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事》读后感摘抄
《小小的事》是一本由[澳]梅尔·特里贡宁著作,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硬壳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小的事》读后感(一):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星球
从出生起,不,记事起,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最爱你的妈妈,最疼你的外婆,第一个好朋友,第一个老师,第一个你以为的灵魂双胞胎,第一次喜欢的人,这些曾经最温暖的人,都随着时间越来越陌生,但请不要害怕,那是因为,你内心的那个人渐渐长大了,每个人内心的那个人都长大了,你的从前成为了你的赝品。那也许不是对的,但是很无奈的事,接受寂寞和独孤,学会与内心的自己相处和对话,是我们平静,快乐,安稳的方法。
《小小的事》读后感(二):找到同类,便不再“孤独”
最近在读《孤独的城市》,这两本书有不少的联系之处,都是人们孤独,孤独像苔藓一般在人们心里扎根,在人们周边围绕,孤独的人想融入人群,却融入不了,他们就越发孤独、残缺,发现自己被孤独侵蚀得越厉害。不过最后,他们发现,有不少的人与自己一样的孤独,找到了同类,孤独也不那么令人无法忍受了。
《小小的事》读后感(三):I'll stand with you in the rain.
故事很短,却能让人想得很多。读故事,仿佛也是在读自己。曾经自责的地方,现在突然想通了,开始认识自己,一个以前所未察觉的自己。真的很感谢作者,以及她的家人,她的朋友,愿意分享这样一本暗色但温暖的书。也感谢未读。
昨天在凤凰读书上看到一位网友的话,说抑郁是一场注定孤独的战斗。深以为然。但是,还是希望得到理解。能有一个温暖的人陪在身边,告诉自己,你并不孤独。这是莫大的鼓励与安慰。除此之外,别无所求。一直以来,很喜欢blonote 的最后一段话,第254页:When I no longer have the strength to hold up an umbrella for you, I'll stand with you in the rain. 世界很冷,每个人都有很多伤,那就不要互相伤害,相拥取暖吧。其实不需要同情,只希望理解。
祝愿每一位读到这本书的朋友都能收获一个好心情。春天很美,生命也很美,要好好珍惜。
《小小的事》读后感(四):总有人会在黑暗中给你一束光
这是一本画册,有很多幅插画组成。看完这本书,让我想到的是:总有人会在黑暗里带给你一束光。小男孩不合群,受到同学们的排挤,成绩也不好,生活没有希望,孤独和抑郁组成的怪兽围绕他、蚕食他,他的姐姐和家人帮助他,让他意识到,你不是一个人,不只是你被烦恼击倒。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烦恼,要学会去面对。勇于面对生活中小小的事,给予旁人多一点点关心,一切都会好起来。姐姐就是那束光,你将她推离,她却给你拥抱。那束光可能不美,但是一定温暖。面临烦恼的你呀,不要惧怕,也不要封闭自己,生活没有那么可怕,要勇敢向前。从这本小小的画册,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或许成绩不好,或许工作不顺心,或许家庭不美满……也许那束光还没有照耀到你,但你要好好爱自己,好好享受生活。 我经历过一段很不美好的时期,前前后后大概有两年多的时间。现在回想起来,我承认有一些抑郁,当下却完全意识不到。受到亲人情绪感染颇深,学习生涯和想象的完全背离,别人看起来的小事,却足以击败我。一年前,我遇到了那束光,大概调节了三五个月,现在的我只是偶尔多愁善感,再也不会深夜啜泣,再也不会陷入无穷无尽的悲伤。有困难,那我们迎难而上,有什么好怕的,结果再差也比什么都不做强得多。生活中小小的事啊……
《小小的事》读后感(五):孤独是一件人类的大事
