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存在的艺术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存在的艺术读后感100字

2021-03-17 01:57: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存在的艺术读后感100字

  《存在艺术》是一本由[美]艾里希·弗洛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存在的艺术》精选点评:

  ●从占有到幸福,存在的感受大于思考。

  ●和另外几本差距有点大 编排上有点虎头蛇尾

  ●东西很散,原本该打三分或四分,但是该版本翻译的错别字多得我无法忍受。不建议购买,就酱。

  ●爱,理性,生产。都是一种能力。他们需要实践和练习。

  ●自恋和自私要不要突破? 在弗洛姆对幸福的定义中说是要突破的,也有人说自恋不需要被突破,关键在于这个“度” ,那么自恋到底要不要突破?

  ●可以算《占有还是存在》的子篇目,但更多从个体实践入手。以上。

  ●絮叨且缺乏科学性

  ●说是《爱的艺术》姊妹篇有点扯大了,只能说书名是姊妹篇。全书内容是《占有还是存在》的补充章节。建立在《逃避自由》、《人类破坏性剖析》基础上的总结性评述很有启发,实践探讨虽简略,但简明扼要。不过,此书列入这套四册选集有些不妥,不结合占有与存在理论孤立成篇可能显得没头没尾。对弗洛姆有兴趣的话,这本可以放其他著作之后读。

  ●最近在试着探求内心,奈何对物件的占有使我开心。

  ●内容结构不是特别讲究体系,偏向散文。但毕竟是弗洛姆,发散的思考中时常又有让人为之一振的有趣论述,甚至还简要介绍了一些自我精神分析的方法,并鼓励读者去实践,去忍受恐惧,突破自我(自私以及难以察觉的自恋)突破物质占有欲,感知存在本身。

  《存在的艺术》读后感(一):存在的艺术

  之前有阅读过《爱的艺术》《逃避自由》,这是接触的第三部作品《存在的艺术》。看书名,想必这是讨论“存在”。

  我自己认为的存在,很简单,就是一朵花开,四季轮回。而一个人的存在,不一样,很难。作者讨论的课题很大“生命的意义”“人世间的幸福”。

  作者讲,这个作品是为“增强自我意识”提供指南。

  现在很流行“做自己”这个说法。而自己究竟是什么?我们的“观念”“欲望”“喜好”,或许很大一部分都来自环境的影响,文化的影响。我们如何确定我们追求的,确实是自己“想要”的?而我们又如何“认识自己”?

  第一章讲的还比较条理清晰(这是我读过的作品里总结出来的弗洛姆的优点),作者讲,在生死问题上,我们需要“向导”,应阅读大师的作品,看看人类最伟大的头脑,在这几千年中的探索和发展。(这点我非常认同,也正在仰望星空)。

  第二章有些散乱,探讨了“认识自我”过程中的障碍:什么是“真实”与“虚伪”,什么是真正的“良师益友”,学会“付出努力”以及“抗拒”“规则”。

第三章更散,

  《存在的艺术》读后感(二):我即我行

  #读书 《存在的艺术》艾里希 弗洛姆著,汪雁译。一个人最终的生活倾向不是占有就是存在,两者必居其一。一个倾向于占有的生活意味着这个人会根据他拥有的、能拥有的或者还能拥有更多的什么来给自己定位,以此确定生命的意义和如何度过这一生;一个倾向于存在的人往往意味着其生活是围绕自己的心理力量的,一个人意识到、慢慢熟悉并认同自己未知而陌生的一面,从而相应的认识外部世界,进而建立一种与自我和外部环境更广泛更全面的联系。

  1)作者从探讨“人类的充分人性化需要突破由占有为中心到以活动为中心、由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到团结和利他主义为中心”入手,讨论人生意义和目标,认为人生意义和目标这个问题引导我们思考人类需求的本质,进而讨论存在的艺术,认为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该避免什么,所有的努力都将是徒劳的。

