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的罪行》经典影评1000字
《约束的罪行》是一部由Sebastián Schindel执导,塞西莉亚·罗特 / 米格尔·安吉尔·索拉 / 索菲亚·哥拉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约束的罪行》影评(一):大义灭亲
4星,拍的还真是不错,家长理短,生活琐碎,看似无关的事情都拍的很精致,很真实,让人觉得非常有代入感,一点也不觉得拖沓与缓慢。反而萌生了一股悬念,为后来的案件发生做好了铺垫,让人津津有味的看下去,片子有一种纪实感,没有胡乱煽情的演绎。更加符合真实事件改编的题材,最后大义灭亲的结局,也很震撼,即使故事发生在南美遥远的国度,说明天下的善恶良心是相通的,道德感是一样的,有教育意义。
《约束的罪行》影评(二):两个案件,一个大发夹弯
《约束的罪行》大部分场景是在法庭上,基本情况都是通过法庭调查讲述出来的。开始看的时候还抱怨,为什么非要把两个案件搅到一起,故意用蒙太奇将时空打乱。原来这两个案子发生在同一家庭,而且其中也有必然的联系。两个案子在编导的叙事方法下基本上同时结束,好突然真相大白,让母亲转一个大发夹弯,终于明白应该怎么做了。 儿子成这个样子与家庭教育分不开的,父母的责任绝对少不了。真正宠爱孩子应该培养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方法,培养他的意志和定力,让他尽早地掌握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不是海阔天空地梦想,一事无成,只会败家。父母护自己孩子的短也是有惯性的,及时醒悟过来还算理性。不要以为中产家庭的孩子就不会差,不要以为自己的孩子,知根知底,在眼皮子下面就惹不出大事。 布意诺斯爱利思景色很美,但这部电影却很沉重。国家现代化、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家庭矛盾,以及家庭和人的进步与退化也生生不息。没有知识文化,没有一个清楚明白的头脑,没有点本事,现代化社会救不了这样的人。阿根廷电影看的不多,但几部都很精彩,矛盾冲突、人物情感都处理的很好。
《约束的罪行》影评(三):《约束的罪行》——没有约束的爱,是跌入深渊的推手
这部阿根廷电影《约束的罪行》,它吸引小编的地方在于片名,罪行如何被约束?又或者约束下怎会犯罪?
影片讲述了两位母亲的故事,女主和她家的女佣。女主是一位中产太太,住在市中心的公寓里,丈夫是一位退休的工程师,生活优渥,偶尔和朋友们相约上瑜伽课或是吃饭。而家里的女佣格拉迪,有着一个三岁的儿子,女主给了女佣工作,也给了她的孩子良好的教育和生活。
而影片的故事,则是围绕着与她们相关的两件案子展开。女主的儿子丹尼尔被前妻控告非法入侵、强奸等罪名,而另一件案子则是关于女佣格拉迪被控告谋杀至亲。影片中不断地交替地呈现着法庭和生活两部分的镜头,平淡的叙述着几位主角的故事,没有强烈的情感,也没有富有冲击力的画面,只是向观众娓娓道来他们的故事。
1、女佣格拉迪的案子
法庭上的格拉迪女佣格拉迪,被控告谋杀刚出生的婴儿,但案子的关键在于女佣不愿意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甚至拒绝说话。最终,女佣被判罪名成立,而她的儿子,则是委托给了女主。在大家都对女主议论纷纷时,她在法庭上说的最后一句话却是感谢女主,给了她一个家。
女佣第一次怀孕时,女主发现了,并且带着她去检查,帮助女佣尽心地抚养着孩子,可在女佣第二次怀孕时,一向细心地女主却好像没有发现这件事,从怀孕到大肚子,和女佣可以说朝夕相处地她却没有发现,可能吗?也许她意识到了,帮着女佣养育第一个孩子,是因为女主对于儿子、孙子的爱无处释放,转移到了女佣的儿子身上,但当女佣第二次怀孕时,女主可能疲惫了,带一个孩子,对她来说是爱的寄托,带第二个孩子,对她和这个家来说是负担,她已经不再需要第二个“寄托品”。