(1)主人公在学校频繁遭受社交与学业上的不如意之事,在与现实反复的摩擦碰撞中,身体一点一点破碎,化为狰狞的鬼怪不断缠绕在自己四周。情况愈发严重,他终于选择与姐姐倾诉,而姐姐也向他倾诉了自己所经受过的苦痛,并展示了自己同样碎裂的身体。第二天上学时,主人公意识到,与自己一起步入校园的每一个人,其实都和自己一样,正经历种种破碎与丧失,在他身处的负面情绪的世界里,他并非孤身一人。于是最终,他选择了与朋友及自己和解。 (2)这本书彻底抹除了对话,完全靠无言的黑白图画撑起了整个叙事,有种浸入骨髓的孤独气质。作者自己作为抑郁症患者,将其压抑无助、痛苦孤绝的心境极度真实地展现出来,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几乎能感同身受地触碰到那种在疏离的空虚中碎裂的痛楚,以及那种在令人麻木的绝望中找到人情慰藉的融融暖意。 (3)本书所述的这件“小小的事”,恰恰是通向最普遍人类心理的“最大的事”。越是独立与警觉的自我意识,越容易让我们在遭受现实的挫折打击时,陷入一个人面对整个世界的渺小无力感中。所以人总是容易被微小的共识所吸引,一点点聚合,艰难地共处,试图寻找一个更大的存在并使自己融入其中。而在所有共识中最具普遍性的,就是我们都很孤独,我们需要与他人的互动和相互关注。
《小小的事》读后感(六):在最黑暗处见到细小的光
之前在一家韩国企业工作,因为文化和语言的不同,很多出发时是正确的事都以糟糕的结果收尾。在公司里慢慢就有了一种做多错多的感觉。一开始没留意,时间长了,这种感觉蔓延到了自己生活的各个细节——我尽量不主动和陌生人说话;不再组织朋友间的聚会;甚至打篮球时都潜意识的回避着队友的传球。。。
所以看到这本小书,感觉有人从内心画出了自己的委屈,10分钟看了一遍,然后用20分钟又看了一遍,再然后一幅画一幅画的慢慢看了很长时间。
黑白为底本身就流露着格格不入,像极了画里小男孩的性格。他找不到可以讨好其他人的方法,尴尬的尝试后遇到了各种冷漠的回应,一次当众摔倒之后,他的脚底开始出现了像黑色小鱼的动物,越来越多,开始慢慢的啃食他的完整和自信。他把情绪发泄到更弱的弱者身上——拒绝了一个主动来关心他的小女孩。这种暴躁又增添了黑色小鱼的存在,成群的小鱼围着他,似乎画面外面都有了窃窃私语一样的背景音。小男孩开始怀疑自己,这样的怀疑带来的又是更多的不自信,他的成绩开始越来越糟糕,糟糕的成绩又让他更加不自信。。。
当然故事还是有个完满的收尾,所有的事情都会有解决的办法。最后小男孩懂得了每个人都有的自卑和不完美,只是大家更知道如何像没有事情一样适应周围的群体,他也懂得了只能靠自己去战胜这一切。
故事并不励志,也不是碗鸡汤,它只是一个大孩子自己的经历,用了最直白的手法给读者倾诉。作者就像是你最好的那个朋友,他倾诉,但是知道你也在这种地方摔倒过。无论你是否已经爬了起来,你都值得仔细听听他的讲述。或许这个故事会让你想起你曾经面对的成长的困惑,你也曾无从诉说的时候,自己躲在黑暗的屋子里用被子蒙住头想要逃避周围的一切,也有过自暴自弃。但一定会有个收获,那就是你并不孤单,你的成长一定对得起少年时的所有苦难。
《小小的事》读后感(七):我们终将被邪火焚烧又温暖
这本书看了两页我就吓得不敢看了,因为太真实,就像看到了曾经活在暗处的自己。
画里的孩子就是曾经的我。胆小,自卑,不知道怎样融入人群。每一次融入人群的努力只会证明我是一个白痴。我从来没有渴望过“受欢迎”“被喜欢”,我觉得能安安静静做一个小透明就好了。可是这也很难,似乎天生就有一种出丑体质,起立回答问题会被绊倒,篮球课会自己砸到自己的头,就连参加生日爬梯都会因送错礼物而冷场。那时只能像玛蒂尔达一样傻傻地想:人啊是一生都会艰难,还是只在孩童时期如此? 在不断地自我拉扯中长大了,有了答案,人生注定就是艰难的。即便活到二十岁三十岁,也永远享受不了人群的热闹和温度。会紧张,会手足无措。依旧不知道如何跟同事打成一片,不知道逢年过节如何给领导发祝福语,为了逃避聚会紧张得拉肚子,在年会节目中即使扮演一棵树也能窘态百出。 一定有什么邪祟跟着我。一定有什么鬼怪缠住了我。我甚至能在黑暗中看到它们的轮廓。我能在万籁寂静时听到他们啃食我的骨头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我知道我已经被蚕食得体无完肤,虽然我看不见伤口,但我知道自己千疮百孔。 所以,看到《小小的事》,很想哭。作者画出了困扰我大半生的那个“影子”,像鬼怪像火焰不断蚕食我的影子。黑白的画面却发出璀璨的光芒,照亮所有假装坚强的日子。 幸而,我知道,世界上并非只有我一个人在被这股邪火焚烧。即便那些看起来非常活泼非常受欢迎的人,暗地里也会有难以言说的苦楚。这个星球看似广袤又繁华,似乎只是为了衬托个体的孤独与荒芜。打开门,看到的是光鲜明艳,关上门,是任何人都走不进的一个小小的维度。 曾经我以为只有我自己是怪人,有属于自己的另类编码,外人不能轻易解读,我也读不懂别人。但幸运的是,我渐渐发现有这种编码的人不止我一个,并且,总会有能够解读的那个人。有时甚至不需要太多的自我暴露,对方就能接受到你的频率。原来造物只是开了一个玩笑,让我们体验到窒息的滋味之后才肯给你呼吸的自由。