  2)障碍:①华而不实:人类在救赎方面的虚假,在追求康乐、自我成长及幸福方面的虚假是最重大的虚假现象。②八卦闲聊:现代人疏离他人,并面临着困境:害怕与他人亲密接触,同样也害怕孤独和没有亲密接触。闲聊就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该如何独自生活而不感到孤独呢?”③不劳可获:强迫披着赞同的伪装,而赞同由群体的暗示完成。④抗拒专制:对无限满足一时兴起的欲望给出的首要理由就是抗拒专制。对专制的恐惧也被用来解释一种疯狂——逃避现实的愿望。

  3)条件:①不渝;②清醒;③觉悟:如果我意识到自己感觉到了喜悦、爱恋、悲伤、恐惧或憎恨,这意味着我的确感觉到了,感受没被压抑,但不意味着我在思考自己的感觉。了解真相有一种解放的作用,他能释放能量去除思维的迷雾,这使人更加独立、自主、具有生命力。一个人也许充分意识到现实没有什么可以改变,但他努力活了一世,作为人而不是动物死去。④专注:这项能力在当前已属罕见,人类似乎在竭尽全力来避免集中注意力。人们害怕集中注意力,如果他们太专注于一个人,一种想法或一件事,他们会失去自己,自我脆弱,在关注他物时越怕失去自己。我们大部分的关系因为不专注而对对方的了解停留在表面persona上,面具下的person是我们不了解的,因为充分了解需要专注。⑤思定:冥想的精髓是达到对现实的最佳意识,特别是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灵。

  4)精神分析、自我意识、自我分析。①精神分析与自我意识:成年人与儿童一样无助,这种无力感扎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中,即“人类处境”。意识到死亡、未来的不确定感、知识的有限等威胁,人类都不可避免的感到力不从心。个人生存的无力感又被人类历史的无力感所增强,精英正是通过这种办法来剥削多数人,当前比处在自然民主状态的原始社会,或未来出现的以协作而非敌对为基础的社会形式无力的多。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类生存的具体境遇和社会结构更关键,激励人类的激情本质上不是天生的本能,而是人类的第二天性,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形成的。②自我分析:静坐冥想、自由联想、自传式回忆、揭示有意识的目标和无意识的生活之间的差距、让想法被生活目标困扰来揭示特质。自我分析既包括知悉他人也包括知悉自己。如果一个人并不渴求完美,并不关心到达的目标,而只注意到正朝着对的方向行进,困难也就不那么难熬。自我分析也是,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大大增强内心的明析和幸福感,尽管困难重重,也不应错过。

  5)论占有:据传普罗米修斯把火带给了人类,是为了把人类从自然的控制中解放出来,如今的人用曾经把他解放出来的火奴役着自己。戴着巨人面具的人类已经变得软弱无助,依赖自己制造出的机器,也依赖着生产机器和保证社会正常运作的领导者,唯恐失去这些支撑物体从而成为没有等级也没有头衔、纯粹的人,对我是谁这样的问题也怕得要命。总之,现代人拥有很多东西,使用很多东西,但却什么都不是。吝啬鬼在说话、感觉、思想上也很吝啬,他并不想把精力花在感觉或思维上,只想完成生活必须完成的任务,别人的喜悦和悲伤漠不关心,甚至连自己的也无所谓。非功能性和占有相似,都是病态的消费习惯,这剥削了人类的活力并将其变成一种物品,这与重存在的生存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6)从占有到幸福:作为人而不是作为工具的幸福有两种实现方法,突破自恋和突破人类生存的产权结构。自恋的人认为只有他自己和涉及自己的才是完全真实的,他之外的和涉及他人的是肤浅的感知,他只意识到外界对他的影响,他没有爱、同情心,没有理性和客观的判断。自私和自我和自恋类似,也是占有倾向导致的结果。①成人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是克服它的前提;②探究占有倾向的原因,如不安全感等;③实践重,松开自私的双手,学会放弃,去分享,并克服产生的焦虑。放弃更重要的是一些习惯、思维、状态等。意识、意志、实践、忍受恐惧和新的经历对个人的成功转变都是必要的。在某一点上,内在力量的能量和方向发生了变化,个人的认同感也会改变。重占有的人的座右铭是“我即我物”,突破自我后是“我即我行”,或者简单的说“我就是我”。

  世界那么大想去看看的人啊,其实自己也很丰富也需要多认识认识!