女主跟女佣说过这个家不再有空间去容纳另一个孩子,其实不单单是这个房子,她的心里也没有空间去放下另一个孩子,也许她是想让女佣自己打掉孩子,也许只是表达自己的态度,但对女佣来说,她没有受过教育,有过苦难的童年,连肚子疼都不知道可以吃药,怎么可能会想到原来怀孕还可以去做人流?也许是这个小小的细节,导致了那个小婴儿最后的死亡,你无法评判谁对谁错,因为你不是她们任何一人,你更做不了提前预知后果而在开始避免事情的发生,大家都是平凡的挣扎着的普通人而已……
更讽刺地是,女主最后得知那个死掉的孩子是她的孙子,是她儿子强暴别人后的孩子,间接导致孩子死亡的她(从她在法庭上否认自己没说过房子容不下另外的孩子时,她就知道了,自己和那孩子的死脱不了干系),终于醒了……
2、女主的儿子丹尼尔的案子
法庭上的丹尼尔镜头先是向观众展示了被告丹尼尔的陈述,可当丹尼尔在法庭上可以说是声泪俱下的控诉前妻的罪行时,小编没有被迷惑住。因为这个男人始终逃避着一件事,那就是如果他的前妻真的是那样十恶不赦的人,那么在前妻高达23次的上诉后,法院为什么反而限制了他的活动?
果然,丹尼尔前妻的陈述,颠覆了丹尼尔的陈述。丹尼尔控诉中妻子的恶行,其实都是他犯下的罪,他控诉中虐待、施暴的人其实是他,瘾君子其实是他,消极度日的其实是他……
他情感充沛的阐述,不过是妄想症下,虚假的故事。
而为了儿子丹尼尔能够免于牢狱之灾,女主拼尽了全力。她为了儿子,把无辜的受害者儿媳推向了深渊,甚至散尽家财就为了花更昂贵的价格请更好的律师,把关键证物——精液DNA样本拿到了手,使得儿媳败诉。她为了儿子,一次又一次的花钱,不惜变卖家产,节省生活开支,去满足儿子的需求,开公司、开摩托车行、买毒品…
她对儿子的爱太多了,以至于蒙蔽了她的双眼,她难道不知道儿子的真面目吗?不,她知道,知道的清清楚楚,只是就像电影里心理学专家说的那样,在面对不想面对的事时,逃避是人的本能,这种本能甚至可以让一个女人欺骗自己没有怀孕,肚子也没有大起来,更何况是拒绝承认儿子的真面目呢?
最后的结局是好的,只是讽刺的是,女主最后得知那个死掉的孩子是她的孙子,是她儿子强暴别人后的孩子时,间接导致孩子死亡的她(从她在法庭上否认自己没说过房子容不下另外的孩子时,她就知道了,自己和那孩子的死脱不了干系),终于醒了……于是她做出了唯一一次正确的选择。
母爱是那么的伟大,能够让一个善良的女人在知道儿子暴行的情况下,昧着良心拿走了唯一的证物;能够让一个过惯好日子、生活精致的女人,不在乎丈夫的离开,不在乎过节省降档的生活,做出卖房子请律师的选择。
可同样的,母爱又是多么的自私,能够让一个女人为了自己的孩子,做出伤害别人的行为,哪怕心知肚明、良心不安,只是为了让孩子过得好一点。幸运的是,女主最后没有再错下去,同为母亲的女佣的行为,让她意识到一味的给孩子好的,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如果身为母亲,无法教育好孩子,那么就要做好让孩子自己去承担行为后果的准备,只有现实才能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
《约束的罪行》影评(四):以家人之罪堕落,以爱之名重启
网飞出品的阿根廷电影《约束的罪行》,豆瓣只有寥寥二百人评分,没有大牌知名影星、没有爆款噱头,又是内娱所不熟悉的阿根廷地区、西班牙语种,显得非常冷清,但这丝毫不影响影片令人细思极恐的质感。
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两位非常不寻常的母亲。
一个被控告涉嫌谋杀刚出生的婴儿,一个“大义灭亲”送走了自己的儿子。
