我们这个年代的人阅读它,能解决当下的问题吗?至少我读完后,我觉得对城市中生活的人来说,无法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轨迹。然而,我有想把它推荐给父亲的冲动,让他看看,让父亲在年老的岁月里活的更有意思一些。但当我和他说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说不清楚,提炼不了核心思想。带着疑问,我在豆瓣阅读上找到了这本书的读后感,让人失望它们写的非常碎片,更谈不上提炼这本书的核心思想。

  这让我苦恼,这本书可以对中国城市年老群体有更广泛的影响力,然而这本书散文化及非线性叙事,在阅读的流畅性上,对于年老者不太友好。那么有其他办法解决吗?同样年老的人,眼睛不太好,无法长时间专注在书本文字上,看书这件事,对他们来说太累。这一切,使得他们阅读本书,有极大的障碍。

  现代人被鼓动着不要停下来。出于各种原因之下,老年人力所不能及,只能待在养老院,待在无人的村庄内。想到这样的场景,不禁让人动容,这就是年轻人未来的生活吗?每每朋友圈出现一条爆款的微信推送,点开看,无外乎“年纪大但出色的活着”,“老了也没有停下”,“我老了也要那么出彩”,渴望着老而精彩的活着。

  另外一群老年人,他们过着“等死”的生活,毫无色彩,每天干着重复的事情。在城市的住宅区大门口,证券公司门口,公园里,白天直至下午黄昏,你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无所事事的活着。这样的状态,来往的年轻人们更加恐惧如此年老的未来。

  有甚者出言自己50岁就自杀,或者不想活到50岁,不想看着自己年老。

  看到《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这本书后,由衷觉得这本书格外重要,它能改变很多,至少先从改变现代年轻人的观念开始,再由此影响至即将步入老年的他们。这样类型的书,还需要更多,不仅给年轻人,还要给中青年,中年人读。

  年老有许多的特点和优势,这些是年轻人们不具备的,比如能把商业和政治抛之脑后,解放老年人,专注投入哲学问题,无需烦恼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对未来无所谓畏惧;闲散是另外一个好处,真正的老师是具有耐心的,不急于让时间溜走,有耐心去等待。对比现代年轻人,如果一天24小时,只有4小时在工作,都不知道怎么去打发时间。我们丧失了无忧无虑,自在游戏的能力,一定程度上为效率至上的狂热所取代,诸如蒙田,康德,罗素,斯蒂文莱特,都会跳出来谴责一下当代社会,“努力工作的回报在将来,懒惰的回报在当下。”为了填补时间,我们设定了一个又一个目标,找寻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几乎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是因为我们无法应付时间“空着”的状态。然而当我们去回顾这些时刻,却发现脑子里面真的只有一片空白。

  大部分人直至老年都还处于这样的状态,“不放过自己”,成为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和动力。相反,懂得“玩游戏”的老人,难能可贵。与时间游戏,记忆起自己看到老喇嘛在波动念珠,曾经我一直无法明白拨动念珠的意义,时至今日,我有些明白抛开我们强加在这个动作上的意义之外,还有关注时间本身,“将之分隔,使之延续”,并非拨动念珠是在打发时间,或者是其他什么宗教的附加指,它是在捕获时间,将其变为自己的东西,和时间在玩游戏。

  人类是造神的玩物,玩乐是人类最好的品质。

  人须像游戏般一样活着,人能够在游戏中超越自我。

  老年之人都无法做到“游戏”,未免有存在主义的悲哀。如有年轻人阅完本书,幡然醒悟?我想是不可能的,这本书的力量还没有那么强。但读完之后能在脑海中留有一个印记,实在是足够了,意味着哲学离你并不遥远。读完后的年轻人们,能与家里的长辈说说这本书的内容,帮助他们,或者写成故事、二次创作,影响更多的老年人吧。

  如果这算是一种意义,我更喜欢用“冲动”来做掩饰。

  《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读后感(九):与伊壁鸠鲁同行---走出老去的困惑

  与伊壁鸠鲁同行---走出老去的困惑

  ------我读《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

  年轻时羡慕无忧无虑的闲散,躺在海边的长凳上看书直到自然睡去,甚至是宅在家里自然地醒来追一天的美剧,这些事曾是多少人的梦想。可当你领着银行卡每月按时到帐的退休工资,坐公交车刷卡时“滴!”的一声显示是老年卡的时候,也许人生并没有如你所愿,充满快乐和幸福。