  《存在的艺术》读后感(三):编者前言(by 莱内•芬克)

  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间,年迈的弗洛姆在瑞士洛迦诺的家中撰写《占有还是存在?》(To Have Or to Be?),并于一九七六年出版。作者所写的手稿和章节远远超出实际出版的,其中一些章节就包含在本书中。这些章节集中阐述了个人如何一步步地习得“存在的艺术”。

  《占有还是存在?》即将排版之前,弗洛姆撤回了“习得存在的步骤”的章节,因为他认为会使读者产生误解,以为通过培养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意识以及进行自我分析就可以精神健康,而无需改变催生了“占有型存在”的经济基础。“占有倾向”在物品琳琅满目的富裕社会里尤其突出,应在现代工业社会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层面寻找根源,尤其是劳动的组织方式和生产模式。

  尽管占有倾向植根于当今工业文化,但战胜这些现实在于重新发现人类自身的心理、智力和体力以及自我决定的可能性。出于这个原因,“习得存在的步骤”一章如今出版,希望可以为增强自我意识提供指南。

  最近的趋势毋庸置疑地表明,说一个人意识到自我、实现自我或发展自我,并不意味着增强了人的主控力。总的来说,如今个人自恋越发增强,缺乏理性和爱的无能(弗洛姆认为这是倾向的特征)越发根深蒂固,因为自我意识为其提供了支撑。

  下面的总结出自《占有还是存在?》,但它不是为了代替这本书,而是要提醒看过的读者其最重要的思想。

  弗洛姆认为选择占有还是存在,这是两种不同的基本生存模式,或是对自我和世界两种不同方向的选择。两种不同的性格结构,决定了一个人如何思考、感觉以及行动(《占有还是存在?》第24 页)。如果一个人考察了生活所有可能的途径,他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人最终的生活倾向不是占有,就是存在,两者必居其一。

  那么一个人倾向于占有的生活会意味着什么呢?

  这个人会根据他拥有的、能拥有什么或还能拥有更多的什么来给自己定位,以此确定生命的意义和如何过这一生。现在,几乎什么都可能成为物品,勾起人们的拥有欲:各种类型的物品——房子、金钱、股票、艺术品、书籍、邮票、钱币和其他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们是像“疯狂的收藏家”那样积累物品。

  人也一样可以成为物品。当然,人们不会直接说一个人拥有另一个人,将其视为自己的财产。更体贴的说法是“关心他人,并对他们负起责任”。但众所周知,对谁负责即意味着对其有处置权。因此,儿童、残疾人、老人、病人以及那些需要照顾的人被接管后被认为是别人的一部分,而当病人恢复健康、孩子希望自己做决定时,这种占有模式带来的矛盾就会凸显。

  这些似乎还不能说明他人可以被占有,我们还需要通过承担或获得美德和荣誉来决定我们的生活行为。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我们被人尊重、有一定的形象、健康、美丽或青春,而当这些不再可能时,我们至少拥有“经验”或“回忆”。政治、思想和宗教性质的信念都可以如财产般占有,并被誓死捍卫。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掌握真理或处在正确的位置。

  实际上,如果一个人以拥有物品多寡来衡量生活的话,那么一切在他眼里都成了物品。问题不在于一个人是否拥有某物,而是一个人的内心是否拥有。不想拥有也是一种预设了拥有的态度。弗洛姆并不提倡禁欲苦修;实现自身的“存在”与“不想拥有”完全不同。不过时的问题是哪种倾向决定着你生活的意义以及你的身份。往往很难区分一个人是否具备占有倾向,或引用弗洛姆的话,“拥有犹如一无所有”。