故事涉及吸毒、家暴、杀婴等诸多暴力情节和血腥场面,但影片并没有直接拍摄这些可怕的画面,反而是通过法庭之上审判之中各方证词来“间接”转述。
一层一层剥开可怕真相,保留了强烈的悬念感、更营造出了叫人后背发凉的既视感。
图源网络一,平淡空间里不平淡的冲击感。
影片中反复出现一段狭长的走廊,洗手间的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阴暗的灯光、幽闭的氛围,隐约的血迹、染血的女人,氛围很吓人。但这一段数次出现都仅仅只是局部推进,镜头始终没有彻底呈现给观众:那扇门里面是什么。
另一边,退休之后的女主貌似悠闲和闺蜜们享受生活,做瑜伽讲八卦喝下午茶,一面却又似乎心事重重,正和老姐妹聚会,接到儿子从管教所打来的电话。
法庭之上,女主儿子声泪俱下,控诉前妻害他人生一败涂地,他公司经营失败、不幸染上毒瘾,前妻几十次起诉他,欺骗他和他谈儿子的事情却又食言。
一边哭诉对幼子的想念,一边祭出痛心疾首痛改前非的模样,一边指责前妻对他赶尽杀绝。
很快,故事的B面来了。
两段长长的内容都是法庭之上的口述,镜头的调度非常简单,甚至没有剪辑任何对口述经历的画面回忆穿插其中;看似是非常单调的呈现模式,但内容本身的不幸的悲剧力量,让这一切丝毫不平淡。
前妻在法庭上供述的内容,是被吸毒男家暴、差点虐杀致死的悲惨经历。
此前二人感情得不到家人祝福,女方为他而和家庭决裂。
男方搬至女方住处、小公司经营不善很快破产,窝在家中无所事事不愿意工作,女方怀孕生子之后,不得不缩短产假外出工作养家糊口,同时做三份工作一天连轴忙碌14个小时。
而男方染上了毒瘾,幻想女方出轨欺骗他。
频繁逼迫女方为他购买毒品,毒品消耗完之后就频繁毒打女方。
某天他将前妻和孩子关在屋里毒打,甚至拿出一把刀,威胁“杀了你们之后再自杀”,女方意识到他说的是真的,趁其不备抱起孩子跳窗逃跑,方才逃过一劫。
此后,男方变卖光了女方家中的所有家具物品,频繁找到她的新住所、工作场所,反复威胁。女方在朋友帮助下寻求法律保护,但布宜诺斯艾利斯腐朽的体系里没人郑重对待,直到她被捅伤。
男方被判刑两年,缓刑执行期间再度伤害女方。
在这场复杂的拉扯里,唯一的证据是DNA检测样本。
女主角明明知道自己的儿子何其不堪,人面兽心一滩烂泥,却不肯不敢不愿意面对真相。
在丈夫表示儿子应该认罪伏法之时,怒吼“我儿子才不是罪犯”。
从程序上说,如此恶劣的罪行、儿子又有前科、司法机关又握有证据,罪名无论如何也洗不脱;讽刺的是,女主角找了一位知名的昂贵大律师,手眼通天买通相关机构、获得了证据。
没有证据,女方起诉也没有用。
为此,这位看似温和善良的大妈,不惜变卖舒适的大房子,搬进铁路旁的狭窄公寓;不惜散尽家财、泯灭良知,不惜和丈夫决裂。
人前,她是温和体面的中产太太,对女佣的孩子都无比慈爱;人后,她却为了袒护自己的儿子,而将备受摧残的前任儿媳推入无边地狱。
整个过程中,除却法庭之外,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她家中,同样是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场景,但这日常琐碎里埋着叫人绝望又不齿的可怕内容。
二,间接叙述和爆炸级别的反转包袱。
影片中讲述女主角儿子、前儿子故事的时候,反复插播女佣的这条故事线。
女佣被指控“谋杀至亲”,辩护律师试图了解详情、帮她脱罪,她却几乎不肯提供一点有效信息。
同样是通过法庭作证的方式,女主丈夫、尸检、女主等人相继勾勒出了故事的全貌。
在女主丈夫的描述中,这位女佣忠厚老实,很难想象她会做出如此可怕之事;至于她三岁孩子的生父,此前听说她怀孕就跑了,孩子出生以后一直养在他们家、女主对他如同自家孩子。
影片始终藏着这个巨大的谜团,女佣究竟被指控谋杀了谁。
在狭窄的卫生间里,又能谋杀谁?