最后,祝愿作者在天堂能够快乐。
《小小的事》读后感(八):沉默发声
看完《小小的事》好几天没缓过来,这本书好像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或者说揭开了这个世界的一角,看到了每个人被暗影吞噬,千疮百孔,但人们发不出声音,只能孤独地舔着自己的伤口。
作者梅尔·特贡里宁甚至都没来得及完成《小小的事》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在《小小的事》这本无字绘本中,梅尔没有用文字去描述抑郁症带来的痛苦,因为这些苦痛是无法用语言传递表达的,大众一直对抑郁症的认识存在误区,觉得抑郁症患者大惊小怪、小题大做,仅仅是一件小小的事就能把一个人击垮吗?在《小小的事》中,你会看到就是一件小小的事,累积起来就足够将一个人摧毁。
梅尔用更直观的图像呈现抑郁症患者的世界,将内心的痛苦化作线条色彩,书中的图像只有黑白灰三种色彩,这也是梅尔内心世界的投射,没有色彩,只有黑暗。通过这些图像,读者可以潜入到这个悲伤的小男孩内心。
在学校中,小男孩想要融入到集体中,可大家对他的态度极为冷淡,不和他交谈,不把球传给他,而他笨拙的玩球摔倒引发了大家的哄笑,一个小小的暗影正在滋生。因为学习成绩的不好,他也深感自卑。回到家中,他发现自己的身体破损,那些暗影躲藏在他的阴影里,当他沉睡放弃抵抗的时候,那些小小的暗影怪兽不断地侵蚀着他的身体和心灵,他开始变得焦虑,那些暗影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徘徊在他身边,久久不肯离去,他无法入眠。
当姐姐向他袒露内心,其实她很讨厌练琴,小男孩看到同样支离破碎的姐姐陷入了沉默,在经过长久的内心争斗,他终于将那些附着在身上的暗影驱赶,他勇敢地拿出自己的成绩单向父母坦白,父母并未责备他,而是选择宽容地接受,帮助他辅导功课。那一夜,暗影怪兽再也无法靠近他,小男孩安静的熟睡。
当他再次醒来,他发现原来大家都受到这些小小的暗影怪兽侵害,每个人都是残缺不全的,但每个人在极力地隐藏自己,小男孩明白原来自己并不孤独,他也想让其他人明白这一点,勇敢地牵起了朋友的手。
如今,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重疾,不仅摧毁人的精神意志,也能够击垮一个人的身体,但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不足,自己羞于发声,同时还误会他人。梅尔在这本《小小的事》用无言的图像替沉默的抑郁症群体发声,让每个人明白你不是一个人受到抑郁症的侵害,你并不孤独。
《小小的事》读后感(九):别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其实这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从最初在编辑手中借到的原版样书,到出版上市后的中文版,在这反反复复阅读的过程中,脑海中闪过许多回忆和思考,每次都不一样,但唯一不变的是,无论何时翻开它,看到故事中那个男孩孤独、悲伤的双眼,心中马上下起雨来。
这是一个故事情节非常简单的图像小说,但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勾画出了一个敏感、忧郁的小男孩。焦虑、悲伤、担忧、抑郁......这种种心理波动和情绪甚至连文字都很难准确地表述出来,作者却用破碎的身体、如影随形的小怪兽表达男孩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巧妙地使用图像符号将这些抽象的心理感受图像化、具像化。
《小小的事》全书用数百张黑白灰的插图讲述故事,不难理解:一个孩子生活的世界应该是色彩缤纷的,但在一个深陷抑郁的孩子眼中,世界是灰色的。
回想一下我们小的时候,是否也曾有过同样的烦恼?想融入集体却始终感到被隔离在外,试图理解他人的话语反倒尴尬出糗,努力很久希望也能考个好成绩,却事与愿违屡屡考砸。虽然这一切在大人眼中,这些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但身为孩子的我们忍不住地去想:真得是我太笨了吗?我是异类吗?大家都讨厌我吗?我确实一无是处吗?