  但每个人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快速测试自己,询问自己认为什么有价值,一旦失去这些重要的东西,会发生什么:他或她是否会因此方寸大乱,从此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如果一个人不再感到自我价值(内在自我),如果感到生活和工作都不再有价值,那么这个人是被占有倾向决定生活的意义:拥有不错的职业、听话的孩子、良好的关系,具有深刻的见解和更好的观点,等等。

  倾向占有的人总是善于利用支撑物,而不善于利用自己的双脚。这种人只有使用外部物体才能存在,才能做他们所希望的自己。只有当他们拥有时,才真正成为他们自己。这些个体觉得存在也像拥有物品。他们被物品所占有,因而也被他们所拥有的物品占有。

  同时,用拐杖替代双脚的隐喻也阐明了另一种生存态度。这正如一个人有自立的生理能力,却非要用拐杖,自立的心理能力也一样,爱的能力、理性的能力和生产的能力——人也有可能用占有倾向来替代这些先天的心理力量。

  爱、理性和生产的能力是一个人自身的心理力量,只有不断实践才能成长至一定的深度。他们不能被消费、买卖或者像物品被拥有,只能实践、练习或进行冒险。与拥有物品不同——当它们消耗完了,就彻底用完了——而爱、理性和生产能力却会随着共享和使用不断增加。

  倾向于存在的人往往意味着其生活是围绕自己的心理力量的。一个人意识到、慢慢熟悉并认同自己未知而陌生的一面,从而相应地认识外部世界。通过学习这一点,人可以建立一种与自我和外部环境更广泛、更全面的关系。

  在《占有还是存在?》这本书里,弗洛姆从观察着手,阐述了占有倾向是普遍现象,建立在经济和社会现状之上,占有太多的社会,屈服于被占有倾向主宰的诱惑。在当今经济结构的现实中,在劳动组织和社交生活中,个人心理力量的大量缺失随处可见。

  如果个人的灾难性发展要从社会—经济上找原因,那么就应该着手分析社会现实,来了解个人是怎么被社会化的。这就是为什么弗洛姆删去了“习得存在的步骤”这个章节。这也是为什么只有同时改变一个人周围环境的结构,从占有到存在的转变才会有意义。在职业活动中,在自己的工作机构中,在政治和社会层面的自我意识中,一个人的社会—经济生活的指导价值必须改变。这样,人们才可以真正体验理性的能力、爱的能力和生产能力,并让这些能力通过实践而增强。

  想实现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获得真实反映内外现实的对于自己和世界的观点,这都与我们社会—经济生活的解放有关。事实上,“只有当生活的实践从矛盾及非理性中解放至一定程度,生活的蓝图才可以和现实相对应”。作者在《占有还是存在?》中如此写道。

  在本书中,弗洛姆首先展示了自我意识的非正确路径,就像他很多年前辨明的一样,这不免更显悲哀。他也列举了获得自我意识的方法,并和我们分享他自己每天的实践,对作为心理分析的应用的自我分析给予了广泛的关注。

  本书是首次出版,弗洛姆生前尚无出版的计划,因此编者对全书结构、文本条理以及章节标题做了必要补充。

  莱内·芬克

  一九九二年于德国图宾根

  《存在的艺术》读后感(四):习得“存在的艺术”

  (刊于晶报·深港书评2019年4月1日)

  文/俞耕耘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艾里希·弗洛姆,真正实现了诸多层面的融合。他将社会批判和个体心理,学术性和普及性,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统一,写出了《爱的艺术》《存在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论不服从》等系列著作。晚年弗洛姆撰写了《占有还是存在?》一书,但在出版前,他去掉了个人如何习得“存在的艺术”的章节。这些章节后被收录进《存在的艺术》一书。

  1

  弗洛姆把人的生存模式划分为“两大集合”,它们表征了人们对待自我和世界的两种选择倾向性,决定了如何思考感知,怎样行动。“一个人最终的生活倾向不是占有,就是存在,两者必居其一”。这种分类方法,无疑是种冒险,因为它就类似把世界分成阴阳,声称阴阳之外,没有其他。弗洛姆用近乎“二进制”的思维,试图以极度的概括性,穷尽人们千殊万别的生存状态。先不论其是否科学谨严,单是这种“论断”的见识气魄,就令人钦佩。