女佣是半文盲又有轻微的大脑发育障碍,她为何有能力谋杀?
被指控“谋杀至亲”之后,她在法庭上为何毫无抗辩欲望?
最重要的是,这个刚刚出生的孩子,父亲是谁?
直到医生出庭作证,详细描述当天接到急诊电话之后、赶赴现场看见的惨状。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已经因为人为缘故窒息死亡。
医生的话语,补上了镜头里没有出现的真相:那个血色的卫生间里,一位母亲在分娩之后昏厥过去,刚出生的孩子也死了。
心理学专家试图拆解女佣的内心:因为抗拒怀孕,所以始终自欺欺人无视事实,甚至会处于幻想状态中、对杀死孩子的事实毫无记忆。
至此,方才明白“庭审讲述”这种看似冗长平淡的叙述方式,其实有多重效果;如果不呈现这样反人类的血腥画面,有什么方式通过语言去详细回忆、反复推敲如此可怕的细节?
作证,并且被辩护律师反复质疑,不断提供细节、并且直接分析心理。
始终一言不发的女佣,宣判之前终于肯发声,却不是为自己辩护,而是感谢女主:您待我如同家人一般,我很感激您。
最后的悬念解开、大锤落下:强暴女佣的是回家偷钱的女主儿子。
那个死去的婴儿,是她的孙子。
而这不成器的儿子,此前甚至在母亲面前,污蔑父亲“会不会是他和女佣不清不楚”。
儿子是扶不起的刘阿斗,她始终强行扶,一次次变卖家产补贴儿子,为他开公司、开摩托车行、为他还毒品债务;更可怕的是,儿子是一个虐待多位女性的强奸犯。
最终,这位母亲,将几乎倾家荡产才买到的证据,归还给了前儿媳。
做正确的事情,有时候比血缘更重要。
塞西莉亚·罗特 (Cecilia Roth)的表演很有代入感,老母亲的孤注一掷,数度绝望之后终于痛定思痛割舍清楚“儿子”和“罪犯”,不幸的力量让人很唏嘘。
影片中让人困惑的地方,是女佣怀第二个孩子之时,从怀孕到分娩长达九个月的时间,始终和她一起生活的女主毫不知情。
第一个孩子女主知情,她出于善意和怜悯,带女佣去产检、帮她抚养孩子;可怀胎十月身体变化如此明显,如何瞒天过海?
最后女主态度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反倒不让人觉得突兀。
是非对错,她心中有数;对儿子的失望,一而再再而三反复累积,最终被引爆,转变的痛苦和决然、演员表现也很有力量。
舒心结语
电影原名Crímenes de familia,西班牙文一个字也不认识,得亏罗曼语系的单词长得像,盲猜大概是家庭、罪、外加一个介词,中英文分别翻译为The crimes that bind,《约束的罪行》。
家人,捆绑,罪恶,这些关键词大概最接近影片的本质。
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对于已经了解事情走向的人来说,这套最后才抖落出真相的悬念叙述模式很容易失效;从这个角度来说,距离感反而成全了观影体验。
以家人之罪而捆绑、坠落深渊,以爱之名重启、眺望新生。
《约束的罪行》影评(五):网飞冷门佳片:母亲散尽家财为儿子脱罪,却又将他送入监牢
网飞出品的阿根廷电影《约束的罪行》,没有大牌知名影星、没有爆款噱头,又是内娱所不熟悉的阿根廷地区、西班牙语种,显得非常冷清,但这丝毫不影响影片令人细思极恐的质感。
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两位非常不寻常的母亲。
一个被控告涉嫌谋杀刚出生的婴儿,一个“大义灭亲”送走了自己的儿子。
故事涉及吸毒、家暴、杀婴等诸多暴力情节和血腥场面,但影片并没有直接拍摄这些可怕的画面,反而是通过法庭之上审判之中各方证词来“间接”转述。