时光飞逝,我们跌跌撞撞终于成为大人,却发现大人的世界里有着更多的压力和痛苦。太多太多事会让我们深陷焦虑的泥沼:繁重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越努力越迷茫、接二连三的感情挫败、对未来的担忧......每当被这样的负面情绪包围,整个人都感觉像是被拖入深水之中,无法呼吸,没有人能够理解,没有人真正关心。
很想哭,很想解脱,很想放弃。
但更加希望有人能对我说:别害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小小的事》的结局是充满阳光和积极力量的,男孩得到家人的帮助,最终敞开心扉,分享了自己的心事,仿佛冲出水面,重新获得氧气。但男孩破碎的身体得到修复了吗?那些挥之不去的阴影消失了吗?没有。因为伤痛不会轻易消失,是我们经历的一切塑造了我们,是我们与暗影的博弈造就了更加坚强的我们。男孩带着伤痛继续坚定的走了下去。
这本书很薄,但它拥有不可思议的治愈力量。
它仿佛是一件坚不可摧的武器,用来抵挡每一个脆弱的时刻。它又好像是耳畔一声温柔的抚慰,告诉我们没有人不曾经历痛苦,那些痛或许不会消失,那些伤疤或许不会痊愈,但我们可以互相鼓励和支持,用一颗充满善意的心和平等的态度去理解别人,与自己和解。
《小小的事》读后感(十):你眼中的矫情其实是我身体里的“病”
“矫情、不合群、无病呻吟、孤僻……”想必许多人都收到过类似的评价,尤其是抑郁症患者。话语看似无棱无角,往往会成为最致命的、最锐利的武器,事后之人漠不关心的一句道歉,“对不起,我开玩笑的,我也不知道你经历过什么事情。”这无异于将一把三棱刀捅入受害者的腹中,连血带肉的拔出来之后,再为受害者贴上一张无济于事的创口贴,这句道歉除了弥补施害者内心的愧疚,再无其他作用。
16年青年演员乔任梁的去世,17年青年导演胡迁的去世,他们都处于事业的上升期,他们像一盆剧烈燃烧的柴火突然就被冰冷的雨水浇灭了,而这“冰冷的雨水”就是“抑郁症”,近年来抑郁症群体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他们的身体犹如被虫蛀蚀的木桌,外表看似完好无损,但只需一点“外力”,它们便会化为一地的齑粉。
《小小的事》讲述的就是患有抑郁症的孩童的故事,他由百余幅图案构成,而这些图案的颜色只有黑白灰,全书没有一句对白,更没有一句旁白。冗长的话语和这些沉重的图画比起来,显得是如此的苍白,如此的无力。抑郁症患者的绝望之情犹如在杯口摇晃的液体,轻轻触碰一下,便溢了出来,浸染在整个纸面上。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他想尽办法融入集体,却遭受到无数次的嘲讽与孤立,最终他放弃了,他放弃了融入这个不接受他的团体,他终究只能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生活着。他的成绩在班级里也一直处于下流,孩子们瞧不起他,他自己也瞧不起自己,他无法通过努力过上他想要的生活。渐渐地,他发现那些阴郁的、悲伤地情绪似乎化为了无处不在的阴影吞噬着他本就弱不禁风的躯体,他一点点的被撕扯着,他的身体好像一面被石块砸中的玻璃,布满了裂痕,玻璃虽未散落一地,但随着日子一天天的流逝,裂痕越来越大,他知道,总有一天,这扇玻璃会轰然坍塌,变成一地不起眼的碎渣。
男孩拒绝向同学,向父母倾诉内心的苦闷,直到有一天他的姐姐走进了他的生活,他发现姐姐如他一样,黑色的阴影吞噬着她的躯体,他将沉重的心思倾吐而出,仿佛身体里一块又一块的石头抖落了出来,他一身轻松,仿佛身处泥泞的沼泽中被一只强有力的手拖了出来。
《小小的事》作者梅尔·特里贡宁也是一位抑郁症患者,她将所有的情绪都赋予在了小男孩身上,也将她对未来的希冀寄托在了他的身上,只可惜,她未曾看到这部图像小说的出版,便匆匆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小男孩的面世,是她精神的延伸,她想通过小男孩告诉我们,“微不足道的小事汇集起来,足以击碎一个人,但有了同类,我们便得到了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