  精力、体力逐渐下降让你意识到自己正在变老,时不时的病痛困扰让你开始思考死亡。闲散下来的人生不见得是享受与快乐,更多的是彷徨、抑郁。看到过身边老人的各种囧态。一次带孩他姥去看很小的胃病,她抓着医生的手很紧张:“我是不是胃癌,我想一定是的。医生你不要骗我,有什么你直接和我说。“神态是如此的惊慌无惜。我的姑姑才退休没多久,六十出头的样子,常常对我说:”侄儿呀,我的手臂痛得厉害,不一样的一种痛,我想是得了癌,你帮我准备准备,说不定明年我就要去火葬场啦!“这话说着说着三年就过去了,现在能吃能睡,还胖了一点。不过还是不段重复和我诉说着这个问题。

  承认自己老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退休并不代表你已经老去,也不会因为多出来的银发就帖上老去的商标。我认为老去是在60岁到75岁之间发生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会随着身体状况、思想、生活环境、朋友、亲人的变化而在某一天让你意识到自己已经老去。

  这个过程是反复的,是有挣扎的。如何更好的走过人生最后的阶段?如何为这个阶段出现的各体现象找到依据?如何在走近死亡的过程中更从容、坦荡?智者们希望在哲学上找到答案,为老去的人们找回更好的人生状态。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克莱恩从柏拉图、伊壁鸠鲁、塞涅卡、蒙田、萨特、埃里克松等人推荐的老年选项中选择了从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入手,结合老年时期的各种状态,企图为老去的人们找到一种哲学上的依托。

  伊壁鸠鲁赋予快乐极高的地位:“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端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快乐首要的好,天生的好。我们的一切追求和规避都开始于快乐,又回到快乐,因为我们凭借感受判断所有的好。“

  同时,伊壁鸠鲁认为快乐首先是一种感官的适宜,要对快乐进行慎重的选择。选择的关键在于要看它的自然性和必需性。我们要对感官和物质上的放纵追求加以控制,努力达到灵魂的宁静与快乐。

  伊壁鸠鲁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跟着简单的快乐走,不仅花费更少,对于年迈的身体而言,负担也更轻。”他认为所谓的自由就是远离日常琐事和政治的牢狱,只需对自己负责,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快乐。也许对于老年人来说,奋斗这种事年轻的时候就一直在做,在剩下不多的时间里,跟着自己的心走,也不失为一件愉快的事。

  伊壁鸠鲁的哲学和老去的状态是契合的。首先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积极的面对人生。相对于老去的人,伊壁鸠鲁提倡适度的,可控的积极。过度的积极会力不从心甚至抑郁,身体上的衰退不允许我们像年经时那样的雄心万仗。找到合适的方式一点一点的积极面对。就像是水流,年轻时我们是汹涌江水,此时更像涓涓溪流,相同的是我们还是一直向前走,不同的是速度变得极慢、极慢。

  就像《相约星期二》中的莫里教授。在其生命的最后阶段,仍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于是米奇(作者,大学时曾是莫里的学生)作为老人唯一的学生,相约每个星期二。在之后十四个星期里,米奇每星期二都飞越七百英里到老人那儿上课,从开始莫里还能自由行动到最后莫里只能坐在床上讲。这十四堂课中,他们一起聊到了人生整个过程遇到的问题,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而最后一堂课是莫里老人的葬礼,整个事情的过程,以及这十四堂课的笔记便构成了这本《相约星期二》,此书全球累计销量超过一千一百万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莫里教授在肌萎性侧索硬化的折磨下也非常惧怕死亡,但积极的人生态度淡化了这种恐惧。在身体无法动弹面对采访时,米奇不停的给他按摩,护工时不时的还会帮他排便。这一切他都是那么的坦然。仿佛在说:“你看,我老了,到了我这个阶段就是这样子的。其实我挺享受你们的帮忙的。我没有别的问题,我只是老到了相应的阶段,仅此而已。“此时的莫生仿佛和伊壁鸠鲁思维相通,虽然两人间隔了很多个世纪。