一层一层剥开可怕真相,保留了强烈的悬念感、更营造出了叫人后背发凉的既视感。
一,平淡空间里不平淡的冲击感。
影片中反复出现一段狭长的走廊,洗手间的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阴暗的灯光、幽闭的氛围,隐约的血迹、染血的女人,氛围很吓人。但这一段数次出现都仅仅只是局部推进,镜头始终没有彻底呈现给观众:那扇门里面是什么。
另一边,退休之后的女主貌似悠闲和闺蜜们享受生活,做瑜伽讲八卦喝下午茶,一面却又似乎心事重重,正和老姐妹聚会,接到儿子从管教所打来的电话。
法庭之上,女主儿子声泪俱下,控诉前妻害他人生一败涂地,他公司经营失败、不幸染上毒瘾,前妻几十次起诉他,欺骗他和他谈儿子的事情却又食言。
一边哭诉对幼子的想念,一边祭出痛心疾首痛改前非的模样,一边指责前妻对他赶尽杀绝。
很快,故事的B面来了。
两段长长的内容都是法庭之上的口述,镜头的调度非常简单,甚至没有剪辑任何对口述经历的画面回忆穿插其中;看似是非常单调的呈现模式,但内容本身的不幸的悲剧力量,让这一切丝毫不平淡。
前妻在法庭上供述的内容,是被吸毒男家暴、差点虐杀致死的悲惨经历。
此前二人感情得不到家人祝福,女方为他而和家庭决裂。
男方搬至女方住处、小公司经营不善很快破产,窝在家中无所事事不愿意工作,女方怀孕生子之后,不得不缩短产假外出工作养家糊口,同时做三份工作一天连轴忙碌14个小时。
而男方染上了毒瘾,幻想女方出轨欺骗他。
频繁逼迫女方为他购买毒品,毒品消耗完之后就频繁毒打女方。
某天他将前妻和孩子关在屋里毒打,甚至拿出一把刀,威胁“杀了你们之后再自杀”,女方意识到他说的是真的,趁其不备抱起孩子跳窗逃跑,方才逃过一劫。
此后,男方卖光了女方家中的所有家具物品,频繁找到她的新住所、工作场所,反复威胁。女方在朋友帮助下寻求法律保护,但布宜诺斯艾利斯腐朽的体系里没人郑重对待,直到她被捅伤。
男方被判刑两年,缓刑执行期间再度伤害女方。
在这场复杂的拉扯里,唯一的证据是DNA检测样本。
女主角明明知道自己的儿子何其不堪,人面兽心一滩烂泥,却不肯不敢不愿意面对真相。
在丈夫表示儿子应该认罪伏法之时,怒吼“我儿子才不是罪犯”。
从程序上说,如此恶劣的罪行、儿子又有前科、司法机关又握有证据,罪名无论如何也洗不脱;讽刺的是,女主角找了一位知名的昂贵大律师,手眼通天买通相关机构、获得了证据。
没有证据,女方起诉也没有用。
为此,这位看似温和善良的大妈,不惜变卖舒适的大房子,搬进铁路旁的狭窄公寓;不惜散尽家财、泯灭良知,不惜和丈夫决裂。
人前,她是温和体面的中产太太,对女佣的孩子都无比慈爱;人后,她却为了袒护自己的儿子,而将备受摧残的前任儿媳推入无边地狱。
整个过程中,除却法庭之外,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她家中,同样是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场景,但这日常琐碎里埋着叫人绝望又不齿的可怕内容。
二,间接叙述和爆炸级别的反转包袱。
影片中讲述女主角儿子、前儿子故事的时候,反复插播女佣的这条故事线。
女佣被指控“谋杀至亲”,辩护律师试图了解详情、帮她脱罪,她却几乎不肯提供一点有效信息。
同样是通过法庭作证的方式,女主丈夫、尸检、女主等人相继勾勒出了故事的全貌。
在女主丈夫的描述中,这位女佣忠厚老实,很难想象她会做出如此可怕之事;至于她三岁孩子的生父,此前听说她怀孕就跑了,孩子出生以后一直养在他们家、女主对他如同自家孩子。
影片始终藏着这个巨大的谜团,女佣究竟被指控谋杀了谁。
在狭窄的卫生间里,又能谋杀谁?