  其实,他的分类很容易激发好奇和逆反心。我们偏偏想要驳倒他的论断,找出第三种“生存模式”,抑或更多“可供选择的倾向性”。然而,令人沮丧的是,你会发现弗洛姆所言非常精准。你找出的其余模式,都可以归并在“占有还是存在”两大生存类型里。这正是弗洛姆立论的高明地方:占有和存在,本质上就是“外部”和“内部”的问题。在我看来,这种“内和外”,又可以表述为“我和非我”的划分。

  弗洛姆把心理学很轻易就转换为哲学问题,那就是选择“自明”还是“他证”。“倾向占有的人总是善于利用支撑物,而不善于利用自己的双脚。这种人使用外部物体才能存在……只有当他们拥有时,才真正成为他们自己。这些个体觉得存在也像拥有物品”。他们也被物品占有。拐杖和双脚就是两类人的隐喻,如果一个人明明有独立行走,却非要靠外在支撑物来实现,无疑没有“自证自明”。在我看来,可以把其称为“外位性生存”。

  反之,倾向存在的人,“往往意味着其生活是围绕自己的心理力量”,时刻具有“自我生产”的能力,本质是种自在自为。所谓的心理力量集中体现为:爱的能力、理性的能力和生产的能力。如果揣摩一下,这三种能力正好对应我们时代的三种精神症:那就是爱无力、泛滥的非理性和消费主义。弗洛姆发现出了占有与存在之间的某种守恒,一个人心理能量,自我生产能力的不足与消退,势必会用占有倾向来“代偿”。存在性的生存模式,是自内而外,通过自身去联结世界,建立联系。在我看来,完全可以称其为“内源性生存”。

  2

  “一个人意识到、慢慢熟悉并认同自己未知而陌生的一面,相应地认识外部世界。通过学习这一点,人可以建立一种与自我和外部环境更广泛、更全面的关系”。反观占有性生存,只能根据他所拥有、能拥有、想拥有的东西来定位自己,确立生命意义,宣示生存价值。囤积、占有和收藏成为他们的核心行为。你会发现,他们建立了一种物品和人之间的“同形同构”关系。如果说得更直白,这就是人被物奴役的“物化”过程。一个人如果只能靠外部世界永远“做加法”,才能证明生存意义。那么,他本身不过是物品累加的象征物、观念物而已。一旦物品不存,他们甚至找不到存在的理由和根据。

  更严重的是,占有型生存可以把人和人的关系转换成人和物品的关系。当然,现代性社会并不会像奴隶制语境下声称可以占有、使用一个人,就像对待财产一样。如今,占有型人格会常常使用一些变体,诸如“负责”“关切”来对他人实现“绑缚”。男女之间强烈的占有欲,父母对子女的“处置”和“管理”,都可视为占有性生存的典型。事实上,我们很难区分哪些是负责关心,哪些是纯粹的支配欲望,或许借口和“本质”本来就缠绕在一起。“因此,儿童、残疾人、老人、病人以及那些需要照顾的人被接管后被认为是别人的一部分,当病人恢复健康,孩子希望自己做决定时,这种占有模式带来的矛盾就会凸显”。

  当我们日常谈论“你要知道你想要什么”时,就已经说明占有常常是预设的前提,占有倾向才是更为普遍的现象。存在的艺术是难得的,也是需要长久修炼方能“习得的”。存在倾向并不意味着禁欲和苦修主义,而是在观念上确立一种“首要性”,明白自我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物品是第二性的。弗洛姆认为,从占有向存在倾向的转变,之所以是有意义且必要的,原因在于两者隐含的“双重曲线”。存在倾向蕴含的三种能力(爱、理性和生产)是不会被消耗、买卖或让渡的,它们在实践中是会强化、增加的(上升曲线)。占有物品就显然相反:不仅物品会被持续损耗折旧,而且失去和“易主”更是最大的不确定性(下降曲线)。晓以利害,成了弗洛姆论述的最大策略。