  我们把思绪拉回到《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作者丹尼尔同样是一位蹉跎老人,本书以他本人在希腊伊兹拉岛(伊壁鸠鲁的故乡)的旅行为背景,不段的思考着与老去相关的哲学问题,如朋友的意义、性对于老人意义、孩子在老人中的角色……旅途中遇到的人和事即是如此的温暖,让他在哲学的世界里始终没有脱离现实。对于哲学家,形而上的思考有时是危险的。

  书中除了哲学,笔者一直在描写伊兹拉岛上的趣事和人。要离开的最后时刻,他被邀请到朋友塔索家一起度过复活节,看着其乐融融的一家让他感到这就是所谓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与幸福。

  想起赵照的一首歌《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 头发白了 睡意昏沉

  当你老了 走不动了   炉火旁打盹 回忆青春  多少人曾爱你 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 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还爱你 虔诚的灵魂  爱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  当你老了 眼眉低垂 灯火昏黄不定  风吹过来 你的消息 这就是我心里的歌  多少人曾爱你 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 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还爱你 虔诚的灵魂  爱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  当你老了 眼眉低垂 灯火昏黄不定  风吹过来 你的消息 这就是我心里的歌  当我老了 我真希望 这首歌是唱给你的

  也许,相融以沫的爱才是老去的过程中坚持让你走下去的力量根源。

  在伊兹拉岛的最后时刻,丹尼尔是如此的思念远在马萨诸塞的家人。回到家的过程和见到家人即是快乐与幸福的。书的最后他问了妻子一句话:

  “我想让你允许我做一个老人。“

  当然,她笑了:“要我允许?为什么啊“……

  “你的请求我批准了。但不管怎样,我觉得你说得太晚了----这听上去就是个老人才会问的问题。”

  这段对话的结束,我想这表示丹尼尔已经坦然的承受自己的老去,在自己73岁时正式的、坦荡的进入人生的老年生活。(:

  《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读后感(十):何不温和地走进那良夜

  评《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何谓死亡?是指生命的终结,包括随时间流逝的而无法避免的衰老致死和因意外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生命自死亡那刻开始,就其本身而言,将不再发生什么变化。由伊壁鸠鲁的哲学来看,死亡是无可畏惧的,因为它和我们并没有什么关系。

  “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不会到来;而当死亡到来时,我们已不复存在。”这话自然没有问题,但它对那些未死亡却因死之将至而惶惶不可终日的人们来说,无疑是句风凉话。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克莱恩深谙其中的奥秘,在他步入老年时,身边的同龄人常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活力”。这种“活力”是多样的:可以使凭借外力塑造与年龄不相符的容貌,或是做那些年轻人专属的工作,怀着年轻人的心态生活。这样的“活力”与态度是值得称赞的,正像他们一贯所希望的那样,他们正在以此与岁月对抗。在夕阳最终落下去之前,搏得最后一抹余晖。

  就死亡终将会到来这一事实而言,任何对抗都不过是徒劳的。想要在大限来临之前抓住些什么的举动,从源头上植根于对“失去”的焦虑。

  书中希腊半岛上老人们的生活所表现出来的闲适与从容,与其他焦虑的老人们间构成了强烈的反差,而有关人生的启示也正蕴藏在这种反差的张力中。在身体机能不可抗拒地逐年老化的同时,他们选择安然享受老年生活,不再追赶时间的脚步。所谓“既来之,则安之。”

  真正切己的老年生活便是这样,恬然接纳这一人生阶段,并做老年人该做的事情。“该做”是指,老年人不必感叹时光的不公,沉湎于年轻时的勇猛和朝气,因老迈的身躯而感到悲伤。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老年”并不意味着无奈和凋零,这些是社会强加上的注解。稍加解读就会发现,假如我们对老年人仍有着诸多要求,希冀他们为社会做出不亚于年轻人的贡献,那么何谓“老年”?这种要求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一种强词夺理的发号施令。老年人不应背负过多的压力,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

  当然,我们常在身边看到一些老年人,仍要为自己或子女的生存奔波。花白的头发与不合时宜的工作之间的视觉冲突,或许都曾击中过你我。这些情景是荒谬的,与我们对老年人的认识南辕北辙。老年与劳苦这对例子可能显得极端,如果是西装革履、神采奕奕的老年人继续在岗位上发挥余热,便能为人所接受了吗?其实二者在本质上并无二致,老年人都出现在了本不该出现的场合。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无从选择的,意味着社会该为他们切己的老年做些什么。