女佣是半文盲又有轻微的大脑发育障碍,她为何有能力谋杀?
被指控“谋杀至亲”之后,她在法庭上为何毫无抗辩欲望?
最重要的是,这个刚刚出生的孩子,父亲是谁?
直到医生出庭作证,详细描述当天接到急诊电话之后、赶赴现场看见的惨状。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已经因为人为缘故窒息死亡。
医生的话语,补上了镜头里没有出现的真相:那个血色的卫生间里,一位母亲在分娩之后昏厥过去,刚出生的孩子也死了。
心理学专家试图拆解女佣的内心:因为抗拒怀孕,所以始终自欺欺人无视事实,甚至会处于幻想状态中、对杀死孩子的事实毫无记忆。
至此,方才明白“庭审讲述”这种看似冗长平淡的叙述方式,其实有多重效果;如果不呈现这样反人类的血腥画面,有什么方式通过语言去详细回忆、反复推敲如此可怕的细节?
作证,并且被辩护律师反复质疑,不断提供细节、并且直接分析心理。
始终一言不发的女佣,宣判之前终于肯发声,却不是为自己辩护,而是感谢女主:您待我如同家人一般,我很感激您。
最后的悬念解开、大锤落下:强暴女佣的是回家偷钱的女主儿子。
那个死去的婴儿,是她的孙子。
而这不成器的儿子,此前甚至在母亲面前,污蔑父亲“会不会是他和女佣不清不楚”。
儿子是扶不起的刘阿斗,她始终强行扶,一次次变卖家产补贴儿子,为他开公司、开摩托车行、为他还毒品债务;更可怕的是,儿子是一个虐待多位女性的强奸犯。
最终,这位母亲,将几乎倾家荡产才买到的证据,归还给了前儿媳。
做正确的事情,有时候比血缘更重要。
塞西莉亚·罗特 (Cecilia Roth)的表演很有代入感,老母亲的孤注一掷,数度绝望之后终于痛定思痛割舍清楚“儿子”和“罪犯”,不幸的力量让人很唏嘘。
影片中让人困惑的地方,是女佣怀第二个孩子之时,从怀孕到分娩长达九个月的时间,始终和她一起生活的女主毫不知情。
第一个孩子女主知情,她出于善意和怜悯,带女佣去产检、帮她抚养孩子;可怀胎十月身体变化如此明显,如何瞒天过海?
最后女主态度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反倒不让人觉得突兀。
是非对错,她心中有数;对儿子的失望,一而再再而三反复累积,最终被引爆,转变的痛苦和决然、演员表现也很有力量。
结语
电影原名Crímenes de familia,西班牙文一个字也不认识,得亏罗曼语系的单词长得像,盲猜大概是家庭、罪、外加一个介词,中英文分别翻译为The crimes that bind,《约束的罪行》。
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对于已经了解事情走向的人来说,这套最后才抖露出真相的悬念叙述模式很容易失效;从这个角度来说,距离感反而成全了观影体验。
以家人之罪而捆绑、坠落深渊,以爱之名重启、眺望新生。
《约束的罪行》影评(六):无血腥无暴力,却是今年最「恐怖」的悬疑片!
随着《黑寡妇》的推迟上映,多部漫威电影档期随之调整。
魔幻的2020年,成为了十年来首次没有漫威电影宇宙新片上映的一年。
突如其来的片荒简直让人感到措手不及。
不过,同样都是搞电影的,网飞这边的情况似乎比迪士尼要好很多。
前段时间找来了闲着没事的蜘蛛侠和冬兵,还有新蝙蝠侠,搞了个大制作片《神弃之地》,
最近又请来了大超和小11,上演了一出性转版的“福尔摩斯”《福尔摩斯小姐》。
合着因为疫情无所事事的超英们都被网飞一锅端了。
不过,今天小编想要说的这部电影,却和前面这几部完全不同。
它没有什么有名的影星坐镇,也没有什么令人惊艳的视觉特效技术和噱头。
还是非常小众的阿根廷电影,悬疑片类型。
但经常看网飞的小伙伴们都知道,网飞的小语种悬疑剧,部部都能封神。
这一部也不例外。
没有血腥镜头,没有恐怖场景。
可它的故事,却能让你觉得细思恐极,意犹未尽。
电影最后十分钟的一句话,反转全片。
让这部平淡无奇的电影直冲五星!