  3

  《存在的艺术》原本就是《占有还是存在?》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构成了原理加方法论的完整结构。“存在的艺术”之所以会被作者特意撤掉,在我看来,是与弗洛姆思想体系的“惯性”分不开。这种惯性,就是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接受”,他的社会批判维度超越了封闭化的个体自我意识研究。在他看来,“习得存在的步骤”这部分提法,不免给人造成误解,仿佛占有型倾向凭借个人修炼就能克服,“以为通过培养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意识以及进行自我分析就可以精神健康”。弗洛姆更想探究占有型文化的根源――广泛深刻的社会经济基础。他要在劳动组织和生产模式,政治基础里发掘个体转变、自我决定的可能性。

  然而,存在的艺术提供的修炼方法对个体仍旧是有意义。换用福柯的观念看,这完全也可被视为“自我的技术”,关切自身的生存美学。弗洛姆重申了解放的概念,把解放从狭隘的“外部势力”施加的政治层面,拓展为身体和心灵的双重解放。前者如精神分析法、物理按摩法,后者则主要从东方思维里汲取营养:如瑜伽、禅宗、冥想以及坐禅。作者敏锐觉察到,这种貌似通往存在的练习活动,其实也有吊诡的一面。比如支持偶像崇拜,神秘主义变相削弱了自我意识,心灵独立性。另一面,这些练习不过是“”短暂浅层”的放松活动,停留在缓解疲劳的层面,对实现内心自由,通往存在还差得远。

  弗洛姆列举了真正“习得存在”的途径:不渝、清醒、觉悟、专注和思定。然而,这一过程还需克服许多障碍。“八卦闲聊”代表了琐碎、肤浅和单调,它缺乏内在深度,成了主要干扰项。“它源于缺乏生机、反应迟钝、死寂沉默,或者说源于对人的核心任务――充分实现自我――毫不关心”。其次,是不劳而获的信条,学习无需付出努力就能完成。遗憾的是,习得存在的步骤,必须不急不躁,心甘情愿接受这些痛苦(肉体疲倦,精神厌烦)。最大的障碍则是一种“抗拒专制”的伪自由观。

  为何称为虚假的渴望自由?因为它只不过是给无限的欲望提供了借口――“抗拒专制”。一个人“无力感越强,越缺乏真实的意愿,越趋于服从或强迫性满足心血来潮的欲望,越发恣意”。这种论述也成为《逃避自由》一书的核心关切。在《逃避自由》里,弗洛姆描述了现代权威主义吸引了大批渴望“逃避自由”的人,形成了特定的心理机制和性格类型。那就是施虐――受虐症人格。逃避机制的一种明确形式在于渴望臣服或主宰,即我们所说的受虐和施虐冲动。然而,它们又伪装成理性化形式:受虐被视为爱与忠诚,极端把自己贬低为物品,归属于他人。施虐的逻辑又更加隐蔽,表面看它是统治主宰的一方,其实它反而是依赖性更强的一方。

  “施虐者需要他所统治的人,而且是非常需要,因为他的力量感是植根于统治他人这个事实的。这种依赖有可能完全是潜意识的”。从而,《逃避自由》与《存在的艺术》在深层上是融贯的,存在和自由是统一的,而占有性生存和施虐-受虐的“物化逻辑”又是一体的。因为只有依赖外在,从属或主宰才能获得价值意义。恋物癖、恋尸症人格就是对无生命物的迷恋,要想永恒占有,就会让对方成为物品,或是死亡之物。占有型人格恐惧失去与被剥夺,他们只能以极端形式获得这种满足。法西斯主义和希特勒的人格,就表象了这种症候。弗洛姆写道:“现代人获得了自由,然而在内心深处却渴望逃避自由。现代人摆脱了中世纪的束缚,却没有能够自由地在理性与爱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