  衡量一个社会共同体发达程度的标志就是,能否让它们的老年人们过上真正的老年生活。在这些必要的外界条件都已准备好的情况下,剩下的便是老人们的身份认同。

  “永葆青春”是人类历史上万古长青的话题,总会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与之相关的,是当代社会中,人们对各种养生产品、健康生活的趋之若鹜。这与女性想要保有年轻的容颜相类似,我们总想把某些东西无限延长。这东西可能是容貌,也可能是寿命或是其他。这些东西无不在提醒我们拒绝衰老,对抗衰老所意味的死亡。在这个语境中,衰老是可耻的。

  衰老是否真正可耻?这实际上与审美相关。在我们的共识中,年轻某种程度上就是美好的代名词。按此逻辑,老态龙钟当然是不讨人喜欢的。在此基础上,哀叹年华的老去、青春不复是没有问题的。然而,更需要提起注意的是,老年是否只能作为年轻的对照而出现?

  衰老并非是一种疾病,它是人生的必经阶段,理应是独立且有尊严的。老年人不必费尽心力去模仿年轻人,老年人焦虑的核心是害怕失去,与其说是想要保持年轻,更不如说是想要会继续被当做“年轻人”看待。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老年人是否想要重新成为一个青年人,而是老年人被视作“不再年轻”之后将会丧失什么。最为老年人所关心的,实际上还是他人眼中的自我形象,也就是外部社会给与他们的评价。

  年轻意味着无限的可能,代表还能对未来做出改变,象征着希望与曙光。老年却不是这样,死亡这趟列车在我们步入老年之后就拉响了汽笛,宣告它即将到来。但这并不是在说老年就应该被唾弃,衰老也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贬义词。衰老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可能是某些重大变故,也可能是长年累月的辛劳,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经历,是时光流逝的痕迹。换言之,感叹光阴荏苒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这种经历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宝贵的馈赠。关于生命的可贵,我们已无需赘言。而时间恰好就是生命最重要的确证,死亡来临前的所有经历构成了你我人生的脚注。

  区别在于,老年人比年轻人拥有更加丰富,更为多样的脚注。试想,“英年早逝”为什么会使得人们那般悲恸,“安享天年”又为什么会惹得人们这般艳羡。不论地位崇高与否,成就辉煌与否,能够安然度过老年,本身已是不可多求的福分。老年人之所以是老年人,不仅仅是年岁的增长,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时间的记忆。他们每个个体,都是对岁月独特的一次记录。记录下的,不仅是自身的经历,更是城市乃至人类文明的历史。我们对于社会学者寻求一些老人的帮助去做口述历史这类事丝毫不会感到诧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那段岁月的亲历者。

  当婴儿诞生那一刻,他是一片空白;当老人离去那一刻,他是一部历史。

  面对死亡时,避而不谈,反倒落了下乘。在遮掩和躲闪背后,是我们不尽的恐惧。要认识到的是,死亡或许不会如期而至,但它从不曾缺席。对之以恐惧,死亡降临时,便如同末日审判那般雷霆万钧;对之以从容,死亡到来时,更像是失约老友那样慈祥平和。

  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因衰老而死亡是结束生命损失最小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时间并没有被无端地夺走,从而留下大片的空档。老去同样是一种经历,并且可谓人生中最珍贵的一段,甚至与广受歌颂的十八岁不相上下。与其说死亡是最后的苦难,更不如说是生命的临终礼物。这一礼物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且历时的。在我们处于老年状态,预料到终将走向死亡这个终点时,人生之旅的所有包袱都可以卸下。

  出生到死亡,我们收获了各式各样的精彩。收获的意思是说,它们并非与生俱来的。那么,为什么要对失去它们感到不舍甚至恐惧?真正可贵的是时光本身,而不是时光带来的附赠品。再耀眼的赠品也比不上朴实的主角,“买椟还珠”这种经典的病态心理不值得我们去效仿。

  只管老去,只管温和地走进那良夜,只管享受单程的老年经历。这经历不曾为谁重来,就像时光机永远停留在懊悔者的幻想中。效仿年轻人的老人们,在被夸赞宝刀未老的同时,也已丧失了他们宝贵的白胡子时光。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