它就是网飞8月新出的这部 ——
约束的罪行
Crímenes de familia
这部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
影片一开始的场景就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
一段黑暗幽深的狭长走廊,昏暗的灯光。
走廊尽头的洗手间里人影晃动,不多时,门被打开。
一个身带血色的女子小心翼翼的从洗手间中走出,门后隐约有血迹。
这些不和谐的因素都让人好奇,门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影片以两位女性作为主角。
其中一个是电影的女主角,中产阶级太太 艾丽西亚 。
退休后的她,日子过得十分顺遂。
不仅住在大房子里,还经常和闺蜜朋友们聚在一起喝下午茶,上瑜伽课。
要说唯一让她揪心的事,那就是自己的儿子丹尼尔。
这个儿子可以说是不争气到了极点。
没有工作还吸毒,整天在家无所事事啃老。
但艾丽西亚对儿子却十分溺爱,几乎可以说是有求必应。
这不,今天她又接到了儿子从惩教中心打来的电话。
丹尼尔,被逮捕了。
原因是他被控告非法入侵、未经许可携带枪支,以及性侵女性。
而控告他的并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妻子马西拉。
这不是马西拉第一次起诉丹尼尔了。
在此之前,她就曾多次控告丹尼尔,只是这一次不知为何丹尼尔竟然被逮捕了。
这在之前从未有过。
在法庭上,丹尼尔说出了「真相」。
他声泪俱下的控诉自己的妻子,编造罪名控告了他23次。
他们分居后,马西拉已经一年多不让他见自己的亲生儿子马丁了,每次他提出要求,都会被她拒绝。
两人在一起的时候,马西拉还出轨自己的同事,给他带绿帽子。
并且在他事业低谷时,马西拉不仅不支持他振作,反而还嘲笑他无能,殴打他,给他吸毒,甚至还卖毒品给他。
每当他想要戒毒重新开始的时候,马西拉都会给他更多的毒品。
最终,他成为了一个没有工作的瘾君子。
在他的口中,妻子马西拉就是一个「毒妇」,她用一种残忍的方式将他拖入了地狱。
而他的母亲艾丽西亚也始终相信着自己的儿子,认为是马西拉让她的儿子没有了未来。
为了让儿子脱罪,她会使用任何手段,不惜一切代价。
可艾丽西亚却从没有想过,如果丹尼尔说的是事实,那为何最终被逮捕的却是他自己呢?
果然,马西拉的供词给出的就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版本。
家暴、吸毒、不工作的自始至终都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丹尼尔。
他在公司破产后就无所事事不愿工作。
家庭的重担逼着刚刚生了孩子的马西拉外出工作。
她一个人打三份工,一天要工作14个小时,回家了还要带孩子。
此时的丹尼尔不仅不帮忙还染上了毒瘾,疯狂花钱。
毒品的副作用让他总是幻想马西拉和同事出轨欺骗他,于是经常毒打妻子和儿子。
为了不被打,马西拉就给丹尼尔买毒品想以此逃过一切,却没想到他更加变本加厉。
直到某天,他将她和儿子关在屋里,拿出一把刀,威胁她要杀了他们再自杀。
马西拉才意识到,自己可能不能活着走出去了。
她趁其不备抱着儿子跳窗逃跑,却没想到丹尼尔依旧阴魂不散,频繁找到她们的住处,多次威胁。
她也寻求了法律保护、报警、控告了他23次,但却没有任何作用。
最后她被丹尼尔捅伤,丹尼尔才终于被判刑两年。
这次他还在缓刑期,就又找上门来,还强暴了她,也因此才会被逮捕。
案件扑朔迷离,双方各执一词,究竟谁说的才是真的还没弄清楚,此时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艾丽西亚的家中又发生了一起离奇案件。
她的女佣 格拉提,也就是本片的另一位女主。
她在洗手间中谋杀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以「谋杀至亲」的罪名被告上法庭。
一个母亲为何会选择这样做?
当心理医生打开格拉提的内心枷锁时,我们才看到有关这起案件的真相。
格拉提出身在一个十分贫苦的家庭中,她没有上过学,大脑发育也有些迟缓。
父亲再婚后,格拉提在家中的地位就如同女仆一般,洗衣、做饭、打扫,所有的家务都是她一人承担。
邻居看不下去了,才将她送到了城里做住家女佣。
可以说,是艾丽西亚给了她一个家。
在格拉提的眼中,艾丽西亚是温柔善良的。
因为在此之前,格拉提也曾意外怀孕过,孩子的父亲是小区里的一个年轻男人,知道格拉提怀孕的消息之后就失踪了。
格拉提不知道怎么办好,也是艾丽西亚带她去看医生,生孩子,还帮她养育孩子,送孩子上学。
艾丽西亚对这个孩子就和对亲生的孩子一样好。
可检方却认为,是艾丽西亚曾对格拉提暗示过家里容不下第二个孩子,间接导致格拉提做下了杀婴的决定。
艾丽西亚虽然愤怒,但对格拉提的案子,她无能为力,她自认为已经做到了最好。
她救不了格拉提,但是可以救下自己的儿子。
艾丽西亚让丈夫请大律师为儿子辩护,却被丈夫一口回绝。
丈夫认为儿子应该认罪,他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艾丽西亚不忍,她坚信儿子是“无罪”的。
于是,她独自去找了一位知名大律师。
手眼通天的大律师告诉她,只要给足40万美元,他就能拿到决定性的DNA检测证据,让女方无法起诉。
40万美元对他们这个中产家庭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最终,她和丈夫闹掰了,丈夫搬了出去。
而她卖掉了自己的大房子,住进了狭窄的小公寓,买下了所谓的决定性证据。
明明在女佣格拉提的心中,艾丽西亚温柔善良又强大,可在面对自己的儿子时,她又显得那么自私刻薄,精致利己。
她不想去理解马西拉所说的真相,她盲目相信自己的儿子,却不曾想,她这样做是将另一个女人推入了深渊。
因为没有了决定性证据,丹尼尔不久后就被释放了。
女佣格拉提则被判故意杀人罪,入狱服刑18年。
罪孽深重的男人被无罪释放,罪孽深重的女人被判了18年的刑期。
这结局实在是不能让人满意。
于是,在电影最后的十分钟,开始疯狂反转。
女仆的一句话,最终让艾丽西亚幡然醒悟。
这里就不剧透了,不过相信很多聪明的小伙伴们能够猜到真相。
实际上,《约束的罪行》是一部聚焦针对女性的性暴力和杀婴女性心理的现实电影。
在这部电影里,「杀婴案」「强奸案」,两起案件交错进行,看似无关,实际上却紧密相连。
导演使用了大量蒙太奇和插叙的手法,让影片的悬疑感和节奏感都恰到好处。
片中没有任何暴力场景,但在角色的口述之中,吸毒、家暴、杀婴......这每一个元素却都是如此血淋淋,丝毫不让人觉得平淡无奇,反而不由得生出了一种细思恐极的感觉。
影片通过讲述三个女人的悲惨遭遇,探讨了不同年纪、不同阶层的女性在社会上所面对的各种问题。
被家暴的儿媳马西拉,被父亲虐待的女佣格拉提,还有女主艾丽西亚,她们虽然处于社会的不同阶层,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但她们人生却充斥着同样的痛苦。
而女主艾丽西亚,可以说是全片塑造的最复杂,也是最饱满的形象。
观众一直跟随着她的视角,抽丝剥茧,一步步发现真相。
从一开始对儿子的溺爱、盲目付出,到最后认清真相,审视自己,做出了唯一正确的选择。
最后十分钟,案件交汇情感爆发,所有的伏笔在这一刻展现,艾丽西亚也在其中完成了自己的「蜕变」。
影片的名字《约束的罪行》十分耐人寻味。
看电影前,你会想,被约束着又如何犯下罪行呢?
看完电影后,你才会发现,爱若是没有了约束,那可不就是一种